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谁能告诉我朱元璋为什么被吹的这么高? 第2页

                 

user avatar   qi-ju-25-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是知乎的精神榜样,而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这些人在大部分知乎用户潜意识里,是资本家、富二代。

不信?你说我在扣帽子?我给你看个东西。

这个回答是该问题下点赞最多的回答。也是知乎大部分人的韭菜史观:任你丰功伟绩彪炳千古,但是你不能让我感觉到我被你割了韭菜,否则你就是我的阶级敌人。

以朱元璋的功绩,可以同刘邦、刘秀、杨坚并列,居首问题也不大。这四个皇帝都是开国明君,汉高祖刘邦亭长出身,年近五十,干掉了神勇千古无二的西楚霸王项羽,创立大汉四百年基业。位面之子汉光武帝刘秀,农民出身,骑牛上阵,十二年统一天下,干趴穿越者王莽光复大汉,开光武中兴盛世,追随的将领基本善终,儿子汉明帝、孙子汉章帝两代贤君,堪称人形外挂。隋文帝杨坚虽然开国有盗号嫌疑,但结束了三百年乱世,且建国之后开皇之治,创科举,开三省六部制,虽然开国没体现多少军事能力,但开国后文治鼎盛,创举不少,遗产甚至比唐太宗李世民还要丰厚,算是和盗号抵消了。

明太祖朱元璋,开局一个碗,通关一个国,驱逐胡虏光复中原,称其再造华夏并不为过,叫一声洪武大帝没有任何毛病。保守一点,与刘邦、刘秀、杨坚并列。激进一点,那就是“秦皇汉武,唐宗明祖”。

但是,如果你要继续把他往前面抬,把他往嬴政、刘彻、李世民中间插,那就是吹了。

这已经是莫大的褒扬,整个中国历史,能称得上圣主、大帝的君王,屈指可数,朱元璋绝对算一个。只是很多人不满足,他们非得把朱元璋捧上神坛。在他们眼中,只要你不吹那就是贬低。

刘邦差吗?你们光看到朱元璋出身低贱,怎么没人看到刘邦也不过是个亭长,而且近五十岁才起义呢?而且他还干趴了项羽。

刘秀差吗?农民出身,他要是去要个饭,岂不是功绩还得涨几倍hhh,起义的时候连匹马都搞不到,最后骑牛上阵,开国之后还有光武中兴,文治也一起搞了,本人也是两汉交界最顶级的将领,映的云台二十八将毫无存在感。

杨坚差吗?我知道好多人看不起盗号行为,觉得统一北方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功劳,但人家开皇之治在那儿摆着,政治遗产之丰厚,秦皇汉武之下第一人。

你去网上搜“光武大帝”“开皇大帝”都是得到历史认可的称谓,这几个人和朱元璋摆一块儿侮辱他了?

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灵渠、筑长城、开驰道,结束奴隶制,使历史进入封建时代,创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后世两千年的基调。

汉武帝刘彻,北逐匈奴,西通西域,南征百越,东平朝鲜,带领华夏民族第一次大规模反击外敌并取得胜利,打出了后世两千年中国人的生存空间。下推恩令,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盐铁币制,收为官营,国有企业最早的雏形。创察举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彰六经,统一民族思想,奠定了汉文明基础。

秦皇扫六合,汉武拓八荒,秦皇筑基,汉武铸魂。可以说这两人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影响是绝对的,上至领土疆域、民族形成,下至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秦汉虽亡,但秦始皇、汉武帝塑造的基本框架延续千年,直到今天我们都在吃着红利,这笔遗产是后世任何皇帝都无法超越的存在。

唐太宗李世民,政治完人,无论是军事,还是治国理政,都是第一梯队的存在,可以说是皇帝这个职业干的最好的人。我为什么说李世民比朱元璋更强,因为李世民既干了开国皇帝的事,又干了中兴之主的事。直白的说,李世民相当于干了刘邦、刘恒两人做的事,或者朱元璋、仁宗宣宗三代人做的事(朱棣和李治更像)。刘邦朱元璋建立了汉、明,但发展文治是由后面的皇帝做的,刘秀、杨坚也是兼顾了开国与文治,但开国遇到的阻力要低一些。

朱元璋被抬得过高的的原因只有一个,知乎上面大多数人评价一个皇帝的标准,不是根据这个人“达到了什么目标,完成了什么创举,对中国如今有多大的积极影响”,不是看这个人成就有多大,而是去看这个人起点有多低,有没有啃老,有没有含着金钥匙出生。只要你有吃红利、捡便宜、收人头、撞大运的嫌疑,那么不管你做的事影响有多深远、意义有多重大,都是一文不值。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知乎群体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属于亚精英阶层。简单的说,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下有钱,比上没权。这个阶层的人有着极强的奋斗意识和野心,他们并没有把自己当作普通老百姓,而是“潜在的伟人”,所以特别喜欢、崇拜创业者,而朱元璋就恰恰是那个创业难度最高,且成功了的人。

这些人尤其不待见秦始皇、汉武帝,因为在很多知乎用户眼里,秦始皇汉武帝全是沾了祖辈的光,换他去他也能行。而朱元璋白手起家从最底层做起,有朝一日飞黄腾达,妥妥的人生榜样。在他们的眼里,秦始皇、汉武帝这种君王就像富二代,或者那些压榨他们的老板上司,拿他们的资源给自己置办产业。他们最害怕的事,就是感觉到自己被割了韭菜。微博的G点是女权,知乎的G点是资本。

在其他平台,你说嬴政、刘彻弊在当代,利在千秋,没什么人会反驳。而在知乎,相当一部分人会质问你,你问过那些死去的百姓吗?他们潜意识里会把自己当作那些秦皇汉武时代的百姓,觉得自己成了别人建功立业的垫脚石或者牺牲品,成了韭菜,这让他们不能接受。殊不知,

知乎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前提是: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不能与自己有阶级矛盾,否则功劳再大也屁用没有。

因为这种情绪的存在,推崇朱元璋,那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人皆有出头之日,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而推崇嬴政、刘彻,那就是精神资本家,或者资本主义的走狗。

他们从来没有站在整个历史的进程,站在国家层面,宏观的去评价这些人的功过,而是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背景,站在阶级对立的角度,去指点江山。

这些人的历史观有多奇葩?他们觉得某个朝代比前面某个朝代多了某块地,所以就一定比前面的牛逼。某些人也是以此为依据,说什么咱们能有如今的领土,得对清朝感恩戴德。可是,历史是不停往前走的,政权的交替,不仅是朝代的更迭,更是权力和领土的继承。你推翻了上一个朝代,那么他的所有领土自然就是你的基础领土,可是这不代表这些土地就一定是你一寸一寸开拓来的呀,更不代表这领土是上一个朝代心甘情愿送给你的呀。

清朝鼎盛时期版图远远超过秦汉,难道清朝的国际地位、相对国力就强于秦汉了?你别忘了清朝的国土也是间接继承于秦汉与其他朝代,对于明朝同样如此。我为什么单独强调这个逻辑?因为我在评论区碰到了很多流氓算法。朱元璋开国算一次功绩,然后再把收复燕云十六州这种本该包含于“开国”之中的功绩,单独摘出来再算一次,这算什么?我可不可以把秦始皇统一中国算一次功绩,然后再把灭六国单独拉出来分别再算一次共计七次?这就离谱。

我把朝代更替比做抢劫,一个人就是一个政权,国土和其他资源就是这个人包袱里的物品。甲到处收集物品,打包成一个包袱扛在肩上,这个人逐渐老化衰弱,于是乙上前抢了甲的包袱据为己有,在这个过程中,乙只需要打败甲,那么甲收集的所有东西都成了乙的,如果乙要继续扩张,它就必须去抢更多人的包袱。这样循环下去,直到壬,此时壬包袱里的物资已经是前面所有人累计的物品和减去中间流失的,对于癸来说,他只需要打败壬,就可以得到全部,他最终得到的大概率比前面任何一个人都要多,但并不代表他付出的努力就比别人多。而且,因为每个人出手的时候,都是前者衰弱的时候,所以并不能说,按这个抢劫顺序,越到后面越强。

朱元璋牛逼不?当然牛逼,但是他所做的最大的功业,就是重归统一啊。归根结底他做的和刘邦刘秀杨坚一样的事,吹捧他的无非是因为他起点更低。

但是古代的乞丐和农民有多大差距?你不想种地了,去要饭,你就是个乞丐,你不想要饭了,去种地,那你就是个农民。很多人就因为朱元璋当过乞丐,好像就比刘邦刘秀高了七八层一样。朱元璋推翻的元朝强吗?当然强,但也已经不是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时期那个纵横欧亚的超级帝国,如果不是已经内部腐朽,它不会灭亡。刘邦不过一个小亭长,年近五十才起义,还碰到了项羽这个超级名将,不比朱元璋这个所谓的“开局一个碗”难度低吧?杨坚建国后首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眼界长远可见一斑,朱元璋呢?重启人殉,开历史倒车,杨坚眼界上不比朱元璋超前?

