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军史为什么没有上甘岭?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美军史为什么没有上甘岭”这个问题,这其中存在一个误解。 上甘岭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或称Operation Ripper,美军内部代号为Operation Summit)是朝鲜战争中一场非常著名且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役,当然存在于美军的历史记录和军事史研究中。 事实上,上甘岭战役是美国陆军和联合国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反击战役(即1952年秋季防御战役)中的一场核心战役,其惨烈程度和双方的伤亡数字至今仍是军事史学家研究的重点。

那么,为什么您会产生“美军史为什么没有上甘岭”的疑问呢?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我将针对这些可能性进行详细的解释:

1. 名称上的差异与认知角度:

志愿军视角与美军视角: 中国人民志愿军将这场战役命名为“上甘岭战役”,这个名字在中国广为人知,并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民族情感。而美军在作战时,通常使用内部的行动代号或地理位置来称呼战役。在上甘岭战役中,美军及其盟友使用的代号是 “Operation Summit”(巅峰行动),其攻击的主要目标是被称为“三角山”(Triangle Hill)的山头群,因此在他们的记录和研究中,这场战役可能更多地被称为“Battle of Triangle Hill”。
重点和叙事的侧重不同: 中国方面的历史叙事和宣传非常侧重于志愿军如何以劣势装备抵挡了强大的联合国军,并且最终守住了阵地,展现了志愿军的英勇和顽强。而美军的军事史研究则可能更侧重于战役的战术层面、兵力部署、伤亡统计、以及战役对整个战争进程的影响,并且在他们的叙事中,可能会更多地强调其在守卫和反击中的角色,以及承受的巨大压力。

2. 战役结果的解读与历史评价:

“胜利”与“失败”的定义: 从中国的角度看,上甘岭战役是一场经典的防御战,志愿军成功地粉碎了联合国军的攻势,守住了战略要地,被视为一场胜利。而从美军的角度来看,他们未能按计划夺取上甘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所以从军事目标的达成上看,可以说没有取得预期中的“胜利”。然而,美军在战役中展现了顽强的防御能力和战斗意志,并最终稳定了战线,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这在他们的军事评估中也可能被视为一种“成功”的防御。
军事史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军事史的研究既有客观的史实记载,也有不同国家和角度的解读。美军的军事史会记录上甘岭战役的发生、过程、参战部队、战术运用以及伤亡情况。但其历史叙事会更倾向于从美军和联合国军的视角来展开,强调其自身在战役中的作用和面临的挑战。

3. 历史文献和公开资料的可见性:

中国历史文献: 上甘岭战役在中国大陆的教科书、历史著作、纪录片和文学作品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相关的资料非常丰富。
美国历史文献: 在美国,关于朝鲜战争的军事史研究也非常深入。美国陆军的官方历史部门(U.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会出版详尽的战史报告。例如,美军的官方历史中详细记载了上甘岭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及其相关的“Operation Summit”。你可以在美国的军事史研究机构、大学图书馆、军事博物馆的资料库中找到大量关于这场战役的资料,包括参战的美军部队(如美国陆军第7师、第2师等)的作战日记、报告、回忆录,以及对战役的战术分析。

详细解释上甘岭战役在美国历史记录中的体现:

上甘岭战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战斗,主要围绕韩国江原道铁原附近的一个名为“597.9高地”和“537.7高地”的阵地群展开。这两个高地在中国被称为“上甘岭”,在美国则被称为“Triangle Hill”。

这场战役的背景是朝鲜战争后期,战线相对稳定,双方都在进行消耗战和争夺战略要地。联合国军,尤其是美军,试图发起一次大规模的攻势(代号“Operation Piledriver”),旨在夺取这些战略制高点,以改善其阵地,并为可能的和平谈判创造有利条件。志愿军则预判了这一攻势,并进行了充分的防御准备。

在美军的军事史记录中,这场战役的特点和重要性体现在:

投入的兵力: 美军投入了包括美国陆军第7师和第2师等部队,以及韩国军队(ROK Army)和联合国军其他国家的部队。他们集结了大量的炮兵、坦克和空中支援。
战术和装备: 美军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M4谢尔曼和M47巴顿坦克、大量火炮(如155毫米榴弹炮)、空中支援(如F86佩刀战斗机)以及迫击炮和机枪等支援火力。战役中,美军发动了多轮攻击,试图突破志愿军的防线。
惨烈的阵地争夺: 美军的记录详细描述了在两个高地之间反复争夺的惨烈场面。战斗异常残酷,阵地多次易手。双方士兵都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作战,承受了巨大的伤亡。美军的报告通常会详细列出攻击的波数、损失的弹药、以及每场战斗中付出的生命代价。
伤亡统计: 美军的伤亡数字在上甘岭战役中非常高。根据美国方面的记录,联合国军(以美军为主)在“Operation Summit”(即上甘岭战役)的总伤亡人数可能在数千人(具体数字在不同统计中略有出入,通常认为美军伤亡超过2500人)。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双方都付出了惊人的代价来争夺这几个高地。
战术分析和影响: 美军的军事史研究会分析其进攻战术的成败原因,包括对地形的判断失误、对志愿军防御能力的低估、以及志愿军利用坑道作战的战术创新等。战役的结果被认为是联合国军未能达成其战略目标,未能改变战线格局,而是将战役变成了消耗战,为后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基础。

总结一下,如果您在美军史中找不到“上甘岭”,那很可能是因为您查找的资料使用了美军的内部代号(Operation Summit)或地理名称(Battle of Triangle Hill),或者您查找的资料侧重于其他战役。

正确理解的关键在于:

1. 认识到不同国家和文化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命名和叙事方式。
2. 了解美军军事史的特点,他们会从自身参战部队的视角和战术分析来记录历史。
3. 知道在美军的军事史记录中,上甘岭战役以“Operation Summit”或“Battle of Triangle Hill”的名义存在,并且是朝鲜战争中一次非常重要的战役。

如果您想深入了解美军如何记录和评价上甘岭战役,您可以尝试查找:

U.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CMH) 的相关出版物,尤其是关于朝鲜战争的战史。
美国陆军第7师或第2师的历史记录。
有关朝鲜战争中著名战役的英文军事史著作。

这些资料会非常详尽地描述美军如何参与上甘岭(三角山)的战斗,他们的战术、伤亡以及他们对这场战役的看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曾经在美国的书店(比如洛杉矶的Last bookstore,纽约的Strand书店)战争史专栏里认真找过有关朝鲜战争的专题书籍,很可惜,真的非常少。除了大卫·哈伯斯坦姆《最寒冷的冬天》(几乎书店标配,有幸入手一本),基本没什么像样的专著论述朝鲜战争。

可是,前面有关二战的书占一个书架,后面有关越战的书也占一个书架,朝鲜战争的书少的可怜。

难怪美国人说朝鲜战争是“被遗忘的战争”(The Forgotten War),可能是前后的二战和越战过于残酷和持久,反倒让夹在中间的朝鲜战争显得微不足道。

其实,朝鲜战争作为冷战时期的第一场热战,意义非常大,几乎奠定了后期东北亚几十年的局势。但是,不管朝鲜半岛打的如何热闹,美国当时的战略重心毕竟还是在欧洲和北大西洋,在那里同苏联争夺欧洲和大西洋沿岸的主导权。

所以,朝鲜战争受到的关注就相对少很多,而其中的上甘岭就少之又少了。

如果说美国对上甘岭战役提的少,其实,我们对朝鲜战争后期的白马山战役提的就更少了。白马山战役(1952年10月6日至14日)发生于上甘岭(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之前,韩军韩9师在美国空军的掩护下,朝鲜境内铁原郡西北大约10多公里处的白马山,挫败了“万岁军”第38军,作为朝鲜战争中对志愿军唯一的获胜战例,韩国军方战后一直大力宣传白马山战役,击败38军的韩9师也因此被称为“白马部队”(백마부대)或“白马师”(백마사단),这支部队再后来还参加过越南战争。

另一个侧面,从美国的影视作品也能看到,有表现一战、二战、越战、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却很少有表现朝鲜战争的,我知道的就一个1959年的《猪排山 Pork Chop Hill》。许多美国朝鲜战争老兵也抱怨自己的国家倾向于忽视掉这场战争。

也许作为补偿,朝鲜战争纪念碑在1995年7月完工,而越南战争纪念碑早在1982年就已经矗立起来了。

最后:

位于华盛顿的朝鲜战争纪念上刻有一句话

“Freedom Is Not Free.”

