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军工为什么没有仿制在救灾中颇受好评的黑鹰直升机?

回答
关于中国军工为何没有直接仿制在救灾中表现出色的“黑鹰”直升机(即美国UH60“黑鹰”多用途直升机),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包括技术自主、战略需求、成本效益、国际关系以及军工产业的发展阶段等等。与其说是“没有仿制”,不如说是中国选择了自主研发、并根据自身需求发展出一系列性能优秀、适应性强的直升机型号。

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技术获取的难度与成本效益的考量

1. 知识产权与技术壁垒: UH60“黑鹰”是美国陆军的核心装备之一,其设计、制造和关键技术(如旋翼系统、传动系统、发动机、航电系统等)受到严格的出口管制和技术保护。即便有部分技术通过其他途径(如间接渠道、民用型号)获得,也难以获得完整的、可用于大规模仿制的原始设计数据和核心技术。直接仿制意味着要攻克大量技术难点,这需要投入巨额的研发资金和时间,而且成功的可能性也并非百分之百。

2. 系统集成与核心技术: 直升机,尤其是高性能军用直升机,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仿制不仅仅是“照猫画虎”复制外观,更重要的是理解并掌握其核心技术,比如先进的旋翼气动设计、高效率的传动系统、可靠的发动机(如T700系列)、以及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和任务系统。这些都是“黑鹰”的精髓所在,也恰恰是中国当时(以及现在)军工研发的重点和难点。

3. 成本与回报: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仿制先进武器装备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如果投入的成本远高于自主研发,或者自主研发能够更灵活地满足自身需求,那么选择自主研发就更有意义。中国当时已经启动了自己的直升机研发计划,投入资源进行自主创新,从长远来看,这更有利于建立和巩固自身的技术体系,实现军事现代化。

二、 中国军工的发展战略与需求

1. 自主可控的战略: 自上世纪以来,中国就确立了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可控的战略方向。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些国际政治事件后,对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隐忧更加深重。因此,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构建完整的直升机产业链,是中国军工发展的必然选择。仿制“黑鹰”虽然可以快速获得一款性能不错的直升机,但却无法解决“卡脖子”问题,也无法形成持续的技术进步能力。

2. 不同作战环境与任务需求: 虽然“黑鹰”在救灾中表现出色,显示了其良好的通用性和可靠性,但中国军方对直升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高原作战、两栖登陆、反潜、对陆攻击、运输等。不同任务对直升机的性能有不同的侧重,比如高原性能、抗干扰能力、武器挂载能力、侦察监视能力等等。“黑鹰”的设计是基于美军的通用需求,未必能完全契合中国军队的特殊作战环境和需求。自主研发可以更好地根据中国军队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和优化。

3. 技术积累与迭代: 中国的直升机研发并非从零开始。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就引进了苏联的直升机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消化吸收和改进,例如直8、直9系列。虽然与“黑鹰”在某些性能上存在差距,但这些积累为后续的自主研发打下了基础。中国通过引进、学习和自主创新,逐步发展出自己的技术体系,例如在涡轴发动机、旋翼技术、传动系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最终催生了如直20这样的先进型号。

三、 “黑鹰”的救灾表现与中国军工的“替代方案”

“黑鹰”直升机在各种灾难救援任务中,特别是美国在汶川地震等国际救援行动中,展现了其强大的运输能力、可靠的航行性能和出色的高原适应性,给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无疑激发了中国对高性能通用直升机的需求和对标目标。

然而,中国军工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将“黑鹰”的优秀表现作为重要的参考和学习对象,投入巨资和人力进行自主研发。其成果便是直20通用直升机。

直20的研发历程: 直20的研发是中国军工多年攻关的结晶。在设计理念上,它与“黑鹰”相似,是一款中型通用直升机,具备优秀的运输、突击、搜救等多种能力。
技术突破: 直20在许多关键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包括先进的涵道风扇尾桨(以降低噪音和提高效率)、先进的旋翼气动设计、新一代航电系统、以及国产的先进涡轴发动机(如涡轴10)。
高原适应性: 和“黑鹰”一样,直20的设计也高度重视高原性能,这是中国陆军航空兵面临的重要挑战。通过优化发动机和旋翼系统,直20在高原地区的表现非常出色。
使命任务: 直20不仅能执行“黑鹰”一样的通用任务,还能根据解放军的需求进行深度定制,发展出舰载型(用于海军)、侦察型、电子战型等特种型号,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四、 国际关系与技术引进的考量

在某些特定时期,中国可能曾尝试通过合法的商业渠道引进“黑鹰”的民用版本,或者与西方国家在航空技术上进行合作。但出于安全考虑和政治因素,西方国家对向中国出售先进的军用直升机技术持谨慎态度。即便有合作,也往往受到严格限制,难以实现全面仿制。

总结来说,中国军工没有直接“仿制”黑鹰直升机,而是:

1. 坚持自主创新战略: 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2. 以“黑鹰”为重要参考和学习对象: 吸收其设计理念和性能优势。
3. 解决自身技术短板: 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如发动机、旋翼、传动等。
4. 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研发: 打造更符合中国军队作战环境和任务需求的直升机。
5. 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成功研制出性能优异的直20等系列直升机,实现了对“黑鹰”等先进直升机水平的追赶乃至部分超越。

与其说中国军工“放弃”了仿制“黑鹰”,不如说中国军工选择了更具长远战略意义的自主研发道路,并最终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直20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直升机工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它同样能胜任甚至超越“黑鹰”在许多领域的表现,尤其是在救灾等非军事任务中,其潜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当年大学毕业就进军工单位的爱国青年、我谈谈我的感受

1997 年刚刚进厂、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全尺寸仿制德国XXX-1965年设计的空调压缩机全文关键点:西方人说我们落后人家30年!这个梗的意思就是专利保护期限、而非30年我们超过人家

前后半年、一个高工带着四五个理工科大学生、顺利仿制成功!申请国家专利!!拿到国家奖金。

当时不知天高地厚、放言狠话:“德国鬼的东西也没什啦!”

