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商周的封建制和西方中世纪的封建制有什么不同?

回答
商周的封建制和西方中世纪的封建制,虽然名字相似,但骨子里却有着天壤之别。它们一个生在中国,一个长在欧洲,各自在截然不同的土壤和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截然不同的模样。要说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讲。

一、 根基:血缘还是土地?

商周的封建制,其最核心的基石是血缘关系。周朝推行所谓的“宗法制”,这是理解其封建制运作的关键。简单来说,就是“天下同姓,则异姓不得封”。国王(天子)将天下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兄弟、宗亲,再由这些诸侯再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兄弟。这种分封,带有浓厚的氏族和宗族色彩,是一种基于血脉的权力分配。

天子与诸侯: 天子是宗法制度的最高首领,诸侯是天子的宗室成员,受封土地,但对天子负有义务,如朝贡、纳贡、随征等。这种关系,更像是家族内部的权力划分和责任分配。
权力下移的性质: 这种分封,实际上是将一部分政治、经济、军事权力下移给了宗室成员,但这种下移是有明确的血缘纽带维系的。诸侯虽然有自己的领地,但名义上仍是“王臣”,受到宗法制度的约束。

西方中世纪的封建制,其最根本的联系是土地和效忠。它是在罗马帝国崩溃后,权力真空下的产物。没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国王需要依靠贵族来管理和保护领土,而贵族则需要土地和保护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国王与封臣: 国王名义上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将土地(封地)授予贵族(封臣)。封臣接受封地,就必须向国王效忠,承担军事服务(最重要的义务)、提供经济援助等。
层层分封: 这种分封是逐级的。一个大贵族可能同时也是其他大贵族的封臣,而他自己又可以将自己的领地再分封给更小的贵族。这种“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现象,使得权力关系非常复杂,也导致了中央权力的衰弱。
契约精神: 相比于商周的血缘,西方封建制更带有“契约”的色彩。国王与封臣之间是一种互相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虽然国王是名义上的最高领主,但他的权力也受到封臣的制约。

二、 权力结构:集权还是分散?

这是二者最显著的差异之一。

商周封建制: 虽然是分封制,但其集权性相对更强。周朝建立了一个名义上统一的天下,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诸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天子的管辖和制约。宗法制保证了政治上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虽然在后期诸侯力量壮大,但其根源在于血缘,中央 authority 在理论上是存在的,并且通过礼乐制度来维护。这种封建制,是早期国家形态下的权力划分,更接近于一种“集权”的雏形,只是权力被“分封”出去了。
西方中世纪封建制: 是一种典型的分散式权力结构。国王的权力往往非常有限,他对自己的封臣的直接控制力不强,更遑论对更下层的贵族。地方上的领主拥有极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收税、征兵、审判,甚至自行铸造货币。这种权力分散,导致了欧洲政治格局的碎片化,长期的诸侯割据和战争。

三、 经济基础:土地与兵役

商周封建制: 经济基础是土地和以土地为基础的劳役。诸侯拥有自己的封地,并以此来供养自己的军队和民众。农民(庶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为诸侯耕作,缴纳赋税。兵役是诸侯对天子的重要义务,也是其经济实力的体现。
西方中世纪封建制: 经济基础同样是土地,但其运作方式有所不同。领主将土地出租或分封给农民(农奴),农奴在土地上耕作,并需要向领主缴纳地租、提供劳役(包括军事服务)。骑士制度是西方封建制军事体系的核心,骑士是接受封地的贵族,他们以自己的土地和收入来维持装备和训练,并为国王或上级领主提供军事服务。

四、 法律与社会结构:礼乐还是习惯法?

商周封建制: 受到礼乐制度的深刻影响。礼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重要工具。诸侯的权利、义务,贵族的等级,都有明确的礼法规定。虽然也有刑罚,但“德治”和“礼治”是其重要的思想。社会结构相对清晰,围绕宗法和政治等级展开。
西方中世纪封建制: 更多地受到习惯法和罗马法残余的影响。各地有不同的习惯法,国王虽然尝试制定统一的法律,但往往难以推行。法律的执行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领主的意愿。社会结构则更为复杂,除了贵族阶层,还有教士、骑士、自由民、农奴等,阶层之间存在一定的流动性,但总体而言,是等级森严的。

