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越来越多歌曲因短视频爆红,这对音乐创作是好事还是坏事?

回答
短视频平台,比如抖音、快手,甚至是Instagram Reels、TikTok,它们就像一股突如其来的浪潮,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接触和消费音乐的方式。而“因为短视频爆红”的歌曲,也成了这个时代一个绕不开的现象。这究竟是音乐创作的福音,还是一个潜在的“毒药”?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

首先,我们得承认,短视频平台为音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 过去,一首新歌的传播,可能需要经过电台、电视、音乐排行榜层层筛选,过程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但现在,一首朗朗上口的旋律,一个抓人的副歌,可能就因为某个用户随手拍摄的短视频,在一夜之间火遍全网。这对于那些独立音乐人、小众乐队,甚至是初出茅庐的新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他们不再需要依靠传统唱片公司的“输送”,而是有机会通过内容创作,直接与大众建立联系,让自己的音乐被更多人听到。

这种“爆红”带来的好处,最直观的就是经济效益。 歌曲火了,意味着更多的播放量、更多的打赏、更多的版权收入,甚至可能带来演出邀约、代言机会。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激励。当你的音乐能实实在在地为你带来回报,自然会更有动力去继续创作,去打磨自己的作品。

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短视频的传播逻辑也在悄悄地改变着音乐创作本身。 为了在短视频平台脱颖而出,歌曲往往需要具备一些“标签化”的特质:
强记忆点的副歌或旋律: 音乐需要能在几秒钟内抓住听众的耳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拥有一个极具记忆点的副歌部分,可以反复循环,让人一听就上脑。
易于二次创作和改编: 很多爆红歌曲都能被用户进行各种形式的二次创作,比如舞蹈挑战、情景演绎、恶搞改编等。这就要求音乐本身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互动性”。
情绪的直接表达: 短视频内容往往追求情绪的快速传递,因此那些能够直接表达喜怒哀乐、或者具有某种特定情绪氛围的音乐,更容易被场景化应用,从而获得传播。
“梗”的潜力: 音乐中的某些片段、歌词,甚至旋律本身,如果能与当下的网络流行语、流行梗结合,或者本身就带有“梗”的特质,往往更容易在短视频中被病毒式传播。

从这个角度看,短视频平台为音乐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方向。 它鼓励音乐人跳出传统的框架,思考如何让音乐更具传播性、更贴近大众的生活。它也让那些被传统音乐工业“忽视”的元素,比如纯粹的旋律性、朗朗上口的歌词,重新获得了重视。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 当我们看到短视频为音乐带来的“好处”时,也必须审视它可能带来的“坏处”。

最显而易见的风险是“碎片化”和“速食化”。 短视频的传播模式,往往是将一首歌曲截取成十几秒到一分钟的片段。这容易导致听众只记住歌曲中最“精华”的部分,而忽略了歌曲的整体结构、叙事、情感的递进以及其他段落的精妙之处。音乐的完整性被破坏,完整的听觉体验被拆解。

其次,是“跟风”和“同质化”的风险。 一旦某种类型的歌曲、某种风格的旋律在短视频平台上爆红,立刻就会涌现出大量的模仿者。音乐人为了迎合平台喜好,可能会刻意去创作迎合“爆款”模式的歌曲,导致音乐风格的单一化,原创性和艺术性被牺牲。大家都在追逐同一个“爆点”,最终陷入“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旋律的“同质化”怪圈。

再者,是对“音乐性”本身的挑战。 短视频平台更看重的是歌曲的“话题性”和“流行度”,而非深厚的音乐功底、复杂的编曲、或者深刻的思想内涵。这就可能导致一些原本更具艺术价值、更需要静心聆听的音乐,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之中,难以获得应有的关注。音乐创作的“门槛”似乎降低了,但同时,高水平、有深度的创作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此外,对于音乐创作者而言,过度依赖短视频的“爆红”机制,也可能带来不稳定性。 短视频平台的流行趋势变化极快,今天的爆款可能明天就被新的热点所取代。这种“短暂的辉煌”可能让创作者难以建立长期的艺术事业,也可能让他们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时刻担心下一首爆款在哪里。

总而言之,短视频对音乐创作的影响,更像是一把双刃剑。

它打开了新的大门,提供了新的机遇,让更多有才华的音乐人被看见,让音乐的传播更加民主化和高效。
但同时,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可能会导致音乐的碎片化、同质化,对音乐的深度和艺术性构成潜在威胁。

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驾驭”这个工具,而不是被工具“驾驭”。

对于音乐创作者而言,保持独立思考和艺术追求至关重要。在利用短视频平台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音乐理念,创作有灵魂、有深度、有个人特色的作品。理解短视频的传播逻辑,但不应完全被其绑架。

