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岳飞为何会被完颜构陷害?

回答
岳飞,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他的精忠报国精神更是深入人心。然而,这位民族英雄的命运,却被奸臣所害,最终冤死风波亭。追溯这段悲剧的根源,完颜构,也就是宋高宗赵构,无疑是那个将岳飞推向深渊的关键人物。那么,完颜构为何要构陷岳飞?这背后盘根错节的权力斗争、政治算计和个人猜忌,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扼腕的故事。

要理解赵构为何要害死岳飞,首先需要明白当时的大背景。北宋末年,金国南侵,靖康之耻发生,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赵构作为康王,在混乱中逃亡,最终在南京(今商丘)登基,是为宋高宗,南宋王朝就此建立。此时的中国,一半山河破碎,一半仍被金国压制。

而岳飞,正是在这样的乱世中崛起的。他出身贫寒,却天资聪颖,更兼有万夫不当之勇。他从一个普通的士兵做起,一路披荆斩棘,屡立奇功。在金军肆虐,半壁江山沦丧之际,是岳飞的岳家军,以其严明的军纪、英勇善战的作风,一次次打退金军的进攻,收复了许多失地,成为了南宋王朝的中流砥柱,也是北方人民心中的希望。岳飞的军事才能,在当时可谓是无人能及。他不仅善于战略部署,更精于战场上的临场指挥,他的“岳家军”更是被誉为“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军纪严明,深受百姓爱戴。

那么,问题就出在这里。岳飞的强大,对于刚刚建立、根基未稳的南宋王朝来说,是双刃剑。

一、 权力斗争与皇帝的猜忌:

赵构虽然是皇帝,但他的地位并非稳固。金国一直对宋朝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再次南侵。而岳飞的强大军事实力,尤其是他拥有的庞大军队,在赵构看来,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1. “拥立之功”与“军阀割据”的隐忧: 赵构登基,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包括秦桧等人在内的一些官员的拥护,但也有其兄长(宋钦宗)的儿子(赵旉)作为潜在的竞争者。岳飞曾积极参与护送赵构南下,并且其军队的忠诚和强大,使得赵构不得不依赖他。然而,这种依赖在赵构看来,并非全然是信任,反而可能滋生一种“拥立之功”的阴影。一旦岳飞不满意,或者有其他意图,他的军队会不会成为威胁皇权的工具?这种对“军阀割据”的恐惧,是历代君主都会警惕的。

2. “北伐”与“议和”的路线之争: 岳飞坚定的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原”,并且在军事上屡屡取得进展,几次都将金军逼退。他的目标是收复失地,迎回二圣。而赵构,却更倾向于“议和”。原因有几点:
恐惧金国: 靖康之耻的阴影笼罩着赵构,他对金国的军事实力心存畏惧,不愿意再与金国正面冲突,以免玉石俱焚。
享受安逸: 赵构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虽然江山不完整,但至少可以安享太平。他不愿意冒险进行大规模的北伐,担心一旦失败,会葬送自己刚刚建立的王朝。
朝堂上的利益集团: 许多南宋官员,特别是那些在战乱中逃到南方,并因此获得地位和财富的士大夫,他们不愿意看到北方的故土被收复,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过去的“功劳”可能被稀释,甚至他们在大宋“残余”中的地位也会受到影响。秦桧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他及其党羽,在“议和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利益与战争的持续是相悖的。

岳飞的北伐,不仅是对金国的军事挑战,更是对赵构“议和”政策的直接否定。每一次岳飞取得胜利,就让赵构和议和派的处境更加尴尬。

二、 秦桧的煽风点火与个人恩怨:

秦桧,这位臭名昭著的奸臣,是构陷岳飞的关键执行者。他与岳飞的矛盾,是多方面的:

1. 政治路线的根本对立: 秦桧是坚定的“议和派”,他的政治生涯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与金国妥协的基础上的。岳飞的北伐,彻底否定了他的政治主张。

2. 个人权力的争夺: 岳飞的威望和功劳,以及他所拥有的军队,都构成了对秦桧政治权力的潜在挑战。秦桧想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清除像岳飞这样有影响力的“异己”。