五、 意识形态:天命与基督教

商周封建制: 其合法性根植于“天命”。周朝推翻商朝,宣称是“受命于天”。这种天命论为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分封诸侯提供了理由。政治与宗教(祭祀)紧密结合。
西方中世纪封建制: 强大的基督教教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教会不仅是精神的领导者,也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其权力往往能与世俗权力抗衡。国王的加冕,其合法性也往往需要得到教会的认可。这种宗教对政治的渗透,是商周封建制所没有的。

总结一下,二者的主要区别可以概括为:

| 特征 | 商周封建制 | 西方中世纪封建制 |
| : | : | : |
| 核心纽带 | 血缘关系(宗法制) | 土地与效忠(契约精神) |
| 权力结构 | 相对集权,天子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 分散式权力,国王权力有限,地方领主拥有较大自主权 |
| 分封性质 | 侧重于宗室成员的政治权力分配 | 侧重于土地的授予和军事义务的交换 |
| 法律基础 | 礼乐制度 | 习惯法与罗马法残余 |
| 意识形态 | 天命论,政治与祭祀结合 | 基督教,教会权力强大 |
| 社会结构 | 以宗法和政治等级为主 | 等级森严,但存在一定的流动性(贵族、教士、骑士等) |

可以说,商周的封建制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一种探索,它试图在血缘和政治权力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但最终因为血缘的限制,未能发展出更强大的中央集权。而西方中世纪的封建制,则是在帝国瓦解后的权力真空下,一种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既带来了长期的分裂和动荡,也孕育了后来欧洲民族国家的萌芽。两者虽然名字相同,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展现了人类文明在不同土壤下演化的多样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对爵位等级一直很有兴趣,商朝方国联盟为主就不比较了,说说西欧和周的对比吧:

  • 先说封建的土地的来源:

周朝的封建有两次,第一次封建是周武王伐纣之后,武王返回了镐京,分封了管叔、蔡叔和霍叔来监视纣王的儿子武庚,称为『三监』。这一次分封主要在黄河以南,周人能够控制的地区;而黄河以北和东方的广大地区,依然是殷商旧地。


周公对周朝的重要性,不亚于唐太宗之于唐朝,多尔衮之于清朝。如果没有后来的周公二次东征,就没有我们后来熟悉的封建制度。因为周公辅成王,招致三监不满,反而勾结武庚发动叛乱。周公于是再次兵出岐山,在洛阳经营东都,同时进行了二次封建。这次封建极大的扩张了周朝的版图,我们后来所熟悉的战国诸强,比如太公望之齐,召公奭之燕,都是这一次分封的成果。稍后成王桐叶封弟,又封了晋国。

周朝的这一次分封,整体来说是对三监之乱的矫枉,大幅度的扩张了分封范围,整体来说,周王室是以虚名邀实利。因为当时大部分分封的土地,并不是真的、或者不完全在周朝的控制下,比如姜太公的齐国:

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但是营丘真的就属于太公么?

太公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

莱侯,根据有些人考证,是商朝的诸侯。也就是说,周朝把不属于自己的土地封出去,换来了宗室和功臣的臣服,确实是个一举两得事情。这个时候的封建是真的封土建国,功臣宗室和周天子一方收获了世代相传的土地和汤邑,一方收获了名义上的臣服和每年的贡献。周朝的封建,强调的世代相传的产业和在宗法制维系下的等级制度。


中世纪的封爵制度则起源于附庸制。附庸制不是靠宗法,而是有着一种类似契约的性质。从这一点开始,中西方的封建制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中世纪的附庸需要对上级领主表示臣服,但是同时上级领主也必须给予附庸保护。这种契约关系是西方封建制的核心,而土地只是附庸们行使统治、为领主服务的基础。

如果就武士附庸这个本质来看的话,西欧的封建制和汉初的封建的相似,还多于和周朝的相似。汉初封建的韩信,英布和彭越,都是对功臣的裂土酬功,和西欧封建制类似的就在于,两者都是君权尚未集中时的一种君臣的利益交换的形式。


  • 关于封建等级制度

周朝的封建“公侯伯子男”等级怎么划分的,至今都是一笔糊涂账。到孟子的时代,就已经不可考了。因为在《孟子.万章句》里面:

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 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孟子说话就是很有艺术,别人问他,周朝的爵位俸禄怎么回事? 孟子先说:“具体已经不知道了!因为诸侯觉得这些跟自己的利益抵触,都已经销毁了!”

