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电影《杀生》?

回答
《杀生》:野性呼唤与文明拷问

提到《杀生》,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片笼罩在瘴气中的牛栏村,以及那个被全村人视为“瘟神”的哑巴,设治。它并非一部让你看了会热血沸腾的商业大片,更多的是一种压抑、一种诘问,一种对人类生存方式和内心深处野性的深刻反思。

影片的开端,就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写实主义,将我们抛入了牛栏村的封闭与绝望。 这里的村民,依山而居,靠着一种名为“长生”的草药维生,而这种草药的生长,却与一种名为“瘴气”的毒物如影随形。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村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当有村民得了不治之症,他们就会被放逐到村外的“荒野”去等死,而那个哑巴,设治,便是这样一个被所有人排斥、畏惧的群体。他被认为是“瘴气”的携带者,是村子不安宁的源头,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不祥”的象征。

管虎导演在处理这个故事时,并没有选择煽情或过度渲染,而是用一种冷峻的镜头语言,将那种与自然抗争的艰辛,以及村民在生存压力下的扭曲心理,不动声色地展现出来。 影片的色调偏暗,场景的构建充满了原始的粗粝感。牛栏村的房屋、服饰,都带着一种古老而封闭的气息,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而弥漫的瘴气,更是成为了一种无处不在的威胁,它既是物理上的毒害,也是心理上的压抑,将村民们困在一个狭小的生存空间里。

设治这个角色,无疑是影片的灵魂。 他是哑巴,但他拥有比任何人都更加敏锐的感知力。他如同一个被放逐的狼,在荒野中独自生存,用一种近乎本能的方式与自然互动。他驯养野兽,能在极端环境下找到食物,他的身体里,流淌着不被文明驯服的野性。而当他与从城里来的医生应愈发生冲突时,这种野性与文明的碰撞,就成为了影片最核心的看点。

应愈的到来,打破了牛栏村看似平静的死水。 他带着科学的理性,带着对生命的尊重,试图用自己的知识去对抗瘴气,去拯救那些被宣判“死刑”的村民。然而,他的出现,也触动了村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不安。他们习惯了屈服于命运,习惯了将一切未知归咎于“神明”或“恶魔”,而设治,就成了他们最方便的替罪羊。

影片最令人震撼的部分,在于它对“集体暴力”的呈现。 当村民们发现应愈在为设治治病,并且设治的身体状况似乎有所好转时,他们感到的不是喜悦,而是恐惧。他们害怕设治的“不死”会扰乱他们赖以生存的秩序,他们害怕设治的存在会让他们背负更深的“罪孽”。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杀生”行动,就在全村人的默许下展开了。

这场“杀生”,并非简单的谋杀,而是一种极端的生存策略。 村民们用他们的“理由”——“为了大家活下去”——来合理化他们的行为。他们将自己摆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上,将设治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们用最残忍的方式,剥夺了一个个体的生命权,以维护他们集体的“安全”。这种集体性的冷漠和残忍,才是最令人不寒而栗的。

《杀生》让我思考了很多。

生存与道德的界限在哪里? 当生命受到威胁时,我们是否可以为了“大多数”的利益,牺牲个体的权利?设治作为一个被排斥的个体,他的生命价值又该如何衡量?
文明与野性的关系。 设治身上代表着一种纯粹的、未经雕琢的生命力,而村民们则是被文明塑造,但也因此被束缚、被扭曲。哪种状态更接近生命的本质?
恐惧与偏见的力量。 牛栏村的村民,被对“瘴气”和“瘟疫”的恐惧所支配,这种恐惧让他们产生偏见,并将偏见转化为行动,最终酿成了悲剧。

影片的结尾,是充满宿命感的。 设治的死,并未能换来牛栏村的长久安宁。瘴气依然存在,村民们依旧活在对未知的恐惧中。而应愈,这个试图带来改变的医生,最终也陷入了深深的无力感。他看到了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也看到了文明在顽固的愚昧面前的脆弱。

