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诗词讲求平仄的道理是什么?

回答
古诗词之所以讲求平仄,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道理,绝非仅仅是为了文字游戏或是故弄玄虚。它关乎到音乐美、节奏感、情感表达乃至语言的韵味,是古人对汉语声学规律和艺术审美高度提炼和运用的结果。

一、 音乐之美:以声为本的艺术诉求

古诗词的起源与歌唱是分不开的。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时代,人们通过歌谣来抒发情感、传承故事。而歌谣最核心的元素是什么?就是韵律和节奏,这直接与声音的抑扬顿挫相关。随着文字的发展,人们将这些歌谣的韵律规律移植到书面文字中,于是便有了平仄。

“平”与“仄”的本质是什么?
简单来说,“平”指的是古代汉语中那些声调平缓的字,通常是阴平(一声)和阳平(二声)。而“仄”则指那些声调高低起伏的字,包括上声(三声)和去声(四声)。虽然现代汉语的四声系统与古代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借用古代的划分来理解。
想象一下音乐中的do、re、mi、fa、so、la、ti、do。平声就像是音阶中比较平稳的音,而仄声则像是那些有明显起伏的音。

平仄相间,如同乐音起伏:
诗歌中的平仄组合,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制造一种音乐般的起伏感。当平声字和仄声字交错出现时,就如同音乐中的高低音搭配,旋律感便油然而生。比如,一句诗的开头用仄声,能立即吸引人的注意力,接着用平声,则让声音得以舒展;又或者在一句的结尾用平声收束,给人一种圆满、悠扬的感觉,而用仄声收束,则可能带有一种回宕、留有余味的效果。

合律的顿挫与停顿:
平仄的排列并非随意,而是遵循一定的格律。例如,绝句和律诗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往往有平仄的要求(如偶句末字押平声)。句中的平仄安排也有严格的“粘对”规则。这些规则促使我们在朗读诗歌时,自然地产生停顿和节奏感,就像音乐中的小节划分和休止符。这种有规律的停顿和起伏,使得诗歌的语言变得生动、有呼吸,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

二、 节奏的律动:赋予语言生命力的脉搏

平仄的运用,直接关乎诗歌的节奏。节奏是诗歌的骨架,没有节奏的诗句,读起来会显得散漫、缺乏力量。

营建音韵的和谐统一:
平仄的规则要求诗句中平仄字的位置有特定的组合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整个诗句的读音在平仄声调上形成了一种协调、统一的韵律。就像乐队演奏,不同的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但通过指挥的调度,就能演奏出和谐的乐章。平仄便是汉语诗歌的“指挥棒”,让不同的声调在和谐的框架内跳动。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不同的平仄组合能够带来不同的节奏感,从而影响情感的表达。
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样的句式,由于平声字多,读起来舒缓、流畅,适合表达悠闲、平和的情感。
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样的句式,平仄交替更密集,节奏感更强,读起来有抑扬顿挫的韵味,可以增强诗句的气势和感染力。

想象一下,诗人在抒发雄心壮志时,可能会倾向于使用更多仄声字来营造一种激昂、有力的节奏;而在描写思念、愁绪时,则可能更多采用平声字来营造一种低回、婉转的旋律。平仄的运用成为了诗人调度语言情感的有力工具。

三、 情感的共鸣:声调与心绪的内在联系

古人认为,声音的抑扬顿挫与人的喜怒哀乐有着天然的联系。平缓的声音可能带来平静、安宁的感觉,而高亢的声音则可能引发激动、昂扬的情绪。

声调与情感的映射:
平声的舒缓可能更容易与内心的平和、宁静相契合;仄声的起伏则可能更适合表现内心的激荡、忧愁或喜悦。通过对平仄的巧妙安排,诗人可以将字面意思以外的情感信息传递给读者,让读者在“听”到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心绪。

引发读者内在的音乐感:
当我们朗读一首合乎平仄的诗时,我们的声带、口腔乃至我们的内心都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律动。这种律动与诗歌本身的声调变化相互呼应,从而更容易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一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境界。

