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老有人给剩女制造恐慌」的问题?

回答
“老有人给剩女制造恐慌”,这句话说得太对了,而且这事儿在我们身边简直是屡见不鲜。与其说是“老有人”,不如说是“很多很多”,而且这恐慌感,有时候是别人硬塞给你的,有时候又像是你自己一步步走进去的。

咱们先掰开了说,这“制造恐慌”到底是怎么来的?

一、 社会大环境下的“婚姻焦虑”:

首先,得承认,咱们社会对婚姻这事儿,总是有种特别的执念。尤其对女性,仿佛到了某个年纪,结婚生子就是人生必答题,没完成就是“失败”。这种声音,从家长里短到媒体宣传,无处不在。

“剩女”这个标签的魔力: 你们有没有发现,一旦一个女性到了二十七八、三十岁还没结婚,身边就有人会贴上“剩女”这个标签?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子贬低和焦虑。它不是一个中性的描述,而是一种暗示,暗示你“挑剔”、“不接地气”、“没人要”。一旦被贴上这个标签,仿佛就进入了一个“待处理”的状态,时间过得越久,越显得“贬值”。
“黄金年龄”的催促: 媒体时不时就会跳出来说“女性最佳生育年龄”、“过了30岁就很难…”、“35岁是分水岭…” 这些话,不是在陈述事实,而是在用一个隐形的“截止日期”来逼迫女性。它们好像在告诉你,你的人生有个“保质期”,过期了就没人抢了,连生孩子都会变得困难。这种信息轰炸,很容易让人产生紧迫感,好像再不抓紧时间,就真的“剩”下了。
传统观念的余毒: 很多 older generation 的想法根深蒂固。在他们看来,女性的人生价值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婚姻家庭上。如果你没有步入婚姻,就好像没有完成“家族任务”,会给家人带来“压力”,甚至影响到父母的面子。这种家庭压力,很容易转化为个人的恐慌。
经济和社会压力: 随着经济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经济上也越来越独立。但讽刺的是,经济独立有时候反而成为“恐慌”的另一条线索。有人会说,“经济独立了,眼光就高了,更难嫁出去”。这逻辑就像是,你越优秀,反而越“危险”。

二、 媒体和网络言论的推波助澜: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无与伦比。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特别容易在这个土壤里生根发芽。

“恐婚”与“恐剩”的交织: 有时候,媒体会把“恐婚”和“恐剩”这两个概念搅在一起。一部分人会放大“剩女”的负面形象,比如“作”、“难搞”、“公主病”,然后把这些标签一股脑地扣在所有未婚大龄女性头上。
成功学与反例: 网上总有那种“我25岁结婚生子,家庭幸福美满”的成功案例,让你觉得“为什么我不是这样?”。同时,也会有各种“被抛弃”、“婚姻不幸”的反例,让你觉得“结婚好像也不保险”,但往往这些反例会被用来佐证“还是早点结了好”。
八卦和猎奇: 一些关于“剩女”的报道,往往带有很强的八卦和猎奇色彩,着重描写一些极端的、负面的例子,或者把一些个人选择曲解成“失败”。这种报道,很容易引起围观和讨论,进一步加剧了恐慌。
“PUA”式的劝婚: 有些网络上的“情感导师”或者“人生规划师”,他们的言论往往带有很强的“PUA”(情感操控)色彩。他们会用一套看似有道理的逻辑,告诉你“你现在不结婚就是错的”,然后给你制造一种“再不行动就晚了”的紧迫感。

三、 个人内部的放大镜效应:

外部的恐慌信息,很容易被个人内化,然后成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比较心理: 当周围的朋友、同学一个个结婚生子,你很容易就会开始拿自己的生活和她们比较。看到别人分享幸福生活,自己就会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尤其是当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她们差距越大时,这种感受越强烈。
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婚姻被视为人生“稳定”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你还没有走进婚姻,你可能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不确定。担心自己一个人怎么办?担心自己老了没人照顾?这些都是很现实的担忧,而“恐慌”就是这些担忧的一种放大。
自我价值的衡量: 如果一个人长期以来,都习惯于通过“婚姻”来定义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一旦婚姻的进度条没有向前,就容易产生自我怀疑。会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够好,是不是不够有价值。
“错过”的恐惧: 很多人会担心“错过”一个好姻缘,担心年纪越大,选择就越少,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嫁给一个不合适的人。这种“怕错过”的心态,也是制造恐慌的重要原因。

