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制造业真的已经全球领先了吗?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无敌了,都开始去工业化了。


有个意见是十四五第一次提出来的,叫“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去年11月,工信部王志军的发言:

“当前中国制造业比重正处于下降状态,且降幅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过快。

2016年中国制造业占经济的比重峰值达到32.45%,随后出现趋势性下降,2019年降至27.17%。”

前两天社科院蔡昉的发言:

“当下中国应该阻止制造业比重继续下降”。

人家都是到了高收入水平才开始明显下降,我们走到一半就降,是现在已经有了日本当年“一亿中流”般的中产阶层了吗?服务业可以立国啦?

而且在中美对峙的大环境下,完整的工业门类事关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性。你只能先垄断一个门类的关键上游,再慢慢放手转移劳动密集环节。

现在大量门类还没有形成关键环节垄断(说好听点,叫“牢牢嵌入国际价值链”),你此刻放手,就没有回头钱了。


中国这个体量,加上前三十年的投资,和后三十年的和平环境,是必然会成为一个制造业强国的。

但这种“必然”,其实是一种禀赋的必然,是老天逼的。本来中国的矿产和能源就不算富,被14亿人一摊更是少得可怜。我们注定不能靠卖资源发家,追求独立的政治立场又决定了我们不会真找大哥(也养不起你啊),所以只能老老实实搞工业化,搞制造业。

东非人民为什么出长跑健将?祖上就是草原上长途围猎,动不动跟着受伤的角牛走个二三十里地;现在国家基建稀烂,上个学每天又是来回十几里地。抓个肥宅扔那待一年,只要不死,估计回来也能跑个半马。

但要牢记:这是被逼的。肥宅回国有外卖有滴滴,大概率还是还原成肥宅。


早年制造业为什么受重视?因为你要发展,你的禀赋决定了你只能制造业起步。所以所有政府政策,尤其地方,都是倾向制造业友好。

好的有大基建和政府组织流动劳动力,坏的,有各种停留纸面的劳动保护法规。总之就这么一条路,咬咬牙还是走出来了。

现在不止这一条路。你可以房地产,可以金融,可以互联网。随着08年后逐渐形成的资本过剩,虚拟经济的收益一直压倒实体经济,大量原本循环在实体里的资本被析出,转移到虚拟板块。

现在中国金融资本总量有多少?快到400万亿了吧?10年的时候是多少?将将50万亿(人行的《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

10年里,有几个实体门类能有8倍扩张?别拿一两家公司举例,要看整个行业。10年中国服装的产值大概6000亿,去年差不多1.3万亿左右。

资本就是追着收益率的。

所以有些专业的学生叫苦,20岁的年轻人找30岁的前辈问工资,发现还没互联网新人拿的多。你这个产业的投资都被吸走了,利润率又长期稳定,工资怎么涨得起来?


中国制造业此刻确实可以喊一声“全球无敌”,但带明也喊过“我大明天下无敌啊”。阶段性胜利不是终局,我们的制造业优势并没有达到垄断性地位。

而且和其他国家不同,我们现在面临老大美帝的全面围堵。别人可以做到一个程度然后融入老大主导的国际秩序,我们没法安心融进去,人家此刻还在用力踹你出门。

还是得老老实实搞制造业。

制造业不乐观,要突围的产业链环节一大堆,愿意进来的资本和年轻人都少得可怜。猎聘去年做调研:78.52%的90后给钱就愿意996;9.51%表示“不得不996”,因为没钱。

说白了,整个制造业普遍没法给出有竞争力的薪资,年轻人多数宁愿去互联网996,也不愿去厂里坐办公室,更遑论到产线上扎根十年改进工艺工序。

离中国制造2025还有5年,这份行动纲领里有一堆事还没眉目,千万别中场香槟。


user avatar   yizhiw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常年在佛山东莞家具产业带,现在每家厂的老板都面临着一个最严重的问题,管理没有接班人,生产人力资源也快尽了,没有年轻人进厂。。。


那么很多人说这是落后产能,要淘汰,但是家居和服装本身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算是做的最大的几个企业,也是堆人力。现在急切的需要用机械代替人力,不然上涨的工资把辛辛苦苦几十年的利润就吃掉了。。。但回头看看中国机械开发的进度。。额,头大,看不到曙光。。