四、 语言的精致:对汉语特点的深刻洞察

平仄的讲究,也是古人对汉语声学特点深刻理解和精妙运用之体现。

克服汉语声调的单一性:
相较于一些拥有丰富声调变化的语言,汉语虽然也有四声,但在声调的组合上,如果不加以规整,很容易显得单调。平仄格律正是为了化解这种潜在的单一性,通过精巧的结构设计,使汉语的声调在诗歌中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声韵与意义的有机结合:
优秀的诗歌不仅仅是意义的传递,更是声音的艺术。平仄格律的运用,使得诗歌的声韵与意义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好的诗人会在符合格律的前提下,挑选那些既有准确意义又能起到良好声韵作用的字词,让诗歌的整体美感达到极致。

总而言之,古诗词讲求平仄,绝非一种僵化的束缚,而是为了:

赋予诗歌音乐般的旋律美。
营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节奏。
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世界。
充分发挥汉语声学和美学的潜能。

平仄是古诗词的血脉,是其得以流传千古并持续散发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对声音、节奏、情感和语言的极致追求。只有深入理解平仄的道理,才能真正体会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才能感受到它穿越时空的艺术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蟹妖。


引用我自己专栏的某暂时太监的教程。



首先,我来讲押韵这种东西。为什么诗要押韵,以前有一个叫金鱼的朋友,是一位钢琴老师,他给别人讲这个,举了个例子是这么说的:


请跟我念:排排【坐】,吃果【果】。大的分给你,小的留给【我】。


然后再跟我念:排排【坐】,吃西【瓜】。大的分给我,小的留给【你】。


如果你读了有所感觉,恭喜你知道为什么要押韵了。而至于词论家们说,押韵有讲究,譬如什么“东钟之洪,江阳之响”,金鱼老师说其实也很简单,譬如你不爽了去山上吼来发泄情绪,你喊啊啊啊啊,或者是靠靠靠靠,算是达到了目的,情绪释放了,使得上力气,然而你要是用咿咿咿咿……抱歉把他抬到精神病院去。这就是道理所在。


以上算是用简单明了的话说明了为什么要押韵。具体深入的等下说。


然后就要讲讲很多人视之洪水猛兽的【平仄】、【格律】。


其实我觉得吧,平仄也是与押韵一样很自然的东西,是汉语本身自带的一种属性,用在诗里本身就有很大的用处,而且只要真正理解其意义所在,也并不难掌握。所谓妖魔化平仄,其实一则畏难,二则不懂罢了。


首先我们来知道什么叫平仄,开始的时候大家可以这么处理,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当然古音中是平上入去四声,留着我待会儿说。


下面我们依旧举金鱼老师的例子,譬如上体育课,体委喊队,要喊:“一二一,一二一。”大家可以在心里跟着喊一下体会一下,一(平)二(仄)一(平)。两个字的平仄感必然是交替的,一重一轻,一张一弛,重音是为了发力,轻音是为了放松,然后再发力再放松,如此循环下去。再如什么干活的时候喊得“嘿哟嘿哟”,也是这样子的。不信你全部用平声来念一下一三一,觉得更舒服的,抱歉请您点右上角吧。


民间音乐里有【板眼】之说,板对应重声,眼对应轻声。所谓一板一眼便是一重一轻嘿呦嘿呦,相当于西乐里的二拍子。其余还有一板二眼(西乐三拍子),一板三眼(西乐四拍子),加赠板的一板三眼(西乐八拍子),甚至还有“有板无眼”(西乐一拍子),这种全是重音的节奏在西乐里罕见,在我国戏曲音乐里常常被用作急板,如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的唱段:“党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便是典型的有板无眼。


