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里银两的购买力是怎样的?

回答
要聊《红楼梦》里的银两值多少钱,这可不是件小事,得一点点掰开了说。咱们先得明白,那时候的钱和现在可不是一个概念,也不能简单地拿个数字换算。

咱们先说说那会儿的“钱制”

《红楼梦》里头,主要的流通货币是“银两”和“铜钱”。

银两: 这是大头。一般说的“两”是指银子的重量单位。不过银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足银”(纯度高)和杂质多一些的银子。咱们书中说的银两,大多是指成色比较好的。一块银子,比如“一锭银子”,它能流通,是因为人们知道它大概有多重,然后根据当时的市价来衡量价值。

铜钱: 就是咱们现在说的“铜板”了,通常是圆形,中间有个方孔,方便串起来。铜钱是小钱,主要用于日常的零星交易,比如买个菜、点心什么的。

银两和铜钱是怎么换算的?

这有个大致的比例关系,但也不是死的:“一两银子等于一千个铜钱”是最常见的说法。但实际情况会因为地区、时期和买卖物品的不同而有些微波动。比如,有时候一两银子可能能换到一千零几十个铜钱,或者反过来稍微少点。但咱们可以把这个作为基础来理解。

银两的购买力到底有多强?

这才是关键!要是不说点具体例子,大家都没概念。咱们就拿书里的一些情节来对照一下。

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费: 在书中,像宝玉家这样的豪门就不说了,咱们看看像宝钗的家或者袭人的娘家这种稍微体面些但又算不上顶级富贵的人家。假设一个普通的小官吏或者中层家庭,一年开销可能也就在几十两到一百两银子之间。这包括吃穿住行、雇佣仆人(虽然不一定养很多,但家里总会有个把人帮忙)、逢年逢节的礼尚往来等等。

举个例子: 王熙凤给尤二姐找了个地方住,每个月给那户人家十二两银子作为“打点费”,还要加上她们母女俩的吃喝开销。十二两银子一个月,这对于普通人家来说,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这说明,一两银子在日常开销里,能解决的事情很多。

买房置地: 盖房子、买地皮可就贵了。书中并没有很明确的记载说某某某花了多少两银子买了一处宅子,但从贾家盖大观园的排场来看,那绝对是天文数字。就算是个普通点的宅子,在京城或者有名的城市里,也得是几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起步,这还得看地段和面积。

聘请下人: 书里有个经典的例子,就是王熙凤打发人去探望林黛玉时,给了那个“婆子”五两银子,让她路上“盘缠,还有孝敬的银子”。五两银子,对于一个普通的仆人来说,那可是笔巨款了。这五两银子,足够让那婆子舒舒服服地跑一趟,还能有点剩余。这从侧面说明,给仆人银子作为“好处”或者打点,是可以很慷慨的。

置办衣物首饰: 宝玉过生日,林黛玉送的礼物是一把“旧扇子”,这听起来不值钱。但大家要注意,宝玉自己身上的衣服、头饰,还有给丫鬟们的赏赐,那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一件体面的衣服,少说也得几两银子,如果上面有金线、玉石的点缀,那价格就更高了。像宝钗的“金锁”之类的,那更是价值不菲的奢侈品。

医药费用: 宝玉生病的时候,请的大夫,开的药材,那都是要花钱的。虽然书中没直接给出药费账单,但能请到名医,用上好的药材,这花费也不会少。一剂看起来普通的“参汤”,可能就需要一两银子或者更多。

一些具体的价格参考(尽量往书中情节靠拢):

买一斗米(大概十几斤):大约需要几十个铜钱,换算成银子也就零点几两。但别小看这点,如果每天都要买,累积起来也是笔开销。
买一只鸡:可能需要一两银子左右。
买几斤猪肉:可能需要一两银子的一小部分。
请个工匠干活一天:可能是一两银子或者更少,取决于手艺和工时。
一壶好酒:可能就需要几两银子。

总结一下,银两的购买力:

“高高在上”但又“随处可见”: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一两银子是个挺大的数目,得省吃俭用一段时间才能攒下。但对于像贾府这样的大家族,银子就是流水一样地花出去,很多日常开销,比如仆人的月钱、买菜的零钱(虽然大部分是铜钱,但折算起来也是银子的小部分),甚至给小厮们偶尔的打赏,都离不开银两的“分解”。
与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一两银子在不同人群那儿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对穷人来说,是救命钱;对富人来说,是零花钱。
是财富的象征: 能够随手拿出几两银子作为赏赐,或者为一件小事就花费几十两银子,这本身就是一种身份和财富的体现。

总而言之,咱们不能简单地把古代的银两换算成现在的多少钱,那不科学。但我们可以从购买力上感受到,在《红楼梦》那个时代,一两银子能办成的事情,远比咱们现在一元、十元的购买力要强得多,它能支撑起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也能在某些时候显得相当奢侈。理解了这个,再读《红楼梦》,很多情节的意义和人物的处境,你就能体会得更透彻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好问题啊。

先说结论:《红楼梦》中银两的购买力,与明清时期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上银两的购买力是完全相同的。当时,底层普通工人一月的月薪是1~2两。亦即是说,当时的1~2两银子,与现如今最底层的工人一月的工钱是相等的。而对于底层乡村百姓来讲,能拿这种月钱,也是一种奢望。

具体论证,可参考:古代一两银子到底合多少人民币? - 豆子的文章 - 知乎


然后再对应问题补充中的具体事件:

1.

