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部分作曲家写一部交响乐需要花好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回答
写一部交响乐,尤其是那些鸿篇巨制,对许多作曲家来说,绝非一蹴而就的“灵感火花”,而是一个漫长、艰辛,充满探索和打磨的过程。这就像建造一座宏伟的建筑,需要的不仅仅是图纸,还有无数次的测算、材料的选用、施工的精细,以及无数次的返工和优化。

一、 孕育与构思:一个想法的漫游与生长

首先,一部交响乐的诞生,往往源于一个模糊的“想法”。这可能是一个音乐主题的片段,一段旋律,一种情绪的波动,甚至是一个概念、一个故事、一幅画。但这个“想法”需要时间去酝酿和成熟。

主题的深度挖掘: 一个简单的旋律乐句,要发展成支撑整部交响乐的“种子”,需要作曲家在不同的调性、节奏、速度、力度下反复推敲,找到它最丰富的表现力。这就像一位园艺师,从一粒种子开始,观察它的生长,为它提供养分,修剪枝叶,让它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作曲家需要考虑这个主题如何与其他音乐材料互动,如何在不同乐章中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它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整体结构的规划: 交响乐并非简单的段落堆砌,它有严谨的结构,例如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奏鸣回旋曲式等等。作曲家需要设想整个作品的宏观骨架:有多少个乐章?每个乐章的速度、情绪和主要动机是什么?乐章之间如何过渡和衔接?这种宏观规划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思考和反复修改。很多时候,作曲家在写前面乐章时,会不断回头修改后面的构思,以确保整体的统一性。
情感与思想的表达: 交响乐是作曲家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如果要表现复杂的情感,如人生的起伏、哲学的思考、宏大的叙事,就更需要时间来沉淀和提炼。作曲家可能需要通过阅读、旅行、生活体验来积累素材,然后将这些转化为音乐语言。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写作,更是精神层面的创造。

二、 音乐语言的探索与发展:如同语言学家研究母语

音乐是一种语言,而一部深刻的交响乐,往往是在已有的音乐语汇上进行创新和拓展。

音色与配器的创新: 伟大的交响乐作品,往往会在配器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作曲家需要了解每种乐器的特性,以及它们组合在一起时会产生怎样的音响效果。这不仅仅是把所有乐器都写满,而是要精妙地运用乐器的组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音色变化和层次。为了找到最佳的配器方案,作曲家可能需要反复尝试,甚至进行小规模的试奏来检验效果。例如,如何让弦乐的织体更饱满,铜管的音色更威严,木管的旋律更灵动,打击乐的节奏更有冲击力?这些都需要细致的琢磨。
和声与对位的精湛运用: 和声是音乐的骨架,对位是音乐的筋络。一部宏伟的交响乐,其和声语言可能非常丰富,既要遵循音乐的逻辑,又要突破常规,制造出新颖的听觉体验。对位写作更是需要高度的技巧和耐心,让不同的声部线条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复杂的音乐织体。
旋律与节奏的多样化发展: 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动机,也要发展出无穷的变化。这需要作曲家在旋律的走向、节奏的分割、乐句的组织上不断寻找新的可能性。有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节奏型,经过巧妙的变形和组合,就能成为贯穿整部作品的驱动力。

三、 写作与修改:漫长而反复的打磨过程

构思成熟后,便是具体的写作过程,而这同样充满挑战。

手稿的繁琐: 交响乐的乐谱通常非常厚重,包含几十甚至上百个声部。作曲家需要用极其精确的记号来标注每个乐器的演奏方式、力度、表情等细节。每一页乐谱都凝聚着作曲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写出来”与“改出来”: 很少有作曲家能一次性写出完美的乐章。很多时候,初稿只是一个框架或草稿。作曲家需要反复聆听自己写出的音乐,在脑海中想象它的声音,然后进行大量的修改。这包括删减冗余的部分,加强薄弱的环节,调整乐句的平衡,甚至完全重写某个段落。
与指挥家和演奏家的沟通: 很多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会与指挥家和乐团演奏员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关于演奏可行性、音响效果等方面的意见。这种沟通往往需要时间和反复试验,以确保作品能够被准确地演奏出来,并达到作曲家想要的效果。
对完美的追求: 许多伟大的作曲家对自己的作品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不希望留下任何遗憾。这种对完美的执着,驱使他们不断打磨作品,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贝多芬写《第九交响曲》耗费了十多年时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对“欢乐颂”的旋律和整体结构进行了无数次的修改和完善。