《杀生》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电影。 它没有刻意去迎合观众的喜好,而是用一种近乎自虐的姿态,去挖掘人性的复杂和黑暗。它让我们看到,在极端环境下,人类所能爆发出的野性,以及所能展现出的最深沉的残忍。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愿面对的阴影,也拷问着我们作为个体,在这个群体社会中,该如何安放自己的良知与理性。

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就忘的电影,它会像那弥漫在牛栏村的瘴气一样,久久地萦绕在你心头,让你不断地去咀嚼,去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杀生

比较主观的影评,参考了记者对导演的采访。

在网上找到《杀生》的电影资源时,我看到它的海报上写的是:“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 心由境生”这也是片中苏有朋饰演的牛医生写的一幅字,一直挂在
镇中的密室墙上,想来应该也算是电影主题之一。看完电影的第一感觉是,这是种类似于姜文《让子弹飞》的寓言式作品本身在内容上商业化程度不高,同时运用了
大量的倒叙、插叙式回闪的叙事手法会让现今理解能力并不成熟的观影群体感到“烧脑”,还好跳跃式的镜头让人一直保持高度亢奋的状态,尽管在2012年公映
时我并没有看过,但几乎可以肯定它没什么票房。对这部风格之作,我也看到管虎坦言:“喜欢的人来看,我高兴,不喜欢的不来看,我也高兴。我不指望所有观众
喜欢,只要有人慧眼识珠,这部电影就有存在的价值。


作为摄影爱好者,从一开场就可以感受到的是导演对于掌控视觉表现力有深厚的理解,大量从高空远距离的摇臂追拍,手持镜跟拍的晃动真实感,让你对故事
发生的环境即刻便有了整体感知,观众不会搞糊涂,不知道究竟在干什么,而是很清楚画面中发生了什么事。激烈的追车,在通道狭小结构复杂的羌寨中,那么多人
激烈混乱的追逐戏,地下水流的结构,完全不会看不清、看不明白。场景轴线、行进方向、动势剪辑、节奏变化、景别设计、机位走向,长镜头一气呵成,极赋电影
感,电影感不是在摄影现场想出来的,也不是美术布置出来的,而是一个导演在构思分镜画面的时候就印在脑子里的,他想要呈现的时、空、光、声这些元素如何利
用,是一个导演的功底。而且要肯定的是,多次拉到近景特写的画面,黄渤的演技细腻独到。


而关于内容,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是一部多义的故事, 影片在前半段的嬉笑怒骂过后,转而走向苍凉无奈。观众们带着鲁迅文
章式的悬疑,简单说就是“谁杀了他”、“他是怎么死的”两个问题。我看到有的人解读为从牛结实的故事来表现善与恶没有绝对的界限,捣蛋的人也许不是真的恶
人。有的人理解为是对村民们的这次不可忍受的捣蛋鬼谋划的“杀生”是否符合道德价值的讨论。这也是导演为观众设下的一个局,对《杀生》有不同的解读,管虎
觉得这是他拍这部电影的初衷:“ 不同的人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你感到什么,它就是什么。如果一部电影让人有破解的欲望、平等交流的欲望也是好看的,让人
可以琢磨琢磨、有点嚼头不是坏事。 电影其实分三种:一种拍完之后跪地上求着观众来看;一种是我在舞台上表演,吸引你来看;最后一种就像以前的角儿,拍完
放那,你爱来不来。我希望做的其实是中间那种,希望能有一部分观众群,可以有所交流。”从影片整体的环境塑造和细节表现上我更愿意相信导演想表达的不仅于
故事表面所表现出的东西,也许我们可以将这个故事扩展到我们这个民族社会的发展历史层面看待,这也许是过度解读,但在找到的一些当时的采访,从导演的话中
更加印证了猜想:” 我们想在《杀生》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暗示系统,(埋藏)在这个故事层面之下。成不成立、高不高级都不重要,关键我得去做,我敢尝试
“ 总之,这个黑色又喜感的故事以其本身的多意性表达了世界的多意性,寓意了每个人生存方式和看待问题的多角度冲撞,你从每个部分、每个细节里看到的东
西,可能都是它要表达的。


