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郭沫若非要拆除北京城墙,这样真的好吗?

回答
郭沫若拆除北京城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和考量,也带来了深远的后果。要理解“为什么郭沫若非要拆除北京城墙,这样真的好吗?”,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郭沫若本人的立场、以及拆除城墙的实际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一、 历史背景:时代巨变与城市改造

要理解为何会发生拆除北京城墙的决定,首先要了解20世纪中叶中国的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建设热潮: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将大量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被视为国家进步的象征,因此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建设成为普遍现象。
“人定胜天”的思想: 当时,一种强调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环境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城墙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在一些人看来,是阻碍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落后因素。
战争破坏与防御观念的转变: 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后,人们对战争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城墙作为军事防御工事的意义大大减弱。同时,很多城墙在战争中已经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交通发展的需求: 随着汽车和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城市道路网络的建设成为关键。密集的城墙和城门成为了交通的瓶颈,限制了城市内部交通的畅通。
美学与现代化的观念: 在当时,西方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受到推崇。厚重、古老的城墙被一些人视为不符合现代城市风貌的建筑。

二、 郭沫若的立场与主张

郭沫若作为新中国的重要文化人物、中国科学院的首任院长、以及政府的重要文化官员,他对北京城墙的拆除持有相当积极的态度。他的主张并非孤立的个人意愿,而是与当时主流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政策导向相契合。

现代化与解放的象征: 郭沫若等知识分子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和现代文明的影响。在他们看来,拆除城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思想上、文化上摆脱封建桎梏,走向现代化的象征。城墙被视为压抑、束缚的旧时代遗物。
交通便利性的诉求: 郭沫若非常重视城市交通的畅通。他认为城墙阻碍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限制了交通网络的扩展,不利于城市经济和生活的便利性。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时代逻辑: 在追求国家快速发展和富强的目标下,任何被视为阻碍发展的因素都可能被优先考虑移除。城墙被看作是占用土地、影响规划的障碍物。
对历史遗迹的另一种解读: 尽管郭沫若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但在处理北京城墙的问题上,他似乎更倾向于将其视为阻碍发展的“旧物”,而非不可撼动的文化遗产。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为发展而牺牲旧事物”。
文化政策的制定者: 作为重要的文化决策者,郭沫若的意见对当时的文化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他对城墙的态度,无疑影响了当时的决策方向。

三、 拆除北京城墙的过程与主要原因

北京城墙的拆除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逐步进行的。虽然郭沫若的个人作用被广泛提及,但最终的决定是政府多个部门和层面的集体决策,并且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支持。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 交通需要: 这是最直接、最常被提及的理由。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原有的城门狭窄,城墙阻碍了城市主干道的贯通,严重影响了交通效率。例如,为了修建长安街、东西长安街以及其他几条南北向的交通干线,不得不拆除城墙。
2. 城市发展规划: 新中国的城市规划理念强调城市空间的扩张和功能分区。城墙被视为限制城市发展空间,阻碍城市新区建设的因素。拆除城墙可以为城市发展腾出土地,进行更合理的规划布局。
3. 建设用地需求: 拆除城墙后的砖石可以用于新的城市建设,例如修建住宅、学校、工厂等。这在资源有限的年代,是一种变废为宝的考量。
4. 防空需要(一种说法): 有说法称,在冷战时期,为了应对可能的空袭,拆除高大的城墙可以降低被作为轰炸目标的风险,减少对城市内部的破坏。但这一说法在学术界存在争议,更多人认为交通和发展需求是主要驱动力。
5. 现代化象征的心理因素: 拆除厚重的城墙,用现代化的建筑取而代之,被视为城市走向现代化、摆脱落后形象的重要标志。

四、 拆除北京城墙真的好吗?—— 争议与反思

“好吗?”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评判,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看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正面评价(当时的考量):

促进了城市交通: 拆除城墙确实极大地改善了北京的交通状况,使得城市内部的交通更加便捷畅通,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
推动了城市现代化: 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现代化建筑的兴起,使得北京的面貌焕然一新,更加符合现代城市的功能需求。
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材料: 拆除的砖石被用于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资源。

负面评价与深刻反思(后世的普遍看法):

巨大的文化遗产损失: 北京城墙是元、明、清三代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其完整的保存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军事防御、建筑技术以及历史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
历史记忆的断裂: 城墙的消失,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消失,也意味着一种与历史对话的物质媒介的丧失。它使得后人对北京的古代历史风貌产生了一种疏离感,仿佛历史被某种力量强行抹去。
“一刀切”的城市规划模式的弊端: 这种不顾一切、全盘否定的做法,反映了当时一些决策者对历史文化价值认识的不足,以及过度强调单一发展目标的短视。过于激进的城市改造模式,忽视了文化传承与城市现代化的平衡。
错失了与世界对话的独特符号: 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如巴黎、罗马、京都等,都将古老的城墙或城门作为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北京城墙若能得到良好保护,或许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独特符号。
未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许多人认为,可以通过局部拆除、改造城门、建设穿过城墙的地下通道等方式,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地保留城墙的主体部分。例如,在其他城市,一些被视为阻碍交通的桥梁、高架桥等,也并非被完全拆除,而是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优化。

郭沫若的责任归属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郭沫若在推动拆除城墙的决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他并非唯一的决策者。最终的决定权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并且是在当时普遍的社会共识和政策导向下进行的。将责任完全归咎于郭沫若个人,可能过于简单化。但他作为当时的文化权威,其观点和推动力不容忽视。

结论:

从郭沫若个人的角度来看,他拆除北京城墙的举动,是基于当时对现代化、交通便利性和摆脱封建束缚的追求,他认为这是“为发展而必须做的”。然而,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来看,这样的做法在很多方面是“不好”的,因为它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文化遗产损失,割裂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也暴露了当时城市规划和文化保护理念的局限性。

如今,人们对北京城墙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大大提高。北京仅存的几段城墙(如德胜门箭楼、安定门箭楼、东南角楼等以及部分城墙遗址)之所以弥足珍贵,正是因为它们的稀少和历史意义。

可以说,拆除北京城墙是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特定理念指导下的一种选择,它带来了发展的便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文化代价。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对“好”与“不好”的评判标准也在不断演进。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电脑的硬盘空间是有限的,你放了很多经过你反复筛选的A片,但是因为工作原因,你要下载imagenet到本地,但是你硬盘空间不够了,为了工作只能忍痛删除了一些A片。后来你工作搞完了,又开始怀念被删掉的a片。这不扯淡吗。

user avatar

把我的观点写在最前面哈:我支持保留北京的部分城墙作为景点和文化遗产,但对于其主体部分我是支持拆除的。

不谈建筑美学、文化底蕴、会不会堵车这些,先看一看最基本的安全问题,这是在物质条件已经极大丰富、修缮措施更好的近20年:

