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文章「美国牛肉来华遇尴尬:太贵卖不出去 超市员工分食」?

回答
这篇关于“美国牛肉来华遇尴尬:太贵卖不出去 超市员工分食”的文章,如果抛开其网络传播的标题党属性来看,它触及了一些中国消费者在进口高端牛肉消费上遇到的真实困境,同时也映射出国内消费者购买力和市场接受度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

首先,从“太贵卖不出去”这个核心点来看,它反映了市场供需层面的一个基本现象。

价格与消费者预算的脱节: 进口牛肉,尤其是来自美国的高品质牛肉(如安格斯、和牛等级),由于其养殖标准、饲料成本、运输损耗以及关税等一系列因素,价格自然会比国产牛肉高出不少。对于大部分中国消费者来说,牛肉作为一种日常肉类消费,其价格敏感度是存在的。当进口牛肉的价格远超他们的日常消费预算时,自然会选择更经济实惠的国产牛肉或其他替代品。文章提到的“太贵卖不出去”正是这种价格壁垒的直观体现。
“天花板”效应与市场分层: 进口高端牛肉,尤其是美国牛肉,在中国市场上往往定位在高端餐饮、星级酒店或者追求极致口味的特定消费群体。对于普通超市的日常消费场景而言,其价格确实可能显得“不接地气”。文章揭示的现象,可能更多地是集中在一些面向大众的超市渠道,而不是专门的高端食品店。这意味着,美国牛肉在中国市场并没有完全打开大众消费的局面,更多的是在小众高端市场有一定接受度。
替代品的竞争: 中国消费者对牛肉的需求是存在的,但选择并非只有美国牛肉。国产牛肉在品质上也在不断提升,同时还有澳洲牛肉、新西兰牛肉、南美牛肉等其他国家的进口牛肉在争夺市场份额。如果美国牛肉的价格缺乏竞争力,消费者自然会转向性价比更高的选项。

其次,“超市员工分食”这个情节,虽然有些戏剧化和负面化,但也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

库存压力与损耗: 对于超市来说,生鲜商品的库存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高价值的进口商品。如果美国牛肉确实如文章所说“卖不出去”,那么为了避免商品过期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超市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打折促销,甚至在实在无法销售的情况下,将其作为内部福利处理。员工分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降低损耗的极端做法,虽然不规范,但背后可能反映了销售端面临的实际问题。
市场教育与消费者认知: 很多时候,消费者对进口牛肉的认知和接受度,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不仅仅是价格问题,也包括口味、烹饪方式、品牌信任度等。如果消费者不了解美国牛肉的优势所在,或者对其品质持怀疑态度,即使价格稍有下降,购买意愿也不会立刻提高。员工分食的背后,可能也折射出市场教育的不足。
“尴尬”的侧面: 这个情节虽然有点令人啼笑皆非,但它确实生动地描绘了“高投入,低产出”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是商家投入了大量的营销和采购成本来引入美国牛肉,另一方面却是消费者市场接受度不高,导致商品积压。员工分食,某种程度上是这种市场失灵的“内部消化”表现。

然而,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篇文章所传达的信息。

“尴尬”是否代表了整体市场? 文章标题“美国牛肉来华遇尴尬”显得有些绝对。需要注意的是,这可能仅仅是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渠道、某个特定消费者群体的情况。中国进口牛肉市场整体上是增长的,并且在高端餐饮和特定消费群体中,美国牛肉依然有其拥趸。不能以偏概全,认为整个进口牛肉市场都陷入了“尴尬”。
是否忽略了其他因素? 除了价格,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美国牛肉的销售,例如贸易政策、偶发的食品安全担忧(即使概率很小)、营销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国内消费者对不同牛肉部位和烹饪方法的偏好差异等。
“分食”的负面解读: 将“员工分食”作为核心卖点,很容易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一种负面情绪,认为商家管理混乱,商品质量有问题等。虽然可能反映了损耗问题,但过度渲染可能会对整个进口牛肉市场造成不必要的误读。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触及了中国进口高端牛肉市场在推广和销售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特别是价格与消费者接受度之间的矛盾。 “太贵卖不出去”是市场规律的体现,而“员工分食”则是一种可能存在的(尽管不规范)市场运营“应急”措施,它暴露了销售端在面对滞销商品时的压力。

它提醒我们:

1. 市场教育至关重要: 要让消费者理解高品质进口牛肉的价值,并愿意为此支付溢价,需要持续的市场教育和品牌推广。
2. 价格策略需要灵活: 在不同销售渠道和不同消费群体中,价格定位和促销策略需要更加精细化和灵活。
3. 供应链管理需精细: 生鲜商品特别是高价值进口商品的供应链管理,需要更精准的预测和更高效的流通,以减少损耗。