我理解《杀生》这个名字,并非是说对牛结实的谋杀,它其实指的是一种对“生气勃勃”的泯灭。


“长寿镇”这个名号影片强调了是清朝皇帝御赐,村民们从古至今也一直尊崇祖训不敢违背。开场时镇长提到只要祖爷爷再坚持几个时辰,就要破了长寿镇的
记录,这是最为重要对待的事。即便是牛结实回来了,也不可慌张。他们对长生是心存敬畏的,也是他们主要的价值观,每次德高望重者的出殡最为隆重,众人齐声
呐喊是震撼的,对死亡的一种畏惧。同时也渲染了古镇代表的是封建的意识形态。镇子里的人都是带点愚昧的,并没有太多的心机,如果真想解决掉牛结实,其实直
接拖到荒郊野岭杀了也很简单,什么事情让他们如此顾忌?祖训。无疑,这个镇子象征着的旧的制度,被而牛结实代表的”不守规矩“的新思想冲击,而在影片末尾
任达华饰演的医生对临死的镇长说到,其实我也是牛结实。一个牛结实死了,还有另一个牛结实来,他们是外来者,不属于这个古老的镇子,却想着打破常规,改变
这个古老的镇子。镇长在听过任达华的推理分析后似乎恍然大悟,也开始在临别之际与医生笑着喝酒,做些与祖训不符之事,在医生的层层推理下新旧思想正在交
替。

牛结实本身是幼时跟随父亲到长寿镇的外来者,其父患癌下葬的镜头里注意到墓碑上他的父亲名叫马三炮,也许可以理解为马列主义思想在苏联列宁十月革命
的三声炮火下传入中国。牛结实作为马三炮留下的孩子,跟了村人改姓牛,对于村人来说他生性顽劣,自幼便到处作孽,长大更是肆无忌惮。村人嫉恨却毫无办法,
像极了”共产主义“改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千年来的封建王朝带来的鸡犬不宁。导演管虎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杀生》是一部寓言式的电影,牛结实身
上的混蛋劲是他特立独行的地方,作为人本性来说,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喜欢寡妇就爱,很透明的一面。他是一个没太多规矩的人。我们一路走一路丢,但是牛结
实身上还有。他违反的是我们公众的标准,但不意味着人就是这样。”


如果说牛结实的父亲代表的是新思想浪潮革命的到来,到了牛结实这一代的形象其实可以理解为讽刺我们当下相对于封建社会并无差别的社会道德理念以及
统治阶级对于民众的治理手段。那些鲜生活脱的村民们其实也活得很荒诞,但无论众生的个性如何,他们在表面都坚持、认可和贯彻着传统的价值观,维护着许多似
是而非又光怪陆离的传统:努力出产百岁以上的老人, 并以此为最高荣誉和任务,让年轻的寡妇陪葬死去的老者等等。这些仿佛不合理在群体行为下被合理化的贯
彻,甚至得以制度和纪律化 。 当苏有朋这个角色出现后他带代表的统治阶级带领群体完成了一场集体洗脑式的排异计划:别样态度与目光组成了令牛结实自我怀
疑的氛围、转换的烈酒摧毁着其生理上的强悍、而最后雨中的狂欢则仿佛是仪式性的洗礼,这所有的过程推进是故事性布局与推理,但同样也是带有符号隐喻感的。
我们被要求制度的稳定执行高于一切,如若出现了牛结实这类不守教训的异己,想要扰乱统治,尽管不能再像封建时代一样直接而高效的将之杀除,但却可以利用
“心由境生”的舆论压迫到达稳定的目的。从个人角度,一个人意志可能会遭受到群体的舆论而崩溃,放弃。简单的从流行社交媒体微博一类便可以看出一个不争的
事实,只要是大众即多为愚昧的,任何新奇价值观的出现都会遭受不同智力阶层的声讨,这世界上,有多少人用自己立场去评点和孤立他人,有多少人犬儒主义的去
追随主流寻求庇护?这场杀生也可以被认为是:来自外界充满生机和自我的价值观因被认定野蛮和突兀而遭致集体扼杀,这个尖刻与讽刺的局面,几乎聚合和意味了
所有普遍意义上常发常新的社会性悲剧。扩至社会角度,当不同于当下稳定运行世界的新思想出现,质疑声永远是第一个出现的,而往往能逆流前行的人最终改变世
界,例如当初被所有人唾弃宣扬“在网上就能买东西”是一场骗局的马云。


