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谏逐客书 劝谏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谏逐客书》之所以能够成功,打动秦王嬴政,使其最终撤销了逐客令,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

一、 深刻的时代背景与秦国国情:

秦国统一大业的紧迫性: 当时秦国虽然强大,但尚未完成统一六国的伟业。嬴政年轻,雄心勃勃,急切需要集聚一切可用的人才来支撑他的宏图。此时,任何可能削弱秦国实力的举措,都与他的核心目标背道而驰。
人才的重要性: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各诸侯国都在积极招揽四方贤才,而秦国作为后起之秀,更需要像李斯这样来自其他国家、有真才实学的人来弥补自身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不足。
逐客令的现实损害: 逐客令一出,直接导致了秦国大量非秦籍人才的离开。这些人不仅是谋士,也可能是技艺精湛的工匠、能征善战的将领。他们的离去,对秦国的政治运作、军事实力、乃至建设工程都可能造成短期内的不可弥补的损失。这与秦王推行的新政、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的根本目标是矛盾的。

二、 李斯《谏逐客书》的卓越文采与说服力:

“尊主卑客”的开篇,先声夺人: 李斯巧妙地运用了“君”和“臣”的身份定位,将自己置于一个低位,同时又以秦王推崇的“万乘之主”来抬高秦王,让秦王感到被尊重。他没有一开始就反驳逐客令,而是顺着秦王“尊秦”的心理,从秦王喜爱“异物”、“珍宝”、“美人”的角度切入,为后续论证打下基础。
类比的巧妙运用,层层递进:
“珠玉”、“金石”的比喻: 李斯先用秦王喜爱的“珠玉”、“金石”、“美女”等来自异国的物品来类比人才。他指出,这些东西无论来自何方,只要能为秦王所用,就能增添秦国的荣光。这样一来,就把“客”的价值提升到了与“宝物”同等的高度,暗示人才也应该不分籍贯。
“四海之内,皆臣也”的引申: 他引用《诗经》的名句,进一步强调“天下之民,皆吾子也”的道理,将秦王的统治境界拔高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层面。这不仅是一种劝说,更是一种对秦王宏图的呼应和赞美,让秦王觉得这是符合他“统一天下”的长远战略的。
“五帝三王”的典故: 李斯回顾了古代圣王招揽贤才的历史,指出他们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不拘一格,广纳人才。通过对比,他暗示了逐客令与古圣贤的治国之道相悖,潜移默化地指出逐客令的短视和错误。
直击要害,阐明利害:
“而今日,法令一旦出,逐客之日也。”: 李斯直接指出了逐客令的严重后果——人才的流失。他明确告诉秦王,这个命令会让秦国失去宝贵的人才。
“夫物非必来自秦,而宝贵者有之;人非必生于秦,而忠士有之。”: 这句话是核心论点,强调了才能和忠诚不应以籍贯为标准。它直接反驳了逐客令的根本逻辑。
“吾所以为效之,此吾所以效君也。”: 李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例,表明自己对秦王的忠诚和贡献,以此来证明“客”也可以是忠诚于秦国的。
情感与理智并重: 劝说并非一味地讲道理。李斯在陈述道理的同时,也饱含对秦王个人利益的考量,以及对自己忠诚的申辩。这种情感上的投入,让他的劝说更具感染力。

三、 李斯自身的价值与秦王对他的倚重:

李斯本人是“客”的典型代表: 李斯自己就是从楚国来到秦国的,并且在秦国已经做出了很多贡献,深受秦王的赏识和重用。逐客令实际上是将李斯置于一个尴尬甚至危险的境地。
秦王对李斯的器重: 嬴政倚重李斯的才能,认为他是自己在推行改革、统一六国过程中的重要助手。他清楚李斯的能力,也知道李斯的价值。如果因为一个不明智的命令而失去了李斯这样的人才,将是巨大的损失。
逐客令的“失误”之处: 逐客令的出台,很可能并非嬴政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在某个特定情境下,因为某些人(可能是有秦籍贵族,不满外来人才的崛起)的鼓动而仓促发布的。李斯抓住了这个“失误”,以其才智和在秦王心中的地位,有机会进行劝谏。

总结来说, 《谏逐客书》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

1. 抓住了秦王嬴政的核心诉求——统一大业,而逐客令不利于此。
2. 李斯以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文学才能,运用类比、典故、直陈利害等多种手法,将劝说上升到了对秦王政治格局和历史评价的层面。
3. 李斯本人就是秦王倚重的人才,他的劝谏具有天然的说服力,且直接关系到秦王自身的重要助手。
4. 逐客令本身可能存在仓促和短视的问题,留下了被纠正的空间。