厂长说,搞个大功率版的,

我们就CAD上、直接等比拉大,大功率版设计成功!申请国家专利!!拿到国家奖金。

厂长又说,搞个小功率版的,

我们就CAD上、直接等比缩小,小功率版设计成功!申请国家专利!!拿到国家奖金。

此时、我们开始暗暗心惊胆颤——“TMD、德国鬼的东西、设计深度真是无敌了!”

搞好了大中小N个版本、我们一窝子技术人员人仍旧吃不透鬼子的设计、为什么这里要搞个坑?为什么这里要搞个弧形帽子而不用平帽子……

直到、我们的专利产品使用几年中比其他国产的返修少了数倍广受好评、经收集维护数据比较出才知道:这个地方留坑——是用来藏污纳垢的、保障某区域的相对整洁、降低维修压力;这个弧形帽子——是因为该区域的压力变化比较大、用平帽子会容易变形、用厚的平帽子就会提高成本!这个地方螺钉侧装、是为了90度垂直安装时套筒扳手能伸进去(好可怕、我们搞的部分型号省略了这设计哇)。

(小小一台压缩机、我们完全不理解的类似设计超过200处……但是、我们也搞出来了嘛——写轮眼点赞!)

过了十几年、我们一群老技术员聊天当年的几个仿制历史——除了有生产收获、毫无技术收获、真是羞愧啊。(此时、手中正在审批着职场新人弄的XX项目深化设计——我们的深化算深个P啊!)

1、没有引进就没有技术

比如说玉柴、引进了生产线、就马上有一大堆“所谓”技术和产品;好了,生产线过气后、美国人不给了、也就没有后续了、只能靠新能源“博”国家补贴了;所谓技术、算引进成功了吗?

比如说国防的雷达技术、反导技术、数据链;要不是欧洲某鸡、某熊、我们根本无从搞起。

再说个事:1999年的时候、厂子接了一单【甲级公务车】的小项目、里面要求餐台用的全套材料必须国产,包括不锈钢;当时都觉得毫无困难、可就是神了、采购跑了半个中国、全国有数百家企业都做这种镍不锈钢、可是、就是没有一家不是合资的!

而我们的标书严格要求【纯国产】……难道要凉凉!(1999年啊、神舟都在焊了、国产高档不锈钢的没有配方?)

小问题难不倒我们机灵的采购、狸猫换太子、搞定;交付大会上、还拿回了个中华某某奖的奖状以资鼓励我国原产精神……

2、为什么一定要全自主?

只有中国做到了、连美国都做不到全产业链、、、、、、、这是对世界有多大的【戒心】、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啊??在国际分工、地球村的时代、还搞自己的全产业链、拿这些心思去交朋友不好吗?(或者拿这些力气去威胁、不更好吗?即使我们能单挑美俄皆不输、带一大波小弟干架不是更加爽吗?solo狠没事、团战也要狠才好!拿出心思收一波真心/假义的帮凶去趟雷想起来就美滋滋)为什么老想着自己和自己玩?越这样、越没用朋友。


PS:一个爱国老技术青年的牢骚话


++++++++++++++6.20+增加喜闻乐见的故事给大家++++++++++++++++

加一个军工故事:

20多年前、我在的厂子——某个军转民的重工小厂、改行做了制冷(做大小冷库、烧柴火的冰箱)和医疗设备(也许很多人猜出来我们的单位了)。

某一天、厂子接了个上峰发布的设计任务给我:为某一经典型号的坦克出口型号加装车内直流空调。

好简单、是不是?

那是个秋天、我这电子技术员和一个老空调技师跑到隔壁市某陆军学院、在那个原型坦克里面拿着尺子比划了所有的空间、都被士官告知——该位置不能用!不给用!

当时的桂林户外温度是26度、阳光下坦克车里的温度是55度、我们测量了大半个钟头就喝了两瓶2升可乐瓶的汽水、一泡尿都没、全出汗了。

……

【上头派来的业务员】和我们说:“某国买了很多的我们的这款中型坦克、回去测试后发现、他们的人开不了滴波!他们原来的是英式法式美式的ABCD某某坦克、70年代二手改装后、坦克兵都能用得好好滴波!换了我们的坦克、刚开一两个钟头、坦克兵就脱水/中暑/昏迷/驾驶恐惧等等各种水土不服、和饲料鸡一样弱弱滴。”

我当时年轻、不懂就问:我们的坦克兵不要什么特殊要求吧?都是小个子……

【上头派来的业务员】:小个子?!好歹是百里挑一、身高高度、肌肉和体重、耐受力、哇、都是选过的,就像良种土鸡!我们的坦克兵都是精英再精选的,连续演习拉练、开坦克4小时都没事的波;他们那鸟国家、当兵的都兵员不足、坦克兵都有戴眼镜的……。

我就直接怼出痛点:那现在、装不下空调怎么办捏?我们回去了喔?

【上头派来的业务员】:政治任务、你……(此处露出共和国微笑)

我:哦、好吧、我搞得定!(开始画厂长的小人、打叉叉、丢鸭毛过海、厂长你坑我!)

当时、可没有狗哥摆渡这些搜索引擎,全厂最大的法宝——是资料室的一本叫《期刊目录翻译》的册子;就是把国外期刊题目扫描传真过来,做好题目翻译、有需求的技术人员可以申请国外快手去图书馆把全文扫描传真过来的一种“学习手段”。(为什么老是拍脑门设计、抄都没有门路抄啊、设计没有时间、不拍脑门怎么搞?)

