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网络上有这么多人反对给每人直接发几千块钱,却支持信贷放水的提议? 第2页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应该都知道,国家税款主要来自中层

就算咱们国家很多地方政府是土地财政,买房子的也大多都中层。

底层是交不了多少税的,

高层手里一堆注册会计师一堆学法律的博士硕士甚至参与制定法律的大拿,他们减税都是合理合法的减税。


换句话说,每个人发钱,这个钱的来源,就是底层和上层加起来掏少部分,中层掏了大部分。

用数字表示,当然不准确,就是这么一说,我懒得挨个算了

就是一个人发一千,底层负担了几十块钱的税收,能得到一千,净赚九百多。

中层一个人发一千,是自己负担了三千。

亏了


高层看起来是亏了,交了几万的税,就收了一千。

但是高层掌握有生产资料,底层和中层交房租买东西花花花,高层能赚回来几十万。


为什么反对呢?

因为知乎中层比较多啊,他真的有一头牛啊!

当然要是发他还是会去领,领了亏两千,不领亏三千。

用嘉靖的话说就是,这都是我的钱!


搞基建什么的,虽然最后也是上层赚的多,中层底层赚工资。

但是好歹还留下一条路一个水库或者线地铁呢不是……


user avatar   shout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过了一年才发现有这么一个从我的回答展开的题目。

对于一部分从税收角度提出反对意见的,请您设想一下,如果通过央行直接发钱呢?

首先是推行数字货币,每个人都有至少一个跟自己身份绑定的数字钱包,从支付宝,微信,银行卡,社保卡都可以访问这个数字钱包,而这个覆盖率达到99%的成本并不高。这是基础。

第二,每个人每月的活命费,或者说基础尊严金,直接从央行发到每个人手里,不从财政走,直接从央行走!!

央行是全民公有的央行,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最大的优势,而央行的基本职能就是发行货币,通过信贷发行货币可以体现市场经济运行,通过每个人发钱来发行货币,也可以体现市场经济运行啊!

第三,在大放水的时代,通过信贷发行的货币,大伙可以看到深圳和上海的房价,看看这两年来芯片工厂的骗局,这些钱,全都是银行贷给他们的,没有一分钱是自己出的。他们在大放水时大规模举贷,低价入手各种资产,等到放水结束,除了少数翻车的,大多平稳上岸,资产翻番。与此同时,六亿月收入不到一千的,他们面对的却是通货膨胀,资产上涨,失业,他们能从银行贷出来一分钱吗?

当然,还有一部分伪中产,的确有机会能从银行贷出来钱。一,你利息几何?头部贷几千万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利息几何?二,你的投资顾问(也就是你自己)水平如何?别人的投资顾问水平如何?你能存鸡蛋的篮子有几个?别人存鸡蛋的篮子有几个?更何况别人还可以通过政府对企业的各种优惠摊销掉各种成本,而你极可能因为政府限制,银行抽贷,在焊死的车门前无能狂怒。

所以大放水之后,往往是富者愈富,而贫者和中产距富者差距愈大。任何形式的放水,后果都是贫富差距越大。08年以来,全球无不如此。给大伙看看09、10、11大放水的成果,TOP10%的人资产占全社会的占比从58%涨到了67%,那么剩下90%人的资产,不就是萎缩了吗?当然,这里面有50%的人,估计压根没啥资产可供萎缩。

因此我说搞大型基建,虽然效率低,但是相比这种形式,仍然是最有效的撒钱方式。

现在有了更新的选项,坐直升机撒钱,把钱均匀的撒到每个人手里,对于六亿每个月收入不到一千的穷光蛋,你难道怕他们会把每个月五百或者一千块投入股市?房市?而不是投入肚子,改善生活吗?

在中国,按照官方口径,中产有四亿,加上前面讲的六亿穷光蛋,还有四亿中不溜的。先说这四亿中产,基本上包含了知乎90%的用户,你想想每个月给你多一千,你能把这一千存起来的有多少?再想一下中不溜的那四亿人,有多少人能存住钱?