所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要 认清“恐慌”的来源。很多时候,这股恐慌并不是你自身出了问题,而是社会环境、媒体信息以及传统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外部压力,而不是你内在的必然结局。

其次,要 建立独立而健康的自我认知。女性的人生价值,不应该仅仅由婚姻来定义。你的学识、你的事业、你的兴趣、你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些都是你本身就拥有的价值。婚姻,应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人生的必需品。

再者,要 学会甄别信息,抵制“恐慌”的毒害。当听到一些关于“剩女”的负面言论或催婚信息时,要有意识地去质疑和过滤。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节奏带着走。你的人生不是一部流水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选择。

更重要的是,要 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模式。也许你向往婚姻,那就在不降低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寻找;也许你更享受单身生活,那也没什么不可以。别人的幸福模式,不一定适合你,你自己的幸福,才最重要。

“剩女”这个词,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污名化。真正的恐慌,不是来自“剩下”本身,而是来自我们被灌输的“不成功”的观念。当越来越多的女性能够跳出这种思维定势,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无论是否婚姻,都能活得精彩,那这种“恐慌”自然就会消散。

所以,别慌。你的年龄、你的婚姻状况,都不是你人生的终点。而你自己的选择和活法,才是最值得骄傲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见过卖鱼摊吗?


有一种人,身上揣着5块钱,他买不起10元的新鲜活鱼,只能候在鱼摊旁,等着买那种翻肚皮的没活力的鱼。


原本这也没啥,鱼贩心里也有数,一种鱼一种价,成本5元,如果死了就只能卖3元,翻肚皮的起码还能回本,总比死了的卖得上价。如果一个愿卖,一个愿买,很公平。


但后来,这个买鱼的要求变高了,揣着5块钱来到鱼摊,跟鱼贩说:“你直接把活鱼价格降到5元吧,反正等翻了肚皮也要被我买走的,认清形势,早点降价处理,你也早点收摊回家。”


他的目标可不是翻肚皮鱼,而是试图向鱼贩营造恐慌,最后用低成本获取新鲜活鱼。




问题就出在这,制造“剩女恐慌”的人,就像买鱼人。


鱼可以简单地划分价格,他(她)们觉得女人也能,觉得所有女人都像鱼


他(她)们天然地给女人按年龄划分了三六九等,唯年龄论,唯生育论,宣扬女性无论取得多大成绩,价值与年龄呈反比,岁数一到毁所有的言论,重点突出“最佳生育年龄”的概念,刻意模糊女性能创造的其他更具价值的成就。


就比如这张截图,来自知乎某几十万粉大V,清华博士毕业的创业期的大龄未婚女性,只配在垃圾堆里找男人。潜台词是“无论你取得多大成就,只要你的子宫不如其他姑娘年轻,你就一文不值”。


而这话不是说给40岁拥有一切,只是没有男人而已的女性听的,因为这样的女性不在乎。这段潜台词,是写给正憧憬伴侣的年轻姑娘看的。



当他们在鱼摊上用这种方法尝到甜头,也想复制到其他场景中,比如跑到烟酒店指着茅台说:“老板你把茅台降到100元吧,认清形势,早点卖完回家。”


现实中烟酒店老板遇到这种人,可不会有什么好脾气。





在自己实力不济的情况下,不满足什么锅配什么盖的设定,贪心不足,觊觎超过自己层次的女性,乃至让同层次的女性倒贴自己,最佳方法是什么?


