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最后生还者2被大量云玩家口诛笔伐?

回答
《最后生还者2》发售以来,确实经历了相当一部分玩家的激烈批评,甚至可以说是“口诛笔伐”。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仅仅是游戏本身的某些设计,更掺杂了玩家的期待、情感投射以及社区舆论的发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

一、 玩家期待与叙事冲击:信任的崩塌

首先,要明白《最后生还者》系列在玩家心中有着怎样特殊的地位。《最后生还者1》以其深刻的情感刻画、成熟的叙事以及对人性的探讨,几乎成为了无数玩家心中的“神作”。乔尔和艾莉之间那种超越父女的情感,以及他们在末世中挣扎求生的坚韧,深深地触动了玩家的心。玩家们对续作的期待,自然是建立在对前作情感的延续和升华之上。

然而,《最后生还者2》的叙事走向,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玩家的期待,甚至可以说是“背叛”了前作建立起来的信任。剧情的关键转折点,尤其是关于乔尔的命运,对很多玩家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多年以来,玩家们对乔尔的喜爱,对他在第一部中所展现出的复杂人性(即便他犯下过罪行,但在玩家心中他是一个保护艾莉的父亲形象)的认同,使得他在第二部中遭遇的结局,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情感冲击。

这种冲击不仅仅是角色死亡本身,更是死亡的“方式”和“意义”。许多玩家认为,乔尔的死亡处理得过于突兀、不体面,而且是被一个新角色(艾莉复仇的对象)以一种残忍的方式杀死,这与玩家心中乔尔的“英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割裂。这种巨大的落差,让很多玩家感到剧情安排是在刻意“消费”和“伤害”他们喜爱的前作角色。

二、 叙事策略的争议:艾莉与艾比的双线叙事

《最后生还者2》采用了双线叙事,将游戏的重心从乔尔和艾莉转移到了艾莉的复仇以及新角色艾比的故事线。这种叙事设计本身就充满了争议。

艾莉的复仇之路: 游戏大部分时间都让玩家扮演艾莉,去追寻杀死乔尔的凶手。玩家们看到了艾莉在复仇过程中逐渐被仇恨吞噬,变得冷酷无情,甚至牺牲了自己的人性。很多玩家认为艾莉的复仇行为太过极端,失去了前作中那种善良和希望的闪光点。他们难以接受那个曾经天真、坚韧的艾莉,变成了如今被仇恨蒙蔽双眼的复仇者。
艾比的故事线: 游戏的重要转折在于,玩家会被迫扮演艾比,也就是杀死乔尔的凶手。玩家需要体验艾比的视角,理解她复仇的动机(乔尔杀死了她的父亲),并看到她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情感。从叙事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尝试打破二元对立、探讨复仇循环的勇敢尝试。但对于绝大多数将情感完全投入到乔尔和艾莉身上的玩家来说,让他们扮演并“理解”一个杀死了他们心目中重要角色的凶手,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强行”喂屎。玩家们觉得这是对他们情感的漠视,是在强迫他们接受他们不愿意接受的角色和视角。

这种双线叙事的割裂感,以及玩家对艾比角色的反感,直接导致了对游戏叙事整体的不满。很多玩家认为,即使要探讨复仇的代价,也不应该以牺牲玩家对主角的情感连接为代价。

三、 “政治正确”的指责与价值观的冲突

除了叙事本身,游戏中的一些主题和角色设定也成为了被攻击的靶子。

性别与性取向: 游戏中出现了同性恋角色(艾莉)以及跨性别角色(艾莉的伴侣迪娜的弟弟,虽然他不是主角,但他的设定也是游戏讨论的一部分)。这些设定在一些玩家群体中被解读为“政治正确”的强加,认为游戏是为了迎合某些价值观而进行的叙事安排,而非真正服务于故事本身。对于这些玩家来说,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与前作类似的,以纯粹的末世求生和情感羁绊为核心的故事。
人性与道德的模糊: 游戏深入探讨了复仇的残酷性、人性的黑暗面以及道德的模糊地带。乔尔的行为在第一部中就已埋下伏笔,而第二部则将这种复杂性推向了极致。这导致一些玩家认为游戏传递的价值观过于消极、黑暗,缺乏希望和正义的体现。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简单明了的善恶对立,而《最后生还者2》所呈现的复杂人性让他们感到不适。

