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欧洲贵族爵位也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第1页

  

user avatar   tao-yun-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一个用本土化词翻译国外的东西结果出口转内销导致的常识错误,我是不太喜欢这种事,类似不死鸟和凤凰的翻译,弄得现在大家都觉得凤凰是全身红彤彤的火鸡。“龙”和“龙”的乱译甚至导致现在提到中国龙要专门加注释。

大概当初翻译外国爵位的时候数了数,发现国王这阶层下面大概有五个,就直接沿用春秋五等爵来玩耍了。

结果没想到的是用的太久,反而影响了国内的看法,让人误以为春秋时候封号也是这么一级大一级来的,对国内的五等爵制度产生了奇怪的认知。

我国在西周时的制度,每一个上过初中历史课的人其实都是听过的,那就是“内外服”制度。

内服,公、伯、子。

外服,侯、甸、男、卫、邦伯。

啥叫服?服务就是服,你在朝廷内服务天子就是内服,你在朝廷外服务天子就是外服。

公在地位上是最高的,但实力并不是最强的,因为称公的核心不是你地盘多大,而是你有没有帮天子打过工。

只有在周朝廷做过三公的人才可以称公,比如周公、召公,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殴打了王室一顿在王室挂职的郑庄公。这些畿内贵族大多都有自己的封地,但是并不大。

这些公是一代游,你在任上是公,死了也算,但你儿子就不能算了,不世袭。

而世袭的公爵号很少,按照王者之后称公的原则,只有殷商后裔的宋国为宋公,周王古公亶父的儿子封为虞公和召公,周王季历的儿子封为虢公。

这些公国地位很高,但是因为离王畿太近,没有发展空间,大多泯然于众。

而侯爵则是屏蔽王室的,一般分在边陲,远离中央,作为天子斥候,故而称侯。

为什么我们看书的时候会觉得满地都是公呢?因为“公”除了作为一种爵位,还是一种诸侯的荣誉称号,国人日常可以称呼自家君主为公,死后一般都会允许称公,这时候公是一种死称。我们平时说的齐桓公、晋文公,实际上都是侯爵,在同时代的称呼里他们应该是齐侯和晋侯。

侯,实际上是诸侯体制的核心,整体沿袭殷商时候的制度,将贵族封土外放,侯、甸、男、卫都是殷商官名。

所谓的诸侯,指的是侯、甸、男三级爵位,现在的文献太少,具体的职责很难区分,目前有认为侯是军事贵族、甸是屯垦贵族这样的看法,也有认为只是大小三级的看法。

到后来,甸男已经很少出现,历史的舞台是侯爵的战场。

这里面有一些方国,也就是蛮夷归化的国家,在周初被称为邦伯,经常有人因此混淆这里的“伯”和畿内伯的关系,其实这里的伯虽然是尊称,含义大概就是“蛮族老大”。

这就是所谓的外服。

真正内外服制度并不把畿内贵族作为诸侯看待,内服贵族没有严格的称号,除了天子三公称公,绝大部分贵族,以展示宗族顺位为荣耀,尊称为伯。

这些伯铺满了王畿和诸侯之间的土地。

但是伯也分畿内伯和畿外伯,畿内伯就是王室拿自己的直辖土地封出来卿士,他们同时在天子那里当官,当到三公这个等级就可以称公,但是只是荣誉称号,没资格组建三师。(等级不同可以组建的军队数量是不同的,天子六师,公可以组建三师,方伯两师,诸侯一师。)

畿外伯就比较杂,一部分是一开始就封在外面,比如倗国、霸国,一部分是畿内伯发展的比较大了移出了近畿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秦国一开始是畿内伯,后来因为周王室东迁,他们才变成畿外伯,然后打成了西陲大国,但是他们的爵位一直到僭越称王为止其实一直都是伯国。

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称号,一开始的来历是殷商贵族家没有袭爵的贵族尊称,成周建立后在畿内封过一些子国,但后面主要是分封给内附华夏的夷狄君主,楚国是其中典型。后来楚国地盘大了,想讨一个好封号,周王室不给,楚国就自己称王了。吴国看楚国称王没啥事,就也称王了,结果后来在盟会上被晋国怼。