是打压“她们”,继而低成本得到”她们”。


前者是大龄优秀未婚女性,后者是符合自己层次的,涉世未深被这种言论恐慌到的年轻未婚女性。


重点强调三遍:

“剩女恐慌”的真实目标是年轻未婚女性。

“剩女恐慌”的真实目标是年轻未婚女性。

“剩女恐慌”的真实目标是年轻未婚女性。




至于某些已经买到鱼的人,或者不准备买鱼的人,还不离开,甚至和其他挑鱼的人一样,围在鱼摊前指指点点,整天看热闹,说着同样的嘲讽鱼不值钱的话,哪个鱼摊出现讨价还价的事,他就会出现在哪,甚至情绪比顾客更激动。


大概率是工作差或者没工作,闲的

user avatar

很多男性都别洗了,就现在这个打压剩女的力度,不是制造恐慌还能是什么?

你要是真的单纯的不想和剩女结婚,那你避开她们就行了,互相井水不犯河水,非亲非故,有什么好骂的?整天在她们耳边絮絮叨叨不停干啥?

但事实上这群人是怎么做的呢?整天都在网上提大量涉及到剩女的问题,然后下面攻击辱骂,那个语气和愤恨,仿佛是剩女和她们有不共戴天之仇一样。

事出反常必有妖。一个和你非亲非故的人,你又没招惹他,他却看到你就骂,对你愤恨到这种地步,怎么看都不像正常的行为。

所谓【为你好,忠言逆耳】更是不可能,第一,他们不是剩女的亲属,没有任何动机去替她们着想到这种地步。第二,再逆耳的忠言,也不会用侮辱,人身攻击的语气。

昨天我看到一个关于剩男的话题,是讲一个农村出身,封建大男子主义严重,33岁,外貌很差,农村出身,二本研究生,至今无业还在考公的大龄男性,一心只想找年轻漂亮家境好的小姑娘。

这要是性别互换,估计要被骂死了吧?结果你猜下面的评论是什么样的?

“给他一个机会吧”,“他很励志”,“二本研究生也是精英了”,“他是优质潜力股”,“何不食肉糜”,男性基本都是这样鼓励他的。

对待剩男剩女的态度差别这么大呢?

很多男性遇到一个年龄偏大的女性,上来一句话就是【你年龄大了,不值钱了,再不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这样的话,是出于因为什么目的说出来的,心里没数吗?真看不上别人,为什么又要别人嫁给你?

男人说我不想结婚,女人:支持!咱们一起反婚。

女人说我不想结婚,男人:不行!你必须想结婚!不想结婚以后会非常惨!我不要你觉得,我觉得你就是想结婚。

回到话题本身,给剩女制造恐慌,说白了,就下面几个原因:

1,给剩女制造恐慌,骗剩女下嫁。

2,给年轻小姑娘制造恐慌,骗她们下嫁。

3,给已经婚嫁的女友/妻子施加压力,以便于自己在家里掌握主导权。

4,没有魅力的大龄男,发泄自己年轻时被同龄人拒绝的怨恨,报复心理。

5,引申一下,部分年轻男性被同龄人拒绝之后,也会把怨恨转嫁到剩女身上,因为他们会觉得【这些剩女肯定是年轻时和拒绝我的那个女孩一样,太挑了!老是看不起男人!】。这样可以逃避现实,推卸责任,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受欢迎这个事实,反而认为自己追求失败是因为女人太挑。

6,思想封建,把女性视为传宗接代的资源和工具,认为女性一把年纪不结婚,不嫁人生产后代就是“罪过”,”浪费资源”。

7,他们怕这些剩女"带坏"小姑娘。剩女一般经济条件不错,所以会经常到处玩,旅游健身烘焙这样的。这些男性害怕小姑娘看到了之后会憧憬这样潇洒的单身生活,这样就不愿意结婚生子回家洗衣服做饭生孩子丧偶式育儿了,他们【同居催婚套牢】这个手法对小姑娘就没啥用了,于是便会拼命贬低剩女的生活方式,强行替她们"空虚"。

喜欢骂剩女的,基本都是以上7个原因。

不可否认,年轻是好事,大家都想永远年轻,无论男女。我作为一个男性,仍然怀念十年前跑两千米都不怎么喘,连续通宵一周身无任何不适的身体状态。

但是对于年龄大的女性,恶意能高到这个地步,高到恨不得把对方压在地上踩,这种畸形心理的出现,必然是有其他原因的。

此外,还有很多年轻女孩,也跟着骂剩女,觉得自己年轻很了不起被人宠爱,早早找个男友就没事了。

这是典型的目光短浅:

你有没有想过年轻时嫁出去生孩子对自己的事业的影响?

