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祁钰稳坐皇位, 于谦手握兵权, 为何还会被朱祁镇兵变诛杀?

回答
要说朱祁钰稳坐皇位、于谦权倾朝野,为何朱祁镇还能发动兵变,并且最终得手,这背后牵扯到明朝政治体制的复杂性、人性的多疑与权谋,以及一些关键的巧合与失误。绝非一句简单的“皇权更迭”就能概括。咱们掰开了揉碎了,一层一层地捋一捋。

首先,我们得明白朱祁镇当时是什么处境。 他是“土木堡之变”的那个皇帝,是那个被瓦剌俘虏过的“太上皇”。虽然回来了,但那段经历让他失去了曾经的威望,也让朱祁钰抓住了机会。当朱祁镇回京时,朝廷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朱祁钰即位,于谦为首的朝臣们为了稳定局面,将朱祁镇软禁了起来。这本身就说明,朱祁镇已经不再是那个掌握绝对权力的皇帝了。

那么,朱祁钰的“稳坐皇位”有多稳? 他能够即位,首先是于谦力挽狂澜,保卫了北京城。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刻,是于谦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这才保住了大明江山不姓瓦剌。于谦的贡献,让他在朝廷内外获得了极高的声望,甚至可以说,当时的明朝“军政大权,于谦一人兼之”。朱祁钰能够坐上皇位,很大程度上是于谦支持的结果。

然而,于谦的支持恰恰是悬在朱祁钰头上的一把剑,也是朱祁钰权力不稳的根源之一。

于谦的权势太大了: 于谦身兼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甚至被赋予了“节制诸将”的权力。在兵部和京营里,他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对于一个新君来说,既是支持,也是巨大的威胁。朱祁钰虽然是皇帝,但要动于谦,并非易事。于谦不仅有能力,还有一批忠于他的朝臣和将领。强行打压于谦,很可能引发政治动荡。
朱祁钰的合法性基础薄弱: 朱祁钰是于谦等人“拥立”的。在传统观念里,皇帝是“天命所归”,而非大臣拥立。虽然当时情况特殊,但这种“非正常”的登基,总会让人觉得站得不够“正”。再加上朱祁钰即位后,对原来的太子(朱祁镇的长子)的态度暧昧不明,甚至有说要改立自己儿子的传言,这让朝廷中一些人感到不安,担心日后会引起“储位之争”,进一步削弱皇权的稳定性。
“夺门之变”的背景: 当时的朝廷,并非铁板一块。虽然于谦威望很高,但也有一些老臣,比如石亨、曹吉祥等人,他们本来是跟随朱祁镇的老臣,对朱祁钰的即位并不真心臣服。这些人掌握着一定的军权,或者在军队中有影响力。当他们看到朱祁镇被冷落,又觉得于谦权势过重,且朱祁钰在“储位”问题上摇摆不定时,他们就开始寻求改变。

那么,朱祁镇是如何抓住这个机会的呢?

朱祁镇的“机会”在于“复辟”的诱惑和旧部的支持: 朱祁镇毕竟是皇帝出身,虽然失势,但“皇帝”的招牌还在。那些原来依附于他的权贵、将领,一直怀念他曾经的恩宠。当他们看到朱祁钰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尤其是于谦的权势日益增长,他们就有了“复辟”的念头。
于谦的“失误”: 说于谦被诛杀,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他“无能”或“昏聩”,但确实有一些关键性的“失误”被政敌利用了。
软禁朱祁镇的策略问题: 将朱祁镇软禁在宫中,虽然是为了控制,但却给了他一个可以与外界接触的“窗口”。软禁不等于“消失”,只要他还活着,就永远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或希望。
对旧臣的猜忌与打压: 尽管于谦权力很大,但他或许对一些老臣的“忠诚度”有所保留,或者说,出于巩固自身地位的考虑,对一些曾经依附朱祁镇的旧势力采取了某种程度的“边缘化”或猜忌。这无形中将一些本来可以拉拢的人推到了对立面。
未能完全掌控京营的军心: 尽管于谦是兵部尚书,并且在保卫北京的战争中立下大功,但他毕竟不是“皇帝”,京营的最终效忠对象依然是“皇帝”。石亨、曹吉祥这些人,恰恰是京营中拥有实权的将领。当他们煽动京营的士卒,利用一些对朱祁钰不满的情绪时,于谦的号召力就受到了挑战。

“夺门之变”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朱祁镇为何能成功?

