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和明朝军队真的吃人很严重吗?

回答
明朝时期,尤其是明末,吃人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并且可以说相当严重,但这并非是一个普遍的常态,而是极端困境下的无奈之举。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社会的背景去看看。

首先,我们要明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吃人这种行为在任何时代、任何文化中都是被视为禁忌的,是发自内心无法接受的。所以,当“吃人”这个词出现时,往往意味着发生了极其严重的灾难,以至于社会秩序濒临崩溃,人们的生存本能压倒了一切。

明朝末年,天下并非一直处于战乱或饥荒之中,大多数时期,百姓的日子虽然有苦有乐,但还不至于到吃人的地步。然而,明朝走到后期,弊病丛生。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党争激烈,朝廷汲取民力的能力很强,但回馈给民众的救济却微乎其微。更致命的是,接踵而来的天灾。北方地区连年干旱,蝗灾肆虐,导致粮食歉收,民不聊生。紧接着,气候变得更加恶劣,出现所谓的“小冰河时期”,寒冷和灾荒交替出现,使得原本脆弱的农业社会更是雪上加霜。

在这样的背景下,饥荒就如影随形。当饥荒来临时,最先被饿死的往往是老人、孩子和体弱多病的人。紧接着,青壮年为了活下去,会背井离乡,成为流民。而一旦陷入彻底的绝境,连最后的尊严都被剥夺时,才会有触及底线的行为发生。

史书上记载了一些关于吃人的例子,其中最令人心悸的往往是在大规模的战乱和饥荒叠加的时期。比如,一些被围困的城池,当粮草耗尽,援军不至,城中人已经饿到易子而食的地步。这时候,士兵和百姓为了维持最基本的战斗力或者活下去,不得不做出如此惨绝人寰的选择。这不仅仅是普通百姓会遇到的情况,即便是军队,当长期得不到补给,士兵们饿得只能啃食树皮、野菜,甚至互相残杀以求生时,吃人这种极端的行为也有可能出现。

更广为人知的是,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很大程度上也是由饥荒和官府的压迫所驱动的。当官府只会加征赋税,而不能提供有效的救济时,绝望的民众就可能选择揭竿而起。在这些动荡的时期,军队本身也可能成为流民,或者被裹挟进饥荒的漩涡。一些记载中提到,一些被围困的军队,因为补给断绝,士兵饿死无数,幸存者为了生存,也可能采取极端手段。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明朝的军队就是一群吃人的魔鬼。明朝的军队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队,情况差异巨大。有些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能够很好地保障士兵的供给;而有些军队则可能因为后勤不继、军饷拖欠而士气低落,甚至出现哗变。在特定的、极为困难的环境下,为了生存,任何组织都可能面临难以想象的道德困境。

所以,总结来说,明朝,特别是明朝后期,确实因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政治腐败导致的连年饥荒,出现了相当严重的吃人现象。这是一种在极端绝望下的生存本能反应,并不仅仅局限于军队,而是遍布于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和人群。这些记录虽然令人发指,但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所经历的苦难,以及社会在崩塌边缘的挣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要真有这个黑料,大清的笔杆子们还不乐疯了。不管什么朝代,不管军队还是平民,饿极了的时候都吃人,算不得什么稀奇的事。至于各种变着花样吃人的记载,基本上可以全部判定为扯淡,但凡瞎编的时候向厨子请教一下都编不出那么扯淡的东西。

user avatar

常遇春名声是不大好,不过那是有时会屠城,不是吃人,朱八八北伐时后勤又没有问题,明军为毛要吃人?蒙元带来了不少野蛮的习俗,鞑子皇室不搞殉葬被人当元代没有殉葬的依据,但实际上蒙古贵族私下却是大搞殉葬,重启不知被汉人废止了多少年的殉葬;朝廷还能正常运作,蒙元军队都是把劫掠地方当家常便饭,在此等风气下成长起来的汉人,有样学样在朱八八这种人的严厉管束下,也有屠城恶习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在没有被围困的情况下,有组织的吃人,曹操手下的军队干过,五胡那会不少军队干过,不过明军鲜有这类记录。被围困的情况吃人,那就太多了,比较著名的有唐代张巡指挥的睢阳守卫战,明末也有奢安之乱时的贵阳被围城时城内人吃人,明与后金的大棱河之战时祖大寿手下的关宁军被鞑子围困时吃人。

