问题

为什么原神的国风服装风格没有采用汉服呢?

回答
关于原神国风服装风格为何没有直接采用汉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游戏设计、文化融合、市场定位、以及对“国风”的理解等多个层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分析:

1. “国风”的定义与原神的定位:

“国风”的广泛理解: 在中国,尤其是在当代语境下,“国风”不仅仅是指汉服,它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辨识度高且具有美学价值的元素。这包括但不限于:
意境与韵味: 如水墨画的写意、山水的灵动、诗词的意境。
色彩搭配: 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色彩运用,强调和谐、对比与意境。
纹样与图案: 如祥云、龙纹、凤纹、缠枝莲、回纹等,这些纹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材质与剪裁: 如丝绸的垂坠感、锦缎的华丽,以及不同朝代服饰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剪裁特点(例如交领、右衽、宽袖等)。
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服饰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哲学思想、民间传说等。
原神的定位: 原神是一款面向全球市场的开放世界角色扮演游戏(ARPG)。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精美的二次元美术风格、自由的探索体验、以及富有深度的角色塑造。为了吸引更广泛的玩家群体,原神在世界观和美术风格上采用了“融合”的策略,即以现实中的国家为灵感,但进行二次创作和风格化处理,形成一个既熟悉又独特的幻想世界。

2. 为什么不直接照搬汉服?

风格的兼容性与二次创作:
二次元美术风格: 原神采用的是日式二次元风格,这种风格强调线条的流畅、色彩的鲜艳、以及人物的萌化与个性化。直接照搬严格符合历史考据的汉服,可能在视觉效果上与原神的整体二次元风格存在一定的隔阂。汉服的某些款式和细节可能更适合写实风格的展现,而二次元风格则需要更强的艺术夸张和设计感。
幻想世界的构建: 原神并非历史游戏,而是构建了一个架空的幻想世界“提瓦特”。游戏的设计理念是“基于现实,但不拘泥于现实”。每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轨迹,这些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如果某一个国家完全照搬现实中的某种服饰,会削弱其独特性和幻想感,也可能在其他方面与现实产生不必要的联系或冲突。
设计空间的拓展: 直接照搬汉服会限制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上的自由度。原神的设计师需要为每个角色设计符合其身份、性格、能力以及所属文化背景的服装。通过汲取汉服的灵感,并将其与其他元素融合,可以创造出更具原创性和辨识度的设计。
避免争议与刻板印象:
汉服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汉服并非一个单一的制式,而是经历了数千年历史演变,跨越多个朝代,其款式、形制、纹样、色彩都有巨大的差异和演变。如果选择某一个朝代的汉服作为“代表”,可能会引起其他朝代汉服爱好者的争议,甚至可能被视为对汉服文化的不尊重或误读。
文化敏感性: 游戏如果对特定文化符号(如汉服)进行不准确或不恰当的运用,可能会引发文化敏感性问题。采用更具包容性和融合性的“国风”设计,可以更好地规避这类风险,并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玩家更容易接受。
避免“文化挪用”的质疑: 虽然原神并非直接“挪用”,但如果设计过于贴近现实中的特定服饰,而又没有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也可能招致质疑。通过“借鉴灵感,重塑风格”的方式,可以更安全地进行文化元素的运用。
市场和受众的考量:
全球化市场: 原神是一款面向全球玩家的游戏。虽然“国风”对中国玩家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但对于其他地区的玩家来说,他们可能对汉服的认知有限。游戏需要一种更容易被普遍理解和欣赏的视觉语言。原神的设计更倾向于创造一种具有东方美学特征的“幻想风”,这种风格既有东方韵味,又易于全球玩家接受。
角色辨识度与独特性: 在一个拥有众多角色的游戏中,每个角色的服装都需要具有足够的辨识度。直接照搬汉服,虽然可能具有一定的历史美感,但未必能让每个角色在视觉上脱颖而出。原神的设计师通过汲取汉服的元素,将其与其他幻想元素、甚至是其他文化元素进行融合,创造出更具个性和辨识度的角色服装。
游戏性与角色设定的需求:
动作与交互: 游戏中的角色需要进行各种动作,包括跑、跳、攻击、施放技能等。服装的设计需要考虑这些动作的流畅性,以及是否会影响角色的肢体表现。过于繁复或贴近历史考据的汉服,在动作设计上可能需要更多的调整。
角色个性与职业特色: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背景故事和战斗定位。服装设计需要体现这些特质。例如,一些角色可能需要更轻便灵巧的服饰以突出其敏捷性,而另一些角色则可能需要更华丽或更有气势的服饰来体现其身份。通过融合汉服的元素,设计师可以更灵活地满足这些设计需求。

