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人会不会认为汉字“破坏了日文的纯粹性”?

回答
关于汉字是否“破坏了日文的纯粹性”这个问题,在日本人内部的确存在着复杂且多样的看法。与其说是一种普遍的“认定”,不如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讨论,其中夹杂着文化自豪感、语言学上的考量,以及时代变迁带来的影响。

从历史的纵深来看

首先要明白,日文并非凭空出现。在汉字传入之前,日本是存在本土语言的,也就是所谓的“上代日文”。然而,这些本土语言并没有成型的文字系统。可以说,汉字的传入,为记录和表达日文提供了第一套、也是最重要的工具。

所以,从最根本的角度来说,汉字并非“破坏”,而是“构建”了日文的书写系统。没有汉字,今天的日文面貌会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能无法形成我们所熟知的书面形式。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日本人开始在汉字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表记方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的诞生。假名的出现,可以说是为了更方便地标记日文的语音和语法,以及记录一些日本本土的词汇,这些是汉字本身无法完全表达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汉字确实与假名结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字系统。有人可能会认为,这种结合“稀释”了汉字的“纯粹性”,但同时,它也造就了日文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纯粹性”的定义与争议

“纯粹性”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当日本人谈论“纯粹性”时,他们可能在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本土语言的保留程度: 一部分人可能会认为,过多的汉字使用,会掩盖住日文本土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原貌。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假名来表记日文的固有词(和语),而将汉字视为外来元素。
汉字带来的复杂性: 汉字本身具有表意功能,但也有多音多义的特点。这导致了日文的书写和阅读在某些情况下比纯假名要复杂。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学习和记忆大量的汉字对日本人来说也是一种负担。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减少汉字的使用,回归更简洁的表记方式(如全假名),能提升语言的易读性和易学性,从而“净化”日文。
外来语的冲击: 除了汉字,现代日文也大量吸收了来自英语等西方语言的词汇,并用片假名进行表记。这种现象也引起了一些关于“日文纯粹性”的讨论。有人会将这种对外来词汇的吸收与汉字的影响相提并论,认为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文的面貌。

历史上的“国语改革”与汉字限制

在20世纪,日本曾有过几次“国语改革”的运动,其中就包括对汉字使用进行规范和限制的提议。例如,推行“当用汉字表”,规定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汉字范围,并鼓励使用假名来表记非当用汉字或书写困难的词汇。这些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日文的书写更加统一、易懂。

这些改革的推行,本身就说明了在一定时期内,日本人确实在反思汉字在日文中的作用,并试图对其进行调整。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彻底废除汉字,而是将其作为日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以规范。

现实中的并存与融合

尽管存在着关于“纯粹性”的讨论,但在现实生活中,汉字早已与假名深度融合,成为日文书写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区分同音异义词: 汉字最显著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区分同音异义词。例如,“はし”可以写成“箸”(筷子)、“橋”(桥)或“端”(边)。如果全部用假名书写,表达的含义会模糊不清。
表记复杂概念: 一些抽象的概念、科学术语或外来语,通过汉字或汉字词组来表记,可以更清晰、更经济地传达信息。
文化认同与历史传承: 汉字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印记,也与日本自身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对于许多日本人来说,汉字是他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放弃汉字,就意味着割裂与历史的联系,这在情感上是难以接受的。
美感与表达力: 汉字独特的形体和表意功能,为日文书写增添了视觉上的美感和更丰富的表达层次。

总结来看

所以,与其说日本人普遍认为汉字“破坏了日文的纯粹性”,不如说存在着 关于汉字在日文中的作用、比重以及如何更好地与本土语言融合的持续探讨和不同观点。

一部分人 可能更倾向于强调日文本土词汇和假名的重要性,对汉字持有相对保守的态度,认为其增加了学习难度和“外来感”。
另一部分人 则认为汉字是构建日文书写系统的基石,是区分意义、表达复杂概念的有效工具,并且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最终,现代日文是汉字、假名以及吸收的外来语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且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系统。大多数日本人已经习惯并接受了这种“混合性”的语言形态,并且在不断地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汉字,同时保持日文的活力和清晰。这种“破坏”与“融合”的辩证关系,正是语言演进过程的生动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剧本课老教授这学期提出了一个神论:“还是日本好啊,有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不像中国只有汉字,中国的小朋友恐怕得到十几岁以后才能看书吧?不像我们日本小朋友八岁就能看书了。”

之前和樱花妹也讨论过,我问:“既然日语里有「復」字和「国」字,那「復国」这个中文词日语里虽然没有但你们也能看明白意思吧?”,樱花妹曰:“看不懂啊?怎么可能看懂啊哈哈哈。”