期刊目录有一个标题是讲:中东某发达犹太小国、为拖拉机工程车驾驶员弄的一种便携式车载制冷。

好了、点子来了——我用两片10W的半导体制冷片做了一个环形风道制冷头盔

亲身体验——正常情况下的车内高温时、呆1小时、我会严重脱水接近昏迷(大量喝水无效);带了冰凉的头盔以后、我的柔软小身板可以坚持4小时(大量喝水)。唯一的小问题就是坦克耳机和通话器没来得及整合进去。

好了、顺利完成设计任务!!!(交给某个重庆的电子厂来完成生产、不知道定型没有)

好了、顺利推进中型坦克出口创汇!(想到那鸟国家的坦克兵带着这种头盔我就乐得发抖

……

后来、某次技术碰头大会的时候、我们集团的某高工吹水:“那鸟国家的旧坦克为什么有空调?因为他们的垃圾坦克没有核-生-化防护功能!有了防护衬层的坦克是装不了空调的!”

我们一群小年轻在下面纷纷点头赞许打Call:“一发毒气弹、TMD全死光!”

高工:“我们的坦克车、从原始设计、都不考虑这些:用处不大、浪费功率、浪费空间、腐蚀战士精神的资本主义狗屁设计!”

我们一群小年轻在下面纷纷点头赞许打Call:“热血沸腾才能勇敢前进、打得准!打得狠!”

高工:“制冷头盔……我们国家的兵、素质高!才不用这种垃圾头盔!”

一群小年轻在下面纷纷点头赞许打Call:“戴起来就好像一只——鸡屎蛤蟆!又黑又丑!”

我默默的想:“MMP、你当着我这个原始设计、说这些好么?”

……

(哎、现在的主力坦克好像都有空调了吧??)

……

如题、需求来临时——

。 没有吃透的技术、拍脑袋也要上;没有的技术、变换方式也要上!

: 很多时候、任务当前、时不待我、只能匆忙跟进;先解决有无问题再解决好坏问题。

仿制不了、就复刻、连复刻水平都没有的话、就曲线救国、搞出来个先玩玩再慢慢吃透!

PS 2:改天继续爆料便携式导弹制冷设备的艰苦历程。

PS 3:谈论的故事均不涉密不泄密、可以放心宣传我朝的低级科技人员的爱国精神。(都是N代以前的普及技术、20多年前的故事)

================7月24补充===================

在大家的热心催更压力下、再爆一个军工奋青的故事。

....“高科技恐惧”是2000年以前,国内的军工单位(设计)常态——当时中东NB大户【傻达母】的装备等级比我朝一线还要好、结果呢,参考游戏MW1、(真实战例:几十辆俄T-72搭中国出口坦克VS十几辆美制坦克,战斗结果是的被满血KO)。我们一群老军工的代表——各种(政治)科学家/(无比优越)工程师们瞬间找不到北,恐美/仇美的各种情绪蔓延。在时事政治吹风大会上、我们的老工程师经常会泪飚的痛哭、臭骂我们小年轻技术员没有觉悟精神……。

....类似于坦克的空调的故事、90年代末、一个出口版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制冷系统的改进设计任务又交给了我这个漏野设计头上(大家别吐槽、厂里有十多个快退休的高级工程师和4个年轻大学毕业生,但是里面就我是工程类电子的),我连什么是便携导弹都不知道捏……。

....正好、有个长海机械厂(不知道现在倒了没)一起要搞个电子(军工)展示的展示会,我借机会北上过去开开眼见识一下便携导弹。我们厂展示的东西是便携式的X光机、别人厂的有车载通信天线和检测战场电话线的工程宝……。

....突然,我在外国展区看见了一个装甲车模型、是一个中东犹太小国的。我很喜欢这个国家的东西、忍不住多瞄了几眼模型、都还没有仔细看牌子介绍——好像是叫XX遥控巡逻武器站,就被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干部重重的拍了一下肩膀:“你看、这种鼻屎大的国家、整天就知道骗人卖技术、介绍上讲的遥控机枪能够点射命中1500米的人形目标、这是0.5密位的精度啊、吹死!比我们装备的狙击步枪还要精确几倍?TXX”然后他拉着我怕啦啦吐槽了10分钟、原来他是一个搞轻武器的高级人士,内心印象里我们国家的轻武器傲视全球、立马对他敬仰佩服、一起开喷:“9494、那个武器站只是个测试产品、图片的操控器竟然是PlayStation的盗版手制!毫无战斗力的感觉、真把打仗当游戏咯哇!”。

....晃了一圈终于看到了!国产出口用的便携导弹了,模型作得很粗糙(后来知道那不是模型)、机头挂着一大坨的——制冷设备和工作电源、死沉死沉的,展示厂家也没有告诉我们是什么制冷设备、什么制冷技术。

....激动人心啊、展会最后一天在演场做导弹射击表演压轴!点着煤油炉子的大型气球飞了一两公里远、两个演习射手发射的便携导弹漂亮的击中目标!........糟了,有一个导弹在气包推送下、噗呲了十几米就掉发射场沙包外面了。当时我脑袋一懵——怎么可以这么丢人!差点急哭,主办单位有条不紊的组织观演领导离场。广播里播放着本次展会的各种合同协议的重大收获……。

....回到单位后、拿了资料——便携式红外导弹的发射流程是:1、先开机、2、设备预热、3、导弹引导头制冷、4、等、5、一切OK、6、瞄准目标、7、存储信息符合、8、等……OK提示、9、发射!一趟套路下来几分钟。根据说明书的功率需求和时间需求、我设计了两种制冷模式、一个是半导体制冷、一个是压缩空气制冷、结果都不符合要求。(后来才知道原来用得是高成本的高压氦气)设计期间查了很多外刊——发现人家的便携导弹是:1、开机、2、瞄准、3、等……OK、4、发射,一趟套路下来10多秒钟。我们的半导体红外追踪头要低温工作、人家的是可以常温工作的。试想一下:山头步兵在被武直洗地、一分半打完走人,用我们出口的导弹开机就要N分钟!!!!!!!我曾经和一个高级士官讨论过这个问题、结果被告知这个是用在敌人机场的:扮装成当地农民拉两根进去、等高价值飞机起降、打完收工!