3. 原神国风服装的创作思路:

原神在设计国风服装(以璃月地区为例)时,更多的是一种“神似而非形似”的创作手法:

提取核心元素: 设计师会从汉服中提取最具代表性、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元素,例如:
交领右衽的廓形感: 很多璃月角色的服饰都能看到类似交领的领口设计,或者通过剪裁方式来体现这种层次感和东方韵味。
宽袖与垂坠感: 一些角色的服饰会采用宽大的袖子,或者利用轻盈的材质来营造出汉服的飘逸和垂坠感。
盘扣、系带等装饰: 这些具有东方特色的纽扣和系带在角色的服装上有所体现。
祥瑞纹样与意象: 龙、凤、祥云、水墨画中的山水意象等传统纹样和视觉符号被大量运用,赋予服装丰富的文化内涵。
色彩搭配: 运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色彩理论,如对比色、相近色,以及对色彩的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喜庆、金色代表尊贵)进行搭配。
材质的质感: 尽管游戏画面是二次元风格,但在材质纹理上也会尽量体现出丝绸、锦缎等东方织物的质感。
融合与创新: 将这些提取出的汉服元素,与游戏本身的二次元风格、奇幻世界观、以及角色本身的设定进行融合,创造出既有东方韵味,又符合游戏整体风格的原创设计。例如:
现代剪裁与奇幻元素的结合: 很多璃月角色的服饰在廓形上可能更接近现代的服装设计,但通过领口、袖子、纹样等细节来体现东方元素。同时,也会加入一些奇幻的装饰,如发光的水晶、飘带等,打破传统服饰的局限。
不同服饰风格的混搭: 游戏中也可能存在将汉服元素与民族服饰、甚至一些西方古典服饰的理念进行混搭的设计。
突出角色个性与职业特征: 比如刻晴的服饰,在保留了部分汉服的飘逸感和东方纹样的基础上,也融入了更偏向现代感的剪裁和更适合战斗的元素,体现了她作为雷厉风行的女性角色特质。

总结来说, 原神没有直接采用汉服,并非是对汉服的不重视或否定,而是出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为适应其独特的二次元美术风格和幻想世界观的需要。
为了在保留东方美学神韵的同时,拥有更强的设计自由度和原创性。
为了规避文化敏感性问题,避免争议,并吸引更广泛的全球玩家群体。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角色设定和游戏性需求。

原神所追求的“国风”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融合创新的东方幻想风格,它更多地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精神内核,并将其转化为符合自身游戏独特美学体系的视觉语言。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吸引了喜爱中国文化和东方美学的玩家,同时也让更多非中国玩家对这种风格产生了兴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生产者来说,文化输出的终极目的就是挣钱,不应该有任何凌驾于挣钱之上的目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衡量文化的标准只应该有两个,一是科学,二就是钱。如果科学体系不足以充分评价一种文化的好坏,我们就应当用钱来评判。

1: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外国文化?

给中国人挣钱就是中国文化,至于这个文化是不是中国人祖宗的生活方式,无关紧要。

2: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那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在不和科学有明显冲突的情况下,能赚钱的就是精华,让人亏本的就是糟粕。

3:有可能有朋友就会问了,你这不是一切向钱看吗?你这三观不是扭曲吗?