这几个开国皇帝,能力都不差,但各有各的缺点,你这方面超过我,我那方面胜过你,总体而言伯仲之间。就算退一万步,起点更低这个理由真就更能体现他的能力,所以你要把他排在第二梯队首位或者第一梯队末位没什么大问题,但是某些人偏偏要往最前面蹭。直白的说,朱元璋能不能排进第一梯队,取决于两点。

第一,你认为第一梯队有多少人。假如第一梯队有五个甚至更多,那朱元璋就是铁板钉钉的第一梯队。假如第一梯队只有两三个名额,那就很勉强。你可以把嬴政刘彻算一档,李世民朱元璋算一档,刘邦刘秀杨坚算一档。你也可以嬴政刘彻李世民算一档,刘邦刘秀杨坚算一档。你还可以嬴政刘彻李世民朱元璋算一档,刘邦刘秀杨坚算一档,都没什么问题。

只是其一,嬴政、刘彻对于华夏文明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任何皇帝;其二,李世民综合能力、历史影响都要略强于朱元璋;其三朱元璋整体的能力、功绩,并没有明显超过刘邦刘秀杨坚。这三点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你有没有把元朝当作正统。很多人觉得朱元璋牛逼的不行,反复强调朱元璋再造华夏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他没把元朝当作正统。所谓再造华夏,就是你觉得元朝不是华夏,假如你把元朝当作正统,那么朱元璋灭元就只是单纯的朝代更替,那朱元璋就更应该和刘邦刘秀并列,而不是嬴政刘彻李世民。假如你不把元朝当正统,那么清朝也是一个性质。

什么叫质变?什么叫差距?你修好了一台手机,别人制造了一台手机;你吃了一堆螃蟹,可别人第一个发现螃蟹可以吃;你恢复了中国,可别人创造了中国;你收复了一块国土,可别人第一次打下这块国土;你重建了一个体制,可别人创造了这个体制……

某些人眼里,秦始皇统一版图、统一制度全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的功劳;汉武帝开疆拓土、完善制度,全是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的功劳……这个逻辑推导下去,无论是谁建功立业都可以不停的往前追溯、分功……

我不否认这两位的不世之功有前人铺路,但这并不是贬低的理由。何况这两人的功业,也远不止于领土疆域的方面。很多鼠目寸光的人,把一切开拓性的创举,全盘归结于为国力的强大。制度的革新来源于思想的进步,是单纯的可以靠堆钱财攒国力就能突破的?最直接的例子,明清两代自洪武永乐之后,不乏钱财国力,但却因为对海洋权益的误判,致使错过两次工业革命,内部看起来照样是天朝上国,相对于外部却逐年落后,倘若洪武永乐之后能有一个高瞻远瞩、思想进步的帝王存在,不比塑造虚妄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伟大?那时候是不是还会有人说是捡了祖辈的便宜?

我向大家推荐一篇我很喜欢的知乎高赞回答zhihu.com/answer/122890,有兴趣的同志可以看看。很多人自诩对正史了如指掌,然而对人物功过的评价始终还仅仅停留在打仗厉不厉害的层面。

历史就是这样不容假设,所谓时势造英雄,条件成熟了,你撞上了并且把握住了机会,那就该你建功立业,就该你青史留名。

总有些人不厌其烦的刷,什么朱元璋再造华夏,没了朱元璋,中国就没了之类的。这句话有没有问题?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你光知道朱元璋灭元是再造华夏了,那你知道春秋战国死了多少人吗?你知道楚汉争霸死了多少人吗?你知道王莽乱政的时候死了多少人吗?你知道汉末三国死了多少人吗?你知道五胡乱华时期死了多少汉人吗?你知道这段时期有多少政权吗?你知道这段时期汉人地位有多低吗?你知道隋末唐初死了多少人吗?你知道五代十国有多乱吗?你知道五代十国中间有多少人称帝吗?你知道五代十国死了多少人吗?

华夏上下五千年,只要是乱世,无一不是人间炼狱,不一不是人命如草芥的时代你们觉得外族入侵是天大的耻辱,内战厮杀民不聊生就无所谓了?只要是乱世,谁跟你讲什么“我们都是同宗同族,我们都是中国人”?曹操徐州屠城的时候,想过大家都是大汉子民吗?想吹谁就只看到那一段时期,只知道着眼于一点,不知道纵向比较。凡是大一统开国皇帝,哪一个不是再造华夏,终结乱世,救民于水火?结果就只有朱元璋意义非凡了?双标不要这么明显好吧,你们只看到朱元璋,因为他离我们近,让你感觉更明显而已。

没朱元璋,中国就没了,那没杨坚,五胡十六国就一定会结束?中国就一定还有?甚至夸张一点,没有杨坚,后面还有没有朱元璋都是个问题。你说没了杨坚(可以换成其他任何大一统开国皇帝),一定还会有赵坚、刘坚、李坚……那没了朱元璋,就一定不会有王元璋、陈元璋、高元璋?

假设某个人不存在,然后去设想这个人不存在导致的后果,以这个后果去评判某人的功绩,这种评价方式本身就是错的。别说某一个伟人,哪怕历史中某一个无名无姓的人命运改变,整个历史都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没了XXX,中国就没了”,这是无上限的吹捧,“没了XXX,还会有第二个XXX站出来”,这是无下限的贬低,两者都是极端,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历史不容假设的原因。

如果你说“要不是因为XXX,XXX绝对不可能XXX”,那我可以对所有人做同样的假设,最后导向的褒贬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历史本就是有人为干涉和意外共同造就的,假设是不受控制、没有方向、没有边界的,对一个人的评价应当是盖棺定论,而不是假设、如果。

知乎上面很多XXX穿越到XXX时代,和XXX交换,能不能XXX?这样的问题。把汉献帝换成汉武帝会怎么样?把朱由检换成朱元璋会怎么样?娱乐一下没什么,有些人就当真了。你们想过没有,假如刘彻/朱元璋成长于刘协/朱由检时期,他们成年以后还会是我们认知中的那个汉武大帝/洪武大帝吗?他们就没可能变成另一个汉献帝/明思宗?历史不是打游戏,不是战力数值、装备属性、金币清清楚楚的摆在你面前,让你去用。任何人都是由环境和自身共同塑造起来的,不是哪个伟大的人一生下来就注定伟大,是各种因素包括他自己,促成了他的伟大。

越是起点高的人,越容易认识到顶层建筑存在的问题,越容易在制度方面进行革新。中国古代凡是在制度层面做出过重大革新的人,基本都是皇室成员或者贵族。嬴政、刘彻本身就是皇族,杨坚、李世民本身也是贵族阶级,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这种阶级分化当然不值得称赞,而且这种环境的确容易养出昏庸无能的领导者。但是结合古代背景来看,这些人从小就处在权力的中心,政治素养本就远远高于出生底层的人,他们对社会体制、权力分配本就看的比一般人更清楚 ,只要不昏昧,就更容易在国家体制层面做出重大革新。

