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今汉语口语差别大吗?

回答
说实话,要说古今汉语口语差别大不大,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得掰扯掰扯。

要我说,要是真能穿越回古代,你张嘴说一句你现在嘴里常用的词儿,估计周围的人得愣半天,甚至可能觉得你是个疯子或者口齿不清的怪人。反过来,要是古人穿越到现代,估计连咱们说话都听不懂个大概。所以,单从“能听懂”这个维度来说,差别绝对是巨大的。

你想啊,咱们说话,有多少词儿是古人压根没听过的?比如“互联网”、“手机”、“APP”、“卡顿”、“点赞”、“转发”、“直播”……这些词儿,在古代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就算是一些意思没变,但表达方式也早就不一样了。

举个例子,咱们现在说“你吃了吗?”,问候一下,很自然。但要是让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来说,他可能会觉得你这问话有点奇怪,更别提用“吃饭”这个词儿了。古代的问候方式,可能更侧重于“食未?”(吃了吗?),或者直接问“安否?”(安好?)。你看,一个“吃”字,就够让古人摸不着头脑了。

再者,古代的口语,尤其是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口语,其复杂性和多样性,比咱们现在想象的还要夸张。 咱们现在至少还有一些通用的词汇和语法规则,虽然也有方言,但大体上还能交流。古代呢?不同时代的人,他们使用的词汇、句式、语序,可能都有天壤之别。

想想看,唐朝人说话,跟你宋朝人说话,能一样吗?再往早了说,先秦时期的人,他们是怎么唠嗑的?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古文,很多都是经过文人润色、修改过的书面语,它不一定能完全代表当时最“接地气”的口语。很多文献里面记录的口语,往往带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阶层特色,这也给“古今口语差别”的研究增加了难度。

还有,声调的变化。汉语是声调语言,声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字词的发音和意义。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很多字的声调发生了变化。虽然咱们现在学习的普通话有四声,但古代的声调系统和现代普通话是有差别的。举个例子,很多我们现在读第一声的字,在古代可能读的是第二声或第四声。如果你带着一口现代普通话去和古人聊天,他们听到的“音”,跟咱们自己感觉到的“音”,可能就不太一样了。

再往深处挖一点,语言的载体——文字。虽然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语言,但口语的灵活性和即时性,远非书面语可以完全捕捉。很多口语表达,比如语气词、拟声词、一些俗语俚语,它们在古代是如何运用的,我们只能通过一些间接的文献线索去推测。有时候,一些文献会记录一些“白话”成分,但这些记录的准确性,以及它是否能代表当时最普遍的口语,也很难说。

所以,从词汇、语法、发音、甚至思维习惯这些层面来看,古今汉语的口语差别,那绝对是“山高水长”。咱们现在能理解一些古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接受了系统的汉语教育,学习了古汉语的词汇和语法,并且有大量的注解和研究作为支撑。要是让你一个没有学过古汉语的人,突然穿越回去,你听着古人说话,估计比听外国语还费劲。

不过,话又说回来,语言也并非完全断裂。 毕竟,汉字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性,很多汉字的意义和读音,也都有一定的传承性。所以,我们也能在一些古籍中找到一些和现代口语相似的表达方式。比如,一些基本的动词、名词,以及一些简单的句式,还是有联系的。我们今天说的一些成语、俗语,很多也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它们依然有生命力。

总而言之,如果把古今汉语口语比作两个河流,那么它们源头有联系,但经过几千年的蜿蜒流淌,各自的河道、水流、甚至水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差别当然很大,大到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无法直接“对话”。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藕断丝连的联系,让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去理解那段曾经的“说话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是想反对一下

@三种不同的红色

估计他既没有读过刘大杰也没读过鲁迅,知道鲁迅说: ‘《书经》 有那么难读, 似乎正可以作为照写口语的证据。’ 却不知道全文是这样的:

《书经》有那么难读,似乎正可作照写口语的证据,但商周人的的确的口语,现在还没有研究出,还要繁也说不定的。至于周秦古书,虽然作者也用一点他本地的方言,而文字大致相类,即使和口语还相近罢,用的也是周秦白话,并非周秦大众语。
……
 我的臆测,是以为中国的言文,一向就并不一致的,大原因便是字难写,只好节省些。当时的口语的摘要,是古人的文;古代的口语的摘要,是后人的古文。所以 我们的做古文,是在用了已经并不象形的象形字,未必一定谐声的谐声字,在纸上描出──今人谁也不说,懂的也不多的,古人的口语的摘要来。你想,这难不难 呢?
user avatar

1、周朝:

“逖矣,西土之人!”