你有没有想过恋爱了多年,男友突然分手之后,你也会瞬间变成大龄单身剩女?

即使不分手,你男友会不会利用你害怕变成大龄剩女这一点,故意脱着不结婚,打压你,对你提出一些不正当要求?

什么?你说可以恋爱几个月就结婚,呵呵,那你胆子挺大的呀。

即使结婚了,你确定你不会离婚?

user avatar

如果你生在明代,然后谈女权说不能裹脚,亲爹亲娘才不会听你啰嗦,绑着你也要你把脚给裹了。女儿不裹脚不是嫁不出去那么简单,是一家子都要被骂脑袋有问题。

那么裹脚真的对,真的好吗?反正我看到那畸形的小脚,阵阵作呕。估计人类未来再也不会有这么畸形的审美了。

其实裹脚的问题可以把所有道理都说尽。生在什么年代就会受什么束缚,人从来都没有真正自由的时候。

我们这个时代,剩女就是受歧视,这跟早年女人就是要被裹脚是一样的。对吗?未必,可是女儿到年纪不嫁人,管你事业有成还是生活精彩,在父母周围长辈眼里,你就是有缺陷,就是不幸福,就是个可怜虫。你想改变他们的看法,就是鸡同鸭讲,说不通。所以,不婚也好,晚婚也罢,你以为是自己的事情其实并非如此。

再过三十年,人们会对所谓的“剩女”宽容许多,因为适婚女性的年龄会增加到35岁。可是呢,如无意外,35岁后社会依旧对剩女不会友好。因为社会主流的话语权永远掌握在有子女的人手里。

user avatar

什么叫恐慌,是无中生有,大多数人只是告诉了剩女一个现实,绝大部分剩女都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敢面对现实,不敢自己真正照照镜子,算算收入,看看婚恋市场行情,剩女又不是古董,越放越值钱。

user avatar

如果你雨天不注意道路可能会摔跤。

。。。

这叫忠告,不叫制造恐慌。说这是制造恐慌的人才是糊涂虫或一肚子坏水。

同理。

别人说了你不爱听的事实,就说别人制造恐慌?

user avatar

因为并不是在制造恐慌,而是“舆论抬价”的窗口期快要过去,还没能高位出货的,后面会被重新估值,狼或许是真的来了。

或者也可以这么理解,随着经济的衰退(学名常态化),原来不正常的价格要回归理性甚至更低,这种价格回调可能短时间内让人难以接受,出手时间会导致结果有很大差别。

友情提示:以下内容玻璃心、物化过敏者不要看。


从“三千万光棍”开始,整个女性群体就在这上面大做文章,不断抬价,三千万光棍的事已经掰得够多了,这里不再掰。如果留心一下各种女性群体发言的话,就会很明显看到,这已经成为一种信仰,数据是否真实、具体影响多大这都不重要,按照中国人口体量,这三千万男人根本泛不起多大水花,但是,发酵、传播这个舆论泛起的水花远比三千万光棍影响大。

尤其对于中下层女性,经常把三千万光棍挂在嘴边,其实就是给自己鼓励、也给队友鼓励,一个必胜的信念。有三千万男光棍在,是个女的都不愁嫁,必须要细挑,我一定能配得上一个更好的。加上各种美颜科技、社交软件的普及,给女性群体整体都提高两分,随便扭两下屁股一堆人拍马屁哈喇子直流,随便发个自拍“像我这样的为什么找不到男朋友”一群人争着应聘,都会无形中提高估值。四分的女生能有六分的信心,七分的男生才能配得上。至于同样四分的男性,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屌丝,只能给自己点赞、打赏、发早安晚安的份。