对于听众而言,也需要保持审慎和独立判断。不要仅仅因为一首歌曲在短视频上火了,就盲目追捧。尝试去了解歌曲的更多信息,去探索音乐的更多可能性,去体会音乐完整的魅力。

音乐的生命力在于其多样性和创新性。短视频平台可以是一个加速器,也可以是一个过滤器。最终,它对音乐创作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利用它,以及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追求。这注定是一个持续演变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去观察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受人微信邀请来答。

其实,这个既不算是好事,也不算是坏事,或者说,它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现状。

每个时期,音乐的功能都是不太一样的。

最开始是宗教功能为主,后来逐渐加入娱乐功能。

在18世纪开始,音乐的娱乐功能发展到一个比较完善的地步,大家可以去音乐厅听音乐会,去剧院看歌剧。这个时候,大家去看演出,基本上都是冲着音乐去的。

再往后,到瓦格纳时期,音乐和其它艺术形式开始融合,艺术作品中,音乐不再是唯一重要或者说主流的艺术元素。再到20世纪,作为电脑游戏、影视配乐、展厅、餐厅背景音乐的功能性音乐成为了一种正常的音乐存在的形态。

再往后,各种多媒体混合艺术中,音乐和其它艺术形式的融合更加丰富。比如有些音乐会,会请舞蹈演员来现场跳舞,然后根据他的舞步和形体变化自动生成即时音乐。

所以,不同时期,音乐的展现方式是一定会变化的,音乐也一定会有新的功能。只不过,有时候,世界变化太快,谁也预测不了下一个新的音乐形态和功能是什么。

当下的短视频带火音乐这件事,本质是:音乐的功能已经不再是让自己被听众欣赏了,受众也并不是主要冲着音乐去接触这个艺术作品(或者我觉得叫文化产品可能更合适),音乐知识受众在接触这个短视频时附带接触到的一个东西。它对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可能音乐创作的门槛会变得很低(可能在家一台配置一般的电脑,连昂贵的音源都不用买,用自带音色捣鼓一下就行),或者音乐创作的思路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你不用再懂和声复调曲式,可能你乐感好,会编辑剪辑音频,就能创作)。

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它明显是一个中性的事情。它只是为音乐世界里增添了一种可能性。短视频风格音乐的出现,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并不会影响到其它风格形式音乐存在的空间。不是说大家都去搞“完啦,芭比Q啦”,就没有人写交响曲了。