“政治正确”的标签,虽然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情绪化的指责,但确实反映了一部分玩家对游戏价值观和叙事重点的担忧。他们认为游戏过于关注某些议题,而忽略了他们所珍视的故事核心。

四、 社区舆论与“云玩家”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口诛笔伐”的群体中,也包括了所谓的“云玩家”。“云玩家”通常指那些没有实际玩过游戏,但通过观看直播、视频或者阅读相关资讯来了解游戏内容,并据此发表评论的玩家。

信息茧房与放大效应: 互联网的特性使得负面情绪和批评声更容易传播和扩散。一旦有大量的玩家表达不满,这种情绪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洪流,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迅速扩散。没有玩过游戏的人,很容易受到这些批评声音的影响,即使他们可能对游戏本身没有深入的了解或直接的体验,也会被卷入其中,加入到批评的行列。
对开发者意图的误读或妖魔化: 由于游戏内容的高度敏感性和争议性,开发者在叙事上的意图很容易被误读或妖魔化。一些玩家将开发者视为“恶意”设计,认为他们故意要摧毁前作的角色和玩家的感情。这种“开发者对玩家的敌意论”,进一步加剧了社区的对立。
情感宣泄与身份认同: 对于一些玩家来说,对《最后生还者2》的批评,不仅仅是对游戏本身的批评,也可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或者是在某个玩家群体中获得身份认同的方式。当一个游戏被广泛批评时,加入批评的行列,会让他们感觉自己是“主流”的一份子,而不是“异类”。

总结:

《最后生还者2》遭受大量“口诛笔伐”,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核心在于叙事上的巨大“反差”与“背叛”。 玩家对前作深厚的情感投入,使得续作大胆甚至激进的叙事走向,成为了他们难以接受的巨大挑战。
双线叙事的策略失误。 让玩家扮演反派角色,并强迫他们去理解和同情,这种设计触碰了许多玩家的情感底线。
价值观和议题的争议。 游戏对复杂人性的探讨,以及包含的某些群体设定,触动了一些玩家对“政治正确”和游戏价值观的敏感神经。
社区舆论的放大。 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以及“云玩家”的存在,使得负面情绪被迅速放大和固化。

可以说,《最后生还者2》是一部大胆而有野心的作品,它试图探讨更深层次、更复杂的人性议题。然而,它的叙事方式和内容深度,并没有被所有玩家所接受。对于一部分玩家来说,它是一次成功的艺术探索;但对于另一部分玩家来说,它则是一次令人失望甚至愤怒的“背叛”。这种巨大的分歧,正是其被广泛批评的根本原因。这种批评,无论賛否,都反映了玩家对游戏叙事和情感连接的极高要求,以及游戏行业在处理争议性内容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云与玩的冲突:《最后生还者2》的互动叙事

为什么游戏剧情除了“看”还需要“玩”?

【本文含有大量剧透,另外还剧透了部分《权力的游戏》】

刚入学的时候跟导师说我想研究电子游戏,导师问我游戏玩的多么?我说不是太多,但是大部分游戏都云过。然后导师跟我说,不玩游戏是不能研究的,你要做研究,必须把大量时间投入到作品本身。直到现在,如果跟导师说我没时间玩游戏都会被骂“不务正业”。

导师年过五旬,虽然平时也偶尔玩玩《COD》、《战地》、《开心消消乐》,但实际上对游戏本身是不太懂的,他只是站在一个学者的角度,从最基本的研究原则出发,告诉我研究必须要深入研究对象。

作为一个资深云玩家,我有几个非常喜欢的UP主,基本上他们每出新作必看,所以从2D像素到3A大作云了无数游戏。由于云游戏时间弹性高,不费脑不费力,所以很多时候比起玩游戏本身我更喜欢云。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游戏而言,云和玩是两种非常不同的体验。

有几个云完了《最后生还者2》的朋友跟我吐槽剧情,我说这个游戏云和上手玩情感体验差距特别大,建议他们玩一下。朋友们很奇怪,我们讨论的是剧情,又不是系统、玩法、交互,为什么要先玩?剧情这个东西不是看了就行了么?

