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罗马帝国元首制时期帝国资源调度能力真的弱于戴-君改后的后期帝国时期么?

回答
在比较罗马帝国元首制时期(Principate)和戴克里先改制后的帝国后期(Dominate)在资源调度能力上的差异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弱”于谁,因为它们所处的历史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调度的目标都存在显著不同。更准确的说法是,元首制时期帝国在面对其核心挑战时,展示出了一种相对更灵活、但也更容易受到内部权力博弈和区域差异影响的资源调度模式;而戴克里先改制后的帝国后期,则建立了一个更为系统化、集中化、但同时也更加僵化和压迫性的资源调度体系,以应对更为严峻和多元化的危机。

元首制时期(公元前27年 – 公元284年)的资源调度:

元首制初期,奥古斯都和他的继承者们继承了一个共和国时期的财政和行政结构,虽然经过改造,但其核心逻辑仍然带有一定的弹性。

资源构成与获取:
税收: 主要来自帝国各省的直接税(人头税、土地税)和间接税(关税、遗产税、奴隶买卖税等)。这些税收的征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精英的配合,虽然有帝国官员监督,但地方自治权仍然存在一定空间。
公共土地(Ager Publicus): 帝国拥有大量土地,可以通过租金或直接耕种获取收入,但规模相对有限。
战利品与贡品: 在扩张时期,战利品(包括金银、奴隶、物资)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一些附属国也需要进贡。
矿产与特许经营: 帝国控制着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如金、银、铜、铅),并通过特许经营方式进行开发。

调度模式与特点:
相对分散: 资源调度并非完全由皇帝一人决定,而是通过元老院、各省总督、以及军队指挥官等多个层级和机构进行。皇帝扮演的是最终的仲裁者和资源分配的最高决策者。
军事导向: 帝国资源调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供养庞大而精锐的军队。军饷、装备、补给的分配直接关系到帝国的稳定和边疆的安全。
公共工程: 帝国也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建设道路、桥梁、水道、公共建筑等,这些项目不仅有实际功能,也是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展示罗马的荣耀和秩序。
“慷慨”与“恩赐”: 皇帝经常通过“赐予”(congiaria)给罗马公民和士兵、资助节日庆典、减免部分税收等方式来赢得民心和政治支持。这是一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资源分配。
区域差异: 资源调度在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富裕的东方行省能够贡献更多税收,而边疆地区则需要更多财政支持以维持军队。地方上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稳定性也会影响资源的流入和流出。
易受制约: 尽管皇帝权力至高无上,但其资源调度的效率和能力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信息不畅: 广阔的帝国范围内,信息传递效率低下,皇帝难以准确掌握各地的真实情况。
地方阻力: 地方精英可能因为自身利益而阻碍税收的征缴或资源的调配。
腐败: 征税、采购、工程等环节存在腐败的可能性,导致资源损失。
内部政治斗争: 皇帝需要平衡不同派系(如元老、禁卫军)的利益,这也会影响资源分配的优先顺序。
依赖于皇帝的个人能力和意愿: 像奥古斯都这样杰出的管理者能够有效地调度资源,但能力平庸或昏庸的皇帝则可能导致混乱。

戴克里先改制后的帝国后期(公元284年 –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资源调度:

戴克里先(Diocletian)推行的改革,特别是“四帝共治”(Tetrarchy)和随后的统治,是对元首制时期帝国所面临的危机的直接回应,其资源调度体系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面临的挑战:
持续的边境压力: 来自日耳曼部落、萨珊波斯等外部威胁的强度和频率都显著增加。
内部动荡: 频繁的内战、篡位者、以及经济衰退导致社会不稳定。
通货膨胀: 货币贬值严重,经济失序。
财政危机: 养兵和维持庞大官僚体系的成本不断攀升,税收征缴困难。