而像刘邦、朱元璋这些皇帝,出生底层,他们更能体恤民情,加上从底层一步一步的爬上来,这些人为人处世的能力都很强,往往还具备极高的军事天赋。但同时这些人也因为受教育水平不高,社会阶级较低,很难认识到社会体制中存在的隐患。嬴政已经统一六国,废除分封,可刘邦建立西汉之后,还在大肆分封藩王,本质还是周朝的分封制,为七国之乱埋下伏笔。这种情况隔了一千多年,直到朱元璋建国,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明朝开国还在大肆分封藩王,朱元璋还重启、大规模举行人殉。这就是这些底层崛起的皇帝的一大缺点——短视。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打仗、领土、家族这一层面,他们有能力把一片废墟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但很难注意到原来存在的问题,甚至开历史倒车,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寻求突破。

一个人的起点是生而注定的,最后的终点才是人所能干预的。你们嫌嬴政统一中国起点太高,那是不是以后所有人出生得自动父母双亡,自降为乞丐?否则以后的成就全都会被一个起点太高的理由全部抹杀?这种不比成就,而去比惨的逻辑,简直可笑。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得国之正,莫过汉明。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user avatar   ti-yu-lao-shi-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军事能力,朱元璋无疑是天才,平定天下中运筹帷幄,战必胜攻必取,战略才能更是冠绝一时。

以十一人组成的小队,完全是空手套白狼地获得了近4000的兵力。

1354年五月郭子兴派朱元璋前往张家堡招降地主武装三千人,其主帅有旧于郭子兴,朱元璋以十一人前住招降。朱元璋到达张家堡后,其武装主帅"且诺且疑。朱元璋決定把他逼上贼船,朱元璋把他骗出寨营后命事先找来的50名壯士把他強行押离营地十多里还,再派人向营寨传话,说主帅已移营,让其部下跟随。之后又命令把兵营烧毁。主帅只得听话,朱元璋得义兵3000人。朱元璋又进攻鄰近的豁鼻山,逼降另一武装头目秦把头,得义兵800人。



带着几乎是新附的3800人,朱元璋悍然对拥兵两万的地主武装发动奇袭,并取得了将这两万人逼降的完全胜利。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漂亮的以少胜多,是朱元璋第一次单独出征所取得的战果

朱元璋在把这些军队稍加训練后就在六月进攻定远横涧山,朱元璋以这3800名士兵夜袭横涧山,缪大亨等二万部众不敌投降,全部投于朱元璋之下。
收降缪大亨后,朱元璋一战成名,定远一些地方武装包括吴复、冯用冯胜兄弟、丁德兴等也闻其名跑來投附。朱元璋收下这些武装后又出征洪山寨,他帶领丁德兴选领精锐百人为先锋,突袭寨堡,生擒其首领,再得几千义兵。



初出茅庐的朱元璋,只用了短短五个月时间,就用虎口拔牙的方式将队伍从十一人发展到三万人,而且这三万人绝非乌合之众,各位可以自我带入脑补一下一个乞丐出身的反贼刚出道就当三万个人的领导是什么感觉,郭大侠空降襄阳、张无忌空降光明顶也不过如此了。

七月,朱元璋占领滁州。
十月,郭子兴到达滁州,朱元璋把三万军兵交付郭子兴。郭子兴的势力大增,也为朱元璋建立了自己的威信并收得了一批忠心的部下。


许多人喜欢自我带入朱元璋,感叹天下太平让自己空负一腔热血。他们往往只看到了朱元璋出身有多低,而看不到朱元璋的天分和学习效率有多可怕。按最终结果来看,朱元璋是少见的军事方面没有短板的绝世全才,无论是单挑(前期都是身先士卒)、小队作战、大军团会战还是国战水准都在一流之上。做生意都有那么多人倾家荡产,何况杀头的买卖?没有足够本事的人经历的越多是离死亡而不是离成功越近。想要主宰乱世就要快人好几步,如果学习的速度赶不上敌人要命的速度,又谈何“在乱世中成长”?

——————————

很多人会有朱元璋能力被高估的想法,往往是基于“元末武备衰退,无法与蒙古帝国巅峰时期相比”这一刻板印象。

  网上常有一种论调,认为元末的蒙古铁骑,战斗力相较蒙古帝国的肇建时代,已经有了极大的衰退,所以明之取天下,捡漏而已,丝毫不能体现出朱元璋及其麾下诸将有多高的军事、战备水平。

  此论调颇被冷兵器吧米南德等不学无术之徒,以及大量看了几篇三无网文就敢对历史圈指手画脚的史盲推崇,但只要稍微用点心思去擘肌分理,就会发现此言全无道理。

  元末的武备衰退,当然是一群泥腿子得以揭竿而起,建立势力的基础。然而任何一个王朝面对乱民蜂起的危急局势,都会采取整顿军备、增加军事开支、起用地主武装等一系列应急措施等这些应急措施发挥出作用之后,产生的诸多元末北方军阀,才是朱元璋对手实力的真实衡量,那么,我们可以试比较一下,王保保、孛罗帖木儿等人的实力,与铁木真、窝阔台、忽必烈时代的蒙古军相较如何。

  蒙古大草原向北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通过西伯利亚草原与钦察草原相接,贯通到东欧平原,是欧亚大陆最大的一片草场。是以蒙古高原崛起的势力,拥有巨大的马匹数量优势,以机动性著称。

  但是草原上冶铁所需的木材资源缺乏,优质铁矿较少等原因,导致扎根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前如匈奴、后如蒙古,都陷入极为缺铁的窘境,冶铁技术也不发达。相比起来,突厥、回鹘本身就起家于西域,长于锻铁,自然不存在这一问题。

  蒙古人精于骑射,短于马上格斗,这是数百年来以环境形成的风气。由于铁资源匮乏的缘故,蒙古人近战所用兵器往往是较短的弯刀,只能作为骑射的补充,对上使用长枪、长柄锤等长兵器的冲击骑兵,往往显得乏力。

  (PS:长枪的生产需要大量优质木料,且容易损坏,不利于重复利用,虽然只有枪尖是铁制,但消耗的铁资源并不菲;同时其所需的大量优质木材资源同样是草原所缺乏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征服时代初期,蒙古军队所驰骋摧破的地区,都是以蒙古草原到东欧草原这一片漫长的亚欧大走廊为基础,进行发散。沿途的对手,也往往冶铁技术不发达,缺乏优质的防具。蒙古人凭借海量的马匹数量优势形成的机动性,骑射驰杀,箭雨密布,可以有效地对这样的对手进行屠杀,无论是钦察人、罗斯各公国,甚至波兰人,都是如此;而金国因为末期财政衰退,行政机构腐败,军队亦只有少量精锐,大部分战士是披甲率低下、缺乏训练的民兵、炮灰,对于蒙古军缺乏抵抗力。

面对着甲率较高、训练过硬的对手,蒙人往往陷入苦战。这点从蒙金战争中,金人还存留着战斗力的少量精锐部队往往打出史诗级战绩就能看出来。

  野狐岭之战,胡沙虎率领7000精锐阻挡铁木真数万大军近一日(一说胡沙虎并未抵达野狐岭就已经被窝阔台、察合台的西路蒙古军数万人追击击溃,在野狐岭抵挡铁木真主力的是完颜九斤和蒲鲜万奴率领的2万左右兵力),当这7000大同精兵被击溃之后,铁木真率军直捣浍河川,追上正在撤退的完颜承裕所部十万人(号称45万),完颜承裕所部缺乏精兵,绝大部分都是临时抓来的签军,是以稍一接战即溃,被骑射手围绕践踏射杀,十万大军几乎全没,血染浍河川。

  (元刘祁《归潜志》卷七:金朝兵制最弊,每有征伐或边衅,动下令签军,州县骚动。其民家有数丁男好身手,或时尽拣取无遗,号泣怨嗟,阖家以为苦。驱此辈战,欲其克胜,难哉!)

