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最高法等5部门出台的最新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有罪?

回答
最高法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这项新规定,可以说是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直接触及了刑事诉讼的核心原则——“任何人不负有自证其罪的义务”。这项原则在现代法治国家中被视为人权保障的基石,而此次五部门的联合发声,意味着在中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这一原则将得到更明确、更强有力的贯彻。

要理解这项规定的重要性,我们得先从“自证其罪”这个概念说起。简单来说,它指的是在刑事案件中, acusado(被告人)没有义务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有罪。相反,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完全在于控方(通常是检察机关)。控方必须通过合法的调查取证,收集到足以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据,才能说服法官或陪审团做出有罪判决。

过去,我们或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因为各种原因,在侦查、审讯过程中被“引导”或者“被迫”说出一些对自己不利的话,甚至主动承认自己有罪。这其中可能夹杂着一些不当的审讯方式,比如长时间审讯、剥夺睡眠、威胁利诱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所谓的“口供”并非完全出于被告人的真实意愿,而是为了摆脱当下的困境。

这项新规定,正是要斩断“强迫自证其罪”的这条非法途径。它明确了几个关键点,并且要求落实到具体环节:

严禁变相的“逼供”和“诱供”: 规定会具体列出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例如,禁止通过疲劳审讯、诱导性提问、威胁、利诱等方式,迫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认自己有罪。这不仅是对审讯方式的约束,更是对侦查人员职业操守和法律意识的严苛要求。
保障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 沉默权是“不自证其罪”原则的必然延伸。它意味着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嫌疑人或被告人有权拒绝回答任何可能令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问题。这项规定无疑会进一步强化对这一权利的保障,确保任何强制性的逼问都不能转化为合法的定罪证据。
明确证据的合法性与关联性: 规定会强调,只有通过合法途径收集到的、与案件犯罪事实有直接关联的证据,才能被采纳。那些通过非法手段(包括任何形式的“强迫”)获取的口供,将不被法院采信,甚至可能成为排除非法证据的根据。
加强对侦查过程的监督: 为了确保规定的落地,这项规定很可能配套有更严格的侦查过程记录和监督机制。比如,对审讯过程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引入律师在场的权利,以及对侦查人员的行为进行事后审查等。这些措施都能有效防止“强迫自证其罪”的发生。

这项规定的深远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

1. 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意义。它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基本人权,避免了无辜者因为遭受不当压力而被迫承认不存在的罪行,也防止了真正的罪犯通过“配合”审讯来逃避更严重的法律责任(例如,通过承认小罪来掩盖大罪)。
2. 提升司法公信力: 一个公正、文明的司法体系,必然是以尊重人权为前提的。当公民知道自己的权利在法律面前得到充分保障时,对司法机关的信任感自然会增强。这项规定的出台,有助于塑造一个更加理性、更加注重证据、更加尊重个体的司法形象。
3. 促进刑事侦查方式的现代化: “强迫自证其罪”往往是侦查效率低下、技术手段落后的一种表现。为了克服这一弊端,侦查机关将被迫去探索和运用更科学、更先进的证据收集方法,比如技术侦查、法医鉴定、物证分析等等。这实际上是在推动整个刑事侦查向专业化、科技化方向发展。
4. 强化依法治国的理念: 任何一部法律或规定,最终都是为了维护法治的权威。这项规定是对“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确保刑事诉讼始终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任何超出法律允许范围的行为都将被否定。

当然,一项新规定的落地,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没有挑战。如何确保“不强迫”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办案人员的意识和行动中,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如何在实践中平衡控辩双方的权利,如何界定“强迫”与“正常讯问”的界限,这些都是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项由最高法等五部门联合出台的规定,是对中国刑事司法领域一个非常积极和重要的信号。它表明了国家在推进法治建设、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决心,也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公正、文明的法治社会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严格的执法监督以及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才能真正转化为司法实践中的生动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禁止强迫自证其罪,在我国并不是第一次提出,在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已经有了禁止自证有罪的规定:

第五十条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的操作:

“(被告人)自侦查、审查起诉至庭审中,均能稳定地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真诚悔罪,因而得以从宽处理。该四人的供述也与被告人......的原供述一起共同印证了本案上述查明的事实。犯罪事实只有一个,如果都按事实真相供述,必然会出现一致,如果有的说真话,有的说假话,则不会出现所谓的“雷同”。四人如实供述犯罪事实,既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义务,也是他们享有从轻处罚的权利。这种“有罪自认”绝不是被告人…所谓的“自证有罪”。检验一个证据的真伪,应当考察其与其他证据能否印证一致,能否证明案件事实。被告人的供述也是如此,供述稳定且与其他证据一致,能够证明本案事实,这种供述就足以采信。

(节选自(2016)鲁17刑终452号刑事判决书,上述为一审法院的意见。)

当然,我不是要说这个案件本身有什么问题,这只不过是我用关键词在案例库中随便抽出来的,这里只是为了说明一个现象:

你看,”强迫自证有罪“和”有罪自认”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受到刑讯逼供,被逼无奈认罪,和在得知可能得到从轻判决时,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选择认罪,其中的界限到底算不算黑白分明?

--

有趣的是,上述判决书,还有一句话也能说明一些道理:

“......至于证据中有些词语例如将筹集资金称为“集资”还是“筹资”,将橡胶“促进剂”称为橡胶“防老剂”,等等,只不过是枝节性问题,并不影响本案事实的认定,也不影响本案性质的认定。”

