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这句话具体出自《资治通鉴》的哪一卷?

回答
“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的卷二百六十五。

更详细地说,它出现在《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五,记载的是东晋时期,成汉政权与东晋朝廷之间的关系。当时,东晋方面的一位重要人物,征西大将军桓温,在与成汉政权的皇帝李势进行接触和交往时,提出了这样的看法。

桓温这个人,是东晋时期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军事将领,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都非常突出,也因此在当时掌握着相当大的权力。他一生致力于北伐,希望能够收复中原失地,恢复晋朝的统治。在他看来,北方和西南的那些非汉族政权,也就是他口中的“夷狄”,并没有真正的德行和仁义可言,他们更多的是凭借武力来维持统治。

这句话的具体语境是,当时桓温奉命前往荆州地区,那里是东晋抵御成汉政权的前沿。他需要了解并评估成汉政权的实力和意图,以便制定相应的对策。在与成汉政权的接触过程中,桓温观察到李势及其政权的行为,认为他们是畏惧东晋的武力,而缺乏内在于对东晋朝廷的感激和忠诚。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暂时保持和平,或者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服从,完全是因为东晋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威慑他们。一旦东晋的武力有所衰弱,或者他们觉得自己有机会摆脱东晋的控制,他们就会原形毕露,不顾“德”和“义”了。

“畏威而不怀德”这句话,也成为了后世解读和评价历史上一些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的经典论断之一。它反映了当时东晋士族对边疆民族政权的一种普遍看法,认为他们只懂得畏惧强权,而不能被恩情和道义所感化。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后续中国历史中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些思路和政策。

所以,这句话并非单独出现,而是桓温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当时成汉政权及其领导人李势的政治观察和判断。它出现在《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五,记录了当时东晋朝廷与成汉政权的互动细节,展现了桓温这位名将的政治智慧和对局势的洞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咱特意用【夷】和【戎】字在《资治通鉴》的李世民部分搜了一下,整体搜索没有,不过搜到些有意思的段落分享一下,以下出自《资治通鉴》的具体卷数不标了,反正肯定是唐朝初期的部分。



【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为梁、陈之音多吴、楚,周、齐之音多胡、夷,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声,作《唐雅乐》,凡八十四调、三十一曲、十二和。】这一段将吴楚语言和胡夷相比,二者皆不算中国之音,这种想法延续了南北朝时期就有的认识,例如《洛阳伽蓝记》记载杨元慎所说:【江左假息,僻居一隅,地多湿垫,攒育虫蚁,疆土瘴疠,蛙黾共穴,人鸟同群。短发之君,无杼首之貌;文身之民,禀蕞陋之质。浮於三江,棹於五湖。礼乐所不沾,宪章弗能革。虽复秦馀汉罪,杂以华音,复闽楚难言,不可改变。


【上皇(李渊)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帝(李世民)奉觞上寿曰:"今四夷入臣,皆陛下教诲,非臣智力所及。昔汉高祖亦从太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上皇大悦。殿上皆呼万岁。】这段将胡越相比,可知未将越视同华夏,有意思的是,越人全程参与了大汉的建立过程,刘邦的军队中特别是早期有相当程度的越人士兵,越王勾践的后裔还是大汉开国功臣,获封海阳侯,后封东瓯王。【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後也······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史记·东越列传》


【上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炀帝无道,失人已久,辽东之役,人皆断手足以避征役,玄感以运卒反于黎阳,非戎狄为患也。···”】【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啊!这?李世民说这些话,这还是某些民族主义者想要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吗?再科普一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出自《左传》,非《徙戎论》,原文中鲁国君臣认为楚国是【非我族类】,当然啦,楚国自认蛮夷,不过,如果楚国算蛮夷,这秦汉的蛮夷血统还是挺深的。


