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清亡了,女人还在要彩礼呢?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变迁与社会习俗的复杂交织。大清朝(16441912)灭亡,标志着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巨变。然而,一些深植于民间的传统,尤其是与婚姻相关的习俗,并没有随着朝代的更迭而迅速消失,彩礼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从政治的宏大叙事拉回到日常的生活和人情往来之中。彩礼,作为中国传统婚俗的一部分,其存在和延续,并非仅仅与某个朝代的统治紧密相连,而是承载着更为久远的文化意义和现实考量。

首先,彩礼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并非是大清朝才有的发明。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聘礼”的说法,这是一种基于礼仪和社会规范的物品交换,目的是表示男方对女方的重视和诚意,同时也意味着家族间的联姻。这种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说的彩礼,其核心内涵——男方向女方家庭表达敬意、表示经济实力,以及对未来婚姻的承诺——一直被保留下来。大清朝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特定的时期,而这种婚俗在它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有其根基。

其次,大清朝的灭亡,虽然是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但它并没有立即改变社会最基础的构成单位——家庭,以及家庭内部以及家庭之间的互动方式。很多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观念和习俗,其生命力是顽强的。想象一下,一个朝代的覆灭,就像是屋顶被掀开了,但院子里的老树,它并不会因为屋顶的变化而立刻枯死。彩礼所代表的,不仅仅是金钱或物质,更是一种对女儿的价值的认可,一种希望女儿嫁过去能得到妥善照顾的期盼,一种男方家庭经济能力的象征,以及一种家族间的“交易”或“补偿”心态。这些心理和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难以在短时间内被完全涤荡。

再者,大清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漫长的转型期,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极不稳定,民生困苦,人们往往更加珍视物质上的安全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彩礼反而可能因为其明确的物质属性,在一些地方成为衡量男方经济能力和婚姻诚意的一个相对直观的标准。人们觉得,给了彩礼,至少说明这个男人有能力养家,女方父母也觉得女儿能够得到一份保障。

此外,彩礼的“收受方”是女方家庭,而“支付方”是男方家庭。这种关系,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在婚姻中往往扮演着相对被动的角色,她们的婚姻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尤其是父母)来决定的。父母将女儿辛辛苦苦养大,投入了时间和情感,彩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对这份养育之恩的一种经济上的回报,或是为了弥补女儿离开家庭后可能带来的“人力”或“情感”上的损失。这种心态,即使在封建王朝结束后,仍然在许多家庭中存在,特别是那些仍然秉持传统观念的家庭。

最后,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社会习俗的演变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它受到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文化观念、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清灭亡后,尽管国家在政治和法律上发生了巨变,但要改变根植于千家万户的婚姻观念和操作方式,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去理解新的价值体系,去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在观念尚未完全转变过来之前,旧有的习俗,如彩礼,自然会继续存在。