我个人认为,至少可以等价成有十亿人每个月把这一千全部花光光。这样每个月在全国就新增了一万亿的消费,这一万亿的消费,可以带动多少服务企业和生产企业?!多少就业!因新增就业而脱贫致富走入中产四亿的能有多少人?!同样的,银行放水一万亿给那几家所谓的芯片厂,新能源车厂,还有无数的深圳上海炒房客,又能带来多少企业和就业呢?

何况,这种数字货币完全可以限定死在普通消费或者现金取钱,禁止直接转入银行或者其他资本账户,包括股市啊余额宝什么的。谁非要用,那麻烦跑一趟银行取现金再存进去,反正银行五点关门,看你的一小时值不值跑一趟了。

第四个担忧是通货膨胀,首先这个目标:每人每月发1000块钱,可以从每人每月发100开始,通过几年时间循序渐进,逐步调整到每个月1000.

每人每月发100的时候,全国一年才发出去一万七千亿亿人民币,在天量M2面前连个涟漪都不是。按照发钱引起的货币和市场波动,同期对M2信贷进行管控,防止出现大规模的经济波动。最后每月发一千块钱的时候,一年发出去十七万亿人民币,到时候这笔钱最多也就占GDP的15%,同步对M2进行控制,把M2降下来,保证资产不会发生大规模暴涨。这个比起像美国那样直接一次性干三万亿美金出去可善良得多了。

其次,通过逐步涨水,有效的促进国内工业生产的产能,保证工业品不涨价。

最后,真正有实质影响的,是农产品领域,毕竟农业产品不能像工业产品一样指数增长,连线性增长都难。每人每月一千,对于大米油盐来说,影响不大,毕竟你工资加倍也没办法饭量加倍。大家有钱了,不过有点钱呢,大家肯定想多吃点肉,所以这个撒现金的规划,一定要搞一个长期的鸡鸭猪羊牛肉产量增加的规划,同时开拓国外的渠道,啊,让西方人体验一把,中国人吃肉会降低你等生活水平的体验。最终把肉类和其他中等需求的农产品产量增加上来,价格保持平稳

最终的结果,应该是工业产品不涨,农产品略涨。当然,掌握农产品供求这个,需要一个系统性工程,一定是要注意的。

第五,一千块钱是不是人就成懒汉不干活了。有几种可能性:

1.如果一家子多生几个娃,低成本养育,配合将来的生育政策,没准确实可行。到时候就需要马前卒来继续呼吁社会化抚养了。

2.一个月一千块钱,仅仅是最基本的生存尊严而已,你要过幸福美好的生活,还得继续奋斗。当然肯定会有一批懒汉出现,但是比起带来的新就业来说,可能会解放更多的生产力参与进来。进出相比,进估计比出要大。

我反对一个月发一万,但是我坚决支持一个月发一千。以后搞个基本尊严的计算公式即可,到时候我们发现一线城市的基本尊严可能比较贵,可以去六七八九线嘛,正好疏导人口,重新激活乡镇。


user avatar   wu-pei-70-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随便科普一个概念,你们别多想。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在遭遇金融危机时,有的会采取一种名为“柠檬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在经济危机中,很多企业会面临倒闭,这时资本主义国家会普遍采取政府干预市场的方式,使得在竞争中本该破产的公司免于倒闭,顺便制造或者加强某些企业的垄断地位。

干预经济的形式有很多,比如现在流行的直升机撒钱。

穷人回家打开邮箱,莫名其妙的多了一个装着50万块钱的信封,慎重回忆自己没当过外国间谍后,带着感恩的心高高兴兴的去消费,市场状态也就好转了。



但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会采取金融财政出钱,发放低息贷款、收购股份债务等直接注资的方法来救企业。

其结果就是“使本该付出成本的股东和企业主不负担相关责任、而将责任转移给国库与纳税人”。

简单来说就是全国人民拿出税收(或承担通胀代价的变相税收)来拯救市场上的私人以及政府企业。

所以柠檬社会主义就是“盈利都归于寡头垄断型企业自身,亏损却都由国家财政和国民承担”的目的的半套式资本主义。


比如美国小布什在2008年10月3日签署生效的《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让国家财政出资收购美国金融危机中总额为7000亿美元的收购不良房屋抵押贷款以及银行与金融公司资产,便是柠檬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

