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丘反对人殉吗?

回答
关于孔子是否反对人殉,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虽然孔子在一些经典文献中对人殉有过明确的批评和反对的言论,但整个儒家思想体系对人殉的态度是复杂且具有历史层次的。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一、孔子的直接言论与批判

孔子在《论语》中的确有过直接表达对人殉的厌恶和批评。其中最著名也最常被引用的,便是孔子对早期人殉现象的反应。

《论语·八佾》中的记载: “子贡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子贡曰:‘君子以礼存,以礼灭。赐也,其失之也,其去之也,吾不欲见之矣。’”

这句话的背景是当时祭祀时有宰杀活羊的仪式,而子贡认为这种仪式流于形式,想要废除。孔子虽然没有直接谈论人殉,但他的回复“我爱其礼”表明他重视礼制的延续和象征意义。然而,更重要的是下一句:“子贡曰:‘君子以礼存,以礼灭。赐也,其失之也,其去之也,吾不欲见之矣。’” 这句话的解释可以有多种,但结合其他语境,一种重要的解读是,子贡并非只想废除餼羊,而是对当时的一些“过度的礼”有所保留。而孔子则表示不愿见到“失礼”或“灭礼”的现象。

然而,更直接的证据来自另一段更具批判性的表述,但要注意,这段话的来源并非《论语》,而是可能出自后世整理的文本,虽然流传甚广,但其原始性需要谨慎对待。

来自《礼记·檀弓》的说法: 《檀弓》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文献,其中有段关于人殉的记载,虽然《檀弓》本身也是后人编纂,但其内容往往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倾向。其中提到:“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曾子曰:‘若不得已,而必行之,则吾所谓;又与其人,其谁当之?’ 子曰:‘鬼神之庙,犹之也。’”

这句话的核心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许多学者认为,“俑”最初是指陪葬的偶人,而人殉则是用真人来陪葬。如果孔子对制作陪葬偶人(俑)的始作俑者都如此严厉地谴责,认为其“无后”——即断子绝孙,那么他对更为残酷和血腥的人殉,其反对程度应该只会更深。

虽然有人会争辩说“俑”特指偶人,而非真人,但儒家思想整体上是重视“仁”和“爱人”的。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反对为了满足生者的一些不合理的欲望或习俗而牺牲他人生命,尤其是无辜者的生命。人殉,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对生命极大的漠视和践踏。

二、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间接支持

除了直接言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许多核心理念也构成了他反对人殉的理论基础:

1. “仁者爱人”: 这是孔子思想的基石。“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人殉是用活生生的人去祭祀亡者,这是对“爱人”理念的公然违背。孔子强调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怎么可能允许用牺牲他人生命来满足生者的仪式呢?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进一步强化了“仁爱”的原则。没有人愿意被活埋殉葬,既然自己不愿意,就不应该施加于他人。
3. “克己复礼”: 孔子提倡通过“克己”来回归“礼”。这里的“礼”不是僵化的形式,而是合乎人性的道义规范。人殉显然是一种违背人性、违背“仁”的礼,是血腥的旧俗,不是孔子所提倡的“礼”。孔子所说的“礼”,更多的是指一套维护社会秩序、体现人伦关系、符合“仁”的道德规范。人殉这种极端残酷的行为,与他所构建的“礼”是相悖的。
4. 重视生命和人伦: 儒家思想虽然重视礼制,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殉剥夺了人的生命,破坏了基本的家庭人伦(妻子、子女、奴仆),从根本上违背了儒家重视生命和人伦的宗旨。

三、历史背景与儒家思想的演变

理解孔子对人殉的态度,也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人殉的普遍性: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人殉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贵族葬俗。无论是君王、诸侯还是大夫,死后常常会有人殉葬,包括妻妾、童仆、甚至战俘。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习俗。
孔子的改革者身份: 孔子并非一个食古不化的保守派,而是一位试图通过改革来提升社会道德和文明水平的思想家。他看到人殉的残酷性,自然会产生反对。他的反对,是当时社会进步的体现。
后世儒家的发展: 尽管孔子本人有明确的反对迹象,但儒家思想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对待人殉的态度并非全然一致。