“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邓、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这就是著名的《牧誓》,是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前,向全军做的动员讲话,记录在《尚书》中。——当然,《尚书》所记录的上古口语还很多,比如成汤伐夏时做的《汤誓》等等。

这个讲话翻译称现代语言,就是这样的:

“远来辛苦了,西方的人们!”

“啊!我们友邦的国君和各位大臣,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的人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要讲话了。”

“古人有话说:‘母鸡没有早晨啼叫的;如果母鸡在早晨啼叫,这个人家就会衰落。’现在商王纣只是听信妇人的话,轻视对祖宗的祭祀不问, 轻视并遗弃他的同祖的兄弟不用,竟然只对四方重罪逃亡的人,这样推崇,这样尊敬,这样信任,这样使用,用他们做大夫、卿士的官。使他们残暴对待老百姓,在 商国作乱。现在,我姬发,奉行上天的惩罚。今天的战事,行军时,不超过六步、七步,就要停下来整齐队伍。将士们,要努力啊!刺击时,不超过四次、五次、六 次、七次,就要停下来整齐队伍。努力吧,将士们!希望你们威武雄壮,象虎、貔、熊、罴一样,前往商都的郊外。不要禁止能够跑来投降的人,以便帮助我们周国。努力吧,将士们!你们如果不努力,就一定会受到惩罚!”

2、春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论语》嘛。《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行,其言大多实录,是当时的口语。

3、西汉

 蜀郡王子渊,以事到湔,止寡妇杨惠舍。惠有夫时一奴名便了,子渊倩奴行酤酒,便了提大杖上夫冢巅曰:“大夫买便了时,只约守冢,不约为他家男子酤酒也!”子渊大怒曰:“奴宁欲卖邪?”惠曰:“奴大杵人,人无欲者。”子渊即决买,券之。奴复曰:“欲使便了,皆当上券;不上券,便了不能为也!”子渊曰:“!”

这是西汉王褒写的《僮约》,记载了他在四川买一个仆人的故事,全文基本都是口语。

选的这段,意思就是说:我王褒因为一件事情到湔这个地方,住在寡妇杨惠家里,杨寡妇家有个奴仆名字叫便了,王褒让他去打酒,这个奴仆说:“主人当初买我时,说好了只守坟,可没有说给别的男人打酒。”王褒大怒,问:“你这个奴仆卖吗?”杨寡妇说:“奴仆大了,顶撞人,没有人愿意要。”王褒就要买 下来,签合同的时候,奴仆说:“你要我做什么事,都要写在合同上,如果合同上没有的,我可不做。”王褒说:“。”

4、魏晋

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以此定之。

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说卢志和二陆之间的故事。对话基本是当时口语。其实《世说新语》中保存的当时口语特别多,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阿堵物”,如“空中撒盐差可拟”都是当时口语。

5、隋唐:

英公始与单雄信俱臣李密,结为兄弟。密既亡,雄信降王充,绩来归国。雄信壮勇过人。勣后与海陵王元吉围洛阳,元吉恃其膂力,每亲行围。王充召雄信告之,酌以金碗,雄信尽饮,驰马而出,枪不及海陵者尺。勣惶遽,连呼曰:“阿兄阿兄,此是勣主。”雄信揽辔而止,顾笑曰:“胡儿不缘你,且了竟。”充既平,雄信将就戮,英公请之不得,泣而退。雄信曰:“我固知汝不了此。” 勣曰:“平生誓共为灰土,岂敢念生,但以身已许国,义不两遂。虽死之,顾兄妻子何如?”因以刀割其股,以肉啖雄信曰:“示无忘前誓。”雄信食之不疑。

