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90后中没有优秀作家?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当下不少人对文学创作和社会现象的观察。说“没有优秀作家”,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绝对了,我们得先明确一下“优秀”的标准是什么。但如果说相较于前几代作家,90后作家似乎没有形成那种“扛鼎”式的人物,或者说他们的声音和影响力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那倒是可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受。

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时代背景的变迁与文学的“土壤”

1. 信息爆炸与注意力稀释: 9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社交媒体长大的一代。这意味着他们接触到的信息量是空前的,但同时,他们的注意力也比前几代人更加碎片化和分散。写作,尤其是严肃文学的创作,需要长时间的沉浸、思考和积累,而这种“慢”的特质,在信息洪流中似乎变得愈发珍贵,也更难获得大众的持续关注。
2. 价值观与审美标准的多元化: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壁垒,也带来了价值观和审美标准的极大碰撞与多元化。过去,文学作品往往能引领一种潮流,形成某种集体性的共识或情感。但现在,各种亚文化、圈层文化层出不穷,读者群体被极大细分。一个作家很难像过去那样,用一种声音去“打动”所有人,或者说,他们想要触及的“优秀”标准本身就变得更加复杂和个人化。
3. 媒介的改变与表达方式的转型: 90后更习惯于用短视频、图文、直播等更直观、更即时的媒介来表达自己。他们擅长在这些平台上进行情绪的抒发和观点的传递。而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需要更长的篇幅、更精炼的语言和更深入的叙事。这种表达习惯的差异,可能也影响了他们转向纯文学创作的热情和能力。
4. 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与书写难度: 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经济、文化、社会结构都在剧烈调整。这种复杂性给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捕捉时代的脉搏,如何进行深刻的社会批判或人文关怀,都需要极大的洞察力和勇气。90后作为这一变革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书写或许还在摸索阶段,或者说,他们所面临的书写对象本身就比过去更加难以把握。

二、成长环境与创作动机的影响

1. 功利性与即时反馈的诱惑: 90后普遍经历了“内卷”的竞争环境,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被灌输了“学以致用”的观念。文学创作,特别是长篇的严肃文学,周期长、回报慢,甚至难以直接转化为可见的经济效益或社会地位。相比之下,网络写作、短视频创作、自媒体营销等,往往能提供更快的反馈和更直接的利益,这对年轻创作者来说是一种不小的诱惑。
2. 情感表达的内化与外化: 90后的情感表达方式可能与前几代人有所不同。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将个人情感内化,或者通过更具象、更直接的方式(如社交媒体的动态更新、表情包等)来释放。而文学,尤其是抒情性强的文学,需要一种更细腻、更深沉的情感挖掘和表达能力。
3. 知识获取的便捷与深度思考的挑战: 互联网让知识获取变得无比容易,但这种便捷性也可能削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写出具有深度的作品,需要阅读大量的经典,需要对历史、哲学、社会学有深入的理解,需要长时间的沉潜。而网络信息碎片化、浅层化的特点,可能对这种深度阅读和思考构成挑战。
4. 对文学的理解与期待的变化: 90后对于“文学”的定义和期待可能与父辈有所不同。他们可能更关注文学的娱乐性、互动性,或者更看重其作为“自我表达”的工具,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记录历史”、“启迪民智”或“探讨人性深度”的载体。

三、文学生态的演变与“造星”机制

1. 传统文学期刊与出版业的式微: 过去,文学期刊和传统出版社是发掘和推广优秀作家的主要渠道。然而,随着媒介的变化,这些传统渠道的影响力相对下降,新一代作家找到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和路径也变得更加多元,但同时也更加分散和不确定。
2. 市场导向与流量逻辑: 互联网时代的文学创作,往往受到市场和流量的驱动。一些畅销书作家可能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但他们的作品是否能达到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则见仁见智。这种情况下,真正具有艺术价值但市场表现平平的作品,可能更难脱颖而出。
3. 缺少“精神导师”的传承: 每一代优秀的作家,往往是在前代大师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有可以学习、借鉴、甚至超越的对象。而90后作家在成长过程中,或许缺乏那种能起到“精神导师”作用的、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文学大家来引领。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前辈作家,而是说那种能形成辐射式影响力的“精神领袖”可能相对稀缺。

那么,是不是说90后就真的没有潜力了?