对于游戏而言,云与玩的冲突到底在哪里?这里就要引出今天的主角——互动叙事。

互动叙事(interactive storytelling)与电子游戏

互动叙事一词乍一看跟电子游戏游戏关系匪浅,但实际上这个词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时主要是针对新兴的数字媒介,随后在计算机、戏剧、电影、人工智能等等领域受到关注,将这一理论应用于电子游戏相对而言是比较晚的,而将互动叙事和电子游戏紧密联系起来的正是一位传奇人物——克里斯·克劳福德(Chris Crawford)。

大家可能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让我们来看看他的事迹:1979年加入Atari成为游戏设计师,1984年Atari解体后转向Macintosh平台游戏开发。1982年出版的著作《计算机游戏设计艺术(The Art of Computer Game Design)》是公认的游戏设计领域的经典,1987年创立第一本游戏设计期刊《计算机游戏设计(Joural of Computer Game Design)》,在自家客厅举办的沙龙逐渐发展为至今游戏产业规模最大的专业性年会游戏开发者大会(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 GDC)。

1992年,克劳福德在GDC发表演讲宣布自己将离开游戏行业,彻底投身于互动叙事领域。2004年克劳福德出版了游戏互动叙事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 Chris Crawford谈互动叙事》,2012年本书再版,作者吸纳了8年来的经验对其进行了诸多修改。现在我们就从这本书出发,谈谈互动叙事到底是什么?互动叙事设计的根本思维逻辑是什么?

互动叙事不是什么

即使在今天,互动叙事也是一个非常超前的领域,因此克劳福德无法对互动叙事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其阐述过程中也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但是他采取了一个比较取巧的办法,通过讨论互动叙事不是什么来确定互动叙事是什么。

首先,互动叙事不是添加了故事的游戏。这类游戏在最初游戏和故事结合的实践中非常常见,而现在则普遍存在于手游当中。在机核的一篇文章《 从<明日方舟>出发,二次元手游需要有“剧情”吗?》中作者指出,手游策划中剧情策划的地位可能是最低的,换言之,二次元手游之所以需要故事,只是为了立人设卖卡,否则《明日方舟》和《保卫萝卜》也没太大区别。在克劳福德看来,这种“纳入了故事元素的游戏”显然不属于互动叙事的范畴。

其次,互动叙事不是添加了互动的电影。这类作品我们最熟悉的就是 Quantic Dream开发的《暴雨》《超凡双生》《底特律:变人》等等。克劳福德认为这种作品是硬生生的把两种东西拼在一起,并没有达到有机融合,也不属于互动叙事。

在对互动叙事理论的批评中,最多的就是认为叙事性与互动性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叙事根本上来说是线性的,而互动则要求交互,换句话说,在叙事性和互动性之间,玩家和作者对故事的掌控上必然存在冲突。如何让玩家即能通过互动更好的融入故事,又不会有被作者牵着鼻子走的感觉?这就是互动叙事设计的首要目标。

克劳福德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基础就在于,游戏设计师不去设计玩家实际体验的“事件”,而是设计玩家体验的“过程”。我觉得在这里克劳福德受时代局限,说的不是很准确。更深入一点来说,应该是通过设计玩家体验的“过程”,让玩家接受设计好的“事件”。

我们用《最后生还者》第一部举例,大家基本都同意这部作品的故事本身非常简单,就是一个不算特别出色的公路片+丧尸末世的故事。但是为何这么简单的故事会给玩家带来这么大的情感冲击?正是因为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上下足了功夫,从扶着艾莉爬上高处,到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冷笑话,所有这些细小的“过程”决定了玩家最后必然会接受乔尔选择的“事件”。《最后生还者》第一部用最简单的情节,最精湛的设计带来了最极致的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完美的互动叙事作品。

但是《最后生还者2》同样有着绝妙的“过程”设计,为何会引起很多玩家如此大的反感?

