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史中王安石的评价为什么这么低?

回答
关于王安石在《宋史》中的评价为何显得“低”,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宋史》的成书背景、作者群体的倾向性,以及王安石变法本身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首先,我们要明白《宋史》的编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且汇集了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史官的智慧。虽然《宋史》被列为“正史”,但其成书的政治目的和时代局限性是不可忽视的。

1. 《宋史》成书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倾向:

《宋史》的最终定稿是在元朝灭亡宋朝之后。元朝统治者在编纂前朝史书时,往往会带有一定的政治考量。虽然元朝统治者宣称“不以兴亡论是非”,但历史的评价很难完全脱离政治的藩篱。《宋史》的编纂者,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元初以来对宋朝的历史认知,而这种认知中,对“好汉”的塑造与对“奸臣”的贬斥,往往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模式。

2. 王安石变法的争议性与阻力:

王安石推行的变法,触及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方方面面,其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然而,这些变法措施,尤其是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等,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

触动既得利益集团: 变法的核心在于革除积弊,而北宋的积弊,很大程度上是官僚地主阶层所造成的。变法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例如募役法取消了免役法,将原本由差役户承担的徭役改为由官府出钱雇佣,这使得原本享有免役特权的官僚地主阶层不得不承担更多的赋税和劳役。市易法则试图由政府介入商业,抑制豪商大贾的囤积居奇,这也自然引起了商人的不满。
方法上的激进与执行的偏差: 王安石本人虽有匡时济世之志,但其行事风格较为刚直,推行变法时显得有些急切,缺乏足够的缓冲和妥协。再加上执行过程中,各地官吏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可能存在的贪腐和滥用职权,导致一些变法措施的本意走了样,甚至适得其反,给百姓带来了新的负担。
士大夫阶层的分裂: 变法引发了朝廷内部激烈的党争。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对王安石的变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其“不顾一切”、“扰乱民生”。这种分裂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也渗透到文化和思想层面,为后世史官的评价埋下了伏笔。

3. 《宋史》对王安石评价的侧重点:

《宋史》对王安石的评价,固然承认其“才兼经济、学兼性理”的才华,以及“变风俗,立法度”的宏图,但重点却更多地放在了变法带来的“扰民”和“争议”上。

强调变法的“扰民”: 《宋史》在记载变法时,往往会引用保守派的批评意见,着重描述变法对社会造成的冲击和百姓的不满。例如,对青苗法,会强调其“强人借贷”、“以贷为滋扰”;对募役法,则会突出其“扰民”、“妨农”。
突显“朋党”之争: 《宋史》对北宋的党争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而王安石变法是引发党争的关键。史官在叙述时,往往会将王安石描绘成一个“党同伐异”的人物,将变法的失败归咎于其“刚愎自用”、“不容异己”。
对“奸邪”的警惕: 在中国古代史官的传统中,对于那些试图通过激进手段改革、可能扰乱现有秩序的政治人物,往往抱有一种警惕甚至批判的态度。王安石的改革,在某些史官看来,就是一种“奸邪”的尝试,其目的和手段都与儒家传统的“中庸之道”有所偏离。
侧重“道德”而非“成效”: 《宋史》的编纂者,更多地是从道德和行为的层面来评价王安石,而非仅仅从变法的实际成效来考量。即使变法在某些方面确实有积极作用,如果其推行过程存在“过失”,或者引发了“纷争”,也容易被后世评价者放大。

4. 司马光等保守派的深远影响:

《宋史》的史官,很多都受到司马光等保守派史学思想的影响。司马光不仅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反对者,也是一位史学家,他编纂的《资治通鉴》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官评价王安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史》在评价王安石时,很大程度上是在延续司马光的批判性叙事。

5. 历史评价的“滞后性”与“惯性”:

历史评价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然而,在《宋史》成书的那个时代,对王安石的负面评价仍然是主流。后世的史学家,在缺乏更全面、更客观的史料,或者受到既有评价体系的制约时,也很容易沿用旧有的观点。

总结来说,《宋史》对王安石的评价之所以显得“低”,主要原因在于:

成书时代的政治背景:元朝编纂《宋史》时可能存在的政治考量。
王安石变法本身的争议:变法触动了大量既得利益者,且推行方式也引发了巨大争议。
《宋史》编纂者的倾向性:史官更多地聚焦于变法的负面影响,以及党争的混乱。
保守派史学观点的深远影响:司马光等人的批判性评价在《宋史》中得到了体现。
历史评价的惯性:早期负面评价容易被后世沿袭。