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很多伟大作家成名也很晚,或者在年轻时期的作品并未引起广泛关注。90后作家正处于创作的黄金期,他们未来的发展潜力我们不能低估。
新的文学形式可能正在孕育: 也许90后作家正在以我们尚未完全理解或接受的方式进行创作,例如游戏叙事、互动小说、或者更加跨界的艺术形式。我们不能用旧的框架去衡量新的可能性。
“隐形”的优秀者: 在网络上,在各种小众平台,也一定涌现着许多有才华的写作者,只是他们的声音还没有被主流文学界充分注意到。

简单来说,与其说“没有优秀作家”,不如说“优秀的90后作家尚未形成群体性的、能够被广泛认知和接受的符号”。 这背后是时代变迁、媒介演化、社会结构调整、个体成长环境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急于下结论,而是保持耐心和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去倾听,去理解这一代人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他们所试图触及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90后不仅现在不会诞生优秀作家,以后也不会诞生优秀作家。

因为他们没有机会体会苦难。也就是: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文学是激情的产物,如果一直是安定的生活,诗兴是会被磨浅的,必须是极度的愤怒,极端的情感,才会有极好的诗词。这此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当然,文人学者除了才华,还有文人本身的生活经历,文人生活沧桑,句子中的感情就会饱满真挚,这就是赋到沧桑句便工。 所谓: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亦都是大同小异的。

user avatar

我并不同意最高赞的观点,高赞认为90后作家不出名只是因为年轻,说这是个年纪小的正常现象。

但其实并不符合事实,现在90后文学的式微是很明显的。

如果我们讨论的是00后作家,还能说道一句年轻,这确实,00后毕竟都还小,最大才刚刚跨入20岁门槛,最小11岁,还在上小学。

可是,现在的中国90后作家们,年龄在21到31岁之间,根本就不是小孩子了,在文学上面,这一代人完全应该交出漂亮的答卷,90后文学作家,集体来看就是不行,如果是因为年轻,敢情其他时代的优秀作家不年轻?

你查查历史上那些著名作家成名年龄,无论古今中外,就会知道他们成名是何等年轻,何等才华横溢

真正的天才作家根本不会被年轻遮挡光芒。

而90后文学的式微,拿年龄做遮羞布是毫无道理的。


有这样一个事实,古往今来,天才艺术家的人生绝大多数都是横空出世,所向披靡的。平步青云的天才们,要远远多过被埋没大半生,甚至死后才成名的大师。

梵高给了我们一种强烈的错觉,就是艺术家就该生前潦倒落魄,流落街头,死后才出名。

天才艺术家似乎能七八十岁大器晚成都算不错了。

但事实恰恰相反,纵观艺术的历史,真正的天才艺术家绝大部分很早就功成名就,一生多金,比如贝多芬,一个小青年背井离乡来到音乐圣地维也纳,就让当时已经名扬世界的音乐大师莫扎特为他鼓掌,还有米开朗基罗的青年时代的《哀悼基督》,气势恢宏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



天赋纵横,年少成名,这句话适用于雕塑,绘画,音乐,也适用于文学。

真正的天才作家,几乎都是年少成名,

在少年时代就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才气和灵气。

比如李白仗剑出川,20多岁写下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烟花三月下扬州”,刚刚20岁的苏轼,带着弟弟苏辙拜访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对这两兄弟惊为天人,更年轻的,如16岁的李清照,一首“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传唱整个汴京,16岁的白居易写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李贺更是在小时候就名满天下,连韩愈刘禹锡这样的文坛领袖都知道这个神童。

现在中国老一辈的顶级作家里面,他们成名才多大?

莫言29岁的时候,写《透明的红萝卜》,就已经成名。而且他是那种震撼文坛的成名,当时文学批评界评价之高,甚至说今年中国文坛最大的收获是出现了莫言。

现在1991,1992年左右出生的90后作家,有哪一个能带得起这么高的评价?


余华,代表作《活着》创作时不是很早,可他成名一点不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等人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也是26岁。

而苏童,在那一年才24岁。

格非,在那一年才22岁。

韩少功成名始于自己26岁发表短篇小说《月兰》,后有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在文坛斩获大奖。

严歌苓成名的时候,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心弦》,次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成影片,22岁。

余光中,24岁,发表诗集《舟子的悲歌》奠定后来诗文双绝的名声。

林清玄留给人们印象是个敦厚的老年人,其实林清玄才是年少成名的代名词,20岁时,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阳园已唱千千遍》,21岁出版第二本书《莲花开落》,22岁出版第三本书《稚乌啼》,在他人生20岁到29岁,以一个散文作家身份拿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少年得志,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急。

阎连科,29岁发表中篇小说开始引起文坛关注,次年提名茅盾文学奖,现在的90后作家,有哪一个能够做到?

