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夏横山防线在什么地方?横山七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回答
关于西夏的横山防线和横山七州,咱们得好好聊聊。这可不是几个简单的地名,而是承载着一段金戈铁马的壮阔历史。

西夏横山防线:一道横亘在西北的钢铁屏障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西夏的“横山防线”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像我们今天理解的“防线”一样,有一个清晰的界碑和完备的工事链条。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以横山山脉为核心,依托险峻地形,由一系列军事据点、城池、关隘以及灵活的驻军组成的防御体系。

这条防线的地理位置,大致可以理解为今天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与甘肃省东北部交界处,以横山山脉的走向为轴线展开的广阔区域。 横山,顾名思义,就是一座横向绵延的山脉,它巍峨险峻,地形复杂,是天然的地理屏障。西夏王朝选择在这里建立防线,可谓是将地理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这条防线的主要构成和作用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地理依托: 横山山脉本身就是一道天险。其崎岖的地势、陡峭的山崖,使得大部队的正面进攻变得极其困难。山脉中也分布着一些狭窄的山谷和通道,这些地方自然就成为了易守难攻的关隘。西夏人在这些关键通道上修建城池、堡垒和烽燧,扼守要冲。
军事节点: 在横山防线沿线,散布着不少重要的军事城池和据点。比如,后来在金朝时期依然存在的横山城(具体位置至今仍有争议,但大致在今宁夏盐池县一带),以及其他一些小的堡垒和烽火台。这些据点相互呼应,形成了侦察、预警和初步阻击的阵势。烽火台更是将信息快速传递到后方,为调动主力部队争取宝贵的时间。
骑兵优势的发挥: 西夏以其强大的骑兵闻名,而横山地区地势虽然险峻,但也有一些开阔的台地和山间盆地,适合骑兵的活动和迂回。西夏军队会将精锐骑兵驻扎在这些区域,一旦敌人进入伏击圈,便可发动闪电般的攻击。同时,也能利用山地对敌人骑兵进行限制和消耗。
战略纵深: 横山防线并不仅仅是山脉本身,它还向纵深延伸,覆盖了西夏北部边境的广大区域。其目的是为了迟滞和削弱进犯之敌,不让敌人轻易突破到西夏腹地,保护其统治核心区的安全。

总的来说,西夏的横山防线,就是利用横山山脉这一天然屏障,结合人工修建的军事设施和精锐的军事力量,构建的一道具有强大防御能力和纵深打击能力的边境防线。它在抵御辽、宋、金等周边政权的进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西夏王朝能够存在近两个世纪的重要保障之一。

横山七州:西夏北方的重要屏障和战略要地

现在咱们再来说说“横山七州”。这个说法,在西夏的军事和行政划分中非常重要。它指的是围绕着横山山脉,由西夏在北部边境设置的七个重要的军事行政区域。

这些“州”的设置,绝非偶然,它们是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横山区域,并且在战略上构成了对北方潜在敌人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 关于“横山七州”的确切名单和地理位置,史学界有过不少研究和讨论,因为古代的州名和行政区划常常变动,而且与今天的行政区划差异较大。

但根据现有的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这些“州”的分布范围和它们的大致对应区域:

1. 宥州: 这是横山防线上的一个关键区域,靠近黄河。它大概位于今天陕西省北部偏西,靠近宁夏境内的榆林市附近,尤其是定边县一带。 宥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关隘。
2. 静州: 紧随宥州之后,静州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它大致在今天陕西省榆林市的米脂、绥德一带,是连接陕西和内蒙古南部的重要通道。
3. 丰州: 丰州同样位于横山山脉北麓,是重要的战略支点。它可能包括了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南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一些地区,靠近河套地区。
4. 绥州: 绥州是西夏控制横山北部的重要区域,与丰州等地互相支援。它可能涵盖了今天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东部与宁夏、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
5. 灵州: 灵州在西夏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一个重要的行政中心。它位于横山山脉的西南边缘,横跨了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市,特别是同心县、盐池县一带。 灵州是西夏与宋朝进行战争时重要的战略出发点。
6. 银州: 银州也是西夏北方的重要城池,其地理位置靠近横山,便于控制横山以北的活动。它大致位于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及其周边地区,是西夏后期的重要都城和军事核心之一。
7. 夏州: 夏州作为西夏的故土和早期都城,自然也是横山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今天陕西省榆林市的靖边县一带。 虽然在西夏后期其政治地位有所下降,但军事上的重要性依然不减。