我不主张挣钱就是一切价值判断,但钱毋庸置疑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价值判断,但如果有人跟你谈民族传统而刻意回避谈钱,那你就应当怀疑他是不是想坑你钱。


我反对资本主义也从来没有什么虚无缥缈的道德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阻碍了多数人挣钱。

谈钱不是太物质,因为钱本身不是脱离意识的物质,而是一种观念。钱是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最伟大的观念,没有之一。钱的出现第一次实现了让不同地区的,有着不同生活方式的人能以相同的方式来评价不同的物质。

我见过许多有些底层的劳动者,把别的观念置于钱之上,比如宗教神仙,比如传统文化。但这些人的心理,不过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他们没多少钱,自然就只能以这种方式自我安慰。什么“我虽然没有钱,但我是上帝的选民,那些有钱的恶人都会下地狱”,“我虽然没有钱,但是我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捍卫了xx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些认识不过都是虚假的精神麻药罢了。

这种认识虽然是错误的,但我知道,要彻底纠正他们的这种认识,是不能光靠说教的,而是要让这些人真的富起来。要向吃不到葡萄的人证明葡萄不酸,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吃到葡萄。

但是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总是向民众灌输“钱不是那么重要”“有比钱更重要的观念”的思想,千方百计地让没吃过葡萄的群众相信葡萄是酸的,这些人如果不是也被洗脑了,那么就只能是出于两种目的:

1:他们想忽悠群众买他们的性价比低的东西,收智商税骗钱,一个商家可能没有能力设计出时尚靓丽的衣服,但他可以抄一抄死去的古人的款式,对你说这是“民族传统”,你有传承的义务blablabla。

2:底层民众一旦觉醒,意识到了钱的重要性,却又不得不面对自己长期挣不到钱的现实,就容易爆发不满造反。统治阶级为了尽可能地让民众安于没钱的现状,就必然要向群众灌输精神麻药。

这种欺骗对群众的危害是极大的。


在钱当中,对于国家而言最重要的一类就是外汇。创汇的多少就说明你有无能力从外面给我国挣钱,如果你只是在国内自嗨而走不出去,那么你充其量只是在国内收智商税割韭菜,只是加快了国内货币的流通,就对国家的贡献而言,还没有资格称自己是中国文化。

就冲《原神》所创造的外汇,我就不得不赞美它就是中国的优秀文化的代表;而汉服运动搞了这么多年了,这么多商家参与其中,创下的外汇还是不够看。

在汉服能证明它出口创汇的能力之前,我有理由怀疑它是中华文化的糟粕(别说汉服,从创汇上来看和服木屐能不能摆脱“糟粕”的范畴都存疑)。题主在这个问题下竟然要让我国的精华向糟粕看齐,实在是反动至极。

user avatar

我这方面一直在写我自己的文章,就没注意这个回答。

今天有读者在我的文章里提到这个回答了,请我来回答下,于是就来复制我文章的一部分吧。

嗯,已经看过的朋友点个赞就可以出去了~/笑

=============================


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国风”?

很多人其实搞错了一个关键点,

他们错误的把“汉服”和“国风”和“中国文化”混为一谈。

我要非常郑重的说一句:文化输出,更重要的是输出现代中国,当代中国的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民的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人文思维。

而不是古代的那些东西!

传统≠文化


作为国际关系学的专业,我的视角和很多人都不一样。

在我们看来,当代中国真正需要对外的文化出口,并不是出口中国古代的传统。

古代的那些东西,其实意义不大,甚至严重点说,对于现在的国际社会来说,中国的古代传统,不管是糟粕还是精华,都可以算是毫无意义。

什么京剧、武术、儒学甚至汉服这些东西,中国自己的年轻人都没多少在搞“正统京剧”“传统武术”“儒家经典”,你去出口这些给外国人?