你随手翻翻莫言格非余华年轻时代的作品,其纯熟程度,其技艺之高,风格之强,哪一点是现在的90后作家比得上的?


我们看看外国作家,

小仲马写《茶花女》才24岁,文坛名气已经超越了父亲大仲马。

同样,大仲马也是年少成名,写作一生的骄傲之作《亨利第三及其宫廷》,那时候只有27岁。

雨果写《巴黎圣母院》才29岁,如果真正算他成名,雨果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Cromwell)写了长篇序言,那时候才25岁。

歌德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25岁,当时的人们,文艺圈就已经意识到这个瘦弱的年轻人将是未来德国文坛的天骄。

托尔斯泰才27岁就已经在俄罗斯文学最顶级的圈子里面了,受到屠格涅夫等人的欢迎,并结识冈察洛夫,费特等作家和批评家,写出《战争与和平》这样的扛鼎大作也才三十出头。

泰戈尔和托尔斯泰情况类似,流传至今的代表作《园丁集》的发表确实是三十出头,但出版抒情诗集《暮歌》、《晨歌》、《画与歌》,还有戏剧和长篇小说,奠定文坛名声的时候仅仅25岁。

黎巴嫩大诗人纪伯伦,在20岁开始写诗,到25岁收录成为诗集,这就是后来奠定纪伯伦世界级名声,赫赫有名的《泪与笑》,日后选入中国初中课本的《浪之歌》《雨之歌》就来自这本诗集。

英国文坛双璧,莎士比亚和拜伦,莎士比亚最黄金的时代在1590年到1600年,服务于当时英国最顶尖剧团,创作的历史剧和喜剧开始蜚声文坛,但那时候莎士比亚只有26岁。拜伦死得很早,因此成名更早,他成名始于《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问世,轰动了文坛,那年1812,拜伦仅仅24岁。

莫泊桑早在大学毕业后几年,就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29岁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轰动文坛,奠定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的名声。

巴尔扎克成名的时候为30岁,而立之年进入了自己创作黄金时代,他不算非常年轻,但了解他生活的都知道,巴尔扎克一心经商,各种创业,各种破产,后来为了还债才写作,他成名比其他人晚,是因为心思不在那上面,如果大学毕业就专心写作,二十出头成名板上钉钉的事。



再看看民国时代的作家们。

徐志摩去世很早,所以他的名声都是年少时期创建的,他从英国翩翩归来创立新月诗派,影响中国文学的时候,只有25岁。

而另一个著名诗人,被称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写出传唱大江南北的新诗《雨巷》只有22岁。

最年轻的是冰心,写《繁星春水》才18岁,出版于21岁。

张爱玲基本上是天赋的代名词,十几岁开始就纵横文坛,23岁就写出了《沉香屑》。

巴金开始创作《家春秋》的时候29岁。

曹禺创作《雷雨》,只有23岁,还是一个大学生。

老舍兜兜转转留学,转校,教书,这么多波折,依然在27岁踏入文坛,很快就成为知名作家。

郭沫若29岁,写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女神》。

我知道答案里面有人举例村上春树,鲁迅。

但你们真正了解过他们人生吗?鲁迅确实成名相当晚,37岁,但是鲁迅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半路出家,先不说之前鲁迅从事医学工作,即使是弃医从文之后,他的从文也不是大众理解的写作,鲁迅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其实是在做翻译工作,介绍优秀的外国小说进入中国试图注入新思想,同时担任学术研究。如果不是钱玄同偶然的邀请,有了那段著名的铁屋对话,甚至文坛都不会有什么作家鲁迅。

而村上春树也算是年少成名类型,才29岁就已经很有名了,他家里开酒吧,平时业余搞搞翻译,每天坐在椅子上看棒球赛,肚腩一天天挺起来,到了29岁的时候,觉得生活不能这样了,灵机一动想去写作了,《且听风吟》就此获奖。


现在的90后作家群体,就不像人才济济,只待时间发掘的表现。

90后作家目前能拿得出的作品和文学水平,只能说明他们之中,确实天才稀缺。

其实蛮早之前就有这种声音,说90后文坛似乎太沉默了,这比较对象不是雨果莎士比亚,而是他们的前辈80后作家,在80后作家里面,如双雪涛,班宇,马伯庸之类的作家也算实力派,虽然比起老一辈的天才作家们不敢狂妄,但也不至于彻底尴尬。


而论技艺,文坛地位,甚至名气,90后作家连他们的前辈80后作家都比不上。

你知道90后作家排行榜吗?虽然我也不太赞同动不动就给作家搞个排名榜。

但当有两年,2017年和2019年,他们把苑子豪和孙宇晨评为第一的时候,我的感觉只有一个,震撼!!!