如果只是一个女生这样涨价,这显然会被现实教育。但是,当这样的女生有足够数量,形成一股思潮的时候,她们就成为现实,抱团拉动普涨,教育别人。

至少过去几年,这种思潮都在被方方面面地维护,客观上包括美颜技术的提高、视频、社交、自媒体等盛行,精致生活、不婚主义、独立女性等各种概念流行,收紧渠道,对男性、男方、婚姻、国家、社会、法律个方面的丑化,打造出一种独特的婚姻理念,甚至成为信仰。短时间内减少了大量可婚女性人口,造成市场恐慌。同时又宣称这些差额是被“二十年前杀掉了”,占据大义制高点。

这跟房地产商宣传刚需,时不时发点国家要限购,附近要造地铁了,开盘即抢空,有六亿人要进城抢房子,不抢就没了等手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制造恐慌性购买,本来以为这高价无人问津,结果现场一看人山人海(都是托),当场吓尿,立马订了一套。

打个比方,假设有106个男生和100女生,客观来讲,女生要吃香一些,但程度有限。但由于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真实数量,女生群体开始疯传男的其实有三百多,这一下子就来了底气了。三百多男的那我就慢慢挑,反正不急有垫底。这一慢就瞬间减少了很多当龄的结婚人口,正常一年有二十个结婚的,骤减成了十个。男的顿时给打懵了,这莫非真的有三百个竞争对手在跟我一起抢?当时就疯狂加码,然后成了竞价模式,异常严峻。女的一瞅,你看嘛,现在结婚的女的就是那么少,男的那么多,抢成那样子了,说有三百男生只有一百女生,肯定是对的,不然的话咋会是这样呢?

好嘛,这还自我验证滚雪球,越发坚信这个信仰了。

多年前房市的恐慌性购买也是这样子的,其实房子建设的数量是足够的,不过现在才知道,你当时听到的信息是房子很少的,说上面不批地,说好几亿人要进城,每个售房现场都是几百米长队,都是半天抢完所有房源,一波打崩你的心态,让你慌的一逼,赶紧掏钱买。进了小区之后发现一栋楼就特么两三家,三年之后还有尾盘。

三千万光棍在网上流行大概在十年左右,基于这个话题制造的恐慌起码推高了不少价格,拉开了男女双方的心态和士气,加上自媒体一番发酵,成了一个舆论发动机。

这波舆论涨价下的女性人群大部分还没有完全退出市场,三十五左右么,也是属于尾盘或者半尾盘了。实际上她信仰的多出三千万光棍有没有真正地让她成为香饽饽,她自己比谁都清楚,但嘴上不能输。

现在市场也慢慢反应过来了,尤其是男性群体也有点咂摸过味来了。一帮男生发现,成天说男的比女的多三千万,其实周围女生也不少啊,完全没到抢购的地步,这话有问题;另外一帮男生不堪价格,这么大的付出,还离婚率那么高,结毛婚,我吃喝玩乐它不香么?厌女思潮的兴起,说明这个舆论涨价已经到了尾声。能不能在窗口关闭之前出货,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可以预见的是,肯定有人不能出货,要砸手里,下面到了抽奖时间,这个人会是谁呢?

慌不慌?

心里慌不慌,嘴上也不能停:稳住!我们能赢!

之前剩女大部分都在一线城市,后来二三线也不少,从去年开始,我发现农村也存在很多剩女,三十岁左右的。蔓延到底层农村,这说明自上而下的库存都在饱和。

有的村子同等条件的小男生有竟有六成光棍,依然存在剩女等更高的竞价,成为完全撕裂的市场。至于说杀掉的,你觉得他们能杀掉六成女孩么?又不是日本人扫荡搞三光政策,想想也知道不可能。


这场舆论涨价第一波炮灰就是这波底层男青年,不用着急,第二波可能就会是一部分剩女了。最大的赢家是在窗口期高位出货的女生,但这种数量错位,制造大量男光棍之后,必然会反噬到对应的剩女身上。