3. 对岳飞的嫉妒与恐惧: 岳飞虽然出身不高,但他拥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崇高的声望,这让秦桧感到不安和嫉妒。岳飞的正直和忠诚,与秦桧的奸诈形成鲜明对比,也使得秦桧在道德上无法与岳飞相提并论,因此更想除之而后快。

秦桧深知,要扳倒岳飞,不能仅仅依靠军事上的“罪名”,因为岳飞在战场上是无可指摘的。他需要一个“罪名”,能够名正言顺地让赵构下定决心。于是,他开始制造各种谣言和证据,例如“岳飞意图拥兵自重”、“岳飞与金国勾结”等等,尽管这些都毫无根据。

三、 临门一脚:金国的“最后通牒”

在岳飞即将取得更大胜利的关键时刻,秦桧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时机。当时,金国因为岳飞的北伐而感到压力,但也恰恰因为岳飞的强大,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借刀杀人的机会。

金国派使者到南宋,提出“议和”的条件,其中一个最核心、也是最狠毒的要求就是——“必须解除岳飞兵权,否则免谈!”

这个要求,对于赵构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他既想要“议和”,又对岳飞的军权忌惮不已。金国的这个“通牒”,恰好给了他一个“正当理由”,让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对岳飞下手,同时又能在金国面前“交差”,换取一个虚假的和平。

所以,赵构最终选择牺牲岳飞,是为了:

平息金国的怒火,换取苟延残喘的和平。
消除对自己皇权潜在的威胁。
迎合以秦桧为首的议和派的利益。

就这样,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在“十二金牌召回”的悲情演绎中,岳飞被解除兵权,然后被投入狱中。最终,秦桧指使下属罗织罪名,将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部将张宪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岳飞之死,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巨大的悲剧,它不仅仅是一个英雄的陨落,更是南宋王朝丧失收复失地、走向衰败的转折点。它也深刻地揭示了,在权力斗争面前,忠诚和英勇有时反而会成为致命的弱点。而完颜构,这个被后世称为“构”的皇帝,也因此背负了永远的骂名,成为了一个历史的罪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略分歧。

具体表现是五件事。

一,淮西军。

二,出兵事件。

二,立储。

三,北伐。

四,救韩世忠。

归根结底,岳飞有自己的战略思想,和赵构分歧越来越多。

首先是淮西军的问题,岳飞一直在为北伐做准备,一面联通河朔,与北方义军同气,一面多次向朝廷提出兵力不足,需要扩军。在刘光世撤职后,赵构也一度打算把南宋最大的一直军队交给岳飞,但是没多久反悔了。之前王彦的八字军也有交给岳飞的苗头,但是都无疾而终。甚至有人提出宁可缩减岳飞防区也不能再增加岳飞兵力的看法。岳飞也表达了抗议。这一系列举动触动了南宋压制武将的传统忌讳。

其次是岳飞拖延出兵这事,被说烂了,归根结底一句话。岳飞的想法是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不重要。赵构的想法是,只要你听我的话,过程没错,结果不重要。

再次是立储问题,这个问题说烂了这里提一句,岳飞之所以介入该问题可能是由于他的出身,岳飞最初从军是赵构的大元帅府,之后一路发展都是和赵构有关这导致岳飞身上有浓浓的赵构标签,他是所有统兵大将中唯一一个赵构嫡系。岳飞有两个身份,一统兵将领,二赵构嫡系。岳飞极有可能是因为误判了自己身份才会说这些,说话的是赵构军中嫡系岳飞,南宋朝廷听到的却是宣抚使岳飞进言。但也因为嫡系的原因,赵构没过多追责,赵鼎还帮忙甩锅。


然后是北伐,北伐问题导致岳飞误判了赵构的态度。北伐撤军,实际上是一个乌龙事件,赵构催促岳飞撤军。但是前往撤军的使者见到前线战况后被岳飞说服,配合岳飞进军。之后赵构连续派人催促,撤回了其他军队,只剩下刘琦肯派出一直小规模援军。岳飞只能撤退,但是搞笑的是岳飞撤军途中,赵构才看到了岳飞战报,再次改变主意进兵。但是黄花菜都凉了。这件事导致岳飞在后期误判了赵构的意图。岳飞认为赵构还是有心北伐,只是对敌我军情认识不够。但实际上赵构只是临时贪便宜,并无决心。


