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回答你这俩疑问。
头一个,为什么干体力活儿的工人师傅长不出肌肉?
有俩原因,同等重要。
首先就是伙食,工人吃的再好,也不如练健美的吃的科学。
练健美的食谱你有机会去康康,每天各种营养摄入精确到克,长肌肉需要啥他吃啥,于是肌肉就养起来了。
工人师傅?收工了三块一瓶的啤酒吨吨吨,先走半打再说。这不是增肌的吃法。
再一个原因,劳作模式不一样。
连健身的肌肉兄贵,都是做无氧训练亮出来的块儿,这个没任何异议吧?
说白了就是举铁疙瘩换肉疙瘩的玩法,而且分组做,科学做,每天训练肌群分化做。
这是养肌肉的唯一捷径。你没听说过有人不玩力量训练,专门做有氧,靠跑马拉松跑出来个臂围45吧?
是的,有氧训练长不出大块头来,而且会掉肌肉。
所有的长期有氧训练,都是在一边减脂,一边减肌。
而工人师傅的劳作,正是有氧跟无氧结合的运动模式。
比方说码头上一堆大包,一个师傅把它们一个个扛上船,这个过程里,身体有额外负重,并且全程负担这个重量做功,这是力量训练;而扛上船一个,扭头走回去,再来一个。全程心率都达到有氧训练的标准,且不间断,这又是有氧训练的范畴了。
你可以理解为,在一个完美的实验室环境里,你观测这些师傅的肌肉纤维,是一边被压迫力促进这,处于生长状态,又一边被有氧消耗着,肌肉和脂肪一起,处于萎缩状态。
而我们的身体是个智能调节系统。
比如某师傅每天都扛着50KG的打包,在码头和船之间往返20次。
身体记住了这个工作量,会在几个月内,调整一个最完美最节能的,肌肉配比,安排给这个师傅。
身体一定不会安排巨大肌肉给他,因为肌肉本身耗能巨大,身体怕师傅搬了一半饿死当场……
因此咱看见的体力工作者,一定是比没经过训练的人壮一点,但又比专门训练肌肉的孱一点,这个体型就是最适合他当前工作的体型。
太大的肌肉对他们是负担,想长出来?身体不答应!
二一个,练出来的肌肉有力量吗?
有,非常有。
假如一个健美运动员,和扛大包的师傅比赛仨小时,看谁扛包多。
健美运动员一定败北。
但还是他俩,拉进健身房比弯举,比深蹲,比俯身划船相扑硬拉。
师傅完败。
看出来区别了么?
凡是运用全身力量完成动作,且动作必须持续一个很长的时间段的运动,师傅胜。
凡十运用孤立肌群完成动作,且考核标准不是时长而是绝对重量的运动,肌霸胜。
肌霸练的就是孤立,就是重量,就是瞬时爆发力。
你见过能深蹲200KG轻松又愉快的肌霸,但你一定没见过一组负重深蹲做半小时的肌霸。对不对?
而负重200KG,一组做20多秒的练法,才是增加肌肉围度和绝对力量的练法。
所以论单块肌肉的爆发力,健身房的练家子们,是胜出无疑的。
体力活师傅们,更重视不同肌群之间的力传导。
比方说扛大包走码头的活儿:
把大包抓起来内一下,考较的是小臂肌群握力和腰力。
把大包举过头顶周自己肩膀上内一下,考较的是三角肌向上举的力量。
双手把大包在行进过程中扶稳,考较的是二头肌三头肌肩袖肌群协调稳定的力量。
整个行进过程,考较的是大腿小腿肌群,腰腹核心肌群的力量。
假如大包是50KG,上述肌群只要能达到承载这个重量,完成工作,就OK了。
这个重量是不断在这些肌群里做传导的,不增不减。
所以,体力活的发力技巧,与其和健身比,其实它更接近技击运动所说的“整劲儿”。
因此说,健身房肌肉,单块而言爆发强
技击和体力活的肌肉,整体协调能力强
这就是为什么二百斤的健美运动员,和一百五十斤的泰拳选手,同样出一鞭腿抽到检测仪器上,后者明显数据更好。
但单独测这俩人的腿部孤立力量,前者却是胜出的原因。
后者腿未必比前者有力,但他内一鞭腿,用的可是全身的力道集于胫骨一点啊!
故
练出来的肌肉,有力,有型,有范儿,但未必能打,也未必能干活,就是这道理。
OKK,讲完,收工!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
除了汉字、彝文、谚文等极少数文字外,无论欧亚,绝大多数现存文字都能溯源到腓尼基字母,都很难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原创文字”。
“谚文借鉴八思巴字笔画”的说法未有实证,至少组合结构是截然不同的,八思巴字仍以线性排列为主,而谚文反倒有些效仿了汉字的结构。
当代各种文字间的借用关系,主要分为两类:
如果一个区域范围内,大部分语言按第一种方式借用文字,就会让人觉得“文字种类少”。
如果一个区域范围内,大部分语言按第二种方式借用文字,就会让人觉得“文字种类多”。
第一种方式即使用到极限,也就是像越南语这样,多出些变体字母和加符,比如
而第二种方式直接各定字形标准,起步就是abcd和αβγδ的差别。
比如东南亚常见的tuk-tuk
不好意思放错图了…… 现实中tuk-tuk指的是下面这个:
这个拟声词来源于机动三轮车马达的“突突”声。
在柬埔寨、泰国、老挝三个国家的写法如下:
一看就是三种不同的文字,没错。
下面放大再看——
是不是好像有点关系了?
如果将腓尼基字母衍生出来的文字体系视为一棵参天大树,以上三种文字的差别,只相当于在一根枝梢末端,几条新杈的距离。
发源于南亚的婆罗米文字系统,则相当于一根繁茂的枝干。
下面再看个例子,
动画电影《寻龙传说》中“龙”的原型,据说参照了南亚神话中的“那伽”。
这个梵语借词用中南半岛几种文字写出来分别是: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先对内部结构进行“对齐”
也就是严格按原字母对应关系来“转写”,忽略各语种正字法的差别
得到这组:
放大再看——
是不是也好像有些关联?
或许有朋友注意到,左边的梵语天城文、缅文,和后边几种文字差别更大。
这是因为,相比于高棉文、泰文、老挝文的关系,它们只能算是“远亲文字”。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相应历史时期,这片区域未曾出现像罗马、隋唐那样的“绝对中心”。
古印度之于南亚、东南亚,古高棉之于暹罗、澜沧,顶多像古希腊之于欧洲多数地区那样,只是处于“文化高位”,而非在整体国力和影响力上的全面碾压。
而在中南半岛内部,西边的孟族、缅族,中间的高棉、泰族,东边的占族、京族,也没有任何一方长期受到整个区域的推崇。
欧洲其它语言借入希腊语的高级词汇,最终还是用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来写。
东南亚语言借入梵语巴利语高级词汇,最终还是用各自改订后的文字体系书写。
甚至,即使在南亚次大陆,天城文也不过是用来书写梵语的众多文字之一。
这就好比,假如东亚历史上始终并立着众多实力相差不远,谁也不服谁的政权,几套意音文字各自发展,或许也就不知分化成多少种文字了。
延伸阅读:
多邻国,免费学习英日韩法德西等39种语言
之前看的一张图,很好解释了这些法国反华学者以及一些喜欢说中国的外交是战狼外交的人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