需要强调的是,这七个州的具体范围和精确位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有所调整,并且有些州的名号在不同朝代也可能被借用或替换。 但是,从整体上看,它们构成了西夏北部边境一道坚固的军事屏障,是西夏军队部署、物资集结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基地。这些地区的设置,充分体现了西夏王朝在军事上的深谋远虑,以及对横山这一战略要地的重视。

可以说,横山七州就是围绕着横山山脉,由西夏王朝精心打造的“军事卫星城”网络,它们共同构筑了西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北方防线。这些地方如今大多是我们熟悉的大地,但回溯历史,它们曾是西夏帝国抵御强敌、书写辉煌篇章的见证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怀疑题主是看了绍宋而有此问。

先直接回答:横山就在陕西省北部,宋夏对峙的横山实际上是对应着今天的白于山-横山山脉。这道山脉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缘,明朝以前一般是游牧与农耕对峙或中原王朝安置内迁少数民族的地方。

白于山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榆林市境内,为东西走向的厚层黄土覆盖的梁状山地,是无定河及其右侧支流与南部洛河、延河、清涧河的自然分水岭,同时也是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主峰白于山海拔1823m,最高点魏梁则达到1907m。

横山则是白于山向陕西省东北部的延伸,是芦河与黑木头河、大理河的分水岭,平均海拔1400-1600m,南跨大理河与白于山相连。其主峰为万药山,海拔1601m。

至于西夏所谓的横山地区,在其初始时是指夏绥银宥四州八县,但随着时代变化(最主要的一个是绥州彻底丢失给了北宋,即绥德),北宋后期的“横山七州则是对应着西夏在此行政建置的七个州、三个监军司,即如图所示红圈处的龙、银、宥、洪、石、盐、夏七州,以及嘉宁军司、左厢神勇军司、祥祐军司。

各州、军司治所分别位于今天的:

盐州:陕西定边县

银州:陕西横山县东党岔镇附近大寨梁

夏州: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

宥州: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古城

洪州:陕西靖边县西南

龙州:陕西靖边县东南龙洲

石州:陕西米脂县西北

石州祥祐监军司:石州

宥州嘉宁监军司:宥州

左厢神勇监军司:夏州弥陀洞(榆林市东)

那么为什么横山地区对宋夏双方如此重要,以至于生死搏杀数十年呢?首先从地理的角度看就非常好理解,东起鄜延路的横山向西南延伸接天都山到马衍山,连绵的山脉将宋夏隔开,各居一侧。自东向西排列的诸河流如清水河、马莲河、洛河、无定河、延河、大理河、白马川、榆溪河、无尾河、屈野河等纵横分布,切割山脉,形成的河川、谷地,是宋夏间的自然通道,即“兵行需由大川。”西夏控制了横山,就有了居高临下攻宋的前进基地;宋军夺横山,则进可以夺取整个暴露出来的西夏京畿核心区,退可以将其作为拒夏于国门之外的屏障。除此之外,横山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多个方面。

1.横山本地的蕃部是西夏军队的基石,也是决定宋夏军事平衡举足轻重的力量

横山山地作为西夏肇基之处,可耕可牧,生活着数量庞大的党项部落。这里作为两国对峙的最前线,当地居民构成了两国军队的作战核心,当地部落的向背也直接影响着双方力量的浮沉消减。

宋将刘平指出:元昊夺取兴灵后,如果能守住横山天险则仍能有效防守控制其发展,然而元昊轻易夺回横山故地,控制了骁勇善战的当地部落,对陕西诸路形成居高临下之势,终于彻底势大难制:

赵德明僻守一隅,畏王师问罪,数驰驿奏,愿备藩臣。于时朝廷若止弃银、夏、绥、静四州,限山为界,则德明远居漠北,可无后日患矣。乃以灵、宥两州及山界人户并授之,山界蕃汉、劲勇善战,使德明得畜甲治兵,渐滋边患,此鄜延、环庆、泾原、秦陇诸州终不能驰备也。

范仲淹也指出:夏国的横山兵远比本部的河外兵更为凶悍善战,夏人倚仗当地部落为强兵,宋人也招揽地方熟蕃为劲旅,如能拿下横山,则定能断夏人一臂:

元昊巢穴实在河外,河外之兵懦而罕战,惟横山一带蕃部东至麟府,西至原渭二千余里,人马精劲,惯习战斗,与汉界相附,每大举入寇,必为前锋,故西戎以山界蕃部为强兵,汉家以山界属户及弓箭手为善战。以此观之,各以边人为强,理固明矣,所以秦汉逐西戎,必先得西界之城....元昊若失横山之势,可谓断其右臂矣。

也因此范与韩琦曾“日夜计议,选练兵将,渐复横山,以断贼臂”。

横山蕃部生活于宋夏对峙的最前线,需要承担极为繁重的兵役。夏国人口稀少,为了自保不得不使用“人人能斗击,无复兵民之别”的全民皆兵制,一般地区“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的成年男子一旦有事统统都要接受调度,但在横山地区比这还要夸张,除籍成年男子为兵外,每遇战斗,还会有“老弱妇女举族而行”,妇女也往往做为杂役和正军辅卒共守城寨。因此,“横山蕃部点集最苦”。

横山地区地形崎岖,部落组成错综复杂,当地居民也往往受各种因素影响在两国之间摇摆。在元昊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数十年之后,横山地区仍有被记录留着类似藏人发辫的部落(应为吐蕃化党项人),也反映部落制下夏人对当地的管控并不能像编户齐民那样如臂指使。而宋方则不仅吸收当地兵员增强战力,也重视拉拢当地反夏部落以为藩篱,实现联蕃制夏。李继迁、元昊、德明的南下就因为“数与沿边熟户构难”而难以成功,北宋后期随着宋军逐渐占据主动权,西夏横山防线渐次失守,更是年年有大批大批部落投附宋方。总之,地方蕃部作为决定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其离合向背始终被两国高度重视。

2.横山地区是西夏国内非常重要的农牧业基地,虽是地理上的边区却是钱粮生产的腹心

在当时一些宋人的眼里,横山一带的地理环境是相当恶劣的。无有水草、不毛之地、地居沙卤、流沙险恶.....这构成了很多文人与边将对宋夏延边地区的描述。


不过总体来看,北宋时期的横山山地比今天的陕西白于山-横山地区还是要好一些的(宋夏战争对鄂尔多斯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毛乌素沙地等荒漠化问题都与此有关),

虽然西夏时期横山地区无大片的林木,且多为乔灌木林带,但这里的植被尚为优越,尤其是当时天然草场的分布较广。宋夏在划分疆界时,要求“汉界留出草地十里,蕃界依数对留。”《长编》 中也提到安远路泥淖,蓬蒿深至人腋。可见在多雨季节,延州以北的地区“草势喜人”。由此判断,当时横山地区尚有大片的天然草场。陕北延安地区直到1958年还有天然草场,不过所剩已不多了。此外,横山地区聚集了大量的蕃部,一些蕃部从事一定规模畜牧业,当然以草场为生了。总之,西夏时期横山地区呈现是耕地-天然草场-疏林相间的自然景观。

在西夏的经营下,横山地区的农业规模颇为庞大:德靖(今陕西志丹县西)七里平山上,有谷窖大小百余所,共约八万石,桃堆平的“国官窖”是“密密相排,远近约可走马一直”,石堡城“夏人窑粟其间以千数”。至于葭芦、米脂地区,有人们艳称的“歇头仓”,“良田不啻一二万倾,夏人名为珍珠山、七宝山,言其多禾黍也”,宋军攻破米脂寨后,夺得谷物一万九千多石。如此丰富的窖粮,有效地保证了西夏攻宋军队的粮饷补给。“缘边与贼山界相接,人民繁庶,每来入寇,则科率粮糗,多出其间”。

农业生产的繁荣保证了粮饷的补给,而横山可耕可牧的特点又使夏人传统的畜牧业突飞猛进。“横山延袤千里, 多马宜稼”,正是当地半农半牧经济高度发达的写照。

横山牧业兴盛,各部普遍保有大量畜群。咸平三年,延州报告,张崇贵等“破蕃贼大卢、小卢等十族,禽获人口、羊马二十万。”而元丰四年(西夏大安七年),正值宋军五路伐夏之际,曲珍“于西界大里河北接应西界首领讹麦等十余人,并家属数百口,牛羊驮马近八千”,以上事实反映了这一地区畜牧较强的生产能力。