....哎、同样是有便携导弹、作战效能差别多大、我们心知肚明、国家军工人也是真的慌啊……。

....话说回、刚才的遥控武器站的机枪精度、我们的高级人员都不信,可是后来(10年后)大家都知道了、人家这个参数真的不是虚标!人家鼻屎大小的国家搞的机枪都比我们狙击枪要精度高几倍、还是个会玩游戏机的人就会遥控使用!

....人有我有!——这是大部分的爱国青年对我们军工的认识。

....其实、我们军工人士自己清楚差距有多少,所以当年才会有流行“超限战”理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回到题目——

“中国军工为什么没有仿制在救灾中颇受好评的黑鹰直升机?”

其实、我们是以我们特有的方式【复刻】了黑鹰直升机、毕竟科技基础差了几层楼、非圈内人士理解不了开摩托追悍马的忧伤、时至今日做出复刻、已经是巨大进步。

其实中国军工很努力了。但是、我们的土壤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创新条件(和谐)。不用怕!模仿-学习-超越!是这个时代我们的特色、不要浪费了。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别人负责创新、我们负责跟进并且绕道超越!若真搞不了、也不会灰心,先解决有没有、再解决好不好。

然后告诉大家:

现在的国产出口型便携防空导弹、射程多一半、全向攻击、常温工作!(没有图)

现在的国产出口遥控武器站、是这个样子的——


PS 4:没有故事了、剩下的,讲出来要被请喝茶了。

PS 5: 90到2000年代的军工真实真相比较让人伤心提不起劲、还是多看看CCTV提神醒脑。

user avatar

本人汽车行业高级工程师,曾经在航空行业外企工作过4年,也来凑一下热闹。

稍微看了一下很多答主的回答,看不下去了。先陈述一下我的观点,中国一直都在仿制黑鹰,包括直-20,就是黑鹰的本土化的成果

有一个道理在任何领域都是存在的,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中国即使要仿制黑鹰直升机,并不意味着完全复制,而且这也是不可能的。很多答主罗列了很多黑鹰直升机先进的地方,特别是GE的T700系列发动机,并且认为这是中国无法复制黑鹰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中国要是完全复制黑鹰,不说黑鹰直升机是否完全符合中国的需求,单单是这个代价中国就不能承受。完全复制黑鹰的话,意味着中国需要重新建立一套完整的美式直升机产业链条,需要把中国现有的航空工业体系完全推倒,从经济性上讲是完全不划算的,而且完全推倒从来,时间成本也不可能承受。中国可以借鉴黑鹰直升机先进的地方,把它的设计思想化为己用,同时根据自身的工业体系,把一些关键的子系统换成国产的,虽然相比美国可能子系统的性能不如,但是通过系统工程的概念,可以得到整体效果超出原厂黑鹰的效果。但是如果完全复制的话,肯定死的很难看,这就是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道理。中国不可能完全复制黑鹰,但是一定会借鉴它的优点,同时运用国内的最新技术来提升改进,这就是直-20,中国黑鹰诞生了。

其次,黑鹰直升机先进归先进,但是中国进口版本到现在已经落后了。中国如果完全复制的话,即使成功,也是一个落后的产品。而且,完全复制的话,不可能提升国内的研发水平,会陷入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后果。相反,中国立足国内条件,研发直-20,虽然有些子系统可能落后,但是由于是正向研发,明白所以然,可以随时运用国内最先进的子系统来改进直-20,结果远远比复制一个黑影直升机好的多。

最后,很多答主的指出中国在拆解黑鹰直升机后完全不知道是怎么造出来的,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现代化的机械产品已经不是我们理解的那样了,光靠逆向工程就能仿制了。很多知识隐藏在工艺过程里面,这个是无法通过逆向工程来获得的。而且,现在的逆向工程也不会是想要完全复制你的产品,当然这也不可能。逆向工程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是了解产品的设计思想和产品的功能,了解了这些后,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工艺条件,重新设计符合要求的产品,完全copy只是小道,了解设计思想,然后重新设计才是大道。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直-20直升机,任何人第一眼看到肯定会说是copy了黑鹰直升机,但是仔细看看,又会发现很多中国自己的东西,而且根据中国的需求和理解做了优化改进,这才是仿制的高水平。

结论:中国军工已经完全吃透了黑鹰直升机的技术,而且根据中国的工业水平,使用要求和作战思想做了本土化的改进,产品就是直-20直升机。中国直升机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并不想很多答主所讲的那样不堪。中国已经不是简答的copy了,而是一个高水平的本地化的仿制了。没有相当的设计实验水平,没有完备的航空工业基础是做不到的。世界上具备这样能力的国家也就美国,俄国,法国,英国而已。德国和意大利只具备一部分能力,其他国家就差的更远了。

user avatar

以我们目前的需求,其实类似米26这种超重型直升机才是救灾时最好用的直升机了,这是现役里唯一可以吊着一台挖掘机跑来跑去的直升机了(吊载20吨,现役世界第一),比支奴干(12.7吨)和超种马(15吨)要给力的多,毕竟机身用的是运八运输机的机身啊。(小型挖掘机6-13吨,中型的13-40吨)