所以实际上中国的公、侯、伯、子、男,在地位上和功能上都和西方的封君制度有很大差距,即使是东周以后编出来的五等爵制度也有自己的内涵。最起码,所有的分封权利都捏在天子手里。

而西方就很不同了,西方的封建各级有严格的统属关系,各自又都是自治的,各种你封我来我封你,而且男爵相当强势,非常擅长搞事情,和中国上提都没人提的状况完全是两个样。

现在提起公爵就想起穿刺公,提起伯爵就是女儿,提起男爵就是初夜权,这种外来文化侵占国内词的现象我觉的还是挺不好的。


user avatar   yinshou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是翻译造成的。这样的翻译是如何形成的,会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至少,17世纪及以前的欧洲文献中,很少看到欧洲、中国爵位间这样的对应——一定要翻译的话,不少文献用罗马帝国的职官、头衔,来呈现中国的官爵(如《尼布楚条约》)。以中世纪以来欧洲贵族爵位来翻译中国的公侯伯子男,似乎18世纪开始才逐渐多见——背后的原因或许可以探讨一下。

这一翻译并不是特别糟,但我个人觉得,它在潜移默化中限制了我们对中国史、欧洲史的认识。

~·~·~

据说,罗马伊曼努尔二世国家图书馆有一份16世纪的拉丁语译《四书》手稿(约1591至1593),我没有见到过,不知道其中是怎么翻译公侯伯子男的。以曾德昭(Alvaro Semedo)《大中国志》(ca. 1637)为例,其中介绍明朝爵位时,完全没有把公、侯、伯与欧洲爵位体系联系起来:

  • Quecum:国公;
  • Heus:侯;
  • Pe:伯
  • Chi ho ei 指挥——1956/1994年葡萄牙语译本注者认为Chi即“子(爵)”,似乎不妥。

再比如,1687年出版的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 中,周公的“公”称为regulus,(鲁)哀公则是Ngai cum, regulus regni Lu。顺便说一下,17世纪欧洲的中国书写,并不认为秦统一前后,政治体制有很大变化;比如曾德昭觉得中国的体制从尧舜禹开始就很完备了,之后没什么大变化,自然不觉得有从“封建”到“郡县”的转变(参见:为什么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历史?在野武将的回答)。这样一来,周天子和鲁国不是领主与封臣的关系,而类似明清的宗藩体制。所以《左传》里的各种公侯伯,都是小小统治者(regulus)。

更好的例子是1689年《尼布楚条约》。其中一等公佟国纲,拉丁语作“primi ordinis comes”。这里用comes而不用dux(duke),是因为《尼布楚条约》拉丁文版是基于罗马帝国的制度来呈现满文清代官爵的。“Primi ordinis comes”,是一个罗马帝国时期的头衔,四世纪碑文中有:

再如索额图,《尼布楚条约》中的满文结衔有:hiya kadalara dorgi amban (领侍卫内大臣),拉丁文作Praetorianorum militum praefectus interioris palatii Palatinus——这当然非常罗马。我们知道罗马禁卫军将领称praefectus。Praetorianorum militum praefectus,语法上可以理解为,禁卫军的士兵的将领,但这样的话militum就非常累赘。考虑到耶稣会士们学识渊博,这里的militum praefectus更可能是专名。五世纪开始,会从禁卫军统帅中任命Praefectus Militum(“领军将军”),最初是临时的差遣,负责统帅出征的禁卫军,查士丁尼一世(484-565)时期成为常设官职(见Kazhdan编,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这样的话,以罗马的中领军(Praetorianorum militum praefectus)对应大清的领侍卫(hiya kadalara ...),可以说是非常威武了。

换而言之,《尼布楚条约》充分说明,罗马正统不在沙俄在大清啊!

