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儒学只有共性,没有个性?

回答
“儒学只有共性,没有个性” 这个说法,恐怕是有些片面,甚至可以说是误读了儒学本身。 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层面来聊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共性”,什么是“个性”。

“共性”,指的是一种普遍的、共同的特点,是大多数事物或者体系都会具备的。 在哲学语境下,共性可能指的是一些普遍的真理、原则、道德规范,甚至是看待世界的方式。

“个性”,则指的是独特、与众不同的特质,是区分事物或体系的关键。 它体现在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关注的重点、阐释的方式,以及历史发展中的具体形态。

如果说“儒学只有共性,没有个性”,意思就是说,儒学就像个大杂烩,里面都是些放之四海而皆准、谁都能说的道理,但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不像别的学说那样有“看家本领”或者“压箱底的宝贝”。 这种说法,我觉得实在是冤枉了儒学。

为什么会有这种“只有共性,没有个性”的错觉呢?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1. 儒学的“普适性”和“实用性”被过度强调了。 儒学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入世”,强调如何做人、如何治国、如何齐家。 它的很多核心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以及“孝”、“悌”、“忠”、“恕”,确实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也适用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们。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哪个时代、哪个文化的人听了不觉得有道理? 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特质,容易让人觉得它是不是就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了。

2. 儒家内部的“融汇”和“发展”。 儒学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地吸收、融合其他思想流派的精华,并且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和发展。 比如,汉代的董仲舒吸收了法家、道家的一些思想,融入儒学,形成了“天人感应”的学说,这在当时就是一种创新。 宋代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更是发展出截然不同的路径,无论是对“格物致知”的理解,还是对“心”的阐释,都有着鲜明的个人印记和学派特色。 这种“融合”和“发展”,反而让儒学变得更加丰富,但如果只是看到那些普遍性的东西,就容易忽略了其中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个性”所在。

3. “儒学”这个概念的模糊性。 我们现在说的“儒学”,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标签。 它包含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李翱、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等一大批思想家,以及他们的言论、著作和形成的学派。 要说“儒学”整体,自然是包罗万象,其中一些核心的“共性”会显得尤为突出。 但如果具体到某个儒家人物或某个儒家学派,其“个性”就会显露无疑。

那么,说“儒学只有共性,没有个性”究竟错在哪里? 儒学到底有没有个性?

我觉得,说“只有共性,没有个性”是忽略了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思想家、不同学派所展现出的独特的思想内容、理论建构、关注焦点和价值取向。 儒学并非静止不变的理论,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思想体系,其“个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人”的独特关注: 儒学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对“人”的塑造和关怀。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孟子说“人皆有恻隐之心”,荀子说“性恶论”,这些都是关于“人性”的不同看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个性”之一。 儒学不像道家那样关注“天道自然”,也不像法家那样侧重“君主权威”和“法制”,它始终把“人”作为一切思考的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体系。 这种对“人”的终极关怀和“人本主义”的色彩,是儒学区别于其他思想流派的关键“个性”。

2. 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儒家思想中,塑造“君子”甚至“圣人”的理想人格,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孔子对“君子”的描绘,如“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浩然之气”的极致追求。 王阳明更是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强调个体道德主体性的觉醒和实践。 这些对理想人格的界定和塑造路径,虽然都围绕着“仁”、“义”等核心概念,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侧重点和理解方式,就构成了鲜明的“个性”。

3. 对“社会秩序”的独特构想: 儒学不回避现实社会,而是积极思考如何构建一个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 从“家”到“国”再到“天下”,儒家对社会关系的构建有一套完整的逻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强调的是个人德行的修养如何最终影响整个社会。 这种重视“人伦”、强调“礼治”和“德治”的社会构想,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等社会关系的处理原则,都具有鲜明的“儒家特色”。

4. 对“学习”和“修养”的独特方法论: 儒家非常重视学习和自我修养,但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修养路径并非千篇一律。 孔子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孟子强调“养气”,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发明本心”,王阳明强调“致良知”。 这些方法论,虽然都指向道德的提升和智慧的增长,但其侧重点、途径和强调的方面,都体现了不同学派的“个性”。