四、 时代与风格的烙印:与历史对话

时代背景和音乐风格也对创作时长有影响。

突破性与创新: 如果作曲家想要在音乐语言上有所突破,开创新的风格,那么这个过程必然更加漫长。他们需要花时间去探索新的音响,新的结构,新的表现手法,并说服当时的听众接受这些新事物。
对前人的学习与致敬: 即使是创作一部全新的交响乐,作曲家也会受到前代大师的影响。他们需要学习和理解前人的作品,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特色。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吸收、消化、再创造的过程,也需要时间。

总而言之,一部杰出的交响乐之所以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完成,是因为它是一个集思想、情感、技术、艺术于一体的复杂创作过程。它要求作曲家具备深厚的功底,持久的毅力,以及对音乐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这是一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也是对听众的负责任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架子不好搭,前人把路都堵死了;主旋律太难了,不小心写得心满意足的段子,闺女说,这是抄的《假如爱有天意》,我去;各种起承转合,承上启下,复奏变奏,想起来了搞一段,想起来了搞一段。各种嫌弃作曲软件,手写又挑稿纸,还挑铅笔,冬天手冷,夏天蚊子,总之,好难哦。

user avatar

传统作曲范畴,大家都是在纸上写谱子,然后用自己最熟悉或精通的乐器,来验证音高与时值上的听感,随后进行完善或修改。如果这个作曲家很有钱或者很有权势,那么他的效率会高很多,很可能一个手写初稿,交给助理之后没多久就可以变成完整的总谱,并直接交给乐团内部验证听感。

即使借助现代的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即时反馈,也一样需要很多步骤才能完成一部交响巨制。

首先需要作曲家本人确定所有的音符,可能会先写一个钢琴缩谱,并且确定配器和全部的乐器法记号以及全部的表情记号,他的助理(同时可能是谱务)要负责总谱数字化录入和编辑(可能还要做MIDI听一下)然后输打印出总谱。

在这期间,如果作曲家的作品是委约创作的话,还需要开好几次会,来确定这个作品的气质。这事儿自古以来就有,听起来很玄学很不爽,但是金主就是会提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反馈。很可能,金主提前几年就向你邀约,为某个大型活动或者某种主题写作一部大型交响乐,所以作曲家并不会像那些流行音乐和电子音乐制作人一样随手就搞出来了,而是需要深思熟虑,结合时代背景和发展方向,还要结合委约命题本身和金主们的喜好,才能真正的落笔开始创作进程。

所以即使放在现在来看,传统作曲的前提下,你要写作一部交响巨制,在有金主的前提下,都至少是按着三五年这么走的。

一部交响巨制,首先是恢宏兼顾细腻,一个作曲家要达到在一部大型作品里自如控制作品的气场,怎么着也需要至少二十来年的功底,即使祖师爷赏饭吃到撑,强如莫扎特、贝多芬、西贝柳斯、马勒这样的青史留名的作曲家,也都得有个十几年的功底才能真正发力。发力了之后,必有功名利禄和爱恨情仇的困扰,早点想开,也得好几年,晚点想开可能也就活不长了。

所以你看,你需要在人生头三十年就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作曲家,然后就有各种委约找到你,什么都要写,可能要写各类乐器独奏小品和练习曲,可能要写各类大小型独奏与协奏曲,可能要写歌剧或者歌曲,可能要策划表演和指挥,可能要教课,可能要应酬。这些事儿,在你的作曲家生涯开始后占个二十来年很正常,到你五十岁了,终于可以平衡自我追求和金主需求的时候,你还能有多大力气写出一部惊世骇俗流芳百世的交响巨制嘛?