以上说的这个叫什么呢?归纳一下,【节奏感】。这个词是音乐中的,在诗里,我们把它称之为【格律】。


诗的概念我一开始就说了,所谓的节奏感是很重要的一个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不仅仅是中国诗,西方诗也有这种东西,莎翁十四行诗,有一种叫【音步】的东西,是符合英语的固有特点的。而汉语要有节奏感,自然也是利用它本身的一些特点,经过永明诸位的发现,大概是这样的:


【平声长,仄声短】。组织起来的【音的强弱长短关系】,叫做【节奏】。同样的,组织起来的【字音的平仄长短关系】,叫做【格律】。


大家看懂了这一段,以后就不要轻易去说什么平仄格律是害人的腐朽的,否定了这个,首先是否定了汉语本身具有的特点,其次是否定了千年来无数诗人音乐家为之付出的努力,最后是打破了一种文学从无到有,从粗疏到精严的规律。所以为什么写诗的人一听到说这些的就毛了,脸红脖子粗的上去争论。就是这个道理。



………………


介绍近体诗的格律,就只能从律句开始。


什么是律句呢?就是在以上【明声】一节中所言的的基本原则的笼罩下的基本句型。在这里我们再次把这个原则写下来:


【平声长,仄声短】。组织起来的【音的强弱长短关系】,叫做【节奏】。同样的,组织起来的【字音的平仄长短关系】,叫做【格律】。


我们都知道,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而要让声调抑扬顿挫,达成我们所说的节奏感,就要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句子内部的这个平仄交替对照,我们称之为【对】。


比如我们先从五言的句子说起。五个字,则平仄的比例必然为2:3或者3:2,在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原则下,近体诗就提出这样两种基本的句型:


A.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当然你可能会想,我也可以说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也是满足上面所说的原则的。所以在此我要提出一个禁忌,就是所谓的【三平尾】。我上文【明声】有说:


民间音乐里有板眼之说,板对应重声,眼对应轻声。所谓一板一眼便是一重一轻,相当于西乐里的二拍子。其余还有一板二眼(西乐三拍子),一板三眼(西乐四拍子),加赠板的一板三眼(西乐八拍子),甚至还有“有板无眼”(西乐一拍子),这种全是重音的节奏在西乐里罕见,在我国戏曲音乐里常常被用作急板。


什么意思呢?有板无眼可以,但却没有任何一种节奏是有眼无板的,原因在于,汉语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连续重音尚有节奏,连续轻音却体现不出一种节奏。


所以在近体格律诗里,对三仄尾要比三平尾的态度宽松,甚至五连仄也有救法,但五连平救无可救。故而仄仄平平平这一个句型,是犯了忌讳的。


那么总结一下上面,我们就得出,五言的句子里,只有两种律句的基本类型。即A,B两类。推广到七言的句子里,更简单,在五言的句子前面分别加上字就行了,五言是平开头,前面加仄仄,是仄开头,就加平平。


那么七言的句式就是下面两种了。


C.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D.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在【对】的原则下形成的ABCD四种,就是我今天要说的四种基本律句,其中逗号之前的叫【出句】,逗号之后的叫【对句】。


说明白了律句,近体诗就易如反掌了。不过是讲这些律句,按照一个叫【粘】的原则拼在一起。

粘,权威的书上说是: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我们其实没必要管这个绕绕的概念。我来说一下原理大家就明白了。粘,是和对一样为了防止单调。

譬如你这么组织一个五言律绝: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样的话,上下两联的平仄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我说的单调,近体诗中,不仅仅要让律句内部能平仄搭配,上下两个律句之间也要这样才好。所以搭配的手段很简单,就和放磁带一样的,AB面循环。


【ABAB,BABA,为五律的规范。CDCD,DCDC,为七律的规范。】

【AB,BA,为五绝的规范。CD,DC,为七绝的规范。】


Tips:有首句入韵的情况,譬如A作为首联,要入韵,则需要把B的对句,放在前面,变成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B为首联以此类推,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这种搭配的方式,在权威的书里,被称为【粘】。