另外,创业早的老板在东莞买多几套房子的,基本身价几倍翻,还干什么实业。卖套房,退休养老算了,要是没有接班人,他们的退休意味着十几年技术就那么没了。。。


所以回来看这个问题,中国工业无敌了吗?重工业不敢说,轻工业完全可以被越南代替。


转型是好事,但是一味地脱实向虚,不太好



很多人没有理解我说的意思,举例说明,一个投资规模4000万,年营业额1个亿的线染厂,大约需要200个工人左右,老板一年的纯利去税以后是400万之间,如果把每个人的工资每月涨1000,这个不多吧,大约一年要多240万的成本,纯利还剩下160万,那么,4000万存到银行一年的利息是多少呢,按照广东这边大额存单利率4.2%,那就是168万,那还开厂干嘛,存银行好了。

所以,中国的很多门类的强大,是人口红利带来的大,等人口红利过去了,机械又没跟上,那就不存在强大了。

起码轻工业是这样,机械行业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机械工程师的平均工资,不见得有工厂工人高。


再举一个行业的案例,宜家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大家知道宜家的生产是怎么做的嘛?全部代工,一个工厂可能只下一个餐桌的订单,可一下就是20万单。宜家会派跟单人员,来看每个环节,每个餐桌要多少工时,老板要赚多少钱,都是卡的死死的,而且呢,宜家的要求是工时不断缩短,比如这家工厂每天生产500单,一个月以后,要求你生产550单每天,后面越来越高。

这就是大厂林氏木业,源氏木语,你看到的这些平价品牌,基本都是这个模式,胶东半岛有160家企业在做林氏木业和源氏木语的代工。


我们所享受的低价,都是建立在这些的基础上的,林氏木业都做到这个价格了,其他厂能卖高价嘛?不能!

所以,不管是老板,厂工,都迫切希望内循环快起来,消费升级快起来,不用做便宜货,不用做那么累。


不是为老板说话,也不是为厂工说话,我自己做过厂工跟单,进过阿里,也做过老板,不站什么角度,因为在哪个角度我也只能赚到认知和能力之内的钱,就是单纯理性的提供一个侧面,让大家看一下中国轻工业的现状,带给大家一点思考,抛砖引玉而已。


怎么大家都觉得制造行业低工资呢,服装上游,支纱,线染等环节,技术工人工资12000+呀,初中小学学历都可以哦,中游织布染布等技术工人10000+也是没问题,下游服装技术工人8000+ 这个薪资低吗??不看学历呀,只看技术!杂工也要5000+了,而且包吃包住,一般工人是算年底剩下多少钱。因为不租房,而且住厂里很少消费,就剩钱蛮多的。


关心中国工业的人挺多,看到评论区有很多懂的制造业从业者,那就再多说两句吧,很多人因为没有在工厂待过或者在产业带待过,所以会觉得工资低呀或者怎么样的,什么黑心工厂之类的,那些工厂不在讨论范围之内,我们再说的是正经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工厂。


有很多人带节奏,又把知乎一贯有的剥削呀打工人那一套带出来了,在这里说明一下,绝大部分的厂一代,都是白手起家,国家给了改革开放的机会,然后这批人先给台湾人香港人打工,学会了技术,努力攒钱,然后自立门户这样。前期吃的苦很多但也都挺过来了。。


他们很能干,肯吃苦,也很聪明,如果同样的机会摆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人面前,大部分人也很难去跟他们一样去做吧,所以即使他们不开工厂,干别的,也大概率会活的很好。


市场经济的劣势我们不用说了,我们国家磕磕绊绊的终于走出了一套特色经济之路,目前来看就是最有效率的,所以不要去抱怨,更不要听别人说什么被剥削之类的话,日子是自己过得,你父母生病了需要钱,那些人不会给你,你小孩上学需要钱,他们也不会给你。


罗里吧嗦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提供一个侧面,中国的工业在艰难转型,我们刚刚实现全民脱贫,很多环节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大家踏实的,老板也好,打工也好,不要整那些虚头巴脑的,老板好好带头投入做产业转型升级,打工好好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价值,将来转型做老板也好,做技术核心也好。

总之按照国家指示,撸起袖子加油干。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优势不说了,列几个问题:

1,光刻机仍然受制于人。工艺可能也是。材料如光刻胶、12寸晶圆还有差距。

2,工业软件受制于人情况严重。不过即使被封锁也不影响正常运作。

3,出口太多,有些国家有意见,出口的增长动力存在困难。

4,别的好像没有了。

积极的方面是:

通讯解决了。

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解决了。

互联网自成体系了。

银行系统解决了。

飞控系统应该也卡不了脖子。

航发最先进的本来也不卖给咱,国产的貌似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

汽车动力更不可能卡脖子了,爱卖不卖。

船用动力一直是独立的。看到055动力强劲其实我是着实吃惊的。

机器人离了外国也能过,只是目前竞争力不如外国的。

计算机系统软件离了外国也能过,当然目前还是国外的好。

医疗设备离了外国也能过,医疗其实公共卫生更重要。

仪器设备还差很远,但不至于卡脖子,首先选择面至少有三家,其次国产也有,只是竞争力不够。有些仪器国产的也能用,但是界面和成熟度不如进口的。

2万吨的黑鱼不知道开建了没有。

篷布君不知道什么发动机。

10万吨的航妈弹射情况仍不明。

反潜方面,不知道是用海底声纳阵还是水下滑翔器群。

黑鹰20、黑妞20、黑丝带20不知产量如何了。



不知道啊不知道!


user avatar   qing-lin-53-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段时间一直在研究工业机器人。这个算是高精尖的制造业了吧。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工业机器人上游为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中游为机器人本体制造商,下游为系统集成商。在整个产业链中,机器人制造成本70%在核心零部件。最重要的三个部分是,一是减速器,(分为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工业机器人中使用比例大约7:3),减速器大约占总成本的35%,技术难度最大,目前主要由日本厂商垄断,国内绿的谐波能够生产谐波减速器,但跟国外的比还差一点。rv减速器就更别说了,国内有个双环传动的厂家能生产,不过仅仅是能生产。另外就是伺服电机,还是以日本厂商为主,例如松下,三菱等,国内埃斯顿,汇川技术能够生产,不过都是比较低端的,技术参数跟日本的高端的比差距较大。控制器这块国内还算做的可以了。另外中游机器人本体制造,以国外四大机器人家族为主,安川,ABB,库卡还有一个是日本的,忘了名字。高端机器人基本是国外的。国内做的好点的有埃斯顿,新松机器人,阿童木机器人等。下游系统集成商毛利最低。

从工业机器人这块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目前高精尖,国内真的还不足。不过,我相信未来一定可以发展很好。


user avatar   yuansu-2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早在去年,中国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前部长苗圩就曾对中国制造业现状表态过,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格局中处于第三梯队,要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至少还需30年。换而言之,中国制造业确实已经全球领先,但强大的主要是「最终产品」的制造业,我们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但我们也不能只看到这一面,在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惊喜时刻,如当口罩成为全球稀缺物资,需求量不断增长时,中国口罩生产从日产量600万只到日产能12亿只,不仅保障了国内供应链运转,还让全球的口罩供应紧张的情况正在得到缓解,为世界雪中送炭。

1.口罩成为全民外出的必需品

2019年末以来,口罩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没有口罩,根本就是寸步难行。无论是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还是临床研究的立场[1],已有很多证据证明,正确佩戴口罩确实有用,能有效防止病毒的传播:

2009年,发表在th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通过对407名流感样疾病患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患者出现症状的36小时内,经常洗手并佩戴外科口罩,可以防止流感病毒的家庭传播,将家人患流感的风险降低了70%[2]

2020年,一项近日发表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的新研究表明了戴口罩可有效阻挡病毒通过飞沫传播的影像证据。他们利用激光发射器、柱面透镜、手机摄像头和纸盒组成一个简易测试装置,测试者分别不戴口罩和戴不同材质口罩对着纸盒中激光束形成的截面说同一句话,说话产生并透过口罩(戴口罩的情况下)喷出的飞沫会在激光照射下呈现为闪烁的光点,并被手机摄像头记录下来。通过对这些小光点数量进行计算和分析,证实了戴口罩是一种简单易行且有效的防护方法,99%的飞沫传播可被阻挡。研究还表明了,无呼吸阀的N95口罩防护效果最佳[3]

2.KN95和N95,傻傻分不清,究竟谁的防护力更好?