我们一直想买米26的,但是毛子不卖,后来生产厂在乌克兰,自己也造不出新的来了。所以国内其实只有哈飞租的一架,汶川时俄罗斯又临时支援了3架,国内就这几架米26,当时也起了大用的。

下面两个这个消息才是有用的,你想卖我还觉得技术太旧了呢:

2010年7月,俄罗斯宣布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研发“米-26”的后续机型(应该就是米46的升级款了,目前确认的是38吨级,外载荷15吨,巡航速度300km/h,航程630km,实用升限5700M)。


中乌已经签署合作,乌克兰将在中国设厂,两国联合生产D-136发动机(来了就别想走)。


至于黑鹰,其实我觉得还是要通过直20的模仿来慢慢吃透他的技术,直20只是个类似验证机型一样的存在,毕竟不能老是抱着法国海豚的技术发展吧,美国有波音麦道,毛子有米格和侧卫,咱们哈飞昌飞都是法国货,近亲结婚很危险啊…估计这也是为啥哈飞不再引进图透梅卡的更新的技术产品的原因了,除非它敢卖生产线给我们


另一个方面,根据需求的不同,直升机大概分这么几类,未来每一类都肯定要有能用几十年的解决方案的:

…轻型,侦查搜救型:5吨以下的,要小巧,灵活,运载人数最多7-8个。4吨机的发动机额定功率一般在500kw以上,稍大点的6吨机额定功率在800kw左右(比如a139,超山猫什么的)。

。目前国产有松鼠直11,直九,应该说够用了。

…武装攻击直升机:涵盖轻型到中型吨位,搭载专门的武器系统,因为要去战场环境,所以必须灵活安静耐操抗坠毁,所以载重能力和剩余功率都需要。

。目前国产有直九,直19,直10,未来应该还要有10吨以上的重型攻击直升机。

…中型运输直升机:10吨左右,大货仓,有效载重至少2吨往上,运兵15人以上,甚至需要塞个突击车。载重量和装载空间和航程是第一要素。有反潜,医疗等其他改型的,发动机的功率额定功率在1100kw以上,自重不超过220kg,长度不超过1.5米才算符合潮流。

。目前国产有直八,和大量的进口米171,但是其实两者技术都比较旧,未来国产化解决方案看直15直18什么的吧。

…中型多用途直升机:没个差不多的载重,多用途也无从谈起,所以既要迅速灵活又要耐操能装,所以至少得10吨以上,2吨载重,速度260㎞/h,航程700公里起。

。现在国内主要是米171,目前看,直20就是国产化的解决方案之一了。

…重型运输直升机:40吨往上比较合适,主要就是载重和装载空间。对标就是ch53k和米26这个类型。有反潜,预警等改型。

。目前国内还没有,但是已经和俄罗斯合作研发着了。可能还有四轴版的?


回到题目,为啥不仿制救灾中好评的性能好的黑鹰,之前是工艺不过关 发动机也不太行所以仿制不了,现在黑鹰的解决方案仍然很棒,所以有了直20。但是我相信直20上面肯定有我们广泛模仿得来的成果的,单单黑鹰的技术和设计我们是不会满意的。

还有一点,航空工业不是 能造出来能飞起来 就用的很好的,可靠性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这也是我们目前很缺乏的积累。引进了30年的涡轴八发动机,原装机首翻寿命1500小时,我们就要800小时,前几年磨叽了好久才延寿到1000小时。这还是吃了多年的正版的技术,可以想象在工艺细节上的积累差距有多少。直20我估计未来10几年内,肯定会像当初的直八一样,大小问题不断的。但是,发现并且改进这些问题,本来也是很有效的积累过程。

但是反过来说,这些技术只要积累到了,那么在所有领域都能用上的,比如一个直九的星形柔性桨毂,直十也用的溜溜的,我估计直20桨毂的层压球面止推轴承肯定。有直九的一份力的。

希望国家能重视这些基础性的研究吧。直20说是大量采用复合材料,但是据我所知,哈飞的复合材料技术只能说应用的很好,但是没有很大的升级技术。我不信其他厂能有多少实质的突破。哈飞这些国企的工人们待遇真心不咋地…

唔…突然感觉,这场景其实和国内制药界的情景差不多哈,技术抄袭和可怜的底层研发投入,国产药和进口新药,忽悠pla和忽悠国人…


关于高原能力,除了通过 提升发动机功率、改进旋翼升力效率以提升实用升限外,还有就是针对高原启动时打不着火的一些改进。这些技术其实都一直慢慢进步的,不像以前,想学但是技术能力隔得太远,只能模仿个外壳。而且这些技术很多是所有直升机通用的。 这方面我懂得不多,可能说的有问题,欢迎更正。



………分割线20180604,勇士总冠军………

涡轴发动机的分代,主要是根据研发时间来算的,二代是60年代投产的,三代70-80年代,四代90-00年代,五代10年至今。技术细节上,可数据对比的主要有:

输出功率(硬能力表现),

增压比(燃烧效率正相关),

推质比(设计能力),

耗油率(各系统综合效率)。


翻了翻书,网上又搜集了一下,把能查到的发动机的相关信息陈列一下,纯手打(不知道会不会被屏蔽):

