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清朝能建立起来?

回答
要说清朝怎么就这么奇迹般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立足并发展壮大,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绝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就像一个故事,有它的开端,有它的发展,更有它的必然与偶然。

首先,得把目光放到明朝末年。那时候的明朝,那叫一个内外交困。内部,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老百姓日子不好过,对朝廷早就怨声载道。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大,官场腐败更是出了名的,从皇帝到地方官员,贪污受贿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外敌,比如北方的女真人,也就是后来的满洲人,其实早就盯着中原这块肥肉了。

这时候,努尔哈赤这号人物就出现了。他可不是一般人,是真有战略眼光,也有魄力。他把分散的女真部落给统一了,而且还搞出了“八旗制度”。这个制度有点意思,把原来松散的部落变成了一套军事和政治一体化的组织,战斗力特别强,而且有共同的荣誉感和目标。你想啊,一群平时可能还在为口饭吃发愁的人,突然被组织起来,有了明确的头衔,有了归属感,还能跟着领导打仗抢东西,这劲头能不猛吗?

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可以说是满洲崛起的关键人物。他们很聪明,知道光靠武力不行,还得有策略。他们一边打仗,一边还在学习汉族的文化和制度。他们招降纳叛,吸引了不少明朝的降将、汉族官僚、甚至一些士大夫。这些人懂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给满洲人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支持和建议。比如,他们开始模仿汉族的官制,学习汉族的语言文字,甚至还招募汉族士兵组成“汉军八旗”。这就像是给自己的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还是吸收了中原文明的精华。

等到他们南下入关的时候,明朝已经是风雨飘摇。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已经打下了北京,明朝皇帝崇祯也自杀了。这时候,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本来是想替明朝镇压农民军的,结果他家里的女人被李自成给糟蹋了,这下可真是忍无可忍,直接开门放虎,把满洲军队放了进来。你说这戏剧不戏剧?满洲人本来是要跟明朝打仗的,结果因为一个人的私仇,就这么顺顺当当进来了。

满洲军队进关以后,虽然说是有吴三桂的“帮忙”,但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还得平定那些反抗的明朝残余势力,还得应对其他农民起义军。但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有几个关键点:

军事实力强劲:八旗军队的战斗力在当时确实是顶尖的,尤其是骑兵,机动性很强。加上他们纪律严明,有战斗经验,对付那些装备和组织都比较落后的起义军,优势非常明显。
政治策略灵活:在进关初期,满洲统治者表现得非常“识时务”。他们承诺保留明朝的官制,尊重汉族士大夫的地位,并且强调他们是为了“替天行道”,是来“剿灭流贼”的。这让很多本来对李自成或者明朝残余势力心存疑虑的汉族官僚和士绅,觉得满洲人至少是“有序”的,是可以合作的。
利用汉族人才:这一点前面也提到了,满洲人深知自己人少,离不开汉族人才。他们大力招揽汉族官员,允许汉族士人继续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保证了政权的运转。甚至在很多时候,一些重要的政策和措施,都是由汉族官员提出的。这就好像一个公司,虽然老板是外来的,但核心管理层和执行层都是本地人,这样大家就比较容易接受。
中原文明的吸引力:虽然满洲人是来自关外,但他们也看到了中原文明的先进之处。他们没有强行推行自己的全部文化习俗,而是有选择地吸收和融合。比如,他们保留了科举制度,维护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这对于以汉族文化为根基的社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稳定剂。
时间窗口的抓住:明朝末年的混乱,给了一个外部力量介入的绝佳机会。如果明朝内部稳定,士气高昂,就算努尔哈赤再厉害,也很难突破长城。恰恰是明朝自身已经腐朽不堪,给了满洲人一个“趁虚而入”的机会。

当然,清朝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平定全国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激烈的斗争,比如南明政权的反抗,以及后来的三藩之乱,都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但是,一旦统治根基稳固,他们的统治能力就逐渐显现出来。