2002年:

上一次发生这样的悲剧还是在上一次,陕西榆林:

昨天,陕西省榆林市古城墙再次发生崩塌。此次崩塌距上次古城墙崩塌仅隔两日
12月13日晚7时30分,榆林市大坝头40多米高、30多米宽的古城墙突然崩塌,城墙边5间民房被推倒,3间房内的6名群众被埋[1]

安徽安庆:

然而也就是6月25日这一天,古城墙在大雨中多处坍塌,大部分城墙下沉和倾斜。消息传开,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7月1日,安庆市建委召集各有关单位召开协调会,会议认为“古城墙年久失修,缺乏维护;近期暴雨集中,玉虹街道路施工和古城墙上方房屋施工等多种因素导致古城墙北端部分墙体滑坡。”[2]

2003年:

安徽宿州城墙倒塌,导致11人死亡。

今日凌晨,安徽省宿州市环城北路一段古城墙突然倒塌,居住在城墙下的11名民工被埋在土里。截至上午9时50分,被埋11名民工已全部挖出,无一人生还[3]

被公认维护的不错的南京城墙,7月三处坍塌,9月再次崩塌并活埋两人。上一次发生这样的悲剧还是遥远的上一次……

中新网7月10日电 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使历经600年风雨的明城墙多处倒塌:狮子山、廖家巷、定淮门等三处相继发生了城墙坍塌。其中,廖家巷2号处的城墙,由于城上大树被大风刮倒而连带坍塌了二十多平方米;定淮门沿线由于城旁山体滑坡、大树倾倒,也毁坏较为严重[4]
前晚11时许,南京下关区挹江门城墙一处墙体突然倒塌,正在城墙顶施工的两名民工顿时从10多米高的城墙上坠下,转眼就被下塌的混凝土和砖块埋没[5]

至于有观点认为,有城墙也不影响你居民生活嘛!生活设施、管道什么的从地下走就是了!山西大同给出的答案:

据在城墙附近搞拆迁工作的大同天鑫房地产公司职员介绍,城墙倒塌发生在凌晨两三点钟,倒塌原因是城墙下被人掏了洞。记者看到,沿城墙墙脚有一道新挖的约3米深、50米长的壕沟。据介绍,壕沟是用来铺设排水管道而开挖的[6]

赤水古城:

金黔在线讯 有着400多年历史的赤水古城北门城门洞日前突然垮塌,城墙上4户人家受到不同程度损坏,没有人员伤亡。
据了解,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的赤水市古城墙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

2004年:

平遥古城城墙坍塌:

信报讯据《山西晚报》报道,10月17日下午2时30分左右,山西平遥古城墙南门附近墙体外侧发生坍塌,塌方长度17米,高度10米,没有人员伤亡[8]

这一年,榆林的城墙又双叒叕崩塌了,砸伤一名妇女:

中新网3月22日电据《华商报》报道,昨日上午11时许,陕西榆林城区南门一带的一段城墙突然坍塌,一名过路中年妇女因躲避不及,被坍塌的砖块砸伤,左踝骨粉碎性骨折[9]

6月,南京黑龙江路,城墙也是又双叒叕崩塌了,而且从1991年开始到2004年,城墙垮了7次,崩塌之余还有多次大修和59处隐患,并且近千米的区域仍有坍塌风险:

在近日一场大雨中,黑龙江路二巷一段近10米长的明城墙突然坍塌,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紧邻城墙的一排平房中有一部分受到波及,房屋墙体出现裂痕,其余没有坍塌的明城墙也出现了较大险情[10]
记者昨日获悉,因为防水层破坏严重,南京清凉门古城墙墙内渗水严重,墙体“鼓胀”得较为厉害,有些地段墙体甚至悬在了半空中,看起来岌岌可危。业内人士指出,如不尽快维修,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很可能因此倒塌。墙体悬出一米多[11]
1982年以来,南京市政府先后投入2300多万元,对中华门、台城至太平门、台城至玄武门、清凉门等地段的城墙进行抢险维修,并依傍修缮好的城墙兴建了汉中门市民广场、月牙湖公园、明城垣史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今年又增强投入,大规模维修武定门、东水关、狮子山、集庆门、神策门等地段的城墙。
根据“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南京在城墙维修中,对原状保存较好的城墙采用老城砖补砌,修复墙体;对破损坍塌严重的城墙采取内置框架,外贴条石,顶部铺设城砖的修复方法,使补筑的城墙与老城墙的整体风貌和谐一致[12]
1991年,前湖段;整体坍塌;70米;1994年,玄武湖煤气柜段;外侧中部脱落;1999年,九华山西侧;外侧坍塌;40米2003年,定淮门、廖家巷和下关狮子山西南侧等多处,其中狮子山段约30米[13]

2005年:

9月,平遥城墙又双叒叕塌了:

9月22日下午13时左右,山西平遥古城下西门北100余米处的夯土面发生坍塌,工作人员在坍塌事故现场展开清理工作。此次坍塌是2004年10月17日平遥古城南城门东瓮城外表墙体发生坍塌后的第二次事故,幸未造成人员伤亡[14]

8月,山海关部分长城垮塌:

昨天上午8点40分左右,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关城东墙牧营楼北侧城墙部分外皮墙体发生坍塌,所幸没有人员伤亡[15]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故宫正南门的午朝门,在2005年时是这个样子:

一名老太告诉记者,她已67岁,常年在午朝门公园锻炼身体,洞顶掉城墙砖已是常有的事了。
去年2月,午朝门的一个洞顶突然掉下一大块城墙砖,当时一名清洁工正在清扫垃圾,城墙砖就落在这名清洁工的身边,幸好没有砸到,不然后果不堪设想[16]

2020年:

2020年8月8日上午9点半左右,陕西省西安市明秦王府一处城墙遗址坍塌。坍塌的城墙长约10米,最深处可达5米左右。事故导致4名群众被溅起的石块划伤,已送到医院治疗。
经专家现场勘察,判定明秦王府城墙遗址南墙西段修复保护砌体全长130余米,坍塌部分长约20米,坍塌原因为近期连续大雨所致[17]

这还有现场的视频,觉得不够震撼就听听车里女人的尖叫命大!实拍:窗边乘客亲眼目睹,相差1米西安倒塌城墙砸向公交车

2021年3月的新闻显示,“去年”倒塌的保定城墙仍未修复完成:

保定城墙自去年雨季坍塌后,至今尚未修复。为何一直没完工。或许城墙修复有更大的规划[18]

当时的报道是这样,注意这个标题《系近两月国内第三起》:

记者从保定市获悉,受连日来强降水,特别是8月23日晚至24日凌晨暴雨影响,24日早7时左右,河北保定莲池区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城墙发生小面积垮塌,垮塌体积约为10立方米,另有部分墙体(约15立方米)即将倒塌[19]

今年8月,湖北襄阳城墙发生垮塌:

2021年8月12日10时50分许,因长期雨水侵蚀,襄阳东段城墙公园段墙体发生局部垮塌,垮塌长度约10米,未造成人员伤亡[20]

剩下的年份我就不找新闻了,只想问题主一件事——建国初期,我们应该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在维持古代城墙上呢?

