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字的读音和书写应该将错就错吗?

回答
汉字的读音和书写,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着迷的话题。咱们聊聊,这“将错就错”的说法,放在咱们祖传的方块字上,到底适不适合。

错在哪里?

首先得明白,什么叫“错”。汉字的“错”,无非就是两个维度:读音和书写。

读音之错: 这个最普遍。你可能说一个词,自己觉得顺口,别人听着也差不多,但一查字典,哎呀,读错了。比如,很多我们从小就读错的字,像是“AtIndexPath”念“zhú”而不是“rú”,“AtIndexPath”念“xiè”而不是“yē”等等。还有一些词,读音随着时代变迁,或者地域差异,产生了“约定俗成”的读法,但严格来说,可能跟古音或标准音有出入。
书写之错: 这个就更直观了。字写错了笔画、顺序,或者直接写成了“别字”。比如,把“的”写成“得”,“再”写成“在”,或者一些笔画顺序不对,看起来别扭。

“将错就错”,听着好像挺有道理?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将错就错”有道理呢?仔细想想,无非是基于以下几点:

1. 习惯的力量: 读音也好,书写也罢,一旦形成习惯,尤其是从小养成的,改起来真的很难。就像有些人习惯把某个字念错,改过来反而别扭。写字也是,习惯了某个写法,突然让你纠正,手会不听使唤。
2. 沟通的效率: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对方能理解你说的或者写的,这个“错”似乎就没那么碍事。大家都能明白“AtIndexPath”是“AtIndexPath”的意思,也没耽误事,为什么要费劲去纠正呢?有时候,死守“正确”反而会阻碍沟通,显得迂腐。
3. 历史和演变: 语言文字本身就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很多我们今天觉得“错误”的读音或写法,可能在历史长河中曾经是主流,或者是一种变体,甚至在未来的某一天,就被正统化了也说不定。比如,很多古汉语的读音跟我们今天差得很远,但我们不能说古人读错了。
4. “差不多”的包容性: 在某些非正式场合,或者大家心照不宣的情况下,一点点读音或书写的“偏差”,可能被大家默认为一种“口头禅”或“习惯”,反而是一种亲切感。

然而,这样做真的好吗?

我们得承认“将错就错”在某些情境下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将它视为一种普遍的原则,那可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原因也很简单:

1. 标准的重要性: 任何语言,为了保证大家都能准确有效地交流,都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像一座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如果人人都可以“将错就错”,那么语言的清晰度和规范性就会荡然无存。
2. 学习的门槛: 对于学习汉字的人来说,如果标准模糊,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尤其是对于外国人学习汉语,他们更需要明确的规则来依循。如果标准都不统一,学习者会无所适从。
3. 文化传承的严谨性: 汉字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个字,都可能承载着历史的沉淀、文化的韵味。如果随意对待,就像对待一件珍贵的文物一样随意,那是对文化的不尊重。
4. 潜在的误解: 虽然很多时候“错”不会导致严重的误解,但某些特定的读音或写法,如果错了,可能会引起歧义,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在一些正式场合,或者涉及到专业领域时,一个错误的读音或字,可能就会让你显得不够专业,甚至闹出笑话。
5. 误导下一代: 如果我们自己对读音和书写都持“差不多就行”的态度,那么当我们教育下一代时,很容易将这种不严谨的态度传递下去,最终导致汉字的规范性越来越差。

那么,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我觉得,“将错就错”并不是一个积极的态度,它更多是一种对错误的“默认”或“放弃”。更值得提倡的是一种“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精神。