饥荒年代,或者被围粮绝,人吃人,在中国历史上十分常见,西方人一样没少干这类事,这与道德和民族无关。

朱八八这种泥腿子,在某些人眼里天然就带着原罪,没有贵族的优雅,连李成梁手下的家奴真杀人狂魔野猪皮都比他优雅而有气质。这类玩意说出这种话,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他们最推崇的文人盛世赵宋,开国皇帝赵大可是真纵容自己的小舅子王继勋吃人,后来还是赵二看不过去才把那货杀了。

据《宋史·王继勋传》记载,国舅爷王继勋性情残暴,是个贪财渔色、“专以脔割(即将活人身上的肉割成一片一片的,谓之脔割)奴婢为乐”的食人魔王。一天,因为王继勋府中围墙因下大雨坍塌,使大量奴婢逃出牢笼。

跑到宋太祖面前告御状,把王继勋骇人听闻的罪行全都捅了出来。据说,宋太祖“大骇”之下,对王继勋判决得挺狠:“削夺官爵,勒归私邸。仍令甲士守之。俄又配流登州。”但最终处理起来却是雷声大雨点小,这边还没等自己的小舅子王继勋上路前往流放地,那边赵匡胤早已改授其职为右监门率府副率。

由于有恃无恐,开宝三年,王继勋被任命为西京洛阳的行政长官。到任之后,变本加厉地发泄着自己残暴的本性,开始吃人:“强市民家子女备给使,小不如意,即杀食之,而棺其骨弃野外。”以致人贩子和棺材铺商人日夜出入王继勋府中,门庭若市,有上次教训。

