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夷狄蛮戎胡鞑虏之类的词是歧视性词汇嘛?

回答
夷狄蛮戎胡鞑虏这类词汇,在现代语境下,普遍被认为是歧视性词汇。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从词汇的起源、历史演变、语境以及其所蕴含的态度等方面来分析。

1. 词汇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夷”、“狄”: 这两个词是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用于称呼中原华夏民族之外的周边民族。
“夷”: 传统上认为“夷”字带有“大弓”,可能指代一些使用弓箭的北方或东方的游牧民族或部落。在早期,这个词更多是地理上的称呼,但随着历史发展,尤其是在中原王朝与其他民族的冲突中,它逐渐带有了“野蛮”、“未开化”的贬义色彩。
“狄”: 通常指代北方或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等。同样,“狄”字也逐渐被赋予了“残暴”、“侵略性强”等负面含义。
“蛮”、“戎”:
“蛮”: 主要指代南方和西南方的民族,特别是那些与中原文化差异较大的族群。它常常与“居住在野外”、“听不懂人话”等联系在一起,带有明显的文化优越感和地域歧视。
“戎”: 多指代西北方的游牧民族,与“狄”的含义有重叠。有时也用来指代具有军事威胁的民族。
“胡”: “胡”这个词在战国至汉代以后开始广泛使用,主要指代生活在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尤其是匈奴及其后裔。虽然“胡”最初可能只是一个音译或泛指,但在与汉族的长期接触和冲突中,“胡”也逐渐被与“野蛮”、“剽悍”、“侵略者”等负面形象联系起来。例如,有“胡人南下”、“胡汉冲突”等说法,都带有一定的民族对立色彩。
“鞑虏”: “鞑虏”这个词是后期,特别是元朝统治时期及之后才开始在中国汉族文献中广泛使用。它主要是用来称呼蒙古族及其后裔(如元朝统治者)。“鞑”是“鞑靼”的简称,“虏”则有俘虏、奴隶的意思。“鞑虏” combination 强烈地表达了被征服民族(汉族)对征服民族(蒙古族)的仇恨、蔑视和不认可,将他们视为野蛮、残暴、需要被驱逐的对象。

2. 为什么在现代被认为是歧视性词汇?

“他者化”和“刻板印象”: 这些词汇的核心在于将某个群体视为“他者”,区别于“我们”(中原华夏文明)。它们不是基于个体特征的描述,而是基于群体身份的概括性、标签化和负面化。这种“他者化”往往伴随着刻板印象的形成,将一个民族或族群的某些行为或特征放大,并赋予其负面评价,例如“野蛮”、“残暴”、“贪婪”、“无礼”等等。
文化优越感和等级观念: 这些词汇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和等级观念。使用者常常将自己所在的文化或文明视为最高等的,而将其他民族视为低等、未开化的。这种观念在历史上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以及民族主义兴盛时期的常见现象,它为歧视和压迫提供了合法性。
历史负面含义的继承: 即使某些词汇在最初可能只是地理或族群的称呼,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们积累了大量的负面含义和历史记忆。例如,当人们听到“鞑虏”时,会立即联想到蒙古人的征服和统治,以及由此带来的民族矛盾和压迫。这些历史记忆使得这些词汇在现代语境下难以脱离其歧视性色彩。
缺乏尊重和人性化: 使用这些词汇是对他人群体尊严的严重侵犯。它们剥夺了个体的独特性,将个体简单地归类于一个被负面定义的群体。在现代社会倡导平等、尊重和人权的精神下,这类词汇显然是与这些价值观背道而驰的。
语境的影响: 虽然在学术研究中,为了引用历史文献或分析历史观点,可能会提及这些词汇,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通常需要进行解释和说明,并警示其歧视性。在日常交流或公共媒体中,直接使用这些词汇几乎总是带有歧视意味。

3. 总结:

简而言之,夷狄蛮戎胡鞑虏这类词汇之所以是歧视性词汇,是因为它们:

起源于古代对“非我族类”的蔑视。
带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和等级观念。
将其他民族“他者化”,并强加负面刻板印象。
积累了深厚的历史负面含义,与民族冲突和压迫相联系。
违背了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平等、尊重和人权原则。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使用更中性、更尊重他人的称呼来指代不同的民族和族群,例如直接使用其族称(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或者使用更准确的地理或文化术语。避免使用这些带有历史污名的词汇,是体现文明素养和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标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歧视性词汇都是后来意义赋予的。比如小姐在改革开放前都是尊称,乌龟在唐以前都象征长寿。夷有平坦的意思,指的应该是居住在平原地区的民族;胡指的应该是毛发旺盛。各民族都有用身体特征或物产,居住地称呼陌生民族的惯例,如印度称我们为震旦,朝鲜,日本,三个词汇都是日出之国的不同表述;而清朝对印度尼西亚的称呼,最开始叫“红毛住”,“化人居”,因为当时殖民于此的荷兰人都是红发,而且基督徒动不动就传教……

从命名开始就带有褒贬意味的,一般都是有旅行者带回描述,或与传说暗合。比如我国对日本扶桑的称呼。所以词汇褒贬义更多,来自于本民族历史中,另外一个民族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无论中外,各国对印度的古代称呼无一例外是褒义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夷狄蛮戎胡鞑虏这类词汇,在现代语境下,普遍被认为是歧视性词汇。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从词汇的起源、历史演变、语境以及其所蕴含的态度等方面来分析。1. 词汇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夷”、“狄”: 这两个词是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用于称呼中原华夏民族之外的周边民族。 “夷”: 传.............
  • 回答
    “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的卷二百六十五。更详细地说,它出现在《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五,记载的是东晋时期,成汉政权与东晋朝廷之间的关系。当时,东晋方面的一位重要人物,征西大将军桓温,在与成汉政权的皇帝李势进行接触和交往时,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桓温这个人,是东晋时期一位非常有影.............
  • 回答
    “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这句话,出自《左传·成公十四年》,原文是鲁国大夫叔孙豹在评价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关系时所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指那些被视为“外来”、“野蛮”的民族,他们就像禽兽一样,只懂得畏惧武力(威),而不懂得感恩或被恩德所感化(德)。放在当今社会来看待这句话,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值得探讨。不过,您提到的一个前提——“在很多语言里,「夷狄」一词的发音都与「爸爸」相同”——可能存在一些误解。实际上,“夷狄”这个词是中国古代的用法,其发音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是 yí dí,而“爸爸”的发音是 bà ba。这两者的发音差异非常明显,并不相同。或许您想探讨的是.............
  • 回答
    平王东迁,宗周老百姓的命运,以及秦国被视为夷狄的背景,是理解当时社会心态的关键。这其中牵扯到权力更迭、文化认知、民族认同以及遗民的复杂情感。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平王东迁的背景与影响 东周的开端,西周的衰落: 平王东迁并非平白无故,而是周王室衰微、内乱频发的必然结果。申侯因.............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周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者,其政治和文化影响力曾辐射整个中原。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即使有周人血脉,为何仍然被其他诸侯国,特别是中原各国,视为“夷狄”,这背后涉及了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理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夷狄”这个词在当时的语境下,并非仅仅指代一个.............
  • 回答
    要说虾夷人与现在北海道的阿依努人之间有什么关联,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这事儿得从头捋,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看,才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虾夷”这个称呼,其实更像是一个外来者给的标签,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民族或族群的名字。 在古代的日本,尤其是本州岛的古代日本人(也就.............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提出的“好人短命,坏人长寿”的观察,触及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让人们感到不解和不公,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自然与生物的随机性: 基因与遗传疾病: 人类的寿命很大.............
  • 回答