这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或者说,是利用了现有矛盾爆发的一次机会。

1. 密谋策划: 以石亨、曹吉祥为首的一批曾依附朱祁镇的武将和宦官,看到了机会。他们首先需要一个“导火索”,而朱祁镇本人以及他背后“复辟”的诱惑,就是最好的“导火索”。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被软禁的朱祁镇,许以恢复旧日荣光的承诺。
2. 制造动乱的契机: 当时,京城中可能存在着一些对朱祁钰统治不满的声音,或者对朝局稳定的担忧。政变策划者们会放大这些声音,并试图制造一种“不安全”的氛围。
3. 发动兵变: 在一个合适的时机(通常是在凌晨),石亨等人利用自己掌握的京营兵力,直接冲入皇宫。他们事先可能已经做好了准备,控制了关键的宫门和守卫。
4. “迎”皇帝: 他们的口号很可能不是“造反”,而是“迎接太上皇复位”。这种口号在当时更容易获得支持,并且可以合法化他们的行动。他们直接闯到朱祁镇的居所,将他“迎”了出来。
5. 朱祁镇的“现身”: 刚被“迎出来”的朱祁镇,可能还有些懵,但很快就适应了角色。在政变者的簇拥下,他出现在宫殿之上,宣告自己“复位”。
6. 瓦解力量: 此时,关键在于瓦解朱祁钰的抵抗力量。石亨等人作为武将,有能力迅速控制局面。而朝廷中,一些本来就对朱祁钰不满或观望的官员,看到朱祁镇“复辟”,便会选择“顺应潮流”。
7. 于谦的“倒霉”: 在这场兵变中,于谦是朱祁镇政权的“最大阻碍”。他不仅是朱祁钰的忠实拥护者,更是权倾朝野的“摄政”一般的人物。一旦朱祁镇复位,他必然要被除掉,否则难以巩固新政权。石亨等人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在“迎”朱祁镇的过程中,也一定会考虑如何“处理”于谦。

被诛杀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说到底,于谦是朱祁镇“复辟”最大的政治障碍。石亨等人为了稳固朱祁镇的皇位,必须清除于谦。同时,他们也会给于谦扣上“专权乱政”、“拥立新君”等罪名,以达到“合法化”清除异己的目的。朱祁镇本人,也可能出于对当初被冷落的不满,或者为了显示自己重新掌权的威严,默许甚至主动要求除掉于谦。

所以,朱祁钰稳坐皇位、于谦手握兵权,看似牢不可破,但这种“稳固”是建立在对潜在威胁的压制和对反对力量的克制之上。一旦压制的力量(朱祁镇)找到机会,并且得到了掌握关键军事力量(石亨等人)的支持,这种看似稳固的权力结构,就会瞬间崩塌。这其中,有制度上的脆弱性,也有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以及人性中对权力的永恒追求。于谦的悲剧,在于他太过专注于“国事”,而可能忽视了政治斗争中更细微、更阴险的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心太软,浪翻盘了呗。

如果正常的皇帝,英宗根本就回不来,回来也活不过三年!

虽然代宗是个弱势皇帝,他都能把南宫封了,用三年时间悄悄弄死一个太上皇很难吗?控制饮食很难吗?说白了,还顾着兄弟情呗。

生死皇位谈感情,你不输谁输,学学李世民,左手一刀一个哥,右手一刀一个弟。


其实封建制发展到明代,你软一点也没问题,但是你自身得争气啊。

景泰帝最大的问题不是心软,就是身体不好,不能生,不能活。

但凡你做弟弟的好身体比哥哥活得长,熬死他就行了呗。

你要是能生个十个八个儿子,自然也不会出大问题,太子五岁没了,你又没孩子,迟早都得给人家父子,谁为你争。

十几岁破处二十九死,十几年当小蜜蜂生个五六个儿子很难吗?