N95防护得到认证的同时,中国标准KN95口罩也是得到了肯定。最具代表性事件的为美国疾控中心(CDC)于当地时间2022年1月14日更新口罩指南,增加了民众“可选择N95或KN95口罩,不必担心N95口罩供应不足”等内容,并作出解释,KN95口罩,称这是一款生产于中国的、类似N95的口罩。

确实,从概念上讲,KN95和N95口罩均为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主要用于防护粉尘、烟、雾等颗粒污染物,是通过人体自身呼吸来使用的呼吸防护用品。两者的防护水平是一样的,只不过属于不同国家的生产标准。

N95是指符合美国NIOSH认证的口罩,而KN95口罩符合的是中国国家标准GB 2626-2019/2006,此标准是中国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N”代表非油性颗粒物,“95”代表防护级别最小值达到95%,且数值越大防护等级也越高。

两个口罩的评估指标虽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略微存在区别。KN95评估指标添加 泄漏,死区,气密性,可燃性,清洁和消毒等等。总体而言,KN95的要求较高。例如符合美国标准的呼吸阀N95的呼吸阻力要求低于250 Pa,而KN95的呼吸阻力要求低于150 Pa,下降了40%,要求更高。KN95面罩对头带进行抗拉强度测试,对死角和视野有特定的数字要求。

当然除了这两款口罩以外,因不同人的行业不同、体质各异,因此对于口罩的密封性、防护性、舒适性、适应性等指标要求也不同,口罩还分为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日常防护形口罩等种种类型,而之所以国内能把这些所有类型的口罩在保证质量标准的同时又以强大高效的产能输出,这与背靠完整的供应链密切相关。

3.中国标准口罩成功的背后反映的是强大的供应链

通常医用口罩及防护口罩是无纺布材料,由定向的或随机的纤维构成,一般为多层结构,其原料全部都是聚丙烯,这种结构通常简称为SMS结构(2层S层和1层M层)。KN95口罩也不例外,目前,国内最高的层数是5层,即SMMMS(2层S层和3层M层)。S表示纺粘层,M表示阻隔层或则熔喷层,都是由聚丙烯(PP)组成,由此,防护级别更高,能过滤超过95%微细颗粒。

熔喷布,俗称“口罩的心脏”,是过滤功能口罩的必要原料,除了能阻挡较大粉尘颗粒外,还是一种纤维过滤器,许多有害颗粒及微生物无法透过[4]。但熔喷布生产线投资巨大、技术含量较高、设备安装复杂,制了熔喷布产能扩大,目前全球有能力制造并提供最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的企业屈指可数,但我国石化院兰州中心在短时间完成了关键设备采购、安装,并攻克了相关技术难题,成功开发出中国石油自主聚丙烯熔喷专用料。

口罩机是影响口罩产量另一环节,它不单单只是一个机子,还是由多个机子共同协作与配合才能依次完成各种不同的工序制造出具有一定隔离、过滤性能的口罩。

口罩生产并不简单,口罩加工完后还需消毒、解析等等一系列流程。总之,生产KN95口罩的过程环环相扣,以完整的工业体系作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标准”的KN95口罩,为大家提供更高质量的口罩。

为什么说制作KN95口罩是给提供带给大家提供更高质量的口罩呢?为了方便大家认识常见的几类口罩,我做了一张表。从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平时常见的口罩从颗粒过滤效率(PFE)由低到高排序依次为:非医用的日常防护口罩、普通医疗环境中使用的医用一次性口罩、临床有创操作时佩戴的医用外科口罩、医疗工作环境下阻隔飞沫、血液等的医用防护口罩和用于防护各类颗粒物的N95级/KN95的口罩。过滤效率越高的口罩,能应用到的场景更广,保护等级自然也更高,而这些各种各样类型的口罩,现在都能在京东上快速选购到。

多样化的口罩带来多元化场景的防护,这让我们的出行也得到更好的防护。

春运作为一年客流量最集中、人员流动最频繁的时期,返乡前车场机场等交通枢纽的地方人员密集,返乡后城市也迎来人流量爆发期,这些都进一步加大了传播风险,因此,外出戴好口罩,已经成为防护基本行为准则之一。京东健康特意推出符合中国标准的KN95口罩满59减10的活动,活动日期1月17日至2月7日。除了活动有优惠之外,主要看中的还是京东的送货速度,基本第一天11点前下单,第二天就可以送到。且京东的口罩也是有着严格的筛选标准,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更防护更强的口罩,出行更安全,保护自己,保护家人,走亲访友也不怕。

要想戴好口罩,选择合适的尺寸和适合自己脸型的口罩也很重要,这样长时间佩戴口罩而没有不适感,京东还是比较重视消费者的个人需求的,还特意推出多种类型供选择,十分贴心。除了口罩,上京东APP或京东健康APP,搜索健康防疫,还可以购买各种消杀防护用品并进行线下单核酸检测,全方位满足你的防护要求,过好一个快乐年、团圆年。

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不管什么类型的口罩,在用过后都要妥善处理,以免成为新的传染源。平时多备几只口罩,及时更换,筑牢健康防护的第一道防线。