  大昌原之战,完颜陈和尚以400重骑兵冲破8000蒙军;倒回谷之战,蒙古名将速不台所部过万人被完颜陈和尚率1000忠孝军铁骑,加上樊泽所部一万忠义民兵击败,速不台几乎仅以身免。即便是蒙人攻陷汴京之后,忠孝军仍然有归德之战这样的惊人战绩:过万蒙汉联军被蒲察官奴率450忠孝军直捣营寨,逼入水中,蒙军主帅撒吉思卜华及麾下3000多蒙古军无一幸免,诸汉军世侯狼奔豕突,张柔(张弘范之父)、史天泽苦战得脱,董俊(董文炳之父)则被打得投水而死。

  《金史·兵志》记载【复取河朔诸路归正人,不问鞍马有无、译语能否,悉送密院,增月给三倍它军,授以官马,得千余人,岁时犒燕,名曰忠孝军。】则忠孝军待遇较高,装备亦有保障,骑战为具装重骑,步战则为重装锐士,这样防御力、冲击力并重的军队,正是蒙人所畏惧的,攻打蒙古军,可起以一当十之效。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提到所谓的蒙古重骑兵。

  不错,随着蒙古大征服的发展,蒙人也开始训练本民族的重骑兵和重步兵,提高披甲率。但是蒙古军提高披甲率的改革,顶多是增强了骑射手和轻骑兵的生存能力,使得蒙军骑兵在与东欧轻骑兵、轻步兵的作战中有护甲优势(网传的蒙军护甲强于东欧,实际上是双方轻装部队的比较)。
  缺乏重装传统的蒙古人,即便身着半具装或全装,但格斗技巧、列阵水平,比起长于阵战的农耕民族或渔猎民族,仍然有极大差距。第二次西征著名的列格尼卡之战,条顿骑士团和圣殿骑士团统共派出骑士不到百人,算上扈从也不过近千人,而联军实以此为骨干,波兰军绝多孱弱不能战,然而蒙军却仍然一度被欧洲骑士狂暴的夹枪冲锋打得退避三舍,依靠主帅拜答尔精妙的战术才反败为胜。

  随后的斡勒木志之战,蒙古军攻城能力的孱弱再次体现无遗,面对坚城,蒙军有绝对兵力优势亦无可奈何,反而被守将斯泰伦贝尔以重骑兵劫营,斩关破寨,将主帅拜答尔击杀于营中,蒙军不得不放弃攻打摩拉维亚(今捷克东部),南下与速不台会合(一说拜答尔被捷克人奇袭打伤,失去斗志而撤军)。

  在索约河之战中,蒙古军最精锐的怯薛部队与匈牙利国王禁卫交战,结果依然让人大跌眼镜——【拔都军争桥,反为所乘,没甲士三十人,并亡其麾下将八哈秃】。按当时匈牙利王国处于衰弱期,虽然有少量西欧风格的重骑兵和重装步兵,但数量稀少。然而论单兵战力,这些重装部队显然能够碾压蒙古的重装部队。最后,仍然是速不台通过下游结筏潜渡,迂回夹击的方式,才得以反败为胜,以战术的胜利弥补了军队战斗力的孱弱;这是对手贝拉四世并不善于用兵的缘故,如果对面是同时代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罗杰这样的当世名将,那蒙古军的下场就很难说了。

 (蒙古冲击骑兵与女真冲击骑兵比较:

  故交锋之始,每以骑队轻突敌阵,一冲才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十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冲。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方其冲敌之时,乃迁延时刻,为布兵左右与后之计。兵既四合,则最后至者一声姑诡,四方八面响应齐力,一时俱撞。——《黑鞑事略》

  璘从先兄有事西夏,每战,不过一进却之顷,胜负辄分。至金人,则更进迭退,忍耐坚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胜不遽追,败不至乱。——《宋史·吴璘传》

  “虏有流言曰‘不能打一百余个回合,何以谓马军!’盖骑善乎往来冲突而已。”——《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引《金虏图经》

  则就重型冲击骑兵而言,金国骑兵的冲击力、格斗技巧,远胜蒙古兵

  所谓蒙古重骑兵,就跟罗马共和国时代的轻骑兵一个用途,表现一贯坑爹,但是有比没有好。兵对兵将对将地和别人家的重骑兵打基本都是被暴打,但是拿来玩田忌赛马,用重骑兵冲别人的轻步兵和弓弩手,就很舒服。)
  蒙古人的大征服,强在调略和整合,也有同时代周边的对手孱弱不堪的因素。蒙古人素来有利用仆从军的传统,充分调略各地的利益集团为自己所用。譬如木华黎率2万蒙军经略河北,麾下汉军世侯武装却有十万之众,面对金军在河北的力量实际上形成了兵力优势。但是就蒙古大征服前期而言,这些仆从武装,更多地被视作炮灰和消耗品,资源倾斜更多是给烂泥扶不上墙的蒙古人。

  直到第三次西征前后,蒙古人才开始重视仆从军的战斗力。蒙古人也得到了可观的回报,在中亚武士和亚美尼亚铁骑的帮助下,蒙古军摧毁了之前屡攻不克的两河流域阿拔斯哈里发政权,又从阿尤布王朝手中攻取了叙利亚。

  面对马穆鲁克的反攻,著名的艾因贾鲁之战爆发。双方基本兵力相当。

  蒙古联军一方拥有5000名蒙古兵,1000-2000名欧式装甲的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铁骑,万余名来自中亚、伊朗、两河、南高加索和叙利亚的战士。马穆鲁克方则拥有5000名马穆鲁克和一万多名从埃及与阿拉伯半岛招募的游牧民。

  起先亚美尼亚重骑兵一勇当先,打得马穆鲁克人节节后退。随后马穆鲁克苏丹忽都斯亲自发起绝命冲锋,马穆鲁克的预备队对亚美尼亚铁骑发动侧翼打击,夹以箭雨。而作为炮灰的游牧民则拖住了剩下的蒙古部队。在马穆鲁克的优势兵力夹击下,蒙古军作为第一线护盾的亚美尼亚军终于不敌溃败。随后马穆鲁克军奋勇当先,冲入近战格斗能力孱弱的蒙古军阵中,展开了血腥的大屠杀,蒙军全军覆没,主帅怯的不花也被擒获杀死。
  而忽必烈之所以能成为统一中国的元世祖,也是因为他将一部分资源倾斜给了汉军。1260年,忽必烈就开始着手创建武卫军,有三万多名汉人世侯子弟被召集到他的帐下,这支武装为他击败了阿里不哥,讨平了山东李璮之乱,又在灭南宋的过程中屡建奇功,证明了:

在同等资源的情况下,在农耕地区作战,汉人的战斗力实在远在蒙古人之上。

  说到这里,所谓的明军北伐的对手,麾下以汉军为主,所以战斗力孱弱,远不如蒙古军的谣言,应该就不攻自破了吧。汉人不如蒙古人能打?你特喵在逗我?