然后话锋一转,“但是我孟子不是一般人,还是知道一些的。天子,公、侯、伯、子男”称为五等爵位。

这是孟子的说法。后世有很多人和这个观点不一样,因为孟子的说法其实不是很让人信服:如果子男最低,那么子男的封国应该是最多的,但是为什么『春秋』里面动辄都是侯伯,反而只有聊聊几笔记录是关于子男之国的?

先说公爵,公爵(Duke)的地位,尽管不如大公和亲王,但是已经及其尊贵。英国的公爵一般是王家的子侄和女婿,因为现在天下太平,就算得个诺奖,创建一个国际化大公司,也算不上是不世功勋,所以很多年来,已经没有非王室的人能够受封公爵了。但是在拿破仑时代,在滑铁卢之战击败拿破仑的阿瑟.韦尔斯利便被封为威灵顿公爵。果然自古以来,功名利禄的顶点都是刀枪林中觅取……

在周朝,公爵即便是天子的子侄,也是很难拿到的。公爵在周朝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所谓“宾于王”,而非臣于王。也就是名义上并不是天子的臣子,而是天子的客人。宋国是公爵,因为是商朝王族的后裔;周朝的先祖季历和姬昌曾经侍奉过商朝的君主,那么作为周文王的后代,是不敢让先祖侍奉过的王者之后做臣子的。所以宋国为公爵。根据《春秋.公羊传》:

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

另外两个公爵一个是周文王的弟弟,封为虢国, 另外一个是虞国:始封仲雍(周文王的伯父)后虞仲,都国于夏墟。都是周武王的长辈,故而地位崇高。这两个国家其中的虢国,也就是“假途伐虢”里面的虢,而虞国则是那个愚蠢的给晋国借路的虞,唇亡齿寒,就是说的这俩公爵国。虽然历史上留给大家的印象,虢和虞只是一个无关轻重的小国,但是始封的时候可是都荣宠无比的公爵啊。而太公望,做太师的时候可以称公,但是回到封地也就是齐侯。

公或者为王者(夏商)之后,或者在天子的千里王畿之内有封国,比如周公的周国,召公的召国,毕公的毕国。尤其是周公的周国,国家和朝代同名,周公死后还谥曰“周文公”,长子世世代代为鲁侯封疆,次子世世代代为周公辅政,当真是“历代荣宠,与国始终”。

接着是侯爵和伯爵,侯伯低于公爵,这个基本上是有据可靠的,因为春秋时期宋襄公就曾经因为是公爵,而在会盟的时候当仁不让的要当盟主。不管宋襄公其人如何,但是他拿着公爵当令箭这个行为,就说明至少在周朝公爵在地位上是要比其他的高那么一点的。

侯是仅次于公的存在,所有分封的大国,都是侯爵。这也是周朝非姬姓能拿到的最高爵位。侯一般都分封离王畿比较远,因为按照周天的礼法,甸在内,侯在外,有卫国守边的含义。这一点中西方是一样,西方的侯爵Marquis称号也来自于拉丁文边疆的意思,本意就是指的分封在边疆的诸侯。

而中国的伯爵封地一般比较小,比如郑国,北燕国(召公之子)和曹国。并且地点不拘远近。有些离王畿十万八千里,比如北燕国就很远,而曹国近一些。而西方的伯爵则一般在边疆之内,封地也较侯更加的小。其实侯和伯在西方的封建里面开始差不多的,但是因为侯在边疆,久而久之,侯就掌握了更大的权力和领地,在高级的封建主看来,侯也变得也更加的“重要”,所以侯伯的差异就在这里显现出来了。

中西方关于爵位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西方经常能看到高级爵位挂很多低级爵位,比如英国的万年老太子查尔斯,其实封号包括:威尔士亲王(当王储自动获得),康沃尔公爵(君主长子自动获得),罗撒西公爵(苏格兰君主的长子)、卡利克伯爵,伦弗鲁男爵。