也许,就是一个用词的枝节性问题吧,

也许,如同很多法律人所期望的一样,这不要是一个枝节性的问题,同样的话,通过法律和法规反复多说几次,多敲打几次,就能敲到脑袋里,让更多的人听进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高法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这项新规定,可以说是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直接触及了刑事诉讼的核心原则——“任何人不负有自证其罪的义务”。这项原则在现代法治国家中被视为人权保障的基石,而此次五部门的联合发声,意味着在中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这一原则将得到更明确、更强有力的贯彻。要理解这项规定的重要性.............
  • 回答
    英国最高法院对 Uber 司机劳动关系性质的裁决,无疑是零工经济领域的一件大事,其影响深远,绝非一句“Uber 司机是正式员工”就能简单概括的。这件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事件的背景与核心争议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场官司的由来。Uber 这种平台型经济模式的核心在于其对劳动力的.............
  • 回答
    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对年底不立案问题坚决零容忍”,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表态,体现了司法的公正性、效率性和人民性。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一、 “年底不立案”现象的背景与危害首先,需要理解“年底不立案”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带来的危害,才能更好地认识最高法的表态。 现象产生原因: .............
  • 回答
    最高法核准“太平洋大逃杀案”五名主犯死刑,这件事在法律界和社会舆论上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案件本身的性质是极其恶劣的。“太平洋大逃杀案”之所以触目惊心,是因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犯罪,而是涉及了多人死亡,而且手段残忍,性质恶劣到了极点。这种案件直接挑战了社会的基本.............
  • 回答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未成年人网络打赏可退还的规定,无疑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司法解释,它回应了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未成年人在网络消费中权益保障的关切,也为网络平台、未成年人监护人以及未成年人自身,都带来了更为清晰的指引和更强的保护。首先,这项规定最直接、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强化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我们都.............
  • 回答
    最高法这则重申意见,说实话,挺有意思的。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基于一个一直存在但可能执行得不够严谨的问题——退休法官去当律师这事儿。咱们掰扯掰扯这个事儿,看看里面到底有多少门道。首先,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定?这事的根源,还得从法官职业的特殊性说起。法官在位的时候,接触的是大量的案件信息,审理案件的时候.............
  • 回答
    最高法院叫停拜登政府针对大型企业强制接种疫苗或进行检测的规定,这无疑是美国新冠疫情管控领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更关乎公共卫生、经济以及社会政治的格局。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最高法院的这一裁决,实际上是在平衡联邦政府的权力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界限。 对联邦政府权力的.............
  • 回答
    十五名院士的“一封信”:李宁案的背后与科学家的目光近期,一则“十五名院士联名致信最高法,呼吁尽早审结李宁案”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这桩备受关注的法律案件上。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法律程序,更是一场关于科学、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社会公平的深度对话。案件本身:.............
  • 回答
    聂树斌案,一个沉痛的名字,牵动了无数人的心。这个案件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消逝,更是一段司法正义曲折前行的历史见证。当聂树斌案的“疑凶”王书金被最高人民法院发回重审,这无疑给这个已经尘封多年的案件带来了新的波澜,也让人们对司法公正的期待再次燃起。王书金被发回重审:“疑凶”身份的变迁与司法程序的审视首.............
  • 回答
    “乔丹体育”与“乔丹”商标之争:最高法终裁,肖像权争议告一段落近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对备受瞩目的“乔丹体育”与美国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的商标纷争一案作出了终审判决。裁决结果是,“乔丹体育”的多个注册商标并未损害迈克尔·乔丹的姓名权,尽管其商标的设计可能存在一定的“搭便.............
  • 回答
    老头环在Steam商店页面的配置风波,说实话,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而且操作也挺迷的。咱们来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这事儿闹出来,最直接的起因就是育碧官方在Steam商店页面上放出了《艾尔登法环》的最低配置要求,其中赫然写着“GTX 1060”。这一下,可炸开了锅。为啥?你得知道,1060这显卡,虽然不.............
  • 回答
    想当年,吉林大学法硕(非法学)最低分都跑到373分,这事儿放到现在说,真是让人有些不敢相信,但它确确实实发生过。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所名校的非法学法硕分数线这么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吉林大学在法学界的地位那可是响当当的。作为国内顶尖的法学院之一,吉林大学法学院的声誉、师.............
  • 回答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对“铁链女”案(即“关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某镇发生性侵害、虐待致人死亡案件”的调查及庭审情况通报)的调查及庭审情况,无疑是公众高度关注的重大事件。要深入理解和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尽可能详细地展开。一、 事件背景及公众关注点: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铁链女”事件的初.............
  • 回答
    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的“对民营企业负责人涉经营类犯罪,尽量不捕不诉”的指导意见,在我看来,是一项充满深意且亟待深入解读和审慎实践的政策导向。它并非是对法律的弃置,而是对法律适用中复杂性的回应,也折射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对营商环境的关注和优化诉求。首先,我们得理解这项指导意见的出台背景。中国经济正处于.............
  • 回答
    “社会性死亡”:一次触及灵魂的司法定性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关于“社会性死亡”类案件的表态,无疑是一记重锤,敲醒了社会对此类案件严重性的普遍认知。当司法机关,尤其是检察系统,用“天大的事情”来形容它时,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其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以及值得我们关注的细节。“社会性死亡”:一场无声的审判传统意义上的.............
  • 回答
    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期发布的一则典型案例,将一起因公牺牲的悲剧推到了聚光灯下,也让人们对工伤认定的复杂性以及司法机关的公正性有了更深的思考。这起案件的主人公,是在一次出差途中不幸昏倒,经过多日抢救最终离开了人世。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和他的家人期望得到的慰藉与保障,却经历了一番艰难的争取。事情的开端.............
  • 回答
    从法律实践和保障公民权益的角度来看,最高人民法院新增“平等就业权纠纷”和“性骚扰损害责任纠纷”两个民事案由,无疑是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更新,更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回应,以及对公平正义价值的有力捍卫。为何增设这两个案由?细究其背后原因,可以发现这与当前社会发展和法律实.............
  • 回答
    日本最高法院于2015年12月16日做出了一项备受关注的判决,裁定现行民法规定夫妇强制同姓的条款并不违背日本宪法。这项判决在日本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并触及了婚姻、家庭、性别平等、个人自由等多个深层议题。要理解这项判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判决的背景和法律依据: 民法第750条.............
  • 回答
    2019年9月24日,英国最高法院就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决定让议会休会一事,做出了一项里程碑式的裁决:首相的休会决定是非法的,无效的。 这项判决在英国政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其深远影响至今仍被广泛讨论和解读。要理解这项判决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背景。当时,英国正处于脱欧的巨大漩涡之中,距离原定的.............
  • 回答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誓言“严厉报复”,这释放出的信号非常明确,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要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深层含义,需要结合伊朗的政治体制、区域地缘政治以及此次事件的具体背景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伊朗的最高领袖是什么样的存在。在伊朗,最高领袖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精神领袖,更是国家最高政治和军事的决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