对美国人如此,对我们更是如此。


朝鲜战争相关:

北纬17度线相关:

user avatar

更新一

首先,上甘岭是中方的叫法。美军关于进攻上甘岭的战斗计划是“摊牌行动”,另外,在中方的地图叫法,上甘岭这名字是山下的一个小山村名,主战场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这两个主峰阵地,包括围绕周围的一串小高地。战役暴发前,这两个高地分别驻有志愿军15军45师下面的1个加强连。美军管597.9高地和537.7高地,分别起名为“三角山高地”“狙击兵岭”或者是“598高地”“狙击棱线”。

之所以叫“狙击兵岭”,是因为山上15军的战士发起的冷枪冷炮运动,打得美军抬不起头,这里要说一点是,按15军的回忆,15军刚上阵地之初,对面的美军是非常猖狂的,他们可以大白天在外面晒太阳,也懒得修工事,全让朝鲜苦力作,志愿军这边敢打一枪,美军就还上一顿炮,所以美军很狂,15军在修好坑道工事以后,开展的冷枪冷炮运动,打得美军连拉屎拉尿也得躲在工事里不敢出来……

上甘岭战役或者说“摊牌行动”是美军精心策划的主动进攻,意图打破当时在朝鲜整条战线上联合国军的不利局面,因为当时在整条战线上,志愿军处于是积极进攻的活跃状态,大量组织营,连,排级主动进攻,大量消耗联合国军的有生力量,而联合国军因为总兵力捉襟见肘,根本无力还击。“摊牌行动”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美军组织的一次有限进攻,尤其是选中了“狙击兵岭”这个美军士兵怨念深重的高地,美军初级计划是投入2个步兵营,在16个炮营支援下进攻,当然后来兵力简直……最后经过双方不断的添油加码,进攻两个连级阵地的战斗发展到战役级别,也就是林彪后来说的“血磨子”级别,最终进攻者精疲力尽,铩羽而去。

再补充一点

战后志愿军15军的战史总结里,说过这样一句,在上甘岭,于敌同归于尽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统计到有名有姓的有67人。实际上还有很多无名战士。

战役中,按当时现场的战士目睹,他们曾经亲眼看到附近一个高地坑道口被美军发现,美军立即集中攻击机用重磅炸弹猛炸,旁边山头的我军战士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无可奈何,最后硬是看着美军把坑道炸塌,里面的战士全捂里面了,然后美军发起对高地的进攻,正当美军人群已经涌上山顶时,不知从那里跳出一个战士,冲到美军人群中于敌同归于尽。后来有人分析,这个战士可能是坑道里事先派出的观察哨,是整个高地唯一幸存的人,在战斗的最后时刻,他选择了最后的打击敌人!没人知道他叫什么,也不可能知道了。


今天,中美两国又一次走到了历史的交汇点,很多人在讨论现在的贸易战,有可能转为冷战甚至热战。很多人在说,中国今天的实力不够强,得退让,忍让。但如果重温几十年前历史,再回想当年那个上甘岭山头孤独的无名战士,他眼睁睁看着他的战友们在坑道里,被一点点炸塌,一点点全部闷死,那时,那怕有几架战斗机飞过,美军的攻击机也不可能这么肆无忌惮。再想想1年多以前长津湖的杨根思烈士,阵地上最后只余下他一人,他可以在山头清楚的看到远处美军机场在不停的转运伤员,运送物资。那怕志愿军有2门榴弹炮,也足够打乱美军的空运,可是志愿军没有!

