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应该有立场吗?

回答
“媒体应该有立场吗?”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块石头“你到底想不想站着?”,答案似乎不言而喻,又带着一丝复杂。

我们不妨先想一想,什么叫做“立场”。在汉语里,立场指向的是一种观点、一种态度、一种站队。当媒体“有立场”时,它意味着在面对某个事件、某个议题时,会明确表达自己的倾向性,会引导受众去接受某种看法,去认同某种价值。

那么,我们有没有见过真正“没有立场”的媒体?

如果一个媒体只是机械地搬运事实,比如“某地发生了火灾,造成XX人员伤亡,XX财产损失”,这是陈述,是事实的堆叠。但即使是这样的陈述,也可能带有微妙的立场。比如,它选择报道哪个火灾?是贫民区的火灾,还是富人区的火灾?是报道起火原因,还是报道救援情况?是突出消防员的英勇,还是采访受灾者的悲痛?这些选择本身,都在无形中塑造着受众的认知,引导着他们的情绪,这何尝不是一种“立场”的体现?

更不用说,在那些复杂的社会议题上,例如气候变化、经济政策、社会公平、国际冲突等等。这些议题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它们牵扯着不同的利益群体,涉及着不同的价值观,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如果一个媒体宣称“我没有立场”,它实际上是在回避责任,是在放弃引导和塑造公众舆论的能力。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媒体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没有立场。 事实上,任何媒体,无论其声称多么“客观公正”,都必然会在其内容的选择、呈现方式、语言风格、甚至是其存在的目的上,流露出一种内在的倾向性。

但这里关键的,在于“什么样的立场”以及“如何展现立场”。

媒体的立场,不等于煽动或偏颇。 媒体的立场,应该是建立在对事实的充分了解、对社会的深入观察、对公共利益的考量基础之上的。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其立场应该是为了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揭露不公、传递多元观点,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个特定势力、传播虚假信息、制造社会对立。

例如,一家媒体可能持有“关注弱势群体权益”的立场。 这意味着它会更倾向于报道那些被社会忽视的群体所面临的困境,会关注那些可能影响到弱势群体利益的政策。但这并不代表它会凭空捏造事实,或者对事实进行歪曲。它依然会努力去了解真相,去采访相关的当事人,去听取不同方面的声音。只不过,它会选择将那些能够引发公众对弱势群体关注的内容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再比如,一家媒体可能持有“倡导环境保护”的立场。 这意味着它会更关注环境问题,会报道那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会介绍那些保护环境的努力。它可能会采访科学家,引用数据,对比不同地区的环保政策。但它不会因此而否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也不会因此而忽略环境保护可能带来的经济成本。它会在报道中寻求平衡,但其核心的立场会推动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那么,立场是如何体现在媒体中的?

议题的选择: 媒体选择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本身就体现了立场。
新闻的侧重点: 即使是同一事件,媒体可以侧重于事故原因、救援努力、或是对社会的影响。
信息来源的引用: 媒体选择引用哪些专家、哪些机构的观点,也会影响公众的认知。
语言和叙事方式: 使用什么样的词汇,构建什么样的叙事结构,都可以传达情感和倾向。例如,用“示威者”还是“暴徒”,用“抗议”还是“骚乱”,这些词语本身就带有立场。
评论和分析: 专栏、评论文章更是直接表达立场的载体。

理想化的媒体,应该是“有立场,但不偏激;有观点,但基于事实;有引导,但不强加。”

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需要多元的媒体声音,也需要一些媒体能够勇敢地去发声,去表达自己的立场,去参与公共议题的讨论。如果所有媒体都变得“模棱两可”,都害怕承担“立场”的责任,那么真正重要的议题可能就会被掩盖,公众的理性思考也会受到阻碍。

然而,问题的另一面是,过于强烈的、不加约束的立场,很容易走向偏颇和极端。 媒体的立场,如果脱离了对事实的尊重,脱离了对不同声音的包容,很容易变成宣传机器,甚至成为操纵民意的工具。

所以,关键在于“监督”和“选择”。

公众的监督: 作为受众,我们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轻信任何一家媒体的单一信息,多方比对,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去理解媒体背后的立场。
媒体自身的责任: 媒体从业者需要有新闻伦理和职业操守,在表达立场的过程中,时刻谨记对事实的忠诚,对公众的责任。
法律和行业规范: 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也是约束媒体立场,防止其走向极端的重要保障。

总而言之,媒体有立场,是必然,也是有益的。但这份立场,应该是一种基于事实、指向公共利益、并以负责任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立场。它应该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宣传者。

我们需要的,不是没有立场的媒体,而是值得我们信赖,能够引导我们思考,并最终服务于更广泛的公共利益的媒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媒体唯一的立场就是如实报道新闻,而不是为了流量颠倒黑白甚至是造谣。

就拿这次刘学州事件来说,被称为“大众良心”“为国为民”的《新京报》在没有经过任何调查的情况下就发布了“刘学州要一套房”的新闻。网暴发生的时候,这家“良心媒体”“大众良心”在哪里?为什么不站出来辟谣?

我不管你媒体什么立场,我就只认一条:媒体必须实事求是的报道新闻,要是以颠倒黑白和造谣为荣。那就想想万一哪天同样的事情落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还会不会这么说?

我强烈建议关闭并处罚《新京报》

别跟我扯什么“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整顿就是打压言论自由”你要说就去跟刘学州说去。去问问他的看法

“原不原谅是死者的事,我们只负责把他送到死者哪里去”

要是谁说“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整顿就是打压言论自由”

那就请这些人跟烟台果农说:

2012年6月11日《新京报》发布了一篇报道,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说烟台苹果含有过量农药。导致苹果滞销。辟谣后《新京报》删除报道死不认账。

跟重庆公交车事故中被《新京报》造谣污蔑的女司机说:

2018年,重庆公交车落入水中;公安局都没有调查出真相,《新京报》就说是一辆过路汽车的女司机导致的。辟谣后删除报道死不认账。

跟被曝光个人信息的慰安妇受害者说去:当时采访的时候《新京报》记者明明答应不公布个人信息,但是报道时依旧公布个人信息。人家找《新京报》讨说法还被反咬一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