记者:但对于这种泯灭人性的传统思想,包括对妇女的歧视、哑女这个角色,妇女无法表达的抑制、对祖法宗教式的盲从,您好像更多是站在一个否定的立场去表述的,您是认为这些传统价值观在
当代社会已成糟粕了吗?管虎:那倒不能这么说。有一点儿…但也不能说是糟粕,他只能说是我们东方很多国家啊,尤其是一些东亚国家,都是以宗法体制为主的这
么一个社会形态。它几千 年都是以“强调共性”的方式走过来了,那西方它大多数是崇尚自由和科学,又是“个体为主”的这么一个社会价值观。那么这两方面
呢,如果合在一起形成这 个电影它会有冲突感。作为我个人的喜好,我自然会有一点站在“个性”那一方;但是“共性”并不意味这“不对”,我们这个电影通篇
的哲学意味在讨论:哪儿有对和不对?大多数人认为对的事儿,那是你们说的,还有人会说“凭什么那就是对的?”那就是说,最后大多数人成功了,而个体很悲
凉,这只能说是我这个故事要 讲完的。但是这种“大多数人成功了”就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它就是这么走的,他这东西不值得去谴责,人就是这样的。我们只是想
说一个:“异己被磨灭,相对有 些悲凉而已”;而不是去骂“大多数人的不对”,我这个故事,如果大家能看懂的话,(它)对民族有一种自省精神。就是,如果
一个民族都不敢于自省了,都不能鞭挞了,它就很难大踏步的往前走了。那我们缺的是什么?缺的是个体,缺的是对个体的鼓励,缺少的是对生命体原本状态的赞
颂。


到这里,可以看到影片想表达的已经很明显了,这种当“大多数人成功了”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异己被磨灭,相对有些悲凉而已”尽管悲凉,事实就是如
此。但是影片中一句“娃儿无过”试图挣扎出同为古训的祸不及三代。牛结实死了,牛结实的孩子被医生成功救了出来,在温暖阳光下寡妇抱着孩子离开古镇。他实
验交配的马,也诞下了小马驹在草地欢腾。在历史的进程中,很多人会被磨灭,牺牲,但是他们做的事留下了一些东西,正是这些东西成为了社会、历史进步的推
动。而片中反复发生的地震也预示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即将到来。片尾苏有朋对医生说,你只是个外人,你快离开吧,马上要地震了。最终巨石滚落,摧毁古镇。旧思
想终将被摧毁,新旧更替,这是先辈们在开创、改革的路上经历过的,也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


在片尾的动画那条逆着鱼群的鱼,是牛结实,也是自由的象征,影片中鱼却是门上的一把锁的形态。医生背着牛结实的尸体到镇上用他脖子上带着三把锁其中
的第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把鱼锁,也是牛结实的住处。打开了精神上的自由枷锁。牛结实的第二把钥匙打开了说实话的傻胖墩脚上的镣铐,打开的是愚昧的枷锁。牛结
实的短钥匙绳上还拴着把钥匙,是一把用细线密密缠绕的钥匙。在过去的钥匙上缠绕细线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防止钥匙插得过深,破坏锁的结构,这说明这把钥匙
的使用对象是很精密很重要的,这样的东西在影片中只有一个,就是那个八音盒。也是本片唯一的配音和多次相呼应的线索,生日快乐歌。 这把钥匙实际上是用来
上紧一个发条,这个发条让音乐盒发出幸福的声音。象征不守规矩的牛结实身上的三把钥匙逐一打开了通向自由的锁,可他最后带着八音盒生日快乐的旋律躺在天蓝
色的棺材里,这就是导演想要呈现的我们面前的一种大环境下社会变革中个体的悲凉,我想牛结实最后一定是像鸟儿在天空中一样感受到了自由。