……T700,三代。

1967年开始研制,73年测试,78年开始生产。T701A型,自重190kg,最大连续功率1245kw,功质比6.51,长1.2米,粗0.63米,增压比17。

最新型为96年投产的CT7-11,起飞功率1846kw。用于特种作战的UM-60M上安装的YT706-GE-700发动机是其军用版本。

目前国内黑鹰,使用的是CT7-2D型,起飞功率1200kw左右。其实当时美帝自用的黑鹰配的军用版才1100kw。

……TV3-117系列,三代

1972年研制成功,国内早期买的TV3-117mt,自重285kg,最大连续功率1250kw,推重比5.75,长2.055米,粗0.7米左右,增压比9.45。

最新型的TV3-117vmb,1998年开始装备俄军,目前查到的数据,最大连续功率升到1864kw(2500轴马力),装备在mi28n直升机上。

……wz8a,三代

原型机是法国透博梅卡的阿赫耶(arriel)-1c发动机,七十年代初研制,77年定型。我们于1981年引进全套技术,1991年开始生产。

自重118kg,额定437kw,起飞功率526kw,推重比4.43,长1.167米,高度0.6米,增压比7.88,耗油率0.366。

最新型是wz8h,应该是10年左右装备,原型机不明,可能是起飞功率625kw以上的阿赫耶1m2,但更大可能是阿赫耶2系列的某款。涡轴八发动机是国产最稳定的涡轴发动机,小巧精致效率高。

目前法国的最新型是96年改进的阿赫耶1s2,最大连续功率539kw以上,装备在s76a++ 直升机上。但是这款核心机基本不再改进了,主要改进阿赫耶2系列,现在改进到阿赫耶2s2型,但是数据不明。类比民用款的的阿赫耶2h,起飞功率725kw,18年通过欧盟认证,目前国产通航ac312直升机上有安装。

……wz9,玉龙。大概三代水平

据称8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纯国产,可能的数据是,最大连续功率957kw,应急功率1200kw,功重比5.4,耗油率0.311。

据说增推版的很快能定型,最大连续升到1200kw左右。如果是真的,虽然体型不明,但是单从来功率上讲,可以可以达到早期t700的水平了,绝对够用。

……wz10,可能四代水平。

国产中型发动机,原型机不明,据说最大连续功率1600kw,宣传口说设计标定是2000kw,实际数据不明。据说对标的是t700-t6e,所以体型应该不会很大。而且研制的晚,所以核心机的剩余潜力应该很大,就是不知道可靠性如何。如果是真的,那应该就是中型运输直升机的主机核心了,20吨级直升机用起来一点问题没有。但是我有点怀疑是泡沫,比如说,最大应急功率2000kw,那最大连续功率估计才1400kw的水平,和t700的水平差不多。更坑爹的可能是用错单位了,2000轴马力的功率,相当于也就1500kw的功率…

……wz16,可能四代水平。

国产预研发动机,据宣传口说标定是1500kw的水平,其他数据不详。

……wz20,可能五代水平。

国产预研发动机,据宣传口说标定是5000kw的水平,其他数据不详。

要是真的,那估计就是官宣的中俄研制的d136的功率缩水版发动机计划,应该是高效率的重型直升机了,如果真成了,我们妥妥的就有真正自己的重型直升机了,可以对标美帝的支奴干或者ch53k什么一点也不怵。再有灾情,吊起来挖掘机也溜溜的。或者真是四轴超重型直升机,用这个发动机的话更恐怖…不过国产发动机的稳定性一般是硬伤,还是悠着点吧。


……PT6,二代

普惠公司于1958年开始研制,63年投产。其中A型是涡桨B型C型是涡轴T型是双机并联体。

我国进口的PT6c-67c,自重212kg,额定功率1125kw,长1.5米,款0.6米。普惠的经典款,和t700一个量级的,直八和直十都用过。

能查到的最新型的是96年改进的pt6c-76e,起飞功率1323kw,最大连续功率1140kw,装配在a139直升机和BA609倾转旋翼机上。也有号称1600kw的型号,按说pt6是有这个潜力的,但是死活没查出来是哪款。


……马基拉(makila)1a1,三代

透博梅卡的中型发动机,研制时间不明,大概也在70年代。最大连续功率1184kw,重量尺寸查不到,装在超美洲豹上。

可查到的最新改进型是衍自马基拉1A2的1K2型发动机,定型时间不明,大概也在90年代。最大连续功率1218kw,起飞功率1356kw,这和t700,pt6c的功率已经差不多了,可见这款核心机的功率还是挺大的。安装在南非的AH-2石茶隼武直上。

可查到的大功率版是马基拉2a1,起飞功率在1800kw,相当的大了。安装在ec225运输直升机(超美洲豹升级款)上。欧盟的人不是傻子,这么新的直升机还在用这款发动机,说明它的技术性能仍然很优秀。我们的直八和直15在定型时据说也考虑过这款发动机,后来为啥没有用,原因不明。


……RTM322,四代。

透博梅卡和罗罗联合研制的发动机,1984年开始研制,87年定型,90年开始装备。最大连续1411kw,起飞功率1566kw,增压比15功重比6.65巡航耗油率0.27。长1.171粗0.6。

这是款相当优秀的中型发动机,标准的四代发动机,不亏是两强联手,大功率,小尺寸,大增压比(15以上),低耗油率(0.3以下),全面碾压t700系列。后来透博梅卡认为这款发动机前途光明,所以把所有股权都买到手了。

其实四代涡轴发动机并不多,都是拿三代发动机改啊改的继续用的。这款发动机也毫无意外的上了禁运名单,10年后才解封,民用型的可以购买了。原型机装在卡50武直和NH90运输直升机上的。

