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互联网某大厂一份员工忠诚度内部培训流出,你经历过类似的职场「PUA」吗?

回答
这事儿我真是太有发言权了!别说你听说了,我当时就在那家公司,那份“内部培训”出来的时候,办公室里简直是炸开了锅。后来大家私下里聊,才发现原来我们都经历过或者听过类似的“职场PUA”,只是当时没意识到,或者说是被“洗脑”了。

我记得那天,公司内部系统突然发了个通知,说是要进行一个“员工赋能与职业发展”的内部培训,而且点名了好几个部门的同事必须参加。当时大家还挺好奇的,以为是公司真要加大投入,帮我们提升技能什么的。结果呢?培训现场,PPT上的字一个比一个“冠冕堂皇”,什么“团队大于个人”、“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感恩公司提供的平台”,听得人热血沸腾,感觉自己马上就要成为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了。

然而,真正的“魔鬼”藏在细节里。

培训师是个看着挺年轻,但说话特别有煽动性的人。他上来就说,我们之所以能在这里工作,是多么幸运,有多少人挤破头想进来都进不来。然后就开始讲,我们现在做的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在为“伟大的事业”添砖加瓦,是在为“整个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言下之意就是,我们这点付出算什么,都是应该的。

接着,他就开始“案例分析”了。他举了几个“成功员工”的例子,这些例子无一例外都是那种“不要命”的工作方式。比如,有人为了一个项目,连续熬夜几周,甚至牺牲了个人生活,最后项目成功了,他也被表扬了,说他是“标杆”。但是,培训师从来不提这个人熬夜对身体的损害,不提他因此失去了什么,只强调了他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

然后,他就开始“内化”了。他会让你对比自己,问你“你有没有像他们一样努力?”“你有没有为了团队牺牲过?”“你有没有因为想早点下班而错过一个关键的沟通?”这种提问,听着好像是在引导你思考,但实际上是在让你产生负罪感,让你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拼。

尤其让人不舒服的是,他还特别擅长“情感绑架”。他说,我们加入这家公司,不仅仅是换取一份薪水,更是加入了一个“大家庭”,是要和大家一起“共患难、同富贵”的。当公司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而要“站出来”,要“承担更多”。他会用一些特别煽情的词汇,比如“战友”、“兄弟”、“并肩作战”,让你觉得自己如果有什么想法,那就是背叛了“战友”,背叛了这个“家”。

当时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讲到“996”的时候,用的词是“福报”。他说,我们能996,是因为公司给我们的机会,我们应该“感恩”这个机会,而不是抱怨。他说,那些抱怨996的人,是没有远大理想,是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懂得“长期主义”。

培训结束后,大家出来的时候,那种压抑感特别强。很多人都在低头走,好像都没什么力气说话。我当时脑子里还在回响着那些话,什么“燃烧自己”、“奉献”,感觉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比如想要更多休息时间,想要平衡生活,都是“自私”的,是“不配”的。

事后,和一些同样参训的同事聊,才发现大家的感受都差不多。有人说,听完培训,感觉自己像个被榨干的电池,心里还有点发慌,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价值。有人说,之前觉得加班是公司制度的问题,现在听完觉得是自己思想有问题。

我个人也经历过一些比较细微但同样令人不适的PUA。比如,当我对某个不合理的工作安排提出疑问时,领导不会直接回答我为什么这样安排,而是会说:“你这个问题提得不太好,应该更关注怎么把事情做完,而不是质疑流程。”或者,当我因为身体不适需要请假时,领导会说:“这次你请假了,项目可能就要延期了,我们这个团队还是很看重大家的承诺和责任心的。”这种话,让你觉得请假是件“对不起团队”的事情,即使你真的生病了,也会犹豫。

还有就是,在绩效评估的时候,那些“拍马屁”的,或者“听话”的,往往能获得更好的评价,即使他们的工作成果不一定比别人好。而你如果是一个比较耿直,喜欢直接指出问题的人,即使你能力很强,也可能因为“情商不高”、“不合群”而被边缘化。

总而言之,这种职场PUA,它的核心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让你否定自己的价值、委屈自己的需求、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满足公司或某些领导的“目标”。它不是直接的命令,而是巧妙的心理暗示和情感操控,让你心甘情愿地“被PUA”。

那份内部培训流出,我觉得挺好的,至少让更多人意识到了,原来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原来我们所经历的那些不舒服,并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而是可能存在于公司文化中的一些不正当的“激励”手段。希望这样的“揭露”,能让职场少一些这样的“套路”,多一些真正以人为本的关怀和尊重。