资源构成与获取(改革后):
税收体系的强化与标准化:
“论人”、“论产”的征税: 戴克里先引入了更为详细和统一的“人头税”(capitatio)和“地产税”(iugatio)体系。通过对人口(包括自由民、奴隶、甚至儿童)和土地(根据其生产能力划分等级)进行详尽的登记和评估,建立了一个更具强制性和普遍性的税基。
实物税(Annona)的回归与扩大: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帝国鼓励甚至强制征收实物税,特别是粮食、衣物、武器等,直接供给军队和官僚机构。这使得帝国能够更可靠地获取维持其庞大运作体系所需的物资。
地方财政权力的收缩: 地方自治的权力被大大削弱,帝国直接派遣官员负责税收的征缴和管理。
国有化与集中化:
国家控制的工坊: 军需品(武器、盔甲、军服)的生产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帝国直接控制的工坊(fabricae),以确保质量和供应的稳定。
国有土地的扩张: 帝国在征收和惩罚后获得了更多土地,并通过直接管理或租赁来获取收入。
货币改革(虽然短期内效果有限): 戴克里先也尝试进行货币改革,但长期来看,通货膨胀的压力并未完全消除。

调度模式与特点:
高度集中与官僚化: 皇帝(或皇帝集团)成为资源调度的绝对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层层分级、高度专业化的官僚机构来负责税收征缴、物资储存、分配和监督。
军事和官僚体系的优先级: 资源调度最核心的任务是供养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军队(包括边防军和国内机动部队)以及日益膨胀的行政管理队伍。
“需求导向”而非“供给导向”: 这种模式更像是一种“拉动式”的调度:军队和官僚机构首先确定其需求,然后通过税收和征发来满足这些需求,而不是像早期那样,更多地依赖于区域的财政盈余或自由的经济活动。
价格管制与强制性措施: 戴克里先颁布的《最高限价敕令》(Edict on Maximum Prices, 301 AD)虽然最终失败,但反映了帝国为了控制通胀和保证供应而采取的极端化措施,体现了其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和对资源分配的直接控制。
“封建化”的趋势: 为了保障资源的稳定供应,特别是实物税的征缴,地方上的自由农和手工业者逐渐被束缚在土地上或被强制从事特定的职业,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农奴化”和“职业世袭化”,为的是确保税收的稳定来源。这极大地限制了经济的活力和资源的流动性。

比较与结论:

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后期帝国比元首制时期的帝国“弱”或“强”,而是它们的能力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元首制时期:
优势: 在帝国统一、扩张和相对和平的时期,其资源调度体系能够支撑罗马的荣耀、公共建设和一定程度的繁荣,并且保持了相对的经济活力和一定的自由度。其调度的灵活性允许在不同时期和地区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劣势: 在面对危机时,其分散和依赖地方配合的模式显得效率低下,容易受到地方势力和内部政治博弈的制约,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应对。信息不畅和腐败也严重消耗资源。

戴克里先改制后帝国后期:
优势: 建立了一个更为系统化、集中化、强制性的资源调度体系,能够有效应对严峻的边境危机和内部的经济混乱。它确保了军队和官僚机构的生存和运作,维持了帝国在形式上的完整和秩序。国家对关键资源的控制能力大大增强。
劣势: 这种高度集中和强制性的调度模式极大地压制了经济活力、创新和个体自由。它造成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低效和腐败(尽管在另一个层面),并且对普通民众施加了沉重的负担,加剧了社会矛盾。资源的流动变得僵化,个人和地方的经济自主性几乎被剥夺。

总而言之,元首制时期帝国在资源调度上是一种相对“自然生长”但不够稳固的模式,其效率取决于治理者的能力和外部环境。而戴克里先改制后的帝国后期,则是一种“人为构建”的高度强制性模式,它以牺牲经济活力和个人自由为代价,换取了在危机时期对资源更直接、更有效的控制,以维持帝国这个庞大机器的运转。 所以,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衡量“能力”的标准:是经济活力、自由度,还是国家机器的生存能力?在后者方面,后期帝国无疑表现出了更高的“调度能力”,即使是以一种更严酷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没有这回事,从表象上看就很明显了,共和末期至元首制前期,罗马帝国的扩张能力仍是很强的,共和末期罗马人在高强度内战的同时,仍可以快速集中军队对外扩张。在元首制时期,前面也已经有回答提到了,奥古斯都可以将帝国全部28个军团中的12个集中运用于同一战场,克劳狄长时间用兵征服不列颠,以及图拉真对达西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用兵规模之大也是帝国资源调动能力的例证。在安东尼瘟疫前,元首制帝国也维持着罗马帝国最辽阔的疆域,而几乎全部职业军人组成的军团均被部署在行省以保护帝国居民的安全,在大规模作战时则从各行省驻军中抽出部分兵力作为分遣队集中运用,即使如此这些各行省的军团也绝少叛乱。而晚期帝国行省至多只常驻缩编了的二流部队,边疆更是依靠当地的农民兵来维持,皇帝们将大量最精锐的部队归入中央野战军,留在皇帝身边四处救火,以帝国居民的生命财产为缓冲来争取时间让慢吞吞的野战部队奔赴前线保护帝国自身。

