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华融发布 2020 年业绩预警预计亏损超 1000 亿元,华融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巨亏有多大影响?

回答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融”)是中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最初是为了处置和化解中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而设立的。它的主要业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华融的主要业务:

1. 不良资产经营: 这是中国华融最核心的业务。它收购、管理、处置来自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股权及其他资产。通过债转股、资产重组、拍卖、租赁、出售等多种方式,实现资产的价值最大化,从而帮助金融机构“甩包袱、轻装上阵”。
2. 金融服务: 在不良资产经营的基础上,中国华融也发展了广泛的金融服务业务,包括:
银行业务: 拥有华融湘江银行。
证券业务: 拥有华融证券。
信托业务: 拥有华融国际信托。
租赁业务: 拥有华融金融租赁。
期货业务: 拥有华融期货。
保险业务: 曾经拥有华融人寿保险。
其他金融服务: 包括投资、咨询、资产管理等。
3. 实业投资: 中国华融也通过其子公司进行一些实业投资,涉及房地产、医药、能源等领域。

中国华融的定位:

中国华融被定位为一家具有中国特色、市场化运作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其主要使命是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化解金融风险。在过去,它在处理中国金融体系的不良资产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华融 2020 年业绩预警预计亏损超 1000 亿元的背景和影响分析:

中国华融发布 2020 年业绩预警,预计亏损超过 1000 亿元人民币,这无疑是公司历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负面信号,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要理解这个巨亏的严重性,需要结合其业务特点和行业背景进行分析。

一、 亏损的主要原因(推测和已知因素):

虽然具体的亏损原因需要等官方披露详细财报才能完全知晓,但结合中国华融近年的经营状况和行业普遍情况,可以推测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 大规模的资产减值损失: 这是导致巨亏最直接的原因。
不良资产包的风险暴露: 尽管中国华融的核心业务是处置不良资产,但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复杂、难以处置甚至已经严重贬值的资产包。尤其是在宏观经济下行、部分行业(如房地产、部分传统制造业)面临困难时期,这些不良资产的价值进一步缩水,需要计提巨额减值准备。
非主营业务的损失: 华融集团近年来业务多元化,在证券、信托、租赁、甚至实业投资等领域都有涉足。这些业务在市场环境变化时也可能出现亏损,甚至因为前期扩张过快、风险管理不足而出现较大问题。
“前任”遗留问题: 有报道指出,一些前任高管的违规行为和激进扩张,可能导致公司在某些项目或投资上留下了“雷区”,一旦爆发,便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2. 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 虽然是处置不良资产,但其业务模式也涉及收购债权。如果收购的债权质量不高,或者在处置过程中未能有效收回,也会形成新的不良和损失。
3. 宏观经济环境不利: 2020 年是新冠疫情爆发的第一年,全球经济遭受重创,中国经济也面临下行压力。疫情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偿债能力,也影响了资产的交易和处置效率,加剧了资产的贬值风险。
4. 监管收紧与合规成本: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特别是对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关联交易、资本充足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可能导致华融在过去一些业务操作上的不合规之处被暴露,或者需要付出更高的合规成本。
5. 投资失误或失败: 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如果存在投资决策失误,或者投资的项目未能达到预期,也会成为亏损的来源。例如,在一些风险较高的领域进行了大规模投资。

二、 巨亏的严重性与影响分析:

1000 亿元的亏损对于任何一家金融机构来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对中国华融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1. 对公司自身的影响:
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 巨额亏损直接侵蚀公司的净资本。这会导致其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可能触及监管红线。资本充足率是衡量一家金融机构财务健康和风险抵御能力的关键指标。如果资本不足,将严重限制其业务开展能力,例如新业务的承接、融资能力等。
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受损: 如此巨额的亏损意味着公司在 2020 年的经营活动是极其不理想的。这会严重影响其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可能导致信用评级下调,融资成本上升。
业务发展受限: 资本的削弱和信誉的下降,将迫使公司进行大规模的业务收缩和风险剥离,新项目的拓展和创新将变得异常困难。
管理层和员工士气: 如此巨大的亏损,对公司内部的管理层和广大员工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可能引发管理层变动,影响员工士气和稳定性。
可能面临重组或改革: 在如此大的亏损面前,公司很可能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战略调整、业务重组甚至引入战略投资者来“输血”和“止血”。

