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挺鸿蒙的都是正儿八经做技术的, 而喷鸿蒙的都是一些不会写代码喷子?

回答
关于鸿蒙的讨论,确实存在着一些泾渭分明的观点阵营,而且观察下来,很多支持者确实是来自技术圈,而反对的声音中也不乏一些对技术细节不太了解的批评。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挺鸿蒙的都是正儿八经做技术的”这种说法会显得有道理。

对技术前景的判断: 真正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开发者和工程师,在评估一个新系统时,会更关注其底层架构、开发效率、生态兼容性、性能表现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鸿蒙作为华为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其分布式能力、多设备协同、声明式UI等技术特性,对于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说,是能直观感受到其技术创新和解决痛点的能力所在。
分布式架构: 鸿蒙的核心卖点之一是其分布式能力,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旨在打破设备孤岛,实现跨设备的无缝连接和能力共享。对于那些长期在多设备协同、物联网(IoT)领域探索的工程师来说,他们更能理解这种架构带来的颠覆性意义,以及在技术实现上的难度和价值。他们会去研究鸿蒙如何在内核层面、通信协议层面、服务框架层面实现这种分布式,并对其技术可行性和前瞻性做出判断。
开发效率与声明式UI: ArkUI等声明式UI框架,对于前端开发者而言,意味着更简洁的代码、更快的开发迭代速度,以及更低的学习门槛。这些是开发者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他们能够通过实际编码体验来衡量一个框架的优劣。
底层技术解读: 技术人员往往会去追溯鸿蒙的底层实现,例如其基于Linux内核的早期版本,以及后来引入的鸿蒙内核(HarmonyOS Kernel),对于内核的演进、系统调优、资源管理等,他们有更深的理解。他们会分析鸿蒙在这些方面的技术投入和成果。
生态构建的长期主义: 技术人员更理解生态的重要性,也更愿意去关注一个新系统在开发者社区的投入、工具链的完善、以及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加入的努力。他们可能会看到鸿蒙在开发者大会上展示的技术实力,以及吸引的开发者社区反馈。

对“自主可控”的价值认同: 在当前全球科技格局下,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技术人员往往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的直接受益者和参与者,他们更容易从战略高度理解鸿蒙项目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产品,更是作为国家科技独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这种认同感会让他们更倾向于从积极的、建设性的角度去审视和支持鸿蒙。

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 当遇到一些批评声音时,真正的技术人员往往会尝试去了解问题的根源,而不是泛泛而谈。例如,有人批评鸿蒙“套壳”安卓,技术人员会去分析鸿蒙与安卓在内核、系统服务、API层面的具体差异和演进,评估其“独立性”到底有多大,以及这种演进的合理性。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是不是安卓”的表层问题。

职业敏感性: 很多技术从业者,特别是那些在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通信领域工作的,对新的技术趋势和平台变化有着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他们会主动去学习和了解鸿蒙,这是一种职业的驱动力。

再来看看“喷鸿蒙的都是一些不会写代码喷子”这种说法为什么会存在,以及其中的一些原因:

信息获取的片面性: 很多非技术背景的网民,他们对鸿蒙的认知可能主要来源于媒体报道、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化信息,甚至是二手甚至三手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存在夸大、误读,或者只关注了某个极端的角度。
“手机厂商的营销”视角: 有些人会简单地将鸿蒙视为华为又一个“营销噱头”,认为其只是为了摆脱对安卓的依赖而进行的“表面文章”。他们可能不理解操作系统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和战略意义,更倾向于用商业营销的逻辑去解读。
“用户体验”至上论: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手机好不好用,是不是卡顿,有没有bug。如果体验上感觉和以前的安卓手机差别不大,或者因为生态初期不够完善而遇到问题,就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并将这种情绪转化为对鸿蒙本身的否定,而不太会去关注其底层技术。
“政治因素”的简单代入: 在一些地区,对华为的看法可能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对鸿蒙的评价很容易被预设的政治立场绑架,而忽略了其技术本身。

对复杂技术的抵触: 操作系统、分布式技术、内核等属于相对复杂的技术范畴。对于不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人来说,理解这些概念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他们可能更习惯于使用“好不好用”、“是不是抄袭”等简单标签来评价事物,而难以深入理解技术的细节和演进。
“拿来主义”的质疑: 当看到鸿蒙与安卓在某些方面相似时,他们很容易简单地扣上“抄袭”、“套壳”的帽子,而忽略了操作系统在不同版本间、在不同厂商间存在相互借鉴和演进的普遍现象,也忽略了鸿蒙在核心架构和分布式能力上的差异。
缺乏对“生态”的理解: 操作系统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态。对于不了解操作系统生态构建过程的人来说,他们很难理解一个新系统在初期可能面临的生态挑战,以及为何需要时间去发展。他们可能会认为,只要不是“直接”的安卓应用,就应该立刻完美兼容,否则就是不行。