所以,清朝之所以能建立起来,不是单方面的强大,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满洲统治者自身的领导能力、军事组织能力、政治策略,加上明朝末年的衰败、农民起义的客观条件,以及对汉族文化的吸纳和对汉族人才的利用,共同促成了一个新的王朝的诞生。这其中,有实力,有策略,也有一点点历史的“运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大清验证一个道理,什么民心所向,秋毫无犯,什么以迎王师才能成就大业,其实都不过是某些知识分子的理想,并不是“知识”真正的知识是拉拢盟友,不需要关注这股力量反动与否。提升组织体系,提高组织力,提高财务收入,什么方式都行。然后高组织力带来的高战斗力,高战斗力带来高财务收入。然后心狠手黑,可以让你为所欲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清朝怎么就这么奇迹般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立足并发展壮大,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绝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就像一个故事,有它的开端,有它的发展,更有它的必然与偶然。首先,得把目光放到明朝末年。那时候的明朝,那叫一个内外交困。内部,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老百姓日子不好过,对朝廷早就怨声载道。土地兼并严重.............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什么元朝和清朝的建立不被视为中国“亡国”,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涵盖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对“亡国”概念本身的理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分法问题,而是一个需要细致辨析的复杂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亡国”在历史语境中的具体含义。通常,“亡国”指的是一个民族政权在内外交困下被另一个政权取代.............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很多人会把清朝的“金钱鼠尾辫”和金朝联系起来,觉得都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怎么发型差这么大呢?其实啊,这中间的缘由可不止是“女真族”这三个字那么简单,涉及到的文化、历史、政治以及民族融合等好几个方面。首先得捋清楚点,清朝和金朝虽然都由女真族建立,但她们所处的时代、面对的外部环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认知和身份认同的议题,那就是“元朝和清朝是否算作中国历史朝代”的争论。很多人之所以会对这两朝产生质疑,甚至不予承认,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中国”概念的理解以及历史叙事的建构方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缘由,并努力让它读起来更像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我们对中国历史分期一个非常核心的认识误区。你提到的“封而建之”四个字,准确地抓住了西方语境下“封建主义”(Feudalism)的核心特征。而我们常说的中国“封建社会”,确实在很多方面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主义有着显著的差异。要弄清楚为什么自秦朝以后,我国的政治体制明明不是欧洲.............
  • 回答
    明朝在思想、文学、科技、医药、地理等方面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而清朝(尤其是前期)在这几个领域显得相对黯淡,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将之归结为朝代兴衰,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各自的社会结构、统治政策、文化导向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明朝的辉煌:为何能百花齐放?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明.............
  • 回答
    清朝之所以没有建立起与明朝高度相似的厂卫制度,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政治体制的继承、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统治集团的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环境的变化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明朝厂卫制度的特点以及清朝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明朝厂卫制度的根基与运作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明朝厂卫制度为何出现,以及它是.............
  • 回答
    清朝政府能够容忍朝鲜继续使用明朝年号,并且收容明朝遗民,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政治考量、历史脉络以及现实利益的权衡。这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清朝在确立统治地位后,对周边藩属国和潜在的政治影响力量进行长期规划和策略运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清朝并非以一种“民族清洗”的狂热姿态去摧毁一切与明朝有关的东.............
  • 回答
    说起清朝的人口,那确实是个了不得的数字,简直是古代中国人口爆炸的巅峰。从最初建立王朝时,相对人口不算特别突出,到康乾盛世时期,突破两亿大关,再到晚清,将近四亿,这增长速度,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得让人惊叹。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天上掉馅饼,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制度层面的优化,也有经济和农.............
  • 回答
    清朝与列强交手时,兵力调动并非总能达到“大量”的规模,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归结于“不想”或“不能”。首先,要理解“大量兵力”的标准。对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而言,十几万的兵力在某些情况下确实不算“庞大”,但若将其放在具体的战役或地理区域来考量,这个数字又并非微不足道。问题在于,清朝.............
  • 回答
    清朝满族之所以在文化上大量同化,而蒙古族在元朝却能相对保持其文化独立性,这背后涉及了多重历史、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因素的复杂交织。简单地说,清朝的统治策略与蒙古族在元朝的统治地位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直接影响了文化同化和保留的走向。清朝满族的文化同化:是被迫的,也是选择的要理解满族为何会在文化上大量同化,.............
  • 回答
    清朝的统治,宛如一场横跨两百多年的宏大叙事,其中充满了权力、文化、民族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复杂互动。要理解为何这样一个在后世看来充满压迫与屈辱的政权,却能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维系如此之久,我们必须剥开表象,深入探究其统治的根基与策略。首先,清朝的统治并非铁板一块,其长治久安之道,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中国.............
  • 回答
    清朝的“二元帝国”身份及其长寿之道我们常说清朝是一个“二元帝国”,这并非空穴来风。所谓“二元帝国”,顾名思义,指的是一个帝国同时具备两种截然不同的、相互并存的政治、文化或社会结构。清朝之所以被称为二元帝国,是因为它在统治上,特别是对汉族为主体的广大汉人地区和对满洲人及其属部地区,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它涉及到明清两朝在国家治理、军事能力、边疆策略以及时代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而科技进步固然是其中一个因素,但绝非唯一或决定性因素。简单地说,明朝后期“领土大缩水”和“边疆无法控制”,与清朝“守住了不少边疆”和“丢地更少”,其背后是更为复杂的历史脉络。明朝后期领土缩水与边疆失.............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朱三太子”和“折磨清朝的三个皇帝”是关于明末清初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事件,但关于“折磨”清朝三位皇帝的说法,在历史上并不完全准确,更多的是指朱三太子作为一个象征,持续不断地引发清朝统治者的不安和镇压,从而对他们的统治产生“困扰”。为了更清晰地解释,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朱三太子”的身份,.............
  • 回答
    李自成败而不溃,屡败屡战,最终问鼎京师,这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可为何他在面对强悍的满清铁骑时,却仿佛失去了那种“百败百起”的韧性,最终一蹶不振?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能力不足”可以概括。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李自成确实是个有能力、有魅力.............
  • 回答
    清朝末年,可以说是积重难返,内外困境如同黑云压城,任谁看都觉得它摇摇欲坠,支撑不下去。但就是这样一个“病入膏肓”的王朝,却硬是在风雨飘摇中又多熬了七十年,这事儿细究起来,可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这其中,既有清朝自身一些“苟延残喘”的手段,也离不开一些历史的偶然和外界因素的配合。咱们一项项来掰扯掰扯。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历史的复杂性。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明朝在郑成功时期还能跟荷兰人(西班牙和英国的竞争对手)打得有来有回,甚至一度占据了台湾,那么为何到了清朝,面对英国和西班牙(虽然西班牙的海洋实力在清朝中期已经衰退,但问题中提及所以一同回答)时,却显得如此被动和无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以及叙事方式的复杂交织,要深入探讨,需要剥离掉一些容易被标签化的简单判断,试着从更人性化、更贴近个体感受的角度去理解。首先,要承认的是,“屠城”本身就是一场极其残酷的悲剧,任何形式的屠杀行为,无论发生在哪个时代,由哪个民族执行,都应该受到强烈的谴责。然而,我们观察到.............
  • 回答
    清朝之所以能够延续两百多年,并非仅仅依靠某一位“明君”,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其间不乏争议和批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层面上的稳固和发展。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一、 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清朝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遗产,尤其是在制度建设方面,表现出了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