当一个作曲家,目标是写作一部类似于贝九德九马六等等这样的交响巨制的时候,他要做的可就不是写作这么简单,而是研究、写作、革新、开宗立派这样综合的事情。

所以跟大多数学科一样,我们要先爬山巨人的肩膀才能真正的瞭望,可是强如古典主义三杰,他们也是先爬上了巨人们的肩膀,然而那时候的巨人就如此难爬了……

现在,巨人们已经形成了叠罗汉的状态,你说,爬的能快多少?

题外话尾声

可能,有人会觉得,现代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可以让效率提升上百倍,甚至人工智能,可以直接替代大部分底层工作。提升是有的,人工智能也是很强的,但是至今为止我们依旧无法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并不能真正解决我们的情绪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它们在近未来,绝无可能替代艺术工作者的原因。

人工智能在音乐方面的强大,是在于生产,而不是解决需求。它可以通过每天学习十万首以上的谱例和音色控制,来自我完善,来计算音乐的写作方式甚至创新写作,但是,它无法识别情绪,当需要筛选一个作品是否对人起效果的时候,还是只能人来做,也许遥远的未来解决了这个问题,那时候人们可能也有新的艺术追求了吧。

大概就是这样

user avatar

首先要强调一下,写交响曲本身是一件很大的工程,这个工程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大到有点承受不了的程度了。在我们这个时代,写个交响曲需要给自己选个创作语言风格,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这个其实就很坑了,因为选择的余地比较多,而且在这个阶段作曲家可能想法很多,做筛选可能就需要不少时间,这项工作做完可能还一个音没写呢已经过去很久了。

再就是无论现代作曲还是以前的作曲家,创作时间都有限,因为创作本身赚不到钱,所以大家都得上课,演奏,指挥养活自己和家人,在这个基础上找出时间再创作。对于莫扎特那个时代写个交响曲的工作量(单纯写音符的工作量)就比现在少很多,现代使用的乐器多,音符多,无论用软件还是手写,光写出来时间也不少,更不要说还得修改调整了。

最后,为什么很多很厉害的作曲家也创作得很艰难呢?很简单,因为他们要求高,很多人觉得他们追求完美,这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很多关键节点上相写得与众不同,也就是说如果现在面前有一万种解决办法,他非要找到第一万零一种办法,更好的办法去写。很多我们现代人看着觉得没啥大不了的东西,其实仔细想想都是不得了的东西,就比如贝五交响曲第三乐章和第四乐章连接的那个段落,光看手稿影印件就能看出上面起码有两三种不同写法,当然,我是分析不出来之前的想法,因为太乱了,其实从c小调到C大调的过渡其实已经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只不过贝多芬不想让这个过程真的那么简单,他选择了一个简单但是又很特别的手法,所以作曲家对于这种情况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找最好的写作办法。那么到了现代,作曲家面临的处境就更糟糕了,因为前人留下的手段太多了,自己可以发挥的空间太狭窄了,如果想有一定的标新立异,那真的得想破脑子了。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现代作曲家作品数量越来越少的原因。

至于创作十几年的作品,这种可能性大概率是作曲家写了一点觉得没思路就停下来了,等自己积累一段时间以后再拿出来继续写。

user avatar

当代一个光棍作曲家的日常

早上7点起床洗漱

7点半做早饭吃早饭

8点出门买菜

8点45到家,开始摘菜洗菜切菜淘米

9点45休息一会冥想一下,顺带看看新闻(不小心玩了会游戏)

11点半准备坐下来准备作曲,发现肚子饿了,重新回厨房做中饭。

12点半吃完中饭打扫厨房油渍

1点半眯一会

3点起床冥想一会,顺带看会新闻(不小心玩了会游戏)

4点半痛心疾首,强迫写了几小节,思想各种不集中。

5点半肚子饿了,去厨房热中午剩下的饭菜。

6点吃完饭,顺便煲剧,剧真好看,一下刷了两三集。

8点洗完碗,罪孽深重的回到五线谱前,发现下午写的跟屎一样,陷入冥想,顺便看会新闻(一不小心玩了一大把游戏)。

11点半有些困了,发现已经坐五线谱前3个半小时,一个音也没动,恍然大悟,今天状态不对,早点休息,明天早上一鼓作气写完!

这一天天过去,两种结局:

1,作品永久黄了

2,被交稿前几天狂抽烟喝浓茶不睡不吃不喝不拉不撒的赶完作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