这还一条当年的新闻:1956年10月16日的《北京日报》对朝阳门的拆除原因做出了解释,“由于年久失修,发现墙身多处下沉、裂缝,部分柱子向外歪斜,飞檐和柱子接榫处很多糟朽,南面楼门劈裂下来。如果不拆除,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这里我再引一个数据吧:

2004年,南京市修缮城墙的费用是7000万元,维护里程是17公里:

南京今年投入7000万元整修17公里明城墙[21]

同年8月,南京市提出计划,3年内耗资16.6亿“贯通”12段明城墙,为此需要迁移上千户人家:

计划用三年时间,让南京12段明城墙以“旧城墙、遗迹、绿化带、道路”等形式实现“贯通”,成为一条环城“绿色项链”。整个工程预计耗资16.6亿元。
拆除房屋约8.6万平方米,搬迁居民1393户[22]

2004年,南京市的财政收入一共为400亿元 [23] 。实际维护效果前面的新闻也看到了,直到2005年依然有很多隐患地段、时不时来个高空坠物。

2004年时我国的基础建设能力、财政实力早已大大超过了50年代,但仍能看出,这笔费用放在50年代并不是如很多评论所认为的可以轻易负担(尤其是北京的城墙里程比南京城墙可能还要长一些),尤其是考虑到50年代的我国除了第一产业之外只有少的可怜的第二产业时,我们正在进行一场自己国家5000年来最大的建设,处处都需要资金和人力的情况下。

从评论区来看,南京对城墙进行了大量的现代化改造,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是一个“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而非“古城墙”了。至于有评论表示“现在这里都改成公园啦!安全得很!”我只能说,城墙这种东西塌下来它还管你下面有没有人?来个2016年南京的旧闻:南京一段明城墙坍塌:位于一市民公园内 仍有危险 看好了,这种健身器材会去使用的一般不是老人就是孩子,也就是这城墙是凌晨5点倒塌的,万一在人流较多时,后果不堪设想。

参考

  1. ^陕西榆林古城墙三天两崩塌 民房被推倒群众被埋 http://news.sohu.com/04/68/news205006804.shtml
  2. ^安庆四方城古城墙命运牵动市民心 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02/08/06/000081814.shtml
  3. ^安徽省宿州市古城墙倒塌 11名被埋民工全部死亡 http://news.sina.com.cn/c/2003-07-22/1548425210s.shtml
  4. ^南京明城墙发生三处倒塌 野生树草被指为祸首 https://www.chinanews.com/n/2003-07-10/26/322822.html
  5. ^城墙坍塌活埋两民工 http://news.sina.com.cn/o/2003-09-13/1120744189s.shtml
  6. ^轰隆隆 大同古城墙倒了一大片 http://news.sina.com.cn/s/2003-08-17/0223579082s.shtml
  7. ^赤水古城墙发生垮塌 事故原因尚在调查 http://news.sina.com.cn/o/2003-09-23/0957803237s.shtml
  8. ^平遥古城墙发生坍塌(图) http://news.sohu.com/20041019/n222556066.shtml
  9. ^陕西榆林明城墙突然坍塌 砸伤一过路行人(图) http://news.sina.com.cn/o/2004-03-22/09562107757s.shtml
  10. ^明城墙共有59处坍塌隐患,今夏雨季面临大考验 http://news.sina.com.cn/s/2004-06-28/11552929245s.shtml
  11. ^“喝水”太多城墙“鼓胀” 清凉门古城墙“开肚”大修(组图) http://news.sina.com.cn/s/2004-09-23/08423745638s.shtml
  12. ^南京一段近千米明城墙雨天随时可能坍塌 http://news.sina.com.cn/c/2004-06-30/04333559895.shtml
  13. ^险!明城墙雨中惊魂 http://news.sina.com.cn/s/2004-06-26/10152913201s.shtml
  14. ^平遥古城墙再次发生坍塌 http://news.sina.com.cn/c/2005-09-24/13487025649s.shtml
  15. ^山海关长城一段城墙发生坍塌 http://news.sina.com.cn/c/2005-08-11/14596667568s.shtml
  16. ^开裂、渗水、倾斜 600岁午朝门面临坍塌危险 http://news.sina.com.cn/s/2005-08-16/10236703076s.shtml
  17. ^8·8明秦王府城墙坍塌事故 https://baike.baidu.com/item/8%C2%B78%E6%98%8E%E7%A7%A6%E7%8E%8B%E5%BA%9C%E5%9F%8E%E5%A2%99%E5%9D%8D%E5%A1%8C%E4%BA%8B%E6%95%85/53156969?fr=aladdin
  18. ^保定城墙去年坍塌 至今未完工 或许城墙修复有更大的规划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404876321954902&wfr=spider&for=pc
  19. ^保定800年古城墙因暴雨发生垮塌,系近两月国内第三起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5966163622802884&wfr=spider&for=pc
  20. ^襄阳东段城墙公园段墙体局部垮塌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897342987221581&wfr=spider&for=pc
  21. ^南京今年投入7000万元整修17公里明城墙 http://news.sohu.com/2004/03/19/89/news219508994.shtml
  22. ^南京将耗资16.6亿 三年要“贯通”12段明城墙 http://news.sina.com.cn/c/2004-08-01/09393260497s.shtml
  23. ^南京全年财政收入将破400亿 http://news.sohu.com/20041211/n223443289.shtml
user avatar