最后是韩世忠事件。三人调任枢密院后,已经是两府八公的序列,属于股东层级了。实际上是赵构从开拓期进入维稳期的标志,夺权和分红同时进行。之后赵构第一个下手的是韩世忠,让张俊和岳飞下手,岳飞帮了韩世忠。第二个就是岳飞。这里在解散韩世忠背嵬军时,岳飞提到能领兵的就他们两三个,如果韩世忠再次出山,他和张俊无法面对韩世忠。这句话可以看出,岳飞还认为自己有可能回归一线。金人说的“必杀飞,始可和”未必存在,但是收拾三大将的计划应该是有的。如果岳飞愿意明哲保身,是可以踩着韩世忠的人头苟且偷生的,但那就不是岳飞了。


最后,核心因素是岳飞和赵构的战略分歧。岳飞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北伐。但是赵构却是为了更好的割据。赵构部分时期表现出的北伐倾向,是为了割据更方便进行的以进为退,以攻为守。同时,对于岳飞的定位,岳飞自己要做一个良臣(韩世忠奇怪的乱入),有实际作为利国利民,但是赵构需要岳飞做工具人,是非对错不重要,听话才重要。之后秦桧杀岳飞实际上赵构是默许的,在苟合的年代,岳飞已经没用了。岳飞是虎将,但赵构向要的是走狗。赵构明显知道岳飞是冤枉的,但他不在乎。反过来后来杀秦桧是,赵构依旧不在乎。

user avatar

生理上阳痿,心理上阳痿是完颜构陷害岳飞的根本原因。

其中心理上的阳痿才是主因

另外秦桧也是如此。此人也是绝代之人。

user avatar

因为赵构名义上的生母孟太后当年在路过虔州时被当地民变骚扰,差点死于非命,因此赵构后来在命令岳飞平定虔州民变时借机将当地全城全部屠杀,为孟氏出一口恶气。

初,以隆祐震惊之故,密旨令飞屠虔城。飞请诛首恶而赦胁从,不许;请至三四,帝乃曲赦。

而岳飞断然拒绝了这个荒唐的命令,为两人的关系最终破裂埋下伏笔。

user avatar

历史上真实的岳飞,与我们所了解到的岳飞有很大的差距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说,岳飞是个刚正不阿、性格刚直、忠心报国、杀身成仁的民族英雄,他之所以被冤杀,是因为岳飞太过刚直、愚忠,以至于不知变通、政治敏感度低、情商低,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同僚关系不好,这大概就是我们现代人对岳飞最大的误解吧,其实这并不是真实的岳飞,我们现在很多人从骨子都很敬仰一个卫国英雄,尤其是在他受到不公平待遇而最终成为一个悲剧英雄时,我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凭着自己的想象给他打上“脾气太直”、“不懂变通”的标签,不然他怎么就被害死了呢?

图文共赏,图与文无关

但实际上,如果真的肯翻一翻史料,真的愿意把目光从岳飞、于谦等焦点人物身上移开,去认真了解一下其他同时代的名将和大臣们的生平经历的话,你就会很容易发现岳飞的情商和政治水平在当时的大臣中是最高的,而且他也非常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其包容性远比今天凭传统印象所能想象的到,与同僚的关系也是所有大臣中口碑最好的。

换句话说,历史上真实的岳飞是文武双全、战功卓著,军事才华突出,为人刚正,私德近乎完美,但绝不是“不容小人”,更不是狂傲不羁,他的政治敏感度也不低,相反他还高于常人,政治嗅觉也极为灵敏,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独立领军后更是温和、恭谨而且谦逊、低调到了几乎有些自我压抑的程度,所谓的“循循如书生”、“时人至今号为贤将”,这也是当时的人们对岳飞的评价,也是迄今为止主流对于岳飞为人的正面评价,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本来是主流的观点却变成是非主流了。

图文共赏,图与文无关

说到岳飞的情商,最主要的是看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历史上的岳飞,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毛病。

