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教人做人处事,那为什么帝王的儿子兄弟相残比比皆是,难道他们没有大儒为师吗?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儒家思想,尤其是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本意是要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教导人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按理说,帝王的子嗣,作为皇权的潜在继承者,应当是儒家思想的直接受益者,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身边也必然不乏大儒名师。然而,历史上兄弟阋墙、骨肉相残的戏码却屡见不鲜,这似乎与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背道而驰。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儒家思想放置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并理解其在实践中遇到的复杂挑战。

一、 儒家思想的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首先,我们要明确,儒家思想是一种理想化的道德哲学。它提出的是一套美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是“君子”应有的品格。但人性是复杂的,尤其是在权力斗争的极端环境下,人性的阴暗面很容易被放大。

儒家强调的是“仁爱”与“孝悌”,但这更多是针对家庭内部以及个人修养而言。 对于争夺最高权力,儒家虽然有“礼”的规范,但并没有提供一套足以压制欲望的强大思想武器。尤其是在皇权继承制度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嫡长子继承制并非总是严格执行,这就给其他有野心的皇子提供了机会。
“礼”的作用有限: 儒家提倡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它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方式。然而,“礼”更多是一种外部约束和仪式,当触及到个人生死存亡、皇权至高无上的利益时,个人的野心和恐惧往往会压倒“礼”的约束。历史上的许多夺位之争,并非因为对方不遵守“礼”,而是因为不遵守“礼”反而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 权力本身的腐蚀性

帝王的儿子,虽然是儒家思想的教授对象,但他们从小就被置于一个极其特殊的“权力场”中。

皇权的诱惑: 皇位是天下至尊的权力,这种诱惑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难以抗拒的。当一个人从小就被告知他有资格拥有这一切时,对权力的渴望就会根深蒂固。儒家教导的“克己复礼”在皇权面前显得尤为单薄。
环境的扭曲: 皇宫是一个充满倾轧和算计的地方。即使是兄弟之间,也可能因为母亲的地位、宠妃的影响、外戚的势力等因素而形成不同的阵营。在这种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的都是权谋斗争,很难保持儒家所提倡的纯粹的仁爱之心。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权力场中,即使是最好的老师,也很难抵御整个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存的压力: 在古代,皇子们并非只是理论上的继承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实际上是潜在的竞争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防止被视为威胁,他们可能会主动出击。而一旦被视为威胁,生存就成了首要问题。在这种生死关头,儒家的道德训诫往往会被抛诸脑后。

三、 大儒的作用与局限性

大儒们确实在帝王家庭中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但他们的作用也有其局限性:

地位的限制: 即使是大儒,在帝王父子面前,也终究是臣属。他们的劝谏和教导,可能受到帝王的态度和态度的影响。如果帝王自己就纵容甚至鼓励儿子之间的竞争,大儒的力量也是有限的。
教育的侧重点: 儒家教育也强调“学以致用”。对于皇子来说,“用”最直接的就是如何巩固和夺取权力。一些善于钻营的儒者,可能反而会教导一些“权术”或“治术”,这其中就可能包含一些不那么“仁爱”的策略。例如,如何处理政敌,如何团结力量等等,这些在实际政治操作中是必须的,但很容易滑向不择手段。
“学”与“行”的分离: 大儒们教授的是“道”,是君子之道。但学生是否能真正做到“行”,则取决于个人的品质、意志以及所处的环境。很多时候,儒家思想可能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未能转化为“做到”。就像我们知道健康饮食对身体好,但真正坚持下去却很难一样。

四、 制度的漏洞

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与古代的继承制度之间存在内在的矛盾。

帝王继承制本身就是权力斗争的温床: 无论是最早的兄终弟及,还是后来的嫡长子继承制,都无法完全避免权力真空和觊觎。当多个皇子都有实力和机会继承皇位时,矛盾就必然会激化。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这种竞争,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竞争的动力。
法律与道德的界限: 儒家思想是一种道德体系,而皇位继承往往也受到法律(宗法制度、律法)的约束。当法律允许存在竞争空间,或者当法律被权力操纵时,道德的约束力就会减弱。

举例说明:

以唐朝为例,虽然唐朝以“贞观之治”闻名,政治相对开明,也尊崇儒学,但其皇室内部的斗争却十分激烈。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杀死自己的兄弟,夺取皇位。虽然他日后开创了盛世,但这本身就说明了在决定生死存亡的权力斗争面前,儒家伦理的脆弱。
“甘露之变”: 唐武宗试图铲除宦官势力,但宦官先发制人,发动政变,拥立自己的侄子李忱为帝,并害死了许多朝臣。这种事关皇权更迭的事件,往往牵涉到更复杂的政治博弈,而不仅仅是儒家所谓的“兄弟和睦”。

总结来说, 儒家教人做人处事,其核心是培养君子品德,以达致社会和谐。然而,帝王家族所处的环境是围绕着最高权力展开的极致的生存和竞争,这种环境的特殊性,加上人性本身的弱点以及政治制度的缺陷,使得儒家道德在面对皇权争夺时显得力不从心。大儒们虽有教诲,但他们也受制于其地位和所处时代政治的复杂性,无法完全阻止那些身处权力漩涡中的皇子们走向相残的道路。这并非否定儒家思想的价值,而是说明了理想化的道德哲学在残酷的现实政治面前所遭遇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衍圣公家里,最后一任衍圣公出生的时候,家族的人,军阀的人,隔壁孟府的人,等等等等,一群人守着……

不然就不知道这一届衍圣公是姓孔还是姓张了……


这就是绝世大儒家里换届时候的情况


儒家的问题啊,永远都是把牛吹出去了却做不到,也提不出来做到的办法,最后只能憋一句修德出来……

那到最后也就是内卷,拼命遏制别人让自己多抢点,他自己也不会创造啊……


我们看马克思,他是怎么说的?

我们不会空谈道德,因为好坏只是一种情况下的表现形式

道家也是这类似的理论

说白了就是奴隶社会的道德和现在工业社会的道德根本不可能是一回事儿


所以大家会看到贪污腐败兄弟相残出现了,要么修改制度,要么完善选举换届方法,

不管是对是错,他终究是往前走的



儒家很简单,修德啊,问题是没用啊

最后只能是到了现在还是抱着孔夫子的话说,我们学好了,就能解决问题了……


我们看欧洲,同时期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这些人,到后来有弯路,是吧,黑暗中世纪,但是人家没有打死不变啊,最后卢梭富兰克林杰弗逊等等都出来了,逐渐进步,逐渐推翻前人的定理……


再回头看看儒家,我们一点都没错!!错了是你解读错了!我们要回到先秦……

你说这么下去,儒家能教出来啥徒弟??