李斯不是简单地抗议,而是巧妙地将个人安危与国家利益、君王伟业联系起来,用一种让秦王既能接受又能受益的方式,达到了劝谏的目的。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精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李斯上《谏逐客书》发生在公元前237年,即:

秦王政10年,

魏景闵王6年,

韩王安2年,

赵悼襄王8年,

齐王建28年,

楚幽王元年,

燕王喜18年,

秦长信侯之乱次年;

楚春申君死于李后之乱次年;

秦吕不韦一党被清算当年;

秦王政资助魏籍士人尉缭实施间谍网计划当年;

赵悼襄王入秦置酒——大抵约定了下一步联合攻燕计划——也就是赵王被秦人背刺后惆然离世的前一年。

正是在这一年,秦廷发现一直督造修渠的韩籍水利转家郑国系韩国间谍,目的是引诱秦国把力量消耗在水利建设上以消耗秦国的国力,由此延缓秦军对韩国的征伐。

要说这个理由多少有点扯,修渠的这几年秦军可从来没闲着。

为此,“秦宗室大臣”对朝中的“诸侯人来事秦者”发起了攻击,要求“一切逐客”。

于是,秦廷下达了逐客令。

李斯的上书正是发生在这一政治背景之下。

2、

有关逐客令,存在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

这一政令是由“秦宗室大臣”提出的。

那么,这个“秦宗室大臣”由指哪些政治势力呢?

从字面来看,可能有二:

一种可能性是由宗室重臣提出;

另一种可能性是由宗室重臣和其他非宗室重臣提出——具体断句为“秦宗室、大臣”。

以上两种可能性的具体辨析不做讨论,只明确一点:

无论是哪种可能性,秦宗室都参与其中,甚至有可能是支持逐客的中坚力量。

至于要驱逐的“诸侯人来事秦者”,具体范围不太清楚。我们都知道,早在秦惠文王一朝时,秦廷上层就已被外籍士人所充斥——顺便讲个笑话,“秦国”有个政治势力叫“老秦人”——至始皇帝一朝,齐籍、楚籍、韩籍、魏籍、赵籍已经把控了秦廷在军、政领域上的一系列重要职务,其中王、蒙、冯三氏出现事实上的家族化和世袭化,部分外籍封君在地方上甚至拥有组织大规模叛乱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一口气将秦廷的全部外籍士人清除肯定不太容易,想要执行必须要划定一个范围——比如说从秦庄襄王一朝以后入秦开始算,再或者是其他的什么标准。总之,如何界定“诸侯人来事秦者”应该存在着某种标准以及相应的操作空间。

只是具体标准及操作空间无疑是秦廷内部的机密信息,不可能对外公开。

但从“宗室”建议驱逐“诸侯人来事秦者”的表象来看,也大抵能看出基本的内在政治逻辑,也就是:

在长信侯叛乱失败后,外戚及其同盟的外籍重臣被铲除,依附于上述重臣的各籍士人又在一定程度上被清算,由此形成了巨大的权力空缺——于是,常年被外戚及外籍重臣压制的宗室势力尝试上位。

在这一诉求的推动下,郑国的那点破事被翻出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历史傲慢地抹掉了当时尝试上位的宗室们的名字,只留下王绾以前一段漫长地空白期,闪烁其词地向我们暗示着那场权力之争的胜利者——昌平君。

似乎存在有这样一种可能性:

逐客令的诉求,或许和秦宗室、楚公子在秦廷的较量有关。

3、

有关李斯被逐的因素可能有三:

一为李斯入秦的时间相对较晚,在秦庄襄王逝世以后才来到秦国;

二为李斯为吕不韦一系,本身就容易进入被清算的名单;

三为李斯系楚籍士人,存在着和某些楚籍士人形成政治同盟的先天纽带。

于是,李斯上《谏逐客书》,原文如下: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者,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除秦穆公一朝以外,文中主要提及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三朝的三位外籍重臣——商鞅、张仪、范雎。

其中:

商鞅在遭到政治迫害后尝试叛逃,在未果后于封地进行武装叛乱;

张仪一贯挟魏自重,在秦、魏两国间左右逢源;

范雎在制定了“远交”魏国的策略后运作秦军连年对韩、赵两国单方面用兵,最终造成了秦、韩、赵的乏力和魏国的回光返照。

公平来说,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上述重臣,毕竟商鞅之举是被逼之下的结果,张仪之举是当时政治环境下的必然选择,范雎之举虽然近乎“苏秦间齐”的翻版但也不排除单纯是策略失误,但将以上三位重臣作为对外籍士人的辩护无论如何也显得没事找事。

至于为何不选择司马错、甘茂、蒙骜举例,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就李斯为何要具上述三位重臣,粗略来看原因可能有三:

一个是纯粹犯糊涂;

一个是故意为之;