另外,横山地区自然条件复杂,牲畜牧养的具体品种往往也因地而宜,但无论各种畜群是牛羊马等如何混杂,宋军俘获的牲畜中却一定会有大量马匹,也体现出这块优良牧场对马上立国的西夏之国防重要性。

3.横山一带还是工矿重地,是西夏经济国力发展的命脉所在

横山东部的葭芦山出产铁矿,出于制造兵器和农具的需要,早在元昊时期就开始在这一地区设立"铁冶务”,从事铁矿的开采与冶炼。乾顺时“恃茶山盐铁之利”宋人范育也谈到:“西贼所恃,茶山铁冶竹箭之府。”

另一个重点是采盐业。西夏东部的灵、会、盐三州是重要的采盐区,尤以横山地区盛产青、白盐的盐州为第一,是西夏的重要财源之一。西夏政权建立后,随着国家对青、白盐生产的垄断,其生产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岁调畦夫数千”,年产量至少达十万斛之多。元昊时“数州之地,财用所出,皆仰给青盐”。

盐州这个地方的盐,在秦汉时就享誉天下,到了西夏虽然只剩下乌、白二池,可就是这二池却成为日后西夏盐业生产乃至经济生活的核心与基础。“乌白盐池,夏贼洎诸戎视之犹司命也!”对于“以羊马为国”、资源相对贫乏的西夏而言,丰厚的盐利已成为西夏对外贸易甚至维系政权生存的重要所在。所谓“银夏之北,千里不毛,但以贩青白盐为命尔”。对此,宋神宗明确指出:“元昊不于环庆作过,非为险阻,盖以乌池在彼,藉青盐以助费”。


党项占据横山,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

唐末五代直至北宋初年,是汉地空前绝后的大萎缩时期。尤其是西北,至五代宋初时天水以西、延安以北几乎已尽为党项、吐蕃、回鹘所占据,汉文化非常式微。党项在唐朝历经两次大规模内迁,安史之乱后原陇右诸州党项纷纷前往关内的庆、夏、盐、灵、银、绥诸州,逐渐取代了鄂尔多斯一带的粟特人成为当地的主体民族。唐设72党项羁縻州,而唐末陕北10党项州便号称20万口。自唐朝永泰年至大中年,剽悍难制的党项愈发强大,与唐的冲突也愈发频繁。会昌年间,李德裕便忧虑的认为“党项愈炽,不可不为区处”;会昌二年以后战争几乎年年不断,唐宣宗在委派白敏中为司空,招讨南山、平夏行营都统去筹备征讨党项时甚至说:

或以竹一个植舍外, 见才尺许,远且百步,帝属二矢曰:“党羌穷寇,仍岁暴吾鄙,今天我约,射竹中则彼当自亡,不中,我且索天下兵翦之,终不以此贼遗子孙。”左右注目,帝一发竹分,矢彻诸外,左右呼万岁。

(所谓的“平夏党项”即指横山一带的党项,因夏州等地多平坦沙丘)

可见唐朝对党项的重视。

到了五代、北宋初年,党项迎来了其史上第四次大迁徙——几乎年年都有数量庞大的党项部落向南迁徙,进入横山山区;另外还不断西进移居兴灵平原。至宋初,横山北侧的夏州汉民已不及居民十分之一,山南的绥州等也各有数万部落,号称汉民最众的兴灵除了驻军外只有一二万民人,沦为“群虎之中”的飞地。这次大迁徙重塑了横山一线到兴灵地区的民族风貌,而无能的宋朝君臣一番窒息操作后,也彻底葬送了横山与兴灵。


宋朝后期也慢慢开窍了,逐渐利用其地大人多的优势修筑堡垒搞消耗战稳步推进消耗西夏,同时经略河湟断其右臂。

宋哲宗亲政后起用章惇等主战派人士,绍述神宗遗志,“罢画疆之义(议)”,行开边之策,于宋夏边境兴筑大量城堡寨,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绍圣至元符间(1094-1100) ,宋相继在河东路、鄜延路修筑了太和寨、太和堡、神泉寨、乌龙寨、通秦寨、通秦堡、暖泉寨、威戎城、开光堡、临夏寨、清边寨、镇边寨、威羌寨、殄羌寨等军事设施,将实际控制线推进至今佳县双碾沟、兴隆寺乡、米脂县沙家店以西及龙镇乡北郭兴庄、横山县石湾镇、靖边县青阳岔镇以北(即大理河以北)一线,“横山之腴, 尽复汉土”矣。