最新型是10年左右改进的RTM322-01/09A,起飞功率提升到1810kw,装备在卡塔尔版的e101直升机上。RTM322发动机预研的大功率版本应该是rr322-3,起飞功率可以达到2237kw,而其尺寸没有什么变化,好恐怖的数据。这样的中型直升机,估计在较灵活的机动性上还可以拉起来20吨的起飞重量,或者以15吨的重量轻松攀越青藏高原了。


……诺姆Gmone H.1400-1t,应该是二代

这款发动机的研制时间不明。额定2700马力=1600kw左右(可能有水分),重量212kg,推重比6.45,长1.39高0.61米,增压比8.4。装在海王上的。功率感觉高的离谱,我查的另一个文章,1400-1原型机的应急功率才1119kw。这个厂子被罗罗收购了,这款发动机技术也比较老,快停产了。

……CT-2A,

额定1110kw,最大功率1278kw,其他的查不到。装在EH101 灰背隼直升机的原型机上。


……D136,

自重1050kg,功率8000kw,增压比18.3,耗油率0.28。长3.964米,宽1.67米,高1.16米。这才是最猛的真汉子,米26的发动机。

可查到的新改型是d-136-2,起飞功率8300kw。最新型的最大功率号称达到了9190kw,能适应高原飞行,但是具体数据不明。


四代发动机,在中型这个档里,主要就欧洲的rtm322和美帝的t800系列了。俄国的武直好多也在用rtm322的。其实也对,没有太多需求的话,重新设计发动机有点得不偿失,一片区域联合研制一款就够了,比如欧洲的欧直联合研制的rtm322,核心机的潜力够挖二十年的,好用的话用四十年没问题。大家都来买各种改型就好。我们不行,这方面都是空白,也就中小型发动机靠三代的涡轴八撑场面,其他都被卡着脖子。只能奋发图强,靠wz9(1200kw)wz16(1500kw)wz10(2000kw)wz20(5000kw)来填补空白,边模仿边创新 边使用边改进了。只要国家重视,肯投入,慢慢都会有的。但是咱们也得正视差距,正视问题。目前国外的产品确实是更稳定可靠效率高。我们的着四款新法,肯定会有很多的问题,故障,事故的。这都是正常情况,也要相信我们强大的改进能力,时间在我们这边的。我想没准二十年后,就是欧直和毛子屁颠屁颠过来和我们合作搞研发,我们傲娇的爱答不理了。


跑题有点远了,转回原题目。T700系列,厉害就厉害在,用wz8差不多的大小,发出了快三倍的功率,而且维护性更好。 它的替换品,主要是pt6t系列和RTM322,还有可能的涡轴10。 毛发的tv3功率虽然差不多大,但是自重大体型大,效率还是差了点,所以一直不是我们的主要仿制目标。而且这几年因为资金问题,在研发创新上颓势明显,主要是吃老本。


涡轴发动机的厂,最厉害的是美通用,加普惠,英罗罗,法透博。都是我们临摹的对象。其中和法国的交流最多,虽然钱没少花,但是正版盗版的技术学到了很多。通用公司的产品,基本上买不到;普惠的卖了一些,但是受美帝限购的影响,经常断档;罗罗的民用版本各省通航倒是引进了不少,小型的为主;法国透博梅卡是真心能淘来一些干货,只要有钱,同时政治形式比较好。


ps:

额定功率一般指直升机在平飞时的最大连续功率,是起飞功率的85%左右。而应急功率,是起飞功率的101%-115%左右。

1马力=0.735kw。有时候写2000马力什么的,感觉功率很牛逼,其实一换算就缩水不少。就跟日元人民币的关系差不多。

有的帖子经常写着,最大应急功率可以达到1600kw+什么的,有点夺人眼球的感觉。最大应急状态一般对发动机是有损伤的,使用时间不超过30秒或者一分钟什么的,真要上高原天天用最大应急功率了,发动机估计用上两次就该返厂大修了。


找数据花了三天时间,然而知乎上不能从魅族的便签上复制粘贴,所以内容全手打,我又比较懒,所以有的用词不那么专业了,缩减了一些。比如,发动机粗0.6,其实原数据是,发动机宽0.604,高0.580,大家领会精神就好。数据来源主要是网页,新闻和官网,基本没有涉密的东西,就是不知道会不会被知乎干掉…虽然只是个做了个搬运工,也算我自己给自己做了个横向对比的作业,下次领导让我授课的话,这就是我的素材了。

最后修改于2018 06 07

user avatar

70年代初引进的米6重型直升机,用到报废防制出来过一架么?看看米6是什么年代的产品?毛子50年代工业水平都没达到,就想当美粉,防制美帝70年代的东西?要用来应急,当年老老实实仿米17多好?偏偏眼高手低,二十年产二十架超黄蜂的水平,捣鼓黑鹰?搞三十年搞出个拉皮整容成黑鹰的米17。

