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雍正到底是怎么登基的?

回答
雍正皇帝的登基过程,与其说是波澜壮阔的宫廷大戏,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的政治博弈。这背后,既有对皇位继承的多年布局,也有在关键时刻的果断行动,更有为了巩固权力而进行的政治清理。要说清楚雍正的登基,我们得从康熙末年开始梳理。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在他晚年,皇子争夺储君之位的问题愈发激烈,史称“九子夺嫡”。当时的康熙皇帝有多位成年皇子,都有各自的政治势力和支持者,他们为了争夺太子之位,采取了各种手段,包括拉拢朝臣、笼络八旗贵族,甚至互相攻击。

其中,呼声较高的有:

皇长子胤褆:性格勇猛,但有些鲁莽,曾被立为太子,但后来因骄纵而被废。
皇二子胤礽:康熙最疼爱的儿子,两次被立为太子,又两次被废,原因复杂,既有康熙对储君不严谨的失望,也有他被其他皇子攻击的因素。
皇三子胤祉:博学多才,治学严谨,但为人相对稳重,缺乏锐气。
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他性格沉稳,处事老练,在诸位皇子中相对低调,但却积极经营自己的势力,与朝中许多重臣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皇八子胤禩:能力出众,善于笼络人心,尤其受到八旗中的一些重要人物支持,是“九子夺嫡”中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与八阿哥胤禩关系密切,一同支持胤禩争夺储君。
皇十三子胤祥:与胤禛关系最为亲近,是胤禛最忠实的盟友和得力助手。
皇十四子胤禵:康熙晚年时非常宠信,军务方面颇有建树,尤其是在西北方面表现突出,因此也得到了相当多的支持。

康熙皇帝虽然厌倦了皇子们的争斗,但并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这种暧昧的态度,反而加剧了皇子们之间的竞争。胤禛之所以能在最终脱颖而出,并非偶然,而是他多年来在政治上的长袖善舞和深藏不露的结果。

胤禛在诸位皇子中,虽然不像八阿哥那样八面玲珑,也不像十四阿哥那样在军中有实权,但他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1. 对康熙的孝顺和体贴:在康熙生病期间,胤禛表现得极为孝顺和体贴,细心照料,这给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与朝臣的良好关系:胤禛深知权力来自朝堂,他积极与年羹尧、隆科多、马齐等一批重要的朝廷大员建立联系,获得了他们的支持。这些官员在八旗和朝廷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 与十三阿哥胤祥的联盟: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是亲密无间的兄弟,胤祥能力出众,忠心耿耿,是胤禛最坚实的后盾。
4. “秘密立储”的有利条件:康熙晚年采纳了秘密立储制度,即皇帝生前秘密写下继承人的名字,放在一个匣子里,死后由顾命大臣取出。这种制度虽然避免了公开争储的混乱,但也为后来的权力转移留下了模糊的空间。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二十日,康熙皇帝病逝于畅春园。此时,关于他到底传位给了谁,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谜团。

当时,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是皇十四子胤禵,他驻守边疆,手握兵权,而且康熙晚年对他颇为器重。与此同时,皇八子胤禩及其集团的势力也相当强大,他们对皇位虎视眈眈。

然而,最终登基的却是皇四子胤禛。这里面有几个关键人物和事件:

隆科多:隆科多是康熙的宠臣,也是顾命大臣之一。他与胤禛关系密切。在康熙临终之际,据说是隆科多奉康熙遗诏,宣布传位给胤禛。关于这个遗诏的真实性,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有说法是胤禛在康熙死后,凭借隆科多的支持伪造了遗诏。但更普遍的说法是,康熙生前确实属意胤禛,只是在临终时,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是不想在临终时让其他皇子知道),才由隆科多执行了秘密立储的意愿。另一种可能是,康熙是口头传位给胤禛,而隆科多负责将此事公布于众并执行。
马齐:马齐是康熙时期的辅政大臣之一,也是八旗中的重要人物,他同样支持胤禛。
年羹尧:年羹尧当时在西北任职,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政变,但他的军事实力和对胤禛的忠诚,为胤禛后来稳定局势打下了基础。

在康熙驾崩的当天,隆科多作为步军统领,掌握着京城内外的军事力量。他迅速调集军队,控制了局面,并第一时间将康熙驾崩的消息和胤禛继位的消息传达给朝野。同时,胤禛也迅速采取行动,一方面封锁了康熙驾崩的消息,另一方面则将其他有竞争力的皇子控制起来,例如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等。

胤禛的登基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临危受命:在康熙临终之际,胤禛得到了关键的支持,并被宣布为继承人。
2. 果断行动:胤禛在康熙死后,立即采取了雷霆手段,控制了局面,消除了潜在的竞争者。
3. 合法性确立:通过隆科多等人的支持,以及利用秘密立储制度,胤禛为自己的继位确立了合法性。