参考

  1. ^ S. Feng et al., Rational use of face masks in the COVID-19 pandemic. Lancet Respir. Med. 8, 434–436 (2020).
  2. ^ Cowling BJ, Chan KH, Fang ,et al. Facemasks and hand hygiene to prevent influenza transmission in households: a cluster randomized trial. Ann Intern Med. 2009 Oct 6;151(7):437-46.
  3. ^ Fischer EP, Fischer MC, Grass D, Henrion I, Warren WS, Westman E. Low-cost measurement of face mask efficacy for filtering expelled droplets during speech. Sci Adv. 2020 Sep 2;6(36):eabd3083.
  4. ^ Ming Hui Chua, Weiren Cheng,et al. Face Masks in the New COVID-19 Normal: Materials, Testing, and Perspectives, Research, vol. 2020, Article ID 7286735, 40 pages, 2020. https://doi.org/10.34133/2020/7286735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的意思是加工业吧。


user avatar   shi-jie-xian-bian-dong-lu-l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取决于如何定义“全球领先”。

如果说降低成本,工程师红利和内卷,印度制造业卷死了不少同行,“发达国家粉碎机”嘛。

但如果谈利润率,谈工程师待遇和创新水平,懂得都懂。

而且还不能碰这些东西,因为后者(指待遇低,利润率低,创新投资低)是前者(指发达国家粉碎机)的原因。


user avatar   wang-xiang-yu-59-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确实,从总体的制造业产值来看,中国的确给人一种全球无敌的感觉。毕竟全球各国工业增加值,我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而且这个第一,和第二名有着质的不同。

不过,明眼人都看的出来,我国这看起来独步全球的制造业产值,除了基础设施和供应链配套等因素以外,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无数吃苦耐劳的中国人每天从早到晚的辛勤劳动之上的。我国的工人,在以前那是出了名的高素质、低价格。究其原因,还要感谢我们伟大的党带给国内稳定的大环境,以及建国前三十年彻底的社会改造。不过这已经是另一个话题。


今天不是来吹我们的劳动人民的,相反,我要给如今依靠收割工人的劳动剩余来创造差额利润的企业敲响警钟。

一方面,随着我们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人民的工资在全世界来看已经属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如今的工业生产,已经渐渐进入了智能化时代。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进化,让工厂里需要的工人越来越少。这时候,我们一边面对着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低水平的劳工工资,一边面对着无人工厂进化之后,砍掉人力成本,放下包袱的发达国家。

中国的制造业,无疑面临着巨大挑战。

而克服挑战的重要手段,无疑就是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智能制造革命当中抢的先机。

智能制造,就是通过现代技术,改进传统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往的流水线,虽然生产能力上无可挑剔,但是模式过于死板,人力资源消耗较大,并且在工人培训完毕,产线搭建完成之后,产生出来的产品就基本定型,可谓是“船大难掉头”。

而智能制造,拥有更加灵活的模式。首先将工厂无人化,接着通过信息化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创造更加灵活的产线,让产线可以根据需求的变化随时灵活地调整产品,甚至可以在每个产品上都进行定制化生产。说白了,一切都由机器人来干,机器人的存储容量是很大的,切换操作模式也比人类容易得多,我们想让他干啥就干啥,效率基本不受影响。



在智能制造的趋势下,人力成本不断缩减,但对于人才的需求,却越来越高。虽然在智能设备的帮助下,工厂不需要工人了,但设计制造和维护这些智能设备,却需要人,或者说人才。能胜任这类工作的人其实少之又少。

因为对于高技术的设备的设计和维护,你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你请一百个不会的人,可能都没有一个会的人有用。

目前来看,人才的供给确实是有限的,现在有许多人抱怨找不到工作,但其实很多企业也在发愁,有许多岗位其实特别缺人,但是根本找不到能够胜任的人才。这导致了高端岗位的成本不断冲高。虽然对于少数人才来说确实是大好事,但是对于更多的普通人和中小企业,这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你高端人才全部被互联网企业或者其他大企业用高薪卷走,剩下一堆中小企业缺人,这些中小企业又因为缺人无法转型去赚取更高利润,更加无法支付用人成本,只能不断地压榨普通人。



但互联网公司只需要少数精英,大型企业里分配又不能做到平衡,如果中小企业无法保持活力,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都是一个极坏的处境。小公司没法待,大公司竞争激烈,甚至连带着互联网行业也开始内卷起来。

再从另一个角度说,一条产业链不可能只有一家企业。一个大型制造业企业背后,肯定有无数中小型企业构成的供应体系,如果这些中小企业没法进化,那么连带着大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这一切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供给问题。虽然我们国家目前人依旧不算少,但是其中能称得上人才的比例,还是有点低。

这里面问题出在哪呢?是我们的人智商不够吗?