user avatar

这故事里有个神奇的观点,输血就能长寿……

这可不是因为村民愚昧而产生的迷信,而是导演真的相信这件事……

user avatar

杀生是一部很隐晦的优秀电影,隐晦到评分都没那么高了。

电影的内涵很深刻,但是深刻的内涵却被导演拍得很凌乱,线索拍得太隐晦,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写这个答案,因为其他答主都没写到点子上。


要想看懂这部电影,需要从很多细节上整理,容我一一道来。


  • 一、长寿村的村民想杀牛结实吗?

影片是由一群小伙子吵闹着把牛结实从山上扔下去拉开序幕的,这是影片的开头,也是整个故事的基调,影片的开始就塑造了一种“牛结实是全村公敌”的形象,仿佛人人得而诛之,但是每到紧要关头,却都没有下手,这是为何?

在牛结实被流放(丢走)又回来后,村里小伙很生气,跑去问村长怎么办,村长却说“静观其变”!有没有搞错?人是你流放的,前屁股流放后屁股回来,你告诉我静观其变?

之后一群小伙子冲出去要宰了牛结实。

但却没一个人动手,甚至打一下都没有,唯一的伤还是他自己打得。


祖爷爷死了,全村人都要收拾牛结实。

这时候村长却起来为牛结实辩护,不让动他

然而影片中,村民,村长给出的理由是法律不让。

然而聪明的观众就会说了,牛结实这么人神共愤,每个人都想让牛结实死,找几个人把他一宰大家闭口不言,谁也不说,天高皇帝远,况且长寿村是偏僻的山村(影片中任达华要到长寿村必须翻山越岭就是凸显偏僻),死一个没任何亲属的牛结实,不会有人在乎的。

所以,牛结实之所以能活着,且活的那么潇洒自在,原因就是长寿村中,没有一个人真的想让牛结实死。

而这个观点,导演全程都是用很隐晦的表现手法在表现,所以大部分人看不懂,只有导演最后才直接的表现了出来:那就是当牛结实真正要去赴死的时候,所有人都舍不得。


所以,电影中部才会有苏有朋和村民的这段对话:

所以,法律不是不杀牛结实的理由,而是不想杀牛结实的借口。当你看电影的时候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的时候,这部电影你就看懂一半了。

所以这部影片,在任达华反复追问的问题“牛结实是怎么死的?”的背后,编剧所希望观众追问的是:牛结实既然这么惹人嫌,为什么大家都不想杀他?既然大家都不想杀他,那为什么最后让他死了?





  • 二、牛结实是谁

影片直接告诉我们,牛结实是一个过路的小贩遗弃,在长寿村长大的男孩,他是一个既属于长寿村,又不属于长寿村的人,他在长寿村成长、生活,却又不受长寿村管教。

要想知道牛结实代表着什么,就必须要看他做了什么。

他喂给将死的老爷子他最喜欢的酒。

他调戏妇女

他逼怕老婆的卖肉大叔不能改姓


他救了本该陪葬的美丽寡妇

他给贫血的寡妇喝自己的血


他睡了单身铁匠想睡又不敢睡欲求不满的寡妇

他刨了别人的祖坟

他给水里放春药,让全村人来了个乱交

等等等等......

看到这儿,你也许还不懂,那我继续往下说。

且看全片中反复出现的四个字:心由境生

心由境生是什么?