需要强调的是,“低”是相对于某些极端正面评价而言,而《宋史》并非完全否定王安石的才华和改革抱负。但它确实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变法的“过失”和“争议”上,从而导致了后世许多读者对王安石产生了一种“不成功”或“有争议”的刻板印象。

当然,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后世的学者们对王安石的评价也日趋多元和客观。许多学者认为,尽管变法存在一些问题,但王安石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这已经超出了《宋史》本身对其评价的范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神宗实录》里对王安石的评价就是这么低。

《宋史》修于元代——这个大家都知道,然而脱脱等人在修宋史的时候大干快上,辽宋金三史一共修了两年半,中途甚至换过不认识汉字的主修官,所以这个质量肯定是堪忧的。而既然修的速度如此之快,那么大量照搬套用原始文献的问题有多严重大家也自然能明白。王安石传的底本是洪迈等人的《四朝国史》,而《四朝国史》又取材于《神宗实录》,现在关键的问题来了:《神宗实录》是谁修的?

这时候事情就开始变得有趣了——神宗实录前后修过五次!五次!

神宗死后司马光主持修过一次——司马光跟王安石的关系毋庸多言,所以这次修实录司马光把王安石黑了个爽。结果修了没多久司马光一命呜呼,绍圣绍述反攻倒算,章惇表示司马光那实录修的诋毁改革,罪大恶极,必须重修,于是大家按照王安石的《日录》又重修一次,调门完全变了过来。结果用力过猛,大家表示你这也不太尊重事实啊,因此徽宗上位之后和了个稀泥,三修实录准备调和矛盾——然后靖康耻了!大家痛定思痛深入的思考了一下我大宋为啥被一群蛮子打成了狗,最后总结了一下认为都是特娘的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于是高宗时四修实录,又把矛头指向了王安石。

这第四版实录对王安石的态度,用一句话就能概括:

又极言王安石变法度之非——宋会要辑稿·职官十八之六九·国史院

之后张浚为相,表示皇上咱这实录改了又改,实也不实,录也不知道录了些什么玩意,是不是应该再修一遍还原历史真相啊?高宗琢磨了一下,说吼啊,于是大家准备五修实录

(浚言)绍圣以旧史(案:指元褚初修《神宗实录》)不公,故再修,而蔡卞不公又甚,每持一己褒贬之语,以骋其爱憎。今若不极天下之公,则后人将又不信
(高宗言)谓之实录,但当录其实而褒贬自见,若附以爱憎之语,岂谓之实录——皇宋中兴圣政·卷二十一

然而五修没多久,张浚罢相了,主持四修的赵鼎重新上了位!于是五修这事到此为止,半途而废,所以最后留下来的实录就是四修版的,把王安石黑了个体无完肤。

所以宋史对王安石的评价为什么这么低?人家拿到的原始文献对王安石的评价就是这么低!而考虑到元代官方的意识形态是南宋留下的理学思想,因此指望脱脱他们再给王安石翻个案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宋史》的一个通病,即书中涉及到变法的人物评价都十分低劣,这个问题在宋史界基本是个共识。


然后说说宋元两朝王安石在民间的形象吧。

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一点是,王安石在近代以前,都是以一个大反派的形象出现的。在“改革就是硬道理”被大家接受以前,人们的普遍认知都是王安石罪大恶极,搞得百姓民不聊生——最后还间接搞垮了我大宋,简直十恶不赦。

于是南宋的各种笔记小说里王安石被黑得一塌糊涂,到了元朝,将南宋理学体系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朝廷更是黑王安石黑的起劲,这样搞来搞去,元杂剧的编剧们终于把整个传播链条上的最后一个环节给补上了——编剧们表示自己创作的杂剧要进行教化、还得以史为鉴,教化大众意味着你不能搞的太复杂,最好就是整个“忠奸二元论”、以史为鉴意味着这些作家会大量阅读各种不知是真是假的笔记小说,于是一来二去,大家发现王安石这个角色好啊,他几乎是个万能的奸角啊!