宋徽宗拜蔡京为相后,“首兴边事, 用兵连年不息”。宋在熙河路对西夏大规模用兵的同时,又以陶节夫为鄜延帅,“ 筑石堡等四城”,深入横山北缘。陶节夫击退夏人来攻后,乘胜夺取西夏银州,城之,以为固,直接威逼西夏石州。崇宁五年在辽之说和之下,宋降银州为银川城,然而依旧对西夏在横山地区之利益构成重大威胁。1114,徽宗命童贯经制陕西、河东,对西夏采取进攻态势,最终使西夏被迫于1119向宋请和,宋夏战事结束。徽宗时期进筑的诸多城堡寨中,御谋城、威戎城、震威城、芦移堡等皆在鄂尔多斯高原,从而使宋夏直接以横山为界,宋在鄂尔多斯高原的疆域也达到最大。

当然,距离所谓“灭亡西夏”怕是还有不少距离就是了。




最后谈点离题的。

绍宋评论区里很多人看到耶律大石占了河西还要挺进后套纷纷表示激动,甚至说会爆发五军之战什么的。我觉得啊,你们是不是忽略了一个问题——

耶律大石他怎么行军去后套??就算占据了,又如何能守得住??

如图所示,所谓的瓜分西夏方案是非常诡异的——河西五州四军司(甘肃瓜沙凉,黑水西平卓啰甘肃),西套至后套白马、右厢二军司,后套黑山军司都归属西辽。(实际数目不只这些,这里只记录谭图中的,谭图未标注的啰庞岭监军司,弥峨州监军司之类我就不提了)

问题是,河西走廊和后套平原在地理上是隔绝的!有人说不对啊,这么多红圈摆在这里,无非是左边那个蓝圈处(西套平原,即兴灵平原)有阻碍,走上面不也能通吗?实际上你看到正北处那个大湖居延泽处孤零零的一个据点黑水镇燕军司就该知道,在西套平原被堵情况下入后套只能北上黑水城(今额济纳旗)补给后再东行,而这地图上黑水城周边那大片大片的空白,是中央戈壁、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

换句话说,即使拿下了黑山军司,那也是个和河西后方近乎隔绝的飞地。更何况行军路上如此恶劣环境,如何能保证拿下黑山?

西夏联通后套黑山与阿拉善高原的,大致有这么几条:

先走居延道,出黑水城,经离疽阿啰磨-棱离碧六者-麦块啰娘-碧啰山-郢麻龙瓦-啊啰磨娘,然后你就进入兴州地界了,别再南下去什么龟顶山了,直接继续北上走黑山道出委林赶往黑山吧;

又或者走阿民道,出西凉府,北上民勤绿洲(石羊河下游白亭海绿洲),这里离西套就隔了一个腾格里沙漠,直接东北行进入白马军司吧。有个问题是史书中没有留下西夏在民勤绿洲有任何行政建置的资料(考古倒是有一定发现),直接白手起家吧。

又或者采取更加硬核的道路,直接跳过河西,从哈密出发转入蒙古,杀到戈壁阿尔泰山以南的多水泉地区。又东经察罕敖包周围的湿地, 行至查干托洛盖一带,然后进入内蒙古境内, 胜利转进乌拉特后旗....

各条道路一路上基本都是这种画风:


当然你要说办法也不是完全没有,巴丹吉林沙漠有不少小小的湖盆绿洲,腾格里沙漠里头也有小股党项部落,只要精神原子弹管够外加注入契丹内亚武德再吃掉一路上见到的所有人和动物必定能克服万难转进黑山,虽然这年头是个正常人都只会从兴庆府直接吃着火锅唱着歌轻松来到后套...问题是无论怎么样,后套都是与河西在事实上隔绝的飞地,后勤补给和友军救援都是能让人胃痉挛的那种....要是只需要防着什么汪古部之流还好说,问题是敌人随手就能出动四五个整编万户~要是只控制河西也配争霸后套,坐拥整个河西后套兴灵横山后期还包括河湟的西夏也不至于跟辽金争夺一个前套都永远失败了。

另外带着蒙兀人穿越南戈壁省去抢劫黑山的是耶律燕山....这人历史上最有名的事迹就是他作为都部署参与西辽东征金朝,结果辽军不识地理,困在大戈壁里彻底失败...