主动学习和纠正: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读音或书写有误时,应该积极地去查阅资料,了解正确的读法和写法,并努力去改正。这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过程,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
尊重标准,但不拘泥于死板: 我们应该尊重汉字的读音和书写规范,但同时也要理解语言是发展的,有时候一些约定俗成的读法,也并非完全不能接受。关键在于“度”,以及在什么场合。
区分场合,灵活运用: 在非正式的、轻松的场合,大家互相理解就好。但在学习、考试、正式发言、书写公文等场合,就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来。
关注细节,提升素养: 汉字的读音和书写,是中国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用心去对待,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汉语,也能体现出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总而言之, 汉字的读音和书写,不应该将错就错。虽然我们不能否认习惯的力量和沟通的效率,但从维护语言的规范性、传承文化的严谨性以及个人素养的提升来看,我们都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和掌握正确的读音和书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错了却不肯去改。与其“将错就错”,不如“知错能改”,让我们的汉字,更加准确、更加优美地传承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排名第一那个说国学的答案,非常不好。用繁体字不说,还要用个异体字,这恰恰反映了题主说的一个问题,为了折腾而折腾。
我认为这个事可以从保护民族文化的角度去看,但绝不可以从什么国学的角度去看,国学是学术,学术跟普通中小学生没有关系!
不过最好是从全社会对语言文字应用的效率角度去看。
假如我们认可典故成语的价值,认可其对语言表达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典故成语中出现的多音字或非常用字的读音。
为什么?
其读音之所以异乎寻常,是因为它们代表了特殊的含意,或者附带了语言传承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虽然这些东西我们平时可以不注意,但也没有必要将错就错,将错就错会导致同样一个词在实际应用中对应不同的含意,引发不必要的歧义,造成不必要的沟通、学习成本。
有没有可能全社会都统一将错就错呢?
有!那就是改字典,但是有必要吗?有意义吗?古代人因为社会生产力低,在文化传承上比较乏力,书不能印就抄,抄错了就以讹传讹将错就错弄出一堆通假字(当然通假字有一部分是文字正常分化出来的),给后人带来很多麻烦和障碍,现在我们何必去走老路,何必把错误沉淀下来?我们又不是没有印刷机又不是没有电脑,我们的信息技术甚至可以自动纠错。为什么要耗费人力去修改字典?

