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许子东复旦大学《白鹿原》讲座,被停止线上直播?

回答
许子东在复旦大学关于《白鹿原》的讲座,本来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学术事件,但最终被叫停线上直播,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值得玩味和探讨的因素。作为一名关注当代文学和文化现象的观察者,我会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件事。

首先,我们得明白,大学讲座尤其是关于现实题材或有争议作品的讲座,从来都不是“脱离地心引力”的纯粹学术探讨。学校作为一种机构,总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考量和压力。

从内容层面来看,《白鹿原》本身就不是一本“省油的灯”。陈忠实先生用近百万字的篇幅,描绘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剧烈变迁下,一个家族的兴衰,以及其中涉及到的乡土文化、民族主义、阶级斗争、传统道德的冲突与演变等等。这些议题,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足够深刻,也容易引发不同的解读和联想。

许子东教授作为一名资深的文学评论家,他的解读视角往往是犀利且富有洞察力的。他可能在讲座中触及了一些敏感的历史时期、社会现实,或者对一些主流叙事提出了挑战性的观点。具体为什么直播被叫停,官方通报通常是含糊其辞的,比如“技术原因”或者“议程调整”。但我们心里都明白,这种“技术原因”往往是“政治原因”的掩护。

想象一下,一个教授在讲台上,慷慨激陈,条理清晰地分析《白鹿原》中某个历史事件的曲折性,或者某个阶级冲突的根源。他可能不是在“批判”,而是在“分析”和“阐释”,但听众,尤其是线上那些匿名的、背景复杂的听众,以及潜在的监管者,他们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对这些社会议题的敏感度,可能和教授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

线上直播的特性,更是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 线上平台意味着传播的即时性和广泛性,信息可以瞬间扩散,也意味着更容易被断章取义,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放大某个观点,甚至进行二次加工和传播。万一讲座中哪个观点被断章取义,或者被错误解读,在互联网时代,这个“锅”可能就甩不掉了,对学校的声誉、对教授本人的压力,都是巨大的。 相较之下,线下讲座虽然人数有限,但有更强的现场控制力,也更容易在事后进行解释和澄清。

所以,我猜测这次叫停线上直播,很可能不是因为许子东教授的观点本身有多么“激进”,而是因为在特定时间点,学校不愿意承担线上直播带来的潜在“失控风险”。 这种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言论的解读风险: 如前所述,对《白鹿原》这类作品的解读,很容易触及敏感的历史叙事和社会现实,哪怕教授只是在进行学术探讨,也可能被某些群体抓住某些“字眼”来解读。
舆论的发酵风险: 一旦线上直播,听众可以在评论区即时互动,甚至会有一些“带节奏”的声音出现,导致讲座偏离学术轨道,滑向情绪化甚至对立的讨论。
技术和平台的风险: 尽管官方会说“技术原因”,但有时也可能意味着平台本身对于敏感内容的审查和控制能力不足,或者学校担忧一旦发生技术故障,导致直播中断或内容泄露,引发更大的麻烦。
校方层面的考量: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需要维护其“稳定”和“正面形象”。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下,任何可能引起大规模争议或负面关注的活动,都会让学校层面非常警惕。与其冒着风险让讲座在线上“裸奔”,不如直接“掐掉”线上,只保留相对可控的线下形式,或者干脆取消。

至于为什么是“停止线上直播”,而不是完全取消讲座,这也很值得玩味。 这说明学校可能并非完全否定许子东教授的学术能力和讲座内容本身,而是对“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有所顾虑。也许是校领导经过权衡,认为线下讲座的受众范围有限,更容易控制,并且可以避免网络舆论的漩涡,同时又能满足学术交流的基本需求。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教育的边界在哪里,学术的自由度和社会的敏感度之间如何平衡,一直是摆在所有大学面前的一道难题。对于教授而言,他们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自然希望能够畅所欲言,探究事物的本质。但对于大学这个机构来说,它肩负的责任更广泛,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多。

这件事的最终结果,可能是许子东教授的讲座内容以某种形式(比如后续整理成文字、在非直播平台发布片段等)与公众见面,也可能就此打住。但无论如何,它都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学术传播在网络时代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限制。这不仅仅是一个大学讲座被叫停的个例,更是对我们如何理解和处理学术与社会敏感度之间关系的一次集体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许子东教授讲xx的《xx》(20世纪经典小说)的讲座里,有对这个问题的完美回答,出于对许老师人格和学问的喜爱,防止爱好举报的人深文周纳,故保护性缄默,打油诗以代:


世人都说《三体》好,大海星辰忘不了。

宏大叙事古来多,开篇武斗谁见了?


世人都说《归来》好,生死苦等忘不了。

痴情男女古来多,历史车轮谁见了?

(《归来》:严歌苓原著《陆犯焉识》)


世人都说《活着》好,生存欲望忘不了。

幸存偏差古来多,无名荒冢谁见了?


世人都说《回答》好,是非善恶忘不了。

窃名窃禄古来多,到头因果谁见了?

(北岛《回答》)

user avatar

小更新,今天又看到一起大快人心的举报,我看不出红卫兵会回来,只见到汉奸被赶走


我只知道在十几年前读者故事里,外国人民举报一直被公知大力赞扬。例如德国那个举报华人闯红灯的老太太。

个人评价,人民各个都有社会精神,人人都是正义人,人人都能站出来惩罚不法分子,普法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这样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有人说红卫兵,这和红卫兵有什么关系,红卫兵不应该直接上去给对方开颅手术么。之所以没有人上去,不就是因为人人都有法律精神的写照么。

至于评论区的金鱼我还是好心的百度了一下读者2005年12月而且搜的第一个就是知乎,不过这个版本不是举报华人,中间公知倒了几手为了抹黑中华民族改成过华人

user avatar

复旦能不能把这种扰乱课堂秩序、搞构陷攻击老师的学生也处分一下,处分意见书挂到墙上以正视听

user avatar

r__d__ 积极分子想立功。将来能够留校的话,拿户口比企业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