先来看看他和武将的关系。

岳飞和方面军大帅如吴玠韩世忠的关系都非常好,即便是和二线将领,如刘光世手下的悍将郦琼关系也非常好,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和郦琼是同乡,同时岳飞本人又有勇名,郦琼作为武人更容易对之有好感,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在1134年岳家军收复襄阳六郡的北伐行动中,刘光世本来是被朝廷诏令配合岳飞作战的,但刘光世直到诏书已经下了一个多月后,岳飞早已收复了襄阳六郡,这才派郦琼带着人马姗姗而至,然而岳飞没有不计较这些,而在上书朝廷时反而请朝廷优先奖赏刘光世军,于是刘光世就觉得很有面子,郦琼也从此对岳飞是心服口服。

图文共赏,图与文无关

吴玠,他和岳飞一样都算是中兴诸将中的后起之秀,加上他本人所处的川陕战区远离南宋中枢,另外他的城府极深,同时脾气也不小,所以和同时期的名将基本上都没有什么交往,但唯独对岳飞另眼相看,吴阶曾派下属回访岳飞时,听到派去的属官回来报告说岳飞军中没有歌女侍妾、宴席冷落而难以忍受的话,吴玠便立马给岳飞送来身价创下南宋人口买卖最高纪录的士家美女外配丰厚的随身物品,吴阶对岳飞如此,并不是因为岳飞战功卓著,战功卓著只会招来嫉妒,而不会招来友好。

图文共赏,图与文无关

还有就是和韩世忠的关系,韩世忠开始对岳飞三十二岁就达到了自己四十岁的成就(也就是获封节度使的荣衔)一度很不爽,岳飞每次给他写信问候他都统统不回,直到岳飞平杨幺后主动送了他一艘车船才缓和了与他的关系,韩世忠也不是一个善于交往的人,他的朋友不多,岳飞算一个,即便是在送车船之前岳飞与他的关系,也已经算是老韩的人际交往圈中不错的了,相比他和刘光世差点因小一点事而火拼,后来还是劳驾皇帝和百官亲自出面劝架来看,岳飞和他的关系已算是最好的了。

图文共赏,图与文无关

也许有人会说同为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岳飞为什么就搞不定那?实话实说,张俊这个人岳飞确实没搞定,岳飞搞不定他,同时别人和他的关系也好不那去,张俊和韩世忠是双重儿女亲家,绍兴十一年,张俊秉承秦桧的意思诬陷韩世忠谋反、破坏楚州城防的时候,他是连眼都不眨一下,而出面搭救韩世忠的却是当时还在秦桧拉拢之列的岳飞,另外张俊和另一位中兴名将、同时也是赵构宠臣的刘錡关系也很差,绍兴十一年,两人同赴淮西作战时,张俊因为不爽刘錡,竟然派部下化装成土匪去劫掠刘錡的营寨,刘錡识破后当着张俊的面手刃了他的部下,两人公开撕破了脸,还有就是绍兴七年,被张俊提拔的另一名将王德,最后也和他反目成仇,独立领军后对张俊也是毫不客气,张俊想求他办点事门都没有,可见张俊人品极差,在朝中基本没有朋友。

图文共赏,图与文无关

再来看看岳飞和文臣的关系

在这里需要先说一下武将和文臣的关系,宋朝建立后就一直遵循赵匡胤定下的“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所以一般武将都要比文臣低很多,武将需要文臣罩着才能生存,所以当时的重要将领能活着领兵,大多都属于“我上面有人”的,比如赵构登基之初的重要将领辛道宗、辛永宗两兄弟,就是赵构早期的宰相范宗尹的人;三衙宿将解潜是高宗朝两度为相而且官声人缘都不错的名臣赵鼎的人;战功仅次于岳飞、雄镇上流的川陕战区主帅吴玠,同样是两度为相的重臣张浚的人,如果没有张浚及其心腹幕僚刘子羽的赏识和支持,吴玠大概早就被自己的顶头上司、吴玠之前的西军宿将曲端给玩死了。

图文共赏,图与文无关

而这些大臣之所能看重岳飞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才干出众,经常能给罩着他的文官挣脸(比如绍兴五年,张浚就带着岳飞平定了南宋朝廷多次围剿都未能搞定的杨幺起义),更重要的是岳飞是当时所有大将中最好的学生,不但所有的朝廷诏令都不打折扣的立即执行,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从不骚扰地方,也不和地方官掐架,相反还相处的很友好,不虚报战功,不以权谋私,在率军征战时,对于朝廷给予的便宜行事的权力,一旦军事行动结束就及时主动缴还,甚至给朝廷上报说我的属官名额太多了,能否考虑裁减一下,你说这样的好学生谁不喜欢?