登基之后,雍正皇帝并没有立刻放松下来,而是开始了他铁腕治国的生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他迅速对那些反对他或支持其他皇子的势力进行了清洗。

清算皇子:曾经对他构成威胁的兄弟,如胤禩、胤禟、胤禵等,都被严厉处置,有的被囚禁,有的被革爵,有的甚至被改名换姓,遭受了极大的痛苦。
打压朋党:雍正皇帝对朝堂上的派系斗争深恶痛绝,他着力打击了以八阿哥为首的党派势力,严惩了与他们勾结的官员。
重用亲信:他大力提拔了像年羹尧、隆科多、张廷玉等对他忠心耿耿的大臣,这些人成为他统治的核心力量。但即便如此,他对亲信的掌控也极度严密,一旦出现异心,照样不会姑息。

可以说,雍正的登基,既是对其政治智慧和手段的体现,也是他“以力取之”的必然结果。他没有康熙那种征服天下的传奇色彩,更多的是在复杂政治环境中,凭借其冷静、隐忍和决断,抓住机会,最终稳稳地坐上了皇位。这场“九子夺嫡”的权力游戏,以胤禛的胜利告终,也开启了他充满争议却又对清朝发展影响深远的统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压根没有什么九子夺嫡,自始至终都是两派人马在争夺政权

一派是太子党,代表着军方的利益;

一派是大阿哥党,代表文官的利益;

自古以来,但凡头脑正常的皇帝,都明白“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这个道理。,只要你没把军队抓到手上,无论皇帝给了你多大权力,多大的荣誉,继承人都不会是你。

一个皇子如何抓住军权呢,靠战功吗?

很难,在清朝尤其的难。

明朝的绝大部分军职和清朝八旗几乎全部的军职都是靠世袭产生的;比如明代的戚继光、李成梁,清朝的惠兆,福康安都是靠荫庇世袭入仕的。这就决定了军队是个极其封闭稳定的系统,想要在短时间内靠功绩,理想,利益让军人在夺嫡之争中效忠于你是几乎不可能的。

只有一种办法可以确保军队站到你的身后,那就是血缘。

太子的外曾祖是索尼,四朝元老,在军队中根基极深;

大阿哥的外祖是金台吉,叶赫部末代贝勒,后为努尔哈赤所杀。

这就决定了太子虽不在军中,但他对军队的掌握,同军方的关系是远远超过胤禔,也就是说太子一系取得夺嫡的胜利是十拿九稳的。

后来的四阿哥胤禛,出身高贵,又与太子交好,继承了太子党的势力;