因为一个萝卜一个坑,取得了该地的领主权,就要在挂上该地领主所对应的爵位。这些领地大都还是飞地,块块不想连。

而在中国,不光是周朝,即便在其他朝代,一个人头上只能顶一个爵位,有功劳之后天子会封赏更大的封地,但是之前的称号就不用了。拿三国时代为例,比如关羽的汉寿亭侯,汉寿是个县名,亭侯是封号,即关羽的封地为汉寿县一个亭的地盘。如果立了更大的功劳,可以封汉寿乡侯,顶天了可以封到县侯,整个县都是封地,此时县字可以省略,称为汉寿侯。比如诸葛亮和魏延,分别为武乡县侯和南郑县侯,简称武乡侯和南郑侯。

user avatar

最大区别就是法理上西欧封建是土地为领主私有,以领主个人意志决定,西欧自耕农其实像佃农,既要缴税又要交租。中国法理上土地国有,诸侯领主以宗庙行使管理权,氏族农户土地使用权私有,不用交租但有贡、税、赋,都是税收性质。

user avatar

我尝试从“封建”这个词以及西欧中世纪商周时期情况比较

两部分来回答一下吧,

才疏学浅,还请多指教

首先是第一部分:

关于“封建”一词的辨析

1.中国古代的“封建

作为中国原生的词汇,这里的封建可以说指的是“封邦建国”(具体第二部分比较西欧与商周会说详情),暂且把这个意思作为封建的本意

2.西方语言中的“feudalism

词源是中古拉丁语的"feodum","feudalis",意思就是指与“采邑”,采邑相关”

而后在16世纪法国人研究意大利的封建时,有了"Libri Feudomm",指封土律(法律)

17世纪的时候英国人仍然用"feuddism","feudalite"指和feudalis(封建)法律有关/法律制度的事情

18世纪的法国,德·布兰维利耶提过""féodal",翻译到英语里有了“feodal government”,孟德斯鸠说过“lois féodales”,这些指的都是封建制度,此时这个词已经有了之后我们认为的封君封臣制的范式

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feudalism这个词添加上了反动,落后,守旧的意味

19世纪,以德国历史学派为首的西欧历史学家们确定了其表示西欧中世纪封建制度,及其侧面

到马克思使用,feudalism这个词本意仍然是指以封君封臣制为核心的,和封君封臣制度有关的各种制度有关的制度

所以这个词即是封君封臣制度

3.日语中“封建(ほうけん)”

日语古籍中的“封建”同中国古籍中的封建,即“封邦建国”之意

在明治维新时,英国人阿礼国(Rutherford Alcock)在《大君の都:幕末日本滯在記》中称日本的幕藩制度为东洋的feudalism

日本人由此将feudalism与当时现实的幕藩制对应

4.严复对译的“拂特之制

严复翻译《原富》(《国富论》)时,把feudalism翻译成拂特之制,而后又在《社会通诠》中译成封建制。严复认为中国古代的封建制与西欧中世纪封君封臣制有共性,因而对译;当时又想要将詹克斯的《社会通诠》的理论完全对应到中国,造成了差异

5.新文化运动时的“封建

新文化时期,封建一词由一古史概念成为了“前现代”的近义词,将其与近代文明对立,此是中西封建差异之

在陈独秀所办《新青年》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有“......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

6.苏联feudalism认识

列宁扩大了马克思对于封建的认识,使得feudalism所指更为宽泛,与马克思本人所说feudalism是有很大差异的。马克思认为东方有亚细亚形态所有制而没有封建制(比如他反对科瓦列夫斯基称印度有feudalism);而列宁则把东方以地租剥削为主要形态的君主制的压迫制度和剥削制度也纳入feudalism之中。这一思想藉由共产国际传入中国。

7.毛的封建论

由于受到上述影响,毛的封建论在1926前后产生了差异。1926以前,遵从古意。1926年在《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革命的态度》首次泛化封建的概念。

简言之,封建制和feudalism的差异由此产生,前者是封邦建国,后者是封君封臣制度。

第一部分到此结束

第二部分打算从西欧中世纪feudalism的起源和特点,以及中国商周考古两方面谈一谈。但是商周考古方面的发掘报告和专著论文都还读的不够多,因此例子可能举得还不太够,不太好。先简单说一下思路挖个坑,等过半个月考完试后再填。如果有什么问题也请随时赐教。

西欧中世纪封君封臣制的起源:

1.日耳曼的扈从制度

2.罗马帝国晚期的贵族家丁制度

3.墨洛温王朝的委身制度

西欧中世纪分封内在差异比较:

以莱茵河为界的东西两岸封建制度的差异

商周分封的差异比较:

商周“分封”对象与形式的差异

商代的军事控制是否是分封

商代的武力征服与分封

作为军事据点东下冯商城,垣曲商城对于臣服氏族部落的控制

与中世纪早期莱茵河东岸日耳曼尼亚地区氏族部落的相似性

奥托一世的加冕、萨克森部落与其它日耳曼氏族部落

周代的封邦建国与分封

分封的同姓,姻亲与功臣

丰镐遗址与莱茵河以西地区分封比较

临淄齐故城遗址的周文化与东夷文化,北京琉璃河遗址与周文化,商文化,本地文化

神圣罗马帝国东扩地区分封的比较

第二部分可能用到的材料和暂时脑子里想起来的材料先放在这里了,也许能看出个思路吧,等忙完了再回来试填。如果能够得到各位指教获得更好地材料那更好了。才疏学浅还请亲喷。

user avatar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周早中期的都邑中,往往是周、商遗民、被征服地区土著三种文化并存,各有自己的墓地、祭祀,也很可能各有自己的居住区甚至经济领域的区域、职业划分,这就和欧洲一元文化的封建庄园大大不同了。

user avatar

商代是否有典型的周式封建依然是一个问题,而以典型的周代封建而言,它和西欧封建恐怕只有非常少的相似性,最大的区别在于授权机制。

这里要首先辨明什么叫做封建,附庸并非封建,地方割据基础上对一个主要王权的政治承认更加不是封建,封建的本质是政治授权,也就是一个地方割据的政治合法性是来自一个“王”,“皇帝”或者“天子”的“封”,而地方政权的本质是食邑制度,周代封建和西欧封建是否相似,建立在这两点的比较上。

这一比较首先要从第二点,也就是食邑制度开始理解。实际上我们总是将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是周代封建最典型的描述,但实际上,其中“家”和“国”和我们后来的理解差别是很大的,它们首先是食邑单位,其次才是一个政治实体(是的,这里的家并非家庭,而是一个最小的食邑单位,没有食户也就算不上是“家”),就这一点而言,西欧与西周典型封建是相似的,组成封建单位的首先是封建义务关系,从最小到最大都是如此,总体而言,就是人身依附。

西欧封建基本上来自军事部族制度,封建是以军人之间的附庸关系为基础的,然后是隶农,然后是奴隶(基督教普及以后一个阶段内消失),这构成了西欧封建的基本单位,维持它的是“臣服礼”(出现的非常晚),但是,这种封建同时强调义务,也就是保护义务,因此,西欧封建本质上是以人和人之间(在古代社会也就等同于家庭和家庭之间)的臣服关系,财产的归属却是模糊的(人本身也是财产,不仅仅是奴隶,而是指义务)。而这一点在西周封建关系中是弱化的。相比之下,西周封建制度的本质更加强调食邑的财产性质,而人的关系要依赖“宗法”加以维持。

西周并非没有军事贵族基础上的封建,但是,这种封建关系是以拟合姬姓亲族的方式建立的,姬性封国-婚族封国-世臣封国-外臣军功封国,基本上所有封国都属于这四类,应当说从结构重要性而言,这四个东西和西欧的次序正好相反,如果说西欧以军功封国为最基础的形态(并非最常见的形态),那么西周封建是以第一类为基础,后面三类逐层拟合到周天子的亲族体系中去,两者正好相反。因此较晚的封建体系,比如英国,经常是皇室顶一些最早并不属于皇室的公爵头衔,其逻辑就来自于此。

这影响到我们对第一点的理解,虽然都是封建,但是谁来封,谁去建,也就是政治授权体系决定了两者的本质差别。西周封建中,授权机制的宗法基础就无需累述了,而西欧封建中我们会发现,封建权和最高权力(国王或皇帝或教皇)的关系其实是很模糊的,谁有权力封,其实在不同的案例里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在这种封建里,“天子”并非一个必要因素,建和封的双方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三家分晋即使已经造成事实,还要让周天子授权,但西欧众多封建国家的生成却很难说一定要有一个形式授权者,很多情况下是共认,或者追溯某个历史传统就搞定了。当然,这其实才是中西封建制区别的最关键问题,但却不是这里一两句讲得清的,容后展开。