境, 就是村民们生活的环境,就是长寿镇,中国西南、与世隔绝、群山环抱中有个寨子,是个人皆长寿、规矩自成之地,清时皇帝赐名“长寿镇”。长寿,成了这个镇子的荣耀,也成了这个镇子的束缚,每个人生活的必须节制:喝圣水,穿黑袍,寡妇守寡,男人守法,每个人都以长寿为目的,甚至掐着时间死(苏有朋手上始终拿个金表反复看时间也是一种暗示,后面会说),每个寿星,还单独成册列出来,活的十分压抑,这便是此境生出的“心”。

看到这里,你大概就明白了:牛结实,是一个既属于长寿镇,又不属于长寿镇的人。他生活在这里,却又不守这里的规矩,他是长寿镇的污点,也是长寿镇的光明,他做了每个人想做又不敢做的事:他给老头子想喝却没人敢给的酒,他救了每个人想救又不敢救的女人,她让寡妇破了想破又不敢破的妇道,他替别人刨了想刨又不敢刨的祖坟......他唾弃着这个长寿村里,其他人想唾弃又不敢唾弃的糟粕,他既是全村人放纵的借口,也是了全村人被压抑的感情宣泄的出口,他既是牛结实,也是全村人被压抑的人性的集合。所以全村人表面上讨厌他,仿佛人人得而诛之,但心底却喜欢他,因为牛结实是这个封建的山村里,仅存的真实,也是所有人的真实。

所以也就有了我之前说的,在这个村子里,牛结实触犯了所有这个村子里不可饶恕的规矩,但每个人都在寻找着各种理由来宽恕他。




  • 三、杀死牛结实

牛医生(苏有朋),是杀死牛结实计划的主导者,也是鞭策者,他是长寿镇的人,又不是长寿镇的人,他出生在长寿镇,成长后又离开了长寿镇,他受长寿镇的影响,时间观念浓厚,又不能体会长寿镇人的纠结,所以他是镇上,唯一一个真心想让牛结实死的人。所以他知道村里人为什么不杀牛结实,也就有了他写出“心由境生”这四个字,也就有了开头这个对话。

牛结实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所以没人想杀他,但在这个环境下又不能表现出来,只能说,不想见到他,这就是长寿镇中生活的人的纠结。封建旧体制下,每个人都被压抑,但每个人都不敢承认。

而杀死牛结实的计划也体现了这一点,牛医生没让每个人捅他一刀,而是他分配给每一个人看似无害的小事儿,但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事儿却要了牛结实的命,每个人都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中,杀了自己不想杀的人。



而为什么牛医生想杀牛结实呢?不仅想杀他,还想让他绝后。这种仇恨到底从何而来呢?

因为牛医生认为,自己爷爷奶奶是牛结实害死的。

然而事实是这样么?编剧告诉大家,并不是。

牛医生的爷爷奶奶,是被牛医生自己害死的,是他自己堵死了窗户,让自己爷爷奶奶一氧化碳中毒死了,而他却把这些一味归咎于牛结实,用仇恨来逃避自己的责任。

所以,牛结实是长寿镇所有人的宣泄口,也包括牛医生。不同的是,其他人希望牛结实活者,而牛医生则是希望他死了,因为只有牛结实死了,他才能心安理得的宣泄出去自己的愤怒,才能欺骗自己,爷爷奶奶的死,与自己无关,让自己心安理得一点。长寿镇的每一个人,都是封建社会环境下,精神压抑的产物,他们都拒绝接受真实的自己,而他们把这一切,都归咎于牛结实。



  • 四、牛结实之死(结局)

牛结实死了,但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这不是牛结实一个的死亡,而是长寿镇所有人的死亡。牛结实是他们内心真实的集合,让牛结实活着,是他们对这个封建小镇集体反叛的体现,现在牛结实死了,精神层面上,长寿镇的每一个人都死了。而导演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安排了一场告别,一场“明明每个人都表现出憎恨却又舍不得”的畸形告别,也安排了一场大地震,让落石滚下,让全村人肉体也同样跟着死亡一次。

也就懂了结束前,明明牛医生鼻子出血了,他却并不慌张,而是很快接受了自己将要死亡的事实,露出微笑,也就懂了耐人寻味的苏有朋和任达华的对话。

牛医生最后也知道了,牛结实的死亡,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对全镇人,意味着什么。(即使杀了牛结实,也不能逃避自己害死奶奶爷爷的事实。)



