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说现在是「大停滞时期」,没有像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的大创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tie-shu-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世界需要混乱与混沌,因为只有在失序环境下才能把不世出的天才从被镇压的地底深处翻转出来。而这些,是在太平世界是无法做到的,因为保守势力把控住了原有秩序,天才根本没机会翻身,更休想露出头来喘口气了。

平安盛世只适合平凡之徒平淡地生活,不利于一切伟大的人物出现,这其中当然包括伟大的科学家,在按部就班的体系下,只有劣等智商人群能够脱引而出,真正的天才不需要教育,更无需培训,大家可以看看那少数几个超级大咖,谁需要自己下实验室去苦哈哈地通过几十年的反复验证才敢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的?他们根本不屑于实证,也无需亲自实证,只需要大胆假设,纵情想象,而这种天才思维会在太平时期被科班一板子就拍死,然后还给他们按上‘民科’的恶名让他们就此永世不得翻身。

但其实,无论什么时候,遥远的古代,残酷的现代,还是腐烂的未来时代,能够给世界带来飞跃性的变革者,永远是非教条科班里出来的门外野蛮人。经典的科班培训,只能不断培养合格的实验人才,关起门来用一生时光去证明那些天才大师们灵光一闪就出现的理论。


user avatar   di-liu-dao-shi-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受不了一群人在吹什么进展太多。要是科学的真进展太多,那地球最先进国家之一的美国,它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增长会是这个样子?

再来另一个版本的(The Slowdown in US Productivity Growth: Breaks and Beliefs)

从左边可以明显看到2008年以后,美国生产力进步的迟滞,而这其实也反映了科研的真进展不够。当然,你要说,有别的国家,比美国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更强,那当我没说。


user avatar   zhangxiu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凹,那是因为你没有被系统的学术训练过

所有美国社会科学博士的必读书籍,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博士托马斯库恩写过《科学革命的结构》里面有详细的介绍过——这里我提一下,这个物理学博士最大的贡献在于这本书,有点像哲学书籍,也涉及了历史学的内容。同样的跨学科贡献的学者还有很多,比如工程学博士香农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针对传播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其实是互相影响,共同促进的,当然,也会互相限制。

这本书并不厚,但是内容涉及很多,我挑着重点的一条说一下,就是当一个科学研究模型“pattern”/“paradigm”被创建以后,算是一种新的科学版图,所有的同时期和后来的学者们就要围绕着这个版图来填充,这个版图在填满之前,研究成果的大爆发一般不会再出现。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知乎社区目前高赞的两个答案(他们两个应该都看过,或者从别人,或者从自己的阅读中接触过托马斯库恩的思想)各自讨论或者引用了库恩书里的一部分内容。排名第一的Lund University的物理学博士说因为现在学科发展太细了,光接触基础训练就要很久,就是目前的科学版图填一点点,都很累,所以没有办法快速进入到下一个paradigm;排名第二的答主薛定谔的猫那位知友基本是引用的库恩书里的原话。

当然,所有美国社会学博士们学习库恩的理论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批判他的理论——批判库恩的理论是为了改善理论,推动理论进一步发展。这是将近50年前的理论了,现在普遍认为,学术界的人,也并不会轻易改变版图,因为某些版图会给学者们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和名声。此外,各国政府会给学术界施压,学术界的研究方向往往是受到政治权力+金钱诱惑+政策引导的三重影响。除非权力、金钱诱惑和政策引导部分新的学术份子去开阔新的研究方向(new pattern),不然大家都会在固定一个舒服区呆着。

举个例子,某位年轻学者发现了一个前人学者无法解释的社会现象,他或者她完成了实证报告并且取得了一定进展。他自然想发表,想获得学术界的认可,所以他给我国认证等级较高的C刊投稿,C刊编辑3个月以后回了拒稿信,评论道:虽然内容很好,很新,但是担心没有引用率,所以直接拒绝了;他不放心,又换了一个C刊,这个C刊连拒都懒得拒你,可能会让你等3,4个月,或者更久,这种事情发生了3-4次,2年的时间就没了。所以年轻学者不得换一个方向——一个学术圈更容易认可的方向,自己论文更容易发表的方向。这种方向,称之为研究热点,又称之为主流方向。相反,新的研究方向代表年轻学者要挑战C刊的编辑群,教授群,他们甚至找不到愿意刊发新的挑战性文章的学术杂志社。并不利于自己的职称的晋升。