    古代儒家坚持“夷夏之辨”的对错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夷夏之辨”?“夷夏之辨”是中国古代一种以文化、文明程度和价值观为核心的族群划分和等级观念。 “夏”: 通常指的是以周朝为代表的、继承了礼乐文明、遵循华夏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道.............
  • 回答
    关于“关白”和“征夷大将军”,将他们简单地理解为“公家领袖”和“武家领袖”确实有其合理之处,但远非全部真相,而且这种理解可能会忽略掉他们之间复杂的权力运作和历史演变。我们先来细致地梳理一下这两个职位:一、 关白 (Kanpaku) 起源与性质: “关白”这个职位最初是为天皇的辅佐大臣设立的,其核.............
  • 回答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战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突破和实践尝试。然而,要评价它有没有“问题”,则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实施效果以及长远影响。时代背景的烙印:屈辱与觉醒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背景是极其特殊的。鸦片战争的失败,让.............
  • 回答
    明朝中期,红夷大炮的到来,无疑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批来自西方(当时中国对西方国家,尤其是葡萄牙、荷兰等,常称“红毛”或“红夷”)的先进火炮,以其铸造工艺、射程和威力,给明朝军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尤其到了鸦片战争那个关键的历史关头,中国在武.............
  • 回答
    满清在谈论借鉴西方文明时,确实存在着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悖论,那就是“以夷变夏”的说法。深入探讨一下,你会发现其中确实有值得玩味的地方,而且这种说法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也并非没有其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夏”和“夷”这两个概念。 “夏”的含义变迁: 传统上,“夏”这个概念,在先秦时期,确.............
  • 回答
    战国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局势可以用“群雄割据”来形容,各个大名为了争夺土地、资源和权力而征战不休。然而,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著名大名,比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他们的目光主要集中在本州岛内部,或者是在朝鲜半岛上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那么,在那个时期,是否有大名“打过虾夷地的主意”.............
  • 回答
    明朝中后期大量招募“夷丁”,同时相对减少了汉人精锐的编练,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原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一刀切。这涉及到明朝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理解这些因素,才能明白为何会出现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夷丁”的概念。 这里说的“夷丁”,并非仅仅指地理位置上.............
  • 回答
    满者伯夷吞并旧港宣慰司,这事儿在当时的东南亚搅起了不小的风浪,而明朝,作为这个区域的宗主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但他们的反应,说起来也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先得明白,旧港(就是后来的马六甲)在明朝眼里是什么定位。它不是直接的疆域,而是“朝贡国”。明朝奉行的是一种“万国来朝”的外交政策,通.............
  • 回答
    丰臣秀吉一生功勋卓著,最终统一了日本,结束了长期的战国乱世。按理说,他最有可能获得的最高官职应该是“征夷大将军”。毕竟,这一职位象征着对全国军事力量的绝对掌控,在德川家康之前的几代幕府将军,包括足利氏和源氏,都享有无上的军事权威,并以此来统治国家。然而,历史的走向却并非如此。丰臣秀吉最终没有被授予“.............
  • 回答
    要回答“倾全国之力能否将青藏高原夷为‘青藏平原’”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涉及的地质构造、工程难度、经济成本、环境影响以及最终的可行性。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的回答,而是一个需要层层剖析的复杂命题。一、 青藏高原的“高原”特质: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局限首先,我们要理解青藏高原之所以是.............
  • 回答
    元明之際漢人文士的華夷之辨觀念為何顯得格外淡薄,這確實是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話題。若要深入探討,我們需要將目光投向這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從多個角度來剖析其根源與表現。首先,得承認的是,明朝的建立本身就為這種觀念的淡化埋下了伏筆。朱元璋,一位出身農民、經歷坎坷的開國之君,他所領導的起義最終推翻了元朝的統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宋仁宗时期君臣关系、政治格局以及个人情感的复杂层面。要回答“为什么范仲淹去世,仁宗不当回事,而吕夷简死后却如此悲痛”,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而不能简单地认为仁宗对两位大臣的重视程度有高下之分,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件事:宋仁宗对范仲淹的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