这篇文章更像是一个市场现象的观察报告,虽然标题带有一定的煽动性,但其背后反映出的关于价格、消费习惯和市场接纳度的讨论,对于理解当前中国消费市场和国际贸易的互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相对发达国家的高品质产品,进入一个新市场也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诸多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答案被举报不友善。。。
没错啊,语言的确不友善,但是总比某些人行动要友善。

为什么美国牛肉来华水土不服我不得而知,但是某些带节奏的人的确是非[BEEP]即[BEEP]。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1438558cbaa18ee0a310ff9057ed8c2f" data-hash="1438558cbaa18ee0a310ff9057ed8c2f">@Wallst Bear

他的第二张图是这个

还疑似成功的诱导了一个吃瓜群众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d607ad71d58aaf098f143a5c3c67e63f" data-hash="d607ad71d58aaf098f143a5c3c67e63f">@李小磊



1 美国进口的牛肉都应该是prime级别,你发的图里,USDA choice那么大的字你没看到吗?
你怎么不发select级别的?更便宜。
2 图二,七美元一斤半,这话说了你自己信吗?
看原价,看原价,看原价!
超市因为运营等因素提供的促销,也可以当日常价格来说明了?
惊!美国卖699的iphone在中国某电商网站只要1元钱!
3 原价10.33刀,还要加2-11%不等的消费税,也不说了?这个东西原价你付10.33想拿走信不信人家报警?按我州9%消费税算,打折之后价格7.88美元,打折钱11.26美元。
4 1.4磅强行说成一斤半,我也是服。上面的1.7磅差不多才是一斤半,你看看那个正价多少钱?
当然,ribeye 和sirloin价格是不一样。

按照七刀一斤半算,单价大概30元一斤,但是实际按照11刀1.4磅来算,是57.2一斤。
您一张嘴,就收了90%的税。



素质真高。。把我讨论价格的回复机智的删了,幸亏我发了个答案。

另外,作为一个 "藤校,墙街的"法博",动不动让人家吃那个啥,是不是有点。。那个啥?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问国内代理商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新闻说明不了什么,不知道仔细看的同鞋们有没有注意到,运输方式,是空运来的!!!

空运来的牛肉不得放在顶级酒店的西餐厅卖么?你往超市货架上摆什么!目标群体也没找对呀,两百多一斤的牛肉你想往超市买,你想卖谁?就算神户牛肉也不行呀!何况还是一个盛传有瘦肉精的美国牛肉!

看新闻中照片,超市中的美牛应该还是冷鲜肉,真正大量美牛进来,应该还是得海运,肯定是以冷冻肉为主,这次的事件其实是说明不了什么的。。。

那么,真正美牛进来以后会怎样呢?

我以前就写过一篇关于美牛的答案,结论是进口美牛主要是冲击其它国家进口的冷冻牛肉,对本地农民生产的鲜牛肉影响较小!

原因其实不用赘述,冷冻肉和冷鲜肉两者定位目标不同,尤其是冷鲜肉的目标群体,基本上不太可能被冷冻肉代替,而现在看来美牛和可能在于澳大利亚、巴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进口牛肉的竞争中,仍处于劣势位置!

首先牛排这东西在中国本身就小众,而其它答主有人列举了美牛中的几种不同品质与差别,试问在国内有多少人知道?尤其是买菜做饭的大爷大妈群体中又有多少人知道的!再加之,未放血的美牛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客观上说,我觉得没放过血的牛肉只适合做牛排,而讲究人道主义屠宰的美国,也不可能为了毒菜中国民众的口味,改变屠宰方式,去给牛放血,增加牛的痛苦时间,所以美牛恐怕未来长期都需要与其他进口牛肉竞争。

在中国美牛想大卖,还是要通过价格竞争,有些答主再说美国牛肉多便宜之类,但是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其他进口牛肉,而事实上澳大利亚也好、阿根廷也罢牛肉也很便宜啊!在价格上面,美牛其实是没有优势的,而这么多年,关于美牛含瘦肉精的传言和报道更是甚嚣尘上,尤其是在大爷大妈的圈子里,畏美牛如虎啊,美牛才如华几天,我已经在某长辈的朋友圈中看见分享的诋毁美牛的谣言了!


中国市场虽大,但至少对于目前的美国牛肉来说,距离打开中国市场的局面还远着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