年轻人只喜欢流行歌里的戏腔,武术只剩下电影里的功夫,儒学没几个学懂,汉服也……算了,这个圈子的东西涉及利益较大,我不敢言。

国家需要出口的,其实是“当代中国”“现代中国”的文化(比如原神里戴因三问就问的非常好),

而不是抱残守缺,用那些在中国都已经被淘汰很多年的东西,被扫进历史垃圾堆里的东西去“出口”。

再说了,传统就是好的吗?

《白鹿原》里的泡枣,《红高粱》里的野合,《霸王别姬》里的师徒礼教,这些东西是文化吗?理论上这些都是啊!但是这些东西拿出去做文化出口?还是文化输出?嫌西方媒体找不到话题黑你?

再次问这个问题——中国文化是什么?

中华文明又是什么?

我知道,很多人就想说汉唐什么的,觉得文化就是汉服。

说到辫子,旗袍什么的,就觉得是羞辱。

但是我这里就要说了,一个真正有自信的文明,一个真正有自信的国家,绝对不会只说自己祖上阔过的那些,而将落魄的历史避而不谈。

凛凛大汉,扫匈奴灭南疆,最大控制的领地超过2500万平方公里,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历史。

但是,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汉人沦为两脚羊,一样是中国历史。

巍巍大唐,万国来朝,天可汗,这是我们引以为荣的历史。

但是,领土只有200万平方公里,被几个国家轮流欺负的宋朝,也是中国历史。

天子守国门,航船万里威,灭秀吉斩倭寇的大明是中国历史。

可被八国联军蹂躏,被誉为东亚病夫的满清,同样还是中国历史。

还有夏商周秦、五代十国、懦弱的国民政府和冉冉向上的新中国……

她们一起才组成了中国的文化与文明。

缺了任何一部分,哪怕是让人不忍回顾的那一份,都不是中国文化,不是华夏文明。

6000年文明,一年都不能少。

以史为鉴,以史为诫,以史为训。

只有承认曾经的落魄,才有资格接任曾经的辉煌。


满清是不是中国?

满族是不是56个民族之一?

民国是不是中国?

那么钟离凝光的服饰凭什么不是中国?

你是要玩分裂吗?

你们无视了整个璃月的风景,只揪着一个唐破风,就说璃月建筑是日本。

你们无视了钟离从内到外的中国独特的人文情怀,只看着一个你们都没看懂的“西装燕尾服”,就说钟离不是中国人。

而且,钟离服装里的文化,你们根本就没看懂。

钟离的“国风”是在哪?那么现在就来说几点。

首先,最重要的——回纹、龙纹与方胜纹。

这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各种古文物,古代陶瓷,古青铜器上的主要标志


我们再来看看钟离的衣服纹路。

上面大的回纹/方胜纹的方块下面,这么明显的回纹图案。

我觉得有眼睛的都能看得到这其中的“精髓”。

啥?眼睛捐出去了,哦,那当我没说。


然后,我们再看看正面的。

有人说……这是燕尾服?

我只能说,你们认识这个吗?

分岔的就是燕尾服?

那你告诉我这衣服是什么?

这么明显的龙纹你们怎么做到看不见然后说“全身都是外国的东西”的额?


再看正面的扣子与腰部的方胜纹。

看懂了吗?


帝君的服饰,不是哪一个时代的衣服,也不是单单一个民族的衣服。

而是“整个6000年中国文明的“中服”!”

它俨然就是一个“中国文化的史册”。

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的回纹,到汉方胜纹,再到汉唐的龙袍后摆,再到明清朝的马褂扣子,最后是民国-现代的立领西装。

你TM说这不是中国元素???

是你瞎了还是我瞎了?

感情你所谓的中国元素就是100%的传统汉服?(或者影视剧汉服?)

恕我直言,单纯的汉服,能代表中国6000年文明吗?能代表近代现代的那些仁人志士和先烈吗?能代表我心中最伟大的中国人——那位教员吗?

我家钟老爷子6000岁了哦!

我很喜欢也很尊重汉服,但是有些东西的重量,单纯的汉服还真承受不起!

