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越来越多歌曲因短视频爆红,这对音乐创作是好事还是坏事?

回答
短视频平台,比如抖音、快手,甚至是Instagram Reels、TikTok,它们就像一股突如其来的浪潮,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接触和消费音乐的方式。而“因为短视频爆红”的歌曲,也成了这个时代一个绕不开的现象。这究竟是音乐创作的福音,还是一个潜在的“毒药”?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

首先,我们得承认,短视频平台为音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 过去,一首新歌的传播,可能需要经过电台、电视、音乐排行榜层层筛选,过程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但现在,一首朗朗上口的旋律,一个抓人的副歌,可能就因为某个用户随手拍摄的短视频,在一夜之间火遍全网。这对于那些独立音乐人、小众乐队,甚至是初出茅庐的新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他们不再需要依靠传统唱片公司的“输送”,而是有机会通过内容创作,直接与大众建立联系,让自己的音乐被更多人听到。

这种“爆红”带来的好处,最直观的就是经济效益。 歌曲火了,意味着更多的播放量、更多的打赏、更多的版权收入,甚至可能带来演出邀约、代言机会。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激励。当你的音乐能实实在在地为你带来回报,自然会更有动力去继续创作,去打磨自己的作品。

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短视频的传播逻辑也在悄悄地改变着音乐创作本身。 为了在短视频平台脱颖而出,歌曲往往需要具备一些“标签化”的特质:
强记忆点的副歌或旋律: 音乐需要能在几秒钟内抓住听众的耳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拥有一个极具记忆点的副歌部分,可以反复循环,让人一听就上脑。
易于二次创作和改编: 很多爆红歌曲都能被用户进行各种形式的二次创作,比如舞蹈挑战、情景演绎、恶搞改编等。这就要求音乐本身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互动性”。
情绪的直接表达: 短视频内容往往追求情绪的快速传递,因此那些能够直接表达喜怒哀乐、或者具有某种特定情绪氛围的音乐,更容易被场景化应用,从而获得传播。
“梗”的潜力: 音乐中的某些片段、歌词,甚至旋律本身,如果能与当下的网络流行语、流行梗结合,或者本身就带有“梗”的特质,往往更容易在短视频中被病毒式传播。

从这个角度看,短视频平台为音乐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方向。 它鼓励音乐人跳出传统的框架,思考如何让音乐更具传播性、更贴近大众的生活。它也让那些被传统音乐工业“忽视”的元素,比如纯粹的旋律性、朗朗上口的歌词,重新获得了重视。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 当我们看到短视频为音乐带来的“好处”时,也必须审视它可能带来的“坏处”。

最显而易见的风险是“碎片化”和“速食化”。 短视频的传播模式,往往是将一首歌曲截取成十几秒到一分钟的片段。这容易导致听众只记住歌曲中最“精华”的部分,而忽略了歌曲的整体结构、叙事、情感的递进以及其他段落的精妙之处。音乐的完整性被破坏,完整的听觉体验被拆解。

其次,是“跟风”和“同质化”的风险。 一旦某种类型的歌曲、某种风格的旋律在短视频平台上爆红,立刻就会涌现出大量的模仿者。音乐人为了迎合平台喜好,可能会刻意去创作迎合“爆款”模式的歌曲,导致音乐风格的单一化,原创性和艺术性被牺牲。大家都在追逐同一个“爆点”,最终陷入“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旋律的“同质化”怪圈。

再者,是对“音乐性”本身的挑战。 短视频平台更看重的是歌曲的“话题性”和“流行度”,而非深厚的音乐功底、复杂的编曲、或者深刻的思想内涵。这就可能导致一些原本更具艺术价值、更需要静心聆听的音乐,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之中,难以获得应有的关注。音乐创作的“门槛”似乎降低了,但同时,高水平、有深度的创作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此外,对于音乐创作者而言,过度依赖短视频的“爆红”机制,也可能带来不稳定性。 短视频平台的流行趋势变化极快,今天的爆款可能明天就被新的热点所取代。这种“短暂的辉煌”可能让创作者难以建立长期的艺术事业,也可能让他们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时刻担心下一首爆款在哪里。

总而言之,短视频对音乐创作的影响,更像是一把双刃剑。

它打开了新的大门,提供了新的机遇,让更多有才华的音乐人被看见,让音乐的传播更加民主化和高效。
但同时,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可能会导致音乐的碎片化、同质化,对音乐的深度和艺术性构成潜在威胁。

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驾驭”这个工具,而不是被工具“驾驭”。

对于音乐创作者而言,保持独立思考和艺术追求至关重要。在利用短视频平台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音乐理念,创作有灵魂、有深度、有个人特色的作品。理解短视频的传播逻辑,但不应完全被其绑架。

对于听众而言,也需要保持审慎和独立判断。不要仅仅因为一首歌曲在短视频上火了,就盲目追捧。尝试去了解歌曲的更多信息,去探索音乐的更多可能性,去体会音乐完整的魅力。

音乐的生命力在于其多样性和创新性。短视频平台可以是一个加速器,也可以是一个过滤器。最终,它对音乐创作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利用它,以及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追求。这注定是一个持续演变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去观察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受人微信邀请来答。

其实,这个既不算是好事,也不算是坏事,或者说,它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现状。

每个时期,音乐的功能都是不太一样的。

最开始是宗教功能为主,后来逐渐加入娱乐功能。

在18世纪开始,音乐的娱乐功能发展到一个比较完善的地步,大家可以去音乐厅听音乐会,去剧院看歌剧。这个时候,大家去看演出,基本上都是冲着音乐去的。

再往后,到瓦格纳时期,音乐和其它艺术形式开始融合,艺术作品中,音乐不再是唯一重要或者说主流的艺术元素。再到20世纪,作为电脑游戏、影视配乐、展厅、餐厅背景音乐的功能性音乐成为了一种正常的音乐存在的形态。

再往后,各种多媒体混合艺术中,音乐和其它艺术形式的融合更加丰富。比如有些音乐会,会请舞蹈演员来现场跳舞,然后根据他的舞步和形体变化自动生成即时音乐。

所以,不同时期,音乐的展现方式是一定会变化的,音乐也一定会有新的功能。只不过,有时候,世界变化太快,谁也预测不了下一个新的音乐形态和功能是什么。

当下的短视频带火音乐这件事,本质是:音乐的功能已经不再是让自己被听众欣赏了,受众也并不是主要冲着音乐去接触这个艺术作品(或者我觉得叫文化产品可能更合适),音乐知识受众在接触这个短视频时附带接触到的一个东西。它对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可能音乐创作的门槛会变得很低(可能在家一台配置一般的电脑,连昂贵的音源都不用买,用自带音色捣鼓一下就行),或者音乐创作的思路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你不用再懂和声复调曲式,可能你乐感好,会编辑剪辑音频,就能创作)。

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它明显是一个中性的事情。它只是为音乐世界里增添了一种可能性。短视频风格音乐的出现,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并不会影响到其它风格形式音乐存在的空间。不是说大家都去搞“完啦,芭比Q啦”,就没有人写交响曲了。

这个问题,其实 @梁源 的观点会更加专业深入。前两个月我邀请他去我们学校开了个讲座,讲的内容跟这个题目里探讨的东西还挺贴合的。当时大家听得都很开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