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最近对张文宏医生的评价褒贬不一? 第1页

                             10    11 

user avatar   li-yi-53-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讨论防疫政策首先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前言

最近网上关于张文宏和高强的争论还在持续发酵中,并逐渐变味,转化为互相攻击。

这样的攻击已经脱离我国防疫的客观事实,不利于明确客观情况,也无法对团结全国群众有任何帮助。


对于我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防疫措施,判断的原则只有三点:

1.多做调查研究,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2.建立属于自己的思考框架。别人的东西可以看,多分析数据,但少相信观点

3.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判断。

在此基础上,大家坚持自己的判断就可以了,不要受舆论风向左右!


二,根本判断逻辑

对于新冠,如何判断要不要采取“赶尽杀绝(eradicate)”的措施呢?


本质上看有五个判断标准:

1.疫情的重症率有多高?是0.1%还是5%以上?

2.重症不积极治疗会不会死亡?重症治疗吃不吃医疗资源?

3.不严格防控的情况下会不会快速传播,导致大面积(例如5%以上人口)的感染?

4.本地有多少医疗资源?能不能顶得住不利情况下的重症治疗压力?医疗资源能否快速增加?

5.是否会产生后遗症?后遗症是否会影响劳动能力?


这五条判断清楚,结论就有了。


三、一些实际数据

1.重症率

根据印度科学家数据,接种疫苗的人感染后进入ICU治疗的风险为6%。[1]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管向东表示,这次广东疫情进入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比例相对偏高,这一批病人大约是10%到12%的比例。以往有的是2%到3%,有的高一点不过是5%到8%,局部的也有8%到10%。[2]

7月28日,南京171人已现7重症[3],重症率4.09%

截至8月11日,扬州全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448例,在定点医院治疗447例(其中轻型73例,普通型339例,重型23例,危重型1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0例。[4]

扬州重症率5.13%,危重症率2.68%,重症危重症合计7.81%。

高重症率意味着必须限制病毒传播的范围,才能让患者数量和医疗资源数量匹配。


2.重症不积极治疗会不会死亡?重症治疗吃不吃医疗资源?

答案是“会”,“消耗大量医疗资源”

重型就是呼吸衰竭,呼吸衰竭发展下去就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炎症因子风暴,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

再说明一点,仅提供氧气不是合适的治疗手段。

如果病人太多,医疗资源不够,必然导致死亡率快速上升。


3.不严格防控的情况下会不会快速传播,导致大面积(例如5%以上人口)的感染?

(1)武汉数据为4.43%



(2)印度部分地区可以感染一半人

2021年1月新德里第五次调查样本量28000,感染率60%(也有报道说56.1%)。[5]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在印度第五轮针对新冠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中,新德里2.8万个样本中有60%被检出血清抗体阳性。据印度媒体报道,新德里约有2000万人,这意味着至少已有1000万人感染过病毒。这项数据被印媒视为抗击疫情的一大利好,认为新德里实现群体免疫指日可待,或正在走向群体免疫。

由于2021年年初中印两国很少有人接种疫苗,所以抗体比例可以认为接近感染比例。


4.本地有多少医疗资源?能不能顶得住不利情况下的重症治疗压力?医疗资源能否快速增加?

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执行力强、医疗资源充沛、医务人员业务素养高,如果发生一定水平的社区传播,可能还能做到收治大多数重症病例

450万人口的扬州市仅收治了300人左右的病例就出现了医疗饱和,部分患者转移到南京治疗。[6]可见我国医院收治传染病患者的能力还不足。

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经济更加落后、执行力不强、医疗资源匮乏、医务人员缺乏经验,如果发生一定水平的社区传播可能一发不可收拾,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那么短期加强医疗资源是否可行呢?