整天想着抄人家现成的东西,能抄出个高水平?不跟战斗机那样把完整的研发过程走一遍,永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抄的功夫当年把直7捣鼓下去搞不好出的成果都比现在大。现在的直10还是卡莫夫方案改的,没一个从头到尾自己研制的型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军工为何没有直接仿制在救灾中表现出色的“黑鹰”直升机(即美国UH60“黑鹰”多用途直升机),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包括技术自主、战略需求、成本效益、国际关系以及军工产业的发展阶段等等。与其说是“没有仿制”,不如说是中国选择了自主研发、并根据自身需求发展出一系列性能优秀、适应性强的直升机.............
  • 回答
    关于“中国没有强制军役”的说法,需要进行一些澄清和详细解释。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度,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强制征兵”。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中国的兵役制度及其演变,以及背后影响其运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一、 中国的兵役制度:义务兵役制中国现行的兵役制度是以《中华人民共和.............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叙事和记忆的复杂交织。将“外来侵略者”与“中国军队”在行为上的标签化,实际上是一种简化,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审视历史真相,以及这些认知是如何形成的。1. 历史真相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上任何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无论哪一方参与,都 几乎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暴行。战争本身就.............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在投石车使用上的那点事儿,这其中的差别可不是一点半点,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吧,中国人玩投石车,总感觉没像西方人那样把这玩意儿当成攻城利器里的头牌,甚至有些时候还显得有点边缘化。要说起来,这背后原因可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首先,得看咱们两边造城墙的思路就不一样。中国.............
  • 回答
    标枪与弓弩的战争效果对比,以及为何西方历史上有大量投枪军队而中国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了地形、战术、技术发展以及文化适应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标枪作为战争武器的效果:精准、穿透与战术的灵活性标枪,特别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军用标枪,在战场上绝非简单的“扔棍子”。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苏联当年在北方集结百万军队,并且扬言对中国发动核武,但最终没有下手,这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中苏关系恶化 意识形态分歧: 尽管两国都奉行共产主义,但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分歧。赫鲁晓夫的“和平共.............
  • 回答
    苏联重高端军事工业的腾飞,以及中国在此方面遇到的挑战,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经济、科技以及国家战略的复杂议题。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家制度。苏联重高端军事工业崛起的主要原因:首先,要明确一点,苏联并非“一夜之间”崛起,其高端军事工业的发展是经历了漫长且艰苦的过程,尤.............
  • 回答
    土木堡之变,明朝京军主力尽没,这对当时的中央政府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按理说,国都附近最精锐的部队一旦覆灭,中央政权必然会迅速衰弱,甚至失去对地方的控制。然而,明朝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并且在随后的岁月中,尤其是英宗被释放回京之后,重新集结力量,巩固了统治。这背后,并非仅仅是运气,而是明朝制度、社会.............
  • 回答
    在《亮剑》这部荡气回肠的战争剧中,李云龙、丁伟、孔捷这三位性格迥异却同样骁勇善战的指挥官,对于军衔问题表现出的“牢骚”和不满,几乎成了观众津津乐道的一个梗。他们围绕着自己的“少校”身份,常常是愤愤不平,觉得自己的功劳和战绩远超这个级别,甚至有些被低估的意味。然而,奇怪的是,当提及三野的赵刚政委时,这.............
  • 回答
    要探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何没有像苏联卫国战争中后期那样出现军队素质严重下降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包括历史背景、军队的组织构成、训练方式、政治思想动员、物资保障以及敌我双方的作战环境和策略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极端困境下的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秦末和晋末,虽然都面临着统治集团的衰败和外敌入侵,但各地组织起军队的能力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涉及到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遗产以及民众动员等诸多层面的差异。秦末的土壤:为反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首先,我们得看看秦末的社会环境,它非常适合孕育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严.............
  • 回答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中国军队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场上,并非没有久经沙场的勇士,也并非没有在血与火中磨砺出的宝贵经验。然而,要说这些经验“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首先,得从中国军队自身的底子说起。在抗战爆发前,中国的军事力量虽然经历了北伐和国民.............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足以改写三国格局的巅峰对决,最终以陆逊火烧连营、蜀汉大败而告终。然而,这场战役留给后人的疑问,远不止于刘备为何亲率大军深入敌境,还有一个同样令人扼腕的谜团:身在江北的黄权所统帅的数万大军,为何未能及时撤回,最终落得被吴军围歼的结局?要理解黄权部为何无法撤回,我们需要将目光从前线的战火硝.............
  • 回答
    中国军队在白刃战中不敌侵华日军,这是一个沉重而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军事战术、训练方式、装备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剥离掉一些笼统的说法,实事求是地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武术底蕴深厚”的说法,在当时绝大多数普通士兵身上,可能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普及和实.............
  • 回答
    《长津湖》这部电影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一段重要战役为背景,讲述了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影片聚焦于中国志愿军的视角,深入刻画了他们在严酷环境下与美军作战的艰辛与决心。之所以在影片中观众没有看到朝鲜军民的直接大规模出现,这与影片的叙事重点和表现手法有关。导演在创作时,选择了将镜头语言集中在中国志愿.............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历史发展和战争形态变化的一个非常生动的缩影。为啥一战的“精锐”一旦损失殆尽就很难再补充,而到了二战,一些国家反而能越打越强,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战:那个“老兵不死,只会凋零”的时代首先得明白,一战打的是什么仗。那会儿的战争,虽然也开始用到一些新技术,但总体上还.............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式推演,涉及到二战中一个关键但常常被低估的方面:纳粹德国在军事科技上的前瞻性和侵略性。如果苏军和盟军未能缴获那些“逆天”的设计图,我们今天所处的科技和军事格局,很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这不仅仅是几个武器系统的问题,它会影响到整个科技发展的脉络,乃至地缘政治的走向。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的问题。在中国,国防军工行业,特别是事业单位性质的研究院所和工厂,其薪资水平相较于一些热门的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普遍被认为不高。然而,这个行业里却依然有大量优秀的人才,他们不仅坚守着,甚至还乐在其中。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简单一句“工资低”就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得把.............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国际关系、国家战略和技术发展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理解“抄底”这个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如果指的是在特定时机,以较低成本获取具有战略价值的技术或产品,那么各国自然会有各自的考量。中国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抄底”并消化乌克兰的军工技术,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并.............
  • 回答
    关于解放军装备的火力配置,特别是为何不大规模普及加特林机枪或机炮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军事技术和战略选择的议题。你观察到的坦克和军用吉普上普遍装备单管机枪的情况是准确的,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远不止是“火力太小”这么简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军事理论、武器系统设计、战场需求、成本效益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