这个问题,其实 @梁源 的观点会更加专业深入。前两个月我邀请他去我们学校开了个讲座,讲的内容跟这个题目里探讨的东西还挺贴合的。当时大家听得都很开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短视频平台,比如抖音、快手,甚至是Instagram Reels、TikTok,它们就像一股突如其来的浪潮,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接触和消费音乐的方式。而“因为短视频爆红”的歌曲,也成了这个时代一个绕不开的现象。这究竟是音乐创作的福音,还是一个潜在的“毒药”?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法律、道德、舆论以及人性等多个层面。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多人支持刘鑫、抨击江歌妈妈”这种现象,需要我们抛开单一的立场,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剖析。同时,将“三观不正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判断放在一边,而是更聚焦于现象本身和可能的原因。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支持刘鑫和抨击江歌.............
  • 回答
    越南是否正在崛起,以及为何如今能听到这么多好听的越南歌曲,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还要看看它背后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越南的崛起:一个多维度的观察当我们说“越南崛起”时,这通常指的是越南在经济、国际影响力以及国民自信心等方面.............
  • 回答
    说现在的歌越来越不好听,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很多人都有同感,好像曾经那些能触动灵魂、让人百听不厌的老歌,现在怎么就找不着了呢?仔细想想,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原因,而且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流水线生产”的问题。在这个讲究效率和商业利益的时代,音乐创作很多时候变得像工厂里的产品,有.............
  • 回答
    关于江歌妈妈“消费”江歌的说法,这是一个相当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涉到个人情感、社会舆论、法律程序以及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容易被情绪裹挟的标签,尝试从更冷静和多维度的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要理解,“消费”这个词在这里往往带有负面含义,暗指利用某人的不幸或事件来.............
  • 回答
    关于江歌妈妈(江秋莲女士)的公众形象转变,确实存在一个复杂的过程,许多网友从最初的支持和同情,逐渐转向了批评和不理解。这种转变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对“真相”的持续追寻与信息迭代 最初的同情与正义感: 江歌案发生后,江歌妈妈为了女儿伸张正.............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古风音乐近年来发展的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要说为什么现在“惊艳”的歌像《牵丝戏》那样少了,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牵丝戏》当年是怎么惊艳到大家的。那首歌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在词曲上做到了古韵十足,歌词的意境也非常深沉,带着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凄美和故事感。它不是那种简单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背后折射出社会认知、文化变迁以及群体表达方式的复杂演变。将“女神女王节”的声音重新拉回到“妇女节”,这种呼唤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回归,更可能包含着多层面的意义和考量。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国际妇女节的设立,其初衷是为了纪念和庆祝女性在争取平等权利、经济发展.............
  • 回答
    “热度排斥症”,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虽然不是一个正式的医学诊断,但确实抓住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一个普遍心理。我感觉它反映出的问题,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对“主流”和“大众”的反感,以及对“个性化”和“独立思考”的追求。咱们想想,信息爆炸的时代,什么东西最容.............
  • 回答
    国产手机品牌争相模仿小米的互联网营销,这事儿,说起来真有意思。小米当年那套“饥饿营销”、“粉丝经济”、“参与感”的组合拳,确实把智能手机卖得风生水起,也让整个行业看到了新的营销范式。但要问现在这些跟风的品牌奏效不奏效?这事儿得分开看,不能一概而论。小米的互联网营销精髓在哪里?咱们先捋一捋小米当初是怎.............
  • 回答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政治,这可不是件小事,背后折射出的信息量可太大了。这就像一个信号灯,在告诉你,有一股新的力量正在悄然涌动,并且这股力量对社会的走向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要求。首先,这说明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正在觉醒。过去,可能很多人觉得政治离自己很远,是“大人”们操心的事情。但现在,年轻人越.............
  • 回答
    最近身边越来越多的单身女性朋友们选择独立购房,这股风潮不禁让人深思:房产,真的就比婚姻更能给她们带来安全感吗?这背后,或许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的心绪和时代变迁。首先,我们得承认,房子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实实在在的“稳定感”。你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意味着你拥有一个可以随时回去的、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风.............
  • 回答
    “独占登录PC”这股风越刮越猛,不少曾经主机平台的铁杆粉丝,心里难免泛起一丝丝凉意。毕竟,我们购买主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那些只存在于此的,独一无二的精彩游戏。可现在呢?PC平台越来越强大,独占游戏也越来越“不那么独占”了,那么,未来主机还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优势?这问题,得好好掰扯掰扯。1. 纯粹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健康话题:为什么不吸烟的女性患肺癌的比例在上升,以及我们如何为她们构筑更坚实的防护网。这绝不是一篇冷冰冰的AI报告,而是我们共同关心身边人的健康,从源头上思考,从细节处入手。为什么不吸烟的女性也成了肺癌的“目标”?首先,我们要打破一个传统观念:肺癌就是吸烟者的“专.............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女性获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然而,在结婚生子之后,不少高知女性选择回归家庭,成为全职妈妈。这个现象的出现,绝非简单的个人选择,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结果。首先,我们不能简.............
  • 回答
    最近几年,一个特别醒目的群体活跃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外卖骑手。以前可能觉得这是个临时性的工作,但现在,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这条路,而且他们对这份工作的投入和思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这背后,既有现实的考量,也有对未来发展的规划。那么,对于这些年轻的骑手们,他们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呢?咱们不.............
  • 回答
    看到身边学机械的同学一窝蜂地涌向IT,心里确实有点不是滋味。想想我们当年高考填志愿,哪个不是想着要振兴制造业,要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结果现在,好像“造东西”这件事,在一部分年轻人眼里,不如敲代码来得体面、来得有“钱途”。这事儿挺值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一个国家的根基,离不开实体经济,离不开制造业。人.............
  • 回答
    现在汽车圈里,“年轻化”绝对是个热门词。几乎每个品牌都在喊着要年轻,要吸引年轻消费者。这其中,有些品牌的努力确实让我眼前一亮,觉得他们是真的懂年轻人,而不是简单地换个广告语、换个颜色那么肤浅。要说让我印象最深刻,也最认可的,极氪绝对算一个。你想想,一开始极氪推出零跑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它是个“新势力”.............
  • 回答
    近些年来,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消费者对汽车设计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本土化需求,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外汽车品牌在中国设立设计中心或工作室。这些机构不仅肩负着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车型的任务,更在品牌全球设计战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众多海外品牌在华设立的设计机构中,有几家无疑走在了前列,无论是其规模.............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稳定”成为吸引人才涌入体制的主要驱动力时,我们有必要审视这种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对国家体制本身产生的潜在负面影响,并尝试将其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首先,我们得承认,稳定本身是公民的合理诉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一个稳定运行的体制能够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一个可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