  而元末的几个蒙古族军阀,如王保保、孛罗帖木儿等人,都是汉化蒙古人,在用兵之道,与麾下军队的战斗力方面,实是比起蒙古帝国开国的名将速不台、木华黎之流有过之而无不及。
  红巾军横扫整个北方,北上攻破上都,两入高丽,战斗力可谓惊天动地,系各朝末年义军中的铮铮者。但这样一支铁军,最终还是倒在了察罕帖木儿、王保保父子;孛罗帖木儿;刘哈剌不花;张良弼、李思齐一干元末北方军阀的镇压之下,则这群北方军阀的实力如何可知了吧。

  在东平大战中,王保保率领精锐重骑兵与红巾军名将田丰据险列阵的军势大战,凭借汉军具装铁骑将对面同样是重装全铠的义军重步兵方阵打得崩溃,【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迫使田丰投降。随后察罕帖木儿水攻益都,数月不下,反而被生出异心的田丰刺杀,田丰、王士诚与其他部山东义军重新在益都实现联合,对山东的元军形成兵力优势。

  (PS:以鄙人之见,当时北方军阀和义军、明军的汉军重骑兵,战斗力可能比不上欧洲的骑士团重骑兵,或者以死战不退著称的亚美尼亚重骑兵,但比起马穆鲁克骑兵应当并不逊色,较蒙古大征服时代的所谓蒙古重骑兵强了几个档次)

  王保保凭借哀兵,大破山东联军,将田丰、王士诚等人再次逼入益都困守,又遣关保击败退守安丰的刘福通派来的援军【刘福通以兵援田丰,至火星埠,扩廓帖木兒遣关保邀击,大破之】,更是凭借地道攻势,打破了察罕帖木儿水攻数月无可奈何的益都城【以壮士穴地通道而入,遂克之,尽诛其党,取田丰、王士诚之心以祭察罕帖木兒】,一战彻底平定红巾军中最为骁勇悍战的山东义军,凭此一战,王保保就超越了察罕帖木儿,是元末北方军阀中第一名将。

  【关保自察罕帖木兒起兵以来即为将,勇冠诸军,功最高。而貊高善论兵,尤为察罕帖木兒所信任。及是,两人见扩廓帖木兒有不臣之心,故皆叛之,列其罪状闻于朝,举兵共攻之。】扩廓帖木儿威震北方,被朱元璋比为曹操,用兵之术,比曹操纵有不及,也不遑多让。但过于年轻,政治手腕不成熟,急于挟持天子,因此遭到北方军阀围攻。

  【二月,扩廓帖木兒退守于平阳,而关保遂据泽、潞二州,以与貊高合……七月,貊高、关保进攻平阳。当是时,扩廓帖木兒气稍沮,而关保、貊高势甚振,数请战,扩廓帖木兒不应,或师出即复退。一日,谍知貊高分军掠祁县,即夜出师薄其营掩击之,大败其众,貊高、关保皆就擒。】

 就王保保的巅峰一战,平阳大战而言,示弱反击,一战擒杀两大名将,何尝没有李世民虎牢之战擒窦建德、王世充之风?世人以成败论英雄,不以王保保为意,然而朱元璋对此人的评价却是极为响亮——“天下奇男子”!

  当然,王保保虽然是曹操、高欢一流人物,徐达却又略胜一筹。先败之于太原,又败之于沈儿峪,后来王保保逃亡草原,虽然在岭北扳回一局,但已经大势已去,于事无补。

  平定北方,确实实战操作是常遇春、徐达、冯胜、李文忠、沐英等诸将,然而战略指挥,后勤调度,皆是朱元璋之功。以徐达军神之才,能服膺于同是泥腿子的朱元璋,无非因为朱元璋用兵、用人,更在其上而已。

  有人可能会说,当时北方军阀内部有矛盾,且北方当时发展度已经不如南方,又被兵燹破坏,王保保虽然善战,但劣势难挽。

  这话说得当然也不错。不过王保保毕竟是防守的一方,那我们看看朱元璋扫平北方花了多长时间。

  1368年初,朱元璋出师北伐,同年攻克大都,1370年,王保保惨败沈儿峪,被迫逃往蒙古草原。

  两年而已。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光是扫平河北袁氏残余势力就用了接近7年。

  是以将王保保比成曹操,将朱元璋比成李世民,没有太大的问题。

  至于铁木真嘛……

  打扎木合、桑昆都要崩牙,对上扎兰丁陷入苦战,20多年才搞定西夏的这位游牧战神,似乎拿出王保保东平、益都、平阳、岭北级别的战役,也是很难的事情。给个面子,把铁木真放在朱温档次吧。

  陈友谅、张士诚、陈友定、方国珍、明玉珍,哪个又不是一时雄杰,哪里是蒙古大征服时代收拾的那些金、宋窝囊将领可比的(金、宋也不是没名将,而是每个都能让蒙古崩牙就是了)。

  实在不明白瞧不起朱元璋的那些人,是谁给他们的脸面。

——————

最后再说朱元璋的治国。

我们可以看看洪武盛世是怎么样一个景象,和康乾盛世这种纸醉金迷的盛世有何不同。


提及盛世,说的常是绮丽奢华、风流雅逸。没有遍地的富丽精工,清哦婉唱,便似说不上盛世气象。然而三千年历史长河,却有一个属于底层人民的盛世——洪武盛世。




废茶道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之后不久,瞧着进贡来的”团茶”,下了一纸诏令——”罢造龙团,惟芽茶以进”。自此,从唐朝开始发展近千年的抹茶文化在中国逐步废除,为散茶所取代,反而在喜好精致的日本流传下来成为倭人的”国粹”。


提到这一节,许多古典文化爱好者往往痛心疾首。


然而,现今日本茶道就需要50多种工具和繁琐的步骤,但这也只是在宋代茶道的基础上简化了而已。


宋元斗茶,能斗一日至数日。所用茶具往往精致绝伦,所耗金银不可估量。其礼仪陈设之繁琐,更是费尽人力物力。茶道虽称雅艺,但当时奢靡之事,却是以茶事为最。


大乱之后,百废待兴,人民饥馑,正需要人口全力投入农业生产,以足天下之粮。抑茶道,废大盏、茶筅、团茶,正是刹两宋以来的奢靡风气,此事做得地道,足使人击节。


护佃农


宋元之际,豪强横行,佃农譬如猪狗,“富人敢于专杀”。 自宋仁宗时代开始,地主打死佃客,只需罪减一等,发配邻州。元代法律规定地主对佃客可以“鞭笞驱使,视以奴仆”,还可以兼及其子女。《元典章》卷57《刑部•诸禁》记载:“若佃客生男,便供奴役,若有女子,便为婢使,或为妻妾。”甚至允许把佃客随田转让,“或典或卖,不立年分,与买卖驱口无异”。元律规定:杀人者死,但“地主殴死佃客”,却只罚杖一百七,赔烧埋银了事(《元史•刑法志》)。


明太祖出身贫寒,深知佃农最苦。遂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


明代佃户地位的提升是全方面的。佃户被承认为国家的齐民, 不能任意摆布和“打缚”, 如果对佃户横加凌虐, 则地主将面临法律严惩。


为防止地主转嫁官差于佃农,朱元璋又特别规定:凡田多丁少者如以佃人充徭役,则田主必须出米一石,以资其费用。


佃农由此摆脱了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亦可依意愿解除租佃。明太祖鼓励开荒,凡是开荒出来的土地,都可以免除三年的租税,佃农纷纷脱离地主自行开垦,使得佃户数量亦大为减少。


恤残弱

历朝历代都有保护弱势群体的举措,虽然不及现代社会这样完备,但也表现出封建统治亦有温情的一面。


历代君主中,朱元璋是将抚恤孤弱看得极重的。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对中书省臣言:“中原兵难之后老稚之孤贫者多有失所,宜遣人赈恤之。”当时的臣子们曾以国家初立,国用尚且不足试图劝止朱元璋,但遭到朱元璋的训斥:“老者民之父母,幼者民之子弟,恤其老则天下之为子者悦,恤其幼则天下之为父母者悦。天下之老幼咸悦矣。苟置其图穷而不之恤,民将怃然曰恶,在其为我上也。固周穷乏者不患无余财,惟是无是心,能推是心,何忧不足?今日之务此最为先,宜速行之。”于是明朝“国初立养济院以处无告,立义冢以痤枯骨,累朝推广恩泽。又有惠民药局、漏泽园、幡竿蜡烛二寺。其余随时给米给棺之惠,不一而足呲”。