协和医院 @王郝老师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增加18万个ICU床位,年消耗在1万亿人民币左右。


即使不考虑投资,医务人员也没法凑齐。


所以在相同的毒株,类似的防控措施下,疫情对不同地区的危害大概率是不同的。

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城市血条厚,可以收治较多病例。

落后地区如果发生疫情大规模爆发,很可能出现医疗饱和,人口死亡率大幅上升的现象,甚至会导致社会动荡。


5.是否会产生后遗症?后遗症是否会影响劳动能力?



尽管COVID-19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但长期来看几乎影响着人体每个器官系统,而这些器官系统疾病在COVID-19患者中持续了至少6个月,包括:

1)呼吸系统:持续咳嗽,呼吸急促和血液中的低氧水平。

2)神经系统:中风,头痛,记忆力问题以及味觉和嗅觉问题。

3)心理健康: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和药物滥用。

4)代谢:糖尿病,肥胖和高胆固醇的新发作。

5)心血管系统:急性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心和不规则的心律。

6)胃肠系统:便秘,腹泻和胃酸倒流。

7)肾脏: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透析的急性肾脏损伤和慢性肾脏疾病。

8)凝血调节:腿部和肺部有血块。

9)皮肤:皮疹和脱发。

10)肌肉骨骼系统:关节疼痛和肌肉无力。

11)总体健康状况:全身乏力,乏力和贫血。

研究人员进一步强调,“与流感相比,COVID-19在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器官系统受累范围方面均显示出更高的疾病负担。同时,随着COVID-19疾病的进展,患者将面临着更严重的健康风险。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健康问题会改善,比如呼吸急促以及咳嗦等,但有些疾病可能会变得更糟。”


新冠对儿童也有不良影响



这些症状可能将劳动力变成需要长期住院的病人,严重削弱生产能力。


三、讨论

只要将以上五个问题考虑清楚,不难得到结论。当然,如果过几年新冠的危害逐渐下降,上面五个问题的结论发生变化,采用其他防控措施是可行的。

无论采取任何措施,最重要的是在社会上取得共识。


我反对的是张医生不顾我国实际数据做判断的行为,例如他在7月29日的微博中写道:

低病死率的前提是什么?我国的人均医疗资源能赶上英国和以色列吗?分析我国的防控政策为什么不提国内的真实重症率?


讨论科学问题最重要的的是“实事求是”,从正确的数据出发,建立逻辑体系,得到自己的判断。

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科学问题才能讨论清楚,社会才能取得共识进而形成合力。

参考

  1. ^ https://www.livemint.com/news/india/over-67-of-people-above-18-years-of-age-exposed-to-covid-who-aiims-survey-11624029025846.html
  2. ^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8597502766464332755%22%7D&n_type=-1&p_from=-1
  3. ^ http://med.china.com.cn/content/pid/279449/tid/1026
  4.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837218916925369&wfr=spider&for=pc
  5. ^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1-28/doc-ikftssap1405827.shtml
  6. ^ https://new.qq.com/omn/20210809/20210809A05ZS900.html

user avatar   luxeni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有已经大规模商业化的医学领域适合网红医生发展,比如医美和口腔,因为整个行业都已经是能吹多高吹多高的氛围了。

而在其他的传统医学领域当网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每个医学专家其实都只专长于筷子尖那么小的知识范畴,再扩展就从熟悉到耳闻不等,甚至在离得远的医学领域可以说是完全不懂。

但当网红就得在很多额外话题上都去涉足。网红医生经常会主动或者被动的去参与一些完全不相干的事情,比如接受各种泛健康话题的采访,挂名出版一些科普内容,比如口腔器械厂商操办的医学会议,开幕式邀请网红医生讲个话。

严格说,感染科的专家里面,有的人主攻病毒性肝炎,有人搞艾滋,有的人搞各种复杂的细菌真菌感染,而呼吸道传染病又完全是另一个事情,甚至跟前面这几个都不一定在同一个病区里,甚至大部分归呼吸内科管。