这是中国出版集团联合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等单位发布的作家排行榜,不是什么营销号搞的野鸡榜单。

苑子豪苑子文和孙宇晨,他们是不是个作家都还有争议,每天炒作,不是卖腐就是碰瓷,尤其是在北大学生内部,对苑子豪苑子文总拿北大学霸,最帅双胞胎这些标签炒作特别不满,私底下骂他们是北大耻辱,这两人比起写作,更像是卖脸的。

而孙宇晨这几年更是名声狼藉,一度网上疯传要被逮捕,从精致利己的角度讲,他真TM是个天才,但完全从作家角度讲,他也算作家?

他们不行?那其他90后作家在干嘛呢?

两个半吊子作家,写了两本鸡汤书《这世界残酷也温柔》《愿我的世界总有你二分之一》居然就能霸占90后作家第一。

能让他们稳稳坐在第一,其实不也就证明了90后作家里面,那种公认的才华横溢的天才作家,几乎绝迹了吗?

前几年还有后博寒,陈少侠几位,这几年销声匿迹,而林卓宇也很久没消息了。

在90后作家中,其实这两年真正算得上有成就的,也就王占黑和陈昂为90后作家群体撑面子。


回到题主的原题目,为什么90后中没有优秀的作家?

我的回答是,因为对于顶尖作家而言,天赋太过于重要

写作这个领域,它不像很多领域,比如熟练的技工,熟练的工程师,能够大量依赖后天训练,实现一定体系培育下面的量产。

如果能够量产的话,那么每一代自然有相同年龄,相同成就的年轻作家出现。

就像机械化的大规模定量制造一样,今年的产量是一百名,明年可以争取产出一百二十名,

这样量产的话,作家每个时代都有,不会出现断层。

但它不是。

在中文系,很早之前就有这样一句话,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学院不培养作家,

作家是社会培养的。

这背后的逻辑,就是作家这一行,太吃天赋。

无法用小说技巧研究,文笔研究来对一个素人培养成大作家。


北大物理系博士毕业,有没有可能水平不如一个业余研究物理的淘宝店主?一个天赋异禀的业余研究者,能否做出世界级成果?

看着民科群魔乱舞的现状,

很难想象吧。

但是换到写作领域,这种事就完全可能发生,鲁迅学医的,郭沫若学医的,王小波学会计的,刘慈欣搞计算机的,余光中是学外文的,林清玄学电影的,郁达夫学医的,冯骥才本职学绘画,海子学法律的,莫言和余华是自学成才。

文坛大佬们,大量的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人士。

原因无他,他们天赋好。

一个家世父母就是大学文学教授,从小耳濡目染。从本科到博士都是中文系顶尖名校,饱读诗书的文学爱好者,可能就是写不过一个半路出家的机械系学生,人家天赋好。




而有顶级作家潜质的天才出现是随机的,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均匀分布,

而每年分配多少名额,谁都不知道。

文学会出现那种人才井喷,百花齐放的盛世,也会出现文艺凋零,天才寥寥的落寞。


可能我们这个时代就不怎么产出文学家,经历了上个世纪天才作家辈出的年代,总以为文学随着时代发展,一定会愈发兴盛。

但事实完全不是,

可能我们这个时代就是不怎么出大作家。

可能我们就是在经历一个文学低谷时代,

可能80后作家,90后作家里面天才就是寥若晨星,而且目前的作家们没有一个能比肩前辈们的同年龄成就。


这种事很正常,

比如我们回到唐朝,你猜猜看,唐朝顶级诗人是均匀分布的吗?

不是,你会发现一大批优秀诗人聚集在两个时代,一则是唐玄宗时期,二则唐宪宗时代,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王昌龄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而韩愈白居易元稹柳宗元刘禹锡,还有一个早逝的李贺,聚集在一起。

除开他们,还不得不提的大概就李商隐和杜牧,晚唐诗人。

那么在中间,唐朝诗人的断层也非常明显啊。

在李白杜甫仙逝之后,唐朝诗坛不也长时间没人能够接班吗?