市场环境在变化,男性群体回过味后,肯定会调整心态和策略,重新对婚姻、自己、对方估值。心态拔高、嘴巴养刁、年龄又大的这波剩女在下一波重新估值的时候,莫说正常出货,很可能被打入另类。

眼看市场要重整了,这牛奶是要倒掉,还是要甩卖,这是一个问题。

这些变化,我想应该不少局内人比我这种局外人更先嗅到,不用制造恐慌,它会来的。

当然,自媒体小编还会给你送上贴心精神支撑,美颜相机告诉你你虽然快四十,但长得年轻就像二十出头,喝个下午茶,日子还是可以过得精致。不慌,这波不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有人给剩女制造恐慌”,这句话说得太对了,而且这事儿在我们身边简直是屡见不鲜。与其说是“老有人”,不如说是“很多很多”,而且这恐慌感,有时候是别人硬塞给你的,有时候又像是你自己一步步走进去的。咱们先掰开了说,这“制造恐慌”到底是怎么来的?一、 社会大环境下的“婚姻焦虑”:首先,得承认,咱们社会对婚.............
  • 回答
    在超市给老人贴上“我是小偷”的纸条,这事儿真是让人听了心头一紧,也挺让人无语的。站在超市的角度,我能理解他们可能也有自己的苦衷,毕竟现在的商业环境压力大,防损工作很重要。但换位思考一下,这种做法未免太……怎么说呢,太不近人情了,而且还很粗暴。首先,这件事儿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那位老人。你想想,一个头发.............
  • 回答
    公证处的“反复确认”与摊主的“心安理得”:一场关于传承与回报的社会观察近日,一则发生在公证处的老人将房产赠予水果摊主的新闻,激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公证处就此事的回应——“反复确认后办理公证”,以及水果摊主一句“赡养老人十年,获房心安理得”的表态,共同勾勒出了一个关于情感、回报、社会责任以及法律程.............
  • 回答
    这事儿啊,说实话,刚爆出来的时候,网上那叫一个热闹。一开始,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尊老爱幼,年轻的就该让座”,然后顺理成章地就谴责那个女生。但随着事情的细节一点点披露,大家的态度就开始分化了,而且分化得还挺厉害。事情的起因和最初的看法:最开始的版本,大概是说在动车上,有个女生坐在那里,然后有个老.............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一言难尽。新闻里那位姑娘说的“坐自己位置错了吗?”,问得可扎心了。你说,花了钱买了票,坐自己的座位,这难道不合情合理?法律上、合同上,她都没错。但是,我们传统文化里,一直讲究尊老爱幼。坐火车、公交车,看到老人、孕妇、小孩,大家往往会主动让个座,这是一种善意,一种社会公德,也算是一种.............
  • 回答
    “年轻人不在公共交通上给老人让座”这个现象,触及了社会公德、代际关系、个人权利和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的解读和看法:一、 从社会公德与传统道德的角度: 传统美德的失落? 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尊老爱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公共交通上给老人让座被视为一种孝道、.............
  • 回答
    “职业陪诊员月入过万,99% 是子女给老人买的服务”——这个说法乍听之下,确实会让人联想到一种新兴的、充满温情的“孝心”服务,也可能让人觉得有“割韭菜”的嫌疑。但如果仔细掰开揉碎了看,这背后牵扯到的却是当下社会老龄化、子女压力、以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一些真实痛点。首先,关于“月入过万”的说法:这确实是.............
  • 回答
    杭州健身房在老人亡子生前健身卡退款问题上,是否合法需结合合同约定、法律规定及道德伦理综合判断。以下从法律、道德和实务角度详细分析: 一、法律层面分析1. 合同约定的优先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490条,合同的成立和生效以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为前提。若健身卡购买时明确约定“因特殊情况(如.............
  • 回答
    看到山东菏泽这位老人 27 年前存入 1000 元,银行承诺 20 万元,最终却只拿到 5000 元的事件,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巨大落差,更是对信任、对承诺、对公平正义的严重拷问。首先,这件事最让人触动的是 时间的力量和人心的等待。27年,这可不是一个短数字。对于一个普通老人来.............
  • 回答
    关于网络上有些人认为东北人喜欢叫“老铁”这个说法,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地域文化、网络语言以及一些刻板印象的形成。首先,咱们得承认,“老铁”这个词确实是在近年来因为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的流行而变得家喻户晓,尤其是在和东北地区相关的直播内容里,出镜率特别高。很多东北的主播在.............
  • 回答