而公共卫生,又更是另一个学科,着眼的不是个体诊治,不是临床医学的分支,本科都不是一个学院的。制定防疫政策是公共卫生专家的事情,临床医生可以在具体疾病的诊断治疗上给出建议,但最后的政策制定要考虑的问题不仅是个体疾病诊疗,还有流行病学、人口、环境、资源、基础设施、经济,等等非常的多的方面,远远超出了医学专家熟悉的范畴。

非自己的专业领域,难免言多必失,甚至被人当枪。

当有人要推动一个议程的时候,引导舆论是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几千亿的生意。他们不会亲自表达,而是常常找到有利于议程的言论来放大。甚至故意引起争议,向公众植入一个思考,让思考得出一个看似自然而然的结论。

例如,新冠病毒无法被彻底消灭的话,我们要如何回到2020年代以前的生活模式?那么,「还得靠___而这个____,是我们家的最好。」

不多说了。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借着张文宏博士论文被举报说几句吧。

过去几年,自媒体行业发展很快,特别是B站、西瓜视频等开始发力知识区之后,很多博士、学者、教授等纷纷下场自媒体,直接与观众接触。张文宏虽然没有独立做自媒体,但他的很多言论也是直接通过自媒体触达到观众的,说张文宏是个网红倒也没什么问题。

自媒体的确可以很大程度提升学者教授本人的知名度,只要你的内容传播力度够,自媒体能带来的收益是很高的。比如说华中师大的文学教授戴建业,除去自媒体带来的流量分成之外,他自己的演讲、授课报价也已经翻了几倍。按照媒体的采访,此前他的妻子因为患病每月仅吃药就要花费数万元,但戴建业靠着演讲授课也完全能支撑得起。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网红其实算是一个职业,它需要的不只是专业水平,还有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和应对能力,而大多数学者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也就是说,即便是专家教授,大多数人也是做不好网红的。大体来讲,背后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即便不考虑学者本身是否会说错话,对于普通人来说,缺乏专业背景的他们很难理解学科内部的一些共识话语,比如此前葛剑雄演讲的时候曾谈到历史研究、史学理论与政权合法性相关的问题,并且葛剑雄已经说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政权都有自己建构的路径”,但依然会被人指责;第二,专家学者往往缺乏分析和应对舆情的能力——要知道,纵然是有专业公关团队的明星,翻车的情况还比比皆是,更不用说很多只是在专业领域内出名,对传播、公关等压根不懂的教授们了。

而为此推波助澜的是,过去几年,传统的媒体也变懒了。在自媒体风起的潮流之下,很多传统媒体也都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开始选择短视频作为主力的内容发布方式。短视频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缺乏信息统合框架,只能传播单一的观点,而这恰恰是新闻的大忌。这很容易造成信息传播的极化——因为观众可以通过对内容的选择来只接受自己想要的观点。

张文宏也好,钟南山也好,在当今这个时代,他们都应当有自己发声的机会。哪怕你觉得张文宏的观点很扯,但在学术层面探讨一下总没问题吧?问题在于传播的方式——但如果换一个传播方式,按照传统的新闻采访框架,以采访和平衡报道的方式去给张文宏发言的机会,是可以做到既让张文宏表达观点,同时也对张文宏予以保护的——因为即便读者不满,攻击的火力也基本局限于媒体。另外,媒体在采访和制作新闻的过程中,本身也是在进行议题设置,不会进行无的放矢,也可以让发言者不会因为其他莫名其妙的原因而被攻击。在这方面,虽然南方系一直被骂,但做的还是好一些。

当然,如前面所说,这样做的缺陷也很明显——它很难将专家的曝光度转化为直接的流量。对比来看,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钟南山就已经有很大的知名度,但那时还是传统媒体时代,钟南山虽然被全国人民所熟知,但也就是知道而已。而在今天,如果钟南山想在自媒体平台搞一搞的话,所获得的经济收益恐怕将超出当年几十倍不止。只不过,钟南山聪明的一点是,他知道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

总之,网红这碗饭不算好吃,任何一个想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最好都掂量清楚入行后可能带来的风险。否则,类似的事情还会不断的上演。


user avatar   wang-xian-nan-da-tian-c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目前异见者的组织和聚集有一定的套路。