孟子和荀子: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道,更加强调性善论,他自然会反对人殉。荀子虽然强调性恶论,主张用礼义来约束人,但他对人殉的批评也十分明确。荀子曾说过:“君子以为巧,小人以为罪。”意思是君子认为这是巧匠,小人认为这是罪恶,显然荀子更倾向于后者。而且,荀子在《礼论》中也说过“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 明确了礼的规范作用,而人殉显然不属于此列。
汉代以后的禁绝: 到了汉代,随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人殉的现象开始逐渐减少,并受到官方的禁止。虽然这其中有多种社会因素,但儒家思想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一些儒家学者,如董仲舒等人,也通过自己的解释,为禁绝人殉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们强调生命的可贵,认为“天之所爱,非人也”,即天喜爱的是有生命的个体。

结论:

综合来看,孔子是明确反对人殉的。他的反对,不仅体现在对“始作俑者”的严厉谴责(即便其具体指代有争议,但其精神指向清晰),更深植于其“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核心道德原则以及他对“礼”的更深层理解。孔子所倡导的“礼”,是以仁爱为基础的社会规范,而人殉这种血腥的葬俗,恰恰是与他所推崇的“仁”和“礼”背道而驰的。

尽管人殉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仍然是一种流行习俗,孔子的反对代表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文明进步的呼声。他的思想,为后世儒家进一步否定和最终禁绝人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孔丘是反对人殉的,并且他的反对具有深远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孔子来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并不重要。孔子最痛恨的是礼崩乐坏。

因为礼崩乐坏的实质是周天子被逐渐强盛起来的贵族诸侯国给架空了。

没有人尊重周天子,还搞出烽火戏诸侯这样的典故,嘲笑周天子不配为天下之主。

东周时期,周天子基本上就类似于吉祥物,不管事了。

因为诸侯国各自为政,天下大乱,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使得无数人死亡,所谓春秋无义战。

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贵族太贪婪,为了私利,置天下苍生于不顾。

苍生就是指的平民,平民成了权力和欲望的牺牲品。

从这一点来看,孔子是站在平民这一头的,反对的就是贵族。

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就是打倒贵族,重新扶持起周天子,让周天子管理国家,这样就能平复战乱,让苍生得以休养生息。

从孔子的个人经历来看,他这样一个大学问家,居然一直找不到工作,一生总是颠沛流离,贵族也不拿他当回事,这也是他反对贵族的个人原因。

那么怎么恢复周天子的权力?

