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外语专业的人在面对非外语类多语狂魔时的心态是怎样的,相比之下外语专业存在竞争优势吗? 第1页

  

user avatar   ind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哈哈,我本来就想答一句话:要不我们试试同时开始学一门都不会的语言,看一个月后我是不是虐翻你。但我又觉得可能那些描述还是因为不了解,并非所谓专业歧视。

有点正能量行不行,学外语的同学积极向上自信一点,你们的努力不是白费的。

我不知道其他学校的情况。单就北大外院而言,多数的专业应该是“外国语言文学”或者“外国语言文化”。如果判断外语水平的标准只是能和人说话交流,能看懂外语文献(至少借助工具书能),那多数外院学生大二之前就能做到。而越到高年级,文学和文化才是重点。那些看似无聊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翻译技巧和大量文本研读,其实才是高年级本科生在学的东西。同时,语言超越其工具和媒介意义而是一种独立的研究对象。

我一直很反感所谓的理工科与文科生的划分,显得粗鲁而标签化。诚然,经过4年的本科培养,彼此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积累会产生极大的不同,但我想对其他专业的敬畏还是应该有的。正如我从未学过高数,但我相信数院同学的学习研究绝非是背公式和做题,外院学生的学习也不是背背单词练练听力写写作文。

所以,说话流利,写作通畅,能做翻译不过是附带的产物,但这从来就不是,也绝对不该是外语学生的培养目标——毕竟,我们是学术科研单位,而非外语培训机构。

那么,外院学生的竞争优势究竟是什么。

四年的学习,知识上的优势是巨大的。关于外语和对象国的了解必定是深刻的,这在很多情况下,是自信的源泉。但是,这并没有多了不起,无非是比别人多看了一些书,多走了一些地方罢了。

真正重要的是一种对广义上的语言的敏锐。四年整日与语言打交道其实在潜移默化中有巨大的影响,对语义,语音,文本的感受、理解与分析能力很重要。我的硕士论文的出发点是印度教中的一篇古代宗教文献,我十分清楚的明白我对哲学和宗教学的理解都极为肤浅,因而我的出发点是语义的变迁,文本的考据以及译名的甄别,反而得到了许多有趣的结论。这样才是对学术整体有意义的补充。

另外,外语学生对语言学的理解未必那么深刻,但相信我,真正去理解语言的逻辑,一定是在掌握,或者学习的过程中才可能做到。这不仅仅是上一门《语言学导论》就能明白的。举个自己的例子,我最近跟一个剧组,其中有印度语言的对白要审。从语音和词源中我能够很快发现不合史实之处,比如5世纪的文本不会用中世纪字体,再如僧人的对白中不该出现波斯语词。这种对语言的把握是超越听说读写之上的。

其实,我这两年口语退步很大,因为说的少了,而生活中常用的词儿也没有去背,最近做了一次口译感觉十分吃力。但是,四年的专业训练让我有这样的自信:如果需要,我完全可以做到相对迅速的入门一门语言,或者在短时间内提升我某一门语言的能力。这便是所谓学习能力!

外语专业作为专门的学科不仅仅是其研究对象不同,而更多体现在研究进路和方法的不同。不是学外语那么简单。

———

刚因为手机问题,答案丢失了,但偏执的重打一遍。因为这些年,我遇到过无数的恶心言论(学外语以后不就是当个翻译么,我去新东方就能学了你还专门学个四年,外院男生都好娘啊,你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去学理科要学小语种啊),我通常都是笑笑。但在这个问题里,却看到同样学外语的人认为自己的专业如此不堪。

我知道有我自己的师弟师妹会看到,所以一定要再说一遍。

你们学的,真的不是简单的听说读写。那些字母、符号、文本的背后,是很多人未曾想象过的世界。所以,如果这是你当初的选择,请继续热爱它,好好学下去!

你们的竞争优势非常大!而懒人,从来就没有优势。




  

相关话题

  保持语言的多样性有什么价值? 
  背新概念英语真的有用么? 
  古代皇帝是不是能听懂全国各地的方言? 
  周深的英语水平如何? 
  汉语中,是「总的来说」,还是「总得来说」,还是「总地来说」? 
  互相听得懂对方的语言并互相用自己的母语交流是否可行? 
  为什么英文有大小写? 
  周深的英语水平如何? 
  怎么看待陈小春倡保卫广东话「唐诗宋词大多是用粤语写的」? 
  我想知道,掌握多种语言的人有什么困扰吗? 

前一个讨论
历史上有哪些来过中国并且比较有名的印度人?
下一个讨论
我想把所有主要学科的导论都看了,怎么实施?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