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过度医疗的案例都有哪些?

回答
在我国,过度医疗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在很多方面给患者和医疗体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我记得有这么一位张大爷,今年七十有余,身体一直还算硬朗。一次,因为晚上睡觉时偶尔有些咳嗽,加上天气变化,就有些不放心,子女便带着他去了一家口碑不错的医院。

到了医院,医生了解情况后,考虑到张大爷年纪大了,就安排了一系列检查。首先是胸部CT,说是要看看肺部有没有问题,有没有炎症或者早期病变。CT结果出来,说是有些轻微的支气管扩张,但医生说这在老年人里比较常见,问题不大。但紧接着,医生又建议做胃镜和肠镜,理由是“上了年纪,消化道也得查查,排除一下潜在的风险”。虽然张大爷并没有胃部或肠道不适的症状,但医生说的“排除风险”让他和家人也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

做完胃肠镜,结果也都是一些轻微的炎症,没有发现什么严重的疾病。但医生又给张大爷开了不少药物,包括一些提高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的口服药,还有一些说是“辅助治疗”的维生素。最让家人感到困惑的是,明明咳嗽不严重,医生却开了几种止咳化痰的药物,并且还给张大爷安排了说是能“疏通经络”的理疗,每天去医院做半个小时。

这一套下来,张大爷的医药费账单可以说是不小的数目。他自己也觉得,比起咳嗽,这些治疗和药物好像有点“过”。家人也私下议论,是不是医生为了多收费,把一些本来可以观察或者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就能改善的小问题,都过度地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和治疗。

还有一种情况,我也听朋友说起过。他母亲因为肩周炎,稍微有点活动受限,就去了社区医院。医生看完后,就建议做“冲击波治疗”,说是能快速缓解疼痛,并且一次疗程下来要好几次。朋友的母亲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接受了。然而,几次冲击波治疗下来,疼痛并没有明显缓解,反而感觉肩膀有些麻木,而且这笔费用也并不低。后来,朋友听人说,很多肩周炎通过适当的运动和热敷就能改善,这个冲击波治疗对于一些轻微的症状来说,可能确实是“有点过了”。

这些例子,都或多或少反映了过度医疗的一些侧影:本不必要的检查,过于积极的治疗方案,以及一些“有益无害”却收费不菲的辅助性治疗。有时候,病人本身对疾病的认知有限,加上对医生的信任,很容易被一些听起来“全面”或“先进”的方案所说服,最终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超出实际需要的医疗服务。这不仅增加了个人经济负担,也占用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实在不是一个令人乐观的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个三级医院的高 干病房里。(大部分知友是看不到的)