1.选定一个核心(杨笠/张文宏等)

2.构建一个叙事:核心揭露了某个问题/提出了某个意见(反男/防疫过度化),并以此对抗强权(男性/TG),遭到了愚昧“暴民”的围攻,在各个战线上作为“自由斗士”的英雄叙事。

3.围绕在核心周围,用核心的理性发言防范赵弹,用核心的温和发言拉拢中立派,用核心的极端发言/被攻击的现状团结内部,以此构建一个异见团体。

4.核心会得到一个立场高度同质化的粉丝群体,而哪怕核心本身对这些人的个人立场没有兴趣,也会去迎合,至少不会得罪核心粉,甚至像杨笠一样直接变现。

5.到了张文宏案,有意思的是和他打对台的饶毅,曾经也被西方主义群体捧为“对抗强权的自由斗士”,现在又在张文宏粉丝的叙事中,变成了“打压自由斗士的强权代表”。

当一个人被塑为一个群体的偶像,对其本人的攻击,很大程度上是对粉丝群体普遍价值观的不满。

而且我真觉得,饶教授也好,张博士也好,两个都是科班出身+管不住嘴的优秀学术圈人士,根本不怎么关心粉丝们心里这些小花花肠子…就拿张文宏本人说吧,你见过鼓励中国人吃肉的西方主义者吗?


user avatar   yue-guang-xia-de-feng-wei-zhu-87-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评论里很多人对我批评上海防疫表示不满,我表示道歉。


经过评论区批评教育,我充分认识到上海这套发生本土疫情之后宁可找不到的疫情来源也不进行普筛的政策是多么优秀。

虽然上海本土病例传染几十人找不到来源,虽然上海飞往泸州、台北的航班都有确诊发现,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都是巧合而已。

只要坚持不做普筛这种破坏经济的事,上海永远是中国疫情防控的标杆。


—————————————————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上海的防疫工作从过程到结果都称不上无可挑剔,也难讲比他省优秀,所以作为上海医疗圈的网红,面对诟病底气不足。

医学,终究是实证科学。

没了实证,就只剩专家人设、权势地位了。


论结果,2021年1月20号上海两家三甲医院同时发现新冠感染者,最终20多人被感染,这波感染的源头至今没有公布。(有谣传来自国外,我不做阴谋论,就当是能力不行发现不了吧)

直到2月4号,也就是腊月二十三,还有不在隔离中的同一链条上的新患者出现。

1月25日原地过年的政策落实跟当时上海防疫的拉胯,不能说毫无关系。


论过程,3月初纽约疫情爆发,上海对从纽约入境上海的乘客毫无隔离监控政策,允许随意上班、乱逛,就在这个时候,张医生还公开大谈「中国人无需为美国人干着急,他们的医疗体系可以应付」

你倒是先让美国回来的人居家隔离,再来不着急地隔岸观火呀。

我为什么对当时上海的政策印象这么深呢?因为我就是那个“从纽约入境上海随意上班乱逛不用居家隔离”的人。当时我刚在美国探亲结束。

去年我就有吐槽过这个事。

  • 2020年3月1日纽约第一例新冠确诊出现,当天我从纽约起飞
  • 3月2日晚间到上海,机场一路畅通,自己打滴滴回家睡大觉。
  • 3月4日我跟小区居委会、公司HR反复确认后,就合乎政策地去上班了(打工人没办法)。
  • 3月7号纽约进入紧急状态,也没有人联系我让我居家隔离,问居委会说不用。
  • 3月13号之后美国回来的终于要居家了。

途径要湖北的隔离,纽约来的正常上班。

真是妙呀。




2020年2月底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些朋友回到其他城市被要求居家隔离,我提前10天买了一大堆泡面送到家,结果完全没用上,这个月满18个月过期扔掉了。

论起来我是上海这种“美国好棒棒”政策的受益者。然而我心中只有吐槽。


===============

评论区有人大谈防疫的代价,不过我不是很明白:

做好流调,搞清1月20日疫情的来源,代价很大吗?