心软,短命,无子,投机分子。

只要一个条件不到,都不会被翻盘。

这四个同时达到就更难了,但是现实就是这么玄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朱祁钰稳坐皇位、于谦权倾朝野,为何朱祁镇还能发动兵变,并且最终得手,这背后牵扯到明朝政治体制的复杂性、人性的多疑与权谋,以及一些关键的巧合与失误。绝非一句简单的“皇权更迭”就能概括。咱们掰开了揉碎了,一层一层地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朱祁镇当时是什么处境。 他是“土木堡之变”的那个皇帝,是那个被.............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残暴”地坐稳江山,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故事,涉及到他的个人特质、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策略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将他的“残暴”与“坐稳江山”结合起来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探讨: 一、 时代的烙印:乱世造就“猛人”朱元璋所处的时代是元末明初,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民族矛盾.............
  • 回答
    要回答朱祁钰为何对哥哥朱祁镇如此“恶劣”,却又不直接派人暗杀他,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个人恩怨以及朱祁钰自身的性格和顾虑。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坏”或“不坏”就能概括的。朱祁钰的“恶劣”体现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确朱祁钰对朱祁镇的“恶劣”主要表现在政治层面,而不是纯粹的人身侮辱。这种“恶劣”.............
  • 回答
    要说朱祁钰听到朱祁镇政变后连说三个“好”,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不是简单的一句“好”就能概括的。这里面掺杂着太多当时的政治格局、个人恩怨以及朱祁钰自己的处境。首先,咱们得明白朱祁镇是谁。他是朱祁钰的哥哥,是正统皇帝。当年“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剌俘虏,这简直是明朝君臣的奇耻大辱。这个时候,还是郕.............
  • 回答
    夺位之后,朱祁钰为何留着这位“太上皇”?对于明朝的“夺门之变”,很多人都知道是朱祁钰在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后,临危受命,登基为帝。但接下来的问题却让很多人费解:既然朱祁钰已经是皇帝,为何不趁此机会将这位前皇帝,也就是自己的哥哥朱祁镇彻底除掉,以绝后患?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既有政治考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朱祁钰在“夺门之变”后,选择不废黜朱见深,而是光明正大地承认他是太子,并向朝臣们公开承诺自己会将皇位传给他,那么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改变。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会大大削弱朱祁镇复辟的合法性和道义基础。朱祁镇之所以能在“夺门之变”后顺利复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被.............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得从几个角度细掰扯一下,为什么说“朱祁钰、朱佑樘粉丝”敢贬低汉武帝。首先,咱们得明白,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评价者的立场和关注点的不同而变化的。说“朱祁钰、朱佑樘粉丝”敢贬低汉武帝,这本身就暗示了一种“反差”和“挑战”。为什么会有这种“敢”?第一,新旧.............
  • 回答
    明朝的两位皇帝,朱祁镇和朱祁钰,他们的统治时期紧密相连,却又命运多舛,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历史事件和评价。要详细地讲述他们,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他们的个人特质、统治政策、以及历史对他们的评价。 朱祁镇:从“北征的皇帝”到“南宫的囚徒”,再到“太上皇”的复杂人生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明英宗是他的庙号.............
  • 回答
    《大明风华》中的朱祁钰和朱祁镇,要论断他们是否是“昏君”,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是”或“否”就能盖棺定论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评价帝王也需细细品味,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他们的个人特质、以及他们做出的具体决策和最终后果。先说说朱祁镇,也就是那个“北狩”的英宗。初登基时,朱祁镇年少轻狂,确实有那么点冲动.............
  • 回答