除军事外,罗马帝国时代最庞大的工程大部分都是在元首制时代完成的,如数十万公里的道路系统大多是在元首制时代建造的,遍布地中海的罗马桥梁、堤坝、运河、灌溉系统、引水渠也多是在元首制时代建设的,在这期间罗马人在地中海修建和扩建了上千座港口,数千座城镇。古典时代留下来的最大规模的矿冶遗址也多是元首制时代的产物,无论是发现的地中海沉船数,还是格陵兰冰盖的污染状况也都是在元首制时代达到了巅峰。

财政收入方面,如果引用Treadgold的研究(Treadgold更专精于拜占庭史,而非古典时代历史,至于麦迪逊甚至不是历史学家),建议也应引用完整,即使在Treadgold的估算中,公元215年元首制罗马帝国的收入2200万索利多,而君主制时代的巅峰戴克里先时代的1800万索利多(其中东部940万)与元首制时代相比已经有所下降了,此后在457年,又经过了君士坦丁和狄奥多西们的治理东部帝国收入进一步下降至780万,565年回升到850万索利多,在阿拉伯人入侵后再次大幅下降。而这收入还是建立在税率,摊派巨幅增加的基础之上的,按照罗斯托夫采夫的说法,晚期帝国的经济制度就是将三世纪危机时期的临时摊牌、劳役、税赋常态化的结果,而早期罗马帝国则是以低税率著称。如果考虑到这种强征暴敛的情况,精于此道的托勒密王朝国库中便存有几代人搜刮来的74万塔兰特白银,按照罗马时代1:14的金银比价来换算,大约为2亿5000万索利多。托勒密王朝的现金收入为每年14800银塔兰特(折和12000阿提卡塔兰特)和150万阿尔塔巴的粮食,也至少相当于520万索利多,这已经超过东帝国一半的收入了,也要多过凯撒的遗嘱所分配的财富。此外还要注意,晚期帝国的索利多,与元首制时代的奥雷也不能简单划等号,索利多在君士坦丁时代重4.5克,而奥雷在奥古斯都时代重8克,在卡拉卡拉时代也重6.5克,同样的,狄纳里在奥古斯都时代重3.9克,尼禄以后重3.4克,而在三世纪晚期以后则重3克,而塞斯退斯价值为1/100奥雷。因此,饱经战乱,百废待兴的奥古斯都时代4.4亿塞斯退斯收入相当于782万索利多,经过休养生息,弗拉维乌斯时代13.8亿塞斯退斯财政收入则相当于2239万索利多(经尼禄时代贬值,奥雷重量为7.3克),至于此前某篇回答中给出的奥古斯都时代80亿塞斯退斯的收入有些太夸张了。

还有体制的稳定性方面,自奥古斯都时代直到安东尼瘟疫打破平衡,两百年间,只在尼禄时代出现了一年的大规模内战,这算是罗马帝国历史上最为稳定的一段时期了,持续两百年的撞大运显然是不能让人信服的,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与后世那些四帝共治,东西分治不同,此时的罗马帝国绝大部分时期只有一位皇帝,在罗马城统治着整个帝国。尽管有诸多隐患,元首与元老院、帝国政府与地方自治城邦的二元统治显然还是有其稳定基础的,而这基础由于皇权与官僚系统的膨胀中而逐渐动摇,当安东尼瘟疫破坏了其已然脆弱的结构后,三世纪危机也就爆发了。而当混乱终于在三世纪末结束时,帝国迎来的不是屋大维而是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对此罗斯托夫采夫也是相当遗憾的,“拯救罗马帝国是为了把它变成一个容纳几千万人的大监狱,这样是否值得”。

