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微博话题 #女生节取代妇女节#?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fang-3-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讨厌女生节。

首先,女生节取代妇女节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中国根本就没有女生节。妇女节是国家法定假日,女生节算个啥节日?顶多算个活动。你说替代就替代,拿人大会议当空气呀。

其次,妇女这个词,已经包含了所有十四岁以上的女性,为什么要民间要单立一个女生节,这是要和谁划清界限呢?

另外,网上有个流传十几年的段子,女生节为什么要选在妇女节的前一日,因为妇女和女生差这么一日。看这些充满着恶臭气息的女生节标语,究竟是给女生过节,还是精虫上脑?

3.7女生节充满着对女性的侮辱、玩弄、轻薄、性调侃。你们不去反对这个三观不正的节日,反而呼吁取代象征女性自由自主、平等平权的妇女节。真是好赖不分了。

——————————————————————

几年前写的老文,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发一遍。

在“女神节”盛行的今天,我觉得“妇女”这个词,很有必要挽救一下。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但如今似乎“妇女”这个词,不太讨现代年轻人喜欢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女王节”与“女神节”之类的词语,来带代替“妇女节”的称呼。有些商家还以此打出“女神女王”的招牌,来拉拢女性客户。更为甚者,还专门在妇女节的前一天,自创一个女生节。

我觉朋友和亲人之间,私下祝福一声“女神节快乐、女王节快乐”以视亲昵,都没啥问题。但要是形成社会观点,被堂而皇之的做成口号与招牌,那就值得讨论一番了。

以当代年轻人的审美理解,“女王”、“女神”、“女生”的确比“妇女”要好好听一点,这种叫法本身没什么恶意,却是对“妇女节”意义的一种误解。

妇女节的意义是什么?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这个节日的全称。“三八妇女节”的全称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劳动在前,妇女在后。“劳动”便是这个节日的来源与意义。

为什么是“劳动”?

封建礼教对女性产生禁锢了,因此女性丧失了自己“劳动”的权力的,导致广大女性不能自己养活自己,逐步沦为了男性玩弄的对象。所以,要想解放妇女,首先就是给予女性劳动的权力,使女性不再成为依附“男权”的工具。

随着妇女解放,女性们开始拥有了劳动的权力,但不平等的待遇却随之而来。为了反抗这种剥削,自20世纪初期以来,无数先进大胆的女性劳动者走上街头,参加妇女运动。抵抗底薪,反对超长工时,抗议恶劣的工作环境。为了纪念这一系列妇女大事件,从1911年开始,将每年的3月8日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这是一个为世界妇女争取劳动权利、争取劳动解放的节日。随着国际潮流的影响,中国也在1924年3月8日第一次公开纪念国际劳动妇女节。

国际劳动妇女节,为什么劳动在前,妇女在后,因为这个节日本身就是起源于劳动。

为什么是“妇女”?

在官方辞典中,对“妇女”一词的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不单纯指已婚妇女。《说文》记载“处子曰女,适人曰妇。”女者,指未婚女子。妇者,指已婚女子,故妇女泛指女性。

所以只要你成年了,不管是你小姐姐、还是老奶奶。不管你是萌妹子,还是大御姐,都可以称为“妇女”,都能过这个节日。未成年的怎么过节?别忘了还有个节日叫做儿童节。

“妇女”一词有贬义吗?当然没有。它和儿童、老人一样,都是中性名词。那些排斥“妇女”这个词的人,无非是不想让自己冠以年老、生育、劳累的帽子。但说说回来了,年老、生育、劳累真就低人一等吗?用“女王”替换了“妇女”,这是对那些劳动的一线的大量女性的直接贬低呀。如果哪一天要是再觉得“男人”这个词语是在贬低男性,非要用“皇帝”来替换,那可是要杀头的。

即便现在“妇女”一词很容易让人联系到“已婚已婚”,但“已婚已育”就丢人了吗?我们不都是已婚已育妇女的后代吗?口口声声说要女性独立,结果自己就先看不起“已婚已育”这个标签,非要找个“女王女神”来替换。这是病,要治!

为什么不能是“女生”、“女神”、“女王”?

“国际劳动妇女节”是一个团结全世界劳动妇女的节日,如果用女王、女神、女生之类的词语划分出等级,这就是对这个节日的误解。一个本身没有贬义的词语,却觉得它是在贬低女性。当“劳动妇女节”变成了“促销女神节”,究竟是谁贬低了谁呢?至于那些叫“女王节”的,你们是玩sm玩上瘾了吗?