图文共赏,图与文无关

当然岳飞拢住这些大人们的手段也不仅仅靠这些,比如当领导或者平级的同事表示岳飞啊我这有个人不错,想放你那儿锻炼锻炼,岳飞基本上都是毕恭毕敬地照单全收,收了以后发现有的人特别能干(比如后来长期负责岳家军钱粮转运的王良臣就是赵鼎的人)当然给予信任和重用,但如果发现这个人是人渣,他一般也不会明着来,而是会让自己认识的谏官出面把他弹劾下去(比如高宗朝宰相之一的朱胜非就曾大力推荐给岳飞的卢宗训就是这么被搞下去的),这样做也免得直接开罪人。

说完情商再来说说政治觉悟:岳飞本人在政治上也是极为谨慎的,而且还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准确的判断力,关于政治敏感,最经典的体现就是岳飞在对待“迎还二圣”的态度上,当金人有了扶立“丙午元子”(也就是钦宗之子)以动摇赵构统治合法性的图谋时,岳飞从此在公开场合和奏章中再不提“迎还二圣”之事,就连对钦宗的称呼也成了“天眷”,可见他对政治的敏感性、乃至对君主的心态认识有多深。

图文共赏,图与文无关

岳飞在政治上的谨慎、低调和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岳飞也绝非是刚正到不能容人的愣头青,更不是只知道打打杀杀的“鹰派”人物,恰恰相反,即便是针对具体意见和方略上的不同,他也从来不会影响和别人的私人关系,比如和岳飞私交最好的宰相赵鼎,在当时是主和派代表,这里顺便提一下,当时像赵鼎这样的人物才能算得上是主和派,秦桧根本算不上,他的正确标签应该是“带路党”,他也只是靠着亲戚关系(比如亲家郑亿年与金人、伪齐的密切关系,以及由此而来的议和渠道)才能在南宋朝廷立身,否则以秦桧的资历和才干,他是不可能进入权力中枢的,更谈不上什么主和派的代表了,当岳飞得知赵鼎的意思后,马上就保持了沉默。

图文共赏,图与文无关

岳飞对朝廷的大政方针从来都是以尊重为主,这一点集中体现是在1138年,第一次绍兴议和上:当时岳飞确实当着赵构的面表达了不支持议和的立场,最后还上了一道决心北伐的奏折,并力辞和议后赵构给予大将们的封赏,就连赵构的亲信、向来八面玲珑、见风使舵的杨沂中都忍不住当面对秦桧表示反对和议的情况下,岳飞就只有一句措辞很温和的“宰相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话,后来还有学者写论文论证岳飞的“忠”是愚忠时,还把岳飞在绍兴八年第一次议和时没怎么抗议而作为主要论点之一。

图文共赏,图与文无关

绍兴十一年,岳飞被罢兵权任枢密副使后,赵构还曾特地下诏令他朝见立班时站在当时的副宰相(参知政事)王次翁之前,“诏参知政事王次翁序位在岳飞之下,以飞阶官为少保故也”,但岳飞却主动上书“请班王次翁之下”。为什么?因为王次翁不光是副宰相,还有个身份就是秦桧的心腹党羽(此时的秦桧已经掌握了朝廷大权),可见岳飞当时谨小慎微到了何等地步,所以不必奇怪,在绍兴十一年,当秦桧开始秉承金人旨意着手摧毁南宋的国防力量时,他一开始找上的并不是金兀术指名道姓要清除的岳飞,而是韩世忠。人渣张俊把韩世忠、刘錡甚至后来的薛弼、王德都掐了一圈,唯独没找出岳飞什么岔子,只能在心里嫉妒恨,秦桧同样也找不到岳飞的什么把柄。