user avatar

讨论这个问题应该先谈一下屋大维体制本质上是什么个奇葩。

屋大维体制是建立在前1世纪那一代人爆炸性扩张的遗产之上的,可以概括为某军头(庞贝,凯撒,安东尼乃至维斯巴芗)几年内就靠征服外国获得了可以和元老院国家机器抗衡的资源。比如凯撒征服高卢瓦讷一地(不大,才万把平方公里)就将53000人贩卖为奴,维斯巴芗攻破耶路撒冷后至少卖了20万奴隶,再加上可观的战利品,可以说这些征服过程都是将被征服地区数十年社会财富立刻变现给军头集团。征服所带来的政治和军事威望乃至军队对军头本人的人身依附都按下不表,这个财富具体体现到凯撒头上就是他遇刺后遗嘱里至少分配了3亿8400万sesterces的财富,罗马坑爹的通胀导致不容易和后世比,但是这个数字妥妥是屋大维后期整个埃及的税收的10倍。

另一方面一直到2世纪之前罗马元老院本身机构都是相对完善的,对意大利北非伊比利亚等地都是有一套平行的行政机器的,罗马城本身的修缮和管理则一直都在元老院手里,共和国本身靠法律征召的军队在前一世纪也是相对可观的。可以说被老拉丁贵族扯皮控制的共和国本身一直都是在稳步发展的,只是实力的发展速度被几个后苏拉军头给盖过去了而已。

军头们暴富之后就自然打起了意大利中央的心思,有的靠行贿拉关系上位(庞贝,屋大维),有的靠武装夺权(凯撒,安东尼,维斯巴芗),但是无论如何都是依附在罗马元老院制度之上的,还是需要元老院为他正统性背书的。元老院旧贵族本身也不是束手待毙的,从苏拉开始就围绕着军头们展开了激烈的派系斗争。屋大维在打败安东尼之后直接掌握了外高卢,小亚,叙利亚,和埃及;以屋大维,阿格里帕为首的军阀集团非法掌握了数倍于元老院的财政和军力。前一世纪20年代来讲,整个地中海世界是拥有两个平行政府的,一个是罗马元老院,另外一个是屋大维军阀集团。

屋大维的伟大之处是利用手里的资源在罗马宪法所允许范围内合法劫持了元老院体制的人事任命;在他之前元老院熬死了苏拉,策反了庞贝,干掉了凯撒,坑了雷必达,搞臭了安东尼,但是没玩过老狐狸屋大维。屋大维控制元老院最有力的工具无疑是靠收买,并且可以直接靠吸收元老进入军阀行省的行政体系放他贪污来同时弱化元老院,一举多得。另一方面他自己只要保留终身保民官的权利就能否决元老院对他不利的动作,只要将元老院体系(尤其是军事体系)给边缘化,将自己军阀集团包装成罗马必须依靠的武力保障,屋大维就可以把什么执政官独裁官大祭司统统放出去不挂公职还能扮演大救星。

所以绕回题主的疑问,儒略-克劳迪乌王朝所谓的资源调度能力毋宁说是屋大维军阀集团团结在屋大维周围,依靠他强大的个人裙带关系搞出来的人治体系的调度能力。反倒是有晋升制度的元老院正牌行政体系对元首制来讲是内奸,是要不断渗透破坏压制的对象。这套玩意传到提比略手上就有解体的趋势了,元首制貌似能维持了两个世纪完全是错觉。尼禄时代元首制虚幻的权威显露无疑,只要皇帝压不住元老院维系不了军阀关系网帝国没有自然灾害没有外敌压境照样自爆。维斯巴芗提图斯两代军人靠灭绝犹太人搞来的财富勉强照猫画虎给续了命,传到图密善这个相当能力的元首手上想正经兼并元老院搞一套统一行政体系就玩爆了。以Suetonius言,图密善时代的军阀行政体系是最高效廉洁最有官僚样的,图密善无论巨细都要过问,并且一扫屋大维草创的裙带“制度”,开始讲究唯才是举吸纳低阶层人员进入元首直辖省份的体系。图密善这一套才是帝国走上正轨的办法,虽然他搞得太急树敌太多把自己搞死了,但是好歹为未来的皇帝指明了道路。