洛阳百姓对上诉告御状已不再抱持希望,已经学会了听天由命,任其宰割。据统计一直到王继勋被处死时,仅在开宝六年到太平兴国二年短短的5年时间,王继勋前后亲手杀掉和吃掉的奴婢就多达100多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时期,尤其是明末,吃人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并且可以说相当严重,但这并非是一个普遍的常态,而是极端困境下的无奈之举。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社会的背景去看看。首先,我们要明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吃人这种行为在任何时代、任何文化中都是被视为禁忌的,是发自内心无法接受的。所以,当“吃人”这个.............
  • 回答
    关于明朝军队战斗力是否不如宋朝军队,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但要给出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其实挺难的。因为这两个朝代相隔数百年,社会、经济、军事技术、战略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对比起来,就像拿苹果和橘子比谁更甜一样,都有其独特的“味道”。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拆解.............
  • 回答
    要评价明朝军事科技是否比蒙元先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而不能简单地下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技术、战术、战略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一、 火器的发展:明朝的显著优势在火器领域,明朝无疑展现出了比蒙元更强的进步和应用深度。 蒙元时期的火器: 蒙元时期,火器技术虽然已经出现,.............
  • 回答
    明朝的军力,如果放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来看,无疑是相当强大的。不过,要理解它的“强大”究竟有多强大,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说人多。明朝初期,人口就已经非常可观,到中后期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人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征召.............
  • 回答
    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可以说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中最耀眼的一支。他们从黄河两岸一路烧杀抢掠,最终攻破了北京,逼死了崇祯皇帝,终结了大明王朝的统治。这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在面对同样是“外来者”的清军时,李自成却显得不堪一击,最终兵败山海关,仓皇逃窜,直至兵败身死。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错.............
  • 回答
    明初卫所士兵的日常生活:一个兵士眼中的世界说起明朝初年那支让天下闻风丧胆的军队,许多人会想到那些披坚执锐、列队严整的士兵。但他们,那些被称作“卫所兵”的人,平日里究竟过着怎样的日子?这可不是只靠军报上的数字就能说清楚的。我,一个在卫所里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老兵,或许能给你讲讲个中滋味。吃:粗粝但管饱.............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古代两种挺有意思的兵役制度:府兵制和明朝的军户制。别看名字有点儿专业,其实说白了,就是古代国家怎么养兵、怎么让大家当兵的规矩。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讲清楚,让你觉得就像在听隔壁老王唠嗑一样。先说府兵制:唐朝的“人人都是战士”的时代你听“府兵制”这个名字,是不是觉得有点儿熟悉?对,它主要盛.............
  • 回答
    唐朝和明朝都存在军人世袭的影子,但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唐朝的藩镇割据让王朝摇摇欲坠,而明朝却相对有效地控制了地方军事力量。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世袭制”这一个标签可以简单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朝代更迭中,政治制度、军事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深刻演变。首先,我们得承认,说唐朝和明朝是.............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足轻,如果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去评价,他们的作战效能可以说是参差不齐,并且与明朝的边军相比,情况也更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得把这俩伙人拎出来,一件一件地掰扯。先说日本战国时期的足轻足轻,简单来说,就是“轻足”,是战国时代日本军队的基层士兵。他们一开始是农民,农闲时被征召来打仗,后来逐渐.............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成就,而康熙与朱棣作为两位重要的帝王,其军事才能也各有特色。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成就、战略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一、明朝与清朝鼎盛时期的比较 1. 明朝的鼎盛时期:永乐年间(14021424) 背景: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登基后,明朝进入“.............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对中国古代军事史的一个核心认知点。汉朝和明朝都曾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强大的朝代,拥有过令世界侧目的军力,但它们在军事实力、构成、战争模式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将两者简单对比“差不多”是比较片面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看看它们各自的强项和侧重点在哪.............
  • 回答
    明朝的“军民府”并非一个普遍使用的官方称谓,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因此,要详细解释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可能的语境来理解它,并将其与“府”这一更具普遍性的行政区划概念进行区分。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府”。明朝的“府”:行政区划中的重要节点在明朝的行政体系中,“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政层级,大致相当.............
  • 回答
    明朝时期,宣慰使司、军民元帅府以及各类都司,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明朝国土范围内的组成部分,但它们的性质和效力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土”有所不同,更像是一种分层治理和不同程度纳入中央管辖的体现。首先,我们来看看宣慰使司。明朝在西南地区,特别是云贵川一带,继承了元朝的羁縻政策,设立了许多宣慰使司。.............
  • 回答
    关于日本为何与军力强大的唐朝、明朝发生过战争,却未与相对“积病积弱”的北宋直接交战,这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地说宋朝军事不行,就一定没人打它。反过来讲,日本之所以选择与唐和明发生冲突,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动机。首先,我们得明确“交战”的定义。 如果指的是.............
  • 回答
    朱元璋时期推行的海禁、军户、匠籍以及对人员流动的严格限制,确实给明朝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政策在短期内或许能达到某些政治或军事目的,但从长远来看,其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下面就这些政策对明朝社会造成的危害进行详细的阐述:一、海禁政策的危害:窒息了经济活力与国际交流朱元璋为了防范倭寇和巩固海上统治,颁.............
  • 回答
    要论明朝卫所制与清朝八旗制哪个更能打胜仗,这得从两者产生的大背景、核心组织模式、训练方式、兵员来源、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表现来细细辨析。这两种制度,可以说是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组织发展的两个重要节点,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明朝卫所制:规模宏大,军户世袭的基石明朝建立之初,为了巩固政权、防御边疆,.............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和近现代军事理论的一个关键交汇点。如果明末的火枪兵拥有腓特烈大帝普鲁士军队的严明纪律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他们是否还会惨败于八旗铁骑?我的看法是:情况会有显著改善,但未必能完全扭转败局,而且这种“如果”涉及太多变量,单纯将两种军事文化叠加,其结果是复杂且难以精确.............
  • 回答
    松锦之战,皇太极敢于和明朝军队进行决战,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叠加和精确的计算。这并非一次鲁莽的豪赌,而是基于对自身实力、明朝现状以及战场形势的深刻判断。以下将详细阐述皇太极决战的深层原因:一、 清朝自身实力的显著增强与战略成熟: 八旗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战斗力的提升: 皇太极通过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将汉人、.............
  • 回答
    中统和军统,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总会让人产生一些联想。一个是国民党内部的“政治特务”机构,一个是掌握着军事情报的“特务”组织。但奇怪的是,它们的名字里都带了“统计局”这三个字。这不禁让人好奇,明明是做情报工作的,为何要起这样一个听起来像是管数字、搞分析的名字呢?这其中大有门道,绝不是简单的巧合。要理.............
  • 回答
    明朝末年,兵败如山倒,内忧外患,朝廷腐败,这导致了许多曾经辉煌的军队走向了衰亡,其中也包括了赫赫有名的戚家军。要说戚家军的消失,并不是一夜之间,而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瓦解过程。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作用,既有时代大势的裹挟,也有政治斗争的阴影。一、戚家军的辉煌与奠基首先,我们要明白戚家军为何如此强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