柠檬社会主义是一种调侃,即政府对富人支付巨款,实行慷慨的社会主义政策;但对穷人抽血扒皮,实行苛刻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完成大规模的财富转移。

搞这种政策的国家,通常而言会明显拉大贫富分化。


user avatar   zhao-gang-53-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


user avatar   zcw-gaizhi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能是这个逻辑:

ps,我只是猜测可能是这个逻辑,不代表我同意。


user avatar   zhan-yu-98-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之下的回答,基本都没有触及本质的。


第一、几乎每一个问题,只要上升到国家高度,都会隐含着某些诉求。这些诉求往往不便公之于众,所以他们一般不会直接问诉求的事,而是会包装成一个其他问题来发问。

比如在这个问题下,如果两个方法是相似的,那么选择任意一种,都是可以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这种问题呢?

所以,这个问题第一个隐含的概念就是,国家做得不对,应该按照我说的来做。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换成,为什么不能由网友来决定国家政策。

你以为他是在问为什么不换种办法的问题,其实他是在问为什么不是我说了算的问题。


第二、直接发钱和信贷放水,根本就不是一样的办法。

信贷放水,那是贷款,理论上贷款是要还的。但是直接发钱是不用归还的。

有人质疑说信贷也永远都还不完。恭喜你,你终于发现金融学的本质了。金融这种东西是来自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东西,它的本质就是吸血。但是这个世界就是那么疯狂,金融吸血的同时可以起到经济兴奋剂的作用。大家一起赛跑,所有选手都打了兴奋剂,你一个人不打,结果就是你会被淘汰。所以一旦走上了这条吸血的道路就别想回头了。不但自己不能回头,还会劣币驱逐良币,逼迫其他国家也不得不搞。

信贷永远还不完,是不是就等于发钱了呢?也不是,因为信贷理论上还是欠账,理论上你有还款义务,所以信贷是可以进行管理的,贷款人还是得接受管理的。但是发钱并不能进行有效管理。


第三、信贷其实也是发钱。

很多人总觉得要把钱发到自己手上才是发钱,他们认为信贷是把钱交给别人,所以不是发钱。这种理解其实是没有搞清楚钱的本质。钱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钱必须要流通起来才有更多意义。而流通的意思就是,它会从一个地方流到另外一个地方。

直接发钱,等价于古代的施舍粥米。是无条件的,而且也是无偿的。对于一无所有的灾民来说,施舍是可以救命。但是施舍也没有其他作用了。米吃完之后还是会饿。

所以我国古代,在提倡施舍的同时,也清楚的意识到,光靠施舍是不够的。所以人们提出了另外一种办法,那就是以工代赈。

你需要钱,我给你提供工作,然后给你发工资。你得到了救济,但也不是吃白饭,你是劳动换取的报酬,而不是卖可怜获得的施舍,你领钱领得名正言顺,而且工作了还有产出。最后皆大欢喜。

所谓的信贷放水,其实是类似以工代赈的思路的。企业拿到了钱,这钱又不能吃,为了让钱变得有用,它们就会投入生产,就会招工人开工,就会有工资领。

而直接发钱,就是类似于施舍,除了能救命之外并没有其他好处。反而会养出一大帮不愿意工作的懒虫。


第四、信贷放水是有缺点的。

最好是既不发钱,又别信贷放水。正如前面的例子所言,无论是施舍还是以工代赈,前提是爆发了灾祸。最好是别爆发灾祸,大家好好过日子。

问题是一国经济不可能永远不出问题,所以这类救济手段总是要使用的。

信贷这手段,虽然有上面所言的好处,但也有坏处,坏处主要是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坏处归根到底都是因为金融的本质是吸血的。