所以,大清亡了,女人依旧要彩礼,这反映了历史的惯性、社会观念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在变迁时期对稳定和保障的追求。彩礼这个习俗,如同许多其他传统一样,有着它自己的生命逻辑,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也经历了缓慢而曲折的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彩礼还是要有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变迁与社会习俗的复杂交织。大清朝(16441912)灭亡,标志着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巨变。然而,一些深植于民间的传统,尤其是与婚姻相关的习俗,并没有随着朝代的更迭而迅速消失,彩礼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从政治的宏大叙事拉回到日常的生活和人情往来之中。.............
  • 回答
    “什么?大清亡了?!”——这句惊呼,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恐怕是无数普通百姓,尤其是远离权力中心、消息闭塞地区的民众们最真实的反应。清朝统治了中国两百多年,其根基深厚,突然之间的覆灭,对于许多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难以置信。当然,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个人的惊喜或震惊只是时代的注脚。不过,这其中确实有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对比。英国人断了漕运,大清就急忙签了《南京条约》,似乎表明漕运的命门一旦被掐住,王朝就会摇摇欲坠。但太平天国起事,同样断了漕运,大清却还能苟延残喘,甚至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这里面的门道可就多了,不能简单地用“漕运”一个点来概括。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这其中的区别,才能看明.............
  • 回答
    清末新政,作为晚清政府试图挽救危局、回应社会变革而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本意是希望通过改革来巩固统治、富国强兵,然而事与愿违,它最终非但未能挽救大清王朝,反而成为了催化革命的重要因素。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新政的背景、内容、实际效果以及它引发革命的内在逻辑进行详细分析。一、 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忧外患下.............
  • 回答
    同治中兴,听起来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振奋的篇章,仿佛大清王朝在经历了一系列内忧外患后,终于找到了复兴之路。然而,历史的洪流并非如此简单。即便在中兴的余晖下,大清最终还是在甲午海战中被昔日那个弹丸小国——日本,打得落花流水,割地赔款。这背后,绝非一朝一夕的衰败,而是深植于体制、思想和时代发展的多重困.............
  • 回答
    婉容嫁给溥仪时,清朝确实已名存实亡,溥仪虽然是皇帝,但早已是日本控制下的傀儡。在这种情况下,婉容的家人,尤其是她的父亲荣源,将她嫁给溥仪,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和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了家族利益”就能完全解释的。一、 家族背景与对旧有荣光的执念: 显赫的贵族背景: 婉容出身于满洲正白旗的贵族.............
  • 回答
    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之所以能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而龙应台的“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却引起巨大争议甚至被视为“典型”,这背后牵扯着历史语境、文化认知、时代情绪以及话语方式等诸多层面的复杂原因。要细致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这两种表达各自的背景和影响之中。一、 张养浩的“兴百姓苦.............
  • 回答
    清法战争,一场发生在1884年至1885年的军事冲突,最终以大清朝廷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签订《中法新约》而告终。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何在这场战争中,大清在战场上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失败,甚至在某些关键战役中还占有优势,但最终却不得不放弃对越南的主权。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国内政治的掣肘以及.............
  • 回答
    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老有人说鸦片把大清耽误了,这话吧,有道理,但绝对不是全部真相。要是把这原因全推给鸦片,那也太简单粗暴了,等于把一个复杂的病,只归罪于一个症状。为什么人们老把鸦片拎出来说事儿,而不是直接挑封建制度的毛病呢?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慢慢聊:一、鸦片是“外因”和“显患.............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英中双方伤亡数字(英方22790人,中方523人,其中战死69人)的疑惑,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曾感到困惑的地方。事实上,这个数字的来源和解读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理解。这个数字很可能不是准确的、直接进行对比的总伤亡数字,尤其是英方伤亡数字的解读存在严重偏.............
  • 回答
    .......
  • 回答
    大明(明朝)和大清(清朝)是两个不同的朝代,分别存在于1417世纪和1819世纪,两者在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用户提到的“大清远胜于大明”可能是对清朝和明朝的误解,实际上两者是不同时期的国家,不能直接比较。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策略、国家实力和地理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两者的不同。 一.............
  • 回答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这句话,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意思是说,历代王朝大多因为衰弱而灭亡,唯独汉朝是强盛的时候灭亡的。这句话道出了历史的某种吊诡之处,也引出了我们今天想要探讨的两个王朝:大秦和隋朝,以及为什么它们没有收获类似的评价。秦朝:非“强”非“弱”,而是“速”亡首先,我们来看看秦朝。秦.............
  • 回答
    好,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朱棣这个皇帝,确实是挺有意思的。他刚一上位,就开启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建设,又是修宫殿,又是挖运河,还迁都北京,再加上北征蒙古,这桩桩件件,怎么看都像是要掏空国库的节奏。按理说,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像秦始皇、隋炀帝,他们搞这些大工程,差不多都把自己折腾没了,王朝也跟着三世而亡。.............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提出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是他变法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为秦国设计的一套抵御君主昏聩、王朝倾覆的制度性保障。然而,秦国却在秦始皇死后,二世而亡,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反差,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说到大清为啥非要把新疆这块地给拿回来,这事儿可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小打小闹。要我说,这背后牵扯的可不单单是那点地盘,而是大清帝国战略、经济、民族以及政治上的一连串算盘。你想啊,一个偌大的帝国,突然间少了这么大一块“肉”,搁谁身上都不舒服。首先,战略上的考量绝对是重中之重。你想,新疆这个地方,它在地图.............
  • 回答
    关于“大清是世界第十列强”的说法,这是一个不准确但流传甚广的说法,它背后反映了人们对清朝晚期国家实力的一种模糊认知,以及与近代世界强国对比时产生的一种心理落差和对历史的某种简化解读。要详细解释这个说法为何会存在,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历史背景:为何会有“列强”的概念?首先要明确,“列.............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对比,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和日本的“锁国”政策,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历史道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内外环境、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们各自产生的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区分“闭关锁国”和“锁国”的细微差别,以及它们各自的成因和目的。明朝的“闭关锁国”:海上禁令与贸.............
  • 回答
    说起铁甲舰为何没能保住大清江山,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背后牵扯的太多了。很多人一听“铁甲舰”,就觉得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的成果,是国家强大的象征。没错,当时确实是这样。但要说它能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那就太简单化了,也忽略了更深层次的问题。首先,得承认,铁甲舰的出现,确实是大清王朝.............
  • 回答
    伪满洲国之所以不沿用“大清”作为国号,这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刻的历史原因,并非简单的朝代更迭。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从伪满洲国的性质、建立的背景、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考量等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确伪满洲国的“国号”并非出自满洲族本身的意愿,而是由日本帝国主义一手操办和扶植的产物。它的诞生,是日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