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答这种月经题,但是 @宇文亮 的回答实在是荒诞到让人难以忍受。
该答案宣称:
如果我是明朝的官僚地主,你是仆佣佃农,我想打你就打你,想让你的妻子侍寝就侍寝(甚至就连母亲也同样如此),你要是敢稍有抱怨,那就是“杖八十,徒二年。”
堪比所谓“元代初夜权”的传说,简直就是奴隶社会了——但是,依据何在呢?
往前找:
唐、宋、元、明时代法律都默认主奸奴仆妻女的权利, 直到清代才通过条例对有夫的仆妇和无夫的婢女加以区别, 禁止家长同有夫之仆妇通奸, 有犯者笞四十, 系官交部议处。
这段是照抄自胡祥宇《清代家长奸家下人有夫之妇例考论》,本身问题不大。至于《大明律》“不言家长奸奴及雇工人之妻”,是不是能表述为“想让侍寝就侍寝”,这就见仁见智吧。不过我是不太能理解为什么这位答主要特别强调“就连母亲也同样如此”——但是这些都是小问题,最关键的是,“佃农”在哪里呢?难道他不知道,明清时代的佃农在法律上和地主一样是“凡人”,与“奴婢”是有本质区别的吗?
从法律的角度来讨论从明到清的进步,当然是可以的,但是首先要认识到,《大清律例》基本上是承袭《大明律》的。该答案引用《大明律》的规定“若雇工人骂家长者,杖八十,徒二年”,并自己总结为“我想打你就打你,你要是敢稍有抱怨,那就是杖八十,徒二年”,那他怎么不去查一查《大清律例》中对应的部分呢?
事实上《大清律例》中的这一部分就是照抄《大明律》而来的,以此作为“清代进步”的证据,实在是可笑至极。
实际上,明清时代的很多变化,都不宜直接认定为朝廷的“仁政”或统治者的“高瞻远瞩”,用刘志伟教授的话来说,就是“自下而上的改革”[4],很多时候是民间经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方法措施,被政府加以总结、推行的,比如著名的“一条鞭法”。上述很多法律条文其实也是对民间社会的一种“适应”。这种时候,谈论它是哪个皇帝哪个官员的贡献,恐怕没有太大的意义,拿它来作为“朝代斗兽”的依据就更是荒唐可笑了。
该答案其他部分也到处可以看到此类错误,时间精力有限我就不一一批驳了,交给知乎上各位深藏不露的高手吧。
政治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必须是相适应的,一切都是经济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讨论倒退不倒退,马克思拿来用用最好使。
用马克思的角度来看,你现在还会认为清朝是进步吗?欧美人比较给面子,只说了清朝是内卷,也是欧美人不大愿意研究东亚历史的结果,后来才因为内藤湖南提到的唐宋变革学说和麦格尼尔的全球史观才开始不断重视东亚地区的历史。
在上个世纪李约瑟先生对影响世界的发明创造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近代以前中国提供了非常巨大数量的发明创造,尤其是在1000到1500年间更是垄断了全球的发明创造,但中国最后一个发明创造——牙刷——是在明朝,清朝之后再无领先世界的发明创造。
郝若贝对宋朝的经济史进行研究,通过统计宋朝对生铁的使用量推测在神宗年间宋朝生铁生产曾达到年产7万到14万吨的水平,也就印证了李约瑟对于中国发明创造的论述。
在进入90年代的时候,黄启臣先生对明代和清朝初年的冶铁进行了深入研究,推测明朝洪武年间全国生铁生产已经达到14万吨的水平,到嘉靖年间甚至达到20万吨的水平,一国的生铁产量已经与全欧洲的生铁产量相当。但这份辉煌在清朝入关之后开始衰落,清朝到嘉庆年间年产量仅恢复至3.5万吨。近代工商业大幅衰落,可以说中国在进入清代之后由一个社会分工高度复杂的半近代国家转换成一个高度依赖农业的中世纪国家。
清朝虽然传承明朝都制度,但对于汉民的防范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操通古斯语系的清朝统治者从根本上没办法像汉人统治者一样信任汉人,更没办法像纯种阿尔泰人一样包容外国商人,所以1840年的悲剧在通古斯人上台之后就是注定要发生的
后金入关,取代了明朝,也就注定了少数统治多数为前提条件,注定了封建王朝一定要实行高压怀柔政策,最好的办法是统一思想或者让大部分人没有思想,所以从清初到康雍乾都是血腥镇压汉人,压抑士绅禁止结社拉拢小部分汉人,强调满汉一体又区别对待!