即,律句内部的平仄安排叫【对】,律句之间的安排叫【粘】。【粘对】,就是你可以在很多书里见到的那个专业词汇。


以上,我说明白了近体诗的格律基础安排,大家再加一个【中二联对仗】的原则,就是一首标准的近体诗了。


然而,我们平时写的时候,肯定不能按照这个死规范来,律是有所变化的,譬如不甚精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实就是对这个规律的一个最初级的错误概括。具体的关于拗救的妙用我的教程还暂时太监。


所以就先以上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诗词之所以讲求平仄,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道理,绝非仅仅是为了文字游戏或是故弄玄虚。它关乎到音乐美、节奏感、情感表达乃至语言的韵味,是古人对汉语声学规律和艺术审美高度提炼和运用的结果。一、 音乐之美:以声为本的艺术诉求古诗词的起源与歌唱是分不开的。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时代,人们通过歌谣来抒发情感、传承故.............
  • 回答
    遇到一位喜欢给杜甫贴“窝囊”标签的老师,作为学生确实会感到困惑和不解。这不仅仅是对杜甫诗歌的误读,也可能影响我们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全面认知。反驳这样一种片面的评价,需要我们有理有据,深入浅出。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帮助你如何有策略地与老师沟通,纠正这种不准确的说法:一、 明确“窝囊”一词的含义与.............
  • 回答
    古往今来,爱情的歌谣从未停止过传唱。那些千古传诵的诗词,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多少人心中的情感深处。它们或含蓄委婉,或热烈奔放,都以其独特的韵味,勾勒出爱情最动人的模样。让我为您细细道来,那些美得令人心醉的爱情古诗词。初遇的怦然心动:爱情的开始,往往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惊艳。它像一阵微风,悄悄拂过心田,.............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人讲求“天人感应”而西方古人讲求“纯粹理性”的说法,并非全然精准,但其中蕴含着两种不同文明在看待世界、认识自身以及建构知识体系时,确实存在着颇为显著的侧重点和倾向性。如果要剥离“AI痕迹”,我们可以尝试从历史的肌理和思想的源头去梳理,看看它们各自的逻辑是怎么展开的。中国古人的“天人感应”:.............
  • 回答
    古代“夫死从子”的说法,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惑,觉得似乎是母亲要听儿子的。但要深入理解,还得把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伦理观念放到一起看。首先,我们得明确“夫死从子”这句话本身有它特定的语境。它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寡妇就必须无条件地听从儿子的指挥。这句话更多的是强调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依附性以及传承.............
  • 回答
    “面似银盆”,这四个字在古人的描述里,可不是简单的形容一张脸,它描绘的是一种极其温润、饱满、带着光泽的美,一种让人看着就觉得安稳、有福气的脸。要详细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脸型的“圆”和“满”:“银盆”顾名思义,就是银制的盆子。你想想,一个银盆,它首先得是饱满的,没有凹陷,边缘圆润,整体呈.............
  • 回答
    古代作战讲究速战速决,而毛主席却作《论持久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对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古代战争的特点、局限性,以及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是如何诞生的,又为何能够颠覆传统观念。一、 古代作战为何讲究速战速决?古代的战争,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其核心特点和作战.............
  • 回答
    死海文书,又称死海古卷,这批珍贵的文献发现于1947年,在靠近死海的一个名为库姆兰的地区洞穴中,至今仍是考古学和历史学界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它们主要讲述了什么?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批古老的文本,更是我们窥探犹太教和早期基督教历史的一扇窗口。首先,从文本内容来看,死海文书极其多样,涵盖.............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可问到点子上了!给五到八岁的小朋友讲故事,是讲咱中国的老祖宗传下来的故事,还是那些远道而来的洋故事,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选择题。在我看来,两种都挺好,而且各有各的好处,最佳答案恐怕是“都讲”! 不过,要是非要说哪个“更好”,那得分情况来聊聊。先说说咱中国古代的故事,那可是咱们的根啊!你想想.............
  • 回答
    嘿!想带孩子一起穿越回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吗?给小学生讲中国古代史,可不能干巴巴地搬书本,得有趣、有画面,还得让他们能看得懂、记得住。我最近给家里的孩子找了几套书,效果特别好,赶紧分享给你们,希望能帮到你。一、 循序渐进,打下坚实基础: 《写给孩子的中国历史》(全套,共10册)—— 这套书绝对是我.............