历史大势不是个人决定的,是一群人决定的。

城墙多了会影响交通和建设,全拆了又可惜,很难让所有人满意。假如现在还有部分城墙,也不错。当时考虑不了这么长远。

当时要处理的事太多了。

西安长沙南京襄阳好像还有城墙。但据说平时去的人也不多。

工业化以前,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是屎尿乱倒、垃圾成堆、下雨天泥泞不堪。

吃饱穿暖、卫生干净了,才有心思凭吊怀古、展现忧郁、欲赋新词强说愁。

user avatar

什么郭沫若吴晗之流,走狗罢了,他们哪里有什么自己的理论?都是为当权者操刀,揣摩上意。

大多数城市都有传承和积淀,同时这些城市都有跟随时代进步的需求,如何辨证地处理历史和现代,是摆在城市面前的重要话题。一座缺乏传承和历史积淀的城市是没有底蕴的,而缺乏现代元素的古旧破败的城市也同样缺少灵魂,被时代抛弃了。

北京城有很多古老的元素,不同时期的文化积淀,但是需要指出:很多古旧的事物,真的没有太大的存在价值。

一直有很多人认为需要全盘保留老北京的文化元素,可是那些城墙太过破烂了,木结构的建筑物极易损坏,而修缮需要花费天价的资源。解放初城门楼子濒临倒塌,维修需要极大的投入,一拆了之也未必不是个好办法。

老北京城的城墙和现代交通形成巨大冲突,如果北京城墙全部保留,北京城到如今交通会极其落后,无论如何也建设不了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就是个老城壳子。

北京皇城,在民国早期就被祸祸完了,49时候,北京老城是一片狼藉百废俱兴,故宫大殿衰草丛生很多宫房都倒塌了,因此说不全是老共拆的,北洋军阀就开始拆了。

重建天安门时候,工匠告诉官员,需要的原木堆一起的体量,等同于城楼的外表尺寸的体积,中国古建的木材消耗就是那么惊人。蜀山兀阿房出,重建一座宫殿需要砍伐好几座山头的五百年古树,而20世纪的中国,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古树了。

人们夸奖羡慕老北京四合院,可是四合院的使用寿命多长?专家说是30年,过30年就得大翻修,不修的话到50年就倒塌了。而翻修,就要消耗海量的木材。

汉白玉到现代,资源已经枯竭了,故宫的很多浮雕,一块石头在古代都需要数百名工人打磨和运输好几年,京城全国各地搜集建材,劳民伤财极其严重,全国之力供养一个北京城。

更有那些大量的木制牌坊,说实话真的太丑陋了,拆了好,不拆没办法拓宽街道。假使有个牌坊被保留到今天,矗立在城市大道上,和现代化城市真的是格格不入,土鳖得很,也无甚文物价值,就是歌颂皇权或者某大臣甚至是某守节寡妇的玩意儿。北京老牌坊不美,真的不美!

现在看北京城,想想以前的老照片画面,这座城市在进步,有现代化大都市的风采,有青春活力,而不是垂垂老朽。那很多的文物被修缮保存也不是全部被拆掉的。

现在看当年主席和总理,还是很有远见的。譬如西湖平坟,没有主席的坚决,西湖如今仍是鬼气森森哪里来的如今我们游西湖的美景?

至于梁思成,那是资产阶级的小布尔乔亚在作怪,钻牛角尖了,他缺乏把保留古典和发展现代城市有机统一的辩证思维,没有战略眼光。

user avatar

以广场修整扩建为例来解释这个问题:

来自《冷战国际史研究》第四辑。经检索,全文没有出现郭沫若三字。

简单总结一下。在北京修整扩建决策过程中,主要由苏联专家和中方专家合作规划,但最终决策权在中央,政治决定性和意识形态色彩很强。


大家都知道,旧广场是一个狭窄的T字形,如下图:

广场中轴线上有大清门和正阳门,正阳门左右有城墙,广场东西还有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俗称东三座门和西三座门,由国民政府开放)。

北京市的修整改造工作开始的非常早,1949年5月22日成立了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9月即有苏联市政专家代表团抵达北平。梁思成、陈占祥提出的方案是在西郊月坛以西,公主坟以东建造新的行政中心。同时,梁陈规划中主要将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和旅游地,不发展工业。

但是梁陈规划被中央否决。

实际上,在中央已经迁入海里的前提下,在西边搞一个新行政中心完全违背了“只有一个政治设计院,没有两个政治设计院”的基本集中原则。这就决定了北京必然新旧中心重合。所以,对于北京旧中心的大拆大建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52年,拆除东西三座门,最重要的考虑就是要拓宽游行队伍的通道。。

还规划了大道的宽度。苏联专家认为莫斯科街道一般只有40~60米,超过的不多。但是中央最终还是决定大大加宽。


综合以上细节可以总结如下:

首先,北京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必须要有足够巨大的空间来完成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活动。


其次,要注意的是,从建筑设计到城市规划,都具有极强的国家权力象征意义,所以也就必然具有极强的竞争性。具体到北京市,那就更加复杂了,不仅要显示出我们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也要体现出我们对苏修的优越性。所以落实之后就必然会更加夸张。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城墙必然会阻碍北京的城市规划,其拆除也就不可避免了。什么梁思成郭沫若之争,不过是一些边角料罢了,对于这种重大决策没有影响。

震惊:红场宽度居然只有七十米。

user avatar

作为资深城墙爱好者,但凡我生活过的城市,城墙掌故可以说是非常清晰。

先说结论。

保留一部分有历史价值的城门城楼遗址即可。保留全部城墙基本没有意义。

再讲概况。

1,全国范围内的绝大部分城墙,基本上都是明洪武初年在原有夯土城墙基础上包砖建成。形制非常统一,全国各地可谓大同小异。

2,我们今天看到的城墙,不是什么古人工程建筑质量的奇迹,而是历朝历代不断修葺的成果,换句话说,城墙其实隔三差五不打仗都会垮塌,塌了就继续修。不存在什么江山永固的问题。就算建国初期我们不拆城墙,在没有的不断修葺的情况下,今天城墙能留下的估计也不多。

3,扒城墙这种事儿早就开始做了。城墙作为公产,从古至今一到地方上没钱就开始打主意。

以我最熟悉的柳州城墙为例。1928年,由于柳州城在龙城中学的女学生晚上放学时经常被东门一带的嫖客骚扰,所以地方政府就在东门旁边扒开一段城墙直通学校,从而形成了今天的中山东路。

而事实上,扒开城墙的砖瓦都被作价卖掉,成了收入。

而民国时期的柳州,大量的城墙被出租给民间随意开挖建房,其实到解放时基本所剩无几。

这也代表了国内大部分城墙的命运。

4,城墙被挖开比摆着更有价值。城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历史的记述。不同文化层的夯土往往可以找到很多本地史料无法呈现的内容,是整个城市生活的无字地书。尤其对一些历史资料贫乏的城市,这份资料尤其重要。