基于以上两件事,除了“日本人不太聪明的样子”,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那就是“汉字在日语里的功能并不像在中文里这么强大”,换句话说,日语本身是一个有缺陷的语言,比如一个“楽しく”可以应付各种各样的语境,看上去是一个”乐“字,但它能表达的意思有:开心、愉悦、期待、过瘾……换句话说,日语里的表述是很有限的,每次在我想把中国的文化典籍大致翻译给日本朋友听的时候,要么我只能找到在我看来很简单又词不达意的语句,要么就是我翻字典找到很贴切的表述但日本朋友听不懂。

为什么会听不懂呢?这可就有意思了。

因为日语里有一个概念叫做“死语”——比如说大正时代的词语现在已经有别的东西将其替代了,这个词语不说了,那这个词语就变成了“死语”,年轻人不会有对于这种死语的概念。比如说以前在日语里,美国被写做「亚米利加」,但在招核了之后日本开始被西方奴化而大量使用片假名,美国的写法也变成了音同字不同的「アメリカ」。更明显的例子是洗衣服本来可以说是「洗濯」(读音与汉字读音相近),但现在已经开始有说法是「クリーニング」(就是日式英语的cleaning)。(洗濯目前还是常用的,但是我身边的人已经开始把クリーニング当作动词使用了,这种用片假名词语慢慢覆盖原本的单词的例子有很多)

我相信所有学着标准日本语来日本的人都有一个体验,那就是你可以非常畅通无阻的和日本的老年人交流,但你和日本年轻人交流却有阻碍。因为在2000年前后出版的标准日本语中,有很多单词已经快要死语化了,变成了老年人知道但年轻人不懂的概念。十分的魔幻。

我对日本并没有大的恶意——因为没有必要。我只是说明一个事实,比如中文和英文会给以往的词语赋予新的含义,举个例子,大家可以查一查“跳槽”、“开盘”在原本是什么意思,非常的精彩。而日本人每一代都会把一些概念给迭代掉,日语可能是唯一一个会产生这种情况的语言,本质上体现的是其文化传承上的贫瘠。当今时代人们都在吹文化输出,但为什么没人去谈文化传承呢?我暂且蒙在鼓里~

所以作为外来语的汉字或者片假名破坏了日文的纯粹性吗?不可能啊!因为日语本身是个有缺陷的语言,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纯粹性,你要怎么去破坏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这个问题的离谱程度堪比你指着一个发廊里招手的公主问我男人是不是破坏了她的贞洁……