言归正传,法国传教士李明(Louis Le Comte)有《中国近事报道》(1692年出版),只是说中国的头衔和Comte、Duc之类差不多,不过并没有明确把公爵翻译为Duc,伯爵翻译为Comte。他表示这些中国的头衔,他真的不知道用法语怎么说……换句话说,他拒绝以法国的爵位体系对接中国的爵位体系。

到了1711年,卫方济(François Noël )用拉丁文翻译《孟子》等书出版;其中使用了西方的爵位来翻译公侯伯子男,不过和现在习惯的对应方式有些区别:

  • Kum(公),Dux
  • Heu(侯),Princeps
  • Pe (伯),Comes
  • Tsu(子),Marchio
  • Nam(男),Baro

其中,侯爵没有用后来的Marquis,而用了Princeps;子爵也没有用viscount,而用了Marchio——这也是比较神奇的。无论如何,这样一来,欧洲和中国爵位之间有了一种对应。

~·~·~

除了对《孟子》等经典文献的译介,外交文书也很重要——这个过程中,中国也需要翻译、理解欧洲的爵位。1793年马戛尔尼来华,带来了乔治三世给乾隆的国书,当时广东巡抚郭世勋在广州找人译出,其中,马戛尔尼的爵位为:

  • George Lord Viscount Macartney, Baron of Lissanoure
  • 中文翻译为:热沃尔日(George)吗哩格德呢(Macartney) 公 (Lord Viscount) 哩萨诺 (Lissanoure) 吧咙 (Baron)

这里的公恐怕只是尊称,不是在翻译viscount(今天说的子爵)。译者不知道该拿baron怎么办,就叫吧咙。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情况就不同了:

  • 大英伊耳兰等国君主特派钦奉全权公使大臣英国所属印度等处三等将军世袭男爵璞鼎查
    Her Majesty the Queen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HENRY POTTINGER, Bart., a Major General in the Service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etc., etc.

严格来说,baronet我们今天称为“从男爵”,低于今天说的男爵(baron)。之后中英天津、北京条约,都以“世袭额罗金并金喀尔田二郡伯爵”对应“the Earl of ELGIN and KINKARDINE”。这个时候,中(东亚)与英国(欧洲)的爵位体系就正式对应起来了(我不知道有没有近代史的学者讨论过这个问题)。

到了1860年代理雅各翻译典籍的时候,他注意到已有的文献倾向于把公侯伯子男和duke、marquis之类的对应起来。他觉得这种翻译策略很糟,并提议按照每个词本来的词义来翻译,比如中国的“公”就翻译为“Just”(公正的)。

按照他的方法,dux(duke)或许可以按本义翻译为“帅”。甚至还可以这样翻译:

  • duke:节度使;
  • marquis:防御使;
  • count:刺史;
  • viscount:判某州(某地);
  • baron:镇将。

这样翻译的话,我们就突出了加洛林王朝已降,牧伯之官逐渐成为身份标记的过程——及其与唐宋职官制度变革的相似之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译法当然各有千秋,但背后是完全不同的比较历史的视野。将先秦公侯伯子男与中世纪以来duke、marquis之类的对应起来,就强化了中国先秦与西欧中世的共性,而边缘化了欧洲、中国在200至1600年间的许多共性——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user avatar   chris-chou-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翻译问题,但其实翻译得还挺贴切的(称赞一下日本?)

实际上现代研究认为,周朝并不存在《礼记·王制》及《周礼》所述的那种整然规范的五等爵制,五等爵制譬如阶梯的制度是战国时人追溯三王之治理想化的产物。

而实际的周朝爵制,各爵位是由其性质决定的:

位高权重或奉祀王后曰公,戍土开疆曰侯,翼赞王治曰伯,蛮夷归义曰子,男我暂时没发现有什么特殊意义。

然后神奇的事情来了:

西欧封建制度中,Dux大多数还真是“奉祀王后”“位高权重”的部落首领发展出来的;

Marcio原本还真是“戍土开疆”的边境将领;

Comes原本还真是“翼赞王治”,“巡抚四方”的国王伴侣;

Baron原本还真有“男人”的意思。

随着封建秩序的解体与中央集权的推进,又还真排出了Dux-Marcio-Comes-Vice comes-Baron的宫廷等级序列。

然后除了“副伯爵”Vice comes职源上没对应上蛮夷归义的“子”爵,其他都能好好对应上。

所以说,日本人这翻译还真妙。


user avatar   eros-s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并不是他们无耻地抄袭我们天朝的封建制度,只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直接套用了习惯的称呼而已。这里做个比较粗暴的级别详解,希望加深大家对欧洲贵族头衔的等级和真正的含义的理解。