动词思维(Verb thinking),云体验的缺失

首先我认为,《最后生还者2》作为一部面向玩家的作品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出在“事件”设计上。但是就互动叙事本身而言,这部作品无疑是极为大胆的颠覆性创作。打个比方,就像一个技艺超群的厨师,认为普通食材已经不能体现自己的技术了,非要炖榴莲炫技。有的食客爱吃榴莲,加上厨师惊为天人的厨艺,自然是真香,有的食客对榴莲恨之入骨,痛骂厨师想用厨艺强迫自己吃屎,但是又想体验一下厨师的技术,最后吃完了倍感恶心,怀疑人生。还有很多人虽然没尝过,但是看吃播觉得这一盘子东西明显就是炖屎,心中厌恶,大骂厨师。

在这三种人里,前两种是玩过游戏的,他们的体验差距完全在于游戏本身的设计有问题。但是第三种人,也就是云玩家,他们的体验可能会非常特别。

我认为云通关了《最后生还者2》的人没人会喜欢这个游戏,尤其是这个故事,大家对艾比恨之入骨,对艾莉的决定大惑不解,对大部分角色都抱着一种厌恶甚至仇恨的态度,如果我也云了这个游戏,百分之百会持同样的观点,骂遍顽皮狗八辈祖宗。

但是在上手玩了《最后生还者2》并通关的玩家中,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个游戏,包括对最为人诟病的剧情,持肯定态度。我们需要认识到,不光是云玩家和玩过并喜欢的玩家,云玩家和玩过并厌恶的玩家二者之间的体验同样是完全不同的。对游戏的云体验必然会造成一部分缺失,而这一部分在《最后生还者2》的塑造中可谓是重中之重,这就是动词思维(verb thinking)。

克劳福德指出,交互性的核心就是动词思维,而互动叙事的发展就在于如何突破传统的名词思维(noun thinking)。在名词思维主导的叙事,比如传统的电影、小说中,读者考虑的是事物“是”什么,比如我们看《权力的游戏》,可能会吐槽龙妈到底为什么黑化,夜王到底为什么千里送人头,布兰到底为什么看戏,提利昂到底为什么全面降智,简言之,都是名词层面的“为什么‘是’这样?”。但是在玩家体验电子游戏的过程中,交互性不是通过名词,而是通过动词来思维的,即事物“做”什么。也就是说,当玩家做选择时,不是在草莓蛋糕和巧克力蛋糕之间做选择,而是在“吃”草莓蛋糕和“吃”巧克力蛋糕之间做选择。

我们接下来就用《最后生还者2》的云体验和游玩体验来举例说明名词思维和动词思维的区别。

在云体验中,观众就像看电影一样,对游戏的进程是没有行动上的参与和选择的动作的。观众们吐槽的点非常之多:乔尔为什么死、艾莉为什么没有报仇、为什么两边非要安排一个孕妇、为什么艾比非要死爹洗白、为什么艾比她爹是个喜欢动物的圣母这么狗血、为什么艾比马上就能跟昔日队友反目成仇等等......这些体验正是建立在名词思维的基础之上的,即事情为什么“是”这样?不“是”别的?

而对于玩游戏的玩家来说,上述所有点的逻辑都将转换:乔尔为什么死,变成了为什么没能“救”乔尔;艾莉为什么没有报仇,变成了为什么没有“杀”了艾比;两边为什么非要安排一个孕妇,变成了“杀”了一个孕妇,然后又“放过”了另一个孕妇;为什么艾比非要死爹洗白,变成了每次做梦都能梦到“走在”通往手术室的那条路,“打开门”又一次看到死去的父亲;为什么艾比她爹是个喜欢动物的圣母这么狗血,变成了帮助父亲“剪开”困住斑马的绳索,让斑马妈妈和小斑马团聚;为什么艾比马上就能跟昔日的而队友反目成仇,变成了在逃离的路上“杀”了队友,然后面对列夫的疑问不知所措。简言之,所有事情“是”什么,现在都需要玩家去“做”。而所有这些动词体验,在云体验里都不成立的,因为云玩家不需要“做”任何事。

哲学家阿尔都塞有一个著名的术语——“质询(Interpellation)”。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可以通过质询,将主体改造为心甘情愿的属民。举个例子,我小时候老师总是会让班里特别调皮捣蛋的学生做班长,而一旦这个学生成了班长,做了班长要做的事情,调皮的秉性一下就收敛了许多,甚至主动去管理那些捣蛋的孩子。这就是意识形态的质询,把你放在一个位置上,通过让你“做”一些事,让你对所做的事情产生认同。