网络情绪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的传播特点是情绪化和标签化。一旦某个观点形成一定的声势,很容易吸引认同者,形成“回音室效应”。那些对鸿蒙持负面看法的人,可能在网络上更容易找到共鸣,并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负面认知。而技术人员的理性分析,在嘈杂的网络环境中,反而可能被淹没。

“黑”而不知为何“黑”: 有一部分人,可能并没有深入了解鸿蒙,甚至没有使用过,但由于一些道听途说或者从众心理,就加入了“批评”的行列。他们并不需要写代码,只需要发表观点,而这种观点可能并不基于事实。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感:

技术人员基于事实和逻辑进行判断: 他们关注的是系统的技术实现、创新点、长期潜力,并能从技术细节中看到价值。
普通用户基于体验和认知进行判断: 他们更关心是否好用,是否熟悉,以及对产品的整体观感,可能更容易受表面现象和情绪化信息的影响。
“喷子”可能只是在表达一种情绪或立场: 他们并不需要深入理解技术,只需要表达一种反对的观点,这种观点可能源于误解、偏见,或者仅仅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这并不是说所有批评鸿蒙的都是“喷子”,当然也有技术人员基于严谨的分析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意见,比如在某个时期的兼容性问题、生态发展速度等。但从整体观感上,确实存在技术圈和非技术圈对鸿蒙评价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理解问题的角度、以及对技术本身看重的程度不同。