第1级

头衔:皇帝(Emperor)

领地:帝国(Empire)


在中世纪之后,其实欧洲就没有什么“正经”皇帝了,号称“皇帝”(Emperor)的人都是为了把自己“包装”成罗马帝国的继承人。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在文艺复兴时期是唯一拥有帝号的国家,虽然地盘很大,但是后来被伏尔泰点评为“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彻底被黑成了“三无产品”。

尽管是硬装“大尾巴狼”,但是皇帝(Emperor)这个称号从法理上讲,确实是贵族领主中最高的一级,再不济大家也要给个面子。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就是查理五世,提香当年为他画了很多肖像画,也正是他曾经为提香捡起了掉在地上的画笔,让提香的威望显赫一时。


提香的名画《查理五世骑马像》


第2级

头衔:王爵(King)

领地:王国(Kingdom)


“王”(King)是仅次于“皇帝”的国家君主头衔,他们在名义上是受制于“皇帝”的,但“皇帝”对“国王”的管辖通常是有名无实。

由于神圣罗马帝国是个“三无产品”,所以“皇帝”对大多数“国王”连名义上的管辖权都没有。因此我们所熟知的“法兰西王国”,“西班牙王国”都并不是帝国的“下属子公司”,他们是完全独立的。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国王要数“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他不仅不是皇帝查理五世的属下,而且跟皇帝“死磕”了一辈子,成功地破坏了查理五世企图一统欧洲的大业。


让·克卢埃的《弗朗索瓦一世》


可以这么理解,如果“帝国”的分量相当于一个统一的欧洲,那“王国”的分量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现代欧洲国家。比如现在的比利时全称就是“比利时王国”(The Kingdom of Belgium),西班牙的全称是“西班牙王国”(The Kingdom of Spain)。当然,也有些历史上的“王国”变成了现代国家里的一部分,比如曾经的“西西里王国”(Kingdom of Sicily),现在是意大利的南部地区。


第3级

头衔:公爵(Duke)

领地:公国(Duchy)


“公爵”(Duke)这个称呼大家应该也很熟悉,它的出镜率很高。“Duke”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的“Dux”,意思是“领导者”,可见“公爵”依然是个“高级领导干部”头衔。

“公爵”通常是“国王”册封的,需要向自己的国王效忠。比如勃艮第公爵“大胆的腓力”就是从自己的父亲、法国国王“好人约翰”那里获得了公爵的爵位。

文艺复兴时期最给力的公爵就是勃艮第公爵“好人腓力”(Philip the Good),他是一位非常有钱而任性的艺术赞助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佛兰德斯艺术的崛起,凡·艾克和罗吉尔都在这位公爵那里得到了大量的委托。


罗吉尔在书籍《埃诺志》的首页绘制的细密画,描绘了勃艮第公爵“好人腓力”在接受作者的献书。


“公爵”的领地通常被称为“公国”(Duchy),它的分量差不多相当于现代欧洲国家里的省或一个袖珍国。比如今天的摩纳哥、安道尔,他们的全称就是“摩纳哥公国”(The Principality of Monaco)、“安道尔公国”(The Principality of Andorra)。

现在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出现了,摩纳哥和安道尔这两个公国并不叫“Duchy”,而是叫“Principality”。因为他们的君主不是“公爵”(Duke),而是“亲王”(Prince)。

至于“亲王”(Prince)是什么,这个概念很复杂很宽泛,在地位上他有的时候比公爵厉害一点,有的时候比公爵差劲一点。简单粗暴地讲,他就是一个和公爵不相上下的头衔,通常册封给王室的近亲。所以亲王的领地也被我们翻译成“公国”,而不是什么“亲王国”。

恶心的事情还没有完,“公爵”这个头衔还有个变种叫“大公”(Grand Duke)。它比公爵还要高半级,相当于2.5级头衔。今天的卢森堡全称就是“卢森堡大公国”(The Grand Duchy of Luxembourg),他们的元首就是“大公”。