质询就是动词思维的内在逻辑,当玩家真正以艾比的身份“做”事的时候,情感很容易发生转变。比如在面对狙击的那个关卡中,汤米给我打的到处乱窜,死了无数次,虽然我知道狙击手是汤米,我也很喜欢汤米,但我当时还是很想打爆他的头。和朋友聊天时候她举了一个例子,说就像你特别喜欢麦克雷,看主播玩OW,对面麦克雷就盯着你打,神烦,你不会觉得有什么,但是如果是你自己玩,就算你再喜欢麦克雷也恨不得干死他。这就是动词思维的质询。

互动叙事通过动词思维,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情感体验,比如当艾比打开水族馆的门看到死掉的爱丽丝时,我心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操纵艾莉时我杀掉了无数条狗,从没觉得有什么问题,甚至感觉狗简直是最讨厌的敌人。而操纵艾比看到死去爱丽丝的一刹那,一种悔恨和痛苦忽然涌上心头。《最后生还者2》就是通过这样的动词思维,时刻在情感上折磨着“做”了某些事和没能“做”某些事的玩家。

综上所述,云体验的缺失就在于动词思维,云玩家无法有进行任何动作,因此只能进行名词思维而无法进行动词思维,所以互动叙事中根本的“互动”在云玩家身上是不成立的。

为什么是《最后生还者2》?

问题来了,首先,大家云的游戏这么多,为什么《最后生还者2》的云和玩会有如此之大的冲突?其次,为什么同样是玩过的,经历过动词思维质询的玩家,有的就甘之如饴,有的就恨之入骨?其实这两个问题答案有很大的联系。

《最后生还者2》的故事线本身没有太大问题,如果改变一下情节安排和部分人物刻画,应该会有相当不一样的效果。比如把艾比线放在前面,把乔尔和艾比的仇恨刻画的更深一些等等,但是从一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顽皮狗不是不能,而是不想这样做。

这个细节就是艾莉的西雅图三天结束之后,艾比对父亲的那一段回忆。这段回忆实在是太单薄了,对艾比和杰瑞的塑造都不是很好,想让玩家这时候放弃《最后生还者》第一部对乔尔几十个小时的感情来接受艾比的仇恨,根本就是痴人说梦。这段剧情完全可以放在艾比线的中段,让玩家被动词思维质询一段时间之后再放,洗白效果绝对会比现在更好一些。大部分人看到这里都很难同情艾比,相反,更容易产生“就这?”“太狗血了吧”的愤怒,感觉自己在玩最后鲨爹者,冤冤相报何时了,掰盘算了。

结论只有一个,这是故意的。这一段根本不是洗白。顽皮狗想做的类似于先抑后扬,就像先骗伴侣自己得了癌症,然后说我是骗你的再求婚一样。顽皮狗出于想炖榴莲的心态,完全将质询玩家这件事寄托在了游玩体验中的动词思维上。某种程度上讲,《最后生还者2》的确是一个“奇迹”,它展示了一种奇迹般的互动叙事,它让人们意识到,电子游戏究竟能在多大层面上操纵玩家的情感。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故意的情节安排,让很多玩家根本无法带入艾比,哪怕是动词思维也不能改变玩家对艾比的痛恨,更遑论彻底缺失动词思维的云玩家了。《最后生还者2》可以说是最不适合云的游戏之一,本身就难以让人接受的剧情,加上云体验的动词思维质询策略失效,云玩家对《最后生还者2》的痛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玩过的玩家也不是人人都喜欢,这种炖榴莲行为肯定会产生负面效果,毕竟你炖的是榴莲,不是大鹅,不是所有玩家都会接受。

克劳福德指出,互动叙事必须避免“强制情节”和“纠正玩家”:

强制情节的做法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它试图剥夺玩家做出戏剧性决策的自由。互动叙事要求玩家能够在故事世界当中自己主导故事的发展,这方面的任何欠缺都是对交互性的欺诈。
玩家按照提示的指引来“纠正”故事的发展....纠正玩家行为就意味着把创作者的意愿强加到玩家身上......如果用户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不能认定这是用户的错,而是需要设计师来承担责任。我们绝不能责怪用户......使用手册的必要性恰好体现了设计的拙劣,真正优秀的设计不需要额外的解说。