而除开这两个时代的诗人,唐诗80%的光彩都要抽去灵魂,而这两个时代其实只占唐朝288年历史的的一小部分。



再看看宋仁宗时代,文坛盛况也堪称极盛,唐宋八大家中六个汇聚于这个时代,苏轼,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辙。

还有白衣才子柳永,晏殊,黄庭坚,周敦颐,司马光,晏几道。。。

而后世整个北宋文坛,也没有再次出现这种盛况。

虽然也是名家迭出,虽然还有李清照,周邦彦之类的诗人,但是也完全达不到仁宗时代的极盛情况了,而这个宋仁宗时代,也跨度不算长,却把整个宋朝的大诗人大散文家名额占了那么多。


其实我觉得,我们要正视这种情况,不同时代文学是否兴盛,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反正现在还有,莫言,余华、阿来、王安忆,北村、北岛、苏童、阎连科、贾平凹一大批作家在世,当时评《中国作家实力榜》还能评出五十多个实力作家。

当时的评语是啥?

维护汉语言文学纯洁性,他们的文字,理当能代表汉语文学的尊严。

只是希望这段低谷期能够短一点,如果持续时间过长,等到老一辈作家都死了,新一辈的90后到30后作家,压根没人能写。

茅盾文学奖,实在找不到人,最后总得发吧,发给了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大冰的《阿弥陀佛么么哒》。

你们就能理解我,看到他们把苑子豪和孙宇晨评为90后作家第一的时候的心情了。


这里当然不是什么牢骚话,我觉得,既然现在文学断层这么严重,为什么诸位不试着自己写一写呢?