闭关锁国玩内卷,这个闭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闭关是沿海所有区域迁徙30里,这导致的结果是中国跟不上大航海时代的脚步,兴文字狱进一步灭绝文化,剃头打击心理防线!
如此总总,稳固了政权,害苦了中国,导致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这对中国社会来说如果不是倒退,那就是大踏步退化!
政治制度原地踏步,文化上有倒退。但在经济上特别是财政制度上有很大提高;
部分数据来源于:
单一的早期明朝财政
同宋朝和清朝相比,明初的财政收入一直很单一,基本只依靠农业税,对于商人只是身份歧视却没有进一步措施。这套制度从明太祖制定后整整运行了200年之久,但到了万历年间,这套财政体系开始出现问题。
同其他开国君主一样,朱元璋称帝后立刻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包税制度,改行唐代的田赋两税法,这套制度的核心是:实行夏秋两次实物缴纳,每亩收一斗(大约相当于税率1/30);丁赋以农民的劳役相抵。
为了征税方便,明太祖编制了针对户籍的黄册和针对土地的鱼鳞册,相当于现在的户口本和土地证。这两项工程浩大,总共花费了12年,于1393年才编制完成。
合计全国户籍1000多万户,人口6000多万,土地面积近860万顷。同元末相比,土地面积增加了一倍,政府税收大大增加,达到2000万两(3.2亿石),这2000万两就是明朝中央财政的基本盘,而且按照朱元璋的祖训,这笔钱不能再增加。
洪武年间,朱元璋的制度是有利于恢复经济的,但明中期这些制度暴露出不少问题:
1.明初的工商税太轻
和宋清接近十抽一不同,明代商品交易税的税率仅是三十取一,而且对书籍、农具、蔬菜等等的交易可以免税。商人身份虽低微经济实力却很雄厚,再加上明中后期不抑兼并的政策,商人大量购买土地贿赂官员准许子孙考取功名,形成独特的晚明商人地主集团
2.明初对藩王赏赐无节制
如河南地区,万历六年时有福王等九位宗室藩王。其庄田约占河南田地的1/10,约是全国的1/100。湖广地区二十位藩王的庄园约占万历六年湖广田地的1/20。
最严重的是四川,成都府土地七成属于王府庄园,二成属于军屯,民田仅占一成而已。
3.财政缺乏总体规划
明承元制,没有全国统一的财政体系,因此户部无法掌握全部收入,不仅其他五部各自有独立的财政自主权,各地方政府也可将多收的赋税自行截流,于是明朝税制成了事实上的包税制,西北长年完不成任务,东南长期截流赋税自用。因此就不能像宋朝的三司使和清代户部尚书一样统一规划帝国资源,至于像清朝那样的协饷制度更是不可能的。
4.徭役制度极不合理
明初徭役,只有一种,即以里甲为单位,由里长带领一甲十户应役,为期一年,十年一周。职责为:管理本乡事产;协助政府维护地方治安;到各级衙门听候调遣。
但正统年间又设计了均徭。这是一种民户为官府所负的经常性不定期差役。分为力差和银差两种。这种徭役加重了百姓负担,却让富户交钱逃避,加剧了土地兼并。
到万历时,明朝已经危机四伏,藩王读书人官员都无需纳税服徭役,商人也通过捐监生逃避,而不合理的制度又把他们逃避的税全部加收到百姓头上。。。
必须改革!