“大公”里还有一种叫作“Archduke”,比“Grand Duke”还要厉害一点。总之,公爵的“变种”很多,不想虐待自己的话简单了解即可。


第4级

头衔:侯爵(Marquess)

领地:侯国(Marquisate)


“侯爵” (Marquess)在欧洲历史上并不太常见,所以我们就简单提一下。“Marquess”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Marca”,意思是“边境”。所以“侯爵”这个头衔有“边境辖区领导人”的意思。

当年“神圣罗马帝国”在边境地区分封过一些侯爵领地,比如“巴登侯国”(Margraviate of Baden)、“勃兰登堡-拜罗伊特侯国”(Margraviate of Brandenburg-Bayreuth),但很快这些地区就升级为了“公国”和“大公国”。


第5级

头衔:伯爵(Count、Earl)

领地:伯国(County)


相比于“侯爵”,“伯爵”(Count)在欧洲更加常见一些。“Count”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的“Comes”,意思是“伙伴”,听上去感觉就有点不那么“上档次”了。作为君主的“小伙伴儿”,“伯爵”通常能获得相当于一个“直辖市”或者小型省面积的封地。

英国的“伯爵”比较特殊,他们的名称是另一个词“Earl”,但级别和“Count”差不多。

虽然我们把“伯爵”的领地称作“伯国”(County),但事实上,从公爵往下的贵族头衔就不大具有“国家君主”的性质了,他们通常都是“国王”或“公爵”的附庸。在现代的欧洲国家里,也没有“伯国”这种名称的国家存在。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一个“伯国”就是“佛兰德斯伯国”(County of Flanders),它是法兰西国王在公元9世纪分封的一块领地,核心区域是今天比利时的布鲁日和根特。佛兰德斯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的一大艺术中心,可见“伯爵”领地虽然级别不算高,但是绝对不能小瞧。

不过“佛兰德斯伯爵”的头衔后期一直都是上级领导兼任的,要么是勃艮第公爵、要么是西班牙国王。


第6级

头衔:子爵(Viscount)

领地:子国(Viscounty)


“子爵”(Viscount)听上去有点生疏,在历史上也不太多见。“Viscount”一词源自拉丁语的“Vicecomes”,意思是“副伙伴”,也就是“伯爵的副手”,可见地位上的附属关系已经很明显了。

“子爵”的主要职责是帮助“伯爵”管理封地内的司法和财政事务,当然他们也可以获得自己的封地。虽然可以照例将其翻译为“子国”(Viscounty),但是这种领地基本上就是一个小城镇的规模。


第7级

头衔:男爵(Baron)

领地:男国(Barony)


“男爵”(Baron)比“子爵”常见一些,读起来也更顺口。“Baron”这个词源于拉丁语“Baro”,意思是“战士、佣兵”,感觉上就已经很接地气了。男爵的领地按理说也可以翻译为“男国”(Barony),不过这种叫法基本不会出现,因为男爵的领地通常就是一个城堡的规模,所以男爵给人的感觉更像“高富帅”而不是“大领导”。

在“男爵”下面,还有一个低半级的“从男爵”(Baronet)封号,属于“高富帅”中的“低配版”。


第8级

头衔:骑士(Knight)


骑士(Knight)可以算是入门级的贵族头衔,“Knight”这个词在古日耳曼语中的意思是“男孩、仆人”,俨然是一种“打工仔”的形象。

骑士通常是不能世袭的,而且也很少能得到封地。即使有封地,基本上也就是一个“庄园”(Manor),属于封地中最小的单元。可以用来种花种草,或者搞个烧烤派对什么的。

如果说“男爵”是“高富帅”的话,“骑士”更像是通过艰苦奋斗终于脱离了“屌丝”队伍的“凤凰男”。

在骑士之后,有些国家还有“绅士”(Esquire、Gentleman)头衔,但这类头衔更像是一种礼节性的称呼,很少有实质上的贵族待遇。

鉴于以上八个等级看上去还是有些繁杂,这里再做一个更加简单粗暴的归类,方便大家理解。


国家元首级:皇帝(Emperor)、国王(King)

地方豪强级:公爵(Duke)、侯爵(Marquess)