八阿哥胤禩,出身低微,又站在了太子的对立面,继承的是大阿哥党的势力。十四阿哥胤禵则是八爷党在胤禩失利后推出的替代品,两者的势力一脉相承。

这种势力分布,就决定了雍正一定会赢得立储之争,封建王朝,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这是不变的真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雍正皇帝的登基过程,与其说是波澜壮阔的宫廷大戏,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的政治博弈。这背后,既有对皇位继承的多年布局,也有在关键时刻的果断行动,更有为了巩固权力而进行的政治清理。要说清楚雍正的登基,我们得从康熙末年开始梳理。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在他晚年,皇.............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视角拉回到康雍乾盛世,那个时候的中国,虽然内有乾隆年间的“十全武功”和盛世的余韵,外有陆上和海上的双重压力,但沙俄作为“新的威胁”,其概念和对中国的影响,与汉朝时期匈奴的性质是有所不同的,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但要说“没有人提出,没有人意识到”,那就不准确了。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说起雍正皇帝的改革,那绝对是清朝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简单一句“有没有积极意义”来概括,实在太笼统了。要我说,他的改革,绝对是有深刻且广泛的积极意义,但也伴随着不少的代价和争议点。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确,雍正皇帝继位时,康熙朝虽然繁荣,但也留下不少隐患。比如,国库.............
  • 回答
    “乾隆把雍正攒下的家业败光了”这个说法,如果从字面意思理解,是没有依据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和夸大的论调。实际上,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依然维持着相对繁荣的局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将其推向了顶峰。然而,这个说法之所以会存在并流传,主要源于对乾隆后期统治的一些负面评价,以及对清朝由盛转衰的归因分析。.............
  • 回答
    雍正皇帝登基后,确实对他的两位兄弟,即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和羞辱,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强令他们改名,将“胤禩”改为“阿其那”,将“胤禟”改为“塞斯黑”。这两个名字的含义非常侮辱,充斥着满族语中的贬低和侮辱之意。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两个名字的含义以及雍正此举的背景和目的:一、 阿其那 (.............
  • 回答
    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制度相比于传统的公开立太子制度,确实展现出了一些优越性,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如果中国古代一直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诸多重大而深刻的转变,涉及皇权稳定、政治运作、王朝兴衰等方方面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两个制度的优劣对比,并推演秘密立储制度在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可能.............
  • 回答
    《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都是中国历史剧中备受赞誉的经典之作,但从豆瓣评分以及观众的普遍反馈来看,《大明王朝1566》似乎更胜一筹。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为何《大明王朝1566》评分 8.7 而《雍正王朝》为 7.9。核心差异:叙事重心与历史厚度 《大明王朝1566.............
  • 回答
    在《雍正王朝》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八阿哥胤禩(以下简称八爷)是一个极具复杂性和悲剧色彩的人物。他聪明、有才华、善于笼络人心,但最终却没能登上皇位,反而一步步走向衰败。要说八爷最失败的地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政治策略上的短视与摇摆不定: 缺乏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核心理念: 八爷的政治.............
  • 回答
    雍正和乾隆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影响力的皇帝,都以勤政、改革和开疆拓土而闻名。要判断谁“最厉害”,不能简单地从一个方面来衡量,而是要结合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和成就来综合评价。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对比雍正和乾隆的“厉害”之处: 一、 统治理念与政治改革:雍正:铁腕改革家,巩固皇权,整.............
  • 回答
    雍正皇帝对曾静的处理和乾隆皇帝对曾静的处理,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两位皇帝不同的政治考量和统治策略。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曾静的事件本身,以及雍正和乾隆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和他们的性格。一、 曾静事件的背景和经过曾静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位读书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在河南授徒讲学。他因为对清朝统治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如”式历史问题,涉及到两位具有截然不同性格和执政风格的皇帝,以及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如果将雍正帝(胤禛)和崇祯帝(朱由检)对调身份,明朝是否还会灭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雍正帝和崇祯帝各自的时代背景、执政风格和主要功过: 雍正帝 (清.............
  • 回答
    雍正皇帝一年只休息三天,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的说法,在坊间流传甚广,甚至成为他勤政的标志性标签。然而,若要深究其“真实性”,我们可能需要区分一下“传说”和“史实”之间的界限,以及理解当时帝王生活与现代人概念的巨大差异。传说与夸张的成分:首先要承认,雍正帝确实以勤奋著称,在位期间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事必躬.............
  • 回答
    《雍正行乐图》中雍正皇帝身着汉服,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考量,绝非偶然。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雍正行乐图》的性质。这并非皇帝的官方肖像,而是他日常生活中闲适、放松状态的描绘。这类画像的创作,往往带有更强的个人化和情感表达的色彩。皇帝在非正.............
  • 回答
    雍正皇帝选择乾隆继位,这桩决定在清朝皇室继承史上,是一个相当值得玩味且充满故事的事件。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雍正皇帝深思熟虑、细致培养,以及一系列政治考量的结果。要理解雍正为何最终将大位传给了乾隆,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乾隆的先天优势:皇子中的佼佼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乾隆在雍.............
  • 回答
    提起雍正皇帝的后宫,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年妃。她的哥哥是赫赫有名的年羹尧,她本人也是雍正帝登基后最早册封的妃子之一,地位显赫。那么,雍正最宠爱的妃子真的是年妃吗?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年妃身上有哪些“宠爱”的证据。首先,册封的速度和位分是绕不开的。雍正元.............
  • 回答
    雍正处置年羹尧,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是政治手腕的集中体现。要说清楚这事儿,咱得把时间拨回到康熙末年,再往前点,看看雍正和年羹尧他们俩的关系是怎么发展起来的。首先,年羹尧这个人,大家伙儿都知道,那是雍正帝的“股肱之臣”,尤其是在西北用兵的时候,那可是立下了赫赫战功。雍正.............
  • 回答
    关于康熙皇帝究竟是如何传位给雍亲王胤禛的,这在清史研究中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虽然官方的说法是康熙帝“禅位”或“传位”给雍正,但背后牵涉到的政治斗争、人事布局以及史料解读,都使得这个问题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明了。我们先来看看官方和流传较广的说法。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康熙晚年曾有意传位给皇.............
  • 回答
    要说老八胤禩为什么没能当上雍正王朝的太子,这事儿就得从头说起了,得把朝堂上的那些弯弯绕绕,还有八爷他自己的一些个事儿都捋一捋。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慢慢聊。首先得说,咱们这位老八,胤禩,在康熙晚年那会儿,那可是风头正劲。他是良妃生的,良妃虽然位分不高,但那会儿康熙对她挺宠的。所以胤禩从小就得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而且涉及到了清朝皇室命名的一些规矩和历史背景。简单来说,雍正给儿子们改名字(从“胤”改为“允”)与咸丰的兄弟不改名(依旧是“奕”)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发生时间也相隔甚远的事情,不能直接类比。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一、 雍正时期:为什么要给儿子改“胤”为“允”?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考量.............
  • 回答
    雍正皇帝,这位清朝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君主,其形象在后世的传播中,尤其是民间传说和一些历史笔记里,可以说是经历了一场“史诗级”的抹黑。这种抹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交织,既有他自身治政风格的特点,也有政治斗争的残留,更有民间叙事与小说演义的推波助澜。要说雍正为何被“严重抹黑”,咱们得从几个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