当然,这里只涉及西周封建,东周封建,尤其是战国封建,也许和西欧封建有更大的相似性,到了战国中期以后,恐怕已经找不到多少和典型西周封建的相似性了,但是这已经是另一个问题了。

至于日本,其实没有封建,而是军阀割据与中央王朝官位授予制度的结合,其实相当于南北朝或五代很多时候的制度了。

user avatar

好早前就没回复了,看到有人点赞。点赞的大家看看评论。我还是比较认可与我辩论的那位的观点,单纯用西方封建制或者中小学书本里面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来形容中国的社会,还是有失偏颇的。

以下是原回复。

其实最主要的区别是,商周的封建制是奴隶社会下的封建制,奴隶是第一财富,土地并不是。而西方封建制却是封建社会。

商周的封建,在中国来说,其实就是商周建立初期,分封一些诸侯王一些地区,让他们称侯,伯等等。于是这些侯、伯自成一个王国。

商周的诸侯国对君主国的义务就是老大出现什么少数民族进攻了,他们需要带兵帮忙赶走。还有就是虽然分封了土地,但依旧是帮“君主”“牧民”,每年或者固定时间去朝廷报道,说说近况如何,人民生活怎么样。

各家其实就是都有自己的臣民,自己的制度,自己的军事权力,算是完整的。当然,分封在商周实力强大的时候,君主就是君主。不强大的时候,春秋战国就是典型例子。这种更多是横向的。

而西方的封建,主要指土地。国王把土地分给贵族。贵族对国王负责。贵族把土地分给一些属下,属下对贵族负责。在封建社会下,土地是最重要的,所以,西方更多变成谁养活我,我照顾谁。对于国王来说,他只治理一些贵族。人民是由贵族治理的。