团队领导级:伯爵(Count)、子爵(Viscount)

先进个人级:男爵(Baron)、骑士(Knight)


当然,封建爵位的高低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较重要的是时间因素,通常一个承袭了几百年的伯爵要比刚刚册封的公爵更受人尊敬。

另外,封建领地也可以通过武力征服和买卖交易的方式获得,因此并不是爵位高的人领地就一定大。而且,欧洲每个国家的册封习惯也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有变化和调整。比如历史上还出现过“伯爵”的变种,叫作“Archcount”。虽然有点搞笑,但看上去也只能翻译成“大伯”。

因此,本文中的描述和举例只是对“通常情况”的概括,为了方便大家对艺术史中涉及的人物身份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如果想了解得更具体而详实,那就只能在海量的历史材料中逐一探索了。


P.S 文章节选自公号“申思呓语”,内容有删减。想要了解更多艺术知识的话,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翻译的人,套用周朝的爵位等级。(比如《孟子》)但是,真没必要搞清楚欧洲的爵位制度,因为这个翻译的确是生搬硬套。

其实欧洲的爵位,乱得一塌糊涂。同一国家的不同等级,起源不同时代。同一国家的同一爵位,在不同国王的时代,受重视程度不一样。不同国家的同一中文翻译,其设立的目的就不一样,政治、经济地位也不一样。有些国家某个等级是从外国引进的。有些爵位是国王发明出来卖钱的。

宗教史、国王史之外,有独立军事、外交权的,比如维京伯、日耳曼侯,还值得了解。其他,复杂而没有章法。业余历史爱好者没工夫学欧洲语言史,看译本就是一笔糊涂帐。


user avatar   pang-qi-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user avatar   xiang-ban-jing-b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么,唐僧在花果山念一段紧箍咒,就会当上猴王吗?

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花果山的猴子会认为如来是猴王吗?

不扎根基层,群众是不会认可的!


原答案被折叠了:

盖世猴王为何裸死猴山? 数百头母猴为何半夜惨叫? 动物园最大猴群为何屡遭黑手? 游客投掷的食物为何频频失窃? 连环强 J母猴案,究竟是何人所为? 动物园管理处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数百只小猴意外身亡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性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 敬请关注今晚8点CCTV12法制频道年度巨献《题主的不归之路》 让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题主的内心世界…


user avatar   xie-min-hao-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平头老百姓是啥都不懂的、啥都做不了的、啥都不想做的贱民吗?

英雄的老百姓关心美国,因为它就横亘在面前。

“Because it's there.”

因为山就在那里,所以英雄的老百姓就想征服一下呐,人类的天性而已,家畜或许不能理解。


全世界所有厉害的东西,中国的平头老百姓都关心:上至国际空间站,卡西尼,奥陌陌,旅行者;下至下水道油布包,煮饭仙人,圆珠笔尖,还有猛禽,幽灵,高精狙,福特号,电磁炮,可燃冰,盾构机,大豪斯,大牛排,电瓶车,鸟语花香,老虎大象,GPS,NMD,M1p,RTX,诺贝尔,太平洋。

我想要的不多。你给不了,我就自己想办法。

不允许吗?




  

相关话题

  1588年无敌舰队的覆灭对西班牙影响到底有多少? 
  人在切换语言或口音时大脑发生了什么? 
  威尼斯和热那亚都只是贸易城邦,13-16世纪在东地中海影响举足轻重的两城邦雇佣兵,兵源到底是哪里来的? 
  对于中世纪而言,包括贵族、教士和农民,在社会和文化上罗马帝国是如何被“忘却”的? 
  普鲁士真的应该要统一德意志吗? 
  civil engineering 为什么翻译为「土木工程」? 
  罗马尼亚作为一个战败国家为什么国土却那么辽阔? 
  如何看待回国人士说话夹带英文? 
  请问法国的艾格莫尔特(aigues-mortes)镇为什么有个这种长方形带围墙的建筑群? 
  欧洲历史上,有哪些文艺名流与贵妇、小姐、王室之间有哪些佳话的?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对宋朝评价很高,然而教科书的评价却很一般?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三国后期人才凋零?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