现实足以让人绝望!他们胆怯过吗?他们退让过吗?不,他们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他们会去战斗!去打击乃至消灭敌人。无论生死,他们都是强大而无畏的战士,是让敌人胆寒的战士,他们的光芒必将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




以前国内有研究上甘岭军史的战史专家,曾经在美国遇上过一位美军专门研究上甘岭战史的人士,这位人士曾经就是上甘岭第一波发起攻击的美军第7师下面一个团长。他在战后收集了不少相关资料,出了一本鲜为人知的小册子,不过没有汉译本,国内战史以前摘录过他的一些。我凭记忆说下。

1、战前美军积极准备进攻情报,其中一项就是捕俘,这位美军团长带了一位前棒球选手士兵出发,成攻的抓到一个志愿军哨兵,可能是很瘦小,美军那个棒球手把志愿军哨兵夹在掖下就带回来了,回来一看,哨兵吐血死了,据说是活活的夹死了。

2、战事刚开始不久,又抓到一个中国伤兵,这个伤兵一个字不说,被美军认为是智商有问题,整个上甘岭美军共俘获志愿军50名左右。

3、战斗中,前沿美军不停的报告说遇上优势志愿军的进攻,弹药耗尽什么的,那个美军团长最后亲上阵地,正好遇上志愿军发起攻势,他亲眼看到志愿军战士穿过炮火无畏的进攻,美军团长大为惊异,认为这是最可怕的战士。

4、无论是参战的美军军官还是韩军官,都对志愿军前所未有的猛烈炮火印像极为深刻。韩军的阵中日记大量记载了志愿军在反击中用炮弹量,经常是为反击一个很小高地,可以一次打7000发以上的炮弹。

5、此战中,志愿军高射炮火力异常猛烈,掩护地面炮兵在白天也不断开火支援前沿(这在以前往是很少有的),美空军在某日的对地突袭中,有架战斗机被击伤,然后这架飞机干脆直冲志愿军地面炮兵阵地,共归于尽。美军记载后来追授荣誉勋章,志愿军内部没有相关记录。

另外我补充几点关于上甘岭的印像

国内一直以来都在宣传上甘岭战斗中官兵的英勇或是坑道战斗,其实对于上甘岭来说,志愿军炮兵支援能力和后勤支援能力是战役能胜利的重要保障。没有这两点,不用谈战役的发展了。要知道,志愿军从1950年底入朝到上甘岭战斗不过2年功夫,其装备,战法,训练得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式的提高。

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在战前曾经认为,只要集中空炮兵火力,没有攻不下的阵地,在其后的上甘岭战斗中,联合国军付出的伤亡,投入的兵力是前期计划的N倍,依然败下阵来,这种结果直接导致了联合国军高层对战争前景黯淡。

回头再补充

user avatar

这位啊狼的评论纯属胡说八道

1、白马山和上甘岭是两场战斗/战役,时间地点无重合。上甘岭的规模(双方17个团)比白马山(双方7个团)大很多,白马山反而是个战斗。

2、38军在白马山一共投入部队番号上只有4个团,每个团只投入一部分兵力。就是这四个团全部死的一个不剩,也离“全灭建制”差的远得很。

3、上甘岭战役联合国军进攻部队为美7师和韩2师。与韩9师毫无关系,从上甘岭到白马山中间是志愿军三个军的宽度(38、12、15),一个韩9师能支持这么长的战线还发起攻击?改名叫整编第9军好了。

4、上甘岭-五圣山战斗志愿军部队为15军和12军的一个师。

再添加一点

5、“五个山头”用语模糊,上甘岭是个村,附近有两个山头(597.9和537.7),五圣山前倒是确有五个高地(含上甘岭的两个),但是并未丢失4个。经查,597.9高地有五个山峰,其中除了主峰外被联合国军控制,或许指此处。