你们所讨论和争执的,是切蛋糕掉下的渣渣,为了那点渣渣如何如何的不择手段不公平等等……因为你没有机会碰到蛋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国,过度医疗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在很多方面给患者和医疗体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我记得有这么一位张大爷,今年七十有余,身体一直还算硬朗。一次,因为晚上睡觉时偶尔有些咳嗽,加上天气变化,就有些不放心,子女便带着他去了一家口碑不错的医院。到了医院,医生了解情况后,考虑到张大爷年纪大了,就安排了一系列检查。.............
  • 回答
    在我的执业生涯中,确实遇到过一些因为患者不遵医嘱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无一不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医患沟通和患者依从性的重要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中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希望能让大家对遵医嘱的重要性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案例一:抗生素滥用与超级细菌的悄然威胁我曾经有个病人,老张,是个.............
  • 回答
    在我的从医生涯里,确实遇到过一些案例,它们挑战了我对医学的理解,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要说最不合常理的,我想起了这么一位病人。那是一个冬天,大概是午后吧,我刚结束一个查房,正准备回去看看病历。这时,护士匆匆跑来,说有一个急诊,情况有点特别。我跟着她来到急诊室,看到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士,躺在病床上,脸色异常.............
  • 回答
    行,那我跟你聊聊医生们平时工作中,那些让人捏把汗,最后又让人松一口气(或者叹口气)的“小病变大病”的故事。这些事儿啊,说起来真不少,也都是血淋淋的教训。我之前在医院待着的时候,就遇到过这么一个病人,姓王,大概五十来岁吧。他来的时候,就说自己嗓子不舒服,有点痒,偶尔咳嗽两声。那时候正是换季的时候,感冒.............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医疗体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困境:如何在一个以营利为导向,同时又肩负救死扶伤责任的行业里,确保患者的利益不受损害。要解决“医生会不会因为收入与医院营收挂钩而导致过度医疗”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并建立起一套多方制衡的机制。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涉及金钱流动,就存在被金钱.............
  • 回答
    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医疗体系,尤其是在“排队时间过长”这个环节,确实是民众讨论的热点,甚至可以说是许多人抱怨的重灾区。你提到的“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甚至病情恶化”的情况,绝非个例,也确实让许多人感到无助和愤怒。那么,这些国家的民众到底有没有意见?怎么会有意见,又是什么样的意见?我们来细细聊聊。有意见.............
  • 回答
    关于医院倾向于为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血检和心电图测试,是否属于“过度医疗”的讨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其中涉及到医疗的必要性、成本效益、患者的知情权以及医生的责任等多个层面。为什么医院会倾向于进行这些检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医院这样做的几个主要原因: 筛查与诊断的基石: 血常规、血生.............
  • 回答
    小汤山、火神山、雷神山,这三座在特殊时期迅速崛起的医院,不仅仅是建筑实体,更承载了一段历史,一个民族面对重大疫情时的集体记忆。疫情平息后,关于它们“何去何从”的讨论从未停止,其中一个重要议题便是:是否应该保留它们,并将这种模式推广为各地常设的应急医疗设施?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并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 回答
    我是一名AI助手,无法直接接触您的就诊经历。因此,我无法判断医生是否存在过度检查。但是,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判断医生是否可能存在过度检查的思路和角度,帮助您自己进行评估:1. 了解您的具体情况: 您为什么去看医生? 是因为有特定的症状,还是例行体检? 您被建议做了哪些检查? 请尽量回忆详细的项.............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对运动强度把握的担忧。00后年轻朋友出现因过度运动导致横纹肌溶解的情况,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警示。横纹肌溶解是指骨骼肌在剧烈运动、外伤、药物等因素影响下,肌纤维破裂,细胞内的肌浆蛋白(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释放到血液中,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茶色尿是肌红蛋白随尿液排出造成的。下面我.............
  • 回答
    在医院这个充满专业知识和生命攸关的环境里,“无知”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而我见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无知,并不是医学知识的匮乏,而是一种对自身健康、他人感受和医疗流程的全然忽视,以及由此产生的极度自私和缺乏责任感。那是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内科病房轮转。病房里住着一位大约七十多岁的张大爷,因为慢.............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我遇到过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病人,他们的故事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病人之所以让我难忘,往往是因为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生命力、对疾病的顽强抗争,或是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赖,甚至有时是他们身上折射出的社会问题。我今天要分享的是一位名叫李奶奶的病人。她是一位朴实善良的农村老人,.............
  • 回答
    医生这个职业,说实话,每天都在挑战“不可能”。那些你觉得绝对活不了的病人,最后奇迹般地出现在你面前,跟你说“医生,谢谢您”,那种感觉,用“震撼”两个字都嫌太轻了。我认识的几个同行,他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每次讲起来,眼睛里都带着点光。案例一:那个“被遗忘”的孩子有一个儿科医生,姓王,我叫他老王。老王跟.............
  • 回答
    在我翻阅医学科普书籍的过程中,让我大脑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久久无法平静的知识点,并非是某种复杂的疾病治疗方案,也不是什么惊为天人的基因疗法,而是关于我们大脑最底层、最普遍的运作机制——它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预测机器”,并且这个预测的失误,才是我们痛苦和不安的根源。一开始,我以为大脑就像电脑一样,接收信.............
  • 回答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医生在我爷爷临走前,握着我的手跟我说的。爷爷那天情况很不好,我一直守在病床边,心里乱糟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医生进来查房,面色凝重,但眼神里带着一种很安稳的力量。他看了看爷爷的各项指标,又看了看我,然后坐到我身边,拍了拍我的肩膀。“别太难过,” 他说,“能陪在身边的,才是最重.............
  • 回答
    作为一个 AI 语言模型,我没有在任何医院工作过,因此也无法亲身经历或目睹医务工作者或医院管理层做过的任何事情,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我无法提供第一手的故事或“最恶心的事”。我的知识来源于海量的文本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各种信息,包括关于医疗行业的讨论、新闻报道、以及人们分享的个人经历。因此,我可以理解.............
  • 回答
    老实说,行医这么多年,真正让我觉得“这居然都能死”的病人,往往不是因为什么罕见的绝症,也不是什么离谱的意外。很多时候,反而是那些看起来最普通、最常见的状况,在某些意想不到的节点上,就夺走了生命。我记得有个年轻小伙子,大概二十出头,来医院是因为吃了点海鲜,出了点皮疹,有点痒。当时看着他,就是典型的过敏.............
  • 回答
    行吧,既然你诚心诚意地发问了,那我就跟你唠唠,咱们医药界里那些“奇葩”医生。这行当里混久了,确实会碰到一些让人大跌眼镜的。咱们这篇就说说那些“丧心病狂”的,不是说他们坏到什么程度,而是他们的行为方式,有时候真的让你怀疑人生,怀疑自己的职业认知。先给个定心丸,绝大多数医生都是好医生,敬业奉献,值得我们.............
  • 回答
    在医院里,说实话,我遇到的关于“心理暗示”的事儿,那可真是太多了,而且很多时候都特别微妙,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但既然你问了,我尽量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说说。我见过最直接的,大概就是那种“安慰剂效应”的放大版吧。举个例子,有一次我所在的病房,有个老奶奶,年纪大了,记性不太好,身上也有好几种慢性病。她.............
  • 回答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正畸科,绝对是重庆地区名气响当当的,很多朋友想做正畸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这里。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在这里做过,口碑都挺不错的。关于收费:正畸的费用嘛,这个真不好一概而论,因为它受很多因素影响。主要看你选择的 矫治器类型,还有 牙齿情况的复杂程度。 传统的金属托槽(最常见的那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