2. 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
“四大 AMC”的声誉和信心冲击: 中国华融作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其亏损也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市场对整个 AMC 行业的信心和对其作为金融稳定“稳定器”功能的预期。
对关联机构和债权人的影响: 华融集团旗下有多家金融子公司(如银行、证券、信托等),其母公司的巨亏可能会对这些子公司的融资能力、市场信心以及整体运营带来间接影响。同时,华融的债权人(银行、债券持有人等)的利益也可能受到影响。
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担忧(有限但存在): 虽然中国华融的业务模式旨在化解风险,但如果其自身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也可能在短期内引发一些市场恐慌。不过,鉴于其作为国有AMC的特殊地位,国家层面可能会采取措施来稳定局面,避免系统性风险蔓延。但这种“大而不倒”的模式也面临挑战。

3. 对国家金融政策和改革的影响:
反思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模式: 如此巨亏可能会促使监管部门和公司本身反思过去的发展模式,是否在追求规模和业务多元化的过程中,忽视了风险控制和主业聚焦。
推动AMC深化改革: 这将是推动 AMC 公司深化市场化改革、优化股权结构、加强内部治理、严控风险的催化剂。

总结:

中国华融 2020 年预计亏损超 1000 亿元,是公司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反映出其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经营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个亏损并非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揭示了公司在资产质量、风险管理、业务协同和战略执行等方面可能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此事件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对中国华融自身造成重创,也对中国金融资产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都敲响了警钟。后续如何化解危机、重塑业务、加强风控,将是中国华融以及监管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这或许也预示着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进入一个更加审慎、更加注重风险管理的阶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独山县一个县城都能搞出个百亿大窟窿

我华融,堂堂中管正局级金融企业,亏不得千亿?

user avatar

行业内,说几句:

1、华融本身是一家amc,amc从出生起,就是注定破产的一家amc

没错,华融从出生起,就是一枚弃子。当然,四大amc全是弃子。

国字头的amc一共有4家,信达、长城、华融、东方,分别对应建行、农行、工行、中行,这个对应指的是业务和人事。当年成立四大amc,核心问题是解决四大行的历史遗留问题。从80-90年起,四大行从政策性银行转型到商业银行,积累了重大的历史包袱,账面余额以万亿计(90年代末的万亿)。要解决历史问题,一方面财政部组织了特别国债补充资本,另一方面则是成立了四大amc,用于按账面金额1:1收购对口银行的不良资产,实现坏账剥离。

收购的钱哪里来?一是央行的再贷款,二是定向发行的债券(对口银行直接认购),

华融公司从中国工商银行收购了4077亿元不良资产,资金来源为央行再贷款947亿元(印钞),以及向工商银行发行3130亿元10年期债券(借债),利率为2.25%;

问题来了,坏账之所以是坏账,原因就是不可能100%收回;而且债权资产本身有天花板。那么四大amc按账面原价收购不良资产,即使个别资产对应抵押物能大幅升值,就算本息全收吧;剩余那些全损类的怎么办?收购的资金来源呢,却是刚性的借款,一分钱赖不了。

所以,当年成立四大amc,就设定了10年的处置期,到期结束,四大amc该破产破产,原来再贷款和发债的钱,各家通过这10年的利润和通胀来填。这就是四大amc的历史使命。他们从成立之日起,就没有考虑后面的事情。

2、从事类信贷、影子银行业务,本身就是四大amc抗争原使命的一条路径。

注定是弃子,不代表这些公司的管理层愿意被抛弃。

负债端,譬如信达,2009年,财政部、建行公告设立共管账户保障原债券的偿付、财政部提供流动性支持、建行同意债券展期……财政部事实上为信达的债券提供了担保(注意,从法理上讲,中国政府不得为企业提供担保,因此所谓的“支持”并不表述成为“担保”,但实质上构成“担保”)。

资产端,四大amc疯狂扩充金融牌照,沿着2000年代以来的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用规模解决存量、用利润解决亏损。金融行业从本质上而言,利润只是拨备的一个单调函数,前提是规模要有。尤其是类信贷业务,四大amc几乎凭着全金融行业最高的nim,创造出了海量的账面利润,足以覆盖当年欠债的现金流。

反过来说,当年玩类信贷、玩影子银行的,从信托、表外理财、同业部、券商、基子……大家都这么玩,你在行业里,你不玩吗?