制度再好,若监管不力,也不过是一纸空文。为了避免官吏玩忽职守,对保护弱势群体不以为意,洪武二十二年(1389)的《大明律直解》又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官员不管残疾弱势群体,就要处以杖刑,如此惩罚也实在是严厉。而“剋减”并不见得是贪墨,就“以监守自盗论”。人说洪武帝对官吏严苛而对百姓仁厚,着实大致如此。虽然这法令失之过严,往后必然会难以完美延续下去。但当下这方面的管理如果能有洪武帝十分之一的狠劲,那就不会有红十字会的一堆鸡鸣狗盗的事情了。



抑商与通商

明太祖朱元璋以重农抑商闻名。毕竟元朝之覆亡,正因为过于重商,棉麻桑茶挤占农业,导致粮食缺乏,东南鱼米之乡百姓也陷入饥饿,揭竿而起;所以朱元璋引此为戒,再正常不过。


朱元璋建明后,恢复了商人位于士农工商最底层的等次。洪武十四年 (1381 年) 令“农民之家许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穿绢布。如农民之家 ,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绸纱”(《 大明会典》卷六一) 。这是朱元璋的等级观念在制度方面的外化。


然而如果说朱元璋一味抑商,也是说不通的。明太祖是知道商业对国家重要性的,曾说过“来远人在乎修政,裕国用贵乎通财 。”认为 ,只有“懋迁之利流转不穷”,才能“军用给足”。


扶细商而抑巨商,是朱元璋的真实宗旨。他认为细商增流通之效,而巨商涨奢靡之气。为了保护在商贸系统中处于弱势的中小商人,朱元璋不但规定了一系列规范行业的政策,更是有几项政策极值得激赏。


一是废除和买。和买起源于宋、盛行于元,政府以少量钱币甚至如同废纸一般的宝钞强买商人货物,实际上与强抢无异。朱元璋深知和买对于市场的巨大危害,严令废除。


二是薄商税,商税定为三十税一。盖商业风险甚大,小商人利润其实薄。如果商税定得太重,小商人就难以自存,必然纷纷托庇于巨商才能维持营生,而巨商势力将越发庞大,欺行霸市,横行不轨。元朝的色目巨商便是如此。因此朱元璋宁愿放弃可能获得的庞大商税收入,也选择维持较低的商税。


三是控制牙行。牙行是商品买卖的中间人,往往势力庞大,通过了解行情的优势地位剥削商贾。明太祖加强了对牙行的控制,开办牙行需要经过严格的资质考核,并规定牙行欺行霸市、肆意扰乱价格、过分贱买贵卖、剥削商贾者,其所得钱款等同赃物,甚至按照盗窃处理。



所以如果说洪武之世是一味抑商,当然说不通。其时商贸有序,令货物周流,却不妄增奢靡之气,货品全方位满足百姓的基础需求,何尝不是一种繁华气象呢?


简朴之君

朱元璋出身最为贫苦,生性也最为节俭。


称帝之后,朱元璋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来种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


天子的车舆器具服用等物,按惯例该用金饰的,朱元璋下命令均以铜代替。他命令太监在皇宫墙边种菜,织造麻鞋、竹签自用,规定诸王子出城稍远,要骑马十分之七,步行十分之三。


天子如此,则社会风气必将受到影响。


不可否认,身为一国之君,朱元璋生活中不可能全无享受。譬如南京宫殿就甚为浩大壮丽。明太祖在节日宴请群臣,菜肴也难免精美奢华。

但俭朴终究是出身贫寒的明太祖的生活主色调,也是洪武盛世的主色调。


小结


宋代耕地面积巅峰为七百万顷,元朝数目尚不及宋。明初人口为6000余万,少于元极盛的9000万和北宋巅峰的1亿,然而全国田土数已达850万顷。

这就是厉行俭朴,属于底层人民的洪武盛世,是明太祖与辛勤劳作的明初百姓在时光长河中交上的答卷。

由此而言,朱元璋是否被高估,各位心头当有一杆秤可以衡量。

——————————

汉昭帝时代盐铁会议时桑弘羊提出的"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争论,一直延续到两千多年后的当代。秉持"藏富于民"思想的很多人却难以意识到,国家对于市场和经济的过少干预会导致贫富分化加大,反而不利于国家稳定。

而出身底层的明太祖朱元璋,在这个问题上却有清醒的认识。因此朱元璋一方面注重于轻徭薄赋,藏富于民,另一方面又注重于对贫民的保护和对农业的重视,使得民力可以转化为整体国力,其中的经验,直到现今仍然值得我们吸取。



注重屯田

元末天下大乱,农业荒残。朱元璋在诸军阀中最先注意到屯田的必要性,广泛组织军队屯田来解决粮食需求,减轻百姓的负担。

《明太祖实录》戊戌年(1358年)二月乙亥条载“以吴祯为天翼副元帅,使与兄良守江阴。时江阴守兵不满五千,而其地与张士诚接壤。良兄弟训练士卒,严为警备,屯田以给军饷,敌不敢犯,民甚赖之”。这是朱元璋政权屯田之始。

但屯田令最初没有得到将领们重视,“数年以来,未见功绩”,统计惟康茂才部得谷17000余石,除自用外,有余粮7000石。于是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重申屯田令,告谕将士“自兵兴以来,民无宁居,连年饥馑,田地荒芜。若兵食尽资于民,则民力重困。”要求诸将务必督率士兵“及时开垦以收地利,庶几兵食充足,国有所赖”。由此可见,屯田的益处有三:一是可以减轻农民负担,二是开垦荒地恢复生产,三是增加军粮供应。

明太祖建国之后,屯田政策继续推行。洪武初年军屯是亩收一斗,到洪武末年增加到二斗半左右。按《河间志》卷三记载"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明代亩产至少为一石,则征收率低于25%。

昔日曹操创屯田制,征收比例为50-60%,此制延续到两晋十六国,对屯兵屯民压迫极为严酷。明代屯田征收比例显然要轻得多,既考虑到国家对于粮食的需求,又保障屯兵能有余粮养活家人。由于国家对于屯田进行军事化管理以提高效率,屯兵所获余粮可能还能高于普通百姓,是以明代军屯瓦解之前,这个制度对于强化国力和抚养民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劝农重耕

在历代统治者中,朱元璋对于国家指导农业发展的看重,是空前绝后的,这与他的农民出身不无关系。

建立明朝之前,朱元璋就对进献瑞麦瑞禾的百姓广泛进行表彰和嘉奖。朱元璋评价说“盖由民人勤于农事,感天之和,以致如斯。尔民尚尽力畎亩,以奉父母育妻、子,永为太平之民,共享丰年之乐”,在朱元璋看来,瑞麦瑞禾的出现,体现出人民对于农业的尽心尽力,对于表彰体现出重视农耕的象征意义。

为了不误农时,促人稼穑,朱元璋在各地设置了劝农组织,让深谙农事的老人击鼓劝农。每村一面鼓,劝农老者按农时季节,五更击鼓,百姓闻鼓下田,击鼓人有权责罚偷懒者。如果劝农老人不负责任,贫穷者偷盗犯法后,本乡老人也有罪过。

元代农学家鲁明善的农学经典著作《农桑衣事撮要》,更成为朱元璋发展农业的重要指导性著作。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作物栽培、家禽饲养,以及农产品加工等,是一部保存完整的月令体农书,在农业指导方面极为详尽。这本书在元代并不很受到重视,元朝的农业也表现出衰败之态。而到了明初,《农桑衣事撮要》得以大放异彩。

经过朱元璋的艰辛建设,洪武18年,全国可收入麦米豆谷20889617石,到26年,增加到了32789800石,比18年增加了1/3,比元代全国年租粮增加了近两倍。


轻徭薄赋

朱元璋的轻徭薄赋政策,是与发展生产紧密挂钩的。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这样一来,百姓就踊跃耕种荒地。朱元璋还广泛从人口稠密的狭乡迁移人口到地广人稀的宽乡,给予优渥政策,以促进荒地的开垦和生产的恢复。