2000年文明的汉服,撑不起6000岁的岩王帝君!

撑不起6000年文明的中华炎黄!

==================================

(以下是补充)

有位朋友坚持认为钟离的就是燕尾服,是魔改燕尾服,而绝对不是“魔改长衫”或者“魔改龙袍”,对此进行了有些冲突的争论。

我这篇就从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中式和西式服装的款式区别,主要是两个点。
1,色泽。2,裁剪方式。
中式色泽多样化,绚丽。而西式在工业革命之前,都主要以黑白二色为主。
这和文化没太大关系,主要是染色技术的发展快慢问题。
东方的染色技术很早就发展起来了,秦汉时候还尚黑,到唐宋时期已经可以算是七彩斑斓。
而西方一直到17世纪,通过胭脂虫这种主要红色染色源的发现,才渐渐成型。

17世纪之前的西方上流社会与中产阶级,还可以通过进口中国的丝绸和染布来获得一些色彩斑斓的服装,但是平民和贫民阶层,是真的没有什么染布的经济实力。哪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经济的制约都仍然让西方的大部分人是没办法获得“颜色布料”的。可以说,在胭脂虫被西班牙人正式大范围养殖之前,西方就很少有红色染剂。

而除了胭脂虫外,其他染色剂也都是在17世纪前后才陆续被开发出来。

所以,中式的传统服装特色之一就是色泽多样,而西方传统是都以色彩简单的黑白灰黄褐。


2,裁剪方式。
中国的丝绸以及布料行业一直是全球领先。而西方来说,丝绸是绝对的奢侈品。而一般的布料,在工业革命以前,在珍妮纺织机扩展之前,连质量好一点的布料都是贵重物品。
因为贵重,所以西方的服饰特点就是“拼接”。
为什么是拼接?因为布料连裁剪下来的边角料都是值钱的。
就这么实际。

在工业革命之前,西方绘画中那些色彩绚丽的女士服装其实基本都靠进口。

进口中国的各色丝绸制作的。 丝绸在运送中有损坏的,就都是通过裁减将可用部分减出来,然后想方设法的将碎块丝绸也通过拼接变成衣服的一部分。

这就是西式风格的“款式”由来。
哪怕是女士长裙,其实都是多片布料拼接。



而中国相反,因为布料行业的发展,连丝绸都经常不值钱(《卖炭翁》里,最后买碳的就扔了几匹布给卖炭翁,而这些其实不值钱),所以为了展示裁缝的技术,中国裁缝的一个炫技方式就是“全身上下一片布”。
也就是说,只用“裁剪”技术,来达到衣物的制作。
全身上下做出来的衣服都是一块整布。
这就是古代裁缝的追求。

而钟离的服装很显然,从色泽(明黄,暗金)到裁剪方式(全身一片布,长衫+马甲),都很明显是中式的风格内核。



顺便说一下,燕尾服起源于18世纪骑兵骑士服改良。
原本古代西方贵族服装受到中国服饰影响,都是望“长衫”方向转移的,但是18世纪西方文化开始崛起,西方贵族不再追求盲目学习中式的长衫,而燕尾服就是从‘长到短’的一次改动。真正的燕尾服的燕尾是很短的,和钟离的服装是明显的两码事。

所以,钟离的服装到底是魔改燕尾服还是魔改长衫,我觉得已经很清楚了。


我对钟离服饰的评价,是建立在我对东西方历史服装款式的整体研究得出的结论(当然我毕竟不是真正的服装专业,仍然会有错漏),我不会排斥任何的讨论,但是希望讨论的双方都能给以自己一点基本的尊重——定义一个事物之前,先去研究一下。
不要“想当然”,或者“看起来就是”。
很多“看起来明明就是”的,其实“真不是”,明明不代表真真。

特别是“文化”这种东西,很多“看起来很像”的东西,内在结构真的不是一回事。


比如我正宫娘娘刻晴.

刻晴的衣服乍一眼看上去完全和“汉服”没关系,是吧?