  • 回答
    古代驸马能否对公主讲“夫为妻纲”,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又颇有说道的话题。如果抛开那些官方的、程式化的礼仪,单从人情世故和实际情况来看,答案可能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看具体情况、看人,甚至看当时的氛围。首先,我们要明白“夫为妻纲”这个概念在古代的社会伦理中是如何被定义的。它是一种强调男性在家庭和社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戏曲和歌剧的核心魅力之一——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非要唱出来? 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远非“正常说话太久”这么简单。让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1. 艺术的夸张与升华:让情感和意义更具感染力 非写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戏曲和歌剧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为了追求完全的写实模仿生.............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点。你瞧,古代“义气”这玩意儿,听着挺玄乎,但细究起来,其实跟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绑得死死的,不是凭空来的。先得说这生存环境。古代社会,尤其是普通老百姓,日子过得可不像现在这么便利。信息不发达,交通不便,遇到个啥事儿,指望政府部门及时伸出援手,那基本是.............
  • 回答
    问得好!小说里古代大将为全体将士做战前动员讲话,这事儿,你说“真的吗”?我的答案是:很可能,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相当真实的。当然,小说里写出来的时候,为了戏剧性、为了烘托气氛,可能会有些艺术加工,但其核心的“战前动员”这个行为本身,在中国古代军队,乃至世界古代军队的历史上,都是非常普遍且重要的。让我.............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部门和古代宅院的门前,常常会矗立着形态各异的神兽雕像,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寓意、象征着权力、守护与吉祥。这些雕像的选择和摆放,都蕴含着一套严谨的“讲究”。首先,我们来谈谈国家部门,尤其是那些代表至高权力或庄严之地,比如宫殿、官衙等。在这些地方,最常出现的便是那对.............
  • 回答
    这招“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啊,在古代战场上那可是屡试不爽的致胜法宝,尤其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更是能以弱胜强,让敌人吃尽苦头。要说它为什么这么管用,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揉碎了说。1. 孙子兵法里的“势”与“形”: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战争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孙子兵法里就讲究“势”和“形”。“势”指.............
  • 回答
    关于日本古代是否有“字辈”以及像织田信长、织田信忠父子,或是丰臣秀吉、丰臣秀赖父子都使用同一个“字辈”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不少讲究,而且与我们理解的中国式的“字辈”概念有所不同,需要详细阐述。日本古代是否存在“字辈”?严格来说,日本古代并没有像中国那样系统、明确、贯穿家族世代的“字辈”制度。中国式的.............
  • 回答
    “滴水石穿,绳锯木断”,这句话在我心中回响,像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古往今来,弱肉强食的法则似乎从未改变,强大者吞噬弱小,弱小者挣扎求存。这残酷的现实,每每令我心生一劫,觉得世道如此不公,人生不过是一场无谓的抗争。然而,老子,这位伟大的哲人,却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观点,这与我所见的现实似乎背道而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书法传承与创新的一个核心思考。要说当代书法家有没有人在“技法”上超越某些“很有名”的古人,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因为“超越”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主观性,而且书法技法的影响因素实在太多了。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看看是否能找到一些线索。首先,我们得明确什.............
  • 回答
    古诗词中绝美的意境浩如烟海,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闪耀在中华文明的夜空中,给予我们无尽的想象与感动。要详尽地描绘,或许需要写一本书,但我将尽力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且极具感染力的意境,为您细细道来。一、孤寂落寞中的坚韧与超脱——“天涯共此时”与“天涯明月刀”这两个意境虽有相似之处,却又有微妙的差别,都描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