【是时,群臣多言:"国家既许其昏,受其聘币,不可失信戎狄,更生边患。"上曰:"卿曹皆知古而不知今。昔汉初匈奴强,中国弱,故饰子女、捐金絮以饵之,得事之宜。今中国强,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薛延陀所以匍匐稽颡,惟我所欲,不敢骄慢者,以新为君长,杂姓非其种族,欲假中国之势以威服之耳。彼同罗、仆骨、回纥等十馀部,兵各数万,并力攻之,立可破灭,所以不敢发者,畏中国所立故也。今以女妻之,彼自恃大国之婿,杂姓谁敢不服!戎狄人面兽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今吾绝其昏,杀其礼,杂姓知我弃之,不日将瓜剖之矣,卿曹第志之。"】终于找到了!虽然不是题主要的那句,但李世民说【戎狄人面兽心】的部分终于找到啦!这段大意是李世民和群臣讨论如何对付薛延陀时,李世民顺口说了句【戎狄人面兽心】,这句话并非是李世民对戎狄的特有评价,而是当时人普遍喜欢这样说,例如【夏州都督窦静以为:"戎狄之性,有如禽兽】魏征:【夫戎狄人面兽心,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固其常性。】大概是《汉书》的选段比较普及吧?【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髮左衽,人面獸心】——《汉书·匈奴列传》是否还有更早出处咱懒得找了,戎狄人面兽心组合起来是当时的习惯性语句。

user avatar

“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这句话在《资治通鉴》查不到。通过搜索,推测的演化路径:

  1. 应该演化自《國語/卷14·晉語八》中的“民畏其威,而懷其德,莫能勿從”
  2. 变成“畏威而不怀德”应该和台湾、李敖、蒋渭川有关,能搜到的是:
怪不得作家李敖要破口大骂: 「蒋渭川向陈绥民感慨:“台湾人畏威而不怀德。”

参考:

    1. blog.udn.com/jennyc122/
    2. city.udn.com/56682/3498
    3. blog.xuite.net/kc5006/t