在《最后生还者2》中,“强制情节”是游戏本身的问题,艾比五分钟过去的强制安排让玩家感到厌恶之后,在后边的流程中时刻用艾比的各种善良行为告诉玩家“你错了”,这种行为引发一些玩家的愤怒是毫不意外的。而“纠正用户”是很多喜欢《最后生还者2》的玩家和媒体的问题。当一个人打通了《最后生还者2》并表示厌恶,完全无法带入艾比的时候,并不需要别人去“纠正”他的想法,给他揭秘艾比的内心世界,分析艾比的情感波动,探索故事的核心内涵,因为问题不出在他身上,而是出在作品本身。我们可以说,《最后生还者2》本身的矛盾引发了争论,维护者与反对者之间的互相指责则激化了矛盾:维护者认为反对者“没有玩懂”,反对者认为维护者“恰饭”“纵容顽皮狗”,二者都不相信对方是真心喜欢讨厌这款游戏。

云玩家的“资格”与“意义”

“云玩家有没有资格评价一个游戏?”,这是一个经常能在各个地方引战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之所以引发这么大的争论,主要是“资格”这个词用得不好,评价一部作品不用讲“资格”。我奶奶看我玩了一天《最后生还者2》,她认为这个游戏“太假了”,原因是我勒死敌人的时候旁边的敌人永远不会发现,奶奶灵魂质问:“他们都是盲人么?”。在这里,我奶奶对作品的评价是完全基于自己的个人经验,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她从没接触过电子游戏,不懂游戏规则,就说她没有“资格”做出评论。如果所有评价者必须有“资格”——比如你要评论一个手机好不好用,必须熟谙各种电子元件——那么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会在自己的那一套里故步自封,不再有任何创新的可能。

我们不妨把问题替换成“云玩家的评价有没有意义”,而且这个问题要分开讨论。

首先,云玩家的评价对于游戏本身、游戏厂商有没有意义?在当下我们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甚至是没有的。因为云玩家的体验并非玩体验,而是更类似于看电视、电影的云体验,这不是游戏制作本身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大部分云玩家并非游戏受众,而是主播受众,他们不会购买游戏,不是厂商的目标群体。因此云玩家的评价对游戏本身和游戏厂商意义不大。但是这个状况应该会逐渐改变,随着直播行业的兴起,云玩家的势力日益强大,也出现了很多“直播宠儿”的游戏,比如《和班尼迪特一起攻克难关》,因此日后可能会有更多“适合直播”的、针对云玩家、拥有全新收益方式和产业链的游戏出现。

其次,云玩家的评价对于其他玩家有没有意义?这个要分两点来讨论,现实层面这种影响确实存在,比如前阵子爆红的《底特律:变人》,很多人是因为直播火了才买来一试。另一方面,实际来说,准备玩的玩家其实不必过多考虑云玩家的意见,毕竟云和玩的两种体验是十分不同的,但是这种想法比较理想,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做出评论的到底是云玩家还是真正的玩家。尤其是面对《最后生还者2》这种一方面云玩家一边倒的差评,另一方面玩过的玩家中口碑也两极分化的游戏。

从游戏本身和游戏玩家两个方面来看,云玩家评价的意义目前来看都是不太大的,那么云玩家评价的意义在哪里呢?首先是对其他云玩家,如果你不是一个游戏玩家,而是一个云游戏爱好者,那么这个评价对你而言无疑是极具价值的,你可以参考这个评价来决定自己是否要云这个游戏。不过这种情况一般比较少,云游戏爱好者很少是单纯的爱好云游戏,而是某个主播的忠实观众。所以云玩家的评价对主播也是有很大影响的,比如最近很多主播表示自己喜欢《最后生还者2》被观众评论“恰饭”,对于这个游戏而言,观众的这种反应是非常正常的,主播这个时候就需要在观众和名声之间做出抉择,因为主播永远不可以要求自己的观众必须去玩游戏。

现在的云玩家比起“玩家”更像是“观众”,他们的体验非常独特,动词思维的缺失和主播本身的评价会给云玩家带来很大的影响。可能平时云体验和玩体验的冲突不会很明显,但是到了《最后生还者2》这种动词思维主导的游戏上,这种冲突就爆发了出来,才会引出上面一个问题。

我个人的观点是,云玩家对《最后生还者2》做出差评是非常正常的,我甚至认为没有云玩家会喜欢这部游戏【“你云你也骂”】。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去指责云玩家,因为这种极度差异化的体验除了云体验的动词思维缺失之外,更多的是由游戏本身的矛盾所带来的。