所以,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年轻学者要评教授,要通过严厉的“非升既走”制度——为了安全区域(保住饭碗),只能选择现在较为成熟的研究方向,叫做主流研究方向——只有这种方向,他们才有各种课题,比如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课题等,他们的论文才会被学术杂志社认可,他们才有文章的可能性。年轻学者们必须要知道、了解同行的大佬们在研究什么。所以年轻学者们往往不会选择这么做(去挑战掌握学术话语权的编辑和大佬们)——所以整个这样的倾向使得,新的研究方向的突破者们应该是大佬,但是大佬们往往年龄较大,思维较为固化,并不太想突破新方向。

这就是所谓的“学者安全区”。

此外,人的教育会被思想禁锢性加强——所以楼上很多人说知识是积累的线性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错误的。比如,你相信上帝么?你不会相信上帝,因为上帝在你接受的教育,从小到大你,你所有涉及到这个话题的教科书上会不断重复:那是人们的错觉,幻想,不断暗示“相信上帝的人都是愚蠢的,无知的,盲目的,狭义的”,大部分人的内心会很抗拒。

有时候我在想:有上帝也挺好的。他会看着我们的答案发笑~


user avatar   ba-yun-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科研最大的问题,不是问题中所谓的大停滞,而是进展太多

你没看错,就是进展太多

如果说爱因斯坦和尼尔兹波尔那一代人是在完成近代物理从零到一的过程,那么后人就是在从一到二,从二到三。

这个过程正在越来越快,而且向着不同分支多维度展开,这种展开带来的回报和科技进步是惊人的。

这是现阶段物理学好的一面,但是同时,这也是坏的一面。

人们越来越沉醉于这种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好处中,这种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是一种麻药,让人们沉于其中越发不能自拔。

新人想要进入科研,就必须经过长年训练达到这道天梯的顶端,然后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出一点点成绩来。

等到达前沿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已经被很大程度的局限在现有的框架下,很难在进行从零到一的那种突破了。

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但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

每一个学科都有繁荣的时候,也有负重前行的时候。

比如绘画和艺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多的如天上的繁星,可是后来很多年里都找不出多少同阶的大师来。

我也在思考下一个大突破是在什么地方,也有了一些判断,然而这些判断我不会说出来。

慢慢看吧,再看上两百年。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多数科学领域的发展速度本身并不比以前慢,只是计算机科学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速度太快,其他任何领域的发展速度与之比起来确实微乎其微。




  

相关话题

  202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曾研究发现「多读一年书收入更高」,教育与收入真的存在因果关系吗? 
  进入10 月,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迎来了较大幅度的降温,为什么要春捂秋冻?是否有科学依据? 
  中科院专家表示已开始核聚变发电站工程设计,不存在核泄漏,有望 10 年内示范发电,这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诺贝尔奖金 120 年还没发完,诺贝尔到底有多少钱?奖金从哪里来? 
  如果出现一只足够大的手拿住地球平行移动,地球居民是什么感觉? 
  老百姓研究一件事情想错了,就叫民科;那专业的人员想错了,就叫科学是不断否定和发展的。这样公平吗? 
  孩子问,如果嫦娥奔月是真的,但人们登月之后发现没有广寒宫,那她会在哪里? 
  技术进步为什么能推动经济增长? 
  有哪些诺贝尔奖得主拥有硬核的人生? 
  为什么很多动物外形会进化成轴对称的而内部器官却不对称? 

前一个讨论
以宇宙为参照物,地球会不会小的就像显微镜下的细胞,而人类更小的像细胞中的分子,世界上最小的有没有极限?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现阶段很多疾病治不好呢?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