随后所谓的五贤帝时代是建立在撞大运上的,正好碰到连续四代没孩子的有力军头,每一代军头都靠抢劫达西亚波斯不列颠来贿赂军队给双轨体系续命,等到哈德良之后没得抢了元首再贤能也没救。赛维鲁往后一百年的乱世没有偶然性可言,元首制这个混蛋的体系苟延残喘180年传到康茂德手上才完蛋才是奇迹。

罗马元老院行政体制和残存了数个世纪的各种意大利利益集团在三世纪危机以后被基本上消灭,戴-君时代才得以在东帝国为中心确定新的君主体制。戴里克先草创consistorium之后搞出了大概相当于丞相和六部的常备官僚, 官僚数量跟150年比至少翻了一倍高达3万人。在真正夯实官僚体系之后自然而然的就会发现以古典时代的交通条件是不可能以一个中心统治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后世交通技术更发达的奥斯曼,哈布斯堡都为此背书),所以四/二帝共治变成新常态也是理所当然的。

若还是对元首制动员能力抱有幻想的话,参见Treadgold的研究;戴里克先时代全帝国政府收入至少在1800万solidi以上,吉本吹的所谓人类古往今来最幸福安康的安东宁皮尤时代政府收入1450万,按麦迪逊gdp数据反推估算(按别人算更惨)奥古斯都最后一年公元14年收入撑死了80亿sesterces,草草算来大概值1150万solidi(采信scheidel估算150年gdp200亿sesterces)。按主流估算,在确定君主制后从300年到540年东帝国人口和经济都是稳步增长的, 到了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代仅凭东帝国半壁财政实力就可以和奥古斯都时代抗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比较罗马帝国元首制时期(Principate)和戴克里先改制后的帝国后期(Dominate)在资源调度能力上的差异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弱”于谁,因为它们所处的历史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调度的目标都存在显著不同。更准确的说法是,元首制时期帝国在面对其核心挑战时,展示出了一种相对更灵活、但也更容易受.............
  • 回答
    罗马帝国晚期,尤其是三世纪危机之后,可以说是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帝国疆域辽阔,内部矛盾重重,蛮族威胁日益严峻,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元首制的弊端也愈发凸显。在这种背景下,戴克里先的改革,尤其是将元首制改为皇帝制,就显得尤为关键和必要了。首先,我们要理解“元首制”这个概念。自从奥古斯都开启罗马帝国以来,帝.............
  • 回答
    卡利古拉的死,对于罗马来说,确实是一次震动,但它并未能撼动已经深入人心的元首制(Principate)这棵大树,而是促使它朝着更巩固的方向发展。为什么会这样?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政治体制本身演变的必然性,也有当时罗马社会现实的烙印。首先,我们得明白,卡利古拉的死并非源于对共和制的怀念。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民族认同以及我们如何定义“朝代”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元朝被视为中国朝代,而奥斯曼帝国不被视为东罗马帝国朝代,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1. 历史连续性与政权继承的性质 元朝: 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族,他们征服了宋朝,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治中国的政权。虽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和认同的复杂 interplay,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不是”就能回答的。让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中国”和“罗马”这两个概念,它们在历史上的含义和演变,跟我们今天理解的国界、民族国家概念是不同的。元朝和清朝的“中国”认同: 元朝: 统治者是蒙古人,来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汉朝和罗马真不是一个次元的吗?” 的答案,从不同角度来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简单来说,它们都曾是各自文明的巅峰,在许多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同时,由于地理、文化、历史发展路径等因素,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让您更清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认同、国家观念以及文化传承等诸多深层原因。要说清楚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会承认元、清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对神圣罗马帝国(以下简称神罗)则持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1. 历史叙事的连贯性与“天下观”的演变 中国传统“天下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历史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和西方戏剧发展路径上的巨大差异。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剥开来聊。首先,你说“中国戏剧在元代才形成”,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是元代标志着中国古典戏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元杂剧”,达到了一个集大成、繁荣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高峰期,可以看作是中国戏剧的成熟和定.............
  • 回答