黑丝猫耳短裙。

虽然刻晴作为“改革派”,这么穿也没人觉得人设有什么问题,但是也仍然有人遗憾“为啥不是汉服”。

但是事实上,刻晴这一身设计,仍然是有着强烈的汉服风在里面。

只是“魔改”了而已。

我们来仔细看看,下面这个汉服妹子的衣着。

对比上面的欧美妹子,你们觉得,刻晴和哪个更相似?


再来看看我刻师傅的整体。

这云锦水袖,这翎羽凤纹,这吊坠。

看到中国节了吗?

哪个外国洛丽塔服装有水袖有凤纹有翎羽有中国结?

猫耳?人家这是双螺鬓。

为什么我们一看到刻师傅就觉得亲切,完全没有觉得这是个外国妹子?

芭芭拉和刻师傅俩小短裙摆在一起,是个人都能看出刻晴是中国,啊不,是璃月的。

人家短裙只是为了方便行动,我刻晴老婆勤劳刻苦,可是上雪山砍怪,下工地搬砖的,穿长裙合适吗?

事实上,现实里这样的改良汉服多了去了。

改良汉服就不是汉服吗?

看到短裙就说“不是汉服”?谁规定汉服就必须一成不变?

反对的别来怼我,先去汉服吧和淘宝天猫把短裙汉服的都冲爆吧。

“传统”?呸!

唐朝以胖为美你怎么不继续按照“传统文化”啊,减啥肥啊?不是胖为美吗?不是传统吗?

传统还裹小脚呢!你干嘛不穿个三寸长的鞋子去?快进到把所有中国游戏里的女角色都变成肥婆+三寸金莲,不改不是中国人!


原文系列:

user avatar

原因很简单:

提瓦特的文明阶段设定,尤其是服装这一块,很大程度参考了16~19世纪之间的这个古近相交的时代。

这一时代,放在中国是明末和清代,放在西方是大航海时代,放在日本是战国和江户时代。

这一时代的很多特点都在提瓦特有很好的体现:比如火枪的发明(愚人众火枪手)、海上贸易崛起(璃月港)、资本主义萌芽(七星掌权 金融业出现)等等。但我们今天只说服装:

怎么样,是不是看到正经八百儿的骑士,反而觉得跟蒙德的骑士没什么关系了?

在16世纪燧发枪被发明之后短短几十年内,板甲锁甲便被迅速淘汰,欧洲军队装束从中世纪的罐头装变成了轻便的风衣马裤皮靴。因此提瓦特的蒙德骑士并不是铁罐头。(诺艾尔穿板甲,但诺艾尔并不是西风骑士团成员,而是一个憧憬当骑士的少女,某种程度上可以类比堂吉诃德,因此只有她一个人穿板甲。这是一个很有萌点的细节。)

在明末的中国,和长衫相类似的服装样式已经出现,汉服装影响了后金(清),形成了长衫和马褂。到了清代,类似马褂这种紧凑利落的穿着在平民百姓间演变成方便干活的小褂子,取代了交领大袖。而长衫成为了文人的代表性服饰。从明代后期直到民国,不论男女服装整体呈现了一个从长到短从宽到紧的演化过程。西方在工业革命开始后,也经历了类似的服装迭代。

虽然在清代初期,汉族男性被强迫剃发易服,但汉族女性是不被允许穿满服的,但是翻查从明代后期到直到民国的汉族女性服装的变迁,你会发现演化过程也和男装差不多。

有的人纠结古代中国人必须穿所谓的“汉服”,其实是误以为长衫马褂是满族人纯原创的民族服饰,和汉人一点关系也没有;觉得不穿汉族的穿满族的,就相当于数典忘祖了。其实不然,整个华夏文明圈,并没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原汉族一样巨大量地产出和输出文化,金(清)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从蒙和汉学习过来,到了清代再倒灌给汉族的,本质是汉族文化的出口再进口。