首先要恢复礼制吧。

礼制的本身含义就是权力的代表和象征。

礼制本身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缺点,不是重点,重点就是礼制的象征意义很重要。

始作俑者,这就是一个新的玩法,是贵族们搞起来的,这代表着周礼滚一边去,游戏规则不再是周天子那一套,现在制定规则的是贵族。

也就是彻底否定周天子,诸侯国才是权力核心。

这和孔子的政治理念截然相反,孔子认为:你们有什么权力私自搞出个陶俑出来取代周礼?你们这样的人就该断子绝孙。

所以孔子就遭到贵族的痛恨。

孔子这套东西出来以后,很容易就得到后来的执政者的欣赏。

因为孔子的理论是压制贵族的。

皇帝为什么经常要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也儒家学说里面的一个重要内容。

皇帝要和平民结盟,共同反对贵族。

在皇帝和平民之间又诞生了士人,士人不是贵族,也不是大夫,是知识分子,他们要代表民和皇帝谈条件。

士人的基础理论就是儒家学说。

秦始皇搞郡县制,隋朝以后搞科举制,就是打倒贵族,管理国家的权力形成皇帝官员逐级下放,从中央到地方,彻底废除贵族垄断权力。

秦二世而亡,本质上也包含着贵族的反击。项羽就是周王族诸侯国中姬姓项国后代。项羽取得反秦斗争胜利后,就开始恢复分封制,搞复辟。

但是,秦朝暴政是一回事,但是打倒贵族,搞郡县官员制,这是符合民心的。

刘邦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打倒项羽,推翻分封制,顺应历史潮流。

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则更加进了一步。

天就是天子,要随时听取人,也就是平民的声音,感受到民间疾苦,要和人民站在一起。

这是极具进步意义的。

但是贵族并不甘心,总是想方设法要攥取更多的权力。很多人在大权在手的时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新的贵族。他们表面上尊崇儒家学说,内心深处却极其反感。