那必然是不可能的,我们中国人绝对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群体之一,主要出问题的地方,我觉得还是出在教育上。

客观来说,当下的人才主要出自普通高等教育,也就是本科大学。而我们的本科教育在偏重点上存在一点问题。

作为一个完整经历本科教育的大学生,在我的记忆里,大学四年间几乎没有经历过这个社会真实的生产过程。虽然说基础的科学原理确实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不和真实的社会生产结合在一起,那学得再多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我记忆中大多数同学,在学习硬核的理论知识时,靠的都是死记硬背,然后简单地应对考试。在结课一年过后,你如果再去问这门课的相关问题,大家基本都忘光了。

最终,我们绝大多数精力,都花在了学习科学原理、做一些“经典”实验和考试上。直到毕业,我们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我们专业在生产生活中究竟是如何运转的。随后,我们就直接被“丢”到了社会上。几乎所有人在突然面对社会的时候,都会出现一段茫然的时期。



所以说在本科教育的阶段,更多地结合企业和工业界的实践,加入一定程度的职业教育,是改善我们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

另一方面,职业高等教育,也就是专科,也急需一场变革。

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的专科,并没有履行初衷,也就是培养出生产需要的专业人才,只是没考上本科的学生的后备选项。进入专科的学生,相当一部分都有些自暴自弃的意思,根本没想学习,只想继续玩乐几年。

本该想社会输送最重要的专业人才的地方,输出了一堆专业技能并不扎实,甚至根本没有专业技能的人。再结合本科学校培养出来的亦不是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我们国家高端人才缺口这么大,也就可以理解了。

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做得就非常不错,比如说德国。在德国,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两条并行,不分高低的分支。职专的学生,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剩下一半时间都在企业实习,深入社会生产,最终培养出专业的人才,出路和在大学里接受通识教育的学生不相上下,于是,德国的工业得以在全球持续地保持一定的优势。



我们国家显然也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19年2月1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着重改善我们职业教育的现状。

除了国家外,一些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甚至从中看到了一些机遇,开始在职业教育这个领域展开布局。比如联想就在21年2月5日宣布正式启动“紫领工程”。联想将携手供应链、合作伙伴、地方高校与职业院校,进行升级在职培训、开展专业课及实训课程、推出教学培训方案等工作。

这个新闻讲白一点,就是联想带着一群小弟,去找高校和职专,说咱们一起教学生一些我们企业真实会用得到的技能,到时候学生一毕业企业马上就能用,免得到时候企业抱怨找不到人,学生抱怨找不到工作。

其实职业教育的进化在某些领域已经自发开始,比如说互联网、金融和律师等行业,相关专业的学生有不少在本科或者研究生在读期间,就会自己去联系实习,把重心从学校学习转移到职场学习上。相关企业和事务所,也会提供不少实习的岗位,预先培养行业的预备军。最终这些行业能找到比较好的工作的,相当一部分并不是获得了什么优异的成绩或者学术成果,而是有着丰富的实习经历。



联想无疑是想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模式的精华引入到传统制造业中。这里面还有两重算盘。

一方面,帮助供应链里的中小企业培养人才,可以帮助这些企业加强生产和创新能力,当这些企业在这些方面得到进步之后,也相应地会让联想的生产水平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联想也拥有自己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并且通过提供这些方案每年创造了接近一百亿人民币的营收。通过联想紫领工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对联想有足够的好感,又或是习惯了联想提供的配套解决方案,那么这些人成为制造业的中流砥柱之后,对于联想方案的销售无疑有着巨大的好处。

前面提到,智能制造时代简单劳动已经越来越没有价值,而知识产出越来越成为关键,对于国家也好,企业也好,人才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资产。

我们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这个挑战的解法并不难,关键还是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在人才重要性愈发凸显的智能制造时代,保持在国际第一梯队的水平。

当然,有不少人会担心未来工厂无人化之后,工人的失业问题,这个问题我个人并不是特别担心,我觉得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过这里要展开讲,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user avatar   doctorw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国制造业是拥有完整的工业门类,可以说这方面是全球无敌,但是全部都有不代表全部都强,如果标准是高端制造业都很强大才是无敌,那么中国制造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智能制造,科技立国的目标,说明我国政府不但了解制造业的重要性,而且还对自己的短板很清楚。只有消除掉短板,拿下高端制造业,才能称为全球无敌。