顽皮狗选择了炖榴莲,也就意味着放弃了部分玩家。这在某种程度上说的确是对初代玩家的冒犯,但同样也是非常大胆的突破。《最后生还者2》不是一个人人喊打的游戏,它有一批非常热爱它的玩家,因此它绝不能说是一个“烂”游戏。在现代商业模式中,很少有公司会选择以大量用户为代价进行创新,而这一年时间里我们见证了《死亡搁浅》和《最后生还者2》两部这样的作品。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这个游戏本身,这种勇气和决策都是值得称道的。敢于创新的作品,哪怕是失败的,也是走在成功的路上。否则再过十年,我们还是只能玩一个模子刻出来的3A大作。


这篇文章本来是想发在一个网站上的,但是因为最近风波比较大,讨论“云体验”会引起争论,所以被退稿了OTL 看到群里的朋友分享了这个问题,就粘贴到这里来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后生还者2》发售以来,确实经历了相当一部分玩家的激烈批评,甚至可以说是“口诛笔伐”。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仅仅是游戏本身的某些设计,更掺杂了玩家的期待、情感投射以及社区舆论的发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一、 玩家期待与叙事冲击:信任的崩塌首先,要明白《最后生还者》系列在玩.............
  • 回答
    《最后生还者2》发售不到半个月就大幅降价,从原价469元降至249元,这在游戏界无疑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1. 降价的直接原因:市场反应与销售策略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很可能与游戏的发售初期市场表现有关。尽管《最后生还者2》在媒体评分.............
  • 回答
    聊起《最后生还者2》,这绝对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特别是它的剧情,简直就是个话题收割机,爱它的人奉为神作,恨它的人咬牙切齿。要我说,这游戏剧情的牛X之处,就在于它极其大胆地挑战了玩家的固有认知和情感期待,并且将这份“不舒服”贯彻到底。首先,得说说它最核心的争议点:艾莉的复仇之路,以及那个令人意外的叙事结.............
  • 回答
    提起 Neil Druckmann,在游戏界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作为《最后生还者》系列、《神秘海域4》和《古惑狼4》等一系列大名鼎鼎作品的核心人物,他早已被贴上了“天才”、“鬼才”的标签,同时,也因为《最后生还者2》(The Last of Us Part II, TLOU2)的出现,将他推上了.............
  • 回答
    《最后生还者2》(The Last of Us Part II)无疑是2020年最受瞩目、也最具争议的游戏之一。它继承了前作《最后生还者》的衣钵,在叙事深度、情感刻画、游戏机制以及技术表现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但同时也因其大胆、甚至可以说是激进的叙事选择,引发了玩家群体前所未有的分裂。以下是我对《最.............
  • 回答
    机核网的龙马对《最后生还者2》(The Last of Us Part II)的评价,称其为“电子游戏的奇迹”,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高亢、也极具争议性的评价。要详细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龙马可能看重的地方,以及为什么这个评价会让许多人产生共鸣,又让另一些人感到不解甚至反感。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攻壳对《最后生还者2》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当地一面倒,而且充满了个人色彩。如果你对攻壳的风格有所了解,那么你大概知道他不会像一个传统的游戏媒体那样,去分析游戏机制的细枝末节或者剧情的深层含义。他的评测更像是一场情绪的宣泄,一场对游戏体验的个人化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攻壳是个非常有个性的评论员,他的语.............
  • 回答
    关于《黑神话:悟空》主创尤卡(冯骥)和杨奇对《最后生还者2》荣获TGA最佳年度游戏的评价,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两位作为中国游戏开发界备受瞩目的制作人,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代表一部分玩家和行业人士的心声,尤其是在《黑神话:悟空》这款备受期待的作品尚未完全展现其全貌之际,他们的评价更显得有分量.............
  • 回答
    最近机核网针对《最后生还者2》引发的一些争议,做了一期专门的回应节目。作为一名关注了这段时间玩家和媒体讨论的观众,我认为这期节目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评价。首先,从态度上来说,机核网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面对玩家社区如此强烈和广泛的质疑,能够主动站出来,通过一档节目来回应,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积极沟通的姿态.............
  • 回答