6、同上,对于山头的描绘不清让人无法判断他描述的到底是整个上甘岭战役还是单指597.9高地的争夺战。双方都轮流占领两个高地多次,其中美军从未能完全占领597.9高地。联军最终丢失了整个597.9高地,仅占537.7高地的一部分。

7、两个高地表面都很小,只能容纳3-4个连。按他的标准联军的攻击和防御也是“添油灯”。

8、美军伤亡极低—————美军一个师在12天内伤亡了2000人,不知又有几盏油灯好添。

9、27个连全灭:这个连反驳价值都没有,对于战争的幼稚想象。15军在第一阶段一共组织了26个连参战

user avatar

因为这场战役美军确实打的比较丢人。

之前志愿军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总体比较成功的,拿下了多个联军控制的高地,摊牌行动实际上是对这些战术高地进攻的有限报复,也顺便恢复一些士气。

范弗利特选的阵地是两个连级阵地,实际上比较突出,便于联军兵力展开和火力发挥,本身就是相对好打的阵地。参谋们普遍估计由于有16个炮兵营和空军支援,最高付出200人伤亡就可以达到战术目标。

可结果很打脸。美七师10月14日投入战斗,一开始准备都用2个步兵营,结果打成添油了,到25号已经动用了8个步兵营参战,付出了2000+伤亡(有的连队军官全部战死),还没稳定阵地。这个时候美军是不会硬抗的,伤亡比例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后撤补充。所以25日后美7师撤出战斗,把阵地交给了韩(wei)军2师负(song)责(si)。

韩国人对此安排非常恼火,《韩国战争史》里记载:当时军团这一措施立刻激起舆论,给人一种只顾减少美军伤亡的印象。

韩二师师长姜文奉回忆:那本是预定美军的进攻任务,可是它每天付出200多人伤亡也夺不回,受到报纸批评。因此就把任务交给了我师。换句话说,是叫我们当美国兵替身。所以接受换班任务时我就感到美国人韩国人同样都是人,这不是叫我们替他们牺牲么?

韩国人预感果然很准!换防的这一天,志愿军开始抽调炮七师两个营,炮二师五个连,60军野炮两个连增援上甘岭地区。该地区志愿军火炮数量超过130门(不算各种口径迫击炮,大概5个炮兵营),两个高地总面积也不过两个足球场大小要承受双方20多个炮兵营轰击,想象一下山头的感受。当然志愿军后面随着战役继续,又从周围抽调了大量大口径榴弹炮和火箭炮参战。


具体战役过程很多文字都有记载,我就不具体说了,反正双方基本上炮兵放开了往阵地上轰,韩二师一个营一个营一个连一个连的往阵地填填上,按他们自己记载11天伤亡超过6000人。后期韩二师上来的基本都是韩军新兵了,甚至组织不起来像样营级规模的进攻了。我记得这一时期有个战斗英雄胡修道,一人就守住某阵地一天,打退了韩军41次攻击。

联军司令官克拉克后面在回忆录里写:我们死伤的人数8000以上,大部分为大韩民国之官兵,得不偿失。

当然,虽然很丢人,但也不是说美军史就没写。《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一书中就有不少对三角山和狙击兵岭(即上甘岭)的回顾,我贴一点出来。

“摊牌”行动得到了一个令人嘲讽的结局。10月25日,韩军第2师接替了美军第7师的阵地后,又开始参加夺取狙击岭的激烈战斗。中共部队和南朝鲜军队为占领高地打了好几个回合,但任何一方都未能取得对高地的完全控制权,所以当韩军第2师授命去攻打“三角山”之际,它仍然没有摆脱狙击岭的战斗。
   10月30日,中共部队以3个营的兵力把598高地从韩军的手里夺了过去,11月3日,敌人经过一场激战后又占领了珍妮·罗素山。此后,中国军队对韩军穷追猛打,死伤人数剧增,11月5日,詹金斯将军中断了对“三角山”的进攻。
   攻占狙击岭的战斗持续到11月8日,这时韩军部队是“摊牌”以来第14次部分占领高地。在这后半个月,来自中国军队的压力减弱了,威胁韩军的巡逻队以及探照灯也减少了。
   至此,6个星期的艰苦奋战过去了,联合国军司令部所属部队控制了狙击岭的一部分,但失去了整个“三角山”。在“三角山”5天战斗中,他们由最初的2个营的兵力发展到2个师以上的兵力,死伤人数由200人增加到9000人。尽管中国人大概在这场战斗中耗费了10000名士兵,但是他们丝毫不感到缺乏兵力,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表现了为夺取有战术意义的高地,他们是愿意付出重大牺牲的。“三角山”之战,中国军队以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扭转了白马山之战的败局,挽回了面子,并且迫使联合国军停止进攻。