图文共赏,图与文无关

对于岳飞,秦桧当时最深的印象,也不是后世人眼里天经地义的“恨之入骨”,而更可能是“这小子居然在绍兴八年的时候没有跟风骂我”,是“兀术信里的条件还没说死,官家到底怎么想的也还没定,我先试试这个人能不能为我所用,然后再看看兀术和官家的态度再说”。所以当秦桧准备诬陷韩世忠谋反时,他在明知岳飞和韩世忠的关系很好、而张俊则一直嫉妒岳飞的情况下,仍然派了岳飞和张俊一起去巡视楚州,如果不是岳飞坚决不肯参与陷害韩世忠,也不肯和议;如果不是他的军事才华和年龄优势(岳飞是当时中兴诸将中最年轻的)已经严重威胁到金国的生存安全,以至于当时实际秉持金国军政大权的金兀术点名要清除掉他;如果不是他的老板赵构是个古今中都少见的奇葩,放着大好局面不要而只要求偏安江南、还一定要得到金国的册封才觉得安心的话,那么岳飞这个历史人物的最终结局一定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出自:开心扒一扒企鹅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岳飞,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他的精忠报国精神更是深入人心。然而,这位民族英雄的命运,却被奸臣所害,最终冤死风波亭。追溯这段悲剧的根源,完颜构,也就是宋高宗赵构,无疑是那个将岳飞推向深渊的关键人物。那么,完颜构为何要构陷岳飞?这背后盘根错节的权力斗争、政治算计和个人猜忌,是一个复杂且.............
  • 回答
    关于古代民族英雄被“摸黑”而汉奸却能“翻案”的现象,比如岳飞和秦桧的例子,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话题,其中交织着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历史叙事的演变。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单一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摸黑”和“翻案”这两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含义。 “摸黑.............
  • 回答
    李定国,这位南明时期力挽狂澜的虎将,其功绩与气节,丝毫不逊于卫青、霍去病、岳飞这些被官方颂扬千古的民族英雄。然而,当我们翻遍史书、追溯官方宣传的脉络,却发现李定国始终未能获得与之匹配的官方推崇。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政治的必然,更有时代局限性的烙印。一、 时代错位与政治格局的.............
  • 回答
    关于“古代汉人不在乎最高统治者的族群,为何岳飞是民族英雄?”这个问题,其实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认知和情感认同。简单地说,认为古代汉人“不在乎”最高统治者的族群,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说法。事实是,在许多时期,族群确实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也不是所有汉人在所有时期都秉持的态度。而岳飞之所.............
  • 回答
    赵构处死岳飞,之所以绕了个“法律程序”,并非赵构真的有多么尊重法治,而是当时政治形势使然,以及其自身性格和意图的复杂交织。这背后隐藏着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赵构为了保全自己、巩固皇权所做的权衡。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赵构当时的处境。他是宋朝的皇帝,却是在靖康之耻后,国家半壁江山沦丧的背景下登基的。朝廷内外.............
  • 回答
    岳父灭门女婿全家案登顶热搜,评论区却乱象丛生,让人大跌眼镜。原本应当是沉痛哀悼、关注案情、探讨法理的严肃话题,却在网络匿名性的掩护下,演变成了情绪发泄、阴谋论滋生、甚至性别对立的战场。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社会一些令人不安的深层问题。首先,最令人感到不适的是对案情的猎奇和戏谑心态。在一些评论区,我们.............
  • 回答
    将岳飞设为FATE世界的从者,这绝对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设想。他那忠君爱国、悲壮慷慨的一生,与无数悲剧英雄在Fate系列中闪耀的光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么,他究竟适合哪个职阶,又能否比肩那位被誉为“骑士王”的阿尔托莉雅呢?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说岳飞的职阶。考虑到岳飞的生平,他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
  • 回答
    关于岳飞能否自立为王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性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岳飞所处的历史环境、他自身的条件以及南宋政权的运作方式等多个维度来分析,最终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有说服力的结论。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岳飞当时的处境和拥有的资源。岳飞的个人能力与声望: 军事才能毋庸置疑: 岳飞是中.............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得掰扯掰扯金庸先生那些“笔下武功”和历史上的“真实战功”,这两者可不能一概而论。岳飞在金庸小说里被捧上天,那是因为“武侠”的滤镜,而常遇春和徐达在金庸作品里没那么耀眼,则是因为他们更多时候承担的是“历史人物”的框架,而非纯粹的“武林高手”。咱们得先明白,金庸小说里的“武功高手”是有.............
  • 回答