“国际劳动妇女节”争取的是女权,是男女平等,并不是要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推崇女王,鄙视妇女,这就不是女权了,这是中华田园女权。女权打碎的是禁锢自己的枷锁,中华田园女权打碎的是男性的狗头。

同志们,今天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如果你身边有成年女性,如果你爱她,如果你尊敬她,那么就请大声的祝福她:“妇女节快乐!”

最后写一副对联,送给全世界的劳动妇女,劳动者永远是最美的。

上联:巾帼英姿谁领先?曰出塞,曰咏絮,曰从军,曰临朝,曰寻寻觅觅。其貌,其才,其胆,其略,其风骚。数千年佳话传颂至今,且看红装照青史。

下联:礼教遗毒当扫尽,废缠足,废束胸,废纳妾,废家暴,废尊尊卑卑。同工,同酬,同权,同等,同自由。全世界女性团结起来,唯有劳动最光荣。

横批:祝妇女节快乐


user avatar   xiao-lin-hu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少女性通过抗议、游行、罢工,努力地为自己争取生存权、教育权、工作权、婚姻权和选举权,从“三从四德”到“妇女能顶半边天”,从“裹小脚”到“我的身体我做主”,从童养媳、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今天无数的女博士、女科学家,乃至诺贝尔奖获得者,每一个进步背后都包含无数妇女的血泪史,使女性从男性之附庸变为自身之主宰,获得独立的人格与地位。这样的进步,昭示着现代文明的伟大,显示出多元文化的包容!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节日来纪念这种进步,让我们的母亲、妻子和姐妹能感到骄傲和自豪,也让我们男性为自己是文明社会的一份子、人类文明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

现在,某些无耻的商家,借着虚假的“女权主义”的噱头,打着消费主义的算盘,要用所谓的“女生节”代替“妇女节”、代替“国际劳动妇女节”,实在是无耻之极!无耻之至!无耻之尤!

对于某些女生来说,她们享受着“田园女权”带给她们的好处,自然不会去反对给自己增加个节日,反而愿意给裙下的舔狗们多一个跪舔的机会。她们却忘了,即使在今天,国际妇女节依旧有着现实意义,直到今天,还有多少幼女在被扎针、被性侵?多少妇女被拐卖、被家暴?荡妇羞辱仍然盛行,重男轻女依旧严重。而这些女生还享受着小资的浪漫幻象,享受着周围男生的礼物与恭维,活在自己小公主的迷梦里,固执地把自己当成“女生”,却不知道生活残酷的一面或者压根视而不见,这些人才是女权运动最大的敌人。

只要如雨果所言“贫穷使男人昏庸,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孱弱”的情况没有得到彻底改善,那么妇女节、劳动节和儿童节就有它们存在的意义,而任何妄图用某种商业化的节日代替它的人,不是坏就是蠢!

WE CAN DO IT!


user avatar   xz499157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妇女节变为女生节,变为女神节,再变为女王节,下一步你们还想怎么叫?要不改成王母娘娘节?

稍微了解一下这个词的起源,我们就会发现,女生节这三个字是对女性下流的侮辱。对女性最大的尊重,对女性权利根本的支持应该是让女性和男性有同等的工作权利,给予女性同等的社会责任。塑造出女生节,女王节,把女性包装成十指不沾阳春水,坐等清空购物车的傻白甜的思维才是腐朽的男权思想。从主旨是号召女性权利和妇女对政治经济事务的参与的国际劳动妇女节转变成重点是女生节女王节,一些人真是倒退得可以。


user avatar   nell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这里为“女生节”说几句话。

首先,“国际三八妇女节”并不是一个全世界都在庆祝的节日

准确的说,任何冠之以“国际”(international)之名的节日几乎毫无例外都是20世纪初社会主义革命运动(Socialist Movement)的产物,“国际”这个词就是一系列的“国际工人协会”的简称,所以,“国际劳动节”和“国际妇女节”这些“国际”xx节也基本上只在曾经的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国家被纪念。

在这里顺便指正一个高票的错误,

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服装和纺织女工举行了一次抗议,反对非人道的工作环境、12小时工作制和低薪,这是女性为自身权益发出呐喊的开端,也是日后一系列大规模抗议的开端。