而如果等着城墙垮塌,修葺,这些资料能留存的可能性会越来越低。

5,今天我们看到的所谓完整城墙,其实大部分也都是解放后“保护文物”的成果。今天我们看到的所谓古城墙,外面的包砖基本上都是80年代前后开始重新包上去了,不是什么古人的造化。


6,修葺城墙的费用非常之高,实际产生的效益也非常有限。目前国内城墙长度大致在10公里左右,高度大概8到12米不等。光算土方量都是天文数字,更何况古建筑需要特别资质,价格是普通施工的好多倍。

7,古代城墙的设施根本不可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破墙开门的意义不大。

以荆州城为例,作为全国的一线大城,古城门6座,宽度普遍也三米到五米左右。


这样的道路要保证4.5平方公里的内城交通是根本不可能的。

后来政府陆续开了3个新城门,这个数量在2005年汽车没有完全普及之前还勉强,但现在,显然不太可能了。

据说现在荆州城决定把内城的人大半都迁出去,否则城里马上就要被城墙挤爆炸了。

综上所述,全国范围内保留城墙的意义很小,这其中也包括北京城墙。

北京古城的范围达62平方公里,按照荆州城几十年前的标准,不开100个门都对不起列祖列宗了。

可如果这样,跟全拆掉也没什么区别了。

所以说,如果你想让里面的人正常生活,就不可能不拆城墙。

而且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都不是一块可以随便放弃经济生活的,有足够多闲钱白白养着看的区域。

今天北京人能自由出行,不在城门洞子堵到怀疑人生,那就必须感谢当初拆掉了城墙的先辈们高瞻远瞩,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user avatar

城墙也罢,文物古迹也罢,其实都毫无价值。因为任何一个人拉的大便,只要没人动,几百年几千年后,也会有所谓的“几百年历史”“几千年历史”。遗老遗少们一样会说那是如何了不起的文物古迹抱住那堆大便跪舔个不停还一脸崇拜!

所谓文物古迹,其实是一个政治话题。所谓的古,其实是旧有格局。就象狗撒尿一样,旧的既得利益阶层用文物古迹来标记它们的地盘和利益。而新生力量,尤其是年轻人,要获得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空间,摆脱奴役和压迫,就必然要打破那些城墙和文物古迹的束缚。

如果北京城墙是文物不能动,北京的房子也是文物不能动,那北京不断增长的新人口到哪里去住,到哪里去谋生呢?新来的人新出生的人没有住房没有经营生产场所,他们就只能接受旧的既得利益阶层的奴役和剥削。

这才是为什么遗老遗少们哭天抢地如丧考妣的不许拆城墙不许拆那些丑陋的不行的“文物古迹”的真实原因。它们对它们的父母祖宗都没对那一堆毫无价值的破砖烂瓦那么好。

人类的进步,汰旧换新很正常。中国人在这块土地上早已生活了几百万年,但几千年前的城市和遗迹早已消失看不到了,但今天的中国人还不是生活的好好的?今天的人建的房子和拉的大便,几百年几千年后一样会成为“文物古迹”。要说文物古迹到底有啥用,那就是成为既得利益阶层压榨奴役老百姓的工具,成为少数人骗取万亿公共财政资金贪污腐败发财的工具。

user avatar

很多你将来认为值钱的东西,在今天看来都是一文不值的。

如果我告诉你,未来2021年的茅台,放置30年会突破10万一支,你现在是否会重仓茅台?

城墙其实也一样,你觉得今天价值连城的城墙,在建国初期其实一文不值,还不如一号砖厂烧制的青砖有用。

那个年代比城墙值钱的东西多了去了,你今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看到的东西,除了个别捡漏的,大多数都是国军懒得带去台北的东西。

或者说当年带走的远比这些值钱,国军才留下了这些。

user avatar

你说拆城墙也好,挖坟也好,人家老郭都不是发起者,是评议者,就跟老梁身份上是一样的。或者说在城墙这事上人家压根就没跟着掺和。

你非得说人家提议拆城墙,挖坟的,这本身就搞错人了。

比如挖坟

最早的时候是这样写:

1955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牵头,联合郭沫若、沈雁冰和范文澜这些学界巨擘,一起上书建议发掘明朝的长陵。吴晗几人,都是在历史学领域享有盛誉的人,对考古研究有着极大的热情,这无可厚非。

后来就成了这样:

当时的北京市领导吴晗与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共同上报了挖掘明朝陵墓的请示。

最后变成了:

在郭沫若等人的提议下,文化部向国务院提交了《乾陵发掘计划》。

再说拆墙:

新京报:一开始,你是在做北京市城楼的保护,然后开始维修。没过多久,就变成了要拆迁?   

孔庆普:1950年,我在北京市建设局道路科工作,负责桥梁养护与管理工作,以及城墙和城上建筑物等古建修缮管理工作。1951年春节过后,我指挥9名工人,组成了三个“城楼调查小组”,1951年4月,周恩来总理让政务院给北京拨了维修款,修缮城楼。1951年修缮完了七项工程以后我们报上了第二批的修缮计划,但一直都没信。到1952年5月份,得到的任务是——拆。就这么突然。是谁让拆的?后边才知道,是刘少奇。   


新京报:这个决策是怎样出来的?  


孔庆普:彭真为这个事儿,找了毛泽东,说不能把北京城一扫光了。后来毛主席说,党内的事儿我负责,那些事儿归少奇同志管。从那时候起,这个事儿就落到我身上了。就是拆。   


新京报:之前我是看一些书里说,毛主席希望从天安门上望下去,下面是一片烟囱。   


孔庆普:下令拆的是刘少奇。1950年定规划的时候,梁思成提了一个意见,把政府部门集中在西郊新市区。那么,老区怎么办呢?老区跟外边得有联系,联系就得修路,修路还得拆,那城墙顶就得拆豁子。后来拆了豁子,城墙都乱了。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委员提出,出豁子以后城墙都分了段了,可以每段都盖一个公园。那道路怎么办呢?华南圭、单士元这些老同志们就说,这个老城里39万多人,生活必需品得要供应,生活垃圾都得往外排。   