你孔子不是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吗?陶俑不好,那么你就是赞成人殉咯。

这就是个逻辑游戏,非黑即白。

关键在于孔子的理论是将贵族从权力利益分配中排除出去,因此有人就跳脚了。

这套东西一直到现代依然在发挥作用。

比如说现在新兴的各类资本家,他们有地位、有金钱、有威望,但是不能直接参与到国家管理当中去,你可以提意见,但是不一定有用。

因为国家领导是和人民商量怎么分配权力和利益,谁想成为贵族,谁就一定被打倒。

这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就是中国特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孔子是否反对人殉,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虽然孔子在一些经典文献中对人殉有过明确的批评和反对的言论,但整个儒家思想体系对人殉的态度是复杂且具有历史层次的。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一、孔子的直接言论与批判孔子在《论语》中的确有过直接表达对人殉的厌恶和批评。其中最著名也最常.............
  • 回答
    关于孔子反对铸刑鼎,是否可以理解为反对刑法,以及这是否与他推崇管仲存在矛盾,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核心思想以及他对管仲的评价,并尝试以一种更具人情味、不那么“标准答案”的方式来解读。孔子为何“反对”铸刑鼎?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孔子反对的是什么.............
  • 回答
    洪秀全砸孔庙,还能聚拢千万农民军,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确实能让人琢磨。它并不直接说明古代贫苦农民“没把孔子儒家太当回事”,但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些复杂情况,以及农民起义的动因并非全然是对儒家文化的否定。咱们得把洪秀全砸孔庙这件事放进历史的大背景里来看。首先,洪秀全的“砸孔庙”行动,绝.............
  • 回答
    当代反孔反儒:一场观念的拨乱反正与时代的回响理解当代的反孔反儒,不能仅仅将其视为对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简单否定,更要将其放置于中国社会剧烈变迁、思想多元激荡的大背景下来审视。这是一场复杂的观念拨乱反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进行的对话,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一、历史的投.............
  • 回答
    关于“秦朝不让孔子入秦,反倒统一六国,孔子去过的六国为何会败”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审视。首先,秦朝是否“不让”孔子入秦,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细节的考量,然后,孔子周游列国与六国最终的败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因果联系,也需要仔细辨析。我们先来捋一捋时间线。孔子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551年至.............
  • 回答
    孔子驳盗跖:仁义为本,治世之要孔子与盗跖的对话,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极具代表性的碰撞。盗跖,这个被后世定性的“盗魁”,代表了一种挑战传统礼教、蔑视仁义的极端思想。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理念在于仁、义、礼、智、信,他必须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而驳斥盗跖的观点。盗跖的挑战:何以为“盗”?想.............
  • 回答
    关于孔子出生的问题,流传最广、也最常被提及的是“野合”之说。然而,需要澄清的是,所谓“野合”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随意、不负责任的性行为,而是古代的一种婚俗,也称为“野合婚”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前的社会形态,指的是男女双方在未正式行婚礼或未经媒人撮合的情况下,在一定场合下结合,有时也带有私奔的含.............
  • 回答
    建国初期“破四旧”和批判传统文化,几十年后又开始提倡和发扬传统文化,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演变过程,包含了政治、社会、思想等多个层面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那段历史,并分析其背后的逻辑。一、 建国初期“破四旧”和批判传统文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
  • 回答
    2019 年深圳孔雀计划新标准:新政背后折射的城市发展脉络关于 2019 年深圳孔雀计划的新标准,虽然网上流传的版本众多,但我们可以梳理出其中最核心、最受关注的一些变化,并深入探讨这些变化背后所反映的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引进策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孔雀计划”是什么。简单来说,这是深圳市政府.............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理解孔子思想和春秋历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要说明一点,“要盟不信”这事儿,如果单从字面意思来看,确实会让人联想到“言而无信”。但如果我们要评判孔子是否“言而无信”,就不能光看这句话,而是要放在整个历史背景和孔子一贯的思想体系中去考察。“要盟不信.............
  • 回答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道德观念一直是核心议题,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各具特色的道德体系。我们不妨将西方哲学的巨匠伊曼努尔·康德,与东方智慧的代表孔子、老子,这三位对人类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他们的道德哲学放在一起进行一番细致的梳理和比较,看看其中的异同之处,犹如在三片截然不同的土壤上,探寻人类向善的共.............
  • 回答
    我不太认同儒家思想,所以对孔子的看法也偏向于批判性。很多人将孔子神化,说他“天纵之圣”、“万世师表”,但我认为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要么显得不合时宜,要么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孔子所处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的核心思想“仁”和“.............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与他收取“束脩”(十块腊肉)作为学费的事实,表面上看确实存在一些张力,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蕴含着孔子教学理念的独特性、时代背景的限制,以及他对学生选择的审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思想的传播与历史地位的形成,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关系。简而言之,“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部真相,而且需要辩证地看待。 它更像是一种“辅助.............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原因。简单地说,后世之所以选择学习孔子而非管仲或张仪,并非因为孔子在“成功”的定义上超越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成功”维度不同,而孔子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和思想,在更长远的意义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要详细解答这.............
  • 回答
    孔子是否被“过誉”,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解读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孔子的历史地位、思想影响以及后世的评价和应用。一、 理解“过誉”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过誉”的含义。如果“过誉”意味着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力被不恰当地夸大了,超出了其真实的价值和贡献,那么我们便可以从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道”虽然都指向了人生的根本,但在核心内涵、侧重点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思想流派的精髓。一、 孔子的“道”:中和为体,仁恕为用,教化为本孔子的“道”可以概括为一种以“仁”为核心,.............
  • 回答
    三国乱世,诸葛亮可谓神机妙算,其中“火烧藤甲兵”一役更是为人津津乐道。但令人费解的是,这位曾凭一腔孤勇烧退曹操百万大军的智者,在面对藤甲兵时,为何会吐露“必损阳寿”的悲凉之语?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军事计策,更深藏着诸葛亮内心深处的无奈与对人性的洞察。我们先来回溯一下诸葛亮火烧魏军的场景。那是在赤壁之战.............
  • 回答
    孔雀帝国,通常我们指的是公元前四世纪末至公元前二世纪初统治印度次大陆大部分地区、由旃陀罗笈多建立的孔雀王朝。要说它是否是“希腊化的”,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而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是”或“否”。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希腊化”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希腊化时期(Hellenistic peri.............
  • 回答
    床帐上的流苏随着微风轻拂,孔明缓缓睁开了眼。眼前一片朦胧,鼻尖萦绕着一股淡淡的药草香。他微微侧过头,看见一张熟悉的、略显稚嫩的脸庞正关切地望着自己——是那小童子。“先生,您醒了?”小童子连忙上前,声音里带着一丝欣喜。孔明喉咙有些干涩,刚想说什么,却被脑海中那些纷乱的影像扰得一滞。三顾茅庐的隆重,白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