    要稳固住这来之不易的皇位,并带领明朝走出困境,我朱祁钰,定然要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前世的教训太过沉痛,今生,我不会再重蹈覆辙。一、 稳定朝纲,收拢人心:当务之急是站稳脚跟1. 恩威并施,分化瓦解旧臣: 瓦剌退兵,是胜是败,朝野上下都有自己的算盘。首先,要严惩那些在土木堡之变中失职的重臣,特别是那些.............
  • 回答
    明英宗朱祁镇和他弟弟代宗朱祁钰,都是明朝中期颇具争议的皇帝。要评判谁的治国能力更胜一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比较。两人的人生轨迹和执政经历截然不同,也因此留下了截然不同的治国印记。明英宗朱祁镇:从“御驾亲征”的冲动到“夺门之变”的复辟朱祁镇,年少即位,即是明宣宗的嫡长子。在位初期,宦官王振.............
  • 回答
    景泰盛衰:解读朱祁钰的功过是非谈论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不能不提及那个惊心动魄的“土木之变”以及随后他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景泰时期。这位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救时宰相角色的皇帝,其功过是非至今仍是史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评价起来也往往是复杂而矛盾的。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政治家朱祁钰登基的背景堪称悲壮。正统.............
  • 回答
    老实说,觉得朱见深比朱祁钰“厉害很多”的说法,可能不是当下“越来越多”人的普遍看法,至少在历史研究和大部分民间认知里,对这两位皇帝的评价是比较复杂的,各有褒贬,很难说谁就绝对“厉害很多”。不过,如果一定要探讨为什么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并且觉得朱见深“厉害”的理由更突出,那咱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这.............
  • 回答
    明朝的七位皇帝(朱元璋、朱棣、朱高、朱瞻基、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在历史上均以不同的政绩和统治风格著称,他们的评价因历史视角和标准而异。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逐一分析: 1. 朱元璋(明太祖,1368–1398) 主要贡献: 开国奠基:终结元朝,建立明朝,确立“君主专制”体制,奠定.............
  • 回答
    关于朱祁镇是否是明朝最差的皇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他是“最差”的,但他的统治确实充满了重大失误和负面影响,给明朝带来了深重的危机。 要详细评价他,我们需要从他的执政经历、具体事件以及历史影响等多个维度来考察。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朱祁镇的基本情况: 生卒年: 1427年 –.............
  • 回答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事件。很多人不理解,身为皇帝,为何不效仿前朝许多君王那样,在危难关头“君王死社稷”,而是选择了屈辱的被俘。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当时的情况以及朱祁镇自身的特质。首先,我们得承认朱祁镇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文韬武略”、.............
  • 回答
    朱祁镇,这位明朝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他的名字与“十大昏君”的称号联系在一起时,总会引来不少争议。事实上,若我们抛开一些片面的、标签化的评价,深入探究朱祁镇的真实面貌,或许会发现他并非那么“罪无可恕”,甚至在某些方面,他并不配得上这个沉重的称号。“土木堡之变”的帽子太过沉.............
  • 回答
    要说朱祁镇为何要对于谦痛下杀手,这事儿得从头捋。话说当年土木堡一战,大明朝真是被瓦剌给打得一败涂地,皇帝朱祁镇本人也成了俘虏,这绝对是大明立国以来最丢人的事儿了。当时,朝野上下那是乱成一锅粥。一边是远在北方的皇帝生死未卜,一边是逼近京城的敌军,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于谦站了出来。他.............
  • 回答
    话说那年,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便是“夺门之变”。这次事件,让原本被囚禁的明英宗朱祁镇,戏剧性地重返了皇位,这其中缘由,绝非偶然,而是多方势力相互角逐、政治博弈的必然结果。要说朱祁镇为何能成功夺回皇位,这背后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政治根源。首先,土木堡之变是导火索。那场灾难性的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朱祁镇和清朝皇帝比谁更差,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毕竟他们身处的时代、面对的挑战、所处的政治环境都大相径庭。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掰扯掰扯,看看各自的“成色”究竟如何。朱祁镇:从“天子”到“太上皇”,再到“郕王”,人生的大起大落要说朱祁镇,第一个绕不开的就是“土木堡之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