第一个坏处,企业拿到钱之后,如果不去开工,而是搞投机怎么办?因为搞实业又累,又麻烦,又不怎么来钱。而搞金融投机来钱快还轻松。其他类似的比如房地产什么的,都是经济投机行为。这样搞的结果就是,本来就已经遭灾了,还要被投机者搞出二次伤害来。

第二个坏处,放水本身依然会引发通货膨胀。而且由于金融的欺骗性,几乎不大可能有还完钱的那一天,所以这膨胀会一直持续下去。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是邪恶的?因为资本主义体制下这些经济工具本质就是黑暗的。要想不死,就要别人先死,然而分而食之。


user avatar   shen-ru-da-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

因为权力只在少数人手中,媒体舆论也容易被其掌控。

给每个人直接发钱,术语称之为UBI(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也就是无门槛人头福利。

以前应该有著名经济学者说“给每个人都发钱,相当于没发钱”这种言论也只能用贵乎CHUN&BAD二元论来解释了。实际上,由于财富阶层的不同,几千块对于穷人来说可能是续命钱,对于富豪来说都不够一顿饭钱(一桌海鲜,几瓶飞天),不管是花掉还是存起来,二者的财富净值大概是0+3000 VS 100003000,就算穷人还有点钱吧,3000+3000,资产可是翻了一倍,而且有了更强的消费能力。不要说什么怕浪费怕乱花之类,大多数都是日子人,大多数的基本生活需求(衣食住行)还没达到及格线上。

收税均贫富其实一直很难,因为富人会想方设法把失去的再夺回来,甚至变本加厉!现在的FP方式想一次性大改,也几乎不可能了,还不如用这个方法有效的缓解矛盾。这种操作如果变成日常,确实会造成通胀,但这种通胀是有利于底层民众的,中产可能最亏,但也比较无所谓。

何况,本来就存在一个放水的问题,如果不放,只凭米帝放,那就太亏了,按以往的方式放,或者只知道弄基建,这钱什么时候能流到底层,能占多大比例都很难说,还不如直接一步到位!

信贷就不一样了,信贷对应的可是信用与金融,可以看作多数人的债务,通过金融手段被层层扒皮,这当然是高层食利者最愿意看到的了!

再说到MMT,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如果MMT能用,那特么连能源革命都省了,直接上核动力印钞机,印就完了!但为什么明明合理的UBI不容易成功,偏偏明显不合理的MMT被很多国家明里暗里的应用呢?——因为做决定的是权力,在利益面前,跟权力讲道理就是讲笑话!


user avatar   exc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认为这事情很简单。就是没有如此做的先例,也没有如此做的财政预算。

比如,每个人发3000块。全国需要4万2千亿人民币。

没有先例。那这个钱能不能发,怎么发,出了问题怎么办,统统都不清楚。

其次,这笔钱的财政预算从哪里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无论是全新印钞票还是从原有预算砍出来,恐怕等整明白了,2021年都过半了。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这些精神中上产觉得自己真有2头牛呗。

作为海外党,发钱也发不到我。但是坚决支持发钱。

很多人混淆了一个问题,发钱不是为了刺激经济。美国德国英国新加坡加拿大这些发钱的国家也不是为了刺激经济发钱,根本就没有政客和经济学家这么说。你们不要立着空靶自己打。不要以为打倒了一个风车,就可以把道德问题包装成经济问题。

如果为了刺激经济,应该减息和大基建。甚至也不是刺激消费,刺激消费应该发消费券。

发钱是为了救灾,也只是为了救灾。

这次疫情相当于一个无差别的天灾,这个的来源和大萧条是有本质区别的,普遍性打击了社会中的很多人,发钱是为了救助在灾难中被打击最重的底层。以工代赈?以这个天灾的规模和广度,是需要的,但是并不取代一次性发钱。这两者不互斥。

这个是不是劫富济贫,是的。但是这个是国家责任,也是社会各阶层互助的义务。这也是为什么这次在国家治理逻辑上完全不同的新加坡和加拿大都很简单的就选择发钱的原因。

为什么很多人反对?很简单,知乎很多人自己以为自己是国家平均线以上,发的那点钱他们也看不上,一次性2000-3000有啥用呢?所以发钱会损害他们的利益,殊不知这钱对很多底层人群的重要性。