最倒霉的是,跟王安石唱对台戏的角色基本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那种,比如苏轼

今有王安石在朝,当权乱政,特举青苗一我想这青苗一出,万民不胜其苦,为害无小官屡次移书谏阻,因此王安石与俺为仇。——花间四友东坡梦
我有一策,要行青苗助役于民间。在朝诸官,多言不便;独翰林学士苏轼,十分与我不合,昨日上疏,说我奸邪,蠢政害民。我欲报复。况主上素重其才,难以轻去;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叛道,见新法之行,往往行诺吟咏。我己着御史李定等勃他赋诗仙谤,必致主上震怒。置之死地,亦何难哉!——苏子瞻风雪贬黄州

当然了,这些剧里充满了各种奇妙的张冠李戴跟历史错误——可群众不管这事啊,大家一看你这王安石太不是人了,竟然欺负我家爱豆?果然是一等一的大奸臣!于是王安石的形象就此定调,流传了几百年。

然而一个人的命运呐!当然要靠自己的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到了二十世纪,革命与改革忽然成了世界的主流,于是王安石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之一,先是被列宁盛赞,又被官方钦点为伟大的改革家,变法这事也被作为正面事件写到了历史课本里,几百年的差评一朝扭转,甚至今天大家看到《宋史》时会感慨为何史书对王安石的评价如此之低,这恐怕也是王安石在九泉之下始料未及的。