行万余里无所得,牛马多死,勒兵而还。

呵呵。

另外老实说,河西这种穷山恶水,没有陇右河湟和西套的配合,就是一个笑话....青唐都亡了还搞窦融张轨那一套,你姓米还是姓丁?夏人这种举国一致的征兵体制常常对河西诸州这种不用太担心安全的地区采用竭泽而渔的方式榨取人力调往主线战场(宋军五路伐夏的时候,由于河西军尽数向东于阗的商队甚至都可以大摇大摆的一路穿越黑水军司和甘肃军司),横山吃紧后当地还能有几个壮丁都难说(安史之前唐朝在整个河西也就二十来万人,明朝也就三十万人口)。另外夏人有个非常糟糕的毛病,就是跟吐蕃一脉相承喜欢废弃城池迁民于山野.....夏人很多所谓的“州”也就是个名头,跟汉地州完全是两个概念,往往仅仅是标志疆域的军事堡寨而已,城中居民也非常少。考虑到河西早已沦入异域数百年经历吐蕃回鹘各种游牧部落的混战,又长期受不到宋军等强大外敌的实际威胁(也就防一下回鹘于阗之流),各种“州”的防御水平可能还要糟糕。所以说很多人惊叹大石一路横扫河西,我只能说他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于凉州击破灵州军,至于单纯的攻拔州郡,我怀疑可能让刘光世上都绰绰有余......