向伟大的志愿军将士致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美军史为什么没有上甘岭”这个问题,这其中存在一个误解。 上甘岭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或称Operation Ripper,美军内部代号为Operation Summit)是朝鲜战争中一场非常著名且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役,当然存在于美军的历史记录和军事史研究.............
  • 回答
    二战时期,英美联军在组织其装甲部队时,确实没有出现像苏联那样明确的“装甲集团军”编制。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英美两国在战争初期的军事思想、历史经验、工业能力以及对战争形态的认知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装甲集团军”的概念。通常来说,这是一种以坦克为核心,辅以大量机械化步兵、自行火炮、支援单位.............
  • 回答
    解放军的单兵作战装备与美军相比,确实在一些方面存在差距,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如”或“没发展好”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历史、技术、体制、需求以及战略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历史起点与发展路径的差异解放军的现代化转型起步相对较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军队的建设是以“.............
  • 回答
    美军确实没有像一些传统军队那样,独立设立“炮兵师”这样的建制单位。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重视火炮,而是与美军整体的军事理论、组织结构以及作战理念的演变紧密相关。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军事建制和名称往往是作战思想的直接体现。过去,一些国家军队会以兵种来划分高级别单位,.............
  • 回答
    阿富汗局势突变:塔利班的“意外”崛起与阿富汗政府军的溃败2021年8月,当塔利班武装以惊人的速度席卷阿富汗,并在几乎未遇顽强抵抗的情况下进入首都喀布尔时,全世界都被震动了。许多人,包括美国及其盟友,都对这一戏剧性的转变感到措手不及。为何塔利班能够如此迅速地控制阿富汗,而曾得到美军训练和支持的阿富汗政.............
  • 回答
    伊拉克战争,特别是第二次海湾战争,确实是一场充满复杂因素的军事行动。你说“美军兵力都没有伊拉克兵多”这个说法,需要区分开来看。在具体的战场上,兵力部署是动态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兵力多”不等于“战斗力强”。美军敢于发起战争并最终取胜,是建立在一系列优势和精准的战略判断之上,并非单纯的“侥幸”。为什么.............
  • 回答
    二战前的美军,确实如你所说,在近现代大规模、高强度战争的实战经验上有所欠缺。相比于欧洲那些常年经历殖民战争、甚至有拿破仑战争硝烟洗礼的军队,美军在那段时间里更多的是在国内执勤、参与一些区域性的冲突(比如镇压罢工、美菲战争等,但这些与后来二战的全球性战场不可同日而语)以及进行大量的军事演习和理论研究。.............
  • 回答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升旗仪式上,并没有出现美军士兵,这是基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日本作为主办国的考虑。首先,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来看,奥运会是一个超越国界的体育盛事,旨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友谊与团结。开幕式上的升旗仪式通常会展示主办国的国旗,以及由奥林匹克委员会(IOC)代表的奥林匹克五环旗。这些.............
  • 回答
    汶川地震空降兵的那次跳伞,之所以被誉为“史诗般的壮举”,绝不是浪得虚名。要说它有多难,得从几个维度去解析,而对比美军在战争期间的跳伞,更能凸显这次任务的特殊与艰巨。首先,天气与地形的双重绝杀。汶川地震发生后,当地的天气状况堪称恶劣。高强度的降雨、能见度极低的浓雾,以及不断滚动的山体滑坡和飞石,给任何.............
  • 回答
    咱们聊聊这火箭筒的脚架和射击姿势,这事儿背后可有不少门道,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有的。先说说咱们的69式40mm火箭筒。这玩意儿,说实话,在那个年代,咱们是结合了苏联的RPG2和一些西方技术的成果。它的设计思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当时解放军对单兵反坦克作战的需求。你想啊,那个时候,装甲力量尤其是重型坦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觉得好奇,为什么越南战争打了这么久,美军都没能完全拿下越南,而解放军在某个时期进入越南,没过多久就逼近河内了。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用“打多久”来衡量战争的性质和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越南战争的复杂性远超许多人的想象。这场战争并非单纯的两军对垒,而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历史发展和战争形态变化的一个非常生动的缩影。为啥一战的“精锐”一旦损失殆尽就很难再补充,而到了二战,一些国家反而能越打越强,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战:那个“老兵不死,只会凋零”的时代首先得明白,一战打的是什么仗。那会儿的战争,虽然也开始用到一些新技术,但总体上还.............