这是《隋唐嘉话》中的一则,讲徐懋功和单雄信的友谊。《隋唐嘉话》为刘餗所撰,刘餗,盛唐时人,刘知几之子。这段材料中“胡儿不缘你,且了竟”、“我固知汝不了此”都是当时口语。

6、两宋:

圣人教人,大概只是说孝弟忠信日用常行底话。人能就上面做将去,则心之 放者自收,性之昏者自著。如心、性等字,到子思孟子方说得详。

这个道理,各自有地头,不可只就一面说。在这里时是恁地说,在那里时又 如彼说,其宾主彼此之势各自不同。

这是《朱子语类》中的两段,是朱熹给弟子讲课时的记录,就是当时明明白白的大白话。

再比如禅宗和尚打机锋,也是白话:

华光院范禅师衡州华光范禅师,僧问:“灵台不立,还有出身处也无?”师曰:“。”曰:“如何是出身处?”师曰:“。”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自由自在。”曰:“见后如何?”师曰:“自由自在。”问:“如何是 佛法中事。”师曰:“。”


7、元朝:

(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甚麼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

(正旦唱):【刀刀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

(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

(正旦云):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

(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麼主意?

(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

(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麼哥,枉将他气杀也麼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这个大家也都很熟悉了,《窦娥冤》,元朝口语。

8、明朝

明朝的口语材料就非常多了,各种小说都是。随便举个例子,比如: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 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道:“弟子本来 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 要从我学些什么道?”悟空道:“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

9、清朝

清朝口语和现在基本差不多了。

话说史湘云跑了出来,怕林黛玉赶上,宝玉在后忙说:“仔细绊跌了!那里就赶上了?”林黛玉赶到门前,被宝玉叉手在门框上拦住,笑劝道:“饶他这一遭罢。” 林黛玉搬着手说道:“我若饶过云儿,再不活着!”湘云见宝玉拦住门,料黛玉不能出来,便立住脚笑道:“好姐姐,饶我这一遭罢。”恰值宝钗来在湘云身后,也 笑道:“我劝你两个看宝兄弟分上,都丢开手罢。”黛玉道:“我不依。你们是一气的,都戏弄我不成!”宝玉劝道:“谁敢戏弄你!你不打趣他,他焉敢说你。” 四人正难分解,有人来请吃饭,方往前边来。

==============================================================

有朋友在评论里说,上古书里记载的也都是经过文言加工的口语,还有的朋友说宋代以后因为印刷术的发展,啰里啰嗦的口语才得以在写入书中。

这些话其实都不对的。

夏商周文章字数少,根本原因是当时语言不发达,字很少,能表达的意思也少。至于《尚书》,近代以来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照录口语”,如刘大杰所言:“(尚书)难懂的原因,不是太文言, 而是太白话。 因为用的大都是当时的口语,时间过久了,后代读起来就难懂了。 鲁迅说: ‘《书经》 有那么难读, 似乎正可以作为照写口语的证据。’ (《门外文谈》) 。”

正如我前面所说,文言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就是远古的口语。只不过在后来发展过程中,这种固定在典籍中的上古口语得到保存,并一代一代被模仿写作下来,最终和口语相分离,成为了文言。

两汉魏晋隋唐时代,书面上记载口语,可能会进行一些加工,(但总会保留下一两处原汁原味的东西),但上古记载,却基本不会脱离口语太远,因为当时口语和书面语本身就是一致的。

在 两汉魏晋隋唐时代,比如说我答案中所举的“胡儿不缘你,且了竟”,这话完完全全就是纯粹的口语,连一点加工痕迹都没有。再如,我所举的《世说新语》中的那个例子,陆机所说“鬼子敢尔”一句,就今天来看,显然是原汁原味的口语。

正因为如此,这些口语我们现在理解起来 就很困难,正如某个答案中所说的“文言易解,白话难读”。此外如秦桧的“莫须有”一句,到现在人言人殊。

其实,口语的记载,和印刷术真没多大关系,要知道,古代中国的印刷术,可是雕版印刷,要刻那么多啰里啰嗦的口水话,也是很累的啊。之所以宋朝以后口语保存的较多,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语录体的发展,佛教禅师说法打机锋、儒家大师讲学,往往最后都编纂称语录体,就如前面我所列举的朱熹的《朱子语类》,这些是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口语。二是市井俗文学的发展,杂剧、小说等文学形式,由于面向对象是市井普罗大众,所以只能用当时的口语。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所以宋元以来,大量口语得以保存。