或者说,让我们这些去年3月美国飞中国的人居家隔离两周,代价很大吗?


至于有人说张医生主要负责治疗,可我也没看出上海的死亡率在各省中特别低呀。


user avatar   Bange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发现国内很多人的思想非常极端,非黑即白,特别喜欢站队?彷佛世界上就只有黑和白两种颜色,没有过度色彩。好人就必须像完美的圣人?犯错了之后就会被全盘否定?

张在媒体上敢说话,这是他好的一面,宣传正能量推进抗疫有功,当然应该表扬。

但他博士论文抄袭也很明显,我们这些基础医学领域的行内人,一眼就看明白了,证据确凿,根本无法申辩。

不能因为张性格好在媒体上敢说话,所以他毕业论文大段雷同就可以?这个逻辑令我不可理解。

比如F大学可以说那个年代博士论文没有查重的规定,但处理或不处理,都不能改变他的毕业论文里确实有大段雷同的事实。错误不一定会被惩罚,但惩罚与否都不能改变犯错的事实。不能因为没惩罚,他犯的错误就变成对的了?

我们这些宁愿一辈子评不上职称,都绝不抄袭的科研人员怎么办?自然科学的底线是是独创性和可重复性,这是科研人员最后的倔强。

别人怎么做我无权管,但我个人一定会坚持人类自然科学最后的底线,绝不违反!


user avatar   deng-jian-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件事许多人在和稀泥。

但是实际上这种涉及到国本的事是不可能和稀泥的。

张文宏的问题在于,他说话遮遮掩掩,就好像许多人为他辩解的那样,他的开放言论怎么样怎么样,其实并不是真要打开国门,实际的意思是怎么怎么样。

这就很奇怪了,一个张文宏,作为医疗方面的专家,而且每天放出这么多言论的网红,其实这个开放什么意思,他只需要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事。

直接说我这共存和开放并不是打开国门不就是了。

结果呢,似是而非,遮遮掩掩。每天放出这么多话,就是不把这个意思讲清楚。

然后让无数希望打开国门,希望躺平的媒体以及某些利益相关的人不断的拿他的话去作为打开国门,直接躺平的旗帜。

不断的渲染和鼓吹:你看,连国内的防疫专家都说要群体免疫,都支持病毒进来,不怕,没有事的,国外死的只是老年人,以后病毒的毒性肯定越来越弱,只要你开放了,毒不死多少人的。

我想问,这是一个有社会职务,并且专业防疫医生应该干的事吗?

总不能你作为一个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专业医生,天天对媒体放嘴炮,然后打着所谓科学的名义,专门拿一些似是而非的词在这里故意引起社会争论,然后躲起来又不做解释吧。

你是一个普通人,当然随你放炮,可张文宏应该很清楚自己的职责是什么。

他自己不讲清楚,放任某些媒体和国内外的一些人不断拿他的话去宣传群体免疫和打开国门,那么本质上,其实这些别人代他说的话,其实就是他想说的话,只是他不敢说也不能说,让别人说了而已。

好了,现在有人打着所谓科学的名义,去鼓吹群体免疫,只要你反对群体免疫,他们就开始把张文宏搬出来,嘲讽你不懂科学。

这...我就不懂了。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以前医药公司出了一款新药出来,尚且还要进行验证,并且不断的通过对照组来判断药效怎么样,副作用如何。

好嘛,这些搞群体免疫,打着所谓科学旗号,搬出张文宏的人,有一点科学上小心求证的精神吗?

真正的科学难道不该是,拿国外群体免疫,那群躺平的国家来作为对照组?