给城墙开豁口是老百姓生活所需


新京报: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孔庆普:那时候梁思成说原城保护,别拆,也别扒豁子,城墙要保留下来。有人问那城里头40万人上哪儿去?怎么办?他说解放前都行,现在怎么都不行啊?他不理解,解放前老百姓没人管,你没吃就没吃的,你倒垃圾爱怎么倒怎么倒。解放后就不行了,吃菜、吃肉,你排出来的垃圾,都得运进来和运出去啊。自来水也是这样,从前都是井,一般都是有人拉个推车,一边一个水箱,卖水。只有一个自来水厂在东直门外,供应政府机关。老百姓根本是吃不上自来水。那时候和煤球还得要黄土。黄土上哪儿弄去?上北城根儿。城墙根里头挖坑。马三立相声里头说过这些事儿,一车黄土卖几个钱。那时候老百姓的生活不需要供应,也不需要帮他消纳。  


新京报:梁思成1950年2月就和陈占祥提出了“梁陈方案”。 


孔庆普:主要是解放后情况不一样。一是老百姓的生活逐渐改善。还有,战争一结束,人口增加也很快。而且中央人民政府住到城内之后,增加的人口也非常多。包括官员,服务人员,还有驻军、警察都增加了。这些人的生活垃圾、出行问题怎么办?然后,梁思成没词儿了。陈占祥先是跟着梁思成一块儿搞了一个梁陈方案,然后他变卦了。陈占祥主张,北京城他同意开城墙豁口,不开的话,变成一个死城不行。中央说了,要把北京变成一个生产城市,发展轻工业。这样的话,那城墙豁口就得拆,不拆不行。陈占祥一变,不同意开豁口的,就剩梁思成一人了。所以这样,这豁口,就基本上开定了。1950年10月1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战备工作会议决定,在内城东西北拆六个城墙豁口。这个在会上一说,谁也没有反对。梁思成在那儿,他也没反对。  


新京报:原来城墙开豁口还有这样的历史背景。   


孔庆普:从这儿一开始,一扒豁子,这老百姓说,行了。原来设计的时候,东边两个,北边两个,西边两个。后来扒豁口的时候,东边的豁口外边修木桥,东边两个是我做监工员。六个战备城墙一修完以后,到第二年,各个豁口的交通流量迅速增加,就把豁口修成正规路了。这一弄,老百姓建议开更多的城墙豁口,以连通城内外的道路。北京的各民主党派对城区道路交通不畅的问题,综合了四条意见,市政府将汇报材料转给了建设局,要求建设局按道路规划提前分批逐步安排开辟更多城墙豁口工程。


新京报:你们当时是否有计划要拆多少个豁口?   


孔庆普:那时候我们建设局拆多少豁口,拆多少条路,也搞了规划。第一批工程计划安排五条道路和五座城墙豁口。但是,方案交到都市计划委员会后,都委会几次开会都未能形成统一意见。主要是梁思成不同意。


1951年1月下旬,吴晗副市长召开了开辟城墙豁口专题座谈会。


1951年,开辟了东直门北小街、陶然亭、架松(劲松)三个豁口。


1952年,又开了武定侯、左安门东、宣武门三个豁口。


1953年开了永定门、陶然亭(扩建)、雍和宫、范家胡同、东总布、东直门、广安门豁口,以及二号豁口的扩建。


1954年又开了白纸坊、费城门两座豁口。


1955年开了朝阳门、安定门、广渠门北城墙豁口。


1956年又开了龙潭湖城墙豁口。   


梁思成同意拆除西便门城门


新京报:开这么多豁口,梁思成一直不同意吧?  


孔庆普:1953年以前,要开城墙豁口,都需要经过都市计划委员讨论通过后,报市政府批准。每一次开会,梁思成就讲,“中央机关就不应该设在老城里”。后来,彭真市长生气了。在1953年6月,成立了一个首都规划小组,由北京市委直接领导。小组设在动物园西边的畅观楼,所以,这个小组也叫“畅观楼小组”。以后,建设局有关开辟城墙豁口就不再报到都委会,直接报畅观楼小组审议后,由规划小组上报市政府。等于绕开了梁思成。梁思成生气了,他找副市长吴晗诉委屈。吴晗不但没支持他,还给他讲一些道理,说服他。这时候起,梁思成就没有说话机会了。


北京的城楼,是1952年9月开始拆的。大面积、大规模拆外城城墙,是1956年开始的,到1958年就拆光了。   


新京报:梁思成一心一意想把老城保留下来,结果愿望落了空。这是因为他当时的想法太超前了吗?   


孔庆普:主要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做不到。北京不是个小城。像山西平遥,没多少人,好办。北京城内近40万人生活,这不是个小数目。比如拆西便门。开会的时候,谁都不发言,都等着梁思成。梁思成说,这个城门非拆不行。他说我考察了,这个城门才三米多宽,光走一个大汽车,别人就走不了。这边是护城河,城门里头又有铁路,我看现在不行,我同意拆。梁思成一同意,大家都同意了。


来源:新京报

所以,为什么要说郭沫若非要拆墙

ps:这个事本质上就是战乱结束后城市发展过快,城墙开始成为城市发展的负担,从记录上看北京老城内40万人,北京一共420万人,这4百多万的民生成了新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城内离城门远的地方需要多饶二里路才能出城,城外也得多饶二里路才能进城,这种情况下开豁口已经拆墙成了必须进行的问题。一开始北京的领导们也想把城墙保存下来,但快速的城市发展已经无法容忍老旧的城墙了。一开始全部保存就是不实际的,老梁实际上就应该重点要求保护城门,留一段城墙。结果最后因为开豁口,旁边就会说凭什么他开我不开,最终都拆了。特别是那个城门,太窄,现在看来应该修环岛,但当时没这个条件啊。最终也留下来一部分,比如德胜门,前门

这是德胜门

user avatar

对对对 郭沫若 太没有文物保护意识。梁思成是天大的好人,有远见。

看看梁思成多有远见啊,1944年还在害怕美国把日本京都给烧了,那可是日本鬼子的文物啊,全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遗产,烧不得!

可是美军恰好发明了汽油燃烧弹,就想扔日本试试,梁思成大急,说万万不可,这东西太厉害了!

于是飞虎队想了想,那先找个中国沦陷区没啥保护价值的地方试试,就武汉吧!飞虎队带着燃烧弹去了,一看效果简直是火神下凡啊,烧死了两万 武汉老百姓。

美军于是被梁思成折服了,这东西真是破坏力太大了,真要用它是烧毁了京都,把日本天皇烧个满门点天灯,可是历史罪人啊!听好了,以后千万别对京都用!对日本也尽量少用!来来来梁先生,日本还有哪些文物保护单位?梁思成如数家珍啊,这个是我佛慈悲中日文化交流象征啊,那个是日韩交流使者丰臣秀吉的家庙啊,千万别烧吧,还有它,这个神社是放战犯牌位的文物,都千万别炸啊!保护起来啊!要不文化可都没啦!我给你圈个圈,于是大家依然可以看到日本众多古建筑被美军飞机完整保存下来。

这就是爱好文物的梁思成与京都古建筑保全的一段佳话。

然后考大家一个问题,那武汉沦陷区被实验燃烧弹时四万百姓的性命,应该找谁要! 蒋介石?飞虎队?日本人?梁思成??