    岳飞之死,韩世忠夫妇何以幸免?历史的真相远不止“功高震主”在宋朝金戈铁马、风云变幻的年代,岳飞无疑是最闪耀的星辰之一。他沥血沙场,收复中原的壮志豪情至今仍令人扼腕叹息。然而,这位民族英雄的结局却以“莫须有”的罪名悲惨收场。与岳飞同为抗金派的将领,韩世忠和梁红玉夫妇,却能在岳飞死后安然归田,这其中的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很值得说道说道。同样是忠勇无双,同样是抵御外敌,同样在后世备受尊崇,为什么关羽这位三国猛将,能一路“升级打怪”,最终封圣封神,坐拥无数庙宇,而岳飞,这位南宋的民族英雄,虽然也威震战场,名垂青史,但好像就没有达到那种“普罗大众”的神坛地位呢?我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归结为谁更忠勇,.............
  • 回答
    南宋能硬抗蒙古五十载,孟珙是否比岳飞更优秀,这两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才能拨开迷雾,看到事情的真相。南宋为何能硬抗蒙古五十载?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南宋“硬抗”蒙古,并非易事,更非一帆风顺。这五十年,是惨烈的消耗战,是步步为营的坚守,是无数个昼夜的浴血奋战。南宋能做到这一点,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多.............
  • 回答
    关于岳飞的回答,赵构是否满意,我们可以从史书的记载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首先,我们来看原文:“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这里的“三事”,指的是赵构写给岳飞的三篇关于历史人物的论述,分别是曹操、诸葛亮和羊祜。赵构通过这三件事,意在向岳飞表达自己的.............
  • 回答
    岳父杀女婿灭门案:为何是预谋杀人?岳母是否为共犯?岳父杀女婿灭门案之所以被认定为预谋杀人,以及岳母是否构成共犯,这需要从案件的动机、准备行为、实施过程以及案发现场留下的证据等多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下将逐一阐述: 一、 为什么说凶手是预谋杀人?“预谋杀人”指的是行为人经过事先的周密策划和准备,在特定的.............
  • 回答
    郭德纲、岳云鹏送上最真挚祝福,为程派京剧演员张茜全国巡演加油打气!近日,德云社两位当家台柱——相声界的“喜剧之王”郭德纲和“国民笑匠”岳云鹏,不约而同地为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程派京剧演员张茜全国巡演送上了最诚挚的祝福。两位喜剧大师的跨界支持,不仅为京剧艺术注入了一丝新鲜的活力,更让这场别开生面的巡演多.............
  • 回答
    岳飞北伐的效果,从军事、政治、战略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影响深远,远不止于战场上的胜负。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岳飞北伐的效果:一、军事层面:扭转战局,稳定南宋统治 收复失地,鼓舞士气: 岳飞的北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多次成功的战役。其中最著名的是收复襄汉地区(包括襄阳.............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岳飞和文天祥作为我们熟知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身份和贡献毋庸置疑。然而,将耶律大石和完颜陈和尚纳入“中华民族英雄”的范畴,则需要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理解和分析,因为“中华民族”本身的概念在历史演进中是不断发展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
  • 回答
    岳飞之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悲壮的事件,也常常引发人们对历史真相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要详细讲述岳飞之死与自身原因,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宋高宗的猜忌、秦桧的奸佞以及岳飞的性格和决策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岳飞自身的原因分析:虽然岳飞最终是宋高宗赵构和秦桧等人合谋陷害致死的,但从他个人角度来看,.............
  • 回答
    岳飞接到十二道金牌,不反的原因非常复杂,并非仅仅是“忠君”二字可以概括的。而如果他反了,结局也必然是另一番景象,但同样充满了悲剧色彩。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岳飞接到十二道金牌为何不反?岳飞接到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最终选择班师回朝,其深层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1. 忠君报国的情怀是其根本: 根深.............
  • 回答
    关于岳飞是否算民族英雄,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具有一定争议的问题。但从历史学界和大众的普遍认知来看,岳飞被广泛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要详细论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岳飞的身份与背景: 宋朝时期: 岳飞生活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北方的辽、金等游牧民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