5. 历史演变中的“个性化”发展: 儒学在历史长河中,为了应对不同的社会挑战和思想交流,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 汉代的“独尊儒术”是一种政治上的“儒学化”;唐代的“古文运动”是对儒学某些僵化之处的反拨;宋代的理学是对儒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深化,也融入了佛道思想;明代的阳明心学更是将儒学推向了重视个体精神自由的新高度。 这些发展变化,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儒学“个性”的不断演化和丰富。

总结一下,说“儒学只有共性,没有个性”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因为视角过于狭窄而产生的误判。

它看到的是儒学中那些永恒不变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和原则, 比如仁爱、责任、和谐、秩序,这些确实是儒学的“共性”所在,也是它能穿越时空、影响深远的原因。
但它忽略了,正是这些“共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不同的思想家以不同的方式加以阐释、发展和实践,从而产生了无数鲜活的“个性”。 儒家的“仁”可以是孔子强调的“爱人”,可以是孟子强调的“恻隐之心”,可以是朱熹强调的“爱之理”,也可以是王阳明强调的“爱己及人”。 这些虽然都围绕着“仁”,但其侧重点、表现形式和理论深度,都构成了各自独特的“个性”。

所以,与其说“儒学只有共性,没有个性”,不如说儒学是以一系列具有普适性的“共性”为基础,通过不同思想家的独特阐释和时代精神的融合,展现出极其丰富和鲜明的“个性”。 这种“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恰恰是儒学生命力旺盛、能够持续演进的关键所在。 离开了对这些“个性”的体察,我们对儒学的理解就只停留在表面,甚至会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性这个东西和“变态”“残暴”“固执”“任性”是关联在一起的,这是不好的事情。