以下是汉口大轰炸的资料


然后回答一下评论区质疑,说梁思成与美军说不上话,这是不对的,实际上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和西南联大附中,主要任务就是负责飞虎队的地勤工作,懂外语的给飞虎队做翻译,不懂外语的就搬运弹药和生活物资,保养飞机等,梁思成在很多场合本来就给盟军高官当翻译,所以这个保护日本文物的故事是非常可信的。别问为啥知道,他学生讲给我的呀。。。。

看看几年前媒体对梁思成保护奈良的报道

我要是布朗森上校我也会困惑,日本人打死打伤了3500万中国人,梁先生你为啥要圣母婊宽恕呢?梁思成是这样说的,见下图。。。





来来来 有人9021年有人否认梁思成干的这事儿啦?我可不是自己捏造的,有图有真相啊,看看评论区某些人表现如此神奇,说我信谣传谣! 卖国言论横行时,你们怎么没出来辟谣?是不是还拿这当有容乃大的优秀品德呢?

还有,请大家看看这些美化梁思成的新闻,对美军轰炸日本的用词! 又是 ”狂丢炸弹和燃烧弹”又是”滥炸”,请问今天我们对日本的各种不满,难道不是因为,那些杀害中国人民的凶手,在当年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

你别说,跟梁思成一样对抗战想得开的还有一个人,就叫何应钦,来看看他在战后和甲级战犯冈村宁次的对话!这个来源是李敖的揭露。我就不明白 何应钦这多谢多谢是啥意思?


补充一下,有人问我为什么扯梁思成,因为我看到这问题那天,正是九一八,过去我看过太多的什么梁思成保护城墙,还用保护奈良京都来做对比的报道,不禁怒从心起,悲从中来!

大家关注一下我呀,我还有很多回答的啊

我关于北京城墙的帖子

user avatar

也就敢说道说道郭沫若了。他算啥,还不是上头想拆。上头根本没考虑历史文化传承、文物保护和景区建设,根本没想那么多。小品客也不用找补了。

因为XX办公区放在了北京旧城,所以除了能装逼的紫禁城,其他都可以拆。搬出旧城没有了定都北京的感觉,所以造新城方案不能得到上意垂青。

就现在北京的城建水平和交通现状,拆城墙决策脸都肿了。後人不给力啊。

user avatar

计划也得根据实际来啊。

到1949年,全国只有14家水泥厂,年生产能力不足300万吨,而实际年产量仅有66万吨,占当时总生产能力的16.3%。
二、百废待举 支援建设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掀开了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1950~1952年,新中国的水泥工业通过接管国民党官僚资本企业,修复遭受战乱破坏的设备,组织恢复生产等一系列工作。全国总共有18个大中型水泥厂相继恢复生产。1952年水泥产量达到286万吨。
1953年,为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配合“一五计划”的实施,国家出资开始大规模从东德、罗马尼亚、捷克等东欧国家引进水泥成套设备建设新厂。这一时期先后建设了大同、永登、昆明、江油、耀县、巢湖、江山、贵州、庐山、柳州等十个厂,水泥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1954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启新水泥厂,对水泥工业的发展寄予厚望。此后,刘少奇、朱德又先后视察了琉璃河水泥厂。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泥工业的重视和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水泥工业职工的爱国奉献热情。
1957年,全国水泥产量达到685万吨,比1952年增加了400万吨。

随便搜了搜找到的水泥产量,49年66万吨,52年286万吨,57年685万吨,而且从分布上来看很明显是倾向于工业建设的,要运到北京还得占用宝贵的铁路运力。

做个对比,2020年的水泥产量是23.77亿吨,是1952年的1000倍

不要拿“基建狂魔”的标准来要求50年代的中国。当时说是百废俱兴都算是脸上贴金,真的就是一穷二白,而且北京城内还有一百多万原住民(53年人口普查北京市人口270万),每日消耗的物资和产生的垃圾总在万吨以上,你要怎样把承载了百万人口衣食住行的旧城区规划成“旅游文化区”?

梁思成也好,郭沫若也罢,他们基于自己的理解提出建议只是建议,最后还是得看着手里的数字表格来做决策。

说真的,“老北京”没有变成贫民窟民俗文化村,已经算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奇迹了

user avatar

某种意义上,北京城墙是必须拆的。目的就是给全国人民祛魅。

祛魅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概念,指现代社会破除旧时代神秘主义思想枷锁的过程。它把神拉回人间,消除旧时代的各种神圣性,是建立现代世俗社会的一种思想基础。

我党土改的时候,一种经典的模式,就是把地方上那些横行霸道的土皇帝,公开审判,这就是在祛魅。这些人平时高高在上惯了,有一种神秘主义的“光环”,乃至于那些受了他欺压的老百姓,当着他的面都不敢指出他的罪恶——因为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认定了对方是人上人,自己受欺负也是没办法的事。因此,这种公开审判,本质上就是帮助大家打破这种思维定势,认识到“大老爷”也和他们是一样的人。只有这样做,才能自发地激起群众的平等意识,真正意识到自己并不比大老爷们更低等。

而北京拆城墙也是一样的。

中国延绵2000年的皇权,本身就有一种神秘主义的神圣性。这种神圣性影响着整个民族。拆城墙,就是破除这种迷信的过程,传达一种皇权不再神圣的意向。开放故宫作为博物馆,也是同样的意义。