所以,他是一个国家,百姓和君主是分割开来的。君主有各种权力,但贵族成了上下沟通的中间人。他们的关系,是层级的,纵向的。

user avatar

谢邀

不同在哪呢?很简单的区别,一个是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臣之下的领主就不再受国王调遣,只对上一级负责。另一个虽然下层具有独立性,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周天子权威仍然是至高无上的(名义上)。低等级贵族,即士也不是像骑士那样只对领主负责就好,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自己提升修为,帮卿大夫管理家,帮诸侯治理国,帮周天子平定天下。其服务是全社会上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商周的封建制和西方中世纪的封建制,虽然名字相似,但骨子里却有着天壤之别。它们一个生在中国,一个长在欧洲,各自在截然不同的土壤和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截然不同的模样。要说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讲。一、 根基:血缘还是土地?商周的封建制,其最核心的基石是血缘关系。周朝推行所谓.............
  • 回答
    要说中国陷入千年封建社会泥淖的“罪魁祸首”是商鞅和孔子,这未免过于简化历史的复杂性,也忽略了他们两人在各自时代以及后世所扮演的截然不同的角色。将他们简单地归结为“罪魁”,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进程的武断评判,也难以详尽地解释为何中国能够长期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尽管这种形态在今天看来存在诸多弊端。.............
  • 回答
    想问为什么后来的封建王朝没再用“商”当国号,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聊聊。别看“商”是个古老的名字,但它后面不被用了,跟它本身的经历、后世对它的看法以及建国取名的一些讲究都有关系。首先,咱得说说“商”这个名字本身。它最早是起于一个叫商部落的首领叫“子”。这“子”本是帝喾的后裔,在夏朝末年因为驯养牲畜有功,.............
  • 回答
    .......
  • 回答
    商周时期古墓墓主 YDNA 公布与否,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既有技术、伦理、文化传统,也有现实考量。虽然你问的是“为什么不公布”,但实际上,随着科技发展,商周时期墓主 YDNA 的研究和部分公布是存在的,只是可能不如现代考古那样广泛和直接。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其中可能存在的因素:一、 技术和保存因素: .............
  • 回答
    要说商周时期的中国人为什么没有选择泥板作为记录文字的载体,这背后牵扯到当时社会、技术、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商周时期是个什么光景。那会儿,咱们中国文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社会结构虽然逐渐成型,但整体上还保留着很多早期文明的痕迹。文字已经出现并且在发展.............
  • 回答
    说起青铜器,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商周时期那些雄浑壮丽的鼎、簋、尊、彝。它们厚重、精美,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礼仪、权力与信仰。但要是细心留意一下历史,你会发现,进入春秋战国之后,这种规模宏大、制作复杂的大型青铜器似乎就没那么常见了,尤其是到了秦汉时期,更是几乎绝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国上古史、商周史、先秦史这三个领域的“大神”级答主,确实不少。他们的回答往往内容翔实、论据扎实,视角独特,能让你对这些早已逝去的时代有更深入的理解。要说“大神”,我心目中有几位是绕不开的。1. 罗新教授(id:罗新) 领域专长: 罗新教授是北大历史系教授,在先秦史,特别是早期中国民族.............
  • 回答
    商朝社会,奴隶并非天生的标签,而是多种途径形成的社会群体。理解他们的来源,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当时的社会运作机制。一、战俘: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来源商朝以武力扩张为重要特征,频繁的战争不仅带来了土地和资源,也带来了大量被俘虏的敌人,这些人构成了商朝奴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规模战俘的.............
  • 回答
    要评价商鞅和孔子关于“民”的论述是否“正确”,首先需要明确“正确”的标准是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种政治或社会思想的“正确性”往往是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统治者的目标以及实际效果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不能用单一的、绝对的标准来衡量他们,而是需要结合他们的主张、目的以及历史影响来理解。商鞅的“民不可.............
  • 回答
    好的,我来和你聊聊商代和汉代书面语之间的区别,尽量给你讲得透彻些,而且保证这听起来就像是个对中国古代文字颇有研究的人在跟你闲聊。咱们先从商代说起。要说商代的书面语,最直接的代表就是那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你想想,那会儿的书写工具是刀,载体是坚硬的甲骨,而且主要是为了占卜,记录的是一些非常具体、.............
  • 回答
    商鞅的结局,常常让人扼腕叹息,也引发了一个经典的问题:如果他能圆滑柔和一些,是否就能逃脱被车裂的命运?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商鞅是个变法者,他的变法,触动了太多人的奶酪,尤其是那些旧贵族阶层。要在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里推行如此彻底的改革,本身就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决心,这无可厚非.............
  • 回答
    商品的价格,这可不是个简单拍脑袋就能定下来的事情。它就像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交响乐,由多种乐器、多种旋律共同奏响,最终汇聚成我们看到的那个数字。要说清楚它,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最最直接,也最根本的,是供求关系。这就像你小学时就学过的道理: 需求旺盛,供给不足: 就像限量版的球鞋,或者某个.............
  • 回答
    商鞅的死,说起来真是让人扼腕叹息,也确实容易让人觉得扑朔迷离。这事儿吧,还得从头说起,才能捋顺。商鞅这个人,你得知道,他不是秦国本地人,是卫国来的。在秦孝公眼里,他可是个宝贝,一个能把秦国变得强大起来的改革家。你想啊,当时的秦国,在列国里也算是个“后进生”,跟中原那些强国比起来,差了不少。而商鞅,就.............
  • 回答
    商代作为中国早期的一个重要王朝,其统治方式可谓独具特色,既有早期王朝的普遍特点,也展现了其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商朝的统治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中央集权式政府,而是更像一个以王室为核心,层层分封、相互依赖的统治网络。理解商朝统治地方,得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深入探究:一、王室的绝对核心地位:权力根源与象征商朝的.............
  • 回答
    关于商朝历史是否被周公篡改,这是一个在史学界存在已久且颇有争议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面纱,看看究竟有哪些证据指向“篡改”,又有哪些证据对此提出质疑。首先,我们要明确“篡改”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通常情况下,我们谈论的“篡改”是指有意识地、系统性地歪曲、删除或捏造历史事实,以.............
  • 回答
    商业的灵魂,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丝哲学意味,不像一个冷冰冰的财务报表或者一串市场数据那么直观。但正是这份难以捉摸,却又至关重要。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定义,我愿意称它为“价值的共振与生命的延续”。这话说起来可能有些抽象,但试想一下,任何一家伟大的企业,它存在的理由绝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赚钱固然是商业活动最直.............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