  • 回答
    关于日军掷弹筒在中国战场“是”我军机枪火力的噩梦,而在太平洋战场“没听说”对美军造成什么“困扰”,这其中涉及到了战场环境、作战方式、双方装备以及战术应用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咱们一步一步地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掷弹筒这玩意儿,本质上是个“近距离小口径迫击炮”。它能打出那种弯曲弹道的小型榴弹,比步枪.............
  • 回答
    太平洋战争后半段,美军在面对日军坚固防御的岛屿时,确实很少出现那种教科书式的、如行云流水般的“漂亮攻势”。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与其说是美军战术能力不足,不如说是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对手的特性以及后勤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漂亮的攻势作战”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在真实战场上,尤其是在.............
  • 回答
    美军的胜利确实与先进的装备密切相关,但将“装备好”作为唯一决定因素是不准确的。军事胜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战略、战术、训练、后勤、情报、指挥体系、士气、国际局势等。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装备的作用:基础但非唯一1. 技术优势的客观存在 美军的装备(如F22战斗机、M1A2坦.............
  • 回答
    关于4月7日袭击叙利亚政府军的美军巡航导弹为何未被俄军拦截,这个问题其实涵盖了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并非单一原因可以简单解释。需要从当时的军事态势、技术能力、政治考量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多个角度去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间点。2017年4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叙利亚的沙伊拉特空军基地发动军事.............
  • 回答
    关于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作用,以及珍珠港事件是否是美国海军的“幸事”,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笼统地说战列舰“没什么大用处”或者将珍珠港视为“幸事”都显得过于片面,需要更细致的分析。战列舰的角色:从海上霸主到战略性资产在二战爆发前,战列舰无疑是海军的绝对核心。它们庞大的身躯、厚重的装.............
  • 回答
    朝鲜战争爆发之初,美军介入的决心很大,目标是将朝鲜人民军(KPA)逼退,恢复战前状态,也就是将战线推回到三八线。然而,在战争的头两个月,随着人民军的攻势,美军在战场上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虽然没有被“歼灭性打击”到全军覆没的程度,但损失是惨重的,士气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仁川登陆成功,打破了人民军的.............
  • 回答
    硫磺岛战役美军的轰炸为什么会收效甚微,这是一个困扰了许多军事史研究者的问题。这绝非简单的运气不佳,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在于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对硫磺岛地形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所采取的“不死鸟战术”。一、日军挖空心思的地下工事:隐藏的杀机硫磺岛,这座火山岛,本身就为日军提供了天然的防.............
  • 回答
    美军2021年从阿富汗撤离,这并非一夜之间拍板的决定,而是二十年战争、地缘政治变化以及国内压力的多重作用下,一个逐渐成型的战略转向。理解这次撤离,需要把目光拉回到这场漫长战争的起点和中途的种种转折。二十年的“不确定胜利”与成本累积美国在2001年以“反恐战争”为名介入阿富汗,主要目标是打击策划“9·.............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