  • 五、总结

在一个封建而落后的体制下,每个人的人性都受到了压抑和扭曲,而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容忍和妥协,一步步的毁掉了我们的希望。

正是那些不断选择妥协的人,毁掉了真正的斗士所坚持的信念,也毁掉了所有人的希望。希望大家在未来的人生中,有自己的信念,并且能做到,不妥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杀生》:野性呼唤与文明拷问提到《杀生》,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片笼罩在瘴气中的牛栏村,以及那个被全村人视为“瘟神”的哑巴,设治。它并非一部让你看了会热血沸腾的商业大片,更多的是一种压抑、一种诘问,一种对人类生存方式和内心深处野性的深刻反思。影片的开端,就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写实主义,将我们抛入了牛栏村的封.............
  • 回答
    雷德利·斯科特爵士(Sir Ridley Scott),这位执导过《异形》、《银翼杀手》、《角斗士》、《火星救援》等众多经典科幻和史诗电影的传奇导演,在2022年的一次采访中,语出惊人地炮轰了当下盛行的超级英雄电影,称其“无聊的像屎”("boring as shit")。这一言论立刻在影迷和评论界引.............
  • 回答
    看到南京警方通报的这几起百万级“杀猪盘”电诈案件,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为警方能够及时侦破这些案件,挽回了部分损失,抓获了犯罪嫌疑人感到欣慰。但另一方面,想到受害者们遭受的巨大财产损失和精神创伤,尤其是这些受害者全部是单身女性,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和风险,又让人感到沉重和担忧。首先,这起案件的.............
  • 回答
    看到韩国那起性犯罪惯犯佩戴电子镣铐却仍然能够杀害两名女性的事件,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也充满着愤怒和困惑。这不仅仅是一条令人发指的新闻,更暴露了韩国司法和监管体系中可能存在的严重漏洞,以及我们社会在处理这类极端危险个体时面临的巨大挑战。首先,我们得弄清楚,电子镣铐在韩国的法律体系中,到底扮演着一个什么样.............
  • 回答
    电影《永恒族》(Eternals)导演凯特·休斯(Kathryn Bigelow)和编剧凯特·塞格琳(Katrin Schell)的创作选择确实引发了关于文化敏感性、历史记忆与电影叙事的广泛讨论。其中,黑人角色对广岛核爆的痛哭反思这一情节,可能涉及对历史创伤、种族主义与核武器灾难的多重隐喻。以下从多.............
  • 回答
    如何看待电影《长津湖》豆瓣评分7.6?《长津湖》自上映以来便备受瞩目,其在豆瓣上的评分也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焦点。豆瓣评分7.6,这个数字并非高得离谱,但也绝不低,对于一部商业大片而言,尤其是一部带有强烈主旋律色彩的电影,这样的评分可以说是相当不错,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电影在观众群体中获得的普遍认.............
  • 回答
    电影《纯洁心灵之なさ单》及其出品方与豆瓣网之间的争议,被广泛视为一场典型的“碰瓷”行为,其核心在于出品方通过制造舆论、引导公众认知来为电影未能达到预期的市场表现寻找替罪羊。这场争议之所以引人注目,并被贴上“碰瓷”的标签,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事件的起因与发展:1. 低评分与口碑危机: 《纯洁心灵之.............
  • 回答
    电影《长津湖》票房突破 45 亿,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全面看待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市场表现的惊人之处: 中国电影市场新纪录的创造者: 45 亿票房并非只是一个数字,它意味着《长津湖》超越了此前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成为中国电影史上.............
  • 回答
    电影《至暗时刻》在IMDb和豆瓣上的评分差异,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尤其考虑到它经历了一次比较明显的评分波动。如果单纯看最初的5.8分,这个差异就相当大了,但如果参考现在7.4分的IMDb分数,虽然仍有差距,但显得更接近一些。不过,即便如此,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是值得细致分析的。首先,我.............
  • 回答
    “《澎湖海战》在江苏备案立项,即将开机”——这句话一出来,我心里就咯噔一下,立马涌上来一股子复杂的情绪。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官方新闻,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了,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有意思的。澎湖海战,这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绕不开的节点,尤其是对于台湾以及整个海峡两岸的民众来说,都承载着太多.............
  • 回答