你说严防死守对经济不好,那就看看中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看看各国的出口数据。

你说群体免疫死不了多少人,那就对照那些主要经济体,看看他们每个月,每个季度的病死人数,看看他们的新增感染人数。

你们说毒性会减弱,那就去对照现在的变异病毒与原始毒株之间的感染、致死率。

这才是科学。

拿全世界的主要经济体作为小白鼠,观察它们的经济、致死率、感染率,进行一期、二期、三期的观察。

如果他们的经济发展很好,他们停止印钞,他们每日的死亡率降到了中国之下,那么自然而然,也就开放了,我坚决支持这样的群体免疫。

至于其他的,靠一个医生张口就来的话,这也叫科学?

而这些支持群体免疫的群体,口口声声说着你们为什么要骂张文宏,一副为张文宏叫屈的样子,才最令人觉得可笑。

一面把张文宏当做大旗,祭出来,拿来做盾牌,等到群众丢鸡蛋的时候,却说,你们为什么打这个盾牌,你们还有良心吗?

其实装什么委屈呢,大家骂的不是张文宏,其实骂的是你们这些躲在张文宏盾牌下的人而已。

最后再重申一句:没有论证的任何所谓预测,无论预测的人是什么身份,那也只是神学而不是科学。

要科学,那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进行各个层面的对照,不然别说是张文宏,就算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空口说什么群体免疫,那也不是科学。

一个药片出厂,尚且需要一次次临床试验,十三亿人性命攸关的事,却妄图拿一个张文宏或者所谓假科学的名义来行群体免疫之实,这种代人立言,混肴视听的手法,古今中外玩了几千年,以前有,现在有,以后也会有。

不过这次可能要让某些人失望了。

我反对!


user avatar   jin-ji-de-xia-pu-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CIA的工作方向又变了,不过其实也没变,反正能怎么给中国添堵他们就怎么带节奏。

明眼人不会看不出来吧?包括这个回答在内,这种通篇充满了断章取义,极端化,明显mzr式的言论非常泛滥,跟其他回答下的评论风格完全不一样,这就是有组织式的水军抹黑行为。这一年来我真是见多了,互联网舆论场的环境真的在肉眼可见的恶化,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找到一个呆的舒服的地方。


user avatar   maximilianofshang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再更新,这张图让我看了想笑,因为我朋友圈几个医生和大学文科教授也差不多是这样的。

所谓“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句话真的是铁律,医生的专业就是给病人看病,其他的他也不专业,不应该多管。国家层面上的防疫是一个极为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涉及工业体系、科研体系甚至农业生产所有方面,其复杂程度,根本不是一个医生能掌握和理解的,就像张医生动不动说“我和你读的书不一样,所以医学方面的事情我和你说了,你也听不懂”一样,防疫工程,医生也是搞不懂的,比如张医生说过“武汉一千万人口全员核酸检测要2年时间才能做完”,这就是他的局限性了,他根本不理解国家动员体系的规模和效率,最后武汉全员核酸检测只用了2个礼拜就完成了!足以证明即使是张医生这么优秀的医生,超过他本专业的事情,也千万不能听他的,要听国家的!

更新,我现在要谈谈病死率的问题。

因为张文宏很喜欢强调病死率,用来说新冠病死率已经接近流感了,这样大家可以淡化对新冠的恐惧,该放开就放开,该共存就共存。

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r0值”?这个指标用来说病毒的传染性,流感r0值是1,新冠-德尔塔是8,意思就是流感传1个人,德尔塔能传8个人。虽然一样病死率,但是死亡人数差整整八倍!此其一

流感还有季节性,一般在冬春高发。新冠一年365天里天天在传播。流感有地域性,爆发季都是局限在部分地区,极少有大范围扩散到全国全世界的,新冠已经横扫了五大洲,几乎不存在地域性。此其二

美国2019年流感大爆发整年死了16000人,16000人只相当于最近美国半个月新冠的死亡人数,你说同样致死率,结果能一样?

你看看,光用致死率差不多就把流感和新冠等而视之是不是非常不负责任!甚至说在草菅人命!