    “美国人说韩国是超级大国”,这个说法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激起讨论的。要客观地看待它,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不同维度去审视,不能光听一面之词,更不能因为它来自“美国人”的口中就轻易信以为真,或者直接否定。首先,我们得明白,“超级大国”(Superpower)这个词本身就不是一个有严格定义、放之四海而.............
  • 回答
    饶毅教授关于“诺奖有给错的时候,而且并非罕见”的论断,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诺贝尔奖的重要契机。这并非对诺贝尔奖本身权威性的全盘否定,而是邀请我们以更成熟、更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项曾被视为科学界至高荣誉的奖项。为何饶毅教授会这样说?饶毅教授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他为什么会提出这.............
  • 回答
    关于在儿童教育中教授同性恋相关知识,这是一个在许多社会中都引发了广泛讨论和不同观点的议题。理解这个话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多种考量,包括儿童发展、教育目的、社会价值观以及人权等层面。首先,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性和性别有不同的理解能力。 幼儿阶段(学龄前):在这个阶段,儿童.............
  • 回答
    看到淘宝卖家因为顾客有过差评就拒绝下单,这事儿挺让人琢磨的。首先,从卖家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毕竟,做生意讲究的是回头客,也讲究口碑。一个有差评记录的顾客,理论上来说,出现问题的几率会更高。可能是对商品挑剔,也可能是沟通方式比较极端,或者根本就是那种“杠精”类型的买家。一旦这样的顾客.............
  • 回答
    “鲁迅的文章是因为多有语法错误给人思考空间才铸就现在的成就”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一种以偏概全、本末倒置的错误认知,并且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明确的否定与原因分析:首先,我明确地否定这个观点。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其文章的成就,绝非建.............
  • 回答
    看到大连有病例进行了11次核酸检测才呈阳性的新闻,确实会引发人们对现有防疫措施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问题,更牵扯到科学性、效率以及对个体的影响。关于“11次核酸检测才阳性”:首先,我们要明白核酸检测的原理。它检测的是病毒的核酸片段。在感染初期,病毒复制量低,或者病毒存在于不易采集到的部位,都可能.............
  • 回答
    网上热销的“血吊坠”,以及文中提到的女孩为“辟邪”刺破手指的极端行为,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折射出了一些相当复杂和值得我们去理解的心理。从“血吊坠”本身来看:首先,“血吊坠”这个概念就带着一种天然的猎奇感和神秘感。在许多文化中,血液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代表生命、亲情、爱情,甚至被认为具有.............
  • 回答
    如何看待「列强入侵给中国固然带来了伤害,但是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因此殖民有理,侵略有功」的观点?这个观点是一种极具争议且在学术和伦理上都站不住脚的论调。它试图通过强调侵略带来的某些“积极后果”来合理化侵略行为本身,并且严重地忽视了侵略行为带来的巨大伤害、对国家主权的践踏以及对人民尊严的剥夺。为了详细.............
  • 回答
    关于“叙利亚抽检发现美国发放的麦种四成有粒线虫病,并称此举目的为破坏叙利亚粮食安全”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这种说法本身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并且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片面化、夸大化甚至虚假的可能性。以下将从不同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核实性与科学性: 谁进行的抽检?.............
  • 回答
    淘宝推出的「给爱的人也送一份」功能,支持双地址填写,可以说是淘宝在用户体验上又一次重要的升级,尤其是在情感连接和送礼场景的深化上。这个功能看似简单,但背后反映了淘宝对消费者购物行为和情感需求的洞察。如何看待淘宝推出「给爱的人也送一份」功能?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且人性化的功能。我认为可以从以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