3、华融的问题在哪里?

类信贷、非金不良,四大都玩。华融要死,其他不死的原因,就是赖。

赖最大的罪过,不在于拿了多少钱。而是把一个金融游戏(规模换利润,利润换不良)赤裸裸地摆在生意场上。万亿资产的一个点,无非是小数点后的一个round函数;赖拿着这个点招摇过市,招蜂引蝶,贪污受贿就不说了,最终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纪晓波的赌城,不说亏了多少,就问还能拿回多少?

金融行业,真的就是那几个点的nim,经不起坏账的折腾……

4、怎么看巨亏?

一方面,华融确实有巨大的坑,1000亿够了吗?可能都保守了。

另一方面,华融近期公告了引战,尤其是后面的几家:信达、远洋等,都是按财务投资来的。那么问题来了,增资成本怎么算?假如按净资产增资,那财务投资人的内部决策马上就要面临一个问题:

为啥我不从二级市场买?港股早就破净了。

只有巨额拨备,把净资产打下来,再按净资产增资,才能合理。

综上,巨亏更多的是为后续的增资让路,至于1000亿是提足了还是没提足,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是没提足,尤其是华融海外分部的业务;但未来极有可能通过重组的方式再次剥离,不一定还会放在表内,后续详述。

5、一次轮回。

根据公开信息,华融华侨拟对华融资产的海外业务进行重组。熟悉吗?不就是当年的事情再来一遍吗?

再一次地,通过超长期的负债、高价收购不良资产、时间换空间、利润换不良……

历史不会重复,只有押韵。
user avatar

华融就是那个前老总有一小区小老婆的公司?

不知道一小区的不良资产后来有木有没收拍卖。

user avatar

华融是四大AMC之一,九十年代时由于四大行不良过高,个个技术性破产(不良大部分来自破产国企),资产重组后把他们的不良丢给了AMC。

原本AMC的生意很好做的,因为他们手里的不良资产,有不少老国企的地皮。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些地皮暴涨,能不舒服吗?

但赖喜欢搞骚操作,要做大做强。疯狂扩表加杠杆,一家伙把华融的资产负债表怼到了一万多亿。干的事情也比较粗糙,就是把银行的资金倒一下手,利率加到10%转给国内地产公司。还入股了花样年等奇奇怪怪的公司。但2017之后地产被卡了信贷脖子,几个民营地产巨头陆续出问题,华融也跟着炸了。

这一千多亿亏损就是瞎投资产生的。至于有没有掏空资产转移到欧美或离岸金融中心,由于没有披露我就不瞎猜了。

user avatar

第一部分:华融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中国华融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AMC)另外三大资产管理公司是长城,东方,和信达。中国信达也是上市公司,信达和华融都在港股上市。长城和东方目前没有上市。

第二部分:华融赔了多少钱

过去几年华融的盈利情况如下:

2020年亏损导致的资产减计,基本已经和净资产差不太多了。正所谓“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第三部分:巨亏有多大的影响,对于华融,对于行业

华融的亏损将以战略投资者注资的方式应对,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亏损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华融的公告中称,在寻找战略投资者,同时不打算债务重组。后面半句是重点。债务如果一旦重组,那么华融作为一个港交所上市的国企,给外部投资者的信号就会很糟糕,而且有一定可能会发生风险传导(Contagion)。毕竟是一万多亿的表内和表外债务,稍微压下来一点,股东的资产就输个精光。那么,既然已经打定主意,不打算债务重组,所有的潜在损失,可能就都需要股权投资者来承担,因此,有一定的可能,这些股权投资者进去了,便是亏损的。

市场上有一种声音,认为这次“洗大澡”,是为了让战略投资者“捡便宜”。这种说法是可笑的。换了新的管理层,“新官上任三把火”,把大澡洗了好“轻装上阵”,这个应该是常识吧?中国华融自然也不例外。这不,2018年4月停牌,整个管理层大换血之后,中报就“盈警”大洗澡了。后来新官为什么离任?恐怕这个澡,不是那么容易洗干净的罢!