所以张文宏只说病死率,不告诉别人传染性,感染人口,还有引起的医疗资源崩溃问题,他是专家啊!肯定比我更懂病毒,他到底在想什么??我不理解!

———

我朋友圈里我们上海一帮肤浅小市民、装逼小知识分子、河殇派老知识分子,像饭圈追星一样吹张文宏,很多自媒体文章我都看得肉麻的要死,总结起来说:

1、把上海的整体防控成果归功于张文宏一个人,这就搞笑了,上海防疫成功,靠的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动员,靠的是上海高效高素质全覆盖的垂直管理体系,靠的是上海发达的卫生医疗软硬件,靠的是上海市民的自觉支持和遵纪守法,没有以上几点,你就是来一百个张文宏,又有什么用?张文宏这样水平的在美国可多的是,照样病死60万人。当然,张文宏在上海这个防疫体系里有他的贡献,还挺大的,但是把上海防疫成功都算他一个人的功劳,或者说将他算成头号功臣,那都是贪天之功,莫此为甚!

2、这班人把支持张文宏作为“有独立思考、有道德有良心、受过高等教育、现代城市文明”等等的象征,这就和饭圈玩法一毛一样了!张文宏说啥都是对的,我就爱他了!我因为粉他懂他支持他,所以我比你们高档!

现在营销号甚至说什么“全上海都站张文宏”帮帮忙好伐!我就不站他!虽然在他说“和病毒共存”之前我一直站他,他明显是深度美粉我也忍了,人无完人,论迹不论心嘛!但是要说学欧美躺平,那绝对不能忍!那真的要死人的!死很多很多人的!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零政策对不同人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有的人一年到头也不会去一趟省城,连逛街都很少,每天就是上班回家,更别提出省出国了。所以清零政策对他们来说没有啥影响,因为他们本来就过封城的日子,为什么要冒着极高的患病风险去开放边境,就算死亡率不高,得上了也是要扒层皮的。

但第二类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日常就是满世界跑,一个周末就可以飞一趟洛杉矶,这一类人虽然比例不高,但绝对数量也不少,而且拥有相当的话语权。清零政策一开始,他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遭受了极大的心理煎熬,这种煎熬跟死亡有的一比,远非得一两次新冠肺炎可比。这一类人会同情甚至赞同张文宏的观点,这也是很正常的。

但总的来说,中国的第二类人中的大多数,还是比较有大局观的。尽管清零政策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影响非常大,但大多数人,还是认可一点的,那就是不能为了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搭上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所以他们虽然可以理解张文宏的观点,也有一定的同情,但并不赞同。中国人口太多,医疗水平还不够高,一旦放弃清零,一年死上百万人都是可能的。

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我能理解并同情张文宏的观点,但不能赞同。原因很简单,这个国家有14亿人,不是只有我一个人。




                             10    11 

相关话题

  2022年6月以后从美国回国有可能缩短隔离时间么? 
  7 月 27 日江苏新增本土病例 48 例,目前情况如何? 
  钟南山预计中国年底或可实现群体免疫,科学依据是什么?在此之前还有哪些必要措施?届时能彻底摘口罩吗? 
  如何看待最近关于新冠疫情应对的全球民调53个国家地区中,只有4个国家和地区认为美国比中国好? 
  医生查房为什么把手放在后面? 
  7 月 4 日云南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3 例;5 日至 6 日,云南瑞丽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目前情况如何? 
  作为医生平时需要戴手表,你选哪一款? 
  医学实习生操作时误把患者留置针拔掉了,心理阴影很大,怎么办? 
  如何看待网友爆料北大人民医院实习医生女友冒充护士给病人拔尿管?真实性如何?可能违反了哪些规定? 
  新冠变异病毒「拉姆达」蔓延 29 国,有何特点?疫苗有效吗? 

前一个讨论
复旦大学表示张文宏博士论文不构成学术不端,符合当年博士论文要求,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下一个讨论
美国从阿富汗撤兵真的像媒体说的那么不堪、那么混乱丢脸吗?





© 2024-12-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