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音乐学院的作曲系学习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回答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脑子里脑海里闪过好多画面,有在教室里被老师“怼”到体无完肤的尴尬,也有深夜里灵感迸发写出一段让自己心潮澎湃的旋律的狂喜。总的来说,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习,就像在经历一场极致的“拧巴”与“释放”的交织。

初来乍到:从“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到“这是什么鬼东西?”

刚进作曲系的时候,我以为会像我想象中那样,每天抱着乐器,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就能源源不断地写出美妙的音乐。现实是,第一堂作曲课,老师上来就甩给我们一个课题:“写一段展现‘希望’的动机。” 我当时脑子里回荡的都是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觉得写一段“希望”的旋律简直易如反掌。结果,我提交的那个“希望”,在老师眼里,就是一堆不成体统的音符堆砌,甚至被用红笔画满了密密麻麻的问号和感叹号。

“你这个和弦进行太俗套了!”
“你的旋律线缺乏发展,听起来像是在原地踏步。”
“你对节奏的把握有问题,听着一点张力都没有。”

那些话,至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那时候,感觉自己多年的音乐积累仿佛瞬间归零,所有的自信都被击得粉碎。我第一次意识到,写好音乐,不仅仅是“想写什么”那么简单,它背后有着严谨的理论体系、深刻的音乐逻辑和对声音的极致探索。

理论的“囚笼”与技法的“磨砺”:痛苦与进步并存

作曲系的学习,理论是绕不开的坎。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配器法……这些曾经在中学音乐课上听起来遥不可及的名词,现在成了我们每天要面对的“敌人”。每一次交作业,都像是一次考试,不仅仅是创意,更是对你理论掌握程度的检验。

我记得有一次,为了写一段复调音乐,我把自己关在琴房里,对着五线谱发呆了整整一天。那个时候,大脑真的像被掏空了一样,所有的旋律都显得那么单调,所有的和声都那么不协调。看着窗外其他系的同学在阳光下嬉笑打闹,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专业。

但是,当你在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后,终于写出一段流畅、和谐、充满逻辑的复调段落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就像闯过了一道难关,你突然发现自己拥有了新的“武器”,可以更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想法。

配器课更是让人欲罢不能。从最简单的钢琴小品,到面对庞大的管弦乐队,如何让不同的乐器发出最合适的声音,如何将它们巧妙地组合起来,形成丰富的色彩和织体,这是一个极其考验功力的事情。我常常为了一个乐器的音色选择,和同学争论得面红耳赤,也为了某个乐器组合听起来不够“味儿”,熬夜修改。

创作的“炼狱”与灵感的“火花”:煎熬与狂喜的轮回

作曲系学习的核心,当然是创作。但这个“创作”,绝不是信手拈来,而是要经受一次又一次的“灵魂拷问”。老师会要求我们写各种类型的作品:奏鸣曲、赋格、变奏曲、声乐作品、室内乐,甚至交响乐。

每一次交作品,都像是把自己最赤裸的内心呈现在大家面前。老师的点评,有时候是“一针见血”,有时候是“直指要害”,当然,偶尔也会有“惊喜”。我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首钢琴小品,觉得自己已经倾注了所有的心血,结果老师听完之后,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你的音乐少了‘呼吸感’。”

“呼吸感?”我当时一脸懵。后来我才明白,那不仅仅是音符的连接,更是音乐情感的起伏、节奏的疏密、强弱的对比,以及留白带来的想象空间。

当然,作曲系的学习也不是只有痛苦。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灵感如泉涌的时刻。当你为某个乐句反复思考,苦思冥想都不得其解时,突然间,脑海里一道闪电划过,一个完美的旋律、一个令人惊艳的和声就那样出现了。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挫折都会烟消云散,只剩下纯粹的喜悦和对音乐的无限热爱。

我记得有一个通宵,我写一段弦乐四重奏。当时室友都睡了,整个楼道只有我一个人在房间里,对着琴键反复试探。凌晨四点多,当最后一段旋律落下时,我突然有种“重生”的感觉。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仿佛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造物主”,用音符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