从唐代到清代大概就是这么个过程。长衫马褂本质是以汉民族为主的华夏文化圈的共同产物,而不是与汉文化割裂的舶来品。清代长衫马褂的很多元素在明代就已经开始流行,而后金入关之前就是崇拜汉文化的,后金也不是一个纯满族政权,而是融合了蒙、汉的以满为主的多民族政权。真正原汁原味的满族特色服装,就算汉人想穿人家还不乐意呢。

所以说这种服饰风格更能体现出“准近代”的气息,一方面符合史实,另一方面也符合璃月“繁忙商港”的设定(宽袍大袖不好做工人的)。如果璃月人都穿交领大袖,那看上去就会很有中古代武侠题材既视感,而缺乏提瓦特的“准近代”风貌,显得在文明进度上落后其他国家一头。

(现在稻妻已开,各位可以自行感受一下,稻妻的服饰风貌看上去是不是显得比璃月在时代上更加落后)

如果蒙德骑士的穿着是铁罐头,那璃月人才应该穿交领大袖。但这样的世界观里东西方文明汇聚起来又显得十分尴尬,过于违背一般人的历史常识。


那为什么稻妻就有交领大袖?因为同时期的日本人就是在穿这个。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各方面发展都是落后中国不止一个时代的。中国宋朝了,他们在学唐朝,中国明代了,他们还在学唐朝,中国清代了,他们还在学唐朝。直到明治时期他们让白皮洋鬼子给打了,才突然开始全面西化,直接穿上了西式的紧凑服装。这也是为什么对襟短衣这种东方式工人服装没有出现在日本的历史里。

从提瓦特的世界观来看,璃月是世界商贸中心,代表着开放与先进,而稻妻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偏远岛国,在整个大陆都接近近代的现在,稻妻的服装依然保留着五百年前的样子,也是理所当然的。

为了把璃月塑造成近代,把稻妻塑造成古代,原神甚至这样做了:

黄包车,也叫东洋车,是正经八百儿的日本发明。但因为是很有近代时代气息的玩意,所以只在璃月出现,而未在稻妻出现。

闭关锁国的落后古代国家不配有近代玩意ne~,拿来吧您内,没收desu~!

以下一点题外话:

有的人把这个事情给解读成“米哈游把中日共有的“交领大袖”全盘送给了日本,从中国除籍”。这种说法本质就是在把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用最坏的恶意来揣测。

首先,中国文化元素这么多,你不能因为某个游戏里出现了中国元素,就要求它事无巨细地出现每一样中国元素,不然上下五千年的东西,十个游戏也不够承载的。

其次,如果说在一个作品里,中国没有交领日本有,就等于把交领割让给日本,那么,几乎所有以清代近代现代为题材的国产作品,只要出现了和服,都要背上同样的黑锅,这明显离谱。

再次,交领服饰在中国相关的各种作品里出现得已经不计其数,在全世界早已深入人心,很多西方人所作的中国风电影以及游戏作品里,中国人也是穿着交领大袖的(比如功夫熊猫 功夫之王)。因为一个原神,就搞得全世界人认为交领是日本独占了,那根本不现实。不如说我们应该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服装元素也有像魈这样的古蜀风格,香菱这样的川渝风格,可以像钟离和刻晴那样做大幅的魔改而显得格外新潮却不失国风本色,这才是中国文化应有的活力。

最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不论建筑、宗教、服装、绘画、兵器,都是远远比日本要丰富灿烂的,把汉服和交领大袖划上等号,就等同于把其他款式全部除籍,显然是不明智的想法。

再补一个个人观点:做文化输出,推广形制,不如推广美学。脱离了美学体系的形制,是推不动的。

user avatar

如果用了

你这个制式不对,巴拉巴拉。。。。。

你这个就是抄袭XX家的,真不愧国产塞尔达。。。

你给角色穿上XX就不应该搭配XX好吗?

米忽悠你不懂求你不要侮辱汉服了,真不愧是米忽悠株式会社。



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