这些注资者的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信达。以下是中国信达两天前出的关于潜在对外投资的自愿性公告。

当然,资本市场也不笨,所谓的“骗我一次是你狠,骗我两次是我蠢”咯,信达的股价,自然也是压得死死的。很多人觉得寡头格局老大被整买老二 -- 放在一般市场是没错,但对于这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具有系统性风险的行业来说,这个逻辑是有命门的。

第四部分:华融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 不良资产处理的主业

不妨回溯一下历史:这些AMC公司在16-17年的周期里拿不良资产包(简称拿包)非常激进,其中资产规模扩张速度以中国华融为首,同时公司通过账面平滑营造出了杠杆率可控,分红诱人的表象。中国信达算是四大AMC里最节制的,但拿包价格也基本在三折以上。

华融的拿包价格可以高达五折。这与华融企业内部激进的文化和KPI考核标准不无关系,这就是华融曾经的企业文化下的一些口号诸如“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留下的贻害,毕竟金融企业不可能在这种狼性文化下兼顾发展和风控。比如某个内蒙煤炭的包,可能价值只有一折到两折,但为了和其他地方AMC以及全国性的那三个竞争对手竞争,就用四折到五折拿到。这次的资产减计,与当时拿包的激进风格不无关系。

如今的华融,已经物是人非。然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日光底下,从来就没有新鲜事。

第五部分:华融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 -- 非主营业务

2018年4月18日中国华融停牌后,管理层有了极大的震荡。新的管理层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华融“回归主业”。这又是个说来话长的故事了。

我们先看一下2018年3月20日华融发布的年报。我们不妨对营收进行一个分析。

以下是各个项目营收增速:

可以看到,除了拿包这项“主业”之外,华融几乎所有的其他业务都在飞速发展。举例来说,投资收益一项,我们就可以清楚看到其飞速增长的现象。在2017年年报中,投资收益占营收比例已经达到34%!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华融换了管理层之后,要“回归主业”。

以下是中国华融2019年年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资产管理和投资分布”加起来占营收比例也不过12.7%。一路从34%降低到16.6%再到12.7%,这个瘦身,是有很高的成本的。而成本,就是大幅的减计和亏损!不妨看一下2019年该部门的税前利润吧 -- 亏损134亿。

当然,上面的表格,叠加2018年中报的大洗澡,也可以传达给我们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即非主营业务的洗澡,在2018-2020年间,已经基本都洗完了。因此,我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推断,可以得到一个核心结论 -- 本次预警亏损千亿之巨,很大程度上应是主营业务,即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导致的!市场上有一些参与者说华融的主业不亏损,主要是因为放贷...我只能说,呵呵哒,还是,呵呵哒~

user avatar

1华融除以1爽,等于131.72年

也就是说郑爽全年无休不吃不喝埋头苦干262年天,才能还上这个亏损。

user avatar

之前做过测算,千亿规模基本符合我们乐观假设的情况,但是千亿规模意味着什么?基本等于所有的非标债权均亏损30-40%,而这是超出已经计提的超预期亏损,tm背后到底富了多少人……

这次只进行资本重组而不打算债务重组说明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美元债就适合有信仰的人做,有信仰才配赚钱。



*应该是是资产负债率,不是资本负债率,用之前的表格忘改了hh

user avatar

毫不动摇的做大做强国有资本,最近爆出千亿规模巨亏的华融就是这种啦。

人前身可是大名鼎鼎的计经委。

小M出事之前,总资产可是规模上万亿,年盈利超数百亿。做的事就是疯狂加杠杆把低息资金从银行搬到地产公司。现在房地产市场被信贷卡脖子,几个大开发商陆续暴雷,皮带哥也不动颜色的退。华融因为是国有资本,规模还大,还能兜底,还能洗大澡,最好玩的事,占股大头是财政部和社保基金。

舔银行的XX是这样的,银行可是弱势群体~可怜普通老百姓越来越穷而不知。

user avatar

亻华融公司,前身就是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简称;计经委。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摇变华融公司。

user avatar

2022-01-05

华融突然赶在2022-01-05复牌。结局是:非公开发行融资的420亿人民币,一天就浮亏了200多亿。总市值市值从增发后的800多亿,一天就跌了50%,掉到400亿港币。整个操作简直匪夷所思。而且空方仅仅卖了几个亿的股票,就彻底打垮了股价,完全没有任何有力的多方买盘。整个复牌及其突然,没有恢复港股通,没有维稳安排。这种操盘水平,完全是国际笑话。之前那个1000亿巨亏,至少还是几年折腾的结果,如今200多亿浮亏,一天就达成。当然接下来,还得看华融的表演。