但这并不是说,宋元之前的口语就无从觅踪,更不是说凡是先秦两汉魏晋隋唐的书籍,就没有半点口语的记载。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立刻就想起了看过的两本书:《宛署杂记》和《客座赘语》。我不通语言学,但能做些寻章摘句的工作,所以,抄抄书吧。


顾起元所著的《客座赘语》,十分详尽的记录了明代后期的南京话,看官中若有南京人,可以对号入座,试着自己读读看【嗯我也是南京人】:


【这种括号里面的都是我的批注/吐槽,不是原文】

南都方言,言人物之长曰「苗条」,美曰「标致」。蠲曰「干净」;其不蠲曰「龌龊」,曰「邋遢」。

老成曰「稳重」;其轻薄曰「姑姼」。

不雅驯曰「朗伉」,曰「孟浪」,曰「莽撞」,曰「粗奘」,曰「倔强」。

其俊快可喜曰「爽俐」,曰「伶俐」,曰「乖角」,曰「活络」。

其不聪敏者曰「胡涂」,曰「懵懂」,曰「勺铎」, 曰「没汨」【我们现在的发音似乎是“木骨”】,曰「秃侬」。

修容止曰「打扮」。

人之亡赖曰「惫赖」。

言之多而躁曰「激聒」,曰「琐碎」,曰「絮聒」。

其败事曰「郎当」。用财之吝曰「寡辣」。

不合事宜曰「差池」。与世乖舛曰「蹭蹬」,曰「落魄」,或曰「萎滖」 【 原文注解的发音是“威虽”。好像听到老一辈的人这么用过】

败坏之甚曰「垒堆」【雷dei,我妈经常这么骂我】。性坚执曰「直纣」。

好搬弄曰「翻腾」,曰「估倒」。【今世之南京话似乎仍常用“估东倒西”一词】

检物用曰「拾掇」。

以言从臾曰「撺掇」。

旷大不拘束曰「浪荡」。

物事就理曰「条直」。

不了结曰「拖拉」。

可憎曰「臭厌」。

其不爽洁烦污曰「渍淖」。 【 原文注解此二字发音为“刺闹”,感觉反而更像今天的北方方言啊】

眼之视不定曰「的历都卢」。

从顾起元记载的南京话“姐”读作“子野切”来看,当时的南京话还是分尖团音的,现在,老一辈人似乎还分,不过我们这一代已经完全不分了,没别的原因,就是懒得分啊~


又,陆容《菽园杂记》中有一条曰:“又如字,山西人为库,山东人为趣,陕西人为气,南京人为可去声,湖广人为处。”

“可”的去声,那岂不就是“客”? 现在南京有的地方,会把“去”读成“ki”,与五百年前也相去不远呐。


而沈榜《宛署杂记》记载的,则是明代中后期当时北京旁边宛平县城的方音,摘录如下:


不明亮曰黑古董。

话不诚曰溜答。

语琐碎曰饶道。话多曰急哩咶古。语不投曰劳叨【唠叨?】。

语无稽曰白眉赤眼。不理曰骚不答的。

扰害曰鬼浑,又曰鬼打钹。

提曰滴溜着。【打南边来了一个喇嘛,手里提溜着五斤鳎蚂……】

扯曰拉。弃去曰丢。寻取曰找。放开曰撒。

错乱曰扑刺。处置曰活变,又曰腾那【腾挪?】。

人不修洁曰邋遢。事物不洁曰赃。

着忙曰张罗。

担当曰硬浪【硬朗?】。

慌张曰冒冒失失。

倩人干事【请人帮忙】曰累及。

追随曰钉着他。

浸曰泡。砌曰垒。

面饼曰馍馍。烧酒曰烧刀。

背曰脊梁。项颈曰脖子。喉咙曰嗓子。


从这两本书的记载来看,明代后期,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口语的差别似乎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大,像什么“苗条”、“龌龊”、“撺掇”、“提溜”、“张罗”、“冒冒失失”之类的说法,更是跨越古今,到现在也常用。这是明代的情况,别的朝代我也不懂,就不多说啦~~


文末送一个彩蛋,明太祖朱元璋与衍圣公孔克坚的日常口语对话,摘自《水东日记》:


朱元璋:「老秀才,近前来,您多少年纪也?