而且如果发钱,估计高收入群体(交税多的)和政府财政供养的人群会被排除(因为经济上他们不属于被冲击对象)。而这部分人在知乎的自我定位中是主流。所以他们觉得发钱就是拿他们口袋里的钱去救穷人。

我发现最牛逼的一点就是:这些混知乎自以为精英(或者精英预备)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眼里,穷人嘛,虽然受了点灾,但还没有到饿死的地步,没有卖儿卖女嘛。可以996007加班送外卖嘛,可以做保安做保洁啊,为什么要给他们发钱呢?

PS:回答一下评论区的问题:发钱会不会导致通胀或者有害?当然会,否则这个世界早就是例常发钱了。那为啥发钱?吃药是不是有害,是药三分毒。那你为啥有时候还吃药?


user avatar   blueblood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来来来

直接看一个真实发生的货币实验 大家对发钱这个事偏见太大了

这个事情应该能给大家有所启发

1931年 在奥地利边界有一个叫沃格尔的小镇

当时全球都处于经济大萧条的状态

全镇4500人里有1500人都没有工作

镇长名叫迈克尔·昂特古根伯格

那一年 他刚刚当上镇长(惨的一批)

小镇的现状让他非常头大,但这哥们非常勤奋好学

他认真拜读了经济学家西尔维·奥格塞尔的货币理论《自然经济秩序》

镇长说反正现在大家也穷的一批 不如死马当活马医

决定把书上的经济理论构想直接拿来用 (胆子够大的)

嚯~~你猜怎么着

这哥们把镇政府手里的4万奥地利先令,全部放在银行做抵押

擅自发行了小镇的“专属货币”

起名“消费券”

他拿着消费券当工资发给镇上的公务员

并且开启了基建狂魔模式

盖起了桥梁和滑雪场 创造就业机会

当然,这些基建项目也都用“消费券”支付的

为了防止群众不消费


消费券的机制非常奇葩:

券上有12个格子

每月月初要盖一次章

每盖一次就减值1%

也就是说你一年不花

消费券就要贬值12%


这家伙 全镇一下沸腾了

大家都玩命花钱

消费券疯狂流通

税收暴涨!

全镇失业情况很快消失

附近其他几个乡镇看到还能这么玩??!!

都开始自己发行货币

这事越闹越大

当时法国的领导人都专程来沃格尔学习先进经验

于是奥地利央行懵逼了

你们这是想干啥!!!

1933年11月 奥地利行政法院判处沃格尔消费券违法

禁止流通!

热闹的沃格尔小镇 又恢复了往日的萧条

这个事情被所有人铭记在心

被称为

“沃格尔奇迹”

我做了一个科普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视频 里面就讲了这个例子 有兴趣可以看看

还有一个关于民国时期货币超发的故事 推荐看看 很感慨




                 

相关话题

  立陶宛靠什么维持近2万美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为什么很多企业更倾向提高非货币性福利,而不是直接提高工资水平? 
  中国什么时候会迎来大萧条呢? 
  如何理解 Peter Thiel 认为中国目前处于「悲观—确定性」象限的说法? 
  股票坐庄是什么体验?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达沃斯论坛的演讲中力挺拜登,称其经济议程为「现代供给侧经济学」,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没房和车的前提下,拥有125万吃利息,是不是可以一辈子不用上班了? 
  如何看待北大学者质疑胡焕庸线,称在金融层面两侧差距正在缩小,是真的吗? 
  未来5到10年,你觉得资产上链的可能性有多大? 
  人种基因改良是利大于弊么?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网传衡水二中要求「大年三十晚上开班会」「大年初一早上五点视频早读」,是否涉嫌侵犯学生权益?
下一个讨论
《戴森球计划》在steam热销榜上的登顶,是不是说明国产单机游戏又有起色了?





© 2024-12-0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0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