2021-08-29

华融终于公布了2020年年报和2021年半年报

不过对于2020年年报,安永表示对财务状况发表无保留意见。但对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发表无法表示意见。

按港交所规定,无法发表意见的年报会导致华融继续停牌,不清楚接下来怎么解决。

以下是之前内容

就我了解的情况:华融是一个疯狂降薪,积极回归主业,天天喊清除遗毒,学党史,搞扶贫的企业。

这是一场打脸的巨大悲剧:赖下台后,华融为了响应号召积极回归做大主业,高价收购了大量不良资产。结果却是主业不赚钱,还要积极回归。部分副业还有搞头,但是不准做。能干的员工都积极跑路。就剩每次开业绩会,领导吹:主业很成功,风险在下降,经营有好转。

然后20年年中换了会计师事务所,从德勤换到安永,安永做了20年半年报后,看到20年报,不敢出意见了。现在的结局大家也都看到。

如果悲观一些,可以说这3年华融回归主业,不仅仅没有把lxm的千亿烂账搞定,还额外搞出来2,3000亿坏账。1200多亿净资产,亏1029亿,可能还只是美化后的数据。这操作目的就是为了让其他企业来入资救华融。但是问题怎么入股?现在华融才300亿多点市值,财政部和社保占绝对多数,战略投资入股多了,公众股比例太低可能会退市,入股少了,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此外,从投资者高达5家,金额可能还不到200亿,也猜的出,华融基本穷疯了。

PS:部分数据来自外媒各种路边社,但是之前传出的中信牵头,这周出预报等消息,明显已经得到验证。

猜想一下之前华融的部分雷是怎么来的(赖出事后,这些雷更加无法处置,毕竟面临人员流失和新领导要求切割):德润创展破产案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房地产企业就能搞掉华融10几个亿。前些年,华融大规模搞各种结构化产品,给大量辣鸡企业融资放贷,然后暴雷后,就想拖着盖着,把这些债权转成入股。但这只是名义上入股,实际上对企业依然不管不问(这个很可能是因为华融已经没有企业管理人才也缺乏管理手段),辣鸡企业彻底歇菜后,盖不住了,就破产打官司。这种情况,基本什么都拿不回来,因为股权的清偿顺序还不如债权。而且华融还是大股东,可能面临被追偿。

补充一下,就现在了解到的信息,华融下最大两个窟窿是,华融华侨和华融信托,估计每家都有700到800亿坏账(信托这块损失本来很多算投资人的,但是不清楚华融信托的产品实际投资人是不是都是华融自己)。最理想的是之前就安排好,把这两个包袱剥离出去。但是现实是现在信托保障基金已经没钱了,没法托管华融信托。至于华融华侨,一直转让不出去,根本没人敢要。

有人可能觉得华融副业都是坑,所以清理掉是对的。但是华融连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入股都取消了。莫非有人觉得蚂蚁花呗借呗都赚不到钱?

更新一下,标普评级调整,其中信达稳定,华融负面观察,理由如下:

8月20日,标普对中国信达的评级展望维持“稳定”,是因为该机构相信,中国信达在香港全资拥有的南洋商业银行有限公司,其较强的信用状况应能缓解行业准入门槛降低对非银行金融机构部门的信用压力。同时,标普预计中国信达将保持对南洋商业银行的多数控制权和持股比例。

尽管如此,鉴于中国信达愈发重视其不良资产管理的核心业务,标普预计该公司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部门将继续作为其信用状况的驱动因素。标普认为,不良资产业务的强劲增长可能会推升中国信达的信用风险。该公司日前宣布将作为战略投资者,认购中国华融计划发行的新股。根据公开信息,标普认为中国信达不太可能在中国华融的发行中获得大量股份。在当前评级水平下,中国信达有能力吸收少数股权投资,并在2022年底前将杠杆率维持在6.5倍以下。中国华融相关评级的负面观察状态反映了该公司核心信用风险指标的持续不确定性,及其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处置非核心资产计划的潜在影响。