这个说法已经被证明是虚构的了。事实上,在1955年以前都没有这个说法。它首次出现是在1955年的法国期刊 L'Humanité上,后来越传越广,就被很多人当成是真事了。其实这说到底还是一个意识形态之争。法国的工会领袖Madeleine Colin编的这个故事,是因为苏联率先把3月8号定为法定节庆日,Colin想和苏联撇清,所以选择一个更早的时间作为妇女节的起源。而选择1857年则是因为这是德国女运动家Clara Zetkin出生在那一年。Clara Zetkin是首先提出建立妇女节的人。

其次,“三八妇女节”不是女权者的节日

很多人把这二者混同了。20世纪初的“妇女节”和一系列“妇女解放运动”与其说是女权运动的产物,不如说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附属物。拿“妇女节”的发起人Clara Zetkin来说吧,她就旗帜鲜明的反对女权运动,她认为,

要求社会平等的劳动妇女根本不可能在资产阶级女权运动那里得到解放,女权运动是建立在沙土上,没有任何根基。妇女的解放必须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Eleanor Marx(对,马克思的女儿)说的更直接一点,

妇女们不是以女性的身份联合,而是以无产者的身份联合,不是以工人阶级的女性竞争者的身份联合,而是以革命战友的身份联合。

在我们国家呢,“妇女解放”也从来不仅仅是“关乎女性的权益”的解放,而是关乎国家兴衰,建设现代化、提高国民素质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三八国际妇女节”背后的政治逻辑,并不像我们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是妇女为了争取自己身为女性的权利和自由为目的的“女权主义”行为,而是以失去女性身份为代价的、跻身于无产阶级队伍中、以建立现代化的民族国家为目的的国家行为。前者是女性主导、自下而上的;而后者往往都是男性主导、自上而下的发生模式

最有代表性的形象就是5、60年代“能顶半边天”的“铁娘子”了。随便找几张宣传画,这里面的女人无一不是“去性别化”的中性形象,极力夸大和赞美ta们的体力和能力,从事过去男人从事的工作,ta们在“半边天”的语境中早就失去了女性的身份,是作为一个“潜在”男性参与到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计划中,但讽刺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女汉子”仍然要担负起抚养子女和操持家务的任务,ta们的处境现在就变成了被双重工作压着——家务要做,同时还得建设祖国,并且,在“建设祖国”的光环下,家务这份劳动被巧妙的掩盖了。



“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 嗯,很能说明问题了。

说到底,这些年来为什么”三八国际妇女节“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并不能完全说是消费文化下的商家噱头,更深层次上,是80、90、00后一代对上一代阶级革命性话语、强行自上而下赋予意义、去性别化行为的本能的反感和抗拒

对她们而言,“妇女”确实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意象,不仅仅是年龄上和已婚身份上的,更是意识形态上的、异化于个体经验的一种概念,非要强悍的、粗暴的加在她们身上,而“女生”“女人”“小姐姐”“萝莉”却是扎根在她们生活中的、自主拥抱的作为女性的身份认同。在这层意义上,我不认为”女生节“有什么不好,毕竟”妇女节“这种以阶级身份取代性别身份的意识形态早就应该抛弃了,没什么可留恋的。

至于很多人担心”女生节“或者”女神节“这种名称会带来消费主义的狂欢、以及你们口称的”田园女权“的泛滥,我只想说,你们在害怕什么呢?是害怕你的女朋友疯狂购物、要当女神?还是害怕她的性别意识真正的觉醒?


第二次统一回复,这篇文章的立场很清楚,如果只在国家意志和资本运作之间做选择,我站后者,后者蕴含的可能性和突破远比前者多的多。【但是】,我这里没有提到第三条路,这也是令很多知友望文生义的地方,做出非黑即白的解读。我在批判男性主导的“妇女解放”运动中体现的去性别化,被误解为我鼓励女性温柔性感,甚至游手好闲,大错特错!我主张女性以自己愿意呈现的姿态呈现,我希望温柔的女孩子也不被称为绿茶,干练的女孩子也不被称为女汉子,中性的女孩子也不被称为不男不女

好,现在说第三条路。这条路就是意识到且积极的反省“妇女”背后的国家意志,并赋予它新的内涵,作为连接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女性的有效的工具(要知道,在阶级斗争话语下的劳动妇女是不包括白领女性的),就好像”工人“这个词,可以获得新的内涵来联络蓝领和白领。从而这个新的”妇女“不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发的、自觉的为自己的权益发声,而这个权益也不再是单数的、某一阶级的权益、也不再是必须和男性、家庭、和国家挂钩的权益,而是关注自身命运的权益。

这是第三条路,文章里没有涉及到,现在补充进来,至于这个新名词是”妇女“还是”女生“,我倒是觉得是次要的,只要认真反省她们背后的话语权力,并赋予新意就够了。


user avatar   wang-tokamak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事实上我是很能理解部分反对“妇女节”这一提法的人的 —— 难道你们要自欺欺人地认为,“妇女”一词在公共领域下仅仅意味着“劳动的女性”吗?