老师如果说那个孩子有个性潜台词就是:这个孩子孤僻不合群。

如果警察说你做事有个性基本上就是说你:做事变态,恶心

如果陌生人说你有个性基本上就是说你:古怪,愚蠢,做了傻事却又洋洋得意。

说女孩有个性,就是说她:任性。

说男孩有个性,就是说他:不合群。

——————————————————

我以前也以为“个性”是说个人独特属性,是个人自由的体现

活了几十年,才搞清楚

除了在艺术品评价中。使用“个性”一词是褒义之外,其他的地方只要用个性,基本上都是在说这个人是个奇葩,怪物。

作为儒家思想,诚正修齐治平。是在实现一个众人的大同世界。奇葩,怪物,对于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作用。当然他不会去提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儒学只有共性,没有个性” 这个说法,恐怕是有些片面,甚至可以说是误读了儒学本身。 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共性”,什么是“个性”。“共性”,指的是一种普遍的、共同的特点,是大多数事物或者体系都会具备的。 在哲学语境下,共性可能指的是一些普遍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和经济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将科学研究的待遇归结为“烧死”和“鄙视”会过于简化,并且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不同文化环境下科学发展的差异,以及现代科技为何主要起源于欧洲。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些前提和概念: “烧死”与“鄙视”的.............
  • 回答
    “儒家学说在当今中国只留下了糟粕吗?”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太绝对了。要我说,这就像问“一碗米饭里是不是只有饭粒是好的,米汤都是糟粕”一样,太简单化了。其实啊,任何一种学说,尤其像儒家这样流传了几千年的东西,都像一个老宅子,里面有金碧辉煌的大殿,也有积满灰尘的角落,还有些地方可能已经破败不堪了。关键.............
  • 回答
    “成也三纲五常,败也三纲五常”,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传统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它既是支撑起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石,也是导致其僵化、乃至最终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三纲五常”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层面的作用与影响。“成也三纲五常”: 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石首先,.............
  • 回答
    很多推崇儒家思想的人,在谈到如何面对传统文化时,常常会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句话听起来顺理成章,似乎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态度。但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其实藏着一些值得探讨的“为什么”。为什么他们不干脆把他们认为的“精华”提炼出来,另外开宗立派,自成一家,反而要紧紧地抓住“儒家”这个标签不.............
  • 回答
    关于网上对儒家思想的批评和反对声音,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歪理”或“不靠谱”来概括。很多反对意见背后,都有其历史、社会和思想根源,虽然有些表达方式可能偏激或片面,但其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特别是像儒家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都不可能完.............
  • 回答
    您的长辈提出的观点,即“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具有争议性的说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儒家思想的多个层面,以及历史发展中儒家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需要考虑您长辈提出这个观点的可能原因。首先,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认为儒家“自孔子以来就是用来愚民的”是一个过于简单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儒家思想传承中一个很核心也很容易引起争议的点。咱们一步步来聊。首先,你说“儒家儒学被董仲舒和朱嘉后人改了就改了”。这个说法,可以理解为是对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吸收、解释和发展的一种概括。但要说“改了就改了”,可能有点太绝对了。更准确地说,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
  • 回答
    儒学之所以以“孝”为根本,并非偶然,而是其思想体系建构过程中,基于对人类社会最基本关系和秩序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个体修养和国家治理的系统考量。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孝是人伦之始,是情感之源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而“孝”被认为是“仁”的起点和基础。孔子在《论语·学而》中.............
  • 回答
    关于“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说法,用以批判儒家思想,其内在逻辑并非简单地归结为“倡导大同而不去实践”。这句俗语的尖锐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一种在现实社会中,某些打着儒家旗号的人,他们的言行脱节,甚至与他们宣扬的道德规范背道而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核心,以及它在历史实践中可能出.............
  • 回答
    儒家与法家:治国理念的殊途同归与历史的“法制”画卷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儒家与法家这两大思想流派的碰撞与融合是绕不开的关键。它们虽然在治国理念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却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乃至文化,并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法制”的内涵。 儒家:德治为本,礼乐.............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就像你我家里长辈,总有他们一套固执的规矩和看法,年轻一辈不理解,觉得这不合时宜,但长辈们总会搬出过去的经验、家族的脸面来辩护,儒学和这道理有几分相似。首先,得认识到,儒学在中国文化里的根基太深了。它不像一个外来的新鲜事物,是渗透到骨子里去的。你想啊,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为什么一个强调“仁义礼智信”的儒学,在历史上占据了如此崇高的地位,但我们却常常能看到社会风气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前提:任何一种思想体系,其在理论上的崇高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在当下,会有这么多人对儒学提出批评的声音?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复杂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时代变了,社会的需求也变了。 过去,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学作为一种官方推崇的意识形态,它提供了社.............
  • 回答
    康熙皇帝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尽管当时传教士云集,大清却未能因此走向科技强国之路,这其中的缘由复杂且深刻,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细致地梳理历史的脉络。一、 康熙的求知欲与科学启蒙:一段特殊的君王画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康熙皇帝个人的博学与对自然科学的非凡热情.............
  • 回答
    我理解您想深入探讨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儒家思想持有负面看法,并试图理解他们的动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反对”本身就是一个很宽泛的词,背后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和层次。首先,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给“讨厌反对儒家的人”贴上某种标签。人们对任何一种思想体系持有批判或反对的态度,其根源往往是多方面的,并且是随.............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好多画面,也触发了不少思考。朱熹和王阳明,这俩名字在中国思想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一个被誉为“理学集大成者”,另一个则开创了“心学”一脉,对后世影响深远,一个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官方意识形态,一个则在民间和士人心中激荡了无数火花。按理说,这俩都是儒学巨擘,在知乎这种知识分享社.............
  • 回答
    “汉武帝为一己之爽身,独尊儒术,害了万世华夏精英。”——这说法,我得说,太片面,也太极端了。要细究起来,可复杂着呢。首先,咱们得把“独尊儒术”这事儿掰开了看看。汉武帝时候,百家争鸣的局面确实是存在的,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有其道理。但是,你说汉武帝是为了“一己之爽身”?这话就有点不负责任了。为什么是儒术?.............
  • 回答
    “儒家文化圈的社会竞争残酷,却远不如西方国家发达”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相对深入的分析,并且需要澄清一些潜在的误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儒家文化圈: 通常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辩证关系,即如何在坚守道德原则的同时,也懂得审时度势、保护自身。这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务实。首先,我们来理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仁” 是儒家思想的基石,是孔子最为核心的道德追求。仁,简单来说,就是爱人,推己及人,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