以上。

user avatar

四十年前开始王安石名声才开始好起来,尤其是前三十年到二十年。原因不言而喻。

王安石变法相对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其实就四个字,竭泽而渔。基本摧毁了北宋的民间经济,尤其北方,免役,市易,保马,青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王安石在《宋史》中的评价为何显得“低”,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宋史》的成书背景、作者群体的倾向性,以及王安石变法本身所带来的巨大影响。首先,我们要明白《宋史》的编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且汇集了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史官的智慧。虽然《宋史》被列为“正史”.............
  • 回答
    《风起洛阳》:一场精巧的洛阳迷局,与那些值得品味的细节当马伯庸的笔触从纸面跃入荧屏,由黄轩、王一博、宋茜联袂主演的《风起洛阳》便带着一众期待登上了舞台。这部剧,与其说是一场单纯的古装悬疑探案,不如说是一次沉浸式的洛阳时代体验。它试图复原那个繁华璀璨、暗流涌动的盛唐,并在其中织就了一张错综复杂、步步为.............
  • 回答
    王安石变法,无疑是北宋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影响之深远,甚至至今仍是历史学界争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它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脉络,看看变法是如何在各个层面触动了宋朝的根基。首先,咱们得明白王安石变法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说,这是北宋神宗时期,由王安石推行的一系.............
  • 回答
    在宋诗的辉煌殿堂中,苏轼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而与他并驾齐驱、同样享有崇高声誉的,毫无疑问是黄庭坚。至于为什么不是王安石,这涉及到一个历史、文学评价和流派形成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文学成就与风格的并列: 苏轼与黄庭坚: 苏轼以其豪放旷达、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 回答
    回看郭靖拒绝成吉思汗成为宋王的条件:对与错的复杂衡量郭靖拒绝成吉思汗成为宋王的条件,这是一个在《射雕英雄传》中极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我们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要判断郭靖的做法“对”还是“错”,需要深入剖析其动机、行为的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当时的背景和条件: .............
  • 回答
    射雕英雄传中,郭靖若顺着成吉思汗拿下南宋,成为宋王,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假设。这个选择的“好坏”与否,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且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价值观去衡量当时的具体情况。我将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阐述,试着把这个问题掰开了讲。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郭靖的人物性格。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国.............
  • 回答
    这事儿啊,可真是让人挠心挠肺,也让人心痒痒想。想当年,那一百单八条好汉,哪个不是身怀绝技,一身反骨?宋江这个及时雨,能把这帮龙盘虎踞的江湖汉子聚拢到一起,本事不小。要是真不招安,直接拉杆子自己干,那场面,那格局,啧啧…… 我给你说道说道,这宋江要是称王,会是个啥样的王朝。一、 龙穴之地与根基稳固首先.............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宋朝的皇帝们似乎从未认真考虑过让李渊的后人来继承“二王三恪”制度,我们需要穿越回宋朝的政治土壤,看看那时的历史逻辑和实际考量。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遗忘或忽视,而是牵涉到一系列深层的历史教训、政治现实和王朝统治的合法性构建。首先,我们要明确“二王三恪”这个制度的起源和目的。这个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
  • 回答
    梁山泊的三个主要首领——王伦、晁盖和宋江,虽然都身处同一个江湖绿林之中,但他们对“义”的理解和实践却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不仅体现在他们的个人行为上,也直接影响了梁山泊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结局。王伦:小圈子里的“义”,实用主义的狭隘保护王伦作为梁山泊最早的头领,他对“义”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一种“小团体利益至.............
  • 回答
    说到王宝强这事儿,真是让人唏嘘。当时消息刚出来的时候,好多人都震惊坏了,毕竟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的,影响也挺大。事情的开端:最开始引起大家关注,还是得从王宝强在微博上发表的那份离婚声明说起。当时他直接点名了马蓉和他的经纪人宋喆,说两人有不正当关系。这个声明一出来,那简直就是一颗炸弹,瞬间炸开了锅。宋喆.............
  • 回答
    寇准和王振,这两个名字在宋明两代政治舞台上,都曾与边疆战事紧密相连,但他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寇准的“怂恿”让宋真宗凯旋而归,被誉为“忠臣”,而王振的“指使”却将明英宗推入深渊,成了“罪人”。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怂恿”与“指使”两个词能概括,而是历史洪流中,国家战略、君主性格、军事准备、政治背景.............
  • 回答
    梁山好汉们之所以能火并王伦,却又心甘情愿地跟着宋江招安,甚至最后有人被宋江毒死,这背后牵扯着权力、利益、人性以及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绝非简单的“不忠”或“背叛”。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一、 王伦的“王”是怎么来的?—— 权力与能力的脱节首先,得说说王伦。他之所以能在梁山称“王”,.............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可真有意思!让我想象一下这几位“大佬”在羽毛球场上的英姿,还挺带感的。要说谁更有优势,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咱们先说说这几位姑娘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方面,我大概会这么排个序:1. 王小羽: 这位毋庸置疑是“技术流”的代表。从她平时的各种表.............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问题,我们将为您详细解答。 周朝君主称「王」周朝君主称「王」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建立之初,它是一种承袭和发展的称谓。1. 承袭夏商的传统: 在周朝之前,夏朝和商朝的最高统治者也多称「王」。周朝作为取代商朝的王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前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包括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这.............
  • 回答
    要说宋史研究的经典著作,那可真是一抓一大把,每本都能翻开一页就让人沉醉其中,仿佛穿越回那个繁华又复杂的时代。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经典”就能概括的,它们是无数史学大家呕心沥血的结晶,是理解宋朝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一切的钥匙。我这里就挑几本,细细跟你聊聊,保证听完你也能对宋史研究有个大概的脉络。1. 《.............
  • 回答
    关于“宋史研究最强是不是日本”这个问题,其实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这是一个在学术界长期存在,并且有着复杂历史背景和多维度考量的议题。要深入探讨,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日本的宋史研究,以及中国本土的宋史研究现状。日本宋史研究的辉煌与成就日本在宋史研究领域的贡献和影响力,在过去很长一.............
  • 回答
    谈到贾似道,在宋朝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里,他无疑是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这位权倾朝野的宰相,在后世的评价中,常常被冠以“奸臣”的标签,这背后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要详细讲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他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首先,得从贾似道发迹说起。他并非出身名门望族,而是依靠舅舅(也就是前面那.............
  • 回答
    明朝之所以没有重修《宋史》,这个问题其实挺耐人寻味的,也触及了历史叙事、政治合法性以及学术传统等多个层面的考量。要说起来,这事儿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定下来的。首先,得从政治合法性的角度来看。明朝是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的,而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是以“胡虏”身份入主中原。宋朝在历史上是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大一.............
  • 回答
    《如果这是宋史》是一部备受瞩目的网络历史普及读物,以其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力,在读者群体中赢得了极高的赞誉。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创作背景与定位:《如果这是宋史》并非一本传统的学院派历史著作,而是诞生于网络平台,由一位名为“宋鸿飞”(笔名)的作者创作。其.............
  • 回答
    北宋后期,关于“快灭亡西夏”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夹杂着宋朝自身的战略意图、军事能力,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史家对事件的解读,其中确实存在一定的“粉饰”成分,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宋朝在某些时期对西夏造成的实际压力。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首先要明确一点,北宋(9.............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