    电影《八佰》中出现国军枪杀日本战俘的情节,是一个备受关注且争议较大的细节。要理解这一情节,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电影表现手法、以及它可能传达的意图。历史背景回顾: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电影《八佰》并非一部百分之百还原历史事件的纪录片,而是一部具有艺术加工的剧情片。虽然它以“八百壮士.............
  • 回答
    《长津湖》票房超越《战狼2》成内地影史冠军,吴京“战狼”IP的巅峰,但未来路在何方?2021年国庆档,《长津湖》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票房市场,最终以超过56亿人民币的成绩,成功登顶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总榜的冠军宝座,正式将曾经的纪录保持者《战狼2》挤落神坛。这一消息在当时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广泛的讨.............
  • 回答
    近日,关于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部分场次出现的“粉丝锁场”现象及其后续的院线强制退票事件,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讨论,也让不少观众感到有些匪夷所思。要看待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得说说这个所谓的“粉丝锁场”。这词儿一听就带点营销的色彩,字面意思就是粉丝为了支持自家偶像,通过购票的方式.............
  • 回答
    《冈仁波齐》这部电影,最让人印象深刻、也是最触动我心弦的,莫过于那个小女孩,普珍,为了朝圣而选择辍学,日复一日地磕着大头。这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选择,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心中那些被现代生活消磨得差不多的纯粹与信仰。初次看到普珍,她脸上还带着孩童的稚气,眼神里是藏不住的好奇和对世界的探索。可当她站.............
  • 回答
    关于电影《逐梦演艺圈》导演毕志飞在5月30日致国家电影局的一封信,这事儿在业内和网络上都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怎么看待这封信,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封信的背景。毕志飞这个人,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提到他的电影《逐梦演艺圈》,就算你不看电影,可能也听过它的“大名”。这部电影当年上映.............
  • 回答
    在我看来,《正义联盟》里的蝙蝠侠,与其说是那位高高在上、运筹帷幄的黑暗骑士,不如说是一位在极端压力下,努力扮演着那个“英雄”角色的普通人。这部电影,无论是原版还是扎导剪辑版,都试图展现蝙蝠侠的另一面,而我个人更倾向于扎导版所呈现的那个更有人情味、也更具挣扎感的角色。我们先说说本·阿弗莱克版本的蝙蝠侠.............
  • 回答
    《我的姐姐》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一个绕不开的争议点,就是它与“现实事件”之间的联系,以及所谓的“魔改结局”。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一点来捋。首先,关于“抄袭真人真事”的说法,这确实是很多人在观看电影后产生的联想,也是引发争议的根源。电影的故事线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父母.............
  • 回答
    《长津湖》在中国影史上的高歌猛进,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票房成绩,更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些文化心理和叙事偏好。与其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成功”,不如尝试从几个层面去理解这个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首先,“历史的厚重感与民族叙事的强大吸引力”是其成功的最直接原因。《长津湖》选.............
  • 回答
    电影《八佰》在知乎和豆瓣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口碑现象,这确实是个挺值得玩味的事情。简单来说,知乎上对它的评价更偏向于“理性分析”和“历史考据”,而豆瓣上则更侧重于“观影感受”和“情感共鸣”。这两种评价体系的不同,自然就导致了口碑的巨大差异。知乎:高屋建瓴的“技术流”与“历史党”在知乎上,关于《八佰》的.............
  • 回答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在选取历史叙事时,确实在人物刻画和侧重点上引发了一些讨论,尤其是关于哈尔西、斯普鲁恩斯和弗莱彻这三位关键指挥官的呈现方式。要理解这种安排,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哈尔西的戏份相对较多? 戏剧张力与观众代入感: 哈尔西将军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性格鲜明且充满英雄主义色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