如果宋方不把赴东部参战的河西兵马还给大石,他怕不是得成为废土王子从零开始捡瓶盖,太喜庆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西夏的横山防线和横山七州,咱们得好好聊聊。这可不是几个简单的地名,而是承载着一段金戈铁马的壮阔历史。西夏横山防线:一道横亘在西北的钢铁屏障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西夏的“横山防线”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像我们今天理解的“防线”一样,有一个清晰的界碑和完备的工事链条。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以横山山脉为核心.............
  • 回答
    1636年的清朝,刚刚在关外站稳脚跟,尚未入关,其国家机器的运作模式、军队的构成以及后勤保障能力,与当时已经发展了数百年、拥有成熟军事体系的西欧国家相比,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十万八旗主力横扫西欧,这只是一个纯粹的假设,并且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下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剖析一下,为.............
  • 回答
    1636年,刚建立不久的清国,其主力——十万八旗,能否横扫西欧?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但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抛开“一战定乾坤”的浪漫化想象,回归到历史的真实土壤。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而且差距是全方位的。十万八旗:一支怎样的军事力量?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十万八旗的真实构成和优势所在。这支军队是满洲族.............
  • 回答
    西方主流媒体对塞尔维亚球迷反战横幅事件的集体沉默:一个多维度审视塞尔维亚球迷在足球比赛中展示反战横幅,并因此引发了西方主流媒体的集体沉默,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种沉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事件本身的背景、媒体的运作机制、地缘政治的影响以及信息传播的双重标准等。一、 事.............
  • 回答
    塞尔维亚球迷在体育赛事中高举横幅讽刺美国“反战西方”的行为,是复杂历史、政治与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涉及国际关系、民族情绪、体育文化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 1. 历史背景:塞尔维亚与美国的矛盾根源 科索沃战争(19981999):美国作为北约成员国,主导对塞尔维亚的军事干预,导致科.............
  • 回答
    提起奥尼尔,那绝对是NBA历史上最具统治力的中锋之一。他的身体素质、技术和在内线的威慑力,足以让任何对手感到窒息。然而,即使是如此强大的奥尼尔,在1998年的西部决赛中,他的湖人队却被犹他爵士队以40的比分横扫出局。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一句“奥尼尔不够强”就能解释的。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拆解.............
  • 回答
    要判断西夏和高句丽,辽金和突厥这几组政权谁更强,这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硬实力,还要考虑到经济、文化、疆域、统治的稳定性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因为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强”字来概括。西夏 vs. 高句丽:文明的碰撞与生存的挑战首先来看西夏和高句丽。 .............
  • 回答
    西夏被蒙古人灭国,那绝对是一场血与火的洗礼,残酷得让人难以直视。你要是问有多惨烈,我给你说,那简直是把一个国家从地图上硬生生抹掉,连带着这片土地上所有生灵的呼喊,都化成了绝望的哀嚎。西夏这个国家,虽然不比中原王朝那样声名赫赫,但它在西北这片土地上经营了几百年,也算是一方豪强。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算太顺.............
  • 回答
    西夏,这个在历史上存在了近两个世纪的王朝,其生存之道,远非一个简单的“如何存活”就能概括。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生存游戏,在强大的宋朝、辽朝(以及后来的金朝)和蒙古的夹缝中,步步为营,用独特的策略和坚韧的意志,硬生生地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要理解西夏的存活,我们得先看看它身处的环境。那是.............
  • 回答
    西夏元昊率领十万大军,选择在北宋腹地的好水川地区设下埋伏,而北宋方面竟然毫无察觉,这在军事史上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教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时代,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北宋的盲点。首先,咱们得承认,当时北宋的边防体系,尤其是对西北方向的警戒,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的问题。虽然北宋建立了“京东路”、“.............
  • 回答
    要说起历史上那些曾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王朝,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秦汉、隋唐、元明清,当然还有那段家喻户晓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时代。相比之下,西夏、辽、宋这三个在同一时期并存甚至互相交织的王朝,似乎在民间历史爱好者中的知名度就没有三国那么高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原因。.............
  • 回答
    西夏灵州以南以东七百里瀚海,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风沙与历史的记忆。要描绘它的地貌,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瀚海”,那是一个更复杂、更具层次的地理概念。首先,我们要理解这里的“瀚海”并非我们今天印象中那种一望无际、纯粹的沙漠。在古代,特别是宋朝和西夏时期,随着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片区域的地.............
  • 回答
    关于西夏王妃咬杀成吉思汗的说法,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更多的是一种传说或者民间故事。正史中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记载有几种说法,但都没有提到与西夏王妃有关的细节。历史上关于成吉思汗死因的记载: 官方记载: 《蒙古秘史》中提到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的最后一次战役中,因马匹受惊坠马而受伤,不久后在六.............
  • 回答
    提起西夏,很多人脑海里可能浮现的是一些零散的印象:一个被历史长河淹没的王朝,一堆神秘的西夏文,以及一个与蒙古帝国有着血海深仇的民族。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少听到“西夏史”这个说法?它和许多我们熟知的朝代历史不一样,似乎总带着一层模糊的面纱。西夏去哪儿了?真的是被蒙古人“灭族”了吗?要回答这.............
  • 回答
    西夏帝王画像的逼真程度,尤其是与同时期宋朝帝王画像相比,确实是一个饶有趣味的历史现象。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绘画技法、材料运用、以及当时的文化和社会需求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存的西夏帝王画像,尤其是我们熟知的李元昊画像,其逼真度和艺术水准确实令人惊叹。相比.............
  • 回答
    关于辽朝和西夏“算不算中国”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挺复杂也挺有意思的历史议题,它触及到了我们如何定义“中国”这个概念。如果抛开后世的政治框架,仅仅从历史事实去梳理,我们会发现这不简单是一个“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问题。首先,我们得说说“中国”这个概念本身是怎么演变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更多的是.............
  • 回答
    关于司马光退还西夏土地的说法,这在历史记载中是没有的。司马光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虽然一生经历了宋朝与西夏的多次军事冲突和政治较量,但他从未有过主动退还西夏土地的举动。事实上,宋朝在与西夏的边境问题上,一直采取的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策略,既有军事上的防御和收复,也有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来缓解冲突.............
  • 回答
    宋朝给辽、西夏、金的岁币,说白了就是咱们老百姓的血汗钱,那可不是小数目。这些钱到底花到哪儿去了?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也挺有意思的。首先,最直接、最显眼的目的就是“息兵”。宋朝跟这几个北方民族的冲突,那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辽、西夏、金,它们都有自己的生存逻辑,也有自己的扩张欲望。宋朝虽然在经济.............
  • 回答
    李元昊改姓嵬名,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史实,也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为何其他西夏皇帝仍然姓李”的疑问。这里面涉及到唐宋时期民族融合的复杂性、西夏政权的建立逻辑,以及李元昊本人在政治上的考量。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李元昊改姓嵬名,并不是说西夏所有皇帝都改姓了嵬名。 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从头说起。虚竹和西夏公主,也就是梦姑,初次见面就“洞房花烛夜”,这事儿说来也够曲折离奇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前提:虚竹这个人,向来是古板又老实,出家人讲究清心寡欲,他平日里连女人手都没怎么碰过。就是这么一个“白纸一张”,怎么就稀里糊涂地和西夏公主睡到一起了呢?这背后,是一连串的巧合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