洪武朝的轻徭薄赋还特别注重保护贫民,减少贫富分化。洪武十四年编赋役黄册,十八年编赋役册分民户为上、中、下三等,二十年编鱼鳞图册,都是为了杜绝富民作弊,以便确实做到赋役按丁粮多寡摊派。在洪武年间,凡是重役,如马役,一般由富户承担。

朱元璋多次实行恩蠲,恩蠲包括对凤阳故乡、战时出力多的地区的特别优待,对因动乱减产地区的照顾,对地瘠民贫和徭役过重者的豁免,还有"以民劳未息,仓储有余"而实行的普遍免租。甚至对于欺隐田粮的贫苦农民,也能从实际出发,不予追究,免征田租。这样一来,轻徭薄赋政策就能做到有利于贫苦百姓,而不是像汉代文景之治那样因为轻徭薄赋导致富民借机坐大,反而盘剥穷民引起阶级矛盾。

重农抑商

朱元璋建明后,恢复了商人位于士农工商最底层的等次。洪武十四年 (1381 年) 令"农民之家许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穿绢布。如农民之家 ,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绸纱"。

然而如果说朱元璋一味抑商,也是说不通的。

明太祖是知道商业对国家重要性的,曾说过"来远人在乎修政,裕国用贵乎通财 。"认为 ,只有"懋迁之利流转不穷",才能"军用给足"。

朱元璋还重视经济作物的生产,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

扶细商而抑巨商,是朱元璋的真实宗旨。他认为细商增流通之效,而巨商涨奢靡之气。为了保护在商贸系统中处于弱势的中小商人,朱元璋规定了一系列规范行业的政策,如废除和买、薄商税、控制牙行等等。



小结

显然,朱元璋的一系列政策是相辅相成的。既减少扰民,又发挥国家机构对于社会生产的宏观调控作用,将市场经济和指令经济的优势结合。

在十六国时代,后赵君主石勒表面上轻徭薄赋,但却多次进行强行征发,掠取民间财富,对于人民生产和生活导致了巨大的损害。而朱元璋时代由于有屯田经济的支持,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扰民,加上厉行节俭,开支在大部分情况下也较少。

然而人民富足本身也是国力的体现,在特殊时间大型征发或向民间商借米粮,是可以短时间内将国力爆发出来,体现为建设潜力和战争潜力的。

如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四万零九百八十七处,疏通河流大约四千一百六十二道。而洪武朝数次北伐蒙古,深入大漠时,雄厚的国力就体现于征战中所调遣的庞大的人员和物资,以及广大的作战纵深。

朱元璋的息役薄赋,劝民而不扰民,不轻易征发而透支国家信誉的思想,既有利于对底层人民的保护,又有利于国家整体实力,是将“藏富于民”和“藏富于国”结合起来的高效治理方式。无疑这需要清廉高效的行政机构,这也是朱元璋多次掀起反腐大案的关键。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开局一无所有,连名字都是八八这种随便起的。是中国历史上起点倒数第二的皇帝,但倒数第一的那位没有实现大一统。

2,当时北方汉地已经在异族统治下几百年,但朱八八依然能够收复和进行政治文化的统一,这点的难度一直被无视了,但是其实比击败蒙古人更难,请参考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

3,经过教员评估,历代皇帝军事能力排第二,仅次于李世民。

4,以南伐北,在缺乏大规模骑兵就很嫩战略性胜利的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5,在光复华夏之后,妥善解决了异族融合的问题。

以上,历朝创始人,排名前三,毫不为过。


user avatar   guijisheng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自秦至清,失其鹿而不失其族的,就只有元朝。这就是朱元璋的功劳。

在元末群雄并起的背景下,按照历史的惯例,黄金家族嫡系被灭族,然后其起事的蒙古草原被新生的政权吞并。

是朱元璋力挽狂澜,收拢了刘伯温宋濂等心怀元朝的遗老,镇压了造反的红巾。诛杀陈友谅、灭张士诚、溺韩林儿、族诛郭子兴。使元朝皇室得以在天下大乱后,安然的退出中原,甚至在老家继续做部落酋长。

能和朱元璋媲美的,就只有帮清朝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了。

很多人毁谤朱元璋,说他北伐终结了北元,所以是朱元璋推翻了元朝。这一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如果认为所谓的北元尚有余力,那么朱元璋在北元尚有余力的情况下,诛杀陈友谅等反贼,难道不是主动为北元恢复中原制造机会?如果认为北元已成空壳,那么又何来朱元璋北伐的谣言?

关于朱元璋与红巾军的关系。朱元璋确实被裹挟进红巾军过。但是红巾军有人反元,不等于红巾军朱元璋反元。KMD有常凯申这样的反日分子,能说明同为KMD的汪精卫反日吗?朱元璋被裹挟进红巾后,一直在发动亲信,与有反元行为的红巾军切割。怎么能反而污蔑他反元呢?

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
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有矣。向使元君克畏天命,不自逸豫,其臣各尽乃职,罔敢骄横,天下豪杰曷得乘隙而起?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user avatar   da-xiong-mao-83-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人让上干货。好。

洪武二十五年,户部清查数据(洪武二十六年整理完毕上报):大明在册人口小六千万,田850万顷。

对比下,吹上天的宋仁宗年间不过五百多万顷田、5000余万人口。


下图第一个数据是洪武一年(洪武二年上报),也就看了这个数据老朱才放开了大移民。中州河南、华夏之祖陕西(含宁夏、甘肃)人口密度堪比今天加麻大、土澳。

有人不信?金蒙拉锯河南陕西二十来年,端平入洛的时候,孟珙给临安的奏折里说,洛阳只有几百户人家。而元末红巾军、元军又在河南推了小二十年磨盘。

老朱接手的时候,淮河以北、黄河流域和四川、辽东、西北几乎都是白地。整个长江以北,除了山东局部和山西,没有多少人口。

随军的几位文人,都有到了县城州府而不住衙门驿馆却跑去寺庙借宿的记录——大元对佛教还算礼遇。

常遇春打下洛阳的时候,见诸文字的材料是:双方开战前都在洛阳盆地放牧过军马。

常遇春、徐达会玩骑兵,那是因为沃野千里的黄淮海平原特么的到处是马场。常遇春老家怀远县到邻近的宿州城,官道两侧有军马场五处。这特么可是开发了几千年的农耕区。

再看治水。别忘了,大元就是黄河泛滥搞没得。老朱治理黄淮,撑到了两百年以后的嘉陵、隆庆年间。

1.老朱让丢失了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回到汉人政权手里,让丢失了八百多年的云南变成固有领土,让丢失了五百多年的河西走廊回到中原政权的手下,老朱弥平了南北汉人两百多年分离造成的隔阂。

举个例子,老朱接手的时候,北方部分地区,都有采用“收婚制”了,哥哥继承嫂子、儿子继承继母。老朱接手后,三令五申不准这么干。

你说他高,我还说太低了。

分开一百多年渔村鸡犬不宁,分开七十年的某岛乌烟瘴气,

再看看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看看前南斯拉夫,他们就缺一个消弭分离差异的天才。这也足可见老朱的手腕如何。

2.老朱对不起大明官员这个认,但对得起大明百姓。

老朱在位任意一年的水利修建投入,都在古代社会的高位水平。洪武二十八年,户部上奏:全国府县计开塘堰40987处,浚河4162处,修陂渠堤岸5048处。

这特么是暴君能干出来的事?

老朱任内,废弃了上百年的都江堰恢复生机,云贵农耕开发,黄淮治水。

另外,老朱出台了极其宽松且有针对性的移民政策,三令五申只要是大明土地,除非是在册官田,其余荒地大明在籍者皆可备案开垦。

唐宋元都规定:地主可以处置佃户,无论生死。对了,南宋还规定佃户不能起诉地主。

所谓“残暴”的老朱直接给废了,规定佃户只要不欠田租,可以合族迁徙。

比如北方的大槐树移民,沿途州府县要尽量提供食宿、医药,迁入地提供农具,前三年不纳税。只要是荒地,哪怕是挂在地主名下,移民都可以根据老朱的政策实现“谁开垦、谁拥有”。

大量填补了华北和四川及其他地方的人口不足,稳定了云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搞这么大规模移民,都需要举国之力,人家老朱一片废墟上搞定了,还不够?