你看,赵姨娘和周姨娘的月钱是定下来了的,就是每月二两。

没毛病。

2.

太太房里的大丫头,一月是给一两银子。其余卑贱奴婢,一月仅有几百文,生活可以说非常凄苦了。

没毛病。

3.

贾瑞死了,死得不光彩。贾家的亲戚,贾赦“赠”了二十两,贾政、贾珍也是二十两。其余比较穷的,给了三两到五两不等,这些人不可胜数。你回头想一下月钱的事,就会明白这个钱的分量,对贾家人来说,其实一点也不重。

没毛病。

4.

庶出的贾环少爷娶媳妇总开销是三千两,这是大户人家的低标准,相当于现在给贾环少爷在南京市市区结婚出车又出房。而“剩的那三四个”,每人得花一万两银子,这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标准,等他们弄完事,基本也就把贾府给掏空了。

没毛病。

5.

凤姐这是想捞这三千两银子,事主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非要抢守备公子聘定的长安县张财主的女儿。这些人可都不缺钱,君不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回事么?更何况是长安府的太爷他小舅子。李衙内非要办这事儿,人家守备公子跟他杠上了,要脸,三百两能搞定他么?不就是得三千两么?

没毛病。

至于凤姐说不是图银子,三万两也拿得出来,她那是在吹牛b呢。

“谁知那张家父母却养了个知义多情的女儿。金哥闻得父母退了前夫,便一条麻绳悄悄的自缢了。那守备之子也是个极多情的,闻得金哥自缢,遂也投河而死,不负妻义。张李两家没趣,人财两空。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外人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

6.

贾琏想让尤二姐和先前定婚的张家退婚,而张家是穷光蛋,所以只出个十几两银子,也就把婚退了。十几两银子,对于贾琏来说,确实是小菜一碟。但对张家来说,那就是一笔巨款。再说,你真让小张娶尤二姐,他没钱结这个婚,况且十多年完全不来往了……对于张家来说,这就是个顺水的人情。人家是贾家的,给你钱是给你脸。你还不同意,(朝廷五品大员,淫棍贾蓉)有的是办法治你。