臣对曰:「五十三岁。」

朱元璋:「我看您是个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您勾当,您常常写书与您的孩儿,我看他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您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您家里不读书是不守您祖宗法度,如何中用?您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您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

【再出一个好人,老朱你要求也是不高哦……】


二十日,(孔克坚)于谨身殿西头廊房下奏上位:「曲阜进表的回去,臣将主上十四日戒谕的圣旨,备细写将去了。」

朱元璋:「道与他,少吃酒,多读书,钦此。」


宣圣五十五代袭封衍圣公臣孔克坚稽首顿首百拜谨记,洪武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嗯,其实还有一个彩蛋:

嘉靖十八年,明世宗朱厚熜回老家承天府(钟祥)的时候,对当地老百姓的一份发言记录:

宣谕承天府百姓

说与故里从(众)百姓每(们),我的父母,昔在孝宗皇帝时,封国在这里,积许大的德行,生我承受天位。我今为父母来到这里,你每(们)也有旧老的,也有与我同后生的,但只是我全没德行,父母都天上去了,这苦情你每(们)也见过么?我今事完回京,说与你每(们)从(众)百姓,各要为子的尽孝道,为父的教训子孙,长者扶那幼的,幼的敬那长的,勤生理,做好人,你每(们)依我此言语,非我不能深文,以便那不知文理之人,教他便省得,你每(们)可记着。