但怎么改就是个问题了……
白银捆绑的明后期财政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与明朝初期的赋役制度有显著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1) 明初赋役制度在田赋方面是两税,即夏税和秋粮,其后除了米麦之征外,还有布帛之征、折收钱钞之征等等。在役法方面有里甲、均徭等等,越来越繁杂。一条鞭法把原来众多的赋役项目化繁为简,或赋和役各自合为一条,或赋役合为一条。
2) 旧的役法有银差和力差,根据户、丁标准进行佥发。实行一条鞭法后,徭役一律征银,取消力役,由政府雇人。役银编派,亦由原先的由户、丁分担变为以丁和田地分担
3) 明初的田赋征收主要是以“本色”实物为主,折色银的比例很小。一条鞭法规定,除苏、松、杭、嘉、湖地区供应京师宫廷的漕粮以外,其余地区的田赋,一概征收白银。
4) 明初征收田赋和佥派徭役,以里甲为单位,实行一条鞭法后,计算赋役数额时,以州县为单位,各州县原有的赋役总额不得减少,徭役的编审也由十年一次改为每年一次,州县官根据当年的通盘情况,以丁田分摊与各个纳税户。
5) 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交纳、储存和运输都很方便。
这些改革的核心就是把原来粮食铜钱纳税和服徭役改为白银纳税和用白银雇人服徭役;
确实,如果明朝经济完全可以自足自给,那这个改革很合理,但中国不是产银国,每年产银区区20万两,而一条鞭法规定的明朝财政收入每年大概600万两左右,怎么办?靠外来输入……因此从1567年隆庆开关,每年由美洲运往明朝交易的白银约150万两。
说的通俗点也就是明朝政府自己放弃了铸造货币的权力。由于明朝本身银产量不多,加上政府并不限制白银的进出口,等于其经济很容易受西方国家的影响。
此时的白银来源只有两条道路一是美洲,二是日本。来自美洲的白银,是走美洲—欧洲—中国商路来的。欧洲殖民者将白银开采出来以后,从美洲运回欧洲,再通过国际进出口贸易流入中国和印度,买回香料、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同时日本开采出石见银山,银贱钱贵,故白银持续流入中国。
如果一直这样倒也太平,偏偏17世纪初,欧洲爆发三十年战争,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将美洲白银全部回流欧洲做军费,日本战国统一,德川幕府奉行锁国令,这种情况下,富人会选择贮藏白银(预期未来白银价格会继续上升),以保持购买力,这会导致作为货币的白银进一步减少,加剧通货紧缩。
而崇祯面临的情况正是这样,按照今天的话说,就是货币供给减少导致的恶性通货紧缩。此时,一条鞭法的弊端暴露无疑,明朝老百姓生产的是粮食,交税却用白银,大大加重了负担,而比这更严重的是边军欠饷。
关内外向缺八九两月饷,昨取发帑及户部新解,仅可补完八月,而九月尚缺。从此陆续解去,不过补完九月。目今十月矣,转盼又是十一月,则关宁终欠两月之饷,是户部终日解银,关宁终日缺饷也。
其实这也怪不得明朝政府,张居正的办法是西方白银从南方流入京师,从京师流人东北西北军队,再从边军流回南方。现在源头断绝军队没了饷银。而一条鞭法实施后把国家税收折合为白银来征收 ,也使农民也陷入了任人宰割的悲惨局面。加上明朝和西方贸易增多,原来没有的鼠疫天花纷纷传入,导致明末爆发了持续近百年的天花疫。
这些还不是最糟糕的,当饷银不足时明朝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用一份饷银引诱几支军队结果明军军阀化,朝廷只能选择相对听话的,牺牲跋扈的(延绥镇,宣大镇,东江毛文龙)最终把一批批军人或者逼为农民军或者逼为汉八旗,最终摧毁了明朝。
清朝入关后积极吸取明朝教训,在税收方面做了重要调整,除宣布了“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免除人头税以外,还整顿盐务,增加食盐专卖税,这占了总收入的12%;另外清朝在全国交通要道增设关卡,征收明代极难征收的商业税,这又占总收入的11%左右。
清前期,财政收入增加到4000万两左右。
财政支出上,清朝削减了明代军费支出近一半,大大压缩宫内开支和养官开支,最终把财政支出稳定在了3500万两左右。有这些措施保证,清前期才能出现财政盈余常态化。
康熙末年,国库盈余2000万两;
雍正末年国库盈余6000万两;
乾隆中期国库盈余7000万两;
乾隆退位时(公元1796年),虽然爆发川楚教乱,国库依然盈余1900万两;
道光初年国库盈余仍然有3300万两
总结:明清经验教训
我们对比这样一组数据:汉武帝时农业税占财政收入1/2,唐朝农业税占财政收入1/3,宋朝农业税占财政收入3/10,而明初财政收入90%来自于农业税收。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明朝早期税收收入基本很单一,始终处于紧绷状态,没有余力从事各项改革。
张居正改革后,明朝废驰专卖,开放了海外贸易,大量美洲日本白银在给明朝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传统的农业帝国制度带来了挑战。晚明海商贸易集团就是依托远洋贸易从封建主义巨石下成长起来的,但这种成长并没有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反而破坏了国家赋税制度,导致海商越强大,明朝本身越衰落,直到最后两者都被清朝消灭。。。
韩国的一所监狱里,三名囚犯在讨论自己被捕的原因。
金明焕:“我因为发动工会被文在寅关了进来。”
李相熙:“我因为破坏工会被文在寅关了进来。”
最后一名囚犯:“我就是文在寅。”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