就是废物啊

儒家的生产线,教育出来的优秀产品那些大儒是孙之獬啊留梦炎啊翁同龢啊,要么无能要么狗汉奸。

反而儒家生产线的残次品,比如举人左宗棠啊反贼李定国啊

都还有能力还忠心了……


找谁说理去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儒家思想,尤其是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本意是要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教导人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按理说,帝王的子嗣,作为皇权的潜在继承者,应当是儒家思想的直接受益者,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身边也必然不乏大儒名师。然而,历史上兄弟阋墙、骨肉相残的戏码却屡见不鲜.............
  • 回答
    关于网上对儒家思想的批评和反对声音,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歪理”或“不靠谱”来概括。很多反对意见背后,都有其历史、社会和思想根源,虽然有些表达方式可能偏激或片面,但其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特别是像儒家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都不可能完.............
  • 回答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博大精深之处毋庸置疑,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任何一种思想体系,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都会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影子”,一些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可能被视为合理,但在后世看来,却可能构成束缚的方面。若要谈儒家思想束缚人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概念.............
  • 回答
    “没有腐朽的思想,只有腐朽的人”这句话,确实有点意思,也容易让人产生“哪里不对”的感觉。咱们不妨仔细掰扯掰扯。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似乎在强调,思想本身是中性的,是工具,真正让事物变得“腐朽”的是使用思想的人。也就是说,无论是多么高尚的理念,落在心术不正、贪婪自私的人手里,都会被.............
  • 回答
    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别”确实是其重要的一环,但这并不意味着地位卑贱者就完全丧失了翻身的可能性。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儒家的核心理念,并考察其在历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一、 儒家“尊卑有别”的根源与内涵首先,我们要明白儒家为何如此强调“尊卑有别”。这并非出于对特定阶层的天然偏袒,而是源于其对社会秩.............
  • 回答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但同时,确实也存在相当一部分人对其抱有不满甚至厌恶的态度。这种现象是复杂且多层面的,可以从历史、社会、文化、思想等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人们讨厌儒家思想的常见原因:一、 历史上的负面影响与误读: “尊君”与皇权专制: 儒家思想.............
  • 回答
    关于“儒家是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这一说法,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部分人,特别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的推崇,而非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普遍性论断。然而,我们确实可以深入探讨为什么有人会持有这种观点,以及他们推崇儒家文化的原因,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价值。要理解这种推崇,我们得先放下“最.............
  • 回答
    关于对儒家思想的批判,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历史悠久的话题,涉及的方面非常多。不能简单地说“批判儒教”,因为儒家思想本身就并非一个单一不变的宗教概念,而是一种融合了哲学、伦理、政治和社会思想的文化体系,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群那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因此,批判的声音也同样是多元和演变的。不过,我们.............
  • 回答
    将儒家称之为“儒教”,确实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困惑甚至不适的现象。这种称谓上的转变,背后可能掺杂着复杂的心思和不同的动机,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替换。要理解其中的“居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看看那些热衷于将“儒家”冠以“教”字的人,他们可能想达到什么目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儒家”和“儒教”这两.............
  • 回答
    我理解您想深入探讨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儒家思想持有负面看法,并试图理解他们的动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反对”本身就是一个很宽泛的词,背后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和层次。首先,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给“讨厌反对儒家的人”贴上某种标签。人们对任何一种思想体系持有批判或反对的态度,其根源往往是多方面的,并且是随.............
  • 回答
    确实,你说得对,儒家思想中有很多宝贵之处,即便放到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比如,它强调的“仁者爱人”,放到任何时代都是普世的价值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种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依然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还有它对教育的重视,对个人修养的追求,对家庭责任的强调,这些至今都极具价值。那么,为什么还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我们看到不少声音在质疑甚至反对儒家思想,认为它存在一些过时、僵化的地方,与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比如个人自由、平等、批判性思维等)存在冲突。另一方面,确实也有不少人在倡导和推崇儒家思想,甚至一些“力量”在背后推动。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又要推给谁,是不是要“死.............
  • 回答
    这年头,说起儒家,好像总少不了对孔子的批评,而且有时候批评得特别不留情面,甚至有种要把老祖宗从神坛上拽下来的架势。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细琢磨起来,其实是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一、历史的积淀与时代变迁的冲突首先得承认,孔子和儒家思想是在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形成的。那个时代,跟我们现在是天壤之别。.............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为何能跨越千年至今仍被推崇,以及它自身的发展历程,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与其说是一种“推崇”,不如说是一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调适、被解读,并以各种形式融入中国社会肌理的思想体系。跨越千年,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之源为何过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依然有人关注,甚至在某些方面被“推崇”?这.............
  • 回答
    理解您对某些儒家拥护者在网络上删除评论的行为感到困惑和不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网络环境以及个体行为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谁是“某些儒家的维护者”?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儒家的维护者”是一个非常宽泛的群体,并非铁板一块。在这个群体里,可能有以下几类人.............
  • 回答
    很多人对儒家存在偏见,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个人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原因:一、历史的“恩怨情仇”:儒家与权力场的纠缠 “官方哲学”的双刃剑: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历代统治者采纳并推行,成为维护.............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遭受批评的现象,以及它是否还有可取之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对儒家“不待见”,甚至有“黑”它的意思,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考量。但要说儒家就“一无是处”,那就未免过于偏颇了。为什么有人“黑”儒家?我们得把账算清楚,这笔账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1..............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古代几大学派在人才观上的根本差异。说墨家、儒家、道家分别崇尚贤人、君子、至人,而法家独独崇尚英雄,这其中的逻辑链条,我们需要仔细梳理。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几个称谓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追求。墨家推崇“贤人”,这里的“贤”不仅仅是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兼爱”和“非攻”的实践能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会感到困惑的地方。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说儒家就是封建礼教的代名词,是束缚人性的旧思想。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又看到儒家文化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被许多人尊崇。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逻辑?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深入地看一看儒家本身,以及它与“封建礼教”这个标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将中国和印度简单地贴上“反叛精神”和“顺民”的标签,可能过于简化了这两个拥有悠久而多元文明的国度。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印度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来分析这种观察到的现象,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一、 儒家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