目前,即使是我们,对中国制造业的印象还停留在制造业待遇低下,产品便宜的印象。耐用,实用是好事,不否认。但我们也希望中国制造业在今后不管是给自己,还是给外人的印象都是:高端大气上档次,智能牛逼质量好,制造业工作在我国是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一人厂里干活可以养活全家。如果能达到这一步,那么中国制造业就是真的无敌了,高附加值高利润,从业人员高薪,工作体面,人才都想着往这里面挤,还怕不能无敌?


但是想达到这个程度,现有的教育模式也要改变,要有更为实用的职业教育,将教学和现实中的工作联系起来,提升整体产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专业水平,才能开始良性循环的第一步。说白了,就是要提高打工人待遇,把落后的产业给变成机械化操作,增加高端制造业岗位,让年轻人愿意去投身于此,如果只是靠情怀,宫酱迟早都会有全部跑路的一天。


user avatar   wang-guo-dong-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这个问题,我惊呆了。

远远没有,实际上作为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我很忧虑产业需求与人才的不匹配,会导致产业再次流转到其它国家,资本永远都在寻找成本更低,劳动力更充足的地方。

一、我们的制造业目前是【大而不强】

我所在的行业是工业控制器行业,属于中国制造2025计划里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控制器是机床和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我们生产CNC控制器、机器人控制器、伺服、电机等产品,为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或其它自动化设备提供控制器和伺服驱动系统。公司成立至今已有近三十年,基本上参与了国内数控机床的普及化进程,大家现在所见的,蓬勃发展的汽车工业、品类繁多的工业用品、设计精美的消费电子产品等这些物美价廉的工业用品,均得益于国内数控机床的普及和应用,在规模生产时,数控机床可以拉低生产成本,确保产品的一致性。


80后的朋友们应该有印象,小时候的一辆奥迪100价格多少,拥有一辆又是怎样的身份象征,而现在呢?品类繁多,样式新颖的油车、电车、油电混合汽车随便选(当然了,无牌照不是制造业的锅,做车牌又不复杂)。我们有众多车企,但没有还没有全球一流汽车品牌,汽车工业就是中国制造的缩影,体量大,规模大,但是不够强。

同样,我们在制造业的诸多尖端和细分领域仍然高度依赖其它国家,电机的高精度光栅尺、编码器、CNC和伺服的芯片等几乎全部依赖国外,中兴因为美国的禁令几乎元气大伤,而华为不得不拆分荣耀,这样的景象,怎么能称得上全球无敌呢?

二、我国工业发展的两个关键期

我国的制造业有两个关键发展期,第一个是和苏联合作,建立了较为齐全的工业门类,为后续工业发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第二个是2000年到至今,得益于国内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勤奋且低价的产业工人(含进城务工人员),加入WTO获得的广大国际市场,国内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以及积极有力的引导政策等因素,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强大的产业链集群,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这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体现的尤为明显。据统计,2020年3月份至12月底,中国累计出口口罩2242亿只,价值3400亿元,相当于为每个外国人提供近40个口罩。

这一年,全球很多国家生产停摆,中国制造从工业品到消费品,从医疗器械到服装、玩具,几乎以一己之力支撑起了全球的消费市场,以至于码头的集装箱货柜紧缺,中欧班列排期超过2个月。

这一年,制造业产业链再度强化,产业转移之风随之而破。这点成绩,既得益于我们抓住了上述两个关键期,也是因为我国长期对教育的持续投入,才能有足够的高素质劳动力参与到制造业的发展中。


三、智能制造的人才困局

这些成绩都已是过去式了,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中国制造的优势是不可比拟的,但是在智能制造时代,中国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智能制造的时代,人力成本这一要素的竞争力被削弱,人口红利早已消失不见,企业对人才的综合要求更高,现场人员不再只是搬运工件,按下启动按钮那么简单,而是要求能够熟练使用智能机器,理解基本控制理论,熟悉信息中心的数据含义,并与机器协同工作。


作为从业人员,我们也积极参与行业变革,开发了一款工业互联网产品。这款产品可以连通企业的生产设备,通过数据采集、显示、分析和数据再利用四个环节形成数据闭环,逐步帮助客户实现智能制造。但在实施的时候,我却碰到了一个难题,企业出现了人才断层,年龄偏大的员工对工业互联网接受度很差。按理来说,工厂每年都会进新人,但有不少工厂的主力生产人员,仍然以50岁左右的60后为主,工厂严重缺少年轻人。