如果一个词因应用较少而导致它每次出现都被误用误读,那么干脆让它沉入故纸堆是更好的选择。

考试不去考这些词,语文课本躲着这些词,它们就沉入故纸堆了,其功能自然会被其他的词或表达方式代替。让学术的归于学术,让传统的归于传统,让现实的语言沟通更加高效,各得其所,才是王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字的读音和书写,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着迷的话题。咱们聊聊,这“将错就错”的说法,放在咱们祖传的方块字上,到底适不适合。错在哪里?首先得明白,什么叫“错”。汉字的“错”,无非就是两个维度:读音和书写。 读音之错: 这个最普遍。你可能说一个词,自己觉得顺口,别人听着也差不多,但一查字典,哎呀,读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核心。为什么日语和韩语能吸收大量汉字,甚至读音也出现相似性,而像满语、蒙古语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历史上与汉族文化有接触,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汉字使用基础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文化接受度、政治需求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 回答
    日本的地名和人名中,汉字的使用非常普遍。当我们遇到这些汉字时,它们会呈现出一些中文读法上的特点,尤其是在多音字的处理上。这就像我们学习一门外语,明明是熟悉的文字,读起来却有了新的感觉。理解日本汉字的两种读法:音读和训读要解释日本地名和人名汉字的读法,首先需要了解日语中汉字的两大基本读法: 音读(.............
  • 回答
    2019年2月18日,国家语委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订表(2019年本)》,对一批曾存在不同读音的异读词进行了统一规范。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赞同的声音,也有一些质疑和讨论。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次规范的背景和目的。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发展过程中也自.............
  • 回答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汉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汉字”(かんじ),它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有一个固定的读音。这常常让初学者感到困惑和沮丧。其实,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而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就能让这个挑战变得迎刃而解。为什么日语汉字会有多个读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稍微回溯一下.............
  • 回答
    孩子,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棒!为什么“鸟”字要读 niǎo,不读别的,这背后可是有很长很长的故事呢。汉字的读音,就像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是慢慢演变过来的,不是一下子就定下来的。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汉字“形、音、义”三个基本要素。我们说汉字,一般都会想到它长什么样子(形),它有什么意思(义),.............
  • 回答
    汉字“二”的读音与拼音“èr”之间存在的差异,其实是中国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并非“二”独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汉字的表意与读音的关联度首先要明确,汉字最核心的功能是表意。它的形体通常试图传达事物的概念或形态。而“二”这个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至今,其字形一.............
  • 回答
    要说清楚“滨”字在日语里的读音为什么是“hama”,得从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说起。这背后涉及语言演变、音韵变化以及日本人如何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一系列过程。一、汉字传入日本的背景汉字最早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大约在公元5世纪左右。那个时候的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制度和技术,对日.............
  • 回答
    日本的“先有读音,后附汉字”的地名,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现象。这种地名并非普遍,但确实存在,并且它们的故事往往能折射出日本语言、历史以及与汉字文化碰撞的独特轨迹。现象的本质:何为“先有读音,后附汉字”?简单来说,就是某个地方的名称,在古代是以口头传颂或某种非文字形式存在的,其读音已经约.............
  • 回答
    《鬼灭之刃》中那些读起来有些古怪或写法独特的角色名字,往往蕴藏着作者鳄渊吾郎先生别具匠心的考据与深意。他善于从日本的历史、文化、自然以及一些古老的谚语中汲取灵感,将角色的性格、命运、甚至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巧妙地融入了名字之中。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究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名字背后的隐藏含义。1. 炭治郎.............
  • 回答
    在日本的小说中,你常常会发现许多汉字旁边会标注上假名读音。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随意的决定,背后有着相当重要的原因,并且与日本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明白,日语是一门融合了汉字和假名的语言。汉字是从中国传来的,而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则是日本人根据汉字的字形创造出来的表音文字。刚开.............
  • 回答
    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虽然不像日语那样存在系统性的“训读”(Kun'yomi),但我们仍然能观察到一些与“训读”现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用法,它们反映了汉字在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在语义和读音上的灵活适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日本的“汉字训读”。简单来说,训读就是日本在引入汉字后,为汉字匹配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因为它触及到语言学习中一个非常微妙的认知过程。对于一个精通日语的中国人来说,看到汉字时,他的第一反应,或者说大脑自动触发的处理方式,并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拆解一下:1. 汉字的“表意”与“表音”的双重属性首先要明确,汉字本身就是.............
  • 回答
    日语汉字音里,有些词日本人自己念的是训读,但追溯到源头,那念法其实是来自古汉语的发音,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汉语本身发音变了,而日语保留了更接近古汉语的读音。这类例子,我能想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下面这几个,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 1. 「うつくしい」(美しい)这个词,大家看字面就知道,就是“美丽”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汉语语音演变和日常用语习惯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汉语的“说服”之所以会让很多人读成“shuì服”,其实是历史、语音规律和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缘由。首先,要明确一点:规范的普通话读音是“shuō服”。这是现代汉语的官方标准,也是我们在正式场合、教科书上.............
  • 回答
    战国时代的日本人学习汉学,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更像是当时精英阶层的一种“硬技能”和“软实力”的结合。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他们到底怎么学的,又是怎么用的。怎么学的?那可是一门“技术活”!首先,别以为他们跟现在我们学外语一样,报个班、买本书就行。在战国那个时代,识字率可不高,更别说掌握汉文了。能接触到汉学.............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问到点子上了!我现在嘛,说起来挺杂的,但核心围绕着“学怎么教外国人中文”。首先,最基础的也是最费脑子的,就是我们的专业课程了。这可不是简单的中文课,而是“汉教视角”的中文课。 语言学基础课: 咱们得懂中文的声、韵、调,还有字、词、句的结构。以前学中文只是“会用”,现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要回答“目前哪种汉语方言读唐诗最押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押韵”以及唐诗本身的特点。一、 理解“押韵”与唐诗 什么是押韵? 在诗歌中,押韵是指词语在韵母上的相似或相同,从而在听觉上产生和谐、有节奏的呼应。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共同构成了字音,而押韵主要关注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日语里所有的汉字都只用训读来发音,那会是一个怎样奇特而又充满挑战的语言世界?这不仅仅是发音上的改变,更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日语的书写、学习、文化乃至社会。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词汇的理解难度会大大增加。日语汉字 الأصل就兼具音读(源自汉语发音)和训读(日语固有词汇的发音)两种系统,这本.............
  • 回答
    自近代以来,汉字简化运动的兴起,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变革,尤其对于提升普通大众的识字率、扫除文盲而言,其贡献不容忽视。在此之前,中国社会识字率普遍不高,很多人一生都未能摆脱文盲的困境,这与汉字本身的复杂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回溯历史,古代的书写系统,虽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结构上往往繁复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