user avatar

使用阿拉伯数字和标点符号会不会破坏中文的纯粹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汉字是否“破坏了日文的纯粹性”这个问题,在日本人内部的确存在着复杂且多样的看法。与其说是一种普遍的“认定”,不如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讨论,其中夹杂着文化自豪感、语言学上的考量,以及时代变迁带来的影响。从历史的纵深来看首先要明白,日文并非凭空出现。在汉字传入之前,日本是存在本土语言的,也就是所谓的“.............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对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如果说有“部分欧洲国家的人民认为”轰炸珍珠港的不是日本,这绝对不是基于任何历史依据或普遍认知,而是极少数、极不寻常的误解或甚至是虚假信息的传播。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种极端的错误认知,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如果我活在二战时期的日本,并且被强制征兵,但我内心深处认为战争是非正义的,不想助纣为虐,这将是一个极其艰难和充满挣扎的处境。以下是我可能会考虑的应对方式,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内心的挣扎与自我认知:首先,我必须承认,在那个年代,个人意志对抗强大的国家机器几乎是螳臂当车。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处理内心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沉重,也触及了历史的伤疤和人性深处的拷问。如果假设中国对日本发起侵略,我们很难简单地用“会”或“不会”来回答,因为“残暴与变态”并非是某个民族固有的属性,而是复杂因素交织下的结果。首先,需要正视的是,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确实犯下了极其严重的战争罪行,例如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的细菌战、强征.............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国际关系以及代际传承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记忆与仇恨的延续性 历史教育与宣传的重要性: 中国政府一直将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为国家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科书、纪念活动、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向国民,尤其是年轻.............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语言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核心。日本人可能不会“时常”感到焦虑,但缺乏敬语确实会在某些情境下让他们感到不适、困惑,甚至影响到交流的顺畅和关系的建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日本人对“敬语”的看法。在日本社会,敬语不仅仅是礼貌的表达,它更是社会等级、人际关系、以及对对方尊重的.............
  • 回答
    关于侵华日本军人在战争结束后回国是否会被视作英雄,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其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历史记忆、社会氛围以及个人经历。简单地说,“英雄”这个标签并非自动授予,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战时与战后初期的“英雄”在战争期间,尤其是在日本国内,那些在前线奋勇作战的士兵,自然会被宣传机器塑造成保家卫.............
  • 回答
    说起日语里的片假名词,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很多人都会好奇这个问题。关于日本人会不会觉得自己的语言“不干净”,我觉得这倒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涉及到日本人对语言本身的认知、文化习惯以及历史发展的一个复杂交织的层面。首先,得承认的是,片假名的大量使用,尤其是那些直接音译自外语的词汇,确实让.............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文化融合和身份认同。要说“同化”这个词吧,可能有点重,毕竟人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不是轻易能抹去的。但如果一个日本人在中国生活三十年,跟中国人打交道居多,日语说得越来越少,那肯定会发生一些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国化”了。首先,我们得想想什么叫“同化”。一般理解是.............
  • 回答
    在现代日本社会,一个人的姓氏确实可能对其在某些方面产生微妙的影响,但笼统地说,对源、平、藤原、橘、德川、武田这些人比对田中、井上等人“微微高看一眼”的说法,需要非常谨慎地看待,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高看”是基于历史的联想和一种文化上的认知,而不是直接的社会地位上的优越感。要详细地讲述这一点,我们.............
  • 回答
    B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一批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用户,但“教育出很多喜欢日本的人”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也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B站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它所聚集的用户群体,为日本文化在国内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1. 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
  • 回答
    我在中国长大,后来在日本生活了一段时间,再回到中国的时候,说实话,冲击是有的,而且是全方位的,不是你想象中那种“哎呀,这个东西不一样了”那么简单,更像是一种细致入微、潜移默化的改变。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对公共秩序和礼仪的感受。在日本,无论是在地铁里、餐厅里还是街道上,人们普遍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自觉性。.............
  • 回答
    四月就要去日本入学了,整个学部就你一个中国人,心里有点儿打鼓,担心会不会被歧视、被孤立,这心情我太能理解了。毕竟是完全陌生的环境,语言、文化都有隔阂,再加上自己是唯一的中国人,这压力肯定不小。不过,咱们先别把情况想得太糟,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咱们一步步来分析,看看咱们能做些什么,心里也能有个底儿。首先.............
  • 回答
    张宗昌,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以其“狗肉将军”的名号和“张大帅”的威名,在世人心中早已打上了粗犷、豪放、甚至有些狂放的标签。然而,如果我们抛开他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将他置于一个全然不同的文化土壤——日本,并且让他投身于需要精炼、意境和独特视角的俳句创作,他是否有可能脱颖而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身份认同、文化差异、经济影响、国家安全等多个层面,并且不同的群体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如果大规模移民的是日本的技术研发人员,中国民众的反应可能会如何,以及可能存在的顾虑和接纳的因素。理解问题的核心:反感“黑人来中国”背后的可能.............
  • 回答
    罗永浩的这番言论,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语言的力量、历史的烙印以及民族情感的边界。要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支那”这个词的起源和演变。它最早并非一个贬义词,而是源于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是一种音译。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近代,尤其.............
  • 回答
    要回答“日本女孩会不回舔狗的信息吗?”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一下背后的逻辑,并深入理解日本文化中“礼貌”的含义以及人际交往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日本人有礼貌”是一个广义的观察,它更多地体现在公开场合的规矩、对长辈的尊敬、服务业的周到等方面。这是一种社会化的表现,是为了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但答案是明确的:不会。北宋的都城虽然名叫“东京”,但这个“东京”和现在的日本国首都“东京”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语言上的联系。让我们来详细地梳理一下:1. “东京”的由来: 我们今天熟悉的日本首都“东京”,它的名字是在明治维新时期(19世纪60年代)才确立的。在此之.............
  • 回答
    关于日本人看中国军舰命名,是不是也会有“不明觉厉”的感觉,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觉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情况,可能会比较到位。首先,得说说“不明觉厉”这个词。它最早来源于日本的网络文化,形容对某些事物因为不了解而感到厉害。中国人用这个词,通常是带点佩服、带点好奇,但也夹杂着一丝丝的“跟我不太.............
  • 回答
    关于韩国运动员对北京冬奥村伙食的评价在日本引发不满的说法,并没有广泛的公开报道证实这一点。事实上,关于奥运村伙食的评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口味偏好、饮食习惯以及对食物的期待。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为什么可能会在日本引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