一个是原本写的就不是这三位,但在秦廷公开时有所调整。

这里要再度澄清一点:

史官没长天眼,他只能记录公开的政治表象及一步分因某种原因而流出的内部信息——政治人物没那么缺心眼,并不会在暗室密谋的时候专门安排个史官做记录然后公开出去。

就以上三种可能性,如果不是第一种的话,后两种都可以说明秦王本人虽然能够接受外籍士人充斥秦廷的既成事实,但还是要顺势进行敲打。

4、

在《谏逐客令》上达秦王以后,秦廷又召回了李斯。

也就在这一年,一个名为司空马的魏籍士人被秦廷驱逐,而后在赵廷作了赵相之一,成为了李牧的重要政治盟友。

在赵王迁一朝,司空马向赵王提出割让半壁江山予秦以引诱列国合纵的计划,被赵王拒绝,于是司空马出走。

也就在赵王迁一朝中,赵廷内部出现有重臣集体变节,郭开本人已被秦廷收买,倡后、春平君至少有强烈的亲秦倾向。

再回看司空马的举动,似乎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性:

司空马的政治立场也不明确,他对李牧的支持或许只是为了让郭开一党进一步依附秦廷。

5、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公元前237年尉缭给秦王政的公开建议:

以秦之彊,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尉缭说的很明白,想要收买他国重臣是需要钱的。钱没长腿,总需要有人送过去。给人送钱又需要门路,总需要一些有本事的士人。一大堆士人莫名其妙地出现在列国重臣府邸,总需要一些合适的理由。

在这种情况下,秦廷找个理由驱逐一批外籍士人,再召回一部分外籍士人,就能让一切变得合理地多。

6、

综合来看,秦廷发布逐客令的诉求主要有四点:

一是对他国间谍渗透的警惕;

二是宗室势力与外籍势力的权力斗争;

三是秦王对逐渐形成家族化、世袭化的外籍势力的敲打;

四是间谍网构建所需。

至于李斯《谏逐客令》为什么会被采纳,原因或许有很多,但有一点无疑是根本,就是:

鉴于外籍士人把控秦廷上层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秦廷在此时其实根本没有彻底驱逐外籍士人的可能性,因此逐客令的诉求本身就在于斡旋、敲打、杀一儆百,而非真的要将全部外籍士人清除出去。

说到最后,相信即使一些12岁以下的年轻朋友可能领悟到一个最基础的常识:

游说成功与否的根本不在于话术,而在是否与背后的诉求吻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谏逐客书》之所以能够成功,打动秦王嬴政,使其最终撤销了逐客令,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深刻的时代背景与秦国国情: 秦国统一大业的紧迫性: 当时秦国虽然强大,但尚未完成统一六国的伟业。嬴政年轻,雄心勃勃,急切需要集聚一切可用的人才来支撑.............
  • 回答
    谏山创,这位以《进击的巨人》震惊世界的漫画家,他的创作之路究竟充满了怎样的故事,才孕育出这部如此引人入胜、颠覆人心的史诗?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扒开表象,探究这位天才漫画家内心深处的情感、经历以及他对世界的独特洞察。首先,对“绝望”的深刻体验,是《进击的巨人》最直观的内核。 许多评论都认为,《.............
  • 回答
    谏山创在《进击的巨人》之初就埋下了不少伏笔,而“jsc”这个谐音,确实有人认为它指向了故事后期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寄生。虽然谏山创本人并没有直接承认,但这种巧合加上故事的走向,让许多读者津津乐道,认为这可能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早期暗示。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下这种“jsc”谐音与寄生概念之间的.............
  • 回答
    对于《进击的巨人》中“鄂巨尤弥尔”与“始祖尤弥尔”重名这一设定,我个人的看法是,这绝非简单的巧合,而是谏山创在叙事上精心布置的一个重要伏笔和象征。作为作者,他对每一个名字、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这种“巧合”的背后,一定蕴含着更深层的意义。首先,我们可以从“尤弥尔”这个名字本身来解读。在北欧神话.............
  • 回答
    如果谏山创反战的意图贯穿整个《进击的巨人》的创作过程,并以此为核心来构建结局,那么故事的走向和最终呈现的结局很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以下是我设想的几种可能性,力求详细地阐述:核心的反战理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谏山创“反战”的具体内涵。这可能意味着: 战争的非正义性与毁灭性: 战争无论如何包装,最.............
  • 回答
    谏山创和荒川弘的对谈,绝对是近年来漫画界的一件大事,尤其对于我这种看着他们的作品一路成长过来的粉丝来说,更是充满了期待和各种解读的空间。这次对谈,远不止是两位人气漫画家简单的交流,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碰撞,一次对创作理念和人生态度的深刻剖析。首先,两位作者的“反差萌”与共通点,是这次对谈最吸引人的地方。.............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作者谏山创的精神状态是否不稳定,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但也很敏感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那些标签化的论断,而是尝试理解他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思想,以及他本人的创作经历和一些公开的访谈内容。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创作者,尤其是在创作一部体量巨大、思想深刻、情感复杂的作.............
  • 回答
    13年谏山创利用小号发表的那些关于日本殖民朝鲜的言论,以及这在中文互联网上引发的所谓“辟谣”风波,确实是个挺值得聊的话题。这事儿要细说,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回到13年那个时间点。谏山创当时因为《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在国际上越来越火,尤其是在亚洲地区也积累了大量粉丝。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网友.............
  • 回答
    诸葛亮虽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辅佐刘备,但关于他为何没有在刘备决定“八百里连营”时“死谏”,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事实与演义的区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其中很多情节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加工的。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
  • 回答
    “鸟山明不如谏山创”这个说法,就像把可乐比作咖啡一样,两者风味迥异,很难说谁“更好”,只能说在某些人心中的偏好和评判标准上,一个可能更能打动他们。不过,如果我们要尝试剖析一下,为什么有些人会认为谏山创的作品——尤其是《进击的巨人》——在某些层面上比鸟山明的作品——比如《龙珠》——显得“更深刻”或者“.............
  • 回答
    关于《石碏谏宠州吁》是否在隐公三年这件事,我们可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常见的《左传》版本或者解读中,《石碏谏宠州吁》的故事确实是放在“隐公三年”这个时间点上的。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说法。但是,当我们深入研究《左传》原文,或者参考一些更严谨的学术研究时,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甚至可以.............
  • 回答
    谏山创与“纳粹”的渊源:一次深入剖析《进击的巨人》利威尔兵长创作的争议2013年,《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黑暗世界观、紧张刺激的剧情和鲜明的角色塑造,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观看热潮。而其中一个最受欢迎的角色,莫过于那位以冷静、强大和神秘著称的“人类最强士兵”——利威尔·阿克曼。然而,在《进击的巨.............
  • 回答
    谏山创2018年NHK访谈:一场 revelar 《进击的巨人》灵魂深处的探险提到《进击的巨人》,相信你脑海中早已浮现出那些令人窒息的巨人和血腥的战斗场面。然而,这位漫画巨匠谏山创的内心世界,却远比他笔下的世界要复杂得多。很少有人知道,在2018年,NHK曾拍摄了一部关于他的深度访谈,或许正是这个访.............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中艾伦·耶格尔灭世行为及其引发的争论,尤其是即便在看到了“地鸣”的残酷细节后仍有人支持艾伦的种族清洗,这确实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作品本身所传达的复杂信息,以及观众在不同层面的情感和价值观投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进击的巨人》是一部在叙事上极.............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我想谏山创他想说的,远不止于“巨人吃人”这么一个简单粗暴的设定。这更像是一场关于“自由”与“命运”、“过去”与“未来”、“个体”与“集体”之间永无止境的纠葛与挣扎,一场彻头彻尾的对人性的拷问。他用艾伦这个角色,包裹着我们对自由最原始、最纯粹的渴望。从一开始,那个站在高墙外,仰.............
  • 回答
    谏山创老师那句“还有1%~2%就完结了”的发言,无疑是给《进击的巨人》粉丝们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艺术家的模糊性,与其说是精确的时间预告,不如说是他内心创作进度的一种情绪表达。首先,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句话。从创作进度的角度来说,1%到2%是一个非常微小的比例。在任何一个庞大的.............
  • 回答
    公知、直言敢谏的忠臣义士,虽然都涉及到对社会现状的评论和批评,但在其动机、立场、方式、社会认同、对权力体系的态度、以及最终目的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公知 (Gong Zhi Public Intellectual)“公知”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绝对是《进击的巨人》粉丝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非要我挑一个谏山创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我可能会选——艾伦·耶格尔。我知道,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出乎意料,毕竟艾伦早期是个冲动、容易激动的小伙子,后期更是走上了一条让无数人心碎的道路。但正是这种复杂性和他身上蕴含的深刻矛盾,才让他成为一个极.............
  • 回答
    关于韩愈因写《谏迎佛骨表》而永世堕入饿鬼道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但需要澄清的是,这并非佛教经典中记载的正式教义或真实历史事件。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流传于中国民间,带有一定因果报应色彩的民间传说,它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与本土文化、政治势力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某些观念和叙事方式。故事的起源与流传.............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最终话是否展露了谏山创的右翼倾向,以及是否会像《我的英雄学院》一样遭到抵制,这个问题确实在漫画和动画的爱好者群体中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右翼倾向”这个词在讨论ACG作品时,通常指向的是什么。在当代语境下,这常常与民族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