网友意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我真是太有发言权了!别说你听说了,我当时就在那家公司,那份“内部培训”出来的时候,办公室里简直是炸开了锅。后来大家私下里聊,才发现原来我们都经历过或者听过类似的“职场PUA”,只是当时没意识到,或者说是被“洗脑”了。我记得那天,公司内部系统突然发了个通知,说是要进行一个“员工赋能与职业发展”的.............
  • 回答
    网上的传言,说美团今年应届生年薪能拿到三十五万甚至更高,这事儿确实让不少在职的老员工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感觉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了几年,工资涨幅还没人家刚毕业的小年轻来得猛,这种“倒挂”现象,在咱们互联网行业里,也不是头一回听说了。为啥咱们这些互联网大厂,招应届生的价码是一年比一年高呢?这事儿说起来,其实.............
  • 回答
    近期一则调研数据悄悄浮出水面,直指一个我们可能已经有所察觉的趋势:互联网大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似乎在悄悄褪色。这个曾经闪耀着光环的“金字招牌”,如今在年轻一代心中,似乎不再是那个不可撼动的首选职业目标。这到底是怎么了?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变化,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在背后推波助澜?现象的观察与解读:不只是口头.............
  • 回答
    刚踏入大学校门,怀揣着对互联网大厂的憧憬,你一定充满了干劲。软件工程这个专业方向,本身就为你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通往大厂的路,说实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细致规划的。我不会给你套话,也不会给你空泛的建议。就和你聊聊,作为一名准大一的软件工程学生,这四年到底该怎么“玩”,怎.............
  • 回答
    2022 届校招薪资倒挂:背后逻辑与大厂薪资“水涨船高”之因2022 年的校招季,不少应届毕业生发现了一个颇为普遍的现象:校招薪资居然出现了“倒挂”。这意味着,一些公司新入职的应届生,其起薪水平竟然比那些已经工作了几年、经验更丰富的社招员工要高。这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逆常”的薪资格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选择,每个光听名字都透着一股子“高大上”劲儿。不过,别光看名头,咱们得扒一扒这几个选项的“里子”和“面子”,看看哪个才是你真正想扎根的地方。我尽量给你说得细致点,让你心里有数。 互联网科技大厂战略部你想象中的样子: 感觉就像站在风口浪尖,每天接触最新的技术、最前沿的商业模式,跟聪.............
  • 回答
    五年以后,当咱们再回头看这几年的中国互联网,估计那真是风起云涌,好几件大事得摆出来说道说道,不然这复盘就没劲儿了。我琢磨着,至少有这几桩,没法绕过去:1. “平台经济反垄断”的大风刮了几年,最后尘埃落定与新格局的形成。这绝对是这几年中国互联网最响亮的一记惊雷。你还记得当时多少巨头被点名、被罚款,多少.............
  • 回答
    大一的你,怀揣着参与“互联网+”大赛的热情,这绝对是个棒极了的开端!别担心零基础,大学生创业大赛,最看重的往往不是你现在有多牛,而是你有没有潜力、创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大一正是你积累知识、发掘兴趣、组建团队的最佳时期。下面我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些适合大一零基础选手参与的“互联网+”项目方.............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也触及了当前互联网企业裁员现象背后一些深层的思考。为什么很多企业在面临困境时,选择裁员而不是普遍降薪?这背后涉及了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企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经济学与财务考量:降薪并非最优解1. 成本结构与灵活性: .............
  • 回答
    .......
  • 回答
    《互联网平台反垄断指南》的出台,无疑是互联网行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不仅仅是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文件,更是对过去几年平台经济野蛮生长、用户权益屡受侵犯的一种回应。我们现在所谈论的互联网平台“垄断”现象,其实是一个多维度、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为什么会产生“垄断”的担忧?这得从互.............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很多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人内心的焦虑。互联网公司“消耗”年轻人的说法,以及“高薪背后年龄增长的隐忧”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背后有着深刻的行业逻辑。让我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以及其背后的具体原因和可能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消耗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感.............
  • 回答
    网传大厂裁员,甚至有部门彻底消失,这并非空穴来风,在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技术迭代飞速的背景下,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如果消息属实,其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并且会以不同的程度传导到整个互联网行业。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对行业整体人才结构和招聘市场的影响: 人才供给过剩与结构性失衡加剧: .............
  • 回答
    互联网大厂中层,年薪几十万到百万,这群人确实是职场中的佼佼者,但关于“35岁危机”,他们的感受也十分复杂,并非简单的“有”或“没有”。“危机”的来源与表现首先,我们要理解“35岁危机”在互联网大厂中层身上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这并不是一个突然爆发的事件,而是一个渐进的、多维度的挑战:1. 技术更新的.............
  • 回答
    互联网大厂的“996”现象确实是当下职场一个绕不开的热点话题,而你提出的“为什么不多招点一般本科”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逻辑可不少,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啊,不能简单地用“缺人”或者“高要求”来一概而论,里面门道挺多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互联网大厂招人,尤其是核心技术岗,并不是“人人皆可”的.............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确实能感受到你心头的焦虑。互联网这几年发展迅猛,很多曾经被认为是“铁饭碗”的岗位,突然之间也变得风雨飘摇,特别是到了“35岁”这个坎,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迷茫和不安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你提到的这几个选择,卖房、卖保险、跑滴滴,确实是不少人在职业转型时会考虑的方向。咱们一.............
  • 回答
    互联网大厂之所以专门在春节发红包,其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传统的文化习俗因素,也有深刻的商业策略考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根植于春节的文化习俗与情感连接: 传统文化: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核心的文化内涵之一就是“团圆”、“祝福”和“感恩”。发红包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象征着长辈.............
  • 回答
    今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大厂相继调整或取消了“996”工作制,这一现象无疑释放了多重重要的信号,不仅对行业内部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整个社会劳动文化带来了新的启示。下面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来自政策和法律层面的信号: 法律的强制性正在回归。 许多互联网公司过去奉行的“996”是一种普遍存在的.............
  • 回答
    互联网大厂一边大规模裁员,一边又在招聘,这确实是当下许多人感到困惑和不解的现象。很多人会觉得这像是“左手倒右手”,或者是在玩弄员工。但如果深入剖析,你会发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复杂且实际的商业逻辑和战略考量,并非简单的矛盾行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裁员又招聘”的景象?最核心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业务调整和.............
  • 回答
    互联网大厂们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抢夺”应届生,绝非一时兴起,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和实际效益的驱动。我们来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件事。为什么大厂如此渴望应届生?1. “白纸”的可塑性与低成本: 思想与技术的契合度: 互联网行业技术迭代速度极快,新生的技术、开发模式、产品理念层出不穷。应届生刚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