我觉得,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当下不少人对文学创作和社会现象的观察。说“没有优秀作家”,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绝对了,我们得先明确一下“优秀”的标准是什么。但如果说相较于前几代作家,90后作家似乎没有形成那种“扛鼎”式的人物,或者说他们的声音和影响力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那倒是可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受。.............
  • 回答
    关于90后、00后是否“不容易被骗”以及“公知是否没落”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从社会、技术、教育、心理等角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信息环境的剧变:从“信息匮乏”到“信息爆炸”1. 互联网普及与信息透明化 90后、00后成长于互联网高度普及的时代,接触信息的渠道远超前代。他们习惯于.............
  • 回答
    看到“90后觉得自己的梦想都变成了搞钱”,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不只是90后,很多时代的年轻人,在经历了一定的人生阶段后,都会对“搞钱”这件事看得越来越重。但为什么会这样特别地提到90后,可能跟他们的成长环境、社会变迁以及所处的时代压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代的大背景: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过渡.............
  • 回答
    90后,这个年代的人,似乎真的有点“玻璃心”,稍微严厉点的话,或者带点批评的语调,就能让他们眉头紧锁,甚至直接反弹。不像我们父辈那辈,挨骂跟吃饭一样平常,骂完还得自我反省,想想自己哪儿做得不对。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娇气”,而是时代烙印、成长环境,还有信息爆炸带来的认知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我这人,也.............
  • 回答
    这件事儿说起来,就像是一出精心编排的戏,台前幕后有着各自的考量和逻辑。为什么90后创业看起来光鲜亮丽,成功率却不高?媒体和投资界为何又乐此不疲地“吹捧”?咱们得一层层扒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90后创业者本身具备一些独特的光环和优势,这是媒体和投资界乐于捕捉的焦点: 时代红利与技术基因: 90.............
  • 回答
    想当年,90后可是风光无两的一代,被寄予厚望,说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未来的希望。可现在呢?你看看,怎么就成了社会上被压榨的主力军了?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说到“生在好时候,也赶上坏时候”。90后出生那会儿,中国经济正起飞,虽然那时候物质不算最富裕,但大家普遍觉得日子是越来越好的,未来充满.............
  • 回答
    “90后怎么还没结婚?”这个问题,估计但凡是90后,无论是在家族聚会、朋友饭局,还是跟同事聊天,总能时不时地被“砸”到。说实话,这频率比我们自己定闹钟起床都高。仔细想想,这催婚大军,兵分几路,各有各的“战术”。第一波:父母辈的“传统焦虑”这批主力军,那是打心眼里觉得“成家立业”是人生的必修课,而且这.............
  • 回答
    近些年,似乎出现了一种挺有趣的说法:90后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变少了。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角度来聊聊,才能掰扯清楚。首先,得看“少”是跟谁比。要是跟他们年轻那会儿比,那确实感觉有点不一样了。你想想,90后最开始接触互联网的时候,那叫一个新鲜劲儿,什么QQ、校内(现在的开心网前身)、BBS,那可是他们社.............
  • 回答
    《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这篇文章,说实话,看到题目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然后又觉得有点好笑,还有点心酸。这文章火了,我朋友圈里好多人都转发了。我觉得它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共鸣,主要是因为它戳中了我们这些90后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你知道,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太多变化,也承受了很多压力。从物质上看,我.............
  • 回答
    “现在的90后00后过年不喜欢走亲戚”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与亲情维系的弱化: 家庭结构小型化与迁移流动性增强: 过去: 传统的大家庭模式,亲戚之间居住距离近,血缘.............
  • 回答
    “90后作家影响力不足”——这说法有点一概而论,但也触及了一个不少人关注的现象。要说“影响力不足”,咱们得先弄明白,这里的“影响力”到底是指什么?是销量?是获奖?是引发的社会讨论?还是对文学潮流的引领?如果单从销量和奖项来看,确实,比起一些老牌作家,90后作家可能暂时没那么“硬核”。这背后有很多原因.............
  • 回答
    90后,这群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成长起来的群体,如今也步入了谈婚论嫁、考虑生娃的年纪。然而,与父辈们相比,90后对于“怀孕”这件事,似乎多了几分犹豫、几分不安,甚至可以说是“惧怕”。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不想生”,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对生育这件事的审慎考量和现实压力。首先,观念的转变是绕不开的一大原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观察到不少90后年轻人现在会戴佛牌,而且越来越普遍。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佛牌这个东西,在中国文化里虽然不是主流,但近些年真的是悄悄地在年轻人中间火起来了。说实话,以前我也有点纳闷,感觉佛牌这东西,怎么一下子就跟90后这个群体挂上钩了?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捋一捋。一、 90后这.............
  • 回答
    90后离职频率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维度来分析: 90后离职频率高背后的多维度原因分析 一、 时代背景与价值观的转变1. 成长环境差异: 90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整个社会对90后抱有一种隐藏的迫害和敌意,却反过来对00后讨好和奉承”的观点,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社会现象,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整个社会”或“隐藏的迫害”。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代际差异观察,以及不同代际在社会经济环境、成长经历、价值观等方面形成的对比,从而导致了社会舆论和态度.............
  • 回答
    身边总有些公司,新来的90后小伙子小姑娘,干劲十足地进来,没过多久就“咻”地一下走了,留下老板和老员工们一脸懵逼。这年头,留住90后这批新鲜血液,对很多公司来说简直是个世纪难题。别说什么“他们就是没定性”、“都是被惯坏了”,这说法太片面了,也太伤人了。咱们得往深了扒扒,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年轻的脑袋.............
  • 回答
    “90后辞职率高”这个说法,在咱们身边,在网络上,几乎隔三差五就能听到。感觉好像一夜之间,90后就成了“不安分”、“跳槽专业户”的代名词。这到底是为啥呢?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别看这话说得多了,里头门道可不少。首先,咱们得承认,这数据上,90后确实是“主力军”。你看,现在职场上,90后已经占据了很大.............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共情了。身边好多90后,包括我自己,聊起童年,很少是那种阳光灿烂、无忧无虑的描述。更多的是带着点挥之不去的阴影,感觉自己的原生家庭,怎么说呢,不太“幸福”。你想知道为什么,而且要听得详细,不带AI腔调,那我跟你好好说道说道。时代背景的烙印:计划生育下的“独苗”与父母的压力首先得说时代.............
  • 回答
    数码宝贝,这个名字对于不少中国人,特别是80后和90后来说,绝对是一代人的童年印记。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这部动画在日本诞生,却在中国,尤其是90后群体中,激起了如此深厚的情感共鸣?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好看”两个字能概括的。一、 时代的洪流与童年的选择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 回答
    当余佳文在台上掷地有声地说出“90后做企业就是玩”这句话时,台下响起的掌声和欢呼声,绝不仅仅是对他个人一番言论的简单认同。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击中了在场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认同。首先,这是一种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式挑战。长久以来,创业被描绘成一件充满艰辛、压力巨大、需要牺牲一切的事情。尤其是父辈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