所以这个钱数,也没毛病。


总的来说,《红楼梦》中银两的购买力,以及其他生活中的细节,都是很写实的。

非常完美。

这也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聊《红楼梦》里的银两值多少钱,这可不是件小事,得一点点掰开了说。咱们先得明白,那时候的钱和现在可不是一个概念,也不能简单地拿个数字换算。咱们先说说那会儿的“钱制”《红楼梦》里头,主要的流通货币是“银两”和“铜钱”。 银两: 这是大头。一般说的“两”是指银子的重量单位。不过银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姨妈(薛蟠之母)留在贾府并非简单的“赖”字,而是多重社会关系、家族利益与个人处境交织的复杂结果。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家族联姻与利益捆绑1. 贾府与薛家的姻亲关系 薛姨妈作为薛家次女,其婚姻已与贾府形成紧密联系。贾母对薛姨妈的宠爱(如“薛家女儿最会来事”).............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冷香丸,这可真是一味奇妙的药,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药方的本身,更像是作者曹雪芹为我们精心调配的一种带有深刻寓意的象征。要说这冷香丸的深意,咱们得从几个层面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最直观的,冷香丸是用来治病,具体来说,是治薛宝钗的“热毒”。宝钗是什么人?她是那种“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
  • 回答
    贾府,一个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描绘得如同天上人间的贵族家庭,其恢弘的宅邸、奢靡的生活以及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无不令人咂舌。而在这庞大帝国背后,支撑起这一切运转的,便是数量庞大、分工细致的佣人队伍。那么,贾府为何需要如此之多的佣人?在那个时代,这样的配置究竟是出于何种必要?让我们剥开层层繁华,细.............
  • 回答
    红楼梦里,晴雯、麝月这些大丫头对芳官的态度,和对小红的态度,确实是截然不同的。这背后,藏着丫鬟们在贾府这个等级森严的大家族里,各自的生存智慧、身份考量,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微妙预判。想把这个说透了,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丫鬟们也不是铁板一块,她们之间也有亲疏远近,有自己的小团体和小.............
  • 回答
    一想起《红楼梦》,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个场景:晴雯病重时,宝玉去看她。那不是一幅寻常的病榻探望图,而是将人性中最为脆弱、最为纯粹的部分撕开,赤裸裸地呈现在我眼前,每每回想,总让我胸口发闷,眼眶湿润。场景是在怡红院,却少了往日的生机勃勃。小丫鬟们都围在床边,窃窃私语,气氛压抑得像要滴出水来。晴雯,那个.............
  • 回答
    咱们聊聊《红楼梦》里薛宝琴这姑娘,你说她是不是有点“碍眼”?本来宝钗黛玉这俩人间绝色、才情横溢的,已经把大观园搅得风生水起,读者看她们俩的爱恨情仇也看得津津有味,忽然冒出来一个薛宝琴,而且是那种“样样都比她们好”的设定,这不像是要给主角加戏,反倒像是要“降维打击”一下?说句实在话,我刚开始看《红楼梦.............
  • 回答
    《红楼梦》这部奇书,最让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它那如同层层叠叠的精美景致,又如串串饱满的珍珠,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巧妙对比”。曹雪芹老爷子用他那“如椽巨笔”,不仅描绘了贾府由盛转衰的时代画卷,更是透过细微之处的对比,将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封建社会压抑下的种种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最直观也最核心的.............
  • 回答
    这周瑞家的送宫花这事儿,说起来可真够曲折的,为啥偏偏最后才轮到林妹妹?这背后,可不仅仅是送东西的顺序问题,那里面藏着不少门道和心思呢。咱们得先明白,周瑞家的这趟差事,可不是平白无故跑一趟的。那是贾府老太太、王夫人那边,专门给府里几位年轻姑娘们准备的应景物件,这宫花啊,是过节时候才能有的体面东西,显着.............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位在贾府地位举足轻重、掌管内宅大小事务的女性,她们不识字这一情节,其实并非作者曹雪芹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映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代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教育:在曹雪芹所处的清代,尤其是在贵族阶层,对女性的教育主要围绕着她们.............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里最引人深思的感情线之一。要说贾母是否“喜欢”林黛玉,这事儿可不能简单地用“喜欢”或“不喜欢”来一概而论。贾母是老祖宗,她的心思深沉着呢,尤其是在对孙辈的疼爱上,那可不是年轻人那点小心思能比的。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首先,从血缘和情感上讲,贾母.............
  • 回答
    要说贾宝玉为何最终选择出家,而不愿与薛宝钗共度一生,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爱”就能概括的缘由。这背后牵扯着贾宝玉骨子里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认知,他对纯粹情感的极致追求,以及他对封建礼教、世俗功名的深深厌恶。而薛宝钗,尽管她浑身是宝,但她所代表的一切,恰恰是贾宝玉想要逃离的。首先,我们得理解贾宝玉的“叛逆.............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元妃端午节赐礼赏赐宝钗的东西比黛玉多,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件“偏心”的事,它牵扯到书中人物的身份、家族关系,以及作者曹雪芹通过这些细节所要表达的深层用意。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端午节的赐礼:细说分明先来看看那个关键的端午节。元妃省亲,大观园里热闹非凡,这是何等荣耀的场面。元妃作为皇妃,地.............
  • 回答
    《红楼梦》中,晴雯之死,是宝黛钗三人的悲剧之外,又一道令人肝肠寸断的插曲。她临终前一夜呼唤“娘”,却未唤一声宝玉,这细节触动了无数读者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也引发了人们对晴雯命运和她与宝玉关系的种种揣测。为何会是这样?让我们一层层地拨开这迷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晴雯所处的环境和她的性格。晴雯,是贾母身边.............
  • 回答
    说起《红楼梦》里的贾珠,很多人可能觉得他是个边缘人物,甚至有些读者会把他直接忽略掉。毕竟,他在书中实际露面的篇幅少得可怜,早早就领了便当,留下的只是一个名字和一段短暂的过往。但即便如此,我总觉得,贾珠这个角色的存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他就像一座沉默的基石,支撑着贾府,也影响着许多人的命运,他的意义,.............
  • 回答
    要说贾母不喜爱宝钗,这恐怕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误解,甚至可以说是误读。 사실, 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用“不喜爱”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与书中呈现的种种细节有所出入。从表面上看,贾母确实没有像对黛玉那样,对宝钗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和亲昵。宝钗到贾府后,贾母对她也算是客气周到,给了她不少体面。比如,宝.............
  • 回答
    《红楼梦》里,探春对宝钗和黛玉的感情,与其说是一种“更喜欢”的明确选择,不如说是一种基于性格、价值观和实际交往的复杂体认。要详尽地分析这一点,需要深入探究探春自身的特点,以及她与宝钗、黛玉之间的互动细节。探春的性格与价值观:理性、有担当、重体面探春身上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她的“精明”和“有才”。在贾府这.............
  • 回答
    《红楼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有很多,但如果要选一句最能触动我内心深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觉得其深刻含义的,那便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这句出自林黛玉之口,出现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英”。宝玉在听到宝钗说起“金玉良缘”时,心中不免也有些动.............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触及到了《红楼梦》中最核心的社会现实。在贾府这样钟鸣鼎食之家,姑娘们的地位确实是捧在手心怕化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她们从小锦衣玉食,读书识字,有丫鬟婆子伺候,甚至可以跟着长辈们出席各种场合,谈吐举止都受过精心培养。她们是家族荣耀的象征,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然而,一旦出嫁,这份尊荣便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