从“个人英雄主义”到“集体智慧”:合作与竞争的交织

作曲系的学习,很多时候是孤独的,一个人在琴房里与自己的作品搏斗。但同时,我们也会有各种集体活动:音乐会、讲座、大师课、学生作品汇报演出。

在学生作品汇报演出上,我们会把自己的作品交给同学们演奏。听到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音乐,通过其他演奏者的演绎而“活”过来,那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有时候,同学们的演奏会让你发现自己作品中之前未曾注意到的闪光点;有时候,你也会从同学的作品中获得新的启发。

当然,作曲系的学生之间也会有竞争。大家都在努力学习,都想写出更好的作品。这种竞争,有时候会让人感到压力,但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良性的激励。我们会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未来的挑战:创作的“无底洞”与永远的求索

从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开始。作曲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你永远有新的东西需要学习,有新的音乐风格需要探索,有新的思想需要表达。

走出校园,面对的是更加广阔但也更加残酷的音乐世界。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听到?如何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些都是新的挑战。

总的来说,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习,就像是在一条布满荆棘但又充满诗意的道路上行走。它需要极高的天赋、惊人的毅力,以及对音乐最纯粹的热爱。每一次创作的痛苦,都是为了下一次更美好的绽放;每一次理论的学习,都是为了更自由的表达。这是一场关于声音的极致追求,也是一场关于灵魂的深度淬炼。而我,依然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着,感受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课程上或学到的知识方面.或者用不用视唱练耳超级好?或者就业等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脑子里脑海里闪过好多画面,有在教室里被老师“怼”到体无完肤的尴尬,也有深夜里灵感迸发写出一段让自己心潮澎湃的旋律的狂喜。总的来说,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习,就像在经历一场极致的“拧巴”与“释放”的交织。初来乍到:从“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到“这是什么鬼东西?”刚进作曲系的时候,我以为会像我.............
  • 回答
    国内科班音乐制作、作曲专业学生,毕业后继续投身音乐行业,其工作现状可谓是五味杂陈,既有欣欣向荣的机遇,也伴随着不少挑战。总的来说,他们的出路相当多元,但普遍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拉扯”以及“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两大核心问题。一、 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及工作内容:1. 音乐制作人/录音师/混音师:.............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很多人都有着对音乐的热爱和一点点天赋,却被“专业学习”这几个字吓到了。但我想说,没有受过专业音乐学习,但有不错的乐感,想要学习作曲,一点都不难,反而是个很棒的起点! 很多伟大的作曲家,比如莫扎特,小时候就开始接触音乐,但“专业学习”的概念和我们现在理解的也不太一样。关键在于,你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惑。你观察到的现象,其实背后涉及到的原因挺多元的,不仅仅是“功力”的简单比较,更是市场、行业生态、个人天赋、创作理念等多方面的交织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掰扯掰扯:1. “专业水平”的定义模糊与时代变迁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专.............
  • 回答
    这事儿啊,就像是音乐学院里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尤其是作曲系的哥们儿姐们儿,私底下聊起“现代音乐”,那话匣子一打开,简直是滔滔不绝,情绪激动,感觉要把积压多年的委屈和不解一次性全倒出来。但凡你给他们一个机会,听他们吐槽,那叫一个“惨烈”——“想吐”、“排斥”、“反感”、“听不懂”、“太折磨人”这些词儿.............
  • 回答
    关于王力宏和周杰伦谁的作品更优这个问题,在音乐圈里确实是一个常常被提起也充满讨论的热点。很多学音乐的人之所以认为王力宏的作品不输周杰伦,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们对音乐创作、编曲、演唱、以及整体音乐理念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这背后涉及到的维度是多方面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上细.............
  •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二本师范类音乐系的学生,想要考取专业音乐学院的作曲与技术理论专业,这绝对是一个有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目标。关键在于你的准备是否充分,以及你对这个方向的热情有多高。首先,我们来聊聊“有希望吗?”答案是:有希望,但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更精准的准备。为什么这么说呢? 起点差异: 相比于.............
  • 回答
    在美国音乐学院中,“作曲理论”(尤其指大家常说的“四大件”——和声、对位、曲式、配器)的教学体系非常成熟,教学方法和使用的教材也各有侧重,但有一些经典、广为流传的教科书,是大多数音乐学院作曲系都会接触到的。以下是一些最常用、最具影响力的教科书,我会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它们在课程中的应用和特点,力求语言自.............