在中国语境下,“妇女节 ”一词与这样一组实践联系在一起:一些平时被忽略的福利;一种假日,其隐性结果是女性在这一天被特许“回归家庭”;一类庆典仪式,在可掌控的密闭空间内进行。

“妇女节”最终反而并不比“女生节”更导向某种更为自主开放的空间,反而直接标志着人的工具化,只不过,工具的主人不是资本家而是国家。这种情况的产生自有其历史原因:在西方,父权制的低落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挑战,在中国反而起源于国家主义的抬头和亡国的迫切压力。对“身体”的主导权由封建家庭事实上转移到了国家手上,而在一个公民社会并不发达的国家里,国家的“保护”似乎又成了女性的唯一现实选择。

前三十年被人津津乐道的中国女性权力的崛起,就是一个 “父权对国权的低头过程” —— 然而国权本身的父权性不也是显而易见的吗?性别一元化的空间和对于游行的心有余悸,不正是传统父权观念在作祟?大家长从未退场,只是隐居幕后。


对消费主义的警惕固然是应该的,但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不自知的时代吗?正像流行语所说,“良心不安地享受消费主义文化快餐.jpg”(此处请脑补图片)

人们不是因为不了解消费主义而拥抱它,人们恰恰是因为了解消费主义才更热烈地拥抱它:除了消费主义,解放以后的“人”又有何去处呢?鲁迅的质疑,今天仍未得到解决:“娜拉走后怎样?”

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相关链接:陆贽:当消费主义遇见女权


user avatar   lu-zhi-h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代妇女是两个词,已婚为妇,未婚为女,但是古代的未婚是和处女划等号的,非处为妇,处女为女。

我国司法解释,14周岁以上为妇女,14周岁以下为女童。

如果按照台湾习惯,所有女性都可以称为女生,无论年龄,婚嫁与否。80岁四世同堂的老奶奶张口说自己也是女生。

如果按照大陆习惯,女生等于女学生。


所以,自诩不属于妇女而是女生的那些大姐们,您们到底是在使用哪种定义,麻烦告知一下。


user avatar   yu-ben-guo-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妇女节的文章:

其实,不光是妇女节,现在很多的节日成了商家提升销量的——噱头。像把“国际劳动妇女节”变成“女生节”,“女神节”这样的事情应该不过是十年之内的事情。

还记得“双十一”和“双十二”的来历吗?应该从那时候起,“商家造节”成了很有效的营销手段,在“造节”的同时,改造原有节日的习惯就形成了另一种风格。

特别是一些外来的“洋节”,像圣诞节,情人节。其实,按理说,作为中国人是不需要过这样的节日的,因为,中国有自己的“圣诞节”——春节,也有自己的情人节——七夕。只是,商家为了人为增加“销售节点”,迎合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把这些洋节重新“炒作”了起来。

还记得“圣诞节”前的“平安夜”满大街卖“平安果”的吗?一个苹果用塑料纸包装一下,美其名曰“平安果”,说是平安夜吃了保平安,如果你有外国朋友跟他说这事,估计他得笑死。。。

而关于“国际劳动妇女节”,其实,文章里有讲过这个节日的来历,只是有些年轻的女性不想让别人称他们为“妇女”,有些人对于“妇女”这个词,是有歧视的。。。

其实,百度百科上对于妇女是这样解释的:

妇女,在官方辞典中,其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不单纯指已婚妇女,在司法解释中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称为妇女,未满14岁的男女称为儿童。女者,指未婚女子。妇者,指已婚女子,故妇女泛指女性。

也就是说,要么妇女是对女性一个总的称呼没有特定的含义,要么就是有些不愿被称作“妇女”的人是没有资格过“国际劳动妇女节”的。

除了,很多人对“妇女”这个称呼的歧视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现在很多人对于假期,只有一个想法——可以放假休息,不会在乎这个节日的意义。或许,现在“春节”还算是大家比较重视的“节日”,知道那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而其他的节日,更多的是考虑到可以休息,放假,游玩。。。。