据教育部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职业学校1.15万所,在校生2857.18万人;中职招生600.37万,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1.70%;高职(专科)招生483.61万,占普通本专科的52.90%。每年这么多毕业生,按理说人力资源供应还是可以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年轻人都到工厂工作,但对于广大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企业还是应该尽力改善工作条件,提供与其它行业基本对等的薪资待遇,吸收大家投身到制造业中。

其实除了个人职业理想和主观意愿,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校内、校外职业教育体系不连贯,导致校内学习的技能与企业需求不符,就业后确发有针对性的在职培训体系,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也缺乏向上突破的通道。以德国为例,德国的职业教育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学生在各地院校接受校内教育,统一由各州负责。参加工作后,校外职业教育是企业形式,由联邦负责,形成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一名学生在校内接受相关职业知识,到企业后再参加更贴近企业需求的职业培训,即便是要改行,也有较为完备的职业培训课程,个人职业发展和出路比较明确。

四、“1+X”,职业教育的新路径

值得庆幸的是,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职业教育问题,这几年持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2019年,我国建进一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可以说是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重要制度设计和创新,为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解决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供需结构性矛盾提供了路径。

有了上层规划,社会力量便可以更好的跟进落实了。今年以来,随着政策释放,职业教育领域更是好消息频传,各地企业和学校层面也在积极推进职教落地,拓展职教合作的新模式。以联想“紫领工程”为例,仅2020年便有7000多名社招人员通过培养及能力认证考试,进入到联想数据中心服务岗位,实现“1+X”的人才培养目标。

何为“紫领”?

“紫领”是区别于之前的白领和蓝领,既熟悉实际制造流程,又了解相应技术理论,兼具动手操作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制造业,上有研发人员,下有生产人员,位居中间层的这种具有深厚行业背景,懂技术、又懂实操、还懂管理和任务实施的复合型人才是极度稀缺的。

联想这样的老牌企业进入职业教育有其自身优势,他们完整的供应链体系管理经验,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积累都能为职业教育提供充足的养分。以此为基础,紫领工程集合内部资源,携手高校、职业院校,共同打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生态圈,为新IT时代培养智能制造中坚力量,也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紫领工程一方面响应了国家的人才战略需求,另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人才需求,又能供给社会,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智能化转型,可谓是一举三得。对于参与学习的企业来说,联想的全球供应链管理经验,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作为“1+X”的先行者,实际上“紫领工程”已经有一些案例,以联想武汉工厂为例,企业与武汉各高校展开合作,为员工提供了便捷的教育平台,帮助员工提升职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志愿前往高校提升学历的员工,即可获得每人6800元到7200元的入学补助。同时联想各工厂也成为高校的练兵基地,先后与江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合作,签约“实践与就业基地”、组织同学来工厂参观、接受实训,让广大在校学生更加熟悉工厂技术需求和生产情况,能够学以致用,为智能制造培养后备军。


五、写在最后

中国的制造业确实比较大,但是远远没到强的地步,更遑论全球无敌呢。对此,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就像工信部原部长苗圩说的:我国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三梯队,实现制造强国至少还需30年。按照苗部长这个说法,我们的2025都稍显激进,好在智能制造的时代,大家的起点是相近的,都是摸索前行。很欣喜国内已有多家优秀的制造业企业投身智能制造,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像海尔、美的、三一重工等。也很欣喜看到了像联想、浪潮、阿里等企业跨界进入传统制造业,为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和人才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这是个良好的开始,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制造业的大而强,总有实现的一天。

END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高中老师看不起中国制造? 
  企业为什么要做数字化转型,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 
  中国有哪些世界领先的产品? 
  中国为什么自己造不出圆珠笔? 
  如果房价跌了,炒房客不值得同情? 
  为什么中国大学开了这么多垃圾专业,却又不准转专业(希望很小)? 
  企业数字化转型到底是什么? 
  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区别在哪里? 
  为什么国内一边加班严重一边又失业严重,有可能平衡吗? 
  有没有哪个城市有能力应对「郑州 7·20 特大暴雨灾害」的? 

前一个讨论
小米集团官宣造车,首期投资 100 亿人民币,对市场将有何影响?你看好小米的汽车业务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Nike 二月初在京东的广告词「凭本事放狠话」?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