3. 演变成”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根据Google按时间搜索,这句话可能出现在2015年左右,这是我找到的最早出处douban.com/note/5096935 在此文中虽然出现了李世民,但该句作者标注的是《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的卷二百六十五。更详细地说,它出现在《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五,记载的是东晋时期,成汉政权与东晋朝廷之间的关系。当时,东晋方面的一位重要人物,征西大将军桓温,在与成汉政权的皇帝李势进行接触和交往时,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桓温这个人,是东晋时期一位非常有影.............
  • 回答
    “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这句话,出自《左传·成公十四年》,原文是鲁国大夫叔孙豹在评价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关系时所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指那些被视为“外来”、“野蛮”的民族,他们就像禽兽一样,只懂得畏惧武力(威),而不懂得感恩或被恩德所感化(德)。放在当今社会来看待这句话,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 回答
    夷狄蛮戎胡鞑虏这类词汇,在现代语境下,普遍被认为是歧视性词汇。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从词汇的起源、历史演变、语境以及其所蕴含的态度等方面来分析。1. 词汇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夷”、“狄”: 这两个词是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用于称呼中原华夏民族之外的周边民族。 “夷”: 传.............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值得探讨。不过,您提到的一个前提——“在很多语言里,「夷狄」一词的发音都与「爸爸」相同”——可能存在一些误解。实际上,“夷狄”这个词是中国古代的用法,其发音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是 yí dí,而“爸爸”的发音是 bà ba。这两者的发音差异非常明显,并不相同。或许您想探讨的是.............
  • 回答
    平王东迁,宗周老百姓的命运,以及秦国被视为夷狄的背景,是理解当时社会心态的关键。这其中牵扯到权力更迭、文化认知、民族认同以及遗民的复杂情感。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平王东迁的背景与影响 东周的开端,西周的衰落: 平王东迁并非平白无故,而是周王室衰微、内乱频发的必然结果。申侯因.............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周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者,其政治和文化影响力曾辐射整个中原。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即使有周人血脉,为何仍然被其他诸侯国,特别是中原各国,视为“夷狄”,这背后涉及了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理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夷狄”这个词在当时的语境下,并非仅仅指代一个.............
  • 回答
    要说虾夷人与现在北海道的阿依努人之间有什么关联,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这事儿得从头捋,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看,才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虾夷”这个称呼,其实更像是一个外来者给的标签,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民族或族群的名字。 在古代的日本,尤其是本州岛的古代日本人(也就.............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提出的“好人短命,坏人长寿”的观察,触及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让人们感到不解和不公,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自然与生物的随机性: 基因与遗传疾病: 人类的寿命很大.............
  • 回答
    古代儒家坚持“夷夏之辨”的对错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夷夏之辨”?“夷夏之辨”是中国古代一种以文化、文明程度和价值观为核心的族群划分和等级观念。 “夏”: 通常指的是以周朝为代表的、继承了礼乐文明、遵循华夏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道.............
  • 回答
    关于“关白”和“征夷大将军”,将他们简单地理解为“公家领袖”和“武家领袖”确实有其合理之处,但远非全部真相,而且这种理解可能会忽略掉他们之间复杂的权力运作和历史演变。我们先来细致地梳理一下这两个职位:一、 关白 (Kanpaku) 起源与性质: “关白”这个职位最初是为天皇的辅佐大臣设立的,其核.............
  • 回答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战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突破和实践尝试。然而,要评价它有没有“问题”,则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实施效果以及长远影响。时代背景的烙印:屈辱与觉醒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背景是极其特殊的。鸦片战争的失败,让.............
  • 回答
    明朝中期,红夷大炮的到来,无疑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批来自西方(当时中国对西方国家,尤其是葡萄牙、荷兰等,常称“红毛”或“红夷”)的先进火炮,以其铸造工艺、射程和威力,给明朝军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尤其到了鸦片战争那个关键的历史关头,中国在武.............
  • 回答
    满清在谈论借鉴西方文明时,确实存在着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悖论,那就是“以夷变夏”的说法。深入探讨一下,你会发现其中确实有值得玩味的地方,而且这种说法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也并非没有其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夏”和“夷”这两个概念。 “夏”的含义变迁: 传统上,“夏”这个概念,在先秦时期,确.............
  • 回答
    战国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局势可以用“群雄割据”来形容,各个大名为了争夺土地、资源和权力而征战不休。然而,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著名大名,比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他们的目光主要集中在本州岛内部,或者是在朝鲜半岛上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那么,在那个时期,是否有大名“打过虾夷地的主意”.............
  • 回答
    明朝中后期大量招募“夷丁”,同时相对减少了汉人精锐的编练,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原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一刀切。这涉及到明朝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理解这些因素,才能明白为何会出现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夷丁”的概念。 这里说的“夷丁”,并非仅仅指地理位置上.............
  • 回答
    满者伯夷吞并旧港宣慰司,这事儿在当时的东南亚搅起了不小的风浪,而明朝,作为这个区域的宗主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但他们的反应,说起来也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先得明白,旧港(就是后来的马六甲)在明朝眼里是什么定位。它不是直接的疆域,而是“朝贡国”。明朝奉行的是一种“万国来朝”的外交政策,通.............
  • 回答
    丰臣秀吉一生功勋卓著,最终统一了日本,结束了长期的战国乱世。按理说,他最有可能获得的最高官职应该是“征夷大将军”。毕竟,这一职位象征着对全国军事力量的绝对掌控,在德川家康之前的几代幕府将军,包括足利氏和源氏,都享有无上的军事权威,并以此来统治国家。然而,历史的走向却并非如此。丰臣秀吉最终没有被授予“.............
  • 回答
    要回答“倾全国之力能否将青藏高原夷为‘青藏平原’”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涉及的地质构造、工程难度、经济成本、环境影响以及最终的可行性。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的回答,而是一个需要层层剖析的复杂命题。一、 青藏高原的“高原”特质: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局限首先,我们要理解青藏高原之所以是.............
  • 回答
    元明之際漢人文士的華夷之辨觀念為何顯得格外淡薄,這確實是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話題。若要深入探討,我們需要將目光投向這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從多個角度來剖析其根源與表現。首先,得承認的是,明朝的建立本身就為這種觀念的淡化埋下了伏筆。朱元璋,一位出身農民、經歷坎坷的開國之君,他所領導的起義最終推翻了元朝的統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宋仁宗时期君臣关系、政治格局以及个人情感的复杂层面。要回答“为什么范仲淹去世,仁宗不当回事,而吕夷简死后却如此悲痛”,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而不能简单地认为仁宗对两位大臣的重视程度有高下之分,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件事:宋仁宗对范仲淹的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