倒不是说,“误解节日”的概念,对还是不对,关键的问题是,如果长此以往,“节日”这个概念会被慢慢“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假期”,因为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所谓的“节日”不过是放假的借口而已。。。。等着不需要找“借口”放假的时候,节日恐怕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样真的好吗?就像是那些濒危的野生动物,也许我们要失去的不单单是那些野生动物,也许还有别的,只是这次是“精神上”的而已。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san-er-yi-76-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1918年魏玛共和国宪法中,20岁以上的女性拥有和男人一样的选举权,在欧洲国家里这是头一次。不是因为德国人“严谨细致”也不是因为艾伯特英明,是因为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庞大的女性产业工人和公务员队伍在1890s之后的觉醒:1889年,首个女性中学;1890年,首个全国女性协会;1893年,首次出现女性工会成员;1894年,大学首次允许女性入学—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工人阶级的运动,女性斗争始终致力于政治平权与同工同酬。由于德国工业的发展以及战争带来的就业结构改变,加之社民党和KPD在妇女团体中强大的影响力(十一月革命的例子),新共和国的政府被迫同意给予女性选举与被选举的政治权利,在1919年第一届国会选举中,423个席位中已经有了37个属于妇女代表,而女性投票率达到82%。

用社民党女权运动家玛丽·尤查茨的话说:“本届政府所做的,是理所当然的事;它赋予女性的是迄今被非法剥夺的权利!”

1914年妇女节海报--“女人也要有选举权!”

至于俄国的故事就更简单了,二月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就是3月8日彼得格勒女性工人集体罢工,这次工潮最终引起了驻军的恐慌,变成了流血事件......

这才有了日后苏联的3月8日—“节日属于全体革命的劳动妇女同志们!”

国际妇女节是两次工业革命以来女性劳动者用各种方式的抗争换来的,而女性在现代消费主义中能获得和男性一样(乃至更高)的位置,本质上是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提升,这些也是靠一百多年的斗争与牺牲实现的。

然而信息爆炸带来的碎片化和盛行的消费主义让很多人看不到这些了,约翰·乔姆斯基他老人家所言不虚。

您说呢?卢森堡同志?


user avatar   bei-ji-ta-77-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看跟谁比了。

撒旦先生不如桃白白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基本上可以认为战斗力数值低于100。



但撒旦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1.空手劈14片瓦片,然后手很疼。

我估计我顶多能劈一片,手还得肿好几天。

按我战斗力只有5来算(干农活的农夫从理论上讲应该比我这个常年码字的强),那么撒旦应该大概有5×14=70的战斗力。


2.被沙鲁扔飞几十米,脑袋着地,落地后只是皮外伤。

3.被小特兰克斯打飞,直线飞出去,脑袋撞墙,仅皮外伤。

这两条换成正常人足够致死。而撒旦基本没啥事儿,可见战斗力不低于初登场战斗力只有10的小悟空。


我认为撒旦应该约等于参加天下第一武道会的小林,可能稍微弱一点。


user avatar   liulangdeh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么,唐僧在花果山念一段紧箍咒,就会当上猴王吗?

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花果山的猴子会认为如来是猴王吗?

不扎根基层,群众是不会认可的!


原答案被折叠了:

盖世猴王为何裸死猴山? 数百头母猴为何半夜惨叫? 动物园最大猴群为何屡遭黑手? 游客投掷的食物为何频频失窃? 连环强 J母猴案,究竟是何人所为? 动物园管理处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数百只小猴意外身亡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性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 敬请关注今晚8点CCTV12法制频道年度巨献《题主的不归之路》 让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题主的内心世界…




     

相关话题

  对于女权主义的理解,是这样的吗? 
  为什么一些人认为生孩子很吃亏了,认为自己生孩子了应当得到男方房子这类的补贴? 
  如何看待美参院少数党领袖schumer骂乘务员碧池,旁边随同女权参员替其辩解? 
  喜得爱女,却被18.8万的彩礼搞得夜不能寐,进退两难的我该怎么办? 
  冠姓权真的是女性想要的吗?换句话说,冠姓权是否是女性捍卫女权的产物? 
  跟婆婆摊牌拒绝生孩子会怎样? 
  如何评价马云在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上的演讲? 
  如何看待中国政法大学法渊阁阁后树上女生节横幅被抗议者焚烧? 
  网上披露的美国童婚现象是否属实,如何评价作者列出的证据? 
  弦子与她的朋友们 为什么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前一个讨论
中国明明人口过剩,为何很多人担心人口问题?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所谓的“社工圈”在校园生活和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