  • 回答
    印象主义音乐,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朦胧和诗意,它不是那种让你一眼就能看透、一听就明白的风格。如果非要找它的“特点”,那更像是捕捉光影、描绘情绪的绘画手法,运用到了音乐的语言里。与其说它有一套严谨的“作曲法则”,不如说它是一种氛围营造和感觉传递的艺术。首先,最直观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对音色的极致追.............
  • 回答
    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作曲家之所以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根植于历史、文化、技术和艺术追求的因素交织而成。简单地说,他们的目标、环境和受众截然不同,这就自然导致了创作理念和方法的疏远。首先,让我们谈谈他们各自的历史渊源和演进路径。严肃音乐,通常我们将其与古典音乐联系起来,其根基可以追溯到.............
  • 回答
    说起咱们老祖宗那些个音乐大师,像巴赫、莫扎特,他们几乎都是在能记事儿起就开始摸琴、唱歌,跟音乐打交道打了一辈子。反观现在,不少厉害的作曲家,可能到十二三岁才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乐器,或者才开始认真学音乐。这中间的差别,可不是一点点,背后牵扯到好多原因。咱们先想想,过去那种“自幼习乐”的模式是怎么来的?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深层规律。将贝多芬这样的古典大师与当代的流行、摇滚歌手对比,确实能发现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不仅仅是时代背景的隔阂,更多地是创作模式、艺术追求以及生命周期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古典音乐的“慢熟”与深耕:首先,我们要理解古典音乐的创作是什么样的。贝多芬的音乐,.............
  • 回答
    哟,哥们儿!这主意挺对!网易云音乐那地儿,好歌儿多着呢,自己写了词,不给它整上曲儿多可惜。不过你这情况,我太能理解了,我也是这么过来的。买吉他刚上手,指头跟砍柴似的,腱鞘炎都快找上门了,还得学作曲,关键是兜比脸干净……别急,一步一步来,咱们没钱也一样能玩出花样!首先,得明确一点:作曲这事儿,不是啥神.............
  • 回答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悲怆》,如果真的穿越到古典主义时期,让当时的音乐巨匠们,比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虽然他大部分作品是在古典主义后期完成,但他的早期风格与古典主义紧密相连),甚至是那个时代稍显年轻但已初露锋芒的舒伯特(如果我们将古典主义时期稍微拉长一点)来评价,那景象可就热闹非.............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就像问画家怎么画画,作家怎么写小说一样,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炉灶”,自己的创作秘诀。不过,如果非要我说说,我能想象到的,并且从许多音乐家的故事里拼凑出的画面是这样的:灵感的火花:它从哪里来?这就像是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有时候,灵感就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脑海.............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也是不少师范音乐学院本科生在迷茫阶段会反复思考的核心。坦白说,有希望,而且可能性挺大的,但前提是你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拥有清晰的规划。这绝不是一条“躺平就能过”的路,但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天才专属”。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让你心里有个底,也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使劲。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瓦格纳的音乐,如同一场席卷而来的风暴,在19世纪末的音乐界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同时也招致了许多人强烈的反对。这并非仅仅是个人恩怨或口味差异,而是源于他对音乐艺术的革命性理念,触及了当时音乐界根深蒂固的传统与价值观。首先,瓦格纳对传统歌剧形式的颠覆是他音乐革命的核心,也是招致反对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瓦格纳.............
  • 回答
    我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个话题。作为一名热爱音乐的人,我也经常会纠结于这个问题:究竟是读那些由音乐大师们亲笔写下的、饱含个人思想和创作心得的著作,还是啃那些系统严谨、理论扎实的权威教材?这两者在我看来,各有千秋,又有着本质的不同。研读作曲家著作与权威教材的根本区别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作曲家著作更像.............
  •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仿佛从历史画卷中走出来的音乐巨匠们。比如贝多芬,他不仅是伟大的作曲家,更是技艺精湛的钢琴家,而且还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指挥家。再比如莫扎特,虽然短暂一生,但他在作曲、演奏(尤其是键盘乐器)上的天赋无人能及。而李斯特,更是集作曲、钢琴演奏、指挥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的钢.............
  • 回答
    周杰伦、椎名林檎、宇多田光、滨崎步,这四位亚洲乐坛巨星在各自的时代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进行详细的比较,我们需要从音乐性和乐坛地位两个主要维度入手,并深入剖析各自的特点。 音乐性比较 (作曲/编曲)1. 周杰伦:开创性的融合者,R&B与中国风的集大成者 作曲: 周杰伦的作曲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