所以南京城墙可以保留,西安城墙可以保留,但是北京城墙则不能留。

user avatar

定都保定最好了,北平满族冒充汉族的太多,现在满族已经是代表55个少数民族的特殊少数民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郭沫若拆除北京城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和考量,也带来了深远的后果。要理解“为什么郭沫若非要拆除北京城墙,这样真的好吗?”,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郭沫若本人的立场、以及拆除城墙的实际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一、 历史背景:时代巨变与城市改造要理解为何会发生拆除北京城.............
  • 回答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这本书里,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确实呈现出一种“褒李贬杜”的倾向,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他对两位诗人自身创作风格的理解,也有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咱们仔细聊聊,希望能深入浅出地说明白。首先,我们得明白郭沫若写这本书时,他已经是一位在中国文坛具有极高地位的学者和诗人了.............
  • 回答
    “郭沫若现在怎么这么招黑?”这个问题,其实反映了当下网络舆论的一个侧面,也触及了评价历史人物时复杂的多重维度。要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得从几个层面来解析。首先,我们得承认,郭沫若的“黑料”或者说争议点,确实不少,而且这些点又容易在社交媒体时代被放大和传播。一、 政治立场的转变与“投机”质疑郭沫若最受诟病.............
  • 回答
    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的后记中明确表示,萧峰是降龙十八掌用得最好的人。他写道:“降龙十八掌这套掌法,由我写来,我最喜欢的还是乔峰的打法,我以为乔峰用这套掌法,乃是天下第一。”然而,小说毕竟是小说,读者们的理解和偏好也会有所不同。虽然金庸是作者,他的观点具有权威性,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他读者对郭靖和洪七.............
  • 回答
    关于“郭芙幸不幸福”的争论,确实是一个在金庸小说爱好者中经久不衰的话题。说郭芙“明明很幸福”,许多人有自己的理由,而反对者也同样有他们的依据。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双方的观点,并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支持郭芙很幸福的观点及其依据:这类观点通常会从郭芙所处的优越环境、她所拥有的物质和情感.............
  • 回答
    说起郭沫若,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乃至政治史上的名字,那真是响当当,但也绝不是“好名声”一路高歌猛进。他的名声,与其说是“差”,不如说是复杂、争议巨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负面评价往往比正面评价更占上风,也更容易被大众提及。 这种状况,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他个人经历、时代变迁、政治环境以及他在其中扮演.............
  • 回答
    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一生经历丰富,成就斐然,但同时,他也因其政治立场、个人品德以及某些历史事件而受到不少人的批评甚至唾骂。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政治立场与政治风波中的角色:这是郭沫若受到批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他的政治立场在不同时期有显著的转变,并且在一.............
  • 回答
    郭沫若先生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横跨文学、历史、社会活动等多个领域,也因此,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是毁誉参半。许多人对他的批评非常尖锐,认为他有一些“令人不齿”的行为,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多层面的指责。要深入了解为何郭沫若会受到如此尖锐的批评,我们需要梳理他一生中那些引发争议.............
  • 回答
    说起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这件事,得从他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缘分说起。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背后牵扯到当时的政治格局、学术地位以及郭沫若个人的独特经历。咱们先得明白,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科学技术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怎么把分散的、甚至一度被破坏的科研力量组织起来,怎么建立起一套.............
  • 回答
    郭沫若,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考古学等领域都留下浓墨重彩的巨匠,其一生跌宕起伏,成就斐然,但也正因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个人经历,使得他在一些后人眼中,饱受诟病,甚至有人认为他“晚节不保”。要说清其中的缘由,需要将他的生平、思想演变以及所处的大时代一一梳理。一、 时代洪流下的身不由己与思想的摇.............
  • 回答
    要说鲁迅“骂”郭沫若,这事儿得掰扯清楚了,毕竟这二位都是文学史上的巨匠,一南一北,影响了多少人。他们之间关系挺微妙的,不能简单一句“骂”就概括了。一开始,鲁迅对郭沫若其实是抱着挺欣赏的态度。你想啊,郭沫若那时候可是个“海归”,从日本回来,带着满腔的热情和一堆新思潮,写出了《女神》这样的作品,那叫一个.............
  • 回答
    网上对张学良和郭沫若的风评,可以说相当复杂且充满了争议。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历史选择以及时代背景下的解读差异。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一点点掰扯。张学良:从“少帅”到“罪人”,再到“民族功臣”的曲折评价张学良的风评之所以跌宕起伏,甚至在一些人眼中“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不.............
  • 回答
    近年来,网上关于郭沫若的评价确实出现了一些变化,从过去较为单一的批评,逐渐转向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审视,其中不乏对其才华和贡献的肯定。要详细讲清楚这种转变的原因,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时代背景的变化与信息传播的多样化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大众获取信.............
  •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出殡郭沫若为何没有到场,这确实是一个在史料和人们记忆中留下了一些讨论空间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在不在场”的判断,去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两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一些可能存在的客观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鲁迅先生逝世的时间是1936年10月19日。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
  • 回答
    鲁迅对郭沫若的态度,与其说是单纯的“反感”,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其中夹杂着欣赏、失望、担忧,以及对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学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他们的人生轨迹、文学理念以及当时中国大动荡的时代背景。初识与惺惺相惜:早期的欣赏鲁迅和郭沫若的第一次交集,实际上是在日本。鲁迅在日.............
  • 回答
    “铁骨铮铮郭沫若”这个说法,相信不少人都听过,尤其是在网络上冲浪的网友们。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关于郭沫若个人经历,尤其是他晚年与国家领导人的互动,以及他文学创作风格变化的一个挺有意思的“梗”,带有一定的调侃意味,也折射出一些历史的复杂性。要说清楚这个梗,咱们得一点点来捋。郭沫若这个人,得先简单认识一下郭.............
  • 回答
    聊到郭沫若,这可真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他留下的印记实在太深了。要说对他是什么看法,那真是五味杂陈,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首先,你不能否认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和贡献。早年他写的那几本诗集,像《女神》,那简直是惊世骇俗,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把那种浪漫主义的激昂和对封建礼教的叛逆表现得淋漓尽致.............
  • 回答
    听到“近代文坛四大无耻文人”这个说法,尤其是把老舍先生也列入其中,确实会让人感到惊讶和困惑。要知道,老舍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以其深邃的人文关怀、对北京市民生活生动细腻的描绘以及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而备受尊敬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说法,尤其是老舍先生为何会被卷入其中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
  • 回答
    说实话,我看到网上那些因为电视剧、小说“篡改历史”而群情激奋的评论,心里真是止不住地泛起一股“烦”。不是说历史就不重要,而是这股“烦”劲儿,总觉得有点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过犹不及”。他们一口咬定“篡改历史”,好像那部剧、那本小说就成了历史的罪人,就要被钉在耻辱柱上。那么,按照他们这套“严丝合缝”.............
  • 回答
    郭靖黄蓉明知襄阳难守,却依然选择以身殉国,这背后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是源于他们内心深处更深沉的信仰、责任与人格的升华。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他们的人物性格、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念。首先,我们要理解郭靖和黄蓉并非凡夫俗子。郭靖,这位“侠之大者”的典范,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