啦啦啦~~这回真的没有彩蛋啦~~O(∩_∩)O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要说古今汉语口语差别大不大,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得掰扯掰扯。要我说,要是真能穿越回古代,你张嘴说一句你现在嘴里常用的词儿,估计周围的人得愣半天,甚至可能觉得你是个疯子或者口齿不清的怪人。反过来,要是古人穿越到现代,估计连咱们说话都听不懂个大概。所以,单从“能听懂”这个维度来说,差别绝对是巨大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粤语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关系,以及它是否是古代官方汉语的遗存。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比较复杂,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要明确一点:粤语 不能完全地 和古代汉语进行“对话”,但它 确实保留了大量古代汉语的词汇、语音和语法特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它是不是古代官方汉语的“遗存”,这个说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精辟,触及了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与目标语言(上古汉语)已经分离了数千年、并且自身也经历了漫长发展变化的语言(七世纪古藏语),仍然能为我们“看见”更古老、更遥远的上古汉语提供线索?这其中的奥秘,在于语言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尤其是在音系和词.............
  • 回答
    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汉语母语者在阅读各时代古代文献方面的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其能力高低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所接触的古代文献类型、以及是否有专业的指导等。下面我将尝试从不同层面详细分析:一、 普遍情况与基础能力: 认识基础: 汉语母语者在接.............
  • 回答
    的确,韩语、越南语与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古代韩国、越南的士大夫群体却能熟练运用汉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教育原因。与其说是“轻松”,不如说是经过系统训练和时代背景塑造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汉字在古代东亚文化圈扮演着一种“通用语”的角色,就像如今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这种地位.............
  • 回答
    「可愛い(かわいい)」这个词啊,要说它是从古代中国借来的汉语词,还是日本本土的和语词,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和语词”和“汉语词”在日本的语境下是怎么区分的。简单来说,和语词就是日本本有的语言,用日语的读音和语法来表达。而汉语词呢,顾名思义,就是从中国传过来的词语,通.............
  • 回答
    话说回来,古代汉人究竟有多勇猛强壮,这倒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咱们常常听人说外族人“五大三粗”,体格魁梧,一看就知道力气不小,可为什么在战场上,汉人军队却常常能与之周旋,甚至占据上风呢?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得清的。体格上的误解与真相:首先,得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 “外族五大三粗”是普遍现.............
  • 回答
    提到古代汉服,脑海里最先浮现的画面往往是那宽袍大袖、衣袂飘飘的模样。这可不是为了好看这么简单,这背后藏着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礼仪到舒适度,再到哲学思想,都有它的影子。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啥古人的衣服要这么设计。首先,礼仪的载体,身份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石。而服饰,尤其是汉服,是承.............
  • 回答
    古代汉人之所以不普遍选择草原游牧,这是一个涉及地理、气候、经济、文化、技术以及历史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复杂问题。简单来说,汉人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民族,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游牧生活方式与汉人的基本生产能力和生存模式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这个问题:一、 生态环境的根本.............
  • 回答
    古代汉人之所以能牢牢占据河西走廊,却难以稳固统治河套,以及明朝在这一时期的不同表现,这其中涉及了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策略以及政治制度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我们不妨一一剖析。一、 河西走廊:天时地利与胡汉共生首先,我们得明白河西走廊地理上的特殊性。它狭长而蜿蜒,两旁被祁连山和龙首山等高山.............
  • 回答
    在讨论汉服的左衽与右衽问题之前,咱们得先明白,汉服的形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更迭、文化交流、地域差异而不断演变的。因此,笼统地说“汉服都是右衽”或者“左衽是错的”,其实是有失偏颇的。不过,咱们今天谈论的“左衽不满”主要指向的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联想和情感认同。这种不满,很大.............
  • 回答
    中国古代汉族男子的发型,就好比一部无声的历史画卷,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风尚的演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梳理,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礼仪的体现,甚至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我们不妨从早期说起,一路走来,细细品味这千年的发型故事。远古洪荒,混沌初开:在文字记录尚不发达的远古时期,我们只能从.............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汉人军队是否进行过烧杀抢掠,以及频率如何,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要给出详尽的答案,需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史、社会制度以及史料的记载。首先,要明确的是,烧杀抢掠,作为战争中的残酷现实,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也未能幸免。 汉人军队,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
  • 回答
    人们对于复兴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服饰的讨论,实际上是一个挺有趣也挺有意思的话题。要说为什么没大规模、普遍地“复兴”,原因嘛,其实不少,而且挺实在的。咱不能总想着过去,还得看看现在和将来。首先,得先明白咱们说的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服饰”。这概念其实有点模糊。古代那会,几千年的历史,不同朝代,不同地区,劳动.............
  • 回答
    关于“古代汉人不在乎最高统治者的族群,为何岳飞是民族英雄?”这个问题,其实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认知和情感认同。简单地说,认为古代汉人“不在乎”最高统治者的族群,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说法。事实是,在许多时期,族群确实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也不是所有汉人在所有时期都秉持的态度。而岳飞之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人们常常把高跟鞋和裹脚联系起来,但抛开肉体上的痛苦,它们在更深层的影响和意涵上,其实有着不少有趣的相似之处,也各有其独特之处。咱们先从 “为了迎合某种社会期待和审美标准而改变身体形态” 这个最表层的共同点说起。古代汉族女性裹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符合当时社.............
  • 回答
    岡田英弘先生关于“古代汉族已灭亡,与现代中国人毫无种族血缘关系”的说法,在日本学术界乃至更广阔的讨论中,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论点。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其背后所依据的史学观、民族观以及他对中国历史变迁的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断言,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特定诠释.............
  • 回答
    关于“汉服只是现代商家臆想出来的概念”这种说法,我认为这是一种对汉服文化理解的片面化,也是一种将历史与现实割裂的观点。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所穿着的“汉服”,确实是在现代社会,在许多对传统文化充满热情的复兴者的努力下,经过考据、梳理、复原和再创作而形成的。它并非是一个未经历史验证、凭.............
  • 回答
    汉字文化圈的史海拾遗:日、朝、越古代汉文史书与中国史书的比较汉字,作为一种古老而强大的文字系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也深刻地影响了东亚的文化发展。在日本、朝鲜、越南,汉字曾是记录历史、传承知识的主要工具。这些国家利用汉字书写的古代史书,如日本的《古事记》《日本书纪》、朝鲜的《三国史记》《高丽史》、.............
  • 回答
    要回答“古代普通汉族老百姓穿的衣服,属于汉服吗?”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概念,然后才能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白“汉服”这个概念的由来和演变。现在大家谈论的“汉服”,更多的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指的是从黄帝时期到明末清初,汉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穿着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风格的服饰的总称。它强调的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