被蒙古大军屠戮殆尽的河西陕甘,老朱接手的时候用这三地(省)人口不到八十万,田不过十多万顷。等到老朱交班时,镇守兰州、嘉峪关的宋晟上报:西北八万大军的军粮可支三年。

老朱末年,大明在册耕地、人口数量均超过北宋巅峰。哪怕是儿孙内战好几年,四儿子还能靠老朱留下来的家底看谁不爽就揍谁。

别忘了,老朱接盘的是一个经历几十年战乱的国家。你说他配不配?


user avatar   iGood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朱元璋不是吹的太高,而是太低了,老朱的意义远高于我们的想象,自从唐朝衰落后,中国的边疆地区大部分被胡人统治,宋朝不争气,连燕云、辽东、河西走廊西南等汉人的传统区域都守不住,到元朝更不用说,人分三六九等,汉人地位最低,在江浙、广东、河南、河北等地遍地胡商,虽然看起来很繁华,实际上是在侵占汉人的生存空间,假以时日,中国必然会完全胡化,更要命的是各路胡人来源不一,信各种宗教的都有,后期爆发宗教战争的概率非常大,像中东那样教派不同还打成一团,可想而知遍地宗教多可怕。

老朱取得统治后,很重要的政令就是让胡汉强制融合,并取缔各种宗教,我们印象中老朱只是打压了明教,实际上老朱打压的宗教多了去了,之后大力弘扬儒学,经过明朝近300年的统治之后,统治区域内的各种胡人基本上都被消化掉了,原本的胡人只留下了一些遗址供后人研究。

我不是大汉族主义者,我的外婆就是蒙古族,但是我非常支持强化主体民族,我们看看苏联、南斯拉夫的教训,他们都是过分强调民族多元化,结果被拆的七零八落,最后受苦的还是各个民族自身。一个国家有一个绝对优势的民族,可以更好的处理民族关系,强化国家认同,这样才能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老朱是个狠人,残暴、嗜杀,喜欢一刀切,但是在特殊时期必须有这么一个狠人才能收拾残局,否则元朝灭亡后中国就是一盘散沙了,以暴制暴虽然不好听,但是特殊时代不能否认其积极作用。


user avatar   hey-39-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是因为你不知道朱元璋的存在对于汉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华夏来说意味着什么。

1279年,蒙古人的铁蹄踏遍南宋的时候,崖山海战失败,丞相陆秀夫只能背着年仅八岁的宋怀宗赵昺投海自尽,汉人失去了最后的指望,十万军民跟着投海自杀。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彻底被外族统治,几千年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遭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所有念过书的人,都知道那场海战意味着什么,华夏亡了,彻底亡了。

中华大地陷入无尽的失落。


我们不能用过来人的身份去告诉他们,你们的困难是暂时的,华夏没亡,这一切都是暂时的。


为什么元朝的统治才持续了几十年?因为他太过残暴!


异族统治下的汉人被划成了第四等人,几乎等同于奴隶。不能当官、被杀也不用偿命,就连刚结婚的老婆也得先送到当地的蒙古地主那里。汉人手里的土地说被占就被占,“忠孝节义”在这帮只会套马的汉子那里基本等于狗屎。没有地就没饭吃,成群成群的饥民暴尸街头,易子相食在当时不是啥新闻,家里人一个接一个的饿死,这样的日子你告诉我怎么过?


直到一百年后,一个姓朱的汉人站出来了。


他受过苦、要过饭,他亲眼看着家里的人是怎么一个一个在他身边饿死的,亲眼看着元朝的官是怎么欺负老百姓的。

他受不了了,他拿起刀决定和这帮畜牲拼个你死我活,他喊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他带着手底下的兄弟,赶走了这帮骑马的,重新建立了中原王朝,让老百姓有饭吃,让读书人知道自己是个中国人;


之后他又光复了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从此北方不再无险可守。


到这事情还没了结,


因为他要复仇,他要血债血偿,他不能接受这帮原先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人逍遥自在的偏安北方,他要让他们知道什么叫众怒难犯,什么叫替天行道!


于是他连年北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俘虏了北元的王子大臣,全歼北元主力。他把那个曾经横跨亚欧难有敌手的大帝国打成了部落,让其难有野心实力荼毒华夏。


他成功了,他为中华传续立下了不世之功。


一雪前耻,大扬华夏国威。


多少人期盼的那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他手里实现了。




结束了。


那些屈辱的人


那些被压迫的人


那些失落的人


一切都结束了。







user avatar   qi-qi-85-89-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翻案正名风气盛行

打倒的要扶起来,捧高的要拽下来。

功在千秋隋炀帝,一无是处李世民。

朱元璋黑料多,功绩也够大。极黑极白之间总有人侧重点不一样。老实说朱元璋也是最近开始往白了走的,至少我之前可没见几个朱元璋的白料,都是黑料。就是黑的多了,网友开始逆反,开始找白料了。

2 生世足够传奇

不可否认的,朱元璋确实够传奇,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的故事足够爽文主角。张无忌开挂那么多,在真正的历史英豪面前也是不堪一击。从这点来说敬佩他是完全没问题的。

3 黑料逐渐被证伪

朱元璋当然不可能干干净净,但他本身的黑比起传说还是差了点。烧鹅砍手马脚庆功楼沈万三文字狱还喜欢吃人。满身污泥的人被洗干净点,魅力总会提升的。

4 他的一些亲民的规定。

比如普及法律,支持民告官,增加社会福利,比如开设养济院,普及私塾教育。这些比较好的政策相对比他铁血无情的作风,倒是有种反差的魅力。


user avatar   SiobhanChris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我不是说朱元璋一定仅次于秦始皇历史排名第二哈,但是你明明就是预设立场了啊。

还有驱逐蒙元,在我看来元朝那种不同化也不融入的政策,滚回草原是迟早的事,我不信陈友谅不能做到,再类比刘邦,没有刘邦何来项羽,如果项羽胜利了,秦始皇的大一统岂非昙花一现?

这句话难道不是预设立场?你拿没有发生的过事情当做必然。为什么能这么理直气壮?

你这个看法就是错的啊。

按照你的说法,那我也可以说“说功绩的时候不带朱元璋,说到历史惯性就想到朱元璋了。”这不也是你么?

那我要是说“在我看来,项羽胜利了,大一统文化也是迟早的事情,我不信他做不到。”岂不是就能反驳得了你了?

你整个问题都在自相矛盾,就是等着别人骂两句朱元璋,捧一捧刘邦,这是很明显的啊。当然,你也没有否认就是了。

你只是暗戳戳来两句“代表群众思想”“我对大多数人表达质疑”“请各位主持公道”

你这幅嘴脸怕是不太好看。




                 

相关话题

  戚继光对弩的评价怎么这么低? 
  项羽的【破釜沉舟】到底是不是【幸存者偏差】? 
  朱元璋为什么不是昏君? 
  如何看待利玛窦和马嘎尔尼对中国不同的描述? 
  大清的八旗子弟与西汉丰沛元从、东汉云台宿将、明朝淮右将门到底有何本质区别? 
  东林党为何没能阻止明朝灭亡? 
  雍正和朱由检对调明朝还会亡吗? 
  为什么明朝朱元璋 朱棣花九牛二虎之力,都灭不了蒙古黄金家族!却被满清皇太极一举歼灭? 
  明末的时候,如果必须选择一个的话,是满清征服中国好还是日本征服中国好? 
  如何看待朱元璋所说的“元以宽失天下”? 

前一个讨论
乌克兰民众通过选举产生的政府把乌克兰带入现在的局面。乌克兰民众无辜吗?
下一个讨论
哪些看似微小的科技进步大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