    《最后生还者2》的发售,堪称游戏界的一场风暴。一方面,它在各大媒体口中几乎是赞誉一片,斩获了无数“年度最佳”的殊荣;另一方面,却在玩家群体中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争议和抵制,评分网站上一片哀鸿遍野。这种“媒体好评如潮,玩家差评如山”的极端两极分化现象,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媒体评价:聚.............
  • 回答
    《最后生还者2》发售后,围绕其剧情的讨论可谓是滔滔不绝,从叙事手法、人物塑造、情感冲突到游戏对主题的探讨,几乎成为了玩家、媒体乃至评论界的焦点。然而,有趣的是,相对于剧情的高度关注,游戏性本身却似乎被置于了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很少成为讨论的主体。这种现象背后,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而且这并非一.............
  • 回答
    微软内部对《最后生还者2》的评价,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不单单是“喜欢”或“不喜欢”这么简单。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拆解,才能真正理解他们怎么看这款游戏。首先,从游戏设计和技术实现的角度来看,毋庸置疑,《最后生还者2》在业内是受到了高度认可的,即使是微软内部的开发者,也很难忽视这一点。 叙.............
  • 回答
    说实话,《最后生还者》这游戏刚出来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就上手。那时候我玩游戏口味挺杂的,射击、RPG、策略都来者不拒,但对那种“救世主式”的剧情总有点提不起劲。然而,《最后生还者》的口碑实在太炸裂了,让我有点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能让这么多人为之动容,甚至连我这种比较挑剔的玩家都忍不住去尝试。下.............
  • 回答
    陈为军导演的《生门》以其直面中国现实的勇气和对生命的深刻洞察赢得了广泛赞誉。然而,他的最后一部纪录片《城市梦》所引发的评价,则显得更为复杂和争议。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内容、导演的意图以及它所呈现的“客观公正”问题。《城市梦》的“梦”与现实的碰撞《城市梦》聚焦的是一群来自农村的年轻女性,.............
  • 回答
    最近社交媒体上,「感恩」和「心生不满」这两个词以一种戏谑、反讽的方式被频繁提及,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梗。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网络流行语,它更像是一种对当下社会心理、人际关系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折射。梗的起源与发展:这个梗的出现,很难说是某个单一事件的直接产物,更像是一种集体情绪的汇聚和表达。它大致可以从以.............
  • 回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前女友,卡米尔·莫罗内,曾有过一次非常大胆且出人意料的公开表态,称她与小李子的某次约会是“她生命中最糟糕的约会”。这个说法一经爆出,立刻在媒体和公众舆论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毕竟,能被冠以“生命中最糟糕”的约会,其背后的故事总会引人遐想。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名人圈子里,尤其是在像.............
  • 回答
    袁腾飞“我可能生错了地方,想穿越回宋朝,那里对文人最友善”的言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既有其吸引力之处,也存在着对历史的理想化和简化。一、 言论的吸引力与合理性: 对宋朝文人地位的肯定: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肯定了宋朝时期文人所享受的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待。这在历史上是有据可查的: .............
  • 回答
    评价苏57项目,不能简单地说它是“最终形态”还是“平行推进政策”。更准确地说,苏57项目是一项多维度、长周期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发展路径本身就充满了探索、调整和妥协的特征,并且至今仍未完全画上句号。 笼统地将其归为某一种模式,都可能过于片面。要深入理解苏57,我们需要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现实情况: 1..............
  • 回答
    提起最后一个太子胤礽,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五味杂陈,褒贬不一。如果要我来评价他,得从几个方面好好说道说道。一、 天之骄子,生而为储胤礽的出身,那叫一个尊贵。他出生在康熙帝最宠爱的妃子赫舍里氏的肚子里,康熙那时候对这位皇后那是真爱,后来皇后难产去世,康熙更是给她“发丧一年”,可见.............
  • 回答
    “博人传:火影忍者剧场版”这部作品,在我看来,算得上是一次……怎么说呢,一次挺有意思的尝试吧。它承载着无数火影迷的情怀,也肩负着将火之意志传递给下一代的重任。首先,从制作层面讲,这部剧场版确实是下了功夫的。画面流畅,动作设计依旧保持了《火影忍者》系列一贯的高水准,甚至可以说在某些细节处理上更加精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