    “如果元清是中国,那么绿罗也是罗马”,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有点意思,甚至带着一种故弄玄虚的腔调,仿佛要揭示什么惊天秘密。但细究起来,这不过是一种偷换概念、混淆视听的诡辩。要反驳它,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它的逻辑外衣,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确“元清是中国”和“绿罗也是罗马”这两句话各自的含义,以及.............
  • 回答
    罗马帝国,这个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庞大帝国,其人口规模之巨,直至今日仍让人惊叹。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是困难的,因为当时的统计方法与今日大相径庭,且记录保存状况不一。但根据历史学家的估算,在罗马帝国最为鼎盛的公元2世纪左右,其总人口可能高达5000万至1亿之间。请注意,这只是一个范围,具体数字的差异很大程.............
  • 回答
    想知道罗马帝国时期高产地亩产多少,这问题很有意思,但也得弄清楚几个点,才能说得细致。首先,我们要明白“亩”这个单位,在不同时期和地区是不同的。中国古代的“亩”和罗马的“iugerum”可不是一个概念。咱们这儿就以罗马的“iugerum”为单位来聊,大约相当于中国的2500平方米左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 回答
    罗马帝国的领土在鼎盛时期(约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时代至公元3世纪)达到最大范围,其疆域横跨欧亚非三洲,是古代世界最庞大的帝国之一。以下从地理范围、关键区域、行政划分、边界线等方面详细解析: 一、地理范围与核心区域1. 欧洲部分 西欧:从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葡萄牙)到不列颠岛(英格兰、苏.............
  • 回答
    罗马帝国是否算军国主义,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军国主义”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并且罗马帝国的历史跨度极长,其军事体制和文化也随时间推移而演变。总的来说,罗马帝国具备许多军国主义的特征,甚至在某些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但将其完全简单地归类为“军国主义”可能有些片面。为了详细阐述,我们.............
  • 回答
    罗马帝国,尤其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确实没有将罗马尼亚(达契亚、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等地)和保加利亚(巴尔干半岛北部)地区作为其“君士坦丁堡大后方”的重点发展区域,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虽然这些地区在不同时期对帝国都有一定的重要性,但从未达到核心后方的地位。其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由时间缝隙中汇聚而来的庞大群体,在某个神秘的维度空间里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罗马帝国的皇帝们,从共和国末期那些不情愿的“第一公民”到东西分裂后的遥远继承者,他们汇聚一堂,这本身就是一场史诗级的盛会。场景设定: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宏伟的、带有明显罗马风格的议事厅,但又不同于.............
  • 回答
    罗马帝国,这个曾经辉煌了近千年的庞大帝国,最终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刻宣告终结。然而,导致这个昔日巨兽衰落并最终崩溃的原因,并非单一的事件或因素,而是一个复杂交织、长期积累的“系统性衰败”过程。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外部压力等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政治上的腐败与不稳定 中.............
  • 回答
    要回答罗马帝国运转斗兽场一年需要多少财政预算,这其实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因为“财政预算”这个概念在古代和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斗兽场的运营也不是一个孤立的开销。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拆解这个问题,才能得到一个相对靠谱的估算。首先,我们要理解罗马帝国的“财政预算”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现代意义上的财.............
  • 回答
    罗马帝国的东西分治,绝非是皇帝们一拍脑门做出的“主动”决定,而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充满内部矛盾的演变过程,最终以一种近似“被动”的方式走向了分裂。与其说是主动分治,不如说是一种在多重压力下,为了维持帝国运转而不得不采取的“管理策略”,这种策略最终演变成了实质性的分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帝国最.............
  • 回答
    要理解罗马城如何支撑超过百万人口,我们得深入到它那个时代的城市运作核心。这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容纳”,而是全方位的运作体系,从最基础的吃喝拉撒,到管理和维持社会秩序,都得考虑进去。首先,我们得谈谈食物供应。罗马城这么多人,光靠城内的土地肯定是不够吃的。所以,它需要一个庞大而高效的粮食运输系统。想想看.............
  • 回答
    要估算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英格兰抵达罗马城所需的时间,我们需要穿越数百年历史的长河,理解当时的交通方式、地理障碍以及政治环境。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多少公里除以速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一个庞大的帝国如何运作的生动写照。首先,我们要明确“罗马帝国时期”这个概念。罗马人大约在公元43年开始大规模入侵并最终征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