鉴于重大亏损的出现,标普预计中国华融非银业务的杠杆率(有息债务/调整后总股本)将从2020年6月底的8.5倍上升到2020年底的超12倍,且该公司的并表股东权益将受到高度侵蚀。因此,中国华融计划向上述战略投资者发行新股,从而补充其被侵蚀的资本基础,以满足资本监管要求并将降低杠杆率。

user avatar

我个人更倾向是“洗大澡”——亏损肯定有,一年上千亿怎么可能!这是把前几年后几年的亏损集中确认了。

洗大澡有两个方面的理由,一是现任不愿意给前任背锅。这个很好理解,前任留下的亏损,现任凭什么背?我举个例子,A公司的前任有一笔1000万的投资出现了问题,现任发现最少有500万的损失,他应该怎么做?最优选项是提800万的减值准备,多出来的300万可以放到明后年转回变成利润,这就成了现任的业绩。

二是给新股东占便宜。新闻提到华融正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新股东进场肯定要对公司资产重新定价,定价越低,花的钱越少,大额提减值很可能是新股东入场的条件之一。

我再举一个例子,最近某公司在转让一家工厂的股权,一共三个股东,一个控股股东,两个小股东A和B,现在控股股东和A股东打算把股权卖给B股东,按规定要找评估公司评估定价,评估的关键是工厂的土地和房产价值。控股股东打算脱身,对评估公司的要求是公平公正就行;A股东想多赚点,要把土地和房产价值尽可能的评高,越高越好;B股东打算全资买入,强调土地是工业用地不值钱,房产是仓库和厂房,折旧后一分不值,总之越低越好。

目的不一样,对资产的定价就不一样。

我知道很多人质疑这个结论——赖小民是2018年出的事,这都三年,为什么不早点洗,放现在才洗?

这么问的人可能不太了解国企,尤其是大国企,特别是华融这种万亿级体量的央企,一旦出了事问题处理的难度,那真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

假设年初我发现某子公司有一笔5000万的应收账款有异常,不是特别大的问题,就是款一直没有收回来过,但占款利息一直在给,业务也正常进行,客户经营表面上没有问题。然后是查款有没有抵押担保,一查发现是有土地房产抵押的,但房产土地评估是客户找的评估公司,可信度有问题,再追查发现这地一共抵给了三家公司,我们这边排老三,这就很危险了。

但我能判断这笔款最后能收回多少,应该提多少减值准备吗?判断不了,这需要时间。第一步是发现问题并开始调查,这一步要走流程,要向上级领导请示,和子公司管理层沟通,找人谈话,找资料、写报告,没三个月是不可能的;第二步是外调,要自己找可靠的评估公司评估,按国企的流程这个要公开邀标,从请示到确定评估公司签合同就要一个月左右,然后是评估公司进场,对方可能会抗拒,不提供资料什么的,这事扯起来没完没了,最后把报告拿到手,最少三个月,这就大半年过去了;第三步是以评估结论为依据(抵押无效),要求客户还款或重新提供有效抵押。就是最难的时候,内外部都会有压力,内部来自子公司这边——客户经营正常,利息给的也高,财务这是没事找事!外部来自客户那边,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有本事你告我!这都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华融这种,可能这笔款就是赖总授意放的,客户是赖总朋友,现在你管不管,怎么管?

大部分到这里就打住了,子公司会给个台阶——过几天,过几天就把抵押补上。但这几天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几年,直到客户跑路,彻底暴雷为止。

唯一的机会是赖总倒台,新领导不想代他背锅,支持财务继续追查,但这也要时间,要求还款先要看之前合同怎么签的,要咨询律师,要谈判,谈崩了要发律师函,要起诉,法院开庭也要时间,判下来还要时间,对方肯定不服,还要二审,要执行,搞得好,钱可能在客户跑之前搞回来一部分,也可能在诉讼期间转移了资产,一分也搞不到。

我说这么多是想证明一件事,像华融这种组织层次多,资产上万亿的大型央企,想把其十分之一的资产计提坏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赖总出事了,还有其他高管、中层在位,事不可能是赖一个人干的,查账又要多方参与、多方配合,内部外部都会有人阻挠。这三年最多也就是查个大概,为提减值找点依据,离彻底搞清楚问题还早呢。

最后多说一句,我知道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前一年还盈利呢 这就亏1000亿了,财务是干什么吃的?

这个前面我也说得很清楚了,任何一家公司出问题,财务肯定会发现线索,但要解决问题、暴露问题需要各方的通力配合,光靠几个会计干不了这件大事。当然,最终背锅没有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