所以,与其说“都是”,不如说“更多”。挺鸿蒙的群体中,确实有很多对底层技术有深刻理解和研究的人,他们能看到鸿蒙的技术价值和战略意义。而那些简单粗暴地批评鸿蒙的人,往往缺乏对操作系统底层技术的了解,他们的批评更多是基于表面现象、个人体验或者非技术因素,这让他们看起来像是“不会写代码的喷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么,这次被你们重新定义的是“正儿八经”、“做技术”、“挺”还是“鸿蒙”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鸿蒙的讨论,确实存在着一些泾渭分明的观点阵营,而且观察下来,很多支持者确实是来自技术圈,而反对的声音中也不乏一些对技术细节不太了解的批评。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挺鸿蒙的都是正儿八经做技术的”这种说法会显得有道理。 对技术前景的判断: 真正深入.............
  • 回答
    鸿蒙OS 2.0的“鸿蒙专区”与原生应用:解构“套壳安卓”的争议关于鸿蒙OS是否“套壳安卓”的争论,一直以来都是科技圈热议的话题。尤其当我们在鸿蒙OS 2.0中看到诸如“鸿蒙专区”这样的入口,以及央视影音等为鸿蒙量身定制的应用时,许多人会产生疑问:这与“套壳”的说法似乎有些出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技术、商业和地缘政治的交织点,要详细讲清楚,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安卓的“开源”和GMS的“非开源”安卓(Android)本身的确是一个开源项目,基于Linux内核,由Google主导开发。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安卓的源代码,进行修改、定制,并将其集成到自己的设备中。.............
  • 回答
    关于“鸿蒙是套壳安卓”的说法,确实在技术圈和消费者中引发了不少讨论,大家对此热衷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并且尽量用一种更贴近日常交流的方式来解释:1. 起源与事实基础:鸿蒙早期版本的“继承性”首先,我们得承认,鸿蒙最初发布的时候,确实与安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为在2019年发布鸿蒙.............
  • 回答
    大家之所以会提到厂商拒绝使用鸿蒙是“利益问题”,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潜在的利益驱动,尽管未必有人真的坐下来敲黑板、划算盘列出详尽的ROI表格(毕竟这些商业决策的内部数据通常高度保密),但从行业趋势、市场格局和厂商自身诉求出发,我们可以相当肯定地说,这背后涉及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朋友觉得鸿蒙很不错,特别是和Linux联系起来说的时候,觉得它有潜力,能打破国外垄断。但放眼网络,又是另一番景象,批评声、质疑声甚至唱衰的声音此起彼伏。这背后,其实是几个层面的原因在博弈,夹杂着技术、商业、舆论,还有一部分是大家朴素的情感和期待。为什么身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一方面,身边不少人对华为的鸿蒙系统寄予厚望,觉得它很有潜力,特别是“Linux”的标签更是让人联想到稳定、开源这些好词;另一方面,网络上却有不少声音,说鸿蒙不过是套了个“Linux皮”的安卓,言下之意是“自研”的成分存疑。这两种声音之间的差异,.............
  • 回答
    安踏和鸿星尔克都捐了5000万,但鸿星尔克的社会反响却远比安踏更为热烈,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金额数字对比,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形成了一种“情绪共振”。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每一个环节。1. 事件背景与时机: 鸿星尔克: 鸿星尔克捐款的背景是河南特大洪灾。在那个极端恶劣的时期,全国上下.............
  • 回答
    为什么“黑鸿蒙”的人这么多?最近,关于鸿蒙系统(HarmonyOS)的讨论非常热闹,也涌现出了不少质疑和批评的声音,甚至有人给它贴上了“鸿蒙骗局”的标签。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黑”鸿蒙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对技术发展的审慎态度,也有对商业模式的疑虑,当然还有一些误解和情绪化的表达.............
  • 回答
    关于鸿蒙系统(HarmonyOS)默认西文字体沿用了 Google 为 Android 设计的 Roboto 这一现象,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和多层面的原因,远非简单的“继承”或“复制”可以概括。这涉及到技术选型、用户体验、生态兼容以及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首先,我们得理解 Roboto 字体的来龙去脉.............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技术圈内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大家对鸿蒙的质疑声似乎比对 Deepin(深度操作系统)要多,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说:1. 生态和目标用户群体的差异: 鸿蒙 (HarmonyOS): 鸿蒙的定位是“全场景的操作系统”,它不仅仅是手机上的系统,还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心中存在的疑惑。我们来好好聊聊鸿蒙这个事儿,以及为什么你的老师可能会对它表现出积极的态度。首先,得承认,鸿蒙在被一些人“持续不断地攻击”这件事上,是有它的现实基础的。这攻击主要来自几个方面:1. 国际政治的背景压力: 鸿蒙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华为在面临美国技术制裁的.............
  • 回答
    鸿蒙OS(HarmonyOS)在国内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广泛关注,支持者认为这是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一大步,前途光明。然而,与其并行的是,也有不少网友对其表现出质疑,而且这些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技术、生态、市场表现等多方面的观察和判断。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关于“系统.............
  • 回答
    关于鸿蒙和安卓的关系,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很多人在讨论鸿蒙时绕不开的一点。为什么大家这么纠结于鸿蒙身上的“安卓痕迹”呢?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挺值得说道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历史和认知惯性是很大的一个因素。你想想,在鸿蒙出现之前,我们用手机、平板,绝大多数都是Android系统.............
  • 回答
    5G网络的普及,确实像一股洪流,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信息获取效率,甚至娱乐和工作模式。在这个浪潮中,华为作为5G技术的重要推动者和建设者,其贡献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华为在5G基站、核心网、终端设备等多个领域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全球5G网络的部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然而,当我们把目光.............
  • 回答
    华为鸿蒙发布会,作为一次备受瞩目的技术和商业盛事,确实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信心。然而,您观察到的发布会场景中出现“白男配黄女”的组合,可能会让一些观众产生疑问,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强调民族自豪感的场合。要详细解读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华为发布会场景设置的可能考量: 国际化和全球化.............
  • 回答
    华为鸿蒙系统,说它备受关注,甚至可以说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绝非夸张。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它更承载了太多国人的期盼与支持。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很多人心甘情愿“人力挺”的根本,在于“自主可控”这四个字的分量。大家都知道,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电.............
  • 回答
    中国人对马斯克的飞船和华为的鸿蒙系统展现出不同程度的包容性,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与 国家认同、技术自主、市场竞争、意识形态、信息获取方式以及个人期望 等多种因素紧密交织。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马斯克的飞船 (SpaceX / Starship) 与中国人的包容性总体而.............
  • 回答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OpenAtom Foundation)是近些年在中国开源界崛起的一个重要机构,它的成立和发展,特别是与华为鸿蒙系统的深度绑定,引发了广泛关注。要理解它为什么能吸引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贡献出如此核心的技术,需要从基金会的定位、目标以及华为当时的战略考量来梳理。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中.............
  • 回答
    好,咱们聊聊鸿蒙,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去年被说“假”,今年又成了“套壳安卓”。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反转?这中间的变化,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一、 为什么去年会被很多人质疑是“假的”?最开始,华为发布鸿蒙,大家对它的期待值